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在家菩薩戒心得感想  ◇
 
  男東四班一號 黃建祥  

  在德慧師父鼓勵及某一偶然的因緣下接觸了法王講堂如本師父的電視弘法的影帶,聽聞後發現到如本師父也一直鼓勵大家受戒來讓自己身心能夠更加安住,道業上有所精進,因此我與同修都填了表格,報名了此次在家菩薩戒。當報名表寄出後沒幾天就接到講堂性梵師父來電恭喜我們報名菩薩戒,並提醒我們在未受戒前這段等待時間要多加用功修行,以減少戒障,並祝福我們能順利完成受戒。
  隨著日子的過去,終於到了受戒報到日,十一月十五日上午約十一時左右我們開車抵達了法王講堂,開始展開為期六天五夜在家菩薩戒之行,在諸位師兄指揮引導下停好車子並進入了講堂地下室。首先迎面而來的是笑容可掬的師姊,一句阿彌陀佛讓我們備感親切,挑選了灰色海青後,我們到了地下二樓齋堂用餐,用餐後帶著行李到大殿,近三百位師兄、師姊在引禮師性航、性智、性宗及其他師父引領與多位師兄的協助下進行報到、編班及到寢室確認床位,自己雖已步入中年,但在本班中仍是屬於較年輕的一位,因此被安排睡在上舖。
  第一天的重頭戲三師介紹,由得戒和尚本師父介紹了教授和尚明師父及羯摩和尚性師父,由於戒和尚電視弘法以台語為主,兩位和尚亦配合使用台語,教授和尚母語為客家語也賣力以台語來開示,眾戒子們也報以熱烈掌聲加以鼓勵。晚上是拍個人大頭照用於在家菩薩戒證書,每人著海青搭縵衣,拍照時有人微笑亦有人笑得很燦爛,戒子們內心莫不充滿自信、喜悅,將自己美好的心情表現在臉上,法相皆相當莊嚴。
  第二天早晨五時打板起床,簡單盥洗整理後,因受菩薩戒人數眾多,兩部電梯不敷使用,等待費時,決定用運動方式由七樓走樓梯到一樓大殿,五時三十分開始早課,三遍般若心經後,唱讚佛偈,眾戒子隨著引禮師性航、性智兩位師父,口中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再依序唱誦普賢菩薩十大願、三歸依、善女天咒三遍,最後唱韋馱讚結束了莊嚴的早課。其次人員順著樓梯來到地下二樓齋堂用早餐,並依二時臨齋儀唱誦,並禮請教授和尚慈悲開示。結齋後,兩部電梯仍舊人滿為患,以載運年長者及行動不方便者為主,年齡較小的我們依舊由地下二樓走樓梯到六、七樓,其中不乏有七十幾歲的師兄也是如此走樓梯,其體力與毅力真是令人讚歎,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緊接著是此行受在家菩薩戒的第一個重頭戲,由得戒和尚講解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內容,計三天十二小時,首先得戒和尚指出: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持戒是成佛的根本,而成佛更是我等佛弟子的終極目標,所以應當好好持此清淨菩薩戒,其戒學內容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又曰饒益有情戒)等三聚戒。受菩薩戒後,其戒體是不會消失直至成佛為止,是有遮沒但無失落的無盡戒,除非犯重罪及退失菩提心,不像五戒戒體是盡形壽,而要使戒體能防非止惡,須透過身口意三業及眼耳等六根清淨的戒行。也指出受菩薩戒後,雖有犯戒,但也勝於未受戒而不犯者,因為未入佛門者是屬於外道,只有受菩薩戒後,雖有犯戒但仍舊是菩薩,即瓔珞經所謂: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同時也說明了此戒定慧三無漏學中,藉由行持菩薩戒來生起定力,由此定力而發出本具智慧,再由此智慧來破除煩惱,空有定力而沒有智慧會變成枯定,而有智慧卻沒有定力也會成為狂慧,戒定慧三者彼此關聯互為影響。菩薩主要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經由行持戒律,使身不造作、口不教導宣說、意不授受諸惡業,讓三業清淨得以自覺,亦本慈悲為懷不讓眾生昏昧,而不買賣酒品,並行六度來利益眾生。
  三天的講戒內容逐一將各個戒條制定的緣由加以說明,由重戒的細說,到輕戒的粗講,戒和尚生動活潑的表達,台、諺、俚語運用並開放提問,讓生硬戒條內容能很快深刻烙印在眾戒子腦海,使戒子們聽得法喜,感到時間過得很快,常有欲罷不能的感覺。
  晚上安排佛教電影觀賞達摩祖師傳,由港星爾冬陞主演,讓我們體會到達摩及禪宗二祖慧可求法的決心與毅力,是多麼堅不可破,以及含有禪意的對白是多麼有智慧。另兩晚為懺摩:陳露罪業改往修來,由於團體生活冷氣調整無法面面俱到,加上課程緊湊,以致四大不調,受風寒者人數不少,引禮師勸勉戒子們要真誠發露懺悔來減少戒障,以期此在家菩薩戒能順利完成。最後一晚是手臂燒戒疤,得戒和尚開示此儀式含有供養、警惕、發願、破相等四種涵義,儀式中各個戒子心中皆稱念世尊聖號,在艾草燃燒過程雖有刺痛但屬短暫幾十秒鐘而已,大眾也都能接受,未見有人哀號流淚,眾戒子們也依序完成此儀式。最後重頭戲是正受儀式,在淨壇請三師中莊嚴隆重開始,並依受戒儀軌進行,最後在秉宣戒相、結讚迴向結束此一儀式。六天五夜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眾戒兄也都順利完成受戒,誠如在受戒儀式上眾戒兄所答:依教奉行,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不起一念二乘心,並一心持此清淨六重二十八輕戒,讓我們能在菩提道上多加行持,以期解脫生死,往生極樂,阿彌陀佛。


                                                                                                                                返回文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