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供佛齋僧』殊勝有感  
 釋性宗

   九月三日(農曆七月二十一日)在苗栗頭份蘆竹活動中心,由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的仁道法師發起,並在諸多護法居士出錢出力的護持下,舉辦供佛齋僧法會,令與會達兩百餘位比丘僧,除平日在用功辦道外,不乏修行道糧之更充沛,成佛路上更有後座力。

  連續三年大會皆有邀請法師開示,緊接著才誦盂蘭盆經、獻供、佛前大供、臨齋儀等,可見大會對聽經聞法的重視與肯定。因將「開示」安排於大會流程之首,令四眾同霑法益、津津樂道,彷彿佛陀時代靈山再現一般。有別於北中南供佛齋僧場合之流程,來得更具意義與殊勝,因為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在家居士四事供養僧眾,廣植福田,僧眾以法供養,滋潤在家佛子的法身,這是莫大的供養。華嚴經云: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今年大會在眾人的提議看好之下,於去年底預約邀請極富盛名的臺灣省佛教會上如下本理事長擔任主法和尚,如本上人在盛情邀約中允諾出席,上人對僧寶的護持有加,奉行「若人愛敬佛,應當愛敬僧,同為僧寶故。」

  上人本身對教理通達外,開示佛法更是得心應手,猶如湧泉源遠不竭,得令枯木逢春。並對弘法利器「音響、麥克風」視為一場佛學講座成敗關鍵,故於前一天抵達會場試音,視察周邊監聽、投影、講經桌椅搭配等,以備隔日,無後顧之憂的大開法筵,上人對前置作業之要求、堅持,更是其弘法布教成功、亮眼之一環,由此表露無遺!

  當日大會由悅眾師、迎請者代表等人迎請和尚開示,並在梵音繚繞的香讚中揭開序幕,上人陞座首先引用虛雲老和尚所言,來肯定僧寶在佛法弘傳三千多年來,所扮演之重要角色。

  虛雲老和尚云:佛、法二寶,賴僧寶扶持,若無僧寶,佛法二寶無人流布,善根無處培植,因此齋僧功德最大。

  若無出家眾讓在家居士種福田,則所種福田是人天法。幫忙一個乞丐、窮人、需要幫忙的人,他們也沒有辦法讓我們達到解脫、出離三界、頓斷六道,頂多讓我們來世得到人天果報而已,若無僧寶讓我們種福田,則出世因緣將無從種起。

    讚僧功德經云: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殊勝妙寶大德僧,長養眾生功德種,能與人天勝果者,無過佛法僧三寶。

  僧寶猶如大地,大地能讓我們種五穀、能豐收,大地能讓我們走路,大地能運載一切萬物。

  僧寶也是如此,不談修行、學佛便罷,若想成佛,欲證成無上菩提,僧寶這個區塊不可或缺。因為僧寶能令四生六道眾生受五戒、修持十善,而出家眾本身能奉行二百五十條比丘戒,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確實能成就我們的善根功德。所以今天出家眾能來讓大眾種福田,在家居士的確應該懷著感恩的心。

  反觀印度阿育王的前身,在佛陀的時代,佛陀經過一處山坡的村莊,有一群約十幾歲的小孩,看見佛陀遠遠走來,當中有一個大約八、九歲的孩子,善根流露,非常歡喜,從地上捧滿了沙子欲供養佛陀,然而釋迦牟尼佛身高丈六,無法將沙子倒在缽中,故而要玩伴趴在地上,讓他踩在背上登上去,將所捧的沙子倒在釋迦牟尼佛的缽中,念了三句: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因此種下福田,但是身旁的阿羅漢看不過去,心想:咦!堂堂人天導師、四生的慈父,豈能以沙子戲弄,不僅不符供養,還有失倫理!正當大家起心動念時,佛陀有他心通說:我若不欣然接受此兒供養,讓他看見沙子被棄置,會觸怒此兒,將來他會破壞如來正法,若我欣然接受,來世他會擁護我如來正法。結果釋迦牟尼佛將小孩所供養的沙子,拿去塗在精舍牆壁,如此功德已經被這個小孩種下。

  結果事隔四、五百年以後,小孩投胎在印度摩竭陀國,也就是阿育王。是統治印度的一位仁王,雖早期有一段黑暗歷史,在此暫且不論,而印度的統一者,最早的就是阿育王,他行遠征伐時,打到東邊,得勝便立一根阿育王柱,打到南邊時,亦立一根阿育王柱,整個國家立了八萬四千多根阿育王柱,統一了整個印度,以現在來說接近金輪王,他建寺、安僧非常護持正法,佛法興盛了一段時間,也就是孔雀王朝時期,將佛法推動得非常好,一代仁王的前身就是這個小孩。

  諸位!只捧一把沙供養釋迦牟尼佛,便感召成為國王,何況今天在家護法居士,如此虔誠供養兩百餘位高僧大德,將來的果報亦不得了。他只是供養沙子而已,而今天受供是飯菜,且接受護法們所供養的嚫金,那來世的果報不只是金輪王、國王?但我們的果報不是設定當國王而是法王,因為學佛終歸是要成佛,成佛是每位佛弟子終極的目標。

  所以供養三寶之目標在成佛。供佛齋僧有其歷史,乃來自於三千年前,目犍連尊者母親,因為生前撥無因果、誹謗三寶而墮入地獄,目犍連運用神通至地獄見其母親受苦受難,拿飯糰給母親吃,但母親張口即將飯糰燒成炭,無法解救母親倒懸之苦,便哭成一團。他對母親非常孝順,為救母親出地獄苦海,故返回娑婆世界請教佛陀。佛陀告訴他:出家眾在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有結夏安居,大家修行就會有功德,有的證得初果二果三果,有的人證得初地二地三地菩薩不等。你將身上所有的財物全部拿出來供佛齋僧,以此功德力,便能將你母親從地獄救拔生天。目犍連依教奉行,便在出家眾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自恣日,亦即佛的歡喜日那天,設宴供養所有與會一千多位出家眾,其母便以此功德生天而去。這是最早期的典故,佛弟子效法此一模式,從印度一直流傳至今。尤其最近幾年來,供佛齋僧在台灣更盛行,這象徵著佛教更興盛,令四眾更曉得供僧功德的殊勝。

  佛說布施經云:供養三寶能得到六種利益,一者身相端莊。二者氣力增盛。三者福壽延長。四者法喜安穩。五者成就辯才。六者佛道圓成。

  一者身相端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是空降的,亦非無因、無緣、無果的,絕對與喜捨、作功德、修忍辱行、買花供佛之前因有關,當中供養三寶能得到相好光明的果報。

  二者氣力增盛,因為供養三寶一定心生歡喜,既然有歡喜心則相隨心轉,除了相貌會改變以外,同時會非常有願力。有願力就有希望,若人生無目標、方向、願力則軟弱無力,這是一定的道理。若時常以歡喜心供養三寶,的確相貌會改變。要轉相貌唯一的辦法,由心下功夫,亦必須付出行動,因為修行不是口號,修行必須付出行動。

  上人以自己為例,語出「三塊錢的公案」:於就讀國小時,稍有善根懂得布施的好處,貧窮家庭出身,寄居在哥哥家裡,早上為了解決早餐,大嫂拿三塊錢給我。五十年代的三塊錢幣值很大,我一用塊錢買饅頭,一塊錢買豆漿,另外一塊錢呢?我跑到屏東東山寺,便將一塊錢投進功德箱種福田。這一塊錢投入功德箱後,我便在佛前跪著、雙手合掌開始發願:願這一塊錢的功德,能讓我相好光明,長得英俊、有人緣,尚未開口,因為見我相好光明起歡喜心,對方就被我度了一半,等到我講經說法後,無不欽服,亦即都被我度化。所以一個人的相好光明、莊嚴相的確能夠攝眾。第二個願,我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出家修行,得到辯才無礙,講經說法勢如破竹、雪花蓋頂,如行雲流水、湧泉般。又發了一個願…。一塊錢發願近半個小時。而我感覺所發的願,幾乎都應驗了,此即表示有願必成。相信今生不成就,來世亦必成就。誠如華嚴經中云,我佛弟子要在三寶前發好願,發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三寶的好願。三者福壽延長,布施供養三寶能得壽命延長。以歡喜心作慈善,則色心都會隨著起變化。證得阿羅漢果,其壽命能達曠劫。因正報能感依報,能融合色心不二的道理,證得實相不二門,便能住動天地,阿羅漢就有辦法。是故供養三寶,正報感得依報,身心便會隨著壽命而延長。

  四者法喜安穩,一個時常供養、護持三寶的人,他的生活會非常安穩、歡喜,天天笑容滿面,神情愉悅。不曾布施的人,突然布施會覺得痛苦。並說出自己的典故,我常勸人家布施喜捨、作功德,但自己也要試試。三十五年前,有一次,一位同參道友要建寺,便將自己僅存的五萬元,毫不考慮,供養給那位同參道友建寺。結果糟了!布施後,七天睡不好,吃飯時,碗裡浮現五萬元,上淨房時,衛生紙又浮五萬元,走路時,虛空亦浮出五萬元。為什麼會這樣?執著。

  布施後後悔,心想:布施得稍微嫌多了點,自己應該留一萬元吃飯,畢竟存了四、五年,才存五萬元,得來不易。此即表示布施未解脫,慳貪、吝嗇、小氣的心還沒去除。所以布施為的是廣結善緣,還要去除慳貪的心,這才是根本。布施金額少心不痛,但布施金額若多呢?真的就會在意了。所以我們修行不是呼口號,必須做做看,修忍辱、持戒亦然,持持看,等到你過午不食時,晚上不吃你受得了嗎?說不定,會找一百個理由來說自己必須吃。所以修行必須付諸行動,必須真槍實彈,而不是呼口號。

  五者成就辯才,若經常布施、作功德、做善事,逐漸與大眾廣結善緣,則恐懼、驚慌的心,大眾威德畏的心態便會消除。若能大無畏、盡情的將所了解喜捨,全方位的布施出來,如此講經說法便能成就辯才。

  六者佛道圓成,這才是我們根本的目標、義趣,我們修道最後的歸宿、目標即成就佛道。

  末了,上人以四句偈讚歎出家與共勉:出家志在成佛道,自度度人證無生,三毒三惑空無餘,天上人間大導師。大會開示在掌聲不絕中漸漸落幕了,四眾人人發大心共成今日供佛齋僧大會之圓滿,誠屬難能可貴,經云:一發大心勝過歷劫的修行。是對與會四眾修福修慧最大的勉勵與鼓舞,畢竟功不唐捐的。

返回文章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