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新年念佛開示記要 
  釋性 宗

  一波波的冷氣團南下,寒風冽冽,冷颼颼,好一陣子寒冬,除夕夜睡夢裡,隱隱約約的鞭炮聲隆隆響,不絕於耳,挨家挨戶是除舊亦是布新,大年初一乍現春暖大地,更顯萬物生意盎然,象徵新年新氣象,晨光微曦裡,搶頭香拜佛者「新年快樂」的道賀聲此起彼落,更洋溢著年節的氛圍 ,佛子渴求佛法的心是赤誠的,更期待在大年初一的黃金假期中,回講堂參加新年念佛大團圓,並有上人的開悟法語帶領下,佛子當下肯定承擔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打造、莊嚴佛淨土,其殊勝與意義乃世出世間無有倫比。
  第一支香開始大家互相拜年祝福,為求整齊畫一,上人說一句,大眾跟著念一句:諸位師父…、諸位師兄師姊…,大家新年快樂…、身心康泰…。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明心見性…、福慧圓滿…、同證佛道…。後面 狗年旺旺來…,大家大賺錢…,大賺錢…。語畢,士農工商拼經濟的與會大眾,會心一笑,並將滿滿的祝福裝入行囊,法喜之餘與法相應下,彷彿中樂透獎。
  念佛聲嘹亮繞樑久久,身心安住一句洪名之餘,接著由悲心徹骨的上人大作獅子吼,引用開悟聖僧所云,冀望四眾證悟本性,保任自性,登法王座。
  開悟聖僧云:自家寶藏,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硬似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
  這九句直指你我共同擁有的清淨法身
。如本有,與會一千多人也有,甚至全台二千三百多萬人,人人都有菩提自性、法身,差別在於承不承認、會不會、悟不悟、染與淨。「自家寶藏,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四大臭皮囊有生滅,禁不起火燒、水淹,水淹的結果,無法呼吸便會氣絕身亡,所以是指清淨法身佛而言。誠如《金剛經》云:不能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清淨光明的自性,你我擁有的自家寶藏,是無相無色,但卻宛然存在。若不存在,請問台上如本何以能比手畫腳?若不存在,諸位坐在大殿的地板上,如何能拍手、微笑、說話,有聽覺?有聽覺、能拍手,誰在拍手?誰有聽覺?誰能分別呢?能分別的那個,就是你自家寶藏,能拍手的那個,就是你自家的自性,勇敢承擔,若還存疑則離佛還很遙遠。
  菩提達摩祖師來到中原,要尋找一位心無迷惑之人,乃神光大師亦即禪宗二祖,他原是將軍來出家修行,後來悟道見性。達摩祖師告訴他,修道人之所以修道,在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者不能稱之為凡夫,其之所以為凡夫乃其未明心見性。若問原因為何?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有一佛能不明心見性而能成佛,他之所以成佛,皆因他已徹底明心見性,故而圓滿佛道、證成果位。
  法身火燒得死嗎?法身水淹得死嗎?燒不死、淹不死。若法身燒得死,何以過去生中死後火葬了,而今生還能再回到人間呢?火不能燒。因為法身無相無色,猶如虛空但不是頑空,不代表一切不存在,而是真空妙有,雖然不可見、不可觸、不可取,但卻存在。佛性無顏色,佛性不是黑的、紅的、綠的、白的,是無相無色,既然無相無色,物質之火豈能燒得了呢?猶如拿一支火把,火燒虛空,卻不見虛空有任何破損,佛性如虛空亦同此理。所謂水不能溺,即使今生發生水災身亡,也只是肉體的死亡,清淨之自性並未被水淹死,若被水淹死而不存在,無來世則為斷滅論、唯物論。所謂斷滅論、唯物論就是主張人死如燈滅、枯木,毫無生機,消失殆盡,稱唯物論者,共產思想就是唯物論。佛性不會因為火燒、水淹而死。
  「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硬似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即使十七級颱風將身體吹得爛壞,但無論如何亦傷不了法身,刀無論如何劈,即使將四大五蘊假體劈得粉身碎骨,性仍未消失,只是臭皮囊被剁碎而已,清淨法身則至有緣處構成投胎轉世,性不會因為刀將身體碎屍萬段而消失,果真如此,今生何以能投胎轉世人間呢?今生死亡後,來世何以能再度輪迴六道呢?此即表示法身不會因風吹得爛壞而死,亦不會因身體被刀剁成肉醬而消失,是永恆不滅的,故名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兜羅棉非常柔軟,比棉花還軟,譬喻性硬則比鐵壁更硬,軟則比兜羅棉更軟。此物你悟了嗎?若未悟,天上人間,古今不識。得悟者,無有古今不識的問題,故學佛只是悟明心地如此而已!
  為了悟明心地,須三大阿僧祇劫修我們的習性、煩惱、見思、塵沙與無明。悟己本性或許較快,悟性者代表轉凡入聖。修者修己習性,貪、瞋、癡、嫉妒、煩惱、無明,須修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成佛是有時間性的,與精進、懈怠關係密不可分,愈精進則成佛愈快,若懈怠猶如老牛拖車,則成佛非常慢。
  第二支香開始,上人祝賀與會大眾吉祥如意,疾呼念佛最吉祥,今天拚命認真念阿彌陀佛,豈有不成佛的理由?經云:十方三世佛皆以念佛而成就佛道。既然佛陀如此告訴我們,我們怎可懷疑?所以《楞嚴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有眾生稱念佛之聖號,見佛是遲早之事,只問用功的程度,若用功念佛而不能見佛,原因在於念佛功力不足,為業障所遮。舉一公案,無著比丘是印度人,出家後都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念彌勒菩薩聖號,念了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都沒感應,無法得見彌勒菩薩,因此失去信心,便到處雲遊,但仍安住在佛道上繼續修行,一日經過溪邊涉溪而過,岸邊有隻癩痢狗在哀嚎,無著比丘憐憫狗滿身是瘡,且痛苦難當不能自在,便將狗召喚過來予以安撫,並為牠擠出膿瘡,擠得狗痛得一直掙扎。無著比丘慈悲心現前,心無分別,便為其吸吮膿血。咦!奇怪!照說膿瘡腥味很重會臭,何以膿瘡是甜的?此時心境已解脫,突然看到地上有雙腳,金色耀眼,舉頭一望,原來是彌勒菩薩。無著比丘內心厭煩說:我需要你的時候,稱你名號,你為何不現身?如今我不需要你,你才現身。心中有所埋怨,此時彌勒菩薩說:冤枉!是你被業障所遮,無法得見我清淨光明之法身,怎不反省自己業障重,為業所遮,故而看不到我,並非你稱念我之名號,我未現身,而是早在你稱念第一句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時,我即已現身,但你業障重未能得見。無著比丘隨即以慚愧的心向彌勒菩薩懺悔。
  以此公案向諸位報告,我們念佛修行亦然,為何他人念佛有感應,得見佛菩薩或蓮花種種瑞相,而我們念了一輩子卻無緣得見種種瑞相?問題在於自己。一個人貪心、嫉妒心、妄想心、抹黑、誹謗、怨妒、嫉妒叢生,總有諸多的妄想分別,如何能感應清淨之法身呢?在怪罪佛陀以前,是否曾經考慮過自己的問題?我的妄想煩惱一大堆,同樣在念佛,他人可以念至一心不亂,而自己念不到三句佛,阿彌陀佛……卻頻頻看錶,妄想紛飛,如何得到感應?會悟清淨的本性呢?難矣!我們很容易怪罪佛菩薩沒感應,其實問題都出在自己業障未消。
  有人說:如本法師!我念佛誦經加起來有三、四十年,何以沒聽到任何消息,毫無動靜,遑論感應?問題在於業障覆蓋,業障一旦脫落,法身不現自現、不顯自顯,無論念佛或參禪,總之要明心見性。悟道、見性以後,並非意味著所作皆辦。修行務必要將心地擺平、淨化,如此光明的本性才能展現出來。所以古來大德都是悟後起修,真正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是悟性後起修,亦即在尚未明心見性以前,三大阿僧祇劫無分。悟後起修,將妄想、無明、三毒乃至於怨妒、嫉妒煩惱心淨化。故而悟道不是那麼慢,不是不可能,是有可能的,很快的。然而未悟性以前,所用之心都是妄想心、無明心、雜垢心在修行,當然修不成佛。煮沙想要成飯是不可能的。所以《楞嚴經》自始至終為我們指出一條路,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光明的心,作為修行的因地心,果能如此修行,才有可能成就佛道。
  新年念佛大團圓結束前的壓軸,上人"整桶倒不秘法"希望人人見性悟道,再引用開悟祖師云:無凡無聖亦無他,凡聖本來共一家;狂心歇盡見藏性,方知法法不離心。
  此即徹底果地之語,見自法身究竟清淨時,纖塵不染、萬法不立,清淨猶如虛空,故而成佛後,法身沾有佛念亦不對,遑論自性中有凡夫之名,性本不可得,何來的凡夫呢?究竟清淨如虛空,無相無色豈有凡聖,何況有他?究竟清淨之法身是無相無色,雖然無相但能演化無量相,無體能演化無量體,無色能演化無量色,是清淨本性之千變萬化、神通妙用。故而修行務必牢記,若見清淨光明理體,的確「無凡無聖亦無他」。
  《仁王護國經》云:十聖三賢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三賢者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者即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是為三賢十聖。三賢十聖住果報,除佛外其餘聖人,包含聲聞緣覺菩薩仍有果報,尚未達到佛之境界前,菩薩仍不究竟,唯有登入佛地才是徹底清淨、圓滿、無修的境界。例如彌勒菩薩已經出三界尚未成佛,仍須大修特修。所以修道,欲達到究竟清淨常寂光淨土,一定要達到無凡無聖亦無他。「凡聖本來共一家」,凡夫、聖人本來同樣具足本性,只是迷稱為凡夫,覺稱為聖人,差別在於迷悟、染淨,染與淨構成凡聖之別。何以凡聖本來同一家?迷亦本性在迷,悟亦本性在悟,迷悟不離一心!「狂心歇盡見藏性,方知法法不離心」。何謂狂心?三毒、妄想心、無明心、貪瞋癡、嫉妒、怨妒、抹黑,都是狂心之範疇,亦名為凡夫因地雜染心,一旦淨化空卻,此時即能得見如來藏性、佛性。我等之所以未能得見佛性,皆因狂心未能淨化,狂心一旦歇盡,便能得,都是狂心之範疇,亦名為凡夫因地雜染心,一旦淨化空卻,此時即能得見如來藏性、佛性。我等之所以未能得見佛性,皆因狂心未能淨化,狂心一旦歇盡,便能得見如來藏性、清淨法身。方知法法不離心,若大家悟性見道,得由真空起妙有。若如本已經成佛,現在所說的點點滴滴,任何一切佛法,都是由本性所流露而出,由本性所流露而出的一切佛法,不是萬法唯心造嗎?心能生萬法,離開心萬法不可得,萬法由心生,離開心四聖六凡不可得,也就是離開一心十法界不可得,十法界由一心造作,如是業感召如是果報,若懂得萬法唯心造,譬如網路、電腦、科技等法都是唯心造,成佛即不難矣!
  佛子們聚精會神、專注一心聆聽開示,如飲甘露般清涼,不燥不澀,現場掌聲不斷之餘,兩支香的時間彷彿一剎那,是落幕之際,今拋棄黃金假期,精進不懈怠回到講堂念佛聞法,如入金寶山挖寶,法寶滿行囊歸家,真是可喜可賀,龍天拱手稱慶,並邁向菩提大道一大步,不論成佛之道上是否充滿荊棘葛藤、坎坷或遭順逆境,仁者定能在法寶行囊中取得對治,自轉法輪,心轉境不被物役,進而步步無生、時時法喜、日日正覺,一路涅槃門。
                                            返回文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