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覺他生命教育講座『道』親聞記 
   釋性

  來到台南市關廟區,走進旺萊小徑,兩旁綠竹受到昨日淅瀝嘩啦大雨,彎著腰像是歡迎前來聞法之諸善男子善女人,轉過幾彎,豁然開闊,映入眼簾之檀林精舍猶如深山古剎,宛如人間一片淨土,環境清新、優雅不可言喻,正是今日弘法大會場所。自從上人勝擔台灣省佛教會理事長後,致力帶動教會,提倡舉辦佛學講座,淨化人心,而住持旻慧長老尼熱衷於僧俗佛法教育,見上人場場弘揚佛法大會,以真俗二諦,權實教法,融通無礙,並台上與台下互動,令聽法者暢遊法海,牽動人心,法喜洋溢,便發起邀請上人來到精舍為信眾們再開法筵,如此四種成就(說法者成就、聞法者成就、處成就、時成就)具足。
  首先上人以詢問的方式,了解與會大眾為何要學佛?學佛的動機與目的為何?有人說:要了脫生死。有人說:出三界。有人說:成就佛道。有人說:要往生極樂。各個想法不同,將會影響學佛行為方向,則果報亦千差萬別,故上人以「道」做為弘法主題,因士農工商有其道,治理國家社會有其道,人與人相處有其道,見仁見智,但這些畢竟是世間法,而佛法的道是如何呢?為佛弟子們明確指出。
  何謂道?即是至目的地之通道。俱舍論說:道即是通往涅槃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道乃意謂著,達成佛教終極目之修行法則。廣義而言,是指趣向佛果之通路。
  道指世人所說的真理,亦是經之義,所以經稱為契經,也可以翻譯為道,道是指通往涅槃、法身、無上菩提法則而言。三藏十二部教典是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如何成佛之途徑,經律論三藏教典就是道。狹義的說,經典告訴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發成佛之心,一旦確定,緊接著就要修行。佛弟子遠離成就菩提、佛道,若還有其他意求,則有可能目標已歪曲了。所以很感慨,有許多人當初學佛,知道成就佛道這一條路,然而在出家或學佛一段時間後,卻把修福報當成修行,則目標便有所變樣,頭重腳輕,偏離了重心。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仍有許多觀念要導正,佛教是文化、教育、慈善,三足鼎立,若只取其一,皆無法代表整體的佛教,若想成佛就要抓住重點,切莫捨本逐末。故學佛過程有兩個階段,一、從假入空,證得空性解脫,得大智慧;二、從空出假,倒駕慈航,起大悲心。世人常將修福當成修道,殊不知這只是人天福而已,不主張聽經聞法、從心地下功夫,則心中全然無道。有一位剛發心出家的比丘,問菩提達摩祖師如何修道?道在何處?達摩祖師告訴他:佛法以心為根本,道即是心,心即是法,法即是禪,禪即是法身,法身即是佛。數句話便解決了,這就是佛法的核心。達摩祖師傳承如來之法,他告訴問者:你問我何謂佛法?佛法如何修?佛法以心為根本,道即是心。直捷了當的回答,答案已經給他了。正如禪宗公案中有人問:如何是佛?祖師卻一直咳嗽。請問離開咳嗽,這樣何是佛性,能咳嗽的那個就是吾之佛性,能聽咳嗽聲的那個就是汝之佛性。清清楚楚,靈靈覺覺,當下即是,又問:如何是佛?祖師比出一隻手指。此即因色顯性,因手指而顯性。其實道離我們不遠,現前這一念,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無有不明心見性而能成就佛道。換言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以明心見性,最後福慧圓滿,成就佛道。所以禪宗單刀直入告訴你,什麼是佛?心就是佛。一旦予以肯定、認同、不動搖、不疑惑,此時才悟後起修。
  六祖惠能祖師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道即佛性,這一念心,若離開這一念心,向外追求一切道,求之轉失,百分之百求不得。離開這一念心,向外追求佛菩薩感應,看能否見蓮花、佛陀來接引,這又與你何干?哪怕天天讓你見到佛,亦無法開悟證果,因為諸佛菩薩皆是明心見性而成就佛菩薩,而眾生欲成就佛道亦依佛之修證而能成就。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佛者,持戒持至苦不堪言,衣衫襤褸,日食一麥;說法如行雲流水,感得天女散花,搖動三千大千世界;即便廣學三藏十二部教典,能倒背如流,頂多是位學者、佛學博士而已。與生死涅槃了無痛癢,毫不相干。故五祖單刀直入告訴你:不識本心,未明心見性,學一切法無有利益,頂多與佛教結善緣,了解佛法教理,實則未明心見性。問他到底能不能成佛,是問他到底明心見性否,這才是佛法的核心價值。的確有許多出家、在家行者,學佛一段時間後,卻忘記了根本。
  持戒能離開心嗎?禪定能離開心嗎?忍辱能離開心嗎?精進能離開心嗎?三藏十二部經典能離開心嗎?上升墮落能離開心嗎?生死涅槃能離開心嗎?一切都以心為根本,是故一切萬法由心而生,若不懂得萬法唯心造的根本道理,則尚未入道。
  「萬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畫物物成形;四聖六凡皆心畫,諸佛當初也眾生。」掌握了佛法的根本與核心價值。哪一法能離開心呢?貪心是心生,布施心是心生,散亂心是心生,禪定亦是心生。一切萬法未有見其能離開本性的,嫉妒心是心生,隨喜讚歎亦是心生,萬法皆由心想成。如心畫物物成形,猶如畫家,畫馬像馬,畫猴像猴,畫樹林像樹林,畫人像人,能將地獄畫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到害怕,不敢為非作歹,畫佛菩薩則畫得莊嚴無比,令人善根大展流露,善根增長,此即畫家厲害的地方。同理,一個人的富貴貧賤,切莫怨嘆、高興,這與過去、今生中所造之業密不可分,皆是自己所造作,切莫怪父母親生得不好,亦或怪天怪地、怪佛菩薩,既然是自己所造作之因,豈能不接受果報呢?果由因來,故四聖六道皆心畫,成就四種聖人--佛、菩薩、聲聞、緣覺或六道眾生,亦都來自於心。成佛是自己成,墮落三惡道亦是自己所為,一切操之在我。既然能當家做主,何以不當家做主?既然能當家做主,就不要再當凡夫,可為而不為,可作而不作,豈不悲哀!佛教的偉大何在?平等。一個人的富貴貧賤並非操縱在至高的上帝或神明手中,人的富貴貧賤是自己的作為所感召的果報,是名平等。當天王有當天王的條件;當阿羅漢有阿羅漢的條件;當人有當人的條件;當佛菩薩有佛菩薩的條件,是講條件的。所謂條件即是因,若所作是成佛之因,將來成佛沒問題,要你墮落也不可能;若所作都是墮落之因,要你成佛也難,就是這麼清楚明確。
  有一次,佛陀帶領阿羅漢與其他弟子經過溪邊,佛陀便機會教育。他說:阿難!若有人將油倒在水上,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阿難回答:師父!您是在開玩笑吧!這很簡單,連小孩都知道,油當然是浮在水面。佛陀說:這樣喔!又問:阿難!將石頭丟到水裡,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阿難回答:佛陀您太小看我了,我已證得阿羅漢果,您怎麼問這麼幼稚的問題,誰不知道會沉下去,比重較重的當然會沉下去。對……阿難你說對了。善哉!正如作惡多端者,心有千千結,此等人很難上升,猶如石頭會下沉;而心存善念,乃至行善之人,日日輕安,亦如同油浮水面。是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者,終極不成佛也難!說出我等學佛成佛之意念與信心。諸佛在因地凡夫時,造業的種種情形在本緣部中皆有提到,曾造業過,亦墮入地獄,一旦修至開悟證果便不再造作惡業,自然無功用行,便會止惡行善。所以這四句話,最後壓軸的那句話,非常漂亮!諸佛當初也眾生。過去諸佛亦和我們一樣,有煩惱、痛苦、迷惑不堪,但下定決心修行,直至最後成佛,是為平等平等。若欲成就要依照三藏教典、戒定慧修行,終有一天亦能成佛。道既然是心,學佛修道就要從心下工夫。
  涅槃經亦云: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是故整個學佛過程,是凡夫或聖人,差別在於是否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為佛菩薩,未明心見性是為六道眾生。而明心見性困難嗎?不是很困難,端看你敢不敢承認而已,若不敢承認,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何以行者尚須被徹悟者印證,行者心中仍有一絲疑惑,不知自己所悟是否正確,故必須經由徹悟者予以印證。六祖惠能大師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亦是針對這種狀況而說。要相信佛就是自心,切勿遠離,向外追求。息妄吧!當下無心,本體自現。當下無心、無念、無妄想意識,菩提光明的理體本性不顯自顯。是故道在何處?心即是道,離開心無道,離開道無心。所要見的對象,即離我們不遠,所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而天邊、眼前只在一念間,在於肯定、不肯定而已。
  文殊師利菩薩於唐朝示現寒山大士云:報汝修道者,進求空勞神,人有精靈物,無字復無文,呼時歷歷應,隱虛不居存,叮嚀善保護,勿使有點痕。
  即是寒山大士向修道者說,若修道無悟明本性,只是一味追求外在五欲六塵境界,皆是徒勞浪費精神與時間。人有精靈物是指,你的心就是佛,離開你心,向外追求諸佛,外在諸佛與你何干?人人都有佛性。無字復無文,佛性無名無姓、無頭無尾、無手無足、無形無色,雖然不可見、不可摸、不可取、無形無相但卻存在。設若無佛性,聆聽精彩演講後豈會鼓掌?能鼓掌的那個,就是你本來面目,你的佛性。而每一生都有不同的名字,故被呼喚時能即刻回應,但其本身實則無名無姓、無形無相無色、無頭無尾、無腳無手,即你本來面目,肯定後再起修,若不肯承認其存在,即是世人所謂死後,四大五蘊分散,塵歸塵土歸土,不僅身體毀壞,連靈性都一併否定,是為唯物論、斷滅論者。而佛法不主張斷滅論、唯物論,因為本性是不生不滅的,縱然投胎轉世無量劫,無減分毫,即便成就無上佛道後,佛性亦無所增加,永遠無增無減,就是我等本來面目。隱虛不居存是何意?將心都收攝回來,進入本體的自性,寂而不可覓,當你達到無心無念無妄想時,此時寂靜如虛空,無形無相不可覓,但一動念,名字即現前。有人問禪師:如何是佛?禪師不發一語,只做一個動作,他便悟入了,而未悟者依然未悟,此即因色顯性,眼見物而性現前,不見時性則寂靜不動。隱虛不居存,亦即寂靜涅槃時,不可覓、不可摸、不可見,雖然不可見、不可摸、不可取,但卻靈靈覺覺、清清楚楚,能聽經,能說話,能行走,能吃飯,能睡覺,於動作中會得。有一次,有人問馬祖禪師:如何是佛?他活生生的將佛性展現出來。古代叢林種有茶樹,必須出坡,馬祖禪師便跑到茶樹叢裡,一直搖茶樹,然後問道:汝會麼?你會了沒?你悟了沒?你問我佛性,活生生的讓你看見,我不斷搖樹的這個動作,能搖的那個,就是佛性的作用,若不作用即回歸本體,而本體無相,無有形狀,無有顏色,可見嗎?不可見。但作用時,於作用中得見。你看見我搖樹了沒?外行人當馬祖禪師是傻子,我問你什麼是佛,你不但不回答,反而一直搖樹,悟者即如此。若悟得此性,則要善加保護,即守住本心清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寒山大士又說:吾家有一窟,窟中無一物,淨潔空堂堂,光華明日月。蔬食養微軀,布裘遮幻質,任汝千聖現,吾有天真佛。
  吾家有一窟,窟即佛性之意,是形容詞。窟中無一物,佛性是萬法不立的,這是站在本體的立場而言,不再作用。於究竟清淨,纖塵不染,萬法不立的情況下,即得顯露出來。淨潔空堂堂,從這座山遠眺對面那座山,何以看不見對面那座山?因為雲霧、陰霾、塵埃遮住了,一旦虛空清淨亮麗,便能遠眺對面那座山,看得一清二楚,清淨至此表示什麼?心就如虛空一樣清淨,纖塵不染,絲毫不受污染,此時本性不顯自顯。當淨其意如虛空正是此理,清淨至此,淨潔空堂堂。光華明日月是比喻佛性,光明遠勝於月亮、太陽。蔬食養微軀是說,三餐進食只是借假鍊真而已。
  布裘遮幻質,總要穿衣服吧!冬天若不穿衣服,勢必會被凍僵,夏天若不少穿一些勢必滿身大汗,穿衣服是方便遮羞,毋須太講究。任汝千聖現,吾有天真佛。是告訴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肯定佛由心成,若離開自心,不肯認同自心是未來成佛的根源,即使經過百千萬劫的修行,想要成就佛道,難矣!若問原因為何?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有一佛能不認同其心,肯定其心是未來成佛的根源,而能成佛。換言之,十方三世諸佛皆認同自心就是佛,不要心外求法,任汝千聖現,一百尊、一千尊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千佛、萬佛、無量諸佛每天都令你得見,終歸了,若不認同自心就是以後成佛的根源,則聽聞三藏十二部教典亦是枉然,只是空知識而已,與成佛開悟證果毫無相干。
  法會雖如幻如化,但佛性不曾變異,上人法音猶如洪鐘,聲聲敲醒迷途眾生,豁然全開,千百劫來之迷惑,頓時消失無蹤,當下肯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保任自性,磨除習染,發菩提心,依教奉行,成佛可期矣!

 返回文章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