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學蘭潭校區瑞穗館弘法--
         直指本源「即心即佛」親聞記  
 釋性

  一○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嘉義大學的校門口,一大早便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人潮將校園增添了許多熱鬧的氣氛,今天正是台灣省佛教會一○四年舉辦淨化人心佛學講座之日子,講題是「即心即佛」,邀請弘法之法將」如本上人主講,上人長期以來在各地文化中心及機關學校大禮堂弘宗演教,更於電視媒體及網路上廣傳法義,以深入淺出之方式,將甚深佛法闡述淋漓盡致,當下人人皆能有所領悟,遨遊於法海中,也因此與大眾結下深切之法緣,如同比丘尼協進會之上普下暉理事長所說:法緣殊勝,如本法師講經說法所到之處,皆是人山人海,一位難求。嘉義大學之大禮堂現場有一千八百座位,如今擠爆了三千五百餘人,足見上人弘法魅力不可擋,如同師父常言:佛法是正覺之法,有人因一句佛法而破迷啟悟,有人因一句佛法改變人生觀,正所謂「華嚴經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唯願聽聞一句未聞之佛法。』世間珍寶是塵勞事、生死事;佛法是導歸解脫之徑,趨向無上菩提之寶筏。」與今日之講題「即心即佛」相互印證,也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門。雖然目前尚未成佛,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此心來成佛。所以離心無佛,若離此心能成佛皆為魔說。針對佛法的核心加以詮釋:

  涅槃經云: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凡夫雖不得見佛性,亦不得言無佛性。凡夫被煩惱所覆藏,不見佛性,以不見故,不得涅槃。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如此見性重要否?非常重要!佛陀於當夜十二點要離開世間時,再三叮嚀:凡有心、有知覺,具有八識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意是說只怕你無心,既然有心,學佛終了畢竟成佛。一切凡夫雖然尚未見性,但不能否定佛性。猶如太陽雖被密布的烏雲所遮,大地呈現一片黑暗,但不能因為看不到太陽,便否認太陽的存在,如同凡夫沒明心見性,便否定佛性的存在。若否認佛性存在故無法得涅槃,開悟證果則遙遙無期。佛陀總結說:見佛性者不名凡夫,不見佛性是名為凡夫。聖人與凡夫的差別何在?在於是否見性。是故佛陀於菩提樹下成佛,開口第一句話便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

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執著遮覆,若離無明妄想、三毒淨化,無師智、自然智自得現前。」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有一尊佛,不明心見性而能成佛的。縱觀三藏十二部教典,經律論皆教導眾生要成就佛道,而成就佛道唯一的條件,則必須經過明心見性的階段。勤修戒定慧所為何來?持戒持到死去活來,若未明心見性,則只是外道苦行而已,縱然達到四禪八定,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八大劫,但若未明心見性,則只是三界內的凡夫。智慧、辯才無量,講經說法,感得天女散花,但若未明心見性,亦是凡夫一位。過去的祖師乃至善知識、開悟證果的聖僧,亦指明修道要明心見性。故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哪怕三藏十二部教典,背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但若未明心見性,三惑未斷,則學一切法皆無益;哪怕取得百萬個佛法博士學位,若未明心見性亦仍是凡夫。所以在學佛過程中,必須謹記,若要成就無上菩提,一定要經過明心見性的階段。

  開悟聖僧云:南來北往參見性,選佛場中選如來,大道不離眾生覺,見性原是見自佛。參禪悟道之人,揹起僧袋,南北參學,到處奔波,五湖四海,參遍各處山頭,目的何在?為見性。選佛途中參禪悟道,禪二、禪三、禪七,最後即選佛,而選佛的條件,則必須明心見性,若未明心見性,則無佛可言。而佛何在?大道不離眾生覺。心即是佛,亦只是見自性佛而已。所以有四句耳熟能詳之偈頌: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箇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指明你我都有佛性,靈山是佛性的別名,靈山只在汝心頭,你的心就是靈山。所以修行人一旦明心見性,則此人已超凡入聖。心何在?若無心,誰在說佛法?若無心,你豈能分別我在說法?能分別的那個就是你本來面目,能講經說法的那個就是我的本來面目,離此無佛性可得。誰在鼓掌?若無佛性何能鼓掌?人一旦死亡後,便無法鼓掌?之所以能鼓掌、吃飯、行住坐臥,是為無相無色佛性之作用,正是你我本來面目,亦是自家寶藏,心地風光。

  百丈大智禪師問長慶禪師說:如何是佛?什麼是佛?長慶禪師毫不囉嗦,一句話便道出:汝騎牛覓牛。其意是說你的心就是佛,離開你的心另外找佛,終無是處。因為十方三世佛皆是透過累劫修行,悟明心性而成就佛道。所謂百千法門不離方寸,河沙妙德不離汝心,一切戒定慧不離汝心。無心的話,誰能持戒?無心的話,誰能入定出定?無心的話,誰有智慧?為汝心所生,故而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所以禪師說話,一針見血告訴你說:若問佛何在,你騎牛還找牛?已經騎在牛背上了,還再找牛。如同你具足佛性,卻離開自性,向外找一切佛,縱然外在的十方諸佛讓你得見,又能如何?亦無法開悟證果,因為佛是由心所成。又無業禪師問馬祖禪師說:如何是即心是佛?馬祖禪師回答他:即汝不了之心是,更別無物也。且不論你知或不知,你知有佛性,不知亦有佛性,你了解佛法你有佛性,不了解佛法也有佛性,不會因為你知或不知,佛性便存在或不存在。你問我佛性在哪裡,就是你不了解的那個,那個就是你的心,哪怕你未明心見性,亦有佛性,並無其他。又如掌作拳,拳即是掌。掌合起來做叫拳;拳打開來叫做掌。離掌無拳,離拳無掌,掌拳是一體的。同樣的道理,迷是此一念心,悟亦是此一念心,並非離開迷另外有悟,此為不二門。一旦修至明心見性開悟證果,亦不離開迷妄那一念心,是由迷妄之心來覺悟,了解其空性無我,究竟清淨。因為佛性的確無相無色、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論有佛來人間,無佛來人間,佛性宛然存在,只是佛陀來人間後,將明心見性的道理闡述出來而已。

  開悟祖師云:一真妙體無聖凡,無相無色無男女,非大非小非生滅,諸佛共證此法王。一真妙體就是清淨光明的理體,是人人具足之佛性。凡夫只是迷於此岸,一旦覺即登彼岸。若還執著有性可證、可得,則尚未開悟,因為佛性無相亦無色。佛性不能說是紅色,紅的看得見,不能說是黑色,黑的看得見,不能說是任何顏色,是無色。然而無色就不存在嗎?若不存在如今誰在說話?能說話的那個,無有顏色,就是你我本來面目,清淨的一真妙體;佛性無相,不是四角形,不是三角形,不是橢圓形,也不是長方形,沒有任何形相,雖然無相但是能演化無量相,猶如一個三角形的容器,當水倒進去之時,水就變成三角形,而將水注入長方形的容器,水即變成長方形。沒錯!佛性亦復如是,並無固定形相,然而無相能演化無量相,此即是妙用。無男亦無女,男女是已構成業報,但在尚未構成投胎轉世時,佛性非男非女,但可男可女,所以我常比喻: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這兩位賢人皆無明心見性,他們只見性所現善與惡之相用。當然,一位開悟證果之聖者,其性不著於惡,亦不染於善,超越善惡才能產生真空妙有的作用。亦如觀世音菩薩能示現男或女,應眾生之需求而化現各種形相,尋聲救苦,度化有情。佛性非大非小,大小伸縮自如、縱橫自在。佛性不生不滅。所以證得法身之聖者說來則來,說去就去。台北汐止慈航寺,有位慈航菩薩非常了不起!為什麼說他了不起?因為他已生死自在,是一位明心見性、開悟證果的聖僧。有一次他的徒弟說:師父啊!你都勸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你卻不往生。師父說:喔!你的意思是要我往生嗎。好!那我便往生。於是慈航菩薩端坐,不到一分鐘就坐化了。許久,他的徒弟見師父一動也不動,便用手靠進鼻子,探探是否還有氣息。唉喲!師父真的沒呼吸了,這下事態嚴重,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竟然成真,我要如何向天底下所有四眾弟子交代?他人是勸佛、勸高僧住世,而我卻勸師父往生?這件事我承擔不起,想到此不禁放聲號啕大哭,便說:師父,抱歉!我向您懺悔,弟子不但沒請您住世,反勸您往生,如此罪過,請您原諒。不知哭了多久,慈航菩薩便開口道:徒弟啊!不要哭了,我這不是回來了嗎。好一位生死來去自如的聖僧,生與死只是迷與悟的差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與死無距離,悟者無生無死,迷者生即是生、死即是死、不了解生死不二。諸位有此能耐嗎?別說三分鐘讓你入滅,就算三個小時讓你準備,走不了就是走不了,原因何在?生死不能自在,這是裝不出來的,有功夫就是有功夫,因為佛法是以心為根本,佛由心所成,心能成佛,千經萬論都指明,心是成佛的本源。引用唐朝慧海禪師所說,令人聽了非常震撼。

  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眾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三藏十二部至心而極,心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根源,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外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人事物皆經過成住壞空,如夜空中之流星,從天際劃過,一束光芒瞬間消逝,回歸一片空寂,空是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是名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眾流至海而極。

無論大小河川,如何匯聚,最終皆流入大海。一切賢聖至佛而極。而凡夫修行,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等覺,唯有到佛的境界才是學佛之終極目標,是故一切聖賢至佛而極,一旦成佛,無有高下,是為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心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根源,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無論一真法界,真如,妙覺,佛性,真心,百千萬種名稱,皆以心為本源,是為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

  心在何處,如何求道?六祖惠能祖師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離心欲求道,尋覓曠劫,終無是處。道者以禪宗而言,即是汝之本性,離開本性想找佛尋道,哪怕終其一生,亦覓不了道尋不了佛,是為捨近求遠,你一味尋找外在佛,外在佛與你何干?縱然千佛萬佛每天讓你得見,只是建立信心,你若不修行,不破三惑,不淨化三毒、習氣,則不能開悟證果。問你是否能開悟證果,是問你到底有無破三惑、淨化三毒、習氣,這才重要!所以禪宗很清楚明確的告訴佛弟子,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有一次,唐朝雪峰義存禪師,欲度人令其明心見性,他有權巧方便,便準備了三顆木珠。若有人問:師父!如何是佛?佛在哪裡?何處得見?禪師說:來,我教你如何見佛!他便從身旁拿起木珠丟出去,珠子便一直滾動,滾了一段距離,禪師說:你去幫我把木珠撿回來!此人便跑去將木珠撿回來。然後禪師再拿一顆木珠丟出去。又說:將木珠撿回來!此人再度將木珠撿回,此時禪師將第三顆木珠又丟出去。要此人將木珠撿回來!這位出家人心裡便嘀咕著:和尚分明在糟蹋我,我問如何見佛,你卻只叫我撿珠子,來回跑得氣喘如牛,還不教我佛法。當此人在撿第三顆木珠,彎腰的一剎那,忽然哈哈大笑,他迴光返照,原來能跑,能彎腰,能撿東西的是誰?當下悟明那個不可說的菩提自性。若無佛性,請問誰在跑;若無佛性,怎能彎腰;若無佛性,怎能將珠子撿起來,能拿者即是佛性,身體肉軀是物質界,死亡後何以有眼不能見、有耳不能聞、有舌不能嚐,將其碎屍萬段亦無知覺?因為性已離開了。能知覺的那個,就是吾等之本來面目。義存禪師真是眉毛拖地悲心徹骨,不將其解破,令行者親身意會。如此諸位悟到了嗎?我相信悟者自悟,未悟仍是未悟。故佛性人人具足,然而情執太重亦會障道。

  宋朝永明壽禪師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墮惡道,生生不失人身,才出頭來,一聞千悟。假若參禪未徹悟,學未成功不要緊,只要聽聞正法,會烙印在八識田中永為道種,哪怕經過百千萬劫,聞法種子不會因為時空的演變而消失不見,是名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所以一旦聽聞明心見性的法門,正見一直增上,而且所聽的正法、明心見性的法門,一旦烙印於八識田中,永遠不會消失,即便有一天百歲命終,不會因為命終而墮入三惡道,甚至世世都能得到人身,當你得到人身的時候,聽到佛法則一聞千悟,猶如迅雷般猛銳難擋。如六祖惠能祖師擔柴到市區賣時,當他聽到有人念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悟明心地,發心出家修行,才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開悟,若非多生累劫有修行,豈能因一句法便能打動他的心,令其明心見性,是故只要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因緣一旦成熟,一聞千悟,不必擔心,有希望。唐朝香嚴禪師有一天出坡去種茶,在拔草時看到一塊破瓦片,他撿起來往後丟,

瓦片擊中竹子,鏗的一聲,禪師聽到瓦片撞擊竹子的響聲,便見性開悟。因聲觸其本性。誰在聽?聽者是誰?人家一塊破瓦片就解決了,而我等拿破瓦片丟竹子,看看能不能開悟?丟了數十片還沒消息!這要因緣成熟才行。是故一個人要肯定自心不動搖,此心即是未來成佛的根源。

  有僧問歸宗禪師云:如何是佛?歸宗禪師答道:我向汝道,汝還信否?僧曰:和尚誠言,安敢不信?歸宗禪師又云:即汝便是。師父!什麼是佛?我不懂。禪師告訴他:我告訴你,但你會相信嗎?他說:我千里迢迢來這裡,就是要請教師父如何是佛?既然高僧大德肯告訴我,我豈能不信,我絕對會相信您所說的。禪師說:好!你就是佛。這位出家人高興得哈哈大笑,他肯定了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高興得淚流滿面,然後頂禮和尚,在他身旁當侍者親近了十五年。能親近大善知識為我等解脫生死的聖僧,百千萬劫難遭遇。故佛子當知,即心即佛,佛即是心,吾心即是佛心,佛心在吾心,愚者尋心外,智者心內尋。

  演講中上人以事顯理,以理透事,引用祖師法語,公案事相,在在啟發大眾人人佛性本具,雖是無形無相,但在上人之言行舉止中,及大眾專心聆聽中,表露無遺,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猶如一剎那消逝,幻化佛事已過,法音仍在心迴盪數月,亦然法喜漣漪不休不止,而成佛之法已深植在每一位聞法者心中,當下肯定,直下承當!

 返回文章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