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持殊勝五戒,招得莊嚴人生   
 女西十二班   林聯君

         佛陀在涅槃之前,阿難尊者最後請示佛陀四個問題中首要問題是:『佛陀住世的時候,大家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誰為師呢?』佛陀回答:『你問我涅槃以後,依誰為師?應依波羅提木叉(戒)為師。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後,你們要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戒),善為受持,不要遺忘。戒就是指導你們的大師,你們持戒,如貧窮的人得到寶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燈。這和我住世,沒有什麼不同。』每每讀到佛陀即將入涅槃時的這段話,不知有多少次流下懺悔淚水,懺悔此生多罪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佛陀多麼慈悲念念眾生,他不希望我們沉淪六道受無窮苦,所以教導我們修三無漏學─戒、定、慧,此三無漏學又以「戒」為基礎,才能開發「定」「慧」,漸次修行來達到究竟解脫煩惱,智慧方能顯了分明,可惜我們這群在三界六道始終流連忘返的佛弟子們,因貪戀世間早已忘卻了佛陀諄諄教誨,更沒能深深思維佛的言教,依循佛陀走過的步伐來邁向光明解脫,多少的生生世世,無數的屍骨堆積如須彌山,流不盡的淚如大業海,不知經歷多少的生死流轉,始終掙不脫這生死業海。
  無量壽經云:「佛告彌勒……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謂不殺等五戒曰 五善 ,反此五戒曰 五惡 。佛陀教導我們要斷此五惡,修五善。五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是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成就佛道都要遵守。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若是這五條做不到,佛號念得再多,臨終時惡業起現行,仍會障礙往生。因為現世生活中痛苦的「五痛」是花報;而未來世墮三途苦報的「五燒」是果報,有因必有果。造作這五種惡因,一定會帶來苦報。可見得造作惡業不僅現前苦,將來果報更苦。所以在佛說阿彌陀經中已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不能斷五惡修五善,與西方極樂世界就格格不入,不與善相應,如何能蒙佛接引往生?我們無始劫來為煩惱妄想習氣所薰染,故累世墮六道輪迴,如果能依止戒法,便能降伏,轉化我們的貪瞋癡慢疑等諸妄念,轉煩惱為菩提,轉殺害為慈悲,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有戒 做為我們的老師來隨時指引我們以智慧去警覺觀照在世間的一切,日常生活當中隨時提醒自己止息妄念,來達到用功修行的目標。
  佛陀曾在靈山指一隻螞蟻與弟子們說:「已經過七尊佛出世,此蟻尚未脫離蟻身。」可見得人身何其難也!但要了生脫死,唯以人身才能修行。如何說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呢?隨著這幾年深入經藏、禪修、拜讀如本上人相關著作,才喚起五、六歲時曾經不斷找尋內心真實自我的記憶,我就是知道,裡面的我很厲害,想說奇怪怎麼他可以不用吃飯,又餓不死?就跑去問我媽為什麼我要吃三餐?我又是誰?我是從哪來?接連問些奇怪的問題,最後把父母都問氣惱了,從原本回答我是肚子裡生出來,最後乾脆不耐煩回答從垃圾堆撿來的。我小時侯也想一個人去到很遠卻說不出的什麼地方,等長大了再讓父母接我回家(怕父母擔心不答應),但他們不知道我問的不是這個身體的我,可惜小時侯不會表達,怎麼問都問不出所以然,他們不能給我答案,直到遇到了佛法,認識師父,才知道這是佛法所說本自具足真實的自我,不是這個身體,想去一個說不出的地方,現在才知道是出家,可惜隨著年長,國中升學聯考壓力,最後結婚生子,攀緣太久了,才說雖有此人身,卻又因累劫情執與煩惱習氣,讓自已又迷失,所以這十幾年中早已遺忘了兒時曾要找尋的摩尼寶珠。單單此生短短十幾年,都已經遺忘了小時侯找尋摩尼寶珠的記憶,更何況我們已迷失多少的生生世世?
  如本上人講戒有其獨樹一格之風範,除了在活潑當中不失莊嚴,更讓與會三百餘位戒子在歡笑中生起大信心,也讓我們在此歡笑聲,鼓掌聲中悟到佛的真實義,不像以前初學佛時,對學佛的印象是很嚴肅的,認為要修苦行才是修行,以貧窮為道,難怪有一些想親近佛法的人,一聽到要他信仰佛教,莫不避之唯恐不及,以為只要走到無路的陋巷或是環境較差的地方,寺院道場就到了。但是第一次來到法王講堂的印象是如同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受戒的儀式隆重莊嚴,上人在受戒期間將每條戒律開示得清楚分明,絲毫不含糊,為大眾一一排解心中疑惑難題,上人如同觀世音菩薩,瓶中甘露常時灑,手中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現,戒子們內心似乎有問不完的疑問,但只要上人一開口,每位戒子都能隨時得到解惑如飲甘露。猶記我初學佛,第一次受五戒時,才短短不到半小時,聽師父為我們念誦五戒條結束,即正受完畢,回想起來,大概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具足,結果五戒受得不清不楚。
  受戒必須慎選一位有德行、德高望重的法師來為我們授戒,所以我選擇如本上人,我不再輕易地隨便找個道場草率行事,雖然受菩薩戒之前有同參道友告訴我,受菩薩戒七天得要請假很多天,但在我心裡,不論是求受五戒或菩薩戒都是此生中比我生命更重要殊勝的事,那是要具足多少的善根福德與因緣才能成就的大事,彌陀經不是也告訴我們:「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那麼的殊勝大事,我們少許的善根福德都不能成就往生西方了,更何況是受戒,我怎能如此輕率,讓三天正受的五戒和七天正受的菩薩戒,各自在半天及一天當中就草率敷衍了事呢?所以今年會來參加五戒的因緣,實在是百忙之中,不得不放下佛學研究所課業報告及重要佛學課程,就為了陪伴這些同參道友們,親自南下參加此重要殊勝五戒法會,冥冥當中,佛菩薩慈悲再次為我安排了五戒增益戒的因緣,我懷著懺悔及感恩的心再次來到法王講堂求受五戒增益戒。
  回到講堂如同回到娘家一樣,每天有這麼多如父母般的義工菩薩護持我們受戒,守護著大眾,我們如同身在他化自在天,想吃什麼,只要一舉手,食物自然在眼前隨意變多變少,這也只有在如西方極樂世界的法王講堂受戒時才有吧!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原來要成就我們的道業,要由眾多的因緣才能成就呢!如此的眾生恩,又如何報答呢?還有性智師父的清澈雲霄的梵唄,猶如西方極樂世界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法音宣流,同參道友師兄師姊們紛紛讚不絕口,直說平時修持就算是沒開悟,光是來到講堂聽聞性智師父源源不絕空靈的音聲,自然引領我們都攝六根,洗滌撫慰我們在五濁惡世起伏不定的心,大夥聽了都要開悟了。還有性航及其他多位講堂的師父們,他們各個都像是佛土世界來的菩薩化身,讓我們猶如身在佛國淨土諸佛菩薩圍繞,每個人的內心充滿溫暖與歡喜感恩,實在無法以言語形容。
  為何「五戒」比我生命更重要?如本上人講戒時有提到《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所以要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也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縱修得禪定智慧現前,也是無有是處。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往往隨順妄想,造作許多生死罪業,很難產生自我反省跟調伏的力量。所以我們的生命還是充滿了痛苦。所以大智慧的佛陀看到我們凡夫面對煩惱無能為力,就給我們制定了一個身口意的章法來幫助我們反省、調伏自己,使令我們不再隨順妄想,不再遭受生死痛苦的果報。受戒以後,戒體會產生在八識田中,具自我反省的作用。讓我們在造罪業時會有慚愧心,內心當中的菩提種子有一種清淨的強大力量會呵責自己,此力量無形中會折損我們的罪業。如同「光明能破除千年暗」。
  我們不要小看自己今天受五戒,如果今天發的願,是真實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完全平等,所持五戒戒法也是成佛的資糧!蕅益大師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淨界法師曾說:『佛陀造善業,魔王因地也造善,魔王也是一個天人,他因地的時候,也辦供僧大會,而且在這當中,還供養一位辟支佛,也建造很多寺廟,卻招感魔王的果報。為什麼今天這個善業在佛陀的心中,成就無量無邊的神通三昧、無量的功德莊嚴;這些善業在魔王心中,會變成不清淨的五欲果報呢?』因為佛陀的心是 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而魔王的心是 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而產生兩種大不同的果報。也就是佛陀的心,有菩提心的攝持,給予這個業力正確的方向;魔王造善業的時候,他貪著世間的果報,所以他的方向,變成卑賤的果報,雖然安樂但是卑賤。所以執著善業和惡業都會障礙我們修道,都是有漏果報。
  如本上人說:能夠發最上乘菩提心來受此戒堪稱是上品戒,況且受五戒是我們的本分,亦是得保人身的條件,我們需有堅固的願心及道心才能夠淨化影響累劫的重業,五戒所得的戒體是盡形壽,而菩薩戒的戒體是生生世世盡未來際,直到成佛。佛陀告訴我們要依止佛法僧,依了義經藏,而不依世間人的情識(依法不依人),才能斷除凡夫狹隘觀念的邪見,上人更進一步說:「正見在八正道中排第一,布施持戒都要以此正知見的智慧作為引導。」佛陀對眾生最大的恩惠是:佛陀出世為我們制定戒法。這個恩惠讓我們今天能夠如法的受戒乃至持戒,只能以阿難尊者明了真心時對佛陀發下的誓願「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作為自己的誓願,上人如同菩薩行者乘願再來,願大家都能珍惜此殊勝不可思議的因緣,祈望每個佛弟子都能荷擔如來家業,將佛菩薩的光明帶給更多需要的眾生。

                                                                                                                               返回文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