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念佛往生錄--第十六集(下)  

主講人:如本上人  整理:編輯部

   諸位再聽好!接著介紹隋朝曇延法師,曇延法師與皇帝的緣分很深,除了受皇帝的賞識以外,個人的用功苦修,研究教典更是不在話下,度眾生非常熱心。他發下一個願,當他百歲命終後,要將身體布施給所有禽獸,他曾經如此發願,到最後,曇延法師也往生西方淨土。

  曇延法師,姓王,山西永濟縣人,年十六歲出家,遊歷參學各方講座。著述涅槃大疏,將著述完成之際,註疏經卷大放光明照耀一夜,佛塔之舍利也放出奇異光芒。周武帝建德年間被授職為僧統,統監全國僧尼事務。奉皇上賜令主持延興寺。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往生淨土。時年七十三歲。

  曇延法師在未出家前,俗姓王,是山西省永濟縣人,十六歲時便善根流露,發心出家修行,然後到處遊歷參學,聽法師講經說法。他的著述有涅槃大疏,當他的著述完成時,註疏經卷竟然大放光明,徹夜照耀,證明他所寫的註疏符合佛意無誤。光代表解脫、無染污、說法清淨,所以感應經卷大放光明的瑞相。當時,不但經典放光,佛塔之舍利,也大放奇異的光芒,他的文筆有文學般若,能切中佛法的要義,所以感召他的註疏能大放光明。周武帝建德年間,曇延法師被皇帝授職為僧統,以現代說法即佛教團體中的總掌管。雖然出家人不當官,但是皇帝知道他是一位高僧大德,因此請他負責全國僧尼的行政體系,以及教導眾生等事務。同時又受到皇帝賜他在延興寺主持佛法,教化眾生。開皇八年八月十三日,曇延法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時,他七十三歲。

  曇延法師以淨土為正觀,語默動靜之際,皆專注憶想西方阿彌陀佛堅定不移,如處在甚深禪定中,遺囑令身體骨骸血肉布施一切禽獸,示現圓寂時,寺院附近一位任金寶之人說:我看見空中有幢幡寶蓋,排成兩行隊伍,在曇延法師面前引導,隊伍從延興寺到山之西邊,莊嚴微妙。

  曇延法師往生時,還有見證人。曇延法師除了弘法布教、講經,為經典作註解以外,平時就是念佛迴向西方淨土。當處於靜態時,就憶念阿彌陀佛;在工作或是外出,處於動態時,也念念不忘念佛,迴向淨土,專心一意要往生,心堅定不移,如處於禪定中。有一天,知道自己即將往生,便交代好遺囑,他說:我命終後,要將身體骨骸、血肉,布施給山上的禽獸─老虎或是山鷹、野狼等。這點很不簡單!有些人說:我往生後要火化,然後將骨灰攪拌麵粉,丟進大海餵魚蝦,和魚蝦結緣。如本教你,火化之後,可把骨灰靈骸安置在法界寶塔,為自己做功德,又可使後代子孫有親近三寶之機緣,亦可延續弘法志業,如此自利利他,冥陽兩利。況且把骨灰撒向大海必須租船,要花很多錢,還要勞師動眾,如果出海時業障現前,遇到大風浪,後果實在很難想像,所以千算萬算,還是不划算!曇延法師很乾脆,在古代尚無環保觀念,交代他人把自己的遺體扛到山上,餵食野狼、老虎、老鷹,與山上禽獸結緣,這種精神值得讚歎。當曇延法師圓寂的剎那間,寺院隔壁有位任金寶先生說:看到空中大放光明,還有幢幡、華蓋,排成兩行很長的隊伍,從西方一直排到曇延法師面前,引導曇延法師,歡迎他往生西方淨土。隊伍從延興寺一直到山的西邊,非常微妙莊嚴。這是他親眼所見,以此驗證只要認真用功修行,諸佛絕對不打妄語,必定前來接引此人往生。只要願力懇切,信心足夠,加上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待娑婆世界的業緣盡時,自然能往生!接著介紹隋朝道喻法師,道喻法師很不簡單,他也是明心見性的聖者,悟明法身之理,所以講經說法,能稱性起說,講經時不用看經典,經在心中,他的自性解脫光明,因此在百歲命終,也承蒙阿彌陀佛接引西方。

  道喻法師,居住開覺寺,平生專心持念阿彌陀佛,以栴檀木雕刻成佛像,只有三寸高,在禪定中見阿彌陀佛,佛曰:汝造我像,為何那麼小尊呢?道喻答: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畢,當下見到佛身遍  滿虛空,佛告曰:汝當澡浴,等到明星出時,我來迎接汝。到約定之刻,果然阿彌陀佛前來相迎。此時光明滿室,道喻在此際入寂往生,當時是隋文帝開皇八年。

  道喻法師不愧是悟性之人,當然,他往生淨土是上品上生。經典說:若悟第一義諦,必定往生上品。道喻法師住在開覺

寺,平時專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他對雕刻很有興趣,有一種栴檀木,非常適合用來雕刻佛像,質料不輸給樟木。他用栴檀木雕刻了一尊三寸高的佛像。當他入定時,阿彌陀佛考驗他的道心,看他有沒有開悟,試探他的心境。阿彌陀佛說:道喻法師!你造我之像貌,為何造得這麼小尊,只有三寸而已呢?為何不造三公尺、三十公尺,高大一些,是何道理?道喻法師語出驚人,阿彌陀佛聽完立刻為他授記,他說:心大即大,心小即小。好莊嚴的兩句話,表示他已悟明心地。心大之無外,小之無內,心能大能小,無有障礙,大小皆能自在,才是真正悟到法性。否則只能大不能小,或只能小不能大,如此佛完,便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遍滿整個虛空,大放光明,此時,阿彌陀佛告訴他:道喻法師!你現在就去沐浴,將身體清洗潔淨後,換上乾淨的衣服,等今晚明星出現時,我就會來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喻法師遵照阿彌陀佛的交代,沐浴淨身,換上僧服,到了約定的時刻,阿彌陀佛果然大放光明,接引道喻法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愧是道喻法師!往生時光明滿室,念佛入寂,當時是隋文帝開皇八年。

所以道喻法師不愧是一位聖僧!他平時憶念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稱念彌陀聖號後,都迴向淨土。如本也是一樣,不論是誦經、念佛,都迴向淨土;若是做對大眾有利益之善事,也是迴向西方淨土;當講經說法圓滿時,也是迴向西方淨土,分分秒秒,時時年年,都念念迴向西方淨土,我相信當我百歲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承其願力,手執金臺,絕對會接引娑婆業盡的我往生西方淨土,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因為佛不會辜負我們,佛不會打妄語,如果佛還會打妄語,不名為佛,所以我性不自在、不解脫,或只著重外在表相,而不理會心之解脫意境,則無法達到大小不二境界。他說:心大即大,心小即小,可見道喻法師是悟明心地的聖者。話一說有十足信心。明心見性之人,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是無生;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與空、解脫、涅槃相應,勝過沒有開悟的人,念十句、百句、千句,因為他念念無為、念念解脫、念念無生。念這句佛號是堅定、解脫、無為,句句佛號都很紮實,與諸佛感應道交;而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所念佛號是虛浮不實的,是妄想紛飛,是染污的,所用是有為生滅、染污之心,如何與解脫清淨、無為無染之心相比呢?不但不能相比,而且有天壤之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首先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又能念佛,功德更不可思議!有人說:如本法師!若是沒有明心見性,是不是就不用念佛了?不對!因為念佛念到將妄想頓斷、無明淨化,使菩提自性彰顯出來。所以沒有開悟的人,更要精進的念佛,有一天,就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念佛,功德更不可思議!我引用一位開悟聖僧的法語,說明心地若解脫,則無大無小,處處無所著之道理。

  開悟聖僧云:真性心地藏,無大亦無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處處無所著,如日處虛空。

  這是站在果地、見性、聖人的立場來說。「真性心地藏」是指如來藏性、本性而言。「無大亦無小」有人說:無大?但是本性大到無邊際!無小?但是又能示現極小。這是指不要執著的意思,不能固定於大或小,能大能小,非大非小,因為佛性自在。所以無大無小的「無」字,是指破除執著。論大,比虛空更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怎能說不大呢?大之無外。小到比針孔小,小之無內。若仍然局限於大或小,如此不名悟性,因為其性不自在,尚未解脫。「無頭亦無尾」你不能說佛性有頭、腳、手,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都只是佛性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你不能說佛性有頭,佛性本來沒有頭;若說有尾,本來無尾,佛性無頭無尾,卻能示現頭、尾,這是指佛性自在的意思,不要被文字綁住了。又說:「應緣而化物」,就是當客人來時,懂得如何招待,不會置之不理;客人離去時,不會默不吭聲,能迎賓送客,自性解脫,拿捏得恰到好處!這是待客之道,應有之禮節,在迎賓送客,來來去去的過程當中,處處無所執著,才是自性解脫。有些人在對方離開後,會懷念或傷心,這是內心執著、染污、著境;當對方來時心生歡喜,快樂如神仙,被境所轉!所以說:緣來勿拒,緣去勿留;緣來勿喜,緣去勿悲。依這四句話修行,就百分之百正確!叫做:處處無所著,自性解脫。如同太陽懸掛於虛空,無所障礙,自性解脫如虛空。祝大家明心見性,開悟往生西方淨土,你我在西方相逢再會。
(未完,由於篇幅的關係,上人主講「聖賢念佛往生錄」編輯部將陸續在雙月刊中刊載,敬請期待。)
 
返回演講集選單                                            回法王講堂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