聖賢念佛往生錄--第八集(下)  

主講人:如本上人  整理:編輯部

大智度論云:佛為法王,菩薩為法將。菩薩所尊所重,唯有諸佛世尊,是故應常念佛。譬如大臣,特別蒙受皇帝之恩寵,是故常念其主。菩薩亦如是,知種種功德,無量智慧,皆從佛得。菩薩明白如來恩德極重緣故,而常念佛感恩。菩薩常發願不離諸佛者,生生世世常值諸佛。

  

說得很清楚、明白,無須爭辯。有人問:如本法師!您取「法王講堂」這個名字,雄心會不會太大了?我說:無大也無小,大小在於發心,我如果沒有發心,不能堪稱為法王;我如果發心小,不度眾生,別說是聲聞、緣覺,連作個凡夫都沒有資格。所以法王是尊敬佛陀,知恩報恩的表徵,看到法王,我們就要跟他學習。取名為法王,不是代表如本法師已入法王位,我還早咧!而是指佛在十法界中,是最尊、最上;是我們的楷模、榜樣,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所以佛為何受十方世界諸菩薩尊重呢?因為佛是圓滿的聖者,所以佛是法王。有人問:法王是什麼意思?就是佛於法能自在的意思,「王」的意思是自在。凡夫眾生尚不能自在,生死不自在、神通不自在、世出世間法不自在、色心二法不自在、智慧不自在、講經說法辯才有礙,所以無法自在。而佛於一切法自在,「王」翻譯為自在的意思,不是指世間的王,而是指佛於法能自在,叫做法王。菩薩是法將,菩薩講經說法,如同將軍率領著百萬大軍,縱橫天下,所向披靡,勇往無敵,殺盡所有的敵人。這代表菩薩講經說法,能粉碎外道的思想,令眾生破迷啟悟,度眾生無礙,叫做法將。從前有位法師讚歎我:如本法師是教內的法將。我聽了之後,沒有比這句話更能令我歡喜。因為我終其一生,就是喜愛弘法與修行,弘法與修行,是我出家的動機和目的,希望能度化更多眾生,成就眾生的道業,有空時就念佛修行,參禪悟道,研究教典,所以他讚歎我是教內的一位法將。讓我聽了之後,覺得很溫暖,一語道破,說出我的心聲。所以龍樹菩薩說:佛是法王,菩薩是法將,幫助十方諸佛推動法輪。

 

 菩薩所尊重、敬仰者,唯有十方諸佛。所以我們要時常念佛,菩薩尚且念佛,凡夫眾生的你我,難道不用念佛嗎?他作了一個比喻,譬如每個國家都有一位國王,古代是國王制度,而現在則是用選舉方式選出總統,在古時候的威權時代、專制又封建,人民百姓只有擁護帝王的份,沒有選舉的權利,治理國家最高權位者叫做皇帝。龍樹菩薩作了一個比喻很漂亮,譬如有位大臣,特別受到皇帝的恩寵,皇帝對他特別器重,疼愛有加,並非常重用他,而這位大臣也抱持著感恩的心,無形中,念念都以國王為主。同樣的道理,因為菩薩之所以能得到種種功德、大智慧、大慈悲心,能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無所障礙,這一切都是從佛陀那裡得來的,所以說:菩薩從佛口所生,從佛口所化。道理在此!因為佛陀講經說法的真理,化出所有聲聞、緣覺和菩薩,使眾生徹底離苦得樂,所以菩薩非常感恩十方諸佛。當然施恩之人,不要有企圖期望對方回報的心態,但做人最起碼要知道感恩圖報。受恩的人,要有情有義,知恩報恩,如世人所說,聽起來很溫暖的話:受人滴水之恩,應當湧泉以報。又如俗語:吃水果拜樹頭;吃人一口還人一斗。也是同樣的道理;你能吃到一餐米飯,要感恩這些農夫;開車時,要感謝那些發明家、修車廠的師傅,若沒有這些人,就無如此豐富的資生用品。人人心存感恩之心,感謝國家恩,有安定的國家,才有安和樂利的生活;感謝父母恩,父母養育我們,使我們長大成人,立足於社會;感謝三寶恩,三寶住世,能夠講經說法度眾生,啟發我們法身慧命,不再生死流轉;感謝一切眾生恩,士農工商各司其職,維持我們的生活。所以這是互為緣起的世間,相輔相成,皆要懷著感恩的心。而菩薩常思惟之所以能成就菩薩,一切的功德、智慧,都是來自於佛陀的開示與提攜。所以菩薩很懂得感恩,在這種情況下,菩薩明白,如來的恩德非常深重,是故菩薩常發願,生生世世能值遇諸佛且不離開諸佛。但是反觀凡夫眾生,卻不曾發願,要生生世世親近諸佛。所以常念佛的人、發願不捨離諸佛的人,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陀。這段話非常莊嚴,而且非常的珍貴!

 

 

所以發願及常念佛的人,生生世世能見佛、聞佛說法,最後,成就菩提。照理說,菩薩應該發願度眾生,為何又發願要親近諸佛呢?這是否違背他的願呢?聽好!其實不是像諸位所想的那樣,因為菩薩的境界仍有高低,有外凡位、內凡位;還有登地菩薩;還有倒駕慈航的菩薩,菩薩有五十二階位。尚未開悟證果的菩薩,還要行菩薩道,所以必須親近諸佛;尚未開悟證果的菩薩,有時度眾生不成,反而使自己沉淪,所以要親近諸佛,道理在此!

  

大智度論云:菩薩當化眾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未入菩薩位,未得阿鞞跋致,未蒙佛授記成佛故,若遠離諸佛,便會敗壞諸善根,沉沒在煩惱,不能自在,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利益,反更墮落。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照理說,菩薩應當度化眾生才對,為何他還要繼續親近諸佛?道理何在呢?龍樹菩薩如此回答,因為有些菩薩,根本尚未入菩薩位,還處於外凡位,有些甚至未入三賢位,未證得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未達到不退轉的境界,所以未蒙佛陀授記,因此若遠離十方諸佛,會敗壞善根,敗壞菩薩道,使自己沉沒於煩惱當中,無法自在、自度,又如何能度眾生呢?如同一艘船,船身或船底破了兩、三個洞,這艘船本身尚且無法渡過大海,如何載人呢?他又作了一個比喻,譬如沸騰的開水,你舀一匙熱水,倒在大冰池上,冰池的面積那麼廣大,你只倒一匙熱水下去,雖然冰池會被融化一些,但是隔不了多久,這些熱水,反而會跟冰池結合成冰。這有很大的啟示,如同你只作了一點點的功德,就想要度眾生,結果眾生度不成,煩惱心一起,反而被眾生度走了。所以菩薩在尚未入法位,煩惱心仍存在,未達到不退轉,未蒙佛陀授記以前,若遠離十方諸佛,僅承蒙自己一點點的功德,既無方便力,也沒有智慧,悲願又不堅固,就想要度眾生,反而會被眾生度走。有沒有這種人呢?有!你看台灣寶島,乃至全世界,有許多剛出家者,就發度眾生的菩薩心,這發心是好的;但是以其微小的功德,道心仍然搖晃不定,要度眾生,到後來卻反而被眾生度走了。

  

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龍樹菩薩是過來人,他何須欺瞞凡夫眾生呢?如果菩薩還打妄語,就無法證得法身,見光明清淨的自性;因為光明清淨的自性,一塵不染,不容許絲毫的染污,若是欺騙眾生,就有染污。因為龍樹菩薩心裡沒有染污,沒有欺騙眾生,沒有打妄語,所以他是實言實語。龍樹菩薩說:有些菩薩,根本尚未入菩薩位,未證得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翻譯成華文為道心不退轉。菩薩在尚未達到道心不退轉的階段,也未蒙佛陀授記前,若遠離諸佛,只會敗壞他的善根,原本他的動機、出發點是善的,但是以其微小的功德欲度眾生,結果眾生度不成,反而敗壞他的善根,被眾生度走了!我剛才說過,台灣社會有很多出家人發菩提心,這是很好,但是他的道心不堅固,仍會退轉,被境界考驗之後,就開始發牢騷、情緒化、煩惱叢生,結果反而被眾生度走,還俗回家娶妻了!有沒有這種人呢?非常多!

所以在尚未進入菩薩位,道心未達到不退轉以前,欲度眾生無妨,但是要時常發願,常親近諸佛,親近善知識。重點在此!若沒有親近諸佛,會有很多危機,譬如一棵樹苗,大約不到一尺,栽種樹苗時,旁邊要搭起木架來支撐它,那麼大風吹起時,樹苗才不會被吹倒。若是把支架拿掉,樹苗無支撐、依靠,大風吹襲,就會東倒西歪,甚至連根拔起,橫倒在地面,很快就枯死。如同小孩若沒有大人、父母的扶持與照顧,這孩子很容易變壞,或是迷失人生方向,出現種種的狀況。同樣的道理,聲聞、緣覺以及菩薩之所以要親近諸佛,就是要依靠佛陀,因為他尚未達到不退轉;在未達到能轉煩惱的階段,必須依靠佛陀指引與教導。所以我們平時要多念佛、多發願,如是不捨諸佛之人,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陀。所以如本也常發願:盡未來世,生生世世都要親近諸佛。也唯有親近諸佛,修行之路才能正確,直至成就無上菩提。否則世間的陷阱非常多,處處都有欲望的考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幾乎多數人都會被考倒。若問什麼理由?因為眾生心對世間的欲望非常熾盛,所以尚未入菩薩位,未達到不退轉,動不動就容易起煩惱、情緒化的人,怎能不親近諸佛呢?這樣諸位清楚嗎?

 

未完,由於篇幅的關係,上人主講「聖賢念佛往生錄」編輯部將陸續在雙月刊中,分別為諸位刊載,敬請期待。)

 

  返回演講集選單                                            回法王講堂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