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師 佛學講座講義--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根本解脫教法。
大乘佛法也由三十七道品開演出來。

三十七道品是追求智慧,追求解脫,是進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

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

依三十七道品方法按部就班修證,可以趨向菩提大道,故稱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門: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 根。五.五 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 一.身念處又稱觀身不淨。 二.受念處又稱觀受是苦。 三.心念處又稱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又稱觀法無我。

祖師云:朝看花開滿樹紅,暮觀花落樹已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觀身不淨可破我執、我相、我愛。

佛經云:身為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 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

淨土詩云: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心是生滅法的根本,心也是涅槃的根源。

心地觀經云:三界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沉淪生死。

古德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先除年少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涼與煩惱。

大般若經云:觀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無性為性。

大般若經云:大乘都無所住,以一切法皆無所住,何以故?諸法住處不可得故,如是大乘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住無所住。

諸佛悟空而成佛──空王佛。

佛陀說空的道理二十二年。

三十七道品的第二科門:四正勤,又稱四正斷:一.已生惡,令永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速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佛經云: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誕生;一念惡心起,地獄已現前。

未生善之人,應做四件事:一.親近善知識。二.廣結善緣。三.多布施喜捨。四.多為他人設想。

華嚴經云:發願生生世世親近善知識,以引導出三界故。

佛經: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淨土與天堂差別:一.淨土是平等的;天堂是階級的。二.淨土是進修的;天堂是非完成的。
三.淨土是上升的;天堂是退墮的。

念佛禮佛,得十種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佛所護念。五.具大威德。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終得生淨土。十.速證涅槃。

阿彌陀佛告慧遠大師云: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慧遠大師云:我住此山中,一心用功辦道,安僧立眾,曾經三睹聖像,現在又見西方三聖,吾生淨土必矣!

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上品上生蓮台,年壽八十三歲。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
皆在阿彌陀佛之側,聽佛說法。

永嘉大師參六祖,六祖云: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

念佛禮佛之人,會散播出,有四種德行:一.給人信心。二.給人歡喜。三.給人希望。
四.給人方便。

佛是福慧兩足尊

佛經云:念佛一句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淨土宗十三祖云:人生無常,輪迴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楞嚴經:若眾生心,念佛憶佛,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開悟聖僧云:彌陀教我念彌陀,我又如何離得他;我不識他他是我,相逢覿面笑呵呵。

開悟聖僧云:願王彌陀笑顏迎,笑破根塵淨空中,照顧一念不離佛,動靜皆在蓮池行。

三十七道品,第三科門、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

四神足: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觀神足。

欲神足:於四加行位起此定,依道欲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勤神足:於四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修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心神足:於四加行位一心專注,依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觀神足:於四加行位觀察事理真相,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四加行: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其次修四諦觀,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
須要加一段用功之力而修行,名為加行。小乘四加行位即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何謂暖位?修四諦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名為暖位。
何謂頂位?修四諦觀,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
何謂忍位?修四諦觀,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
何謂世第一法位?修四諦觀,更進一步達到有漏智的最終點,
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法。

三十七道品第四科門,五根、五根之根,有生長護持之義,若修此五根之法,能護持道念,令不退失,日益增長道心,不被諸境所惑動。

五根:一.信根。二.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信根:深信諸法,能成就一切聖道,對如來正法深信納受,名信根。

凡夫淺信─不能相應,不能開悟。
諸佛菩薩─與法相應,不動搖,故開悟。

進根:依正法勤修精進,勇猛向道,名進根。

念根:如來正法,當愛樂希求,念念不忘,不生他念,名念根。

念出世法,念解脫法,念中道實相法,念不二法門,念念佛道。

定根:攝心在修道中,與法心心相應,心不散亂,名定根。

開悟聖僧云:心無散亂名為定,念念分明無染著;猶如虛空無纖塵,諸佛出世更無差。

慧根:智慧現前,正觀分別諸法實相,不令正邪混淆,名慧根。

大般若經云: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尊重法,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經云:捨棄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求學餘經,而攀枝葉,終不能得大菩提,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大般若經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大般若經云:般若是諸佛之母,出生十方三世諸佛。

三十七道品第五科門,五力、力是修道增長力量,能排除一切業力障礙,不為他法所伏,而能摧伏他法,故以力為名。由五根的修持,而得到五種的力量,名為五力。

五力:一.信力、二.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信力:信根增長得到力量,不為諸疑惑所動,能破諸疑惑煩惱,正信堅固,名為信力。

進力:進根增長得到力量,能破身心一切懈怠放逸,勤修正道,能辦出世大事,名為進力。

念力:念根增長得到力量,能破諸邪想,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名為念力。

定力:定根增長得到力量,能破一切亂想,發出襌定,名為定力。

慧力:慧根增長得到力量,照見諸法空性,不被外道邪法所惑,發出無漏智慧。

大般若經云: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無不皆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故。

三十七道品第六科門,七菩提分,菩提譯為覺,故亦稱七覺支。

七菩提分: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三.喜覺支。四.除覺支。五.捨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

擇法覺支:擇是選擇。行人觀諸法,慧照分明,善能審察揀別真偽,不謬取一切虛偽之法,名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不雜名精,不退名進。行人慧照諸法,不修無益苦行,一心向正道精進,名精進覺支。

喜覺支:喜即是歡喜。行人進道,有所得法,心生歡喜,不隨顛倒住正法,法喜現前,名喜覺支。

除覺支:除即是斷除。行人若斷除一切邪見煩惱時,能增長諸善根,名除覺支。

捨覺支:捨即是捨離。行人若捨棄不善之境,捨離虛偽之法,永不追憶,名為捨覺支。

定覺支:定是襌定。修道者發出襌定,慧照諸禪真偽,不妄生愛著,名定覺支。

念覺支:念即是思念。行道之人修道之際,須要定慧均等,心是何病?以何善法來對治。

三十七道品第七科門,八聖道,此八法是成就聖果之妙道,故名聖道。又名八正道分,不偏不邪,正見諸法實相,能達涅槃,能超凡入聖之大道,故名正道。

八聖道分:一.正見。二.正語。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正見:遠離一切諸邪見,凡所見悉合真理。

六祖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梵網經云: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正語:遠離一切邪言、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住清淨語。

正思惟:常思惟善法正道,遠離一切亂想邪息,一心思惟涅槃解脫。

正業:為法為道,離惡業(殺盜婬妄),住清淨業。

正命:遠離一切邪命,不以非法以養活命。

開悟聖僧云:寧以守正道而死,不以非道而活。

五種邪命:一.為利養故,現奇特相。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供養功德,以動人心。

正精進:勤求如來道果,離一切邪行,住清淨之法,而正精進。

正念:遠離一切邪念,住清淨正念,凡所念者,合乎正法。

聖人:念念菩提,念念正法,念念涅槃,念念解脫。
凡夫:念念五欲,念念六塵,念念煩惱,念念生死。

正定:身心寂靜,遠離邪定(外道定,無心定,無想定),身心安住寂靜。

祝大家法喜充滿,身心健康,早成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