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師 佛學講座講義---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的緣起。

佛子對西方淨土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不知,事理不明,因此修淨土法門不能正信堅固,易動搖不堪
,對淨土道理迷惑,往生淨土便產生疑問,遲遲不向前,自生矛盾,障礙往生機緣,可不悲哉!是
故,提倡正信淨土真義,挽回眾生迷惑無知,導歸淨土為宗。

佛法普遍於法界,佛性普具於有情,眾生皆可成佛,諸佛皆有淨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嚴淨佛土
之行。是故淨土法門,廣大深圓,統攝諸宗,普被群機,在佛法上居有極高之地位。十方諸佛雖有
無量無邊的淨土,然以釋迦世尊乃偏讚西方極樂淨土,當下就是彌陀總集十方二百十億淨土之殊勝
,而成為極樂淨土。彌陀淨土法門,遍見於大乘方等諸經論中,而專說淨土者,一向為三經一論,
即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與世親菩薩所造之往生論。近代印光大師又於三經之後
,加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合稱為淨土五經。

淨土三經一論大意:

阿彌陀經:介紹極樂世界的莊嚴,佛與眾生壽命無量,一生補處,永不退轉。以持名念佛得生淨土
。六方諸佛稱讚淨土法門,以及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發願,願生極樂之勸詞。

觀無量壽佛經:本經以觀想為主,故又稱十六觀經。佛因韋提希遭惡子之難,愁憂憔悴,至心向佛
懇切求禱,佛教導觀想清淨業處。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說淨業
三福,為往生的正因、又以異方便說十六妙觀,使其觀想成就,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蒙佛授記
,淨除無量劫業障生死之罪,臨終決定往生。並說明九品往生之因,使行者期修上品,有所依據,
心安理得。

佛說無量壽經:說明阿彌陀佛在過去世中,在世自在王佛座下,身為國王出家為比丘,法名法藏,
集二百十億十方淨土之殊勝,發四十八大願,依願修行得成佛道,法藏比丘依願力建設了清淨莊嚴
的極樂世界,接引九品往生的十方眾生。

往生論:印度世親菩薩所造,北魏菩提流支所譯。全部稱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淨土論
,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論、願生偈。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讚歎極樂之莊嚴,闡揚說明修習
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與眾生關係─如師生的關係。

先覺─自覺。覺後覺─覺他。

自覺屬於智慧,覺他屬大悲願力。以大悲導入大智,將自己所覺悟覺察的事理因果,契機契理,
用身教言教,去教化眾生,普令眾生同證菩提涅槃,是名覺他。

無量壽: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是釋迦佛所介紹的一尊佛,是極樂世界教主的名
號。不但含有光壽無量,而且包括了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度眾、辯才、
一一皆是無量。本經同時介紹無量壽佛因地如何發願修行,如何成就佛道,如何度化眾生到彼國,
達到不退轉,直至成佛,一一皆是無量無邊,無法說盡。以無量壽攝眾義,是故只說無量壽。

經是一切佛經的通題;佛說無量壽,是本經的別題。

經者梵語稱為修多羅,翻譯為線,線的意思,表示佛的言教,一字一句,都能貫通理事性相,又能
攝化一切眾生,有如用線能貫攝散華,成為莊嚴的花圈。

經又翻為契經,上能契合諸佛所證真理,下能契合眾生所有根機。

什心論說經有五義:
一.出生聖人。
二.顯示真理。
三.義味如湧泉無盡。
四.能決擇邪正。
五.結集佛之言教,令不散失。

修持淨土法門的動機與心態,必須發清淨莊嚴圓滿端正的大願而往生淨土。

明朝袁宏道大德著書西方合論,為求生淨土行者應力行十種圓正大願:
一.不為福田受人恭敬供養故發願,願為一切眾生作福蔭故,求生淨土。
二.不為眷屬及功名利祿故發願,願與一切眾生同住如來家故,求生淨土。
三.不為病苦故發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等瘡故,求生淨土。
四.不為轉輪王故發願,願轉諸佛無上法輪作大法王故,求生淨土。
五.不為欲界故發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故,求生淨土。
六.不為色界故發願,願離一切禪著故,求生淨土。
七.不為無色界故發願,願盡自心種種微細流注故,求生淨土。
八.不為聲聞辟支佛故發願,願以悲智二嚴,饒益一切眾生故,求生淨土。
九.不為一世界千世界眾生故發願,願代無央數世界眾生苦,拔一切世間眾生苦故,求生淨土。
十.不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眾生故發願,願代無數阿僧祇劫眾生苦,拔一切劫眾生苦故,求生
淨土。

翻譯者與弘傳本經概說

本經由印度梵文翻譯到中國來,前後共有十二種譯本,其中有七種已經遺失,僅存經題名字與譯人
姓名。現在在大藏經中,仍有五種不同的譯本,文句詳略不同,一般流通以曹魏康僧鎧譯的佛說無
量壽經,最為普遍。古今大德講說疏解,亦多採用此譯本。

魏譯本翻譯的法師,康居國的人,精通三藏,志弘大乘,在三國時代曹魏時,來到中國,住在河南
洛陽白馬寺,從梵本無量壽經翻譯成華文。

隋朝道綽大師,平生曾講無量壽經近二百遍,為曇鸞大師入室弟子,教人數珠念佛,著書安樂集二
卷,弘揚淨土。

隋朝道綽禪師云:未斷惑之眾生,欲留娑婆世間度化眾生為聖者所不容,何以故?猶如逼雞下水。

印度聖僧龍樹菩薩,是融合大小乘無礙,空有不二,提倡中道勝義諦的始祖。
龍樹菩薩是佛在楞伽經中授記,是登初地往生極樂的菩薩,造十住毗婆娑論,說明念佛往生極樂得
不退轉為易行道。又在大智度論舉出一位比丘,常念無量壽佛,願生彼國。龍樹臨終教弟子同念佛
,語弟子言:彌陀聖眾都來迎我,端坐念佛往生。

開悟聖僧發願往生偈: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吾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剎那中離五濁 屈身臂頃到蓮池 
蓮華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文殊師利菩薩云:願我臨終時,盡除諸煩惱,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
願,阿彌陀如來,親前授我記。

經文: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
達。

講經說法六種成就:一.信成就。 二.聞成就。 三.時成就。 四.說法主成就。
         五.處成就。 六.眾成就。

六種成就又含四義:一.遵佛遺囑。 二.斷眾疑。 三.息諍論。 四.異外道。
遵佛遺囑:
當佛將入涅槃之際阿難非常悲痛,阿那律尊者勸導阿難問佛四件事情:
第一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
第二佛在世時,依佛為師,佛滅度後,依何為師?
第三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
第四佛所說一切遺教,理當結集,在經首宜安何語?以取信於天下後世。

佛陀說:善哉!阿難!你不愧真是多聞第一,能擔當大事,阿難諦聽!我當為你說:我滅度後,
你等當依四念處為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第二你等當依戒為師。第三惡性比丘,你等默擯之。第四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
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干俱就是!

斷眾疑:阿難在結集經典時,高登法座,忽然相好莊嚴如佛,眾人就起了三種疑問?第一疑佛陀重
起?第二疑他方佛來?第三疑阿難成佛?大眾一聞如是我聞等語,三疑頓斷。

息諍論:阿難尊者德行與眾齊,在法座唱言,一切經典皆從佛聞,非己見自說,諸同學等,一聽如
是我聞,遂息諍辯。
異外道:西域外道,經典之首,皆用阿右二字冠首,阿是說無,右是說有,謂萬法雖多,不出有無
兩法,有是常見,無是斷見,外道執斷常二見。佛經用如是我聞等,六種證信,自然不
與外道相同,當下不同於九十六種外道的經典。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大這個字,梵語摩訶,有大、多、勝三種含意。

大具足三含義:一.天王大人所尊敬,故稱為大。
二.超勝九十六種外道,故稱為勝。
三.解內外經書,故稱為多。

比丘含三義:一.乞士。 二.破惡。 三.怖魔。
乞士:乞是乞求、乞化士。外乞施主米糧,以養色身。內乞如來正法,以資慧命。
破惡:謂破見思惑,滅三界生死惡因。
怖魔:凡是有人出家欲出三界,魔王聞之心生怖畏,若成道,魔眾滅少故。

佛制比丘行乞有五種意義:一.令除驕慢之心。
二.使世人種福田。
三.不為經營所累。
四.不生蓄積之求。
五.可得一心專修。

大比丘者,就是阿羅漢。

一切大聖:所謂大聖,就是利根聲聞,解脫大阿羅漢,有勝德、證聖果之義。皆是究竟無學聖人,
是尊敬德高望重是也。本是法身大士,內祕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參加法會,證此不可思議為諸佛所護念,其數非一,故稱為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是讚歎智慧妙用無窮之謂。所謂神通者,是神妙莫測,通達無礙。是指六種超人間而自
由無礙之神力。

何謂六神通:一.神足通。 二.天眼通。 三.天耳通。 四.他心通。 五.宿命通。 
      六.漏盡通。
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就是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六種神通,一萬二千大比丘,一切大聖,神通已圓滿通達。超出六凡法界,具足三明六通,廣度有
情。

經文: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
,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
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
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異乘,尊者仁
性,尊者嘉樂,尊者善來,尊者羅云,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第一尊─尊者了本際。

何謂尊者?謂德尊學博,有修有證,德高望重之人,稱之尊者。

長者有四種特性:一.法臘長者。 二.學德長者。 三.法性長者。 四.生年長者。
法臘長者─接受正法,出家年久。(臘者歲也,出家一年為一臘)。
學德長者─學理深博之者,通達三藏。
法性長者─道果高超,聖僧之輩。
生年長者─年紀老大者。

尊者了本際:了本際即是阿若憍陳如,憍陳如譯為火器,是姓,因其祖先是事火婆羅門。阿若是名
,阿即是無義,也是空義,若即是智義,阿若憍陳如以無漏智證得諸法空性,是名了本際。是佛成
道後教化弟子,阿若憍陳如最先證道,為佛弟子中得道第一。

第二尊─尊者正願:即是馬師,吳譯拔智致,唐譯馬勝。威儀第一,五比丘之一,也是六群比丘
之威儀端正,舉止可觀。因此污他家行惡行,為佛所呵,當下立願永不再犯,同時發願勸化大富長
者,為僧團建六十房舍,故名正願。

第三尊─尊者正語
尊者正語:即是離婆多,是坐禪第一,亦名無倒亂第一。因在路上遇兩鬼爭尸,請他作證,他公正
誠實而說,決不妄證,故名正語。

比丘言:本是他遺體,假藉和合用。

第四尊─尊者大號。
尊者大號:即是摩訶男,是釋尊父系的親族,王子出家,族姓第一,也是五比丘之一。

第五尊─尊者仁賢。
尊者仁賢:即是須菩提,唐譯有賢,此是三位須菩提中的惡性須菩提。因為是小龍臨終起一念仁慈
賢善的心,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證果,故名仁賢。

第六尊─尊者離垢。
尊者離垢:潔淨第一,漢譯無塵,唐譯無垢。因打掃寺廟,願令心無塵垢,見思惑斷淨,故名離垢

第七尊─尊者名聞。
尊者名聞:即是摩訶俱絺羅,是舍利弗尊者之母舅,尊者一生,專長議論問答,常與其姊辯論道理
,總是論勝。自從其姊懷孕有舍利弗後,機辯迅發,口似懸河,詞若湧泉,論不過其姊,知其所懷
必是大智慧之人,遂發心入南印度,博覽十八種經論,四韋陀典,忙得無暇剪爪,世稱長爪梵志。
後聞舍利弗隨佛出家,憤慨非常,自說:佛陀是何等人也!敢收我外甥為徒,帶著驕傲心態,到世
尊前口喊:佛陀!我願意與你辯論。

佛陀說:你論輸我,如何打算?
長爪梵志答:願殺頭以謝罪。
佛陀說:既然如此,你提出論題來吧!
梵志說:我一切法不受。
佛陀說:哦!你如果一切法不受,如同草木石頭,如果一切法受者,即是凡夫眾生。
開口言:佛陀!我輸得真慘!請殺我頭吧!
佛陀開口言:我佛法中,只有剃頭無有殺頭。
佛陀讚歎言:摩訶拘絺羅得四辯才,觸問善答,在弟子中,答問第一。

第八尊─尊者善實。
尊者善實:樂善好施,常供養三寶四事,佛弟子中供養第一,因過去世曾經以最完善的果實,供養
維衛佛塔,感得九十一劫常生人天,今世值佛出家證成阿羅漢果位,故名善實。

第九尊─尊者具足。
尊者具足:即是樹提長者,得戒第一。曾以旃檀B置桿上,賓頭盧現神通取之,同為佛所呵,佛制
在家弟子,不得以七寶或木B供養比丘。隨佛出家,發願受持佛所制的具足戒成為沙門,故名具足

第十尊─尊者牛王。
尊者牛王:即是憍梵波提,譯為牛呵,受天供第一。因過去世,見一位無牙齒老僧誦經念佛,譏笑
如牛吃草,因此感報五百世為牛,今生雖出家證果,餘報未盡,任何時如牛呵,故有此名。佛陀恐
世人見尊者形相,不知觀德,只為譏笑,致使招來惡報,敕令居住天上,受諸天供養。

佛經云:諸弟子中憍梵波提天供第一。

第十一尊─優樓頻螺迦葉。
第十二尊─迦耶迦葉。
第十三尊─那提迦葉。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優樓頻螺是他修道處所,譯為木瓜林,以此立名。優樓頻螺迦葉見佛陀在其窟
中,以神力降伏毒龍,捨邪歸正,隨佛出家證果,常以四事供養大眾僧,故稱護眾第一。

優樓頻螺迦葉有三位親兄弟,就是迦耶、那提,他是老大,都是事火婆羅門,二位小弟跟大哥隨佛
出家證果,連同他們三人原有的徒眾,共有一千人,同時出家,為善來比丘,皆證聖果,迦耶到最
難教化的邊地度眾,化導所有人歸依三寶,故為教化第一。那提七日證果,故為精進第一。

第十四尊─尊者摩訶迦葉。
尊者摩訶迦葉:是摩竭陀國的人,又是大富長者子。譯為飲光,其身常放光明,光吞日月。因宿世
為打金師,有一貧女到佛寺禮佛,佛像壞一塊,起善念欲裝佛金身,後行乞一金錢,請打金師搥薄
不取工錢,發心同裝佛像,自此感召九十一劫,身常紫金光,光吞日月,故名飲光。

佛陀讚歎云: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在大弟子中,頭陀第一。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咐囑迦葉。

自世尊涅槃後,三藏教典,能傳到現在,皆是摩訶大迦葉盡力召集大阿羅漢結集的功勞。

尊者承釋迦佛之命,目前尚在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將金襴袈裟傳給彌勒菩薩方
完成責任。

彌勒佛之弟子皆以十六丈高,輕視迦葉短小醜陋著沙門服,如小毛蟲。
彌勒佛令大迦葉踴身虛空作十八變,大小神通變化,以梵音說釋迦佛十二部經。

彌勒佛讚歎迦葉為釋迦佛大弟子中頭陀第一。

摩訶迦葉說偈後入滅,運用三昧真火焚化成舍利。

大迦葉唱偈云:頭陀是寶藏,持戒為甘露,能行頭陀者,必至不死地,持戒得生天,及與涅槃樂

第十五尊─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南印度波羅門人。年八歲,通達一切四韋陀書,曾論勝過十六大國論師。

舍利弗問馬勝比丘:請借問你的恩師是誰?
馬勝比丘答:釋迦世尊正是。
舍利弗問:常聞尊師大恩大德,善說妙法,普利人天,你可為我開示尊師教授妙法否?
馬勝比丘言:我年幼稚,受學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廣大奧義。
舍利弗言:請仁者慈悲略說其要。
馬勝比丘答: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阿含經云: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

第十六尊─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大目犍連:是舍衛國的人,家族是信仰婆羅門教,後來聽到如來正法,跟佛出家修行,證成阿
羅漢果位。

目犍連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曾經降伏毒龍,化身大小自如。
神:變化莫測。通:無所障礙。

釋迦族共業─五百釋迦族人化成血水公案。
佛陀在靈山說法,目犍連臆測佛音公案。

佛經云: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之聲聞緣覺,欲測佛智,如是累生累劫,終無是處。

神通難敵業報

阿含經:我佛法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第一。

第十七尊─尊者劫賓那。
尊者劫賓那:譯為房宿,是星名,乃二十八宿中之第四星宿,其父母禱此星而生故。

初出家時,途中遇雨寄宿製陶器家,佛知其善根成熟,化一比丘亦來求宿,是夜為之說法,得證道
果。劫賓那尊者善知天象,是當時唯一的天文學家,故為知星宿第一。

佛經云:諸弟子中,摩訶劫賓那是星宿第一。

第十八尊─尊者大住。
尊者大住:即是摩訶迦旃延,講經說法辯才無礙,開口出言,文章巧妙,令聽者心服口服,論義理
是他的專才。

世尊讚歎尊者言:諸弟子說法人中,迦旃延論議第一。
外道問尊者:惡人死後受苦,理應回來,死而不還,照如此則無後世受生之理!
摩訶迦旃延答:如世間罪人,被禁監獄、枷鎖,能得逃歸否?
外道又問:善人死後,能生天上,為何亦不見歸?
摩訶迦旃延答:如人墮廁得出,誰肯再入?當知,凡間惡濁,欲出既不容易,能到天上,誰肯再
來?

增一阿含經云:善分別義,敷演教導者,迦旃延第一。

第十九尊─尊者大淨志。
尊者大淨志:即是賴吒和羅,譯為淨志,閒居第一,尊者少事少欲,得安樂住,他是聲聞比丘的典
型。

第二十尊─摩訶周那。
尊者摩訶周那:譯為大路生,他是槃陀伽的大哥,印度風俗,婦人生產當回娘家,其母在回家半途
生摩訶周那,以此立名,故稱大路生。

第二十一尊─滿願子。
尊者滿願子:即是富樓那彌陀羅尼子,是父母最疼愛的男孩子,他卻能割斷父母恩愛的繩索,拋棄
世間的富樂,隨佛出家證成阿羅漢果位。佛常讚歎富樓那尊者,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除了如來外
,誰都無能勝過他的辯才。而且九十億佛以來,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佛令富樓那到邊地說法公案。

第二十二尊─尊者離障。
尊者離障:唐譯為阿E樓馱,即是阿那律尊者,譯為無貧,過去世時遇饑荒,有一辟支佛,乞食無
得,他以自己所食稗飯布施辟支佛,因而得生天上為天王七生,七生人間為人王,後來生生世世所
求如意,資用充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而立名。

佛陀呵責云: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尊者恐怕墮落,自責發憤,經七晝夜,眼不休息,精進目瞎,佛陀慈悲教其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
昧,不久遂得天眼,觀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菴摩羅果。

佛經云:諸弟子中,阿@樓馱天眼第一。

第二十三尊─尊者流灌。
尊者流灌:即是難陀尊者,是世尊的胞弟,摩耶夫人之妹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所生,是淨飯王第二夫
人之子,具有三十相,皮膚黃金色,矮佛四指。

佛陀言:難陀尊者在諸弟子中,威儀第一。

難陀為何如此莊嚴,具足三十相呢?在維衛佛時,他也是出家比丘,在僧團中,負責浴頭,每日為
大眾備辦沐浴的溫水與用具,以此灌沐如來與眾僧的功德,生生世世,身相完美,莊嚴健壯。佛有
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儀容莊嚴,舉世無雙,以此因緣,故稱流灌。

第二十四尊─堅伏尊者。
堅伏尊者:即是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譯為不動,頗羅墮譯為利根。尊者根性最利,不為外境所動
,以此立名。

佛世樹提長者,以?置竹竿,向大家曰:誰能現通取之,當以與之,尊者即現神通取?,佛訶責,
不許入滅,留身世間受人間廣植福田。佛世至今,凡設齊供僧,尊者必來受供。

佛經云:在諸弟子中,賓頭盧頗羅墮應供第一。

第二十五尊─尊者面王。
尊者面王:即是薄拘羅,譯為善容,顏貌嚴肅端正,世間第一,故以此立名。

過去毘婆尸佛時,以菴摩勒果,施一病僧,此僧已證辟支佛果,自後九十一劫無病無夭。

往昔尊者持不殺戒,感五不死報:初生現異(肉團),父母以為怪物,欲處死,置煎盤不死,置湯
鍋不死,投水淹不死,被大魚所吞,魚噉不死;魚被人獲,刀割子現,無所傷及,現世享年一百六
十歲

佛經云:諸弟子中,薄拘羅壽命第一。

第二十六尊─尊者異乘。
尊者異乘:即是優婆離,持戒第一。是世尊在太子時的侍者。出家後一向專精一心持戒,戒德最莊
嚴,故名異乘。佛入滅後,就是由尊者與五百阿羅漢,結集毘尼藏,後人尊為律藏會上第一代祖師

佛經云:我佛法中,嚴持淨戒者,優婆離第一。

第二十七尊─尊者仁性。
尊者仁性:即是尸利羅,譯為施財。生性仁慈,樂善好施,救諸貧乏,濟諸下劣,故名仁慈。在佛
弟子中,他的布施心最大最多,故為布施第一。

第二十八尊─尊者嘉樂。
尊者嘉樂:即是牧牛難陀,妙聲第一。因為尊者與牧牛的童伴,以放牛十一事問佛,知佛實是一切
智人,即隨佛出家證果。因尊者在俗時牧牛,橫笛高歌,音聲微妙,人樂聽聞,證得聖果以後,餘
習仍在,常以妙聲讚頌佛德。

第二十九尊─尊者善來。
尊者善來:因尊者也是佛世一千二百五十善來比丘之一,特別以此為名。善來者,來佛法中得大善
利的意思。律中說:佛只一稱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披身,即得戒成比丘性,這是唯有佛世才
有的

第三十尊─尊者羅云
尊者羅云:即是羅?羅,譯為覆障,是障礙之意。

羅?羅譯為障礙有三義:一.障自。 二.障佛。 三.障母。

太子對父王言:若不老、不病、不死,此三事能達所求者,則願不出家。

淨飯王說:你若有子,當願你出家。

障母:羅?羅於佛出家後六年始生,淨飯王疑耶輸陀羅私行不正,憤怒欲殺之,耶輸陀羅自信清白
,冤枉難伸,請焚火坑自殺,時抱子向空發大誓言:我若為非,母子俱被火所焚化,死而無憾;若
清白,母子無恙。

跳下母子平安,火化為蓮,天人捧耶輸陀羅身,父王國人息謗。

佛經云:諸弟子中,羅?羅密行第一。

第三十一尊─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亦名阿難陀,此云:慶喜,亦名歡喜。阿難是佛陀的堂弟,白飯王之第二太子,也是佛
陀的侍者。阿難出生,正是佛陀成道之日,可以說是雙喜臨門,又慶又喜。

阿難尊者是佛陀弟子中,多聞第一。

大迦葉讚歎云: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法華經云: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
進,是故我已得成佛,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
本願如是。

女人能出家,是阿難三請佛陀,佛才立下八敬法,允許女人出家當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已剃髮的
五百宮女求佛出家。

經文: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所謂上首者,是總結三十一位尊者,是當時僧團中的上首弟子,是大眾的模範。可見這次講經法會
,是如何的希有難得,隆重莊嚴。

佛子對大阿羅漢應生起三種心:
一.敬仰心。
二.效法心。
三.慚愧心。
敬仰心: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效法心:所謂彼亦丈夫我亦爾,寧不自勉力修持。
慚愧心:所謂我與聖賢本無二,塵勞妄想忽成異。

聖人出世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都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修道人有這三種心,就可以進入聖人之位,否則成為說食數寶,於己何益。

經文: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
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
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

小乘之果─證成阿羅漢。
大乘之果─證成佛果位。

法華經云: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始名大乘。

阿羅漢:自度自利,獨善其身,度生隨緣。
菩薩: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兼善天下,上求下化,悲智雙運。

地持經云:聲聞緣覺,但能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他。

大菩薩應具足七種因緣:一.大根。  二.大智。  三.信大法。 四.明大理。
           五.修大行。 六.經大劫。 七.證大果。

本經最先列普賢菩薩,因普賢是諸佛長子的緣故。

普賢行願品云: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普賢行願品云: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我今迴
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
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妙德菩薩:梵語文殊師利,是過去七佛之師。
文殊師利: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
妙德:同佛所證微妙三德故。

三德: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脫德。
法身德:佛常住的法性身,無不周?。
般若德:佛的智慧無量無邊。
解脫德: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度化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

妙首:在諸菩薩中,文殊師利德行首推第一故。
妙吉祥:三惑二死謂之禍患,若斷一分煩惱,或了一種生死,證一分法身,謂之吉祥。唯此菩薩,
三惑圓斷,二死永亡,三德圓彰,故號妙吉祥。

悲華經云:對寶藏佛發宏誓願,蒙佛授記,名曰:文殊。

論果位:過去已成佛,龍種上尊王佛。現時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於南
方離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

佛世為輔佐釋迦佛示現菩薩,實則早登佛位。

菩薩由來二義:一.所生義。 二.繼承義。
所生義:諸菩薩之悲智道果,從佛得生故;如子從父母所生。

佛經云:從佛化生,從佛口生。

繼承義:父之所作,子繼承之。一切菩薩,皆荷擔如來正法,繼承佛陀全部家業之責,如世間為人
子者當繼承父業;佛之家業,以弘法利生為業。

佛門云: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

慈氏菩薩:即是彌勒菩薩,具足應稱彌勒阿逸多。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彌勒譯為慈氏,阿逸多
譯為無能勝。

此菩薩何故名為慈氏?有四義:
因過去世值佛,遇大慈如來,發心出家,修得慈心三昧,故稱慈氏,直至成佛猶立是名。又往昔曾
為慈育國王,名曇摩流支,慈心救世,國人稱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
智,於八千年,修習慈行。又於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有以上諸義,故
稱慈氏。

悲華經云:慈氏菩薩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

彌勒菩薩慈悲的德行應世,悲心救劫,至極之慈,無有能勝過此菩薩,故稱慈無能勝。

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為天人說法,為補處菩薩,當來繼承釋迦佛位,為賢劫千佛中之第五佛
,於第十減劫,人壽八萬歲時,當下生人間,當繼佛位,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開三番法會,度
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龍華三會。

彌勒菩薩是當來佛,在本經世尊幾處都是指名對他而說,無非要他荷擔大法,流通未來,普度群生
,何況本經在一切法滅後,仍留百年,龍華三會,彌勒必說無疑,一一導歸西方淨土,是故堪任付
囑流通本經。

在梁武帝時,彌勒菩薩曾經應化為傅大士,最受梁武帝所尊敬。

在五代時彌勒菩薩又曾經托化浙江省奉化縣,示現布袋和尚,常提布袋,生得大肚皮,大耳朵,逢
人乞化,機緣成熟便說法。

彌勒菩薩常言: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彌勒菩薩云: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時人自不識。

以上三位大菩薩,都是普現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常在極樂輔助彌陀,攝受眾生歸於淨土。

經文: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

此賢劫中一切菩薩:總舉此世界,這一階段中一切菩薩,都來參加聽經。
賢劫:就是現在這一個中劫,名為住劫,因為有千佛應現出世,故名賢劫。

經文: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又以賢護等十六位為代表,皆是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士,故名正士,賢護與十五位都是同行同願,生
生世世同為菩薩伴侶,所以共同齊來參與聽經聞法。

十五位菩薩略為介紹
賢護菩薩:是善護身口意,而得三業清淨之意。
善思議菩薩:表徵善以思慧觀察如來正法。
信慧菩薩:表信順教授而得了解。
空無菩薩:表內證諸法空性。
神通華菩薩:表外以神通遊化諸有。
光英菩薩:表慈光明炬,?照十方。
慧上菩薩:表智慧最上,通達諸法。
智幢菩薩:廣修福德與智慧,豎立一切智幢是自利。
寂根菩薩:表威儀嚴肅,其心寂靜,防護根門以利他。
願慧菩薩:以法立名。
香象菩薩:以喻立名。
寶英菩薩:表徵無量寶藏,自然具足,福德最勝。
中住菩薩:表常住中道智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制行菩薩:表以佛制戒行,止三業,定慧雙修。
解脫菩薩:以三無漏學,斷諸煩惱,而得解脫。
這十五位菩薩的名號,正是一切菩薩行的始終綱領,有誰能說無量壽經不是菩薩行?不合菩薩道呢

經文: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
法藏,究竟彼岸。

這是讚歎聽經的大菩薩,具足權實二德。

消文:與會所有菩薩都遵守普賢大士的德行,並且具足所有菩薩無量的道行大願,菩薩安住在一切
功德的諸法,遊行於十方世界,施行權巧方便救度眾生,諸菩薩證入佛法的寶藏,究竟圓滿的到達
聖境的彼岸。

菩薩為因─佛為果。
小乘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

法華經云:我等居僧之首,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無上菩提;但念空無相無作,於
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熟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
界,得涅槃證,於佛教化菩薩求無上正覺,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看到羅漢念念小乘之心,看看自己得聞大乘法,應生難遭遇之心,希有心、慶幸心、發菩提心、見
賢思齊、隨喜功德,提起精進勇猛的道心,修因證果,直至無上佛道為宗。

華嚴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要典,佛苦口婆心勸令娑婆眾生念佛往生淨土,三根普被,橫超三界,諸法門
中殊勝第一。

智者大師云:將入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行而具眾門,無過念佛。一切賢聖皆由念佛而生,一
切智慧皆由念佛而有。易入而證深,無過念佛。大哉世尊!善拔我等,開示一道,
直至菩提,甚深法門,所謂念佛。

念佛法門總攝六度波羅蜜。

西方合論云:念念厭離即行於捨,念念清淨即行於戒。念念寂靜即行於忍,念念相續即行於進,
念念專一即行於定,念念彌陀即行於智。

讚歎八相成道。

經文: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處兜術天,弘宣正法。捨彼天宮,降神母胎。

消文:參與聞法的菩薩,於無量世界,現身修成等覺果位,首先居住於兜術天宮,弘揚宣說如來正
法,然後捨離兜術天宮,神識下降人間而投入母胎。

莊嚴經云:菩薩為欲證無上正覺,乃趣一生補處,從此命終,生兜術天,為彼天子諸天等,百千
俱祇那由他數,大集法堂,圍繞菩薩,聽受所說無上大法。

捨彼天宮,降神母胎。
莊嚴經云:菩薩降生十二年前,便有淨居天子,下閻浮提作婆羅門,說韋陀論,預言十二年後,
有勝人(菩薩)現白象形,入於母胎,具三十二大人相,若出家當得成佛。

菩薩從彼天宮下生入胎時,其母受持清淨齋戒,安穩睡眠,時有六牙白象,諸根圓滿,首有紅光,
正念了知,於母右?,降神而入。菩薩降生時,放身光?照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

補處菩薩為什麼不以化生,而要受胎生呢?

涅槃經受胎有八意:
一.為了表示與人同類,以便接引教化。
二.為了寄生人中尊貴家,表示所積功德超勝。
三.為了生作王子,以王力護持正法。
四.為了教人孝敬父母。
五.為了生在王種,可息世人的輕慢心。
六.為了防止世人對化生的誹謗。
七.為了留下舍利,俾作後世眾生敬信得度因緣。
八.為了同三世諸佛皆胎生故。

經文:從右?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
,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

消文:等覺菩薩從母親右手?下出生,現場就行走七步,身放光明顯發照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無量的佛土,都因此產生六種震動。剛出生就自己開口出聲而說:我當會在於這個世間,證成最高
最上最受尊敬的佛陀。因此,帝釋天主與大梵天王都來供養侍奉,天神與人類都來歸依信仰。

古印度社會皆信奉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將人類分為四個階級,所謂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以婆羅門最尊貴,婆羅門是從梵天的口中所出生。剎帝利(王族)是由梵天E下所出生,吠舍是
由梵天的臍中所生出,首陀羅由梵天產門所生出。這樣說來,補處菩薩入胎於國王夫人,當然是由
右?出生。

以道理上說,補處菩薩已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今日功圓果滿,來生人間作佛,那堨i以同世人一
樣,因為生處是臭穢不淨,所以說:從右?生,是理所當然。

六種震動:動、湧、震、擊、吼、爆。動是前後左右擺動。湧是上下高低搖動,或者六方此湧彼沒
。震是裂開崩陷。擊、吼、爆此三種是屬震動時所發的聲音。

六種震動七種因緣:
一.驚怖諸魔。
二.令時眾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而自覺悟。
四.令念法相無常。
五.令觀說法處。
六.令成就者得解脫。
七.令隨順正義。

經文: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
消文:菩薩長大,示現學習數學計算,文學、藝術、射擊、駕御、博通綜合各種道理學術,貫通練
達各種學說的典籍。
算計─就是算術,中國古時叫做數。
文─就是詩、書之類。
藝─就是一切百工技藝,中國古時稱為禮、樂。
射御─就是射箭射槍、
舞刀、擊劍、與駕車、騎馬等,印度稱為象、馬、步、車四種兵,中國過去統稱為御。禮樂射御書
數,名為六藝。不但如此菩薩又博通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學術,當時盛行的四吠馱十八種經書,皆貫
通無礙。以現在來說,菩薩童年,使是科學、哲學、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乃至醫、卜、星、
相的通家博士,一一顯菩薩多才多藝,博學深智,值得我們讚歎敬仰。

八相成道之一─納妻相。

經文:遊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消文:菩薩群遊於後花園,講究武術比試技藝;示現居住在王宮,與美色美味上下之間。

色美之間:就是過著男女飲食的生活。

孔子說: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楞嚴經云:淫欲乃眾生之正性,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飲食乃眾生之助因,一切眾生皆以
飲食而得存活。

涅槃經云:如來非是雜食身,而是金剛不壞身。
八相成道之一─出家相。

經文: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捨珍妙衣
,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消文:等覺菩薩看見世人衰老,疾病死亡、覺悟世間一切皆是無常的。就捨棄國家財產王位,進入
深山去學道修行;將所騎的白馬,所佩戴的寶冠瓔珞等服飾,遣令侍從帶還王宮,捨棄珍重美妙的
衣服,穿上袈娑法服。剃除鬍鬚與頭髮,端正坐在樹下、勤修苦行六年,如此明白不是究竟之道,
就轉行於中道實相的正道。

本起經云:菩薩處宮中時,令諸綵女發無上菩提心,又令無量諸天,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諸天
說偈勸菩薩出家,這是遠因。近因是菩薩於宮內春風熏得遊人醉的時節,出城遊觀,
於東門見淨居天人所化老人,南門則見所化病人,從西門出,又見死人,深深覺悟世
間人生無常,特生厭離。

古德云: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欲免輪迴苦,早及念彌陀。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眾苦充滿,甚可怖
畏。
太子問:出家有何利益?
沙門答:處於空閑,修習聖道,調伏諸根,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求得解脫。
沙門又說偈頌:有為諸法悉無常,五欲財位皆不定,為苦所逼諸眾生,願速出家救濟之。

很多出家人,怕入山修行,怕吃苦、愛惜身體,貪求名利,不修行、不學道、沒有走上出家的正途
。所謂學道、是學習三乘聖賢所修戒定慧的菩提正道,有少數出家人,雖然沒有去做道士、學道教
,卻是去學看風水、地理、算命、卜卦、看相、測字數、畫符、收驚、驅邪、捉鬼,唱歌、跳舞、
國術、魔術、氣功、丹功、下棋、演戲、販賣、畜牧。乃至趕經懺、抽煙、賭博等事,實在是太離
譜了。

經文: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案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詣道場。
吉祥感徵,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
,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消文:菩薩示現在五濁惡世的剎土中,為了隨順群生,也示現身上積有塵埃污垢,就到金沙河流沐
浴,天神按下樹枝,使菩薩能攀著樹枝爬出水池;靈異的飛禽展翼飛翔的隨從著,前往到菩提樹下
成佛的場所;有人獻吉祥草是預感成佛的徵兆,表明彰顯所修的功果福祚;哀愍的接受他奉獻布施
吉祥草,敷在佛陀的菩提樹下,就結起跏趺坐而悟道,奮發放出廣大的光明,使令魔王明白;魔王
率領他的官兵部屬,來逼迫試探考驗道心,菩薩用智慧的力量克制魔障,皆令魔軍降伏;菩薩因此
悟得微妙的佛法,最後成就最正確大覺悟的佛果位。

彌陀經云: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
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釋迦佛言:十方世界欲得如五濁惡世之娑婆,難矣!

五濁惡世:一.命濁。 二.眾生濁。 三.煩惱濁。 四.見濁。 五.劫濁。
命濁: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眾生濁:世人造惡多端,心身不淨,不達義理。
煩惱濁:世人貪於愛欲,瞋怒鬥諍,虛偽誑亂不已。
見濁: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劫濁:世人出生末世,飢饉疾疫刀兵等相繼而逃,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菩薩發大誓願: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坐。

偈頌云:煩惱悉已斷,諸漏皆空竭,更不復受生,是名盡苦際。

八相成道之一─轉法輪相。

經文:釋梵祈勸,請轉法輪。以佛遊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
,曜法電、樹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
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摺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
欲?。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汙,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國分衛,獲
諸豐?。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
。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消文:帝釋天主與大梵天王都來祈求勸請,請佛宣說佛法,而轉動佛法的輪子;以佛的威儀步行遊
化,菩薩照諸佛說法做獅子吼而吼;扣響佛法的鼓聲,吹起佛法的響螺;執持佛法的慧劍,建豎佛
法的寶幢;鳴震佛法的雷聲,閃曜佛法的電光;降澍佛法的雨水,開演佛法的施捨,常用佛法的音
聲,去覺悟所有世間的眾生;光明的佛法普遍照耀無量的佛國,所有一切世界產生六種震動,總攝
魔界,動憾魔王的宮殿,妖魔心生恐懼怖畏,沒有不歸順降伏的,摑打破裂邪說的羅網,消滅各種
的邪見,消散眾生心內所有煩惱塵勞,破壞世人貪欲的坑塹,嚴密保護正法城門,開示闡揚佛法的
門路,洗濯煩惱的塵垢污穢,顯明心性的清淨潔白,光大融通如來的正法,宣揚流傳正法的教化;
進入各國乞化,獲得各種豐富的?食,使令眾生貯積善行功德,指示世人布施廣造福田;菩薩想宣
說佛法,現出欣喜的笑容;用各種佛法的妙藥,拯救治療世間的苦苦、壞苦、行苦的三種苦,菩薩
顯現修道的意志,修持無量的功德;授記菩薩將來成佛的狀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

能令眾生一生成佛,淨土法門是最殊勝的方便,欲弘揚淨土,必須先弘揚本經,因為無量壽經是如
來稱性之談,眾生本具之理,一乘了義,萬善總門,淨土群經的綱要,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
,詳說苦樂,照了真俗。佛法東來最早,譯本經獨多(十二種譯本)。

末法期以淨土最契眾生根機。

大集經云: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

百丈禪師云:修行以念佛為第一穩當。

開悟聖僧云:寧可粉身千百劫,莫將佛法亂傳揚;寧願老僧下地獄,不將佛法賣人情。

八相成道之一─入涅槃相。

經文: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

消文:菩薩示現成道,又示現滅度入涅槃,如此悲願拯救濟助眾生極多無限;消除所有煩惱,種植
各種功德為本,具足一切功德,微妙難以思量,共遊化一切佛國,普遍示現佛道之教化。

佛菩薩示現滅度,攝大乘論有六種意義:
佛菩薩示現滅度六種意義:
一.事究竟故。
二.為除樂倒故。
三.令捨輕慢故。
四.令生渴仰故。
五.令身精進故。
六.欲速成就眾生得解脫故。

事究竟故:自利方面,已得菩提,成就佛果。利他方面,已轉法輪,廣度眾生,是名事究竟。

為除樂倒故:眾生有四種顛倒、無常執常,以苦當作樂,以不淨為淨,無我認為有我。今日見佛也
入涅槃,便可消除這四種顛倒。

令捨輕慢故:法華經云:眾生若見佛常在不滅,便起憍慢,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
心。
令生渴仰故:佛示現人間,是很久才出現一次,難可得見,如曇花一現,開了很快就謝了。

法華經云: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令眾生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

為令身精進故:一般眾生都愛惜此身,今知佛尚要捨此身,就不會再執著愛戀此身。應該將此身心
奉獻三寶,奉獻眾生。畢竟人命無常,過於山水,應當勤修精進,慎勿放逸,莫以空過此世。

欲速成就眾生得解脫故:眾生之苦難,如佛之苦難;眾生之生死輪迴,如佛之生死輪迴,一一無非
欲令眾生速成解脫。

八相成道的一期化亦?,最後示現滅度,其原因用意即在此也。

經文: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在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
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消文:菩薩所修行,清淨無污穢,譬如幻術的魔術師,變現各種奇異的形像,或變為男人,或變為
女人,沒有不能變現的,根本的學理已經明瞭了,所以能隨自己的意思作為變化。這些菩薩,也就
像這樣,修學所有一切法門,貫通綜合詳細熟練,所住都安於真理,眾生沒有不受感化,無法計數
的佛國淨土,都能普遍的現身去教化眾生,未曾生出傲慢恣肆的態度,只有憐愍傷心受苦的眾生,
像這樣的善法,一切都具足。

經文: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道御十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禪慧,開導
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之網
,曉了幻化之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

消文:菩薩所學的經典,都能探究暢達其要點與妙處,名聲稱讚普遍傳到一切處,以佛道教化十方
世界的眾生,無量諸佛都共同護念著菩薩,諸佛所契悟安住的,菩薩也都契悟安住。大聖所建立的
,菩薩也都建立,如來以道化眾,菩薩都能宣化佈教,為所有的菩薩,做引導大師,用很深的禪定
智慧,開導眾生,令眾生通達諸法體性,了達眾生的實相,明白了知十方諸佛國,而供養諸佛,菩
薩化現身體,就像閃電之快速,善於學習無所畏之法網,明了諸法的幻化,破壞摧裂魔障的羅網,
解脫煩惱的纏縛。

菩薩行菩薩道的精神─悲智雙運。

大智度論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善學無畏之網

菩薩具足四無畏:
一.總持一切法不忘,說法無畏。
二.盡知法藥及眾生根性,說法無畏。
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能斷眾疑,說法無畏。
經文: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亦
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諸根智慧,廣
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

諸位菩薩!二乘所證,只得人空,未得法空,未空法相。菩薩般若相應,人法皆空,性相皆不可得
。二乘人不得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視生死如冤家,看三界如牢獄,急於證入偏空涅槃
。菩薩不同,了法如幻,知虛無實,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成熟眾生,莊嚴國土。因此能離
相度眾生,無住生心,是故,菩薩能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空、無相、無願,名為三三昧,又稱為三解脫門。

空解脫門:是觀一切法,由因緣而生,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如是通達者,能證入涅槃。

無願解脫門:又稱為無作解脫門:一切生死法中,願求離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後世之有,因此悟入
涅槃。
無相解脫門:了知四大五蘊皆空,根身為假和合之相,離去人我執相,而悟入涅槃寂靜。

菩薩所證,超越二乘所得三三昧,是離一切相,度一切眾生的三三昧。

經文: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

法華經云:佛所證唯有一乘法,為適應眾生根性欲望,不得已由實施權,分別說三乘法。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
佛智慧故。

佛法有權實二教,最終的目的─成佛。

經文: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

心地解脫,作而無所作,有而無所有,起而不起,滅而不滅,諸佛皆證悟諸法中道實相之理,不偏
空有,於不二法門得大自在,大解脫,是名得平等法。

經文: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

菩提自性具足成就,總攝一切法,能持無量義;此心總持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功德。百千三昧,
亦以此心為體,離心別無三昧。能契悟此總持無相的一心,便是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

六祖惠能大師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經文: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六根清淨,自在互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圓滿。

華嚴經云: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識得本覺智,了三界由心起,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
量,當知自心即一切佛菩薩法,自心即佛法故,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
得本覺智,能深入菩薩法藏,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修淨土法門者,能得念佛三昧,則可見十方諸佛。

觀無量壽佛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文殊菩薩對法照大師云:我以過去念佛故,觀佛故,得一切種智。

經文: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
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
道。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受持如來
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
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
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
會。

消文:菩薩安住很深的禪定法門,都能Q見現在十方世界的無量諸佛,在短暫的一剎那間,無不周
?佛前而瞻仰供養。救濟所有極為苦難的眾生,以及所有安閑與不安閑的眾生,菩薩一一分別顯示
真如實性之際,得到所有如來辯才的智慧;深入通達各種語言聲音,開導教化一切眾生。菩薩超越
世間虛幻的有為法,內心時常安住度化世間的佛道上,對一切萬物,能隨自己心意而自在,為所有
庶民之輩,作不請之友,荷擔救度眾生之責,為眾生挑起拯救的的重擔,並且受持如來甚深的佛法
寶藏,保護佛種法性慧命,使令永琱ㄤ插A興起大悲心,憐愍受苦眾生,演說慈悲的辯才,傳授諸
法實相之法眼,杜絕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開啟善法的門路,以不請就自動講說佛法,布施所
有的黎民眾生,就像純真孝順之子,愛護尊敬自己的父母,菩薩對所有眾生,看做像自己,修持一
切善行的根本,皆度彼岸,完全獲得諸佛無量功德,菩薩的智慧神聖光明,不可思議,像這樣的菩
薩大士,多得不可稱計,都同一時間來到法會現場。

這段經文,是讚歎菩薩所修的方便道功德,先成就自利,然後利他,自利已充,利他則廣,不能自
利,何能利他?先要自己有光明,才能照亮別人。世出世法,莫不如是。

八十華嚴,菩薩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
一.善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而起慈悲,不捨眾生。
二.得諸佛平等法,而常樂供養諸佛。
三.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
四.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
五.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
六.知諸法如幻如夢,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
七.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淨土。
八.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
九.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說一切眾生差別音聲。
十.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而修諸行。
這十種方便慧殊勝道,就是菩薩修方便道的根本原則。

經文:住深定門,悉?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

菩薩安住在證德,也就是性德,從性起修,所修即性,所以能住在甚深的禪定中,能當下?見十方
無量諸佛。畢竟諸佛同一真性,同一法身,而且豎窮三際,橫?十方,所以心性在一念之頃,無不
周?,能普見一切諸佛。

開悟聖僧云:當知吾人現前一念的心,即是真性法身,不欠絲毫,故能一念無不周?。

菩薩所住,即是佛華嚴三昧,故能見一切佛,念佛淨業行人,能得念佛三昧,即是住在甚深禪定中
,故能一切自在,能見無量佛。

登地以上法身大士又何必再見佛聞法呢?
答:見佛能聞法,可以增長法身慧命,見佛必定供養,可以增長福德,如此福慧圓滿,方能成就佛
道。所以華嚴菩薩都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唯有三寶,是菩薩所親近處。因此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
勸華藏海會─皆是法身大士,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面見彌陀,及十方佛,聞法授記,使得一
生,圓滿菩提。由此可見,登地菩薩,亦需要見佛聞法,歡喜供養,能得諸佛現前授記成佛。這是
行菩薩道無上因緣,唯一大事,那堨i以不見佛呢?

經文: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

濟諸劇難:讚歎菩薩利他功德,就是拔眾生苦,給與眾生快樂,菩薩拔濟世間一切苦難,譬如三途
八難,是最劇苦之處,菩薩度眾生,也是無所畏。

地藏菩薩本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誓願: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何謂諸閑不閑?略說是八難之處,無閑暇修道,名為不閑。不在八難,是名為閑。

諸閑不閑可分三方面來說:
一.約受苦而說。 二.約修道而說。 三.約證聖果說。
約受苦而說:正在受苦難,名為不閒,如三惡道與苦難之人。眼前不受苦難的,如人天在享樂者,
名為閑。這是含攝三界六道一切眾生而說。
約修道而說:三界內眾生,能得聞佛法,又能隨分修行,名為閑。未聞佛法,或者是聞而不信,信
而不修,這皆稱不閑。
約證聖果說:大小乘修行者,未入聖位,未斷分段生死,名為不閑。已入聖位,已出三界,斷分段
生死,稱為閑。
這三種的立場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眾生。菩薩大悲本願所驅使,都一一拔濟,使令同證佛道。所以
濟諸兩字,是連貫劇難,閑與不閑,同時也包含了度眾生時空無盡。

經文: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就是開權顯實。

法華經云: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

開示悟入─一佛乘(諸法實相)

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唯有方便道的菩薩,已證真如實相,方能法界等流,分別顯示真實之際。未登地的菩薩,是無法做
到的。

經文: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

方便道的菩薩,是得到部份諸佛的四無礙辯才,四無畏的智慧,而且也證得一切語言三昧,可以如
佛一樣,以一音聲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經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菩薩已斷分段與變異二種生死,已滅見思塵沙無明一切煩惱,超過世間一切法,心時常安住在出世
聖智中,從空出假,應機施化。

經文: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菩薩對於世間一切萬事萬物,能隨自己心意自由自在無有障礙,為所有各類眾生,做不請之友,荷
擔負責救度所有眾生,挑起拯救的重擔。

作不請之友:是說明菩薩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功用行,不待時節,有感即應,如日普照,水
清則現。同志相得,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善相親,同舟相濟。正己而化人,恩被眾生,解惑授
業傳道,作之師、作之親、作之友、是為不請之友。

經文: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慈、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
門,以不請之友,施諸黎庶。

受持如來很深的佛法寶藏,保護佛種法性慧命,使令常久不斷,興起大慈悲心,憐愍受苦的眾生,
演說慈悲的辯才,傳授諸法實相的法眼,杜絕地獄、畜牲、餓鬼等三惡道,開導善門,菩薩以不請
之友,以如來正法布施所有的各類眾生。

經文: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將世間父子之情,來譬喻菩薩與眾生的密切關係,用來形容菩薩大慈大悲的作用。菩薩能令眾生在
離苦得樂的感恩中,如純真孝順的兒子,以愛敬父母的心愛敬菩薩。

楞嚴經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經文: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之等菩薩大士,
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菩薩所修持的一切善行的根本,皆度到聖人的彼岸,全部獲得諸佛的無量功德,智慧神聖光明,不
可思議,像這樣的法身菩薩多得無法計算,同時來到法會現瑒。

結論:一切賢劫無量菩薩,示現八相成道,三祇修證,行六度度生,行化十方無量世界,亦參與靈
山會上,聽世尊演講無量壽經。

經文: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
消文:那時候,世上最尊貴的佛陀,五官諸根愉悅安豫,姿態膚色清淨,慈顏光明巍巍可敬。

經文: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
,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堙A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常瞻Q殊妙如今
。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之
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
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消文:阿難尊者,承受佛陀聖明的旨意,就從座位起立,袈裟偏一邊袒露出右肩,長跪合掌,而稟
白佛陀說:今日世尊,五官諸根愉悅安豫,姿色清淨,相好光明巍巍可敬,就像清淨的明鏡,照影
明暢通徹內外,威嚴的面容顯明照耀,超凡絕倫無法衡量,阿難以前未曾時常瞻佛陀殊勝微妙如今
日這樣。是啊!大聖佛陀啊!我心堜孺嬤央G今日世尊安住於奇特的妙法,今日世上大雄安住於諸
佛所住的境界,今日世上的佛陀眼目安住於大導師的道行,今日世上佛陀的英才安住於最殊勝的聖
道,今日天上人間最尊貴的佛陀實行於如來之德。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佛佛相互憶念,是不
是現今的佛陀在憶念諸佛呢?

為何原因威嚴神力光明如此呢?因此世尊向阿難尊者說:阿難你認為如何呢?是諸天人教你來問佛
陀嗎?或者是你自己憑智慧來問佛陀的威嚴相好光明呢?

阿難稟白佛說:無有諸天來教我問佛,是我憑自己所見來請問這意義的!

經文: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阿難問佛陀這三句甚深義理,引發世尊演講這部無量壽經的因緣,由佛佛相念,所以今日世尊憶念
彌陀修因證果,化度眾生,對娑婆國土的有情,有莫大的利益。

這三句就是開示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成佛,這是一種最直接、最妥當、最方便、最殊
勝的法門。

觀佛三昧經云: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
力故,得一切種智。

佛佛相念有四種意義:
一. 過去現在的佛,念未來佛(現在的眾生),現在的眾生,又念過去現在的諸佛,名為佛佛相念

二.佛是覺義,一念覺即一念佛,念念覺即念念佛,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佛佛相念。
三.當下念佛時,佛即是念,念即是佛,心佛不二;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名為佛佛相念。
四.佛是已證大圓覺,所以佛的心念無非圓覺,圓覺即是佛,故名相念。此圓覺,一切眾生皆有,
所以佛視眾生皆是佛;眾生迷此圓覺,所以眾生看佛皆是眾生。咱們現在了知有圓覺,與佛無
差別,這樣來念佛,名為佛佛相念。

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阿難教我們要念佛,今佛尚且念諸佛,我們怎可以不念佛呢?如果能以一念至誠心,清淨心來念佛
,當下這一念便是佛,念念如此,這便是念諸佛。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念佛殊勝微妙,只要一心念佛,就會與佛一樣的威神,如佛同樣的光明。

觀無量壽經云: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經文: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
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
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

消文:佛陀說:很好!阿難啊!你問得很爽快,是發自很高深的智慧,具足真實微妙的辯才,憐愍
愛念一切眾生,因此對佛陀請問這智慧的深義。如來以無盡的大慈悲心,矜惜哀憐三界內的眾生,
所以出生興化於世間,光大闡揚佛道以化大眾欲拯救濟助群生萌黎,惠施真實聖法的利益,經過無
量億劫,都很難遇到難見到佛陀出世,就猶如靈異瑞祥的華,時間到了應出的時候才會出現。現在
阿難你所問的,一一都能饒益眾生,可以開導教化一切所有天神與世間的人民。

本段經文意境:阿難尊者所問的問題,對這個世界眾生來說,有無量無邊的人,都能得到大利益,
因為佛陀現在所要說的,是三根普被橫超三界,既快又安穩,既方便又容易的淨土法門,來開示教
化五濁惡世的眾生,不論在佛世或者在佛滅後的眾生,甚至大小乘經典滅盡後,本經亦留世間百年
,所有諸天人民,有見聞者,皆可度脫生死。這是佛陀格外施恩,佛子那堨i以當面錯過這個殊勝
的淨土法門呢?

無量壽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經文: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

如來正覺: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超越九法界而獨尊的智慧。

無量壽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無量壽經云: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


多所導御:導是教導,御是調御。十方諸佛,都以淨土法門為導御。無量壽經更以本願力,導御眾
生,往生彼國,得不退轉,名為多所導御。

法華經云:我是如來、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
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無量壽經云:諸佛告諸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
,必於無量尊,愛記成正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
轉。
慧見無礙:佛得五眼圓明,故名慧見無礙。如來是諸法之王,於一切法得自在,是名慧見無礙。

開悟聖僧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見真空,佛眼皆具足,照異體還同。


無量壽經云: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

無能遏絕:遏絕就是止斷。佛所成就的福德智慧二嚴,是無窮無盡,無有任何人,亦無任何方法,
能止斷彌陀福智二嚴。

法華經云: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諸位菩薩!世尊所說無量壽經,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都是無衰竭無變化,教主與極樂人民皆
是無量壽,這就是福德智慧無盡,無能遏絕。

經文: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
,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難諦聽,今為汝
說,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消文:如來只用吃一餐飯的法力,就能安住壽命幾億百千劫的時間,甚至長得無法衡量,而超過如
上所說的時間。如來五官諸根愉悅安豫,不會受到毀壞損傷,姿態膚色不變,容貌光明無異樣,為
什麼能這樣呢?因為如來的禪定與智慧,究竟暢達無極限,對一切法通達自在。阿難啊!你們注意
聽,我如來現在為你們講說。阿難尊者答:是的!我們願意歡喜想要聽聞如來所說。

九種食:
一.段食。 二.觸食。 三.思食。 四.識食。 五.禪悅食。 六.法喜食。 七.願食。
八.念食。 九.解脫食。
解脫食:小乘證四果,大乘證無生法忍。

前四食為世間之食,能長養生死之色身,後五食為出世間之食,能資益法身慧命。

本經所說一餐之力,是指解脫食而說,佛能得色身自在,住世無量劫,隨願自在。

如來定慧:止是定因,觀是慧因;定慧就是修大乘止觀圓滿的果。
大乘止觀是一切菩薩行的總持門。止成就,證大涅槃,名如來定。觀成就,證大菩提,名如來慧。

究暢無極:形容如來定慧二果,無有再上。修止究竟,親證生佛同一淨心,如波息入水,名為入大
寂靜真如性海,一得永得,無有退失,故名無極。修觀究竟,法界大用,自在無礙,盡未來際,利
樂有情,故名無極。

佛說無量壽經,就是為我們介紹無量壽佛的修因證果,定慧圓滿,攝化眾生,一切無礙的因果與事
理。只要我們一心歸命彌陀,至心稱念,迴向往生,面覲彌陀,聞法授記,因圓果滿,同具福智二
嚴,色身自在,定慧圓滿。

經文: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
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
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
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璃妙華、次名?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
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
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捨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
、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璃光、次名無上?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
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
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
、如此諸佛皆悉已過。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最初錠光如來,
最後處世如來,如此五十三尊佛,興出於世間,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
,皆悉已過,古佛應世度生,悲願無窮。

諸佛相續出世,就好比世間的燈燈相續,無有盡期,顯示出法身常住,真理常在,所以佛種不絕。
眾生也依此因緣方得聞法修行成佛。

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一乘有四義:一.真理只有一個,以所證的真理,無有差別,名為理一。
心能生萬法,萬法由心生─真理無差別。

開悟聖僧云:萬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畫物物成形;六凡四聖皆心畫,諸佛當初也眾生。

二.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證得這個真理,而稱為佛,以已證的人,無有差別,名為人一。
三.諸佛出世說法,都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雖然有時施用方便法門,但是終歸了還是說明佛所證
的正法,以教化眾生,同佛所證;佛證眾生證,無有差別,名為教一。

法華經云: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於一切法,以智慧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四.眾生有緣見佛聞法,不論是方便法,真實法,只要如法修行,畢竟都是菩薩道,皆當成佛,名
為行一。

無量壽佛修因證果,也是一乘佛法的具體說明。彌陀因地,不但與諸佛緣深,而且是依諸佛為緣起
,種下很深的善根,方得成佛。如法華經所說:彌陀也是無量劫前,十六王子之一。從那時開始,
便於無量佛所,植諸善根,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可見彌陀,不但在五十三佛所,結下
成佛度生的因緣,早在無量佛所,久遠劫以來,已行菩薩道,積諸德本。

本經所列的五十三佛次第,是相續向後推,五十三佛名號意義不出法、喻、德、相用五類。譬如錠
光如來到月色如來,皆以譬喻立名。正念、離垢無著,屬以德立名。龍天、夜光屬譬喻立名。安明
頂、不動地,是以法立名。?璃妙華到月像是以相立名。日音是法喻立名。解脫華、莊嚴光明、海
覺神通,以德立名。水光、大香以喻立名。離塵垢、捨厭意,以德立名。寶炎、妙頂、以相立名。
勇立、功德持慧、蔽日月光,以用立名。日月?璃光、無上?璃光、以喻立名。最上首、菩提華,
以德喻立名。月明、日光、華色王、水月光,以相立名。除癡冥、度蓋行,以用立名。淨信、善宿
、威神、法慧,以法立名。鸞音、師子音,龍音,以喻立名。處世,以用立名。五十三尊佛,一一
示現人間,度化眾生。

經文: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
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有十種稱號:
一.如來。  二.應供。  三.等正覺。  四.明行足。 五.善逝。  
六.世間解。 七.無上士。 八.調御丈夫。 九.天人師。 十.佛世尊。
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應供:無上福田,應受一切供養。
等正覺: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亦稱正知。真正?知一切法。
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
世間解:能瞭解一切世間的事理。
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佛)。
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
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五行:
一.聖行。
二.梵行。
三.天行。
四.嬰兒行。
五.病行。
聖行:是指菩薩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
梵行:是指菩薩以清淨心去運用慈悲,為眾生拔苦與樂。
天行:天是天然之理,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稱天行。
嬰兒行:嬰兒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嬰兒行。
病行:是菩薩為度眾生,以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同受煩惱與病苦。

經文: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智者大師云:所謂發菩提心,即是菩薩以中道慧,正觀諸法實相,憐愍一切,起大悲心,發四弘
誓願。

善知四願攝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淨菩提心。

曇鸞大師云:發無上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是
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之心。

經文: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法藏國王具有大智慧,既發無上菩提心,當然不會貪戀世間的名利與享樂,因此走上出家的菩提正
道,國家與王位,是應當敬重可愛的,但是與成佛度生的大事比較之下,那就不足為愛惜了。

西歐國家諺語: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經文: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長跪合掌,以頌讚曰:光顏巍巍,威神無極,
如是炎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燄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如來顏容,超世無倫
。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深諦善念,諸佛法
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功勳廣大,智慧
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消文:法藏比丘到世自在王佛的住所,稽首佛足,向右繞佛三圈,長跪合掌,以偈頌讚歎佛言:佛
光慈顏巍巍可敬,威德神力廣大無極,如是光明慧炎,無有能與佛相等的,太陽、月亮、摩尼寶珠
雖然珠光明燄照耀,都被佛光掩蓋隱蔽,就像聚集的黑墨無光,如來的慈悲容貌,超絕世間無可倫
比,如來正覺偉大法音,響流十方,戒行、多聞、精進、禪定、智慧,威德無雙,殊勝希有,深入
真諦善於憶念,諸佛法海,窮達深理悟盡奧妙,究竟萬法的邊涯根底;無明、煩惱、貪欲、瞋怒、
世尊永斷無有,人間聖雄獸中獅子,神力威德無量,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嚴相好,震動三
千大千世界。

讚佛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普賢行願品云: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音辭海
。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

法華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
?佛曾親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
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經文: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
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譬如琩F,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
剎土,光明悉照,?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
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
快樂安隱。
華嚴經云: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心必能成正覺,是故我禮初發心。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

無量壽經云:彼國天人大眾,皆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非天非人,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
處。生彼國土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希有第一。

經文: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法藏比丘為自己發菩提心作證明,然後請十方佛作證;如同現在世界各國的總統宣誓就職,必須請
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師,或者大法官,當場監誓見證,發菩提心,是要登法王位,唯有請佛,堪作
證明。

經文: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
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
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
成滿所願。

經文: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
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於是
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應其心願,悉現
與之。

經文: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蓮池大師云:少閒話,絕閒事、不閒走、做到年無閒月,月無閒日,日無閒時,念茲在茲。

經文: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J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
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一大劫齰陝祥鶔郭甜楷雩U年。
五劫齰窖飩鶔陝腺悻站U年。

經文: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
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合掌而住,白佛言
: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
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
說之。

42大劫─564億4128萬年。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具足代表淨土法門的精神與思想;四十八願的內容意義,是包括上求下化
,而且是集諸佛淨土的大成。可見四十八大願,是以大悲為體,見眾生苦,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
提心,因此,作饒益眾生的事業,最後圓滿無上佛果。
唯有彌陀本願,是最超勝、最圓滿的淨土。原因是法藏菩薩,不但聽世自在王佛為他介紹了二百一
十億諸佛世界,天人善惡,剎土麤妙的情形,而且是親眼所見,是經過五劫的至心精進,思惟攝取
,將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微妙莊嚴,全部吸收;若是缺失不理想的方面完全避免,所以四十八願,是
最理想而且完美的佛國建設圖,這個佛國,又經法藏菩薩,不可數劫的積功累德,因此修行圓滿,
果報成熟,就是現在的極樂世界。

經文: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地獄餓鬼畜生名為三惡道,又名三途,是諸苦之極。

摩訶止觀云:發地獄心,行火途道。人之心念,全是貪瞋癡,由此起上品十惡,便得地獄苦報。
發餓鬼心,行血途道。人之心念,貪求名利,又慳?不捨,內心毫無善意,由此起
中品十惡,便得餓鬼報。發畜生心,行刀途道。人之心念,愚癡暗蔽,又喜成群結
黨,為害他人,由此起下品十惡,得畜生報。

蓮宗寶鑑云:一念瞋恚邪淫心,即地獄業,將得地獄報。一念慳貪不實心,即餓鬼業,將得餓鬼
報,一念愚癡暗蔽心,即畜生業,將得畜生報。

諸位菩薩!三惡道的果報,皆由心造,萬法唯心,修道者必須時時迴光反照,照見本性之起心動念
,去惡從善,何有墮下之有?若能一心念佛向佛,厭離五濁惡世,兼有彌陀本願攝受,便可自在帶
業往生。

佛子不生天,升天非佛子。
智者大師云: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月燈三昧經云:十方三世一切佛,皆學念佛,速證無上菩提。

性法自在往生公案

無量壽經云: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
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世尊悲心徹骨,普令末世眾生,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最穩當,最易成就,八萬四千法門,淨土宗
最普遍,上自朝野,下至士農工商各階層,影響最深,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
音宣流變化所作。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十方世界的眾生,隨各人造業不同,所得報體形色也就不一,好看的,人見之歡喜恭敬,醜陋的,
被人嫌厭輕賤。法藏菩薩因此發願,他的佛國,人人皆是同一紫磨真金顏色,身形也完全一樣,具
有三十二相。這是世間最好的形色,是最尊貴的身色,明淨端嚴,福德所生,令人一見起敬,遠離
淨化好醜親疏的分別心。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宿命通:能知自身與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與所作之事。

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皆得宿命通,明白自己過去無量劫來,所作善惡因緣果報的事,下至百
千億億劫。那由他譯為億。

二乘人最多能知八萬四千劫內的事,彌陀淨土眾生能知百千億億劫之事,差別甚大。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遠近無礙。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無障礙。

在極樂世界可親聞彌陀演音,又能聽聞十方諸佛說法,凡佛所說法,不論方便或者真實,都能了解
受持,永不忘記。身在極樂,不動一步,即可見十方無量諸佛說法,信解受持,法義在心,始終不
忘,這是諸佛國土所沒有的殊勝法門。

聽聞一偈一句,能通達無量無邊的義理,能演說一句一偈的道理,乃至一年,所說皆與實相不相違
背,契機契理,絕非二乘人的天眼、天耳通所能相比。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
覺。

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為什麼能得知他人的心念如何呢?因為人與人的心性是同體的,儘管各人起心動念不同,可是能起
一切念頭的覺性,卻無分毫差別。覺性如海水,念頭如波浪,雖然不一也不異,只要能除去一切妄
想執著,恢復原來靈靈覺覺,就可明白世界一切眾生所起的心念如何了。

若能知他人心念,即可知己知彼,應機說法,契機度眾,令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若無他心智,菩
薩四攝法就失去作用。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
正覺。

神足通:又稱身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即是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神足飛行,到無量佛國,可以見佛聞法,侍奉如來,這是菩薩修福修慧的法門,在一念頃,?歷諸
佛國土,最少達到百千億億的國土。

心無煩惱塵垢:可以一念間,?歷諸國。

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聖者,心能到身也能到,那種身叫做意生身,又名法性生身,是來去自在無礙
的,微妙不可思議,非是父母所生之業報身。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想念貪計身者,就是所知障與煩惱障,皆名為漏,心起想則有漏,不起想則無漏,彼國眾生無有諸
漏,已得漏盡通。法藏菩薩大慈與樂,發願先令眾生斷除諸漏,復本心源,便可得六種神通,最後
給與涅槃寂靜樂。

關公與智者大師公案。

五蘊皆空,四大無我。

眾生若起想念貪計,便有十二因緣,三世因果,生死則無窮無盡。因此法藏菩薩發願,令國中天人
永斷十二因緣,淨化三世因果,人人了脫生死,共證無量壽。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龍樹菩薩云:修易行道,往生淨土,得不退轉菩薩,是為正定聚,不問三乘或人天。

滅度者是涅槃的別名,是指常樂我淨的佛果,是不生不滅的菩提本性,是究竟獲得身心寂滅的解脫
樂。

法藏菩薩發此大願,願國中天人,得正定入涅槃,若不如願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云: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
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
極之體。

經文: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譯為:無量光。

無量壽經云:彌陀光明,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
河佛剎,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觀無量壽經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
?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佛的光明有二種:智光與身光。佛自己受用報身,照真法界,這是智光。他受用報身,?照聖眾,
這是智光兼身光。應化身?照佛國或遠或近,這是身光。
身光又分二種:一種是經常所顯,無放亦放,稱為常光,又名圓光。一種是放光,由白毫或頂上放
光,放時才有,不放則無。

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經文: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上來無量光無量壽兩願,都是依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眾生一念
心性,即是無量光無量壽,與佛無別。所以法藏菩薩發願成佛的名號,為無量光無量壽,令眾生持
彼佛名,同得光壽無量,與佛正等無異。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本是佛,因眾生自昧自心;佛本是心,而眾生自迷自佛,故須念佛,是心
作佛,方能證自心佛,成本來佛。

彌陀要解云: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壽光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離卻阿彌陀名號,何由徹證現
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
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二乘人唯自度自利,視三界如牢獄,看生死如冤家,急於自證,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之人所去處,
二乘人怎麼也往生彼國?

法華經云:諸聲聞人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智者大師觀經疏解云:習小之人,本不得生。如果不是定性二乘,由彼臨終,發大乘心,亦可得
生。以慣習小,順其先習,聞先遂證小果,而已發無上菩提心,況得近佛
,不久自當證大。

阿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極樂世界天人大眾,壽命能隨往生者的本願,要長要短皆可自由自在,無有阻礙。

什麼是往生者的本願呢?就是往生者在未往生前,自己立下的願心,各有不同,有的人發願一彈指
去一彈指來;有的人發願見佛即來;有人發願悟無生忍後再來;有人發願成就無量功德、神通、智
慧辯才後再入娑婆度眾生;有人發願成佛後再分身塵剎,普度眾生,這名為本願。

回入娑婆世界度眾生,時間有長有短,極樂世界所有天人菩薩的壽命,也就有長有短,隨其本願,
如意自在。

弟子曰:願師住世度化無量有情。
祖師曰: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
佛七大迴向文云:一剎那中離五濁,屈身臂頃到蓮池,蓮華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
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

在極樂世界壽命隨其本願修短自在。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不善就是惡,如果有惡名,便有惡相、惡性、惡體,乃至惡的因緣果報。法藏菩薩的願心,是要在
他的佛國中,所有的天人都是善人,連惡的名字都聽不到,無有惡人惡法,更無惡的因緣果報。

阿彌陀經云: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極樂世界無恩怨,一心向佛成佛;娑婆恩怨滿天飛。

悟道禪師云: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所發四十八願,是發勝義菩提心,有通相別相二部份,從第一願至十六願,包括悲智具足
,自他兩利,空有無礙,這是無相菩提心的通相,通於諸佛。後面三十二願,是別相,別於諸佛因
地所發故。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如果沒有諸佛稱名讚歎,十方無量眾生,如何能得知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當然也就不會持名
念佛,發願往生了。就以今日得聞彌陀名號,也是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演說本經,稱名讚歎。彌陀
經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就是
本經十七願的廣說,含意與作用完全相同。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五逆罪:
一.殺父。
二.殺母。
三.殺阿羅漢。
四.出佛身血。
五.破和合僧。
 
殺父、殺母違背養育之恩,違人倫、失人性,三、四、五是壞眾生福田,滅世間明燈,得罪最重,
名之為逆罪。不能往生淨土,而且必墮無間地獄。

五逆罪、誹謗正法往生不得,是因果律不容許,是自己排除自己,如水無所不容,但不容火,以火
自己不能容故;如風無所不入,但不能入石,以石自己不堪入故。

業力大、念力更大,心念是一切作業的根本。譬如:虛空比喻心性,空中黑雲比喻眾生的業。念佛
的念比喻為風,黑雲再厚再多,那堣ㄛ鬼楨狶j散;眾生罪業再重,那堣ㄦ|被佛念所消滅。
觀無量壽經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大智度論云:有人謗大般若,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以念佛,罪便消滅。
何以念佛有這麼大的力用?因為佛者、覺也,念佛即是念念覺性,念念喚醒自性是也。

六祖惠能大師云:一念迷即是眾生,一念覺即是佛。

開悟聖僧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諸位菩薩!一念可以作佛,十念往生蓮池,有何不可呢?

十念往生,必須至心信樂,願生彼國。
十念往生七個要件:
一.隨習。   
二.隨重。  
三.隨近。
四.隨善。  
五.隨定。  
六.隨願。  
七.隨佛力。
隨習:念佛成習,依此習性往生。
隨重:念佛心重,依此恭敬,專一、懇切、勇猛心而往生。
隨近:臨終最近的念頭,這關最重要,臨終前十念,無他念必可往生。
隨善:發菩提心乃善中之王,修諸功德,往生必成。
隨定:觀經十六觀,任何一觀成就,一心不亂,可往生,念佛得定,亦如是。
隨願:此十念至心迴向,發願往生,此願心引導極樂。
隨佛力:彌陀本願力功德,得佛攝受加持,無不往生。

永明壽禪師云:奇哉!佛力難思,誠千古未有。

曇鸞大師云:眾生之往生,實彌陀本願使然。

窺基大師云: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
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解脫者往生自在─不來而來,來而不來;去而不去,不去而去;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省庵大師臨終云: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
,不取正覺。

清朝德峻法師,出家於城中妙隱庵,閉關先後數年,精修淨業,定中兩度見佛,乾隆二十八年九月
示疾,召請學徒,稱佛名號七日,其日午後,命眾詣殿焚香、沐浴易衣,端坐稱佛名號而西逝,年
八十五。

開悟聖僧云: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轉輪聖王與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
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稱大人相。

大智度論卷四所載:
一. 足下安平立相:又作足下平滿相、兩足掌下皆悉平滿相。即是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之
相。佛於因地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導利益之德。
二. 足下二輪相:又作千輻輪相,即是足心現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徵
照破愚癡無明之德。
三. 長指相;又作指纖長相、指長好相、纖長指相。即是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之相。乃由恭敬
禮拜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壽命長遠,令眾生愛樂歸依之德。
四. 足跟廣平相:又作足跟圓滿相、足跟長相、腳跟長相。即是足踵圓滿廣平。是由持戒,聞法、
勤修佛法而得之相。表示化度眾生盡未來際之德。
五. 手足指縵網相:又作指間W王相、指網縵相。即是手足一一指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之紋樣。
此相是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表示離煩惱惡業,至無為彼岸之德。
六. 手足柔軟相:又作手足如兜羅綿相、手足細軟相,就是手足極柔軟。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師
長,或者於父母、師長、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等奉侍供養而感得之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軟之手攝
取親疏之德。
七. 足趺高滿相: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是足背高起圓滿之相。乃是佛於
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之相,表示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內德。
八. 伊泥延Y相:又作X如鹿王相、鹿王X相,兩端鹿王相。就是股骨如鹿王之纖圓,乃是往昔專
心聞法,演說所感得之相。表示一切罪障消滅之德。
九. 正立手摩膝相:又作垂手過膝相、手過膝相、平住手過膝相。就是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
。此相乃離我慢,喜愛惠施,不貪著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
十. 陰藏相:又作馬陰藏相、陰馬藏相、象馬藏相。即是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陰之相。此相乃由斷
除邪婬,救護怖畏之眾生等而感得,表示壽命長遠,得眾多弟子之德。
十一.身廣長等相:又作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圓身相。指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
滿。此乃常勸眾生行持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妙相,表示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十二.毛上向相: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是佛一切毛髮,由頭至足皆右旋。其色紺青、柔
潤。此相是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
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雜亂相。即是一
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乃由尊重、供養一切有情,教人不倦
,親近智者所感之妙相,蒙受由其光者,悉能消滅二十劫罪障。
十四.金色相: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與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莊嚴
之妙金台,此相以離諸忿恚,慈眼顧視眾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眾生厭捨愛樂,滅罪
生善。
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尋相、圓光一尋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是佛之身光任運普照三千世界
,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有,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願皆能滿
足之德。
十六.細薄皮相:又作皮膚細軟相、身皮細滑塵垢不著相。就是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
乃是以清淨之衣具、房舍、樓閣等施與眾生,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示佛之平
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十七.七處隆滿相:又作七處滿肩相、七處隆相。指兩手、兩足下、兩肩、頸項等七處之肉皆隆滿
、柔軟。此相乃是不惜捨己所愛之物,施與眾生而感得。表示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十八.兩腋下隆滿相:又作腋下平滿相、肩膊圓滿相。即是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佛給與眾生
醫藥、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
十九.上身如獅子相:又作上身相、師子身相、身如師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廣大,行住坐臥威容端
嚴,一如獅子王。乃由佛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善法,行仁和,遠離我慢而感得此
相。表示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二十.大直身相:又作身廣洪直相、廣洪直相、大人直身相,就是於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
是以施藥看病,持不殺、不盜戒,遠離憍慢所感,能令見聞之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二十一.肩圓好相:又作肩圓大相,兩肩平整相。就是兩肩圓滿豐腴,殊勝微妙之相,乃由造像修
塔,施無畏所感得,表示滅惑除業等無量功德。
二十二.四十齒相:又作口四十齒相、具四十齒相。指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
此相乃由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修習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淨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眾
生之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
二十三.齒齊相:又作齒密齊平相、諸齒齊密相。即是諸齒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
十善法化益眾生,又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示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
二十四.牙白相:又作四牙白淨相、齒白如雪相。即是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
,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是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眾生堅固
之三毒。
二十五.獅子頰相:即是兩頰隆滿如獅子頰。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面見諸佛。
二十六.味中得上味相: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見眾生如子,復以諸善法迴向菩
提感得之相,表示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
二十七.大舌相:又作廣長舌相、舌廣博相、舌軟薄相。即是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髮際。
此乃發弘誓心,以大悲行迴向法界而感之相;觀此相,則滅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而得
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授記。
二十八.梵聲相:又作梵音相、聲如梵王相。即是佛清淨之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
頻伽之音。是由說實語、美語、制守一切惡言所得之相;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
權實亦得惑斷疑消。
二十九.真青眼相:又作目紺青色相、目紺青相、紺眼相、紺青眼相、蓮目相。即是佛眼紺青,如
青蓮花。是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與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三十.牛眼睫相: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是由觀
一切眾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憐愍愛護而感得。
三十一.頂髻相:又作頂上肉髻相、肉髻相。即是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由教人受持十善
法,自己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三十二.白毛相:又作白毫相,眉間毫相。即是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
旋而捲收,時常放光,故稱毫光,眉間光。因為見眾生修三學而稱揚讚歎,是故感此妙相

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稱為百福莊嚴。

三大阿僧衹劫修行圓滿,一百大劫修相好,方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二願菩薩一生補處願
經文: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
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
琩F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阿彌陀經云: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
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

第二十二願是究竟成就福德智慧莊嚴願,就是能成就一生補處,什麼是一生補處呢?就是菩薩從初
發心修行,經三大阿僧袛劫修福慧,然後百劫修相好,一切皆圓滿具足,最後一生便補已滅度的佛
而成佛,是名為一生補處菩薩,如彌勒、觀音。

往生彌陀淨土,就與佛同壽,無有限量,能在一生便可究竟圓滿菩薩道,達到一生補處菩薩位,成
佛後,一切種智、佛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一切三昧辯才、神通功
德、當下具足圓滿;想要到十方任何世界去補已滅度的佛位,可隨心所欲,如意自在。

經文:開化琩F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法華經云: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證菩提。

經文: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因為是往生淨土,乘願再來,倒駕慈航的大士,不需要照通常三賢十地位去行菩薩道;當下有感即
應,時空無盡無礙,一切修習皆是普賢之德,德周?沙界,位鄰極聖,補不補佛,根本不成問題。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
國者,不取正覺。

佛說阿彌陀經云: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
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飯時經行。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本願是往生彼國的菩薩,皆具有殊勝的福德莊嚴,想供養十方諸佛,在一剎那頃就可以?至無量佛
國,至心供養諸佛,而且可以現出自己所修得的無量福德善根,能如意自在,要什麼就有什麼,以
此供佛培養福德。

能得供養之具如意自在是果,修十善業六度是因。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何謂一切智?梵語薩婆若,譯為一切智智,亦名一切種智,本願文說一切智是簡稱。就是不偏空有
,不落斷常的中道實相智。

佛有三種智慧:
一.一切智。
二.道種智。
三.一切種智。

一切智:了達一切法總相,即是證諸法緣生無性的智慧,亦名如理智,觀真諦。
道種智:了達一切法別相,即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種種事相因緣果報的智慧,亦名如量智,觀
俗諦。
一切種智:是觀因緣本空,佛性不空的中道智慧,亦名如如智,觀第一義諦。 

大智度論云: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
智,佛具二種。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金剛那羅延,是天上金剛力士的名,那羅延是梵語,譯為人生本,此人生來,身體非常強壯堅固,
有如金剛寶,能壞眾物,不為物壞,此力士亦復如是,能戰勝他人,不為他人所敗壞。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人人都是有如金剛力士的身體,不衰不壞,這是無量福德所生,名為金剛
不壞身,唯佛才有。往生極樂,不只是壽與佛同,身亦同佛。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
夫,怎可無感恩法藏比丘的大恩大德大願呢?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
,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法藏比丘發願,他的佛國,正報的天人,依報的萬物,一切都是無量莊嚴、清淨、光明、美麗。無
論體質、形相、顏色、一一皆是殊勝特別,窮微極妙,無法用口稱讚,用心去測量,就是極樂世界
的眾生,包括三乘聖賢,皆得到天眼通,也不能明白了解,也無法辯清極樂世界正依報的無量莊嚴

為何極樂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逮得天眼、無法辯其名數?

因為極樂世界,是世自在王佛,為法藏比丘介紹出二百十億諸佛淨土,並對他說明一切因果,令其
親見,而且經過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攝取修行,無量劫積功累德,結集諸佛國土的一切莊嚴勝妙而成
就,這是不同一般淨土。

是故釋迦世尊廣說一切大乘經典,說到諸佛淨土,總是舉出極樂世界做為往生的歸宿與典範。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
正覺。

生在極樂世界的菩薩,不只是久修地上菩薩,就是發心不久,修集功德不多的菩薩,人人都可以親
知親見法藏比丘成佛的道場樹,非常高大,有不可思議的無量光明,無量顏色,無量莊嚴,是一切
珍寶自然所成,道場樹高有四百萬里,是世間所沒有的。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四無礙辯:
一. 法無礙辯。   
二.義無礙辯。
三.詞無礙辯。   
四.樂說無礙辯。

法無礙辯:通達諸法名相,分別無礙。
義無礙辯:了知一切法義,通達辯才無礙。
詞無礙辯:通曉各方語言,能隨意演說。

華嚴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樂說無礙辯:辯說法義,圓融無礙,又能為眾生樂說無礙。

娑婆世界,眾生業重,福薄慧淺,三業不淨,惡業所累,智慧辯才實為有量!
念佛見佛,親聽法音,同證無生忍,智慧辯才無限量。

文殊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
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於念中,能見三世諸佛。若得此一行三昧
,諸經法門,皆悉了知,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放下萬緣,一心稱念彌陀,得入一相三昧,自然得智慧辯才。

大般若經云:能修一相莊嚴三昧,疾證菩提。修此行者,應離喧什,不思眾生相,專心繫念於一
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儀容,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

念佛見佛得大智慧,亦能往生極樂,這是最安穩最妥當的法門。

經文: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其面
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在極樂世界中,任何地方,皆可照見十方無量諸佛世界,所有的諸佛眾生與萬物皆能一一普見,就
好像拿一面光明的鏡子,能清清楚楚照見自己的面像,若不如願者,我法藏比丘誓不成佛。

能見阿彌陀佛,便能普見十方無量諸佛;能往生極樂淨土,則能化往十方無量諸佛淨土。
三十二願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N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
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經文: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
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
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從地面到虛空,所有的宮殿、樓閣、水池、流水、花果、樹木、道場樹,一一皆是無量寶
、無量香共同合成。所有的莊嚴裝飾,真是希奇微妙不過,超勝一切世界,天上人間的莊嚴。極樂
世界所有的萬物都能放出清淨微妙的香氣,這些香氣能普熏到十方世界,所有世界中的菩薩,聞到
這種香氣,自然不退轉於無上菩提,精進修持一乘佛道,直至成佛。法藏比丘大悲願力實在令人感
恩無窮。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無有一尊佛不念佛的,所以念佛名為佛行。

觀佛三昧經云:佛言:我與諸佛,皆以念佛故,皆以觀佛故,得一切種智。

開悟聖僧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感應非前後,生佛同一體。

開悟祖師云:願王彌陀笑顏迎,笑破根塵淨空中;照顧一念不離佛,動靜皆在蓮池行。

古德云:勸二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化身。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齱A超過天
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比丘弘願云:凡是十方無量世界,四生六凡,以及三乘聖賢,所有在眾生數類的,蒙我法藏成
佛的佛光觸身,必然罪垢消除,智慧開發,身心柔軟,安適快樂,超過天上人間所有一切快樂之境
。如飢得食之樂,如囚出獄,如病得瘥,如是世間之樂,不及蒙受佛光觸身之快樂。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令我禪觀之中,
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豁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
持者,不取正覺。

大智度論云: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
無生法忍。

菩薩從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經過二大阿僧衹劫滿,登八地,名為不動地菩薩,是已證得無生法忍
也。

何謂諸深總持?即是真如實相,自性清淨,為諸法之本,依此而緣起一切法,所謂萬法唯一心,一
心具萬行,可是又不得一心的任何相貌,非空非有,不斷不常,而具足諸佛眾生的一切心,是名諸
深總持。

往生極樂世界,必證無生法忍,得諸深總持門;假使得聞淨土法要,聞而不信,信而不修,修而不
至心精進,焉得往生!這與彌陀本願無關,有如皓日當空,生盲不能見;琲e滔滔,餓鬼不得飲。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
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女人淫欲心重,更加有種種習氣,應該立志將它革除,佛在大愛道比丘尼經中,舉出女人有八十四
態,如是習性是構成做女人的因素,不得作佛的原因,必須認真淨化,因為佛法不離因果。法藏的
本願,彌陀的洪名,雖然不可思議,能不能女轉男身,也要看你本身的條件因素,是不是有厭惡女
身的心。所謂蒸砂終不能成飯,假使你完全無男人的心性,氣質、條件,那你想要女轉男身,只有
可望而不可及。

女人有五種不得:
一.不得作轉輪聖王。  
二.不得作梵王。
三.不得作帝釋天王。
四.不得作魔王。
五.不得作佛。

一切眾生,不分男女,皆有佛性,皆當成佛,這是平等之法,是佛所說,為何女人不得作佛呢?因
為成佛必須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那就必須女轉男身,方可成佛。

法華經:龍女成佛,也應女轉男身。
成佛必須女轉男身,方可成佛。

經律異相第三十八卷云:佛在舍衛國有長者女,名善信。禮拜十方佛,歸命西方安隱清淨佛國,說
頌讚歎阿彌陀佛,歡喜歸依佛與大眾,飛到其家,善信女禮佛,佛放光微笑,為授五戒,善信女聞
已得七住,即在佛前化為男子。

法藏比丘發願的深深意義,是令女轉男身,好修行辦道,成佛作祖;不是勸女人去爭取男女平等權
,更加不是得男身逞威風。法藏比丘要一切女人,聽聞彌陀聖號,能修淨土法門,命終之後,往生
極樂,必可女轉男身,因為極樂世界決定無女人像。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
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歷代祖師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阿含經云:梵行已立,所作皆辨,不受後有,成就阿羅漢道。

第三十六願是彌陀大慈悲,十方諸菩薩若聞彌陀聖號,壽終之後,生生世世常修梵行,直至成佛。

經文: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
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觀無量壽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白蓮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
生諸佛家。

執持彌陀聖號,是在往生淨土的橋樑,是了生脫死的跳板。

元朝優曇大師云:專意一念,持一向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
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度
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
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

念佛求生淨土,心切願深,萬緣放下,歸心如箭。

優曇大師云: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一心稱念南無
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於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若起心念,但急稱
佛號,於念念中,除滅罪障,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慎
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則死,但辦往生;如脫敝服,以著上衣,一
捨凡身,便登佛位,豈不偉哉。

一心持佛名號,現世當得十種殊勝利益:
一.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位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若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鎖,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或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相。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歡喜,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蓮台,接引往生西方淨
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擣
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如佛所讚應法妙服:佛世時的善來比丘,只要佛說一聲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自然在身。

極樂世界,所穿著之應法妙服,能隨各人的身體大小高低,不長不短,不寬不緊,隨念妙服即披在
身,不用人工裁縫,洗濯始終保持清潔。其他飲食、臥具、所處宮殿,一切用品,微妙不可言,乃
自然化生,隨念即到,用畢化去,毫無罣礙。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隨念應現。

人生總是為衣食忙碌,費盡心機度一生─娑婆苦。

唐朝詩句云:烈日正當午,汗滴犁下土,須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羅狀元詩詞: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何謂漏盡比丘呢?就是阿羅漢的別名,已斷盡三界見思煩惱,超出三界,了脫分段生死,具有非世
可比的涅槃寂靜樂,解脫離繫樂,三明六通自在樂,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的絕待樂。

極樂世界天人,都是蓮花化生,清淨無垢,無我我所,與空相應,對國土正報依報無染著心,在這
麼好的環境,所以能得如漏盡比丘的清淨快樂。

無量壽經云: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
所適莫。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
如明鏡,?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即是大涅槃境界,能現十方無量世界。

華嚴經云:芥子納須彌,於一毫端現寶王剎。

八識規矩頌云:大圓無垢同時發,?照微塵國土中。

佛性能大,大之無外;佛性能小,小之無內,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經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法藏比丘發願:只要你是菩薩,不分彼國此國之菩薩,只要聽聞到他的名字者,一直到成佛,六根
皆圓滿無缺陋。六根健全是修道必須的條件,如果六根殘缺,如何續佛慧命,負擔如來家業呢?法
藏比丘是發揮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最高抱負,普令十方諸佛所尊敬與讚歎。

經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發意頃,就是一動念,便能不失定意而供養諸佛,這地上菩薩的境界,已證得寂而常照,照而常
寂的清淨法身,用無用相,動無動相,入甚深法性緣起的功用。

如果修持易行道,念佛往生,雖未得證悟,只要往生極樂,便能得此大利益,比難行道容易成就菩
提,這是法藏比丘用心良苦的大悲願力所賞賜。

經文:設我得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經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大集經云:若人聞彌陀聖號,歡喜踴躍,當知此人已於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經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當
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普等三昧,悲華經稱為遍至,分陀利經稱為普至,莊嚴經稱為普遍,也就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
能普見一切諸佛,往生極樂淨土,一生直至成佛。在極樂淨土能見諸佛淨土,到諸佛淨土,時時處
處可見無量諸佛。

何謂念佛三昧?心口稱念佛名,更無雜念,稱為無間心。念佛的心,念念相續,了了分明,不起分
別,這稱為無後心,入此無間心無後心,名為正受,亦名三昧,當下心眼即開,得見彌陀真身,亦
見十方無量諸佛,是名得念佛三昧。

觀無量壽經云: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經文: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中的菩薩聲聞,人天大眾,都是不歡喜談論世間的雜話,喜樂聽聞如來正法,談論菩提正
道,所講說的,常宣揚正法,一心志求佛法,具諸辯才。聽聞甚深佛法,心不疑惑畏懼。可況彌陀
為大眾說法之時,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古德云:清淨佛法舌蓮香,解脫之道好宣揚;莫談世間塵勞事,急念彌陀往西方。

極樂世界的風聲、樹聲、水聲、鳥聲、情與無情,皆宣揚妙法,若聞如是妙法,塵勞污垢習性,自
然不起。又能隨各人根性與志願,可聞三寶聲,或聞四無量心六波羅蜜聲,或聞十力,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之微妙音,自然得聞,歡喜無量。這就是法藏比丘所發的大願,所成就的功德,這也是
十方諸佛世界所沒有的。

第四十六願是說明念佛法門的功德利益,以聽聞佛法最為重要,有少數的佛弟子,不歡喜聽經聞法
,對佛的智慧、慈悲、弘願,不知不信。縱然往生西方,也只不過生在邊地疑城,不能見佛不能聞
法,這豈不是令人惋惜嗎?所以必須養成喜樂聞法的習性。

華嚴經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唯願聽聞一句未聞之佛法;世間珍寶是塵勞事、生死事;佛
法是導歸解脫之徑,趨向無上菩提之寶筏。

古德云: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

經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不退轉有四種境界:
一.位不退。
二.行不退。
三.念不退。
四.究竟不退。

位不退:依據別教菩薩,從初發菩提心,修至十住的第二住到第七住,見思惑斷盡,了脫分段生死
,超出三界,名位不退。與四果阿羅漢齊,但非小乘,到此位再不退為小乘凡夫,是出世
三賢菩薩位了。

行不退:從第八住到十迴向滿,初破無明,初入實報,永遠度脫三界三途,八難八苦等,不會退失
菩薩行,名行不退。

念不退:從初地到第八地,念念皆流入一切智海,名念不退。
究竟不退:八地到十地經三袛滿,名等覺菩薩,轉阿賴耶識為本覺智,一切有漏種子永除,了脫變
異生死,得常樂我淨四真德,是為究竟不退。

經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
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第一忍名為音響忍:知一切法,如音迴響,有而不有,能知諸法道理,心安住於法,是名音響忍。
別教十迴向位菩薩,尚未證真如法身。

第二忍名為柔順忍:是初地至十地菩薩,捨權取實,心柔智順,已證真如法身,所念所行,皆能順
於二諦真理,順於無生法忍,又能痗雯野矷A但未畢竟證得無有微細法可得,
還是有功用,有相,是名柔順忍。

第三忍名為無生法忍:到第八地以上,究竟圓滿證無生法忍,不起不作諸業行,名為不動地。

法藏比丘為何發四十八大願呢?就是為了度脫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速得成佛。

法藏比丘發願成就極樂世界,度化十方無量有情,其發願因由與動機有九種意義:
一.成佛界故。  
二.利群生故。  
三.導諸行故。
四.示性體故。  
五.隨性用故。  
六.出方便故。
七.令聞名故。  
八.教念佛故。  
九.攝往生故。

成佛界故:法藏比丘既發無上菩提心,又見二百十億諸佛淨土,無量嚴淨,經過五劫思惟,三衹修
行,積集福慧,證性淨心自性,因此稱性發四十八大願,願我作佛,國土嚴淨,超勝第一。因此功
德圓滿,佛身成就,淨土成就,度眾生成就。

利群生故:眾生以煩惱為家,以三界為家,以輪迴為家,沉浸生死為家,造無量業為家,法藏比丘
感同身受,大悲願力愍念十方眾生之苦,稱性發四十八願,建立諸佛第一淨土,使眾生
厭穢欣淨,破迷啟悟,同成佛道。

導諸行故:法藏比丘稱性發願,是為引導菩薩行,趣向無上大涅槃,成就常淨我樂四真德。

示性體故:法藏已明心菩提,親證真如自性,生佛不二。但眾生迷妄顛倒,不覺不知,如衣堜珠
,貪女寶藏。法藏比丘因此稱性發願,以顯示眾生明珠寶藏,令眾生知心即佛,心有淨
土,識取家珍。

隨性用故:一念心性,法有染淨兩用,苦樂兩報。法藏比丘隨順一念心生的淨用,而發四十八大願
,是故一一願,皆是淨心的淨分依他緣起,故得成就三身四土的淨德,並以此淨德,攝
化眾生,離染獲淨,同得淨心,入不退地。

出方便故:法藏所發四十八大願,是方便道綱要,依此而修,便有佛果的依正莊嚴。若無四十八願
的方便道,法藏比丘如何能成就阿彌陀佛?如何能有極樂世界?

大智度論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令聞名故:諸佛因地修方便道以嚴土熟生,各各願行不同。法藏比丘所修方便法門,名為異方便,
勝方便。就是發願以成佛的名號,令十方一切眾生,皆能聽聞到聖號,聞名便會稱念,
發願往生極樂,即能得種種利益。

教念佛故: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無非令眾生聞得聖號而心生快樂,至心念佛,便得出離娑婆,
往生淨土,圓滿菩提,一生成佛。

無量壽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攝往生故:四十八願中,雖然亦有令十方世界人天菩薩,聞名獲得現生利樂的願,但是法藏比丘的
深願,是在九法界眾生聞名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如果不發願往生淨土,就是修難行道,雖得利益
,道心容易退轉。唯有念佛往生的易行道,才是可得三不退之不二法門,直至成佛,若是如此,才
是滿法藏比丘之大願。

大智度論云: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若遠離者,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利益
,反更墮落。

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淨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眾生。

法藏比丘四十八願,都是為了攝化九法界眾生,往生極樂,究竟一生補處,圓滿無上佛道為宗旨。

經文: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
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超世願者:法藏已破無明證法身,故稱超世,集諸佛本願之大成,以成佛名號,普度眾生,這是一
切諸佛所沒有的,故名超世;第一的佛名,第一的淨土,故名超世,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
一。

經文: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
垢冥,明濟眾厄難。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功祚成滿足,
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
子吼。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
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經文: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

消文:捨離貪欲深住正法道念,用明淨智慧修清淨梵行;立志求證無上至尊佛果,做為那天人人間
的導師。

法藏比丘立誓,修因求果,不是徒發大願而已,說得到做得到,何願不得完成呢?

經文: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消文:運用神通力演放大光明,普遍照耀無邊際佛國土;消除貪瞋癡三污垢冥暗,智慧光明拔濟眾
生厄難。

法藏比丘發誓以身業威神光明施化之功,最後成就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之法身果報,不是憑空願,
不勞而獲的。

古德云:天下之間,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陀。

經文: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消文:開啟智慧的明眼,滅除昏昧盲目的癡暗;關閉堵塞一切惡道,開啟通達各種完善趣門。

經文: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消文:功行福祚修成圓滿具足,威德光明照朗十方世界,佛光掩蓋日月雙重光暉,天上三光隱失不
再出現。

經文: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消文:為眾生開啟佛法的寶藏,廣泛布施功行道德法寶;時常在廣大眾生之中,演說佛法就像獅子
吼一般。

經文: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消文:供養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具足修成眾多功德根本;大願智慧全部成就圓滿,能得成為三界的
大聖雄。

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

消文:就像佛所證無障礙的智慧,通達一切沒有不明照的,但願我的功行道德法力,同等於這最殊
勝的世尊。

法藏比丘如是誓如是願,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功如是德,如是智如是慧,一一皆是超世的,都是最
神聖最莊嚴的,難怪十方諸佛都共同讚歎極樂世界微妙殊勝,最為第一。

經文: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消文:這些誓願如果剋成結果,大千世界應該感應震動;虛空中所有天神天女們,應當散下珍貴美
妙的天花。

法藏比丘立誓勤勉,出自萬分真誠,所以他發願要求,如果我的誓願,都能兌現的話,現在就有瑞
相出現,證明我必得其果:第一瑞相,就是感動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第二瑞相,就是諸天神,天雨
妙華。

經文: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
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佛授記有四種:
一.通記。
二.顯記。
三.密記。
四.懸記。

通記: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顯記:如今空中讚言,決成正覺。
密記: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佛授記其將來成佛,此時提婆達多已墮在無間地獄中,無有所聞,故
稱密記。
懸記:如佛說某某長者子,過七日必命終。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並授記─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經文: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阿難!法藏比丘,
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天龍八部:
一.諸天。 
二.龍神。 
三.夜叉。  
四.乾闥婆。
五.阿修羅。
六.迦樓羅。
七.緊那羅。 
八.摩?羅迦。

諸天:指三界二十八天。魔是指第六天的魔王天。梵是指色界的大梵天,魔梵皆在諸天一類。
龍神:是龍王,是水中畜生最尊貴的,法華經列有八大龍王。
夜叉:就是惡鬼,有地行空行二類。
乾闥婆:是帝釋天的俗樂神。
阿修羅:譯為非天,或為無端正。男醜女貌,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常瞋好H。
迦樓羅:譯為金翅鳥,飛禽中最大最尊貴的,以龍為食。
緊那羅:譯為非人,似人而頭有角。是帝釋天的法樂神。
摩?羅迦:譯為大蟒蛇,大腹行。

這八類眾生,一般稱為天龍八部。

經文: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
無量德行。

消文:法藏比丘所修成的佛國世界,開闊廣大,超然殊勝獨到微妙,佛國建立永痡`在,無衰敗無
變壞,在於不可思議億兆年載的永久長劫中,累積修植菩薩無量的功德善行。

彌陀經云: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經文: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消文:心不生起貪欲的分別感覺,心不生瞋怒的分別感覺,心不生害人的分別感覺;心也不生起貪
欲的執著想念,心不生瞋怒的執著想念,心不生害人的執著想念。心不住著於形色、聲音、
香臭、滋味、摸觸、萬法影像等六種塵境。

貪瞋癡是構成生死輪迴之因

雜阿含經云:所謂阿羅漢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是名阿羅漢。

雜阿含經云: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小乘斷三毒,證阿羅漢。大乘斷三毒,證佛果。

煩惱痛苦,生死根本,貪欲是也。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無常經云: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乘,尚捨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涅槃經云: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炎。

經文: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消文:忍辱成就,精進力成就,修持佛法過程不計較眾多的一切苦難,內心對五欲六塵世界少欲知
足。

本師釋迦佛作忍辱仙人與歌利王公案。

忍辱二種:
一.逆忍。
二.順忍。

少欲知足,可脫諸苦惱,增長功德。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
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
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古德云:人心不足蛇吞象。

佛遺教經云: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
,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經文: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

消文:心內無貪染、瞋恚、愚癡;三昧禪定痡`寂靜,智慧圓通無障礙。
染恚癡即是貪瞋癡三根本煩惱,根本煩惱無則枝末不生,煩惱不生,則定慧生,三昧常寂,智慧無
礙,此是修止觀圓滿,定慧具足,證悟真如淨心,名為入大寂滅海。
  
心不染諸法,如如不動,自性解脫。

玄奘大師云:觀有不住於有,觀空不住於空,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執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
隨,動隨不亂其真,即是無礙大智也。

禪宗祖師云: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如何坐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六祖惠能大師云: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
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六祖云: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惠能祖師云: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經文: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言愛語,先意承問。

消文:無有虛偽,諂媚,彎曲的心;用和顏悅色與慈愛的語氣待人,先現熱誠心意承受請問。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意業無過失,清淨無染。

佛遺教經云:諂曲之心與道相違。

六祖壇經云:直心即是道場。

這是菩薩行菩薩道的根本,無論為人處事,修行念佛,應該遵守老實兩字。

和顏愛語─是指口業無過。

和顏是講話的庇度,愛語是講話的內容,能使他人歡喜,含有鼓勵性,建設性的良言玉語,無有惡
口、妄語、兩舌、綺語的過失。而且能善巧勸化,令聽話的對方,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終身感恩
不盡。

先意承問─是指身業無過,不失律儀。

如同常不輕菩薩,對一切人皆卑躬屈膝,對人恭敬如佛,心念口稱: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
佛。

經文: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華嚴經云:菩薩當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苦海。

普賢行願品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無眾生,
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
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維摩詰經:眾生是菩薩的淨土。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眾生:是指求證自性清淨心,真如實相,大涅槃之心,此乃是世出世間,最
清白之法,是諸佛同證的正法,依此正法,以種種因緣喻言辭,開示眾生,普令悟入淨心實相,同
證佛果大涅槃,這是諸佛同行的教法,以惠利眾生,同成佛道。

經文: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戒律云:誹師、謗師、憎師、嫉師,法中大魔,地獄種子。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是修福行。三寶無上福田,師長能啟發我們法身慧命,故須恭敬奉事,能成
福德莊嚴。具足眾行,即是修滿六度萬行,令眾生解脫生死,乃至成佛。

華嚴經云:若因禪定修四無量,是名為福。因禪定修行般若,及諸善巧,則名為智。

經文: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空、無相、無願、是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

空三昧:觀察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虛妄不實,名空三昧。
無相三昧: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名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是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名無願三昧。

無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無作相,當體即空。
無起:起而無起,無起而起,起無起相,當體即空。

證悟真如本性後,始得徹底了知諸法緣生無自性,皆是虛妄,唯是一心所現,如幻如化,名為觀法
如化,故得法而能自在。

密嚴經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法皆如幻化,雖有非真。

經文: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粗言即是惡口,含攝妄語、綺語,這是口業四惡。自害害人,彼此俱害。是故行菩薩道,必須遠離
十惡業,以清淨身心,以折伏現行業障煩惱,為修心要務。

口業分四種:一.妄語 二.惡口 三.兩舌 四.綺語

妄語: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惡口:違背道理,以惡毒言詞破口傷人,名為惡口。

罵人一句,勝過刀割。人怕傷心,樹怕剝皮。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血口噴人六月寒。

兩舌:挑撥離間,撥弄是非。一個人說兩種話,對張說李的話,對李說張的話,構成猜嫉、鬥爭。
綺語:花言巧語,油腔滑調,語言設計過,美麗謊言,讓人想入非非,達成欺的手段。

古德云:薄地凡夫,口開傷元氣,舌動是非生。

妄語分三等罪:一.逆眾
       二.大妄語中之重罪,大妄語中之輕罪。
       三.大小妄語罪
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正法、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
大妄語中之重罪:妄言證得羅漢,菩薩果位。
大妄語中之輕罪:妄言見鬼神,通三藏十二部經,能通四禪八定。 
小妄語罪: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聽、知亦如是。

持不妄語,口業清淨,得五種功德:
一.說法大眾信受。
二.舉足輕重,人天眼目。
三.辯才無礙。
四.得三十二相之四十齊密齒。
五.諸佛讚歎,天龍八部護持人天愛戴。

舌寬:講話老實。舌長:會講話。
經文: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修習善語,能對治惡口,也含攝誠實語,和合語、利益語等,眾生的口業最容易造惡,也最容易修
善;如果能說佛法度人,同得成佛,其利益最殊勝。修淨業者,當修十善業道。

經文: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消文:捨棄國家捐讓王位,拋去財產斷絕女色;自己實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
六種度入聖境之法,同時也教導別人履行精進六度波羅蜜,經過無數劫的時間,修積功行累積福德

經文: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量眾生,住於無上至真之道。

消文:法藏比丘隨便出生在什麼處所,在他的心所想要的,有無量寶藏,自然被發現而應付他所須
要。能一一教化安立無量眾生,安住於無上至真的佛道。

經文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
,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B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
,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
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佛經所說十地菩薩寄位:初地菩薩作鐵輪王,二地作金輪王,也稱為轉輪聖王,三地作帝釋天王,
四地作夜摩天王,五地作兜率天外院天王,六地作化樂天王,七地作他化天王,八地作初禪天的梵
王,九地作初禪天的大梵天王,十地作四禪天的色界頂天王,統此三千大千世界。

咱們要學習彌陀因地的精神,不是貪享彌陀的依正果報而往生。而深深厭離自我意識而廣修福慧,
悲愍眾生,而多行方便。以彌陀因地,作為自己的警策、勉勵、與考驗。在此娑婆世界依念佛與十
善法,自行化他,將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彌陀願海,依法藏為典範,才不會愧對彌陀、愧對法藏
,也才不會愧對諸佛,愧對眾生,甚至嚴重愧對自己。

經文: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
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安樂梵言譯為須摩提,此云:安養、極樂、清泰。這是法藏比丘,大願大行,經無量劫,以無量功
德所成的淨土。是十方世界中,最莊嚴、清淨、安樂、微妙、殊勝的佛世界。極樂世界具有凡聖同
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不同諸佛世界。若往生安樂世界,極樂之福,無有
窮際,菩薩羅漢,相聚一堂,精進菩提,一生成佛。

依義理而說:安樂世界,即是一真法界,是大涅槃常淨我樂的境界,故名安樂,吾人臨終正念之心
,即是極樂蓮花化生之心,心?十方,心包太虛,何有遠近可言?

淨土與天堂差別:一.平等而非階級 二.進修而非完成 三.上升而非退墮。

經文:阿難又問:其佛成道以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經十劫。
經文: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V璃、珊瑚、琥珀、硨磲、碼S、合成為地。

七寶以黃金為首,金具有四義:體則堅固、性則純淨、色則光明、價本珍貴。珊瑚產於海中,其色
淡紅,屬水精石的一類。琥珀,淡黃色,屬於寶玉類。硨磲,是海中貝介虫,大者為寶。碼S,有
山中、水中兩種,形如同馬腦故名。

經文: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入。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
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

消文:極樂世界恢宏、開廓、曠闊、浩蕩,不可能說出極限邊際。七種寶物都相互參雜,也相互間
入,光明顯赫煜耀閃爍,微妙希奇美麗,清淨莊嚴,超過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的精華,佛國內的珍
寶就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珍寶。

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是指極樂世界廣大平正,而空闊無礙,不可限量,無有邊際,不同娑婆世界
,充滿山河深谷,有可限量。

往生論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如虛空。

悉相雜廁,轉相間入:這兩句是形容極樂世界,即是華嚴世界一多相容的境界。

華嚴經云: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往生極樂世界,等於生十方淨土。

經文: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
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經文: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
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在?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
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阿
難白佛:我不疑此法,但為將來眾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經文: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
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琩F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
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
、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
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諸佛身光所照遠近,依其因地求道,所發本願與修行功德大小不同,到了成佛時,各自得之,法爾
如是,有勝有劣。

因為彌陀本願最殊勝的關係,所以成佛後,他有最殊勝的十二種光明,包括身光與智光。依這不同
的光明,安立十二種名號,顯出特別超勝。是故稱為,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無量光佛者,這是總攝佛光的體相用,一一皆無量。
無邊光佛者,佛光稱合自性廣大無邊際,但無緣不照故。
無礙光佛者,佛光稱性,悲智圓融,無有法能障礙故。
無對光佛者,佛性之光,非色非心,非因果法,絕了對待故。
炎王光佛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佛光稱性最勝自在,更無有上故。
清淨光佛者,佛光有清涼相,從佛清淨自性心中的淨德,與無三毒善根所發,垢染不著,如蓮華故

歡喜光佛者,佛光有慈祥之相,從佛清淨自性心中的樂德,淨化三毒善根所發,遇者身心柔軟,踴
躍歡喜,能除眾生瞋恚心故。
智慧光佛者,佛光具有智慧德相,從佛清淨自性心中的智德與淨化三毒善根所發,遇者皆蒙解脫,
能除眾生無明顛倒妄想故。 
不斷光佛者,佛光具痡`不變相,從佛清淨自性心中的常德所成,所以佛之常光,畬优裗艡嶁十
方念佛眾生不捨故。
難思光佛者,佛之光明威神,離心緣相不可思議,非九法界眾生所能測度故。
無稱光佛者,佛光超過世間語言文字相,非一切語言文字所能稱說故。
超日光佛者,佛光日夜皕荂A?於法界,而且不刺眼,不同娑婆日月之光明故。

往生論云: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經文: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經文: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幽冥鐘─南無九華山幽冥世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V璃世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世人只明白念佛可得往生利益,不知彌陀本願成就的光明威神力,也能使人現生來世得大利樂,這
是因為沒有研究本經的緣故,今天大眾得聞此經,當下是有大善根,有大福報。如本經流通分所說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經文: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
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歎譽,亦復如是。

每一句念出的佛號,便是無量光明,照耀十方。念念如是,聲聲如是,聖號與光明打成一片,心與
佛打成一片,這樣才稱合彌陀的名義,才算如實修行相應,得到念佛的種種利益。

經文: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
聞之眾,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最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
今也。 

消文:如果有任何眾生,見聞無量壽佛的光明的與威神功德,白天夜晚都在稱念講說無量壽佛,至
誠心而不間斷,必能隨著心意的願望,得生到那個佛國,並且受諸位菩薩聲聞大眾,所共同讚歎稱
譽,稱讚往生彼國之人的功德,一直到他最後得成佛道的時候,也會普遍受著十方諸佛菩薩,讚歎
他的盛德光明,也正是像現今大眾在讚歎無量壽佛一樣。 經文:佛言:我說無量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經文:佛言阿難:又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否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
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
,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

經文: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

彼國天人壽命無量,有二種原因:一者承彌陀本願力攝持的緣故。二者是蓮華化生,清虛之身,無
極之體:非是父母生身,有生老病死故。

經文: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通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阿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往生極樂世界,正報依報莊嚴,修行環境殊勝微妙,常親近三聖,聽經聞法,速證無生法忍,一生
成佛。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互相熏習,互相增上,究竟轉凡入聖。

經文: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
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
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滴,於意云何?其所滴者,於彼大海,何
所為多?阿難白佛:彼所滴水,比於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歷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佛語
阿難:如目連等,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猶如一滴,其所
不知,如大海水。

往生論云:觀彼世界相,超過三界道,廣大無邊際,究竟如虛空。
經文: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V璃樹、玻@樹、珊瑚樹、碼腦樹、硨磲
之樹。

經文: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有
V璃樹、玻@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V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珊瑚樹、碼腦為葉、
華果亦然。或碼腦樹、V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硨磲樹、眾寶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
、紫金為本、白銀為莖、V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碼S為華、硨磲為實。或有寶
樹、白銀為本、V璃為莖、水精為枝、珊瑚為條、碼S為葉,硨磲為華,紫金為實。或有
寶樹、V璃為本、水精為莖、珊瑚為枝、碼S為條、硨磲為葉、紫金為華、白銀為實。或
有寶樹、水精為本、珊瑚為莖、碼S為枝、硨磲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華、V璃為實。
或有寶樹、珊瑚為本、碼S為莖、硨磲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V璃為華、水精為實
、或有寶樹、碼S為本、硨磲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V璃為葉、水精為華、珊瑚為
實。或有寶樹、硨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V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碼S
為實。

樹由二寶三寶乃至七寶和合而成。本者是樹根、莖者是樹幹、枝是樹之大枝,條是樹枝分出的細枝
,實是樹上結的果子。每一棵樹,都是七寶互相合會成,希有珍貴。

經文: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

消文:極樂世界的寶樹,一行一行都互相對值,一樹莖一樹莖都互相看齊,一樹枝一樹枝都是互相
對準,一樹葉一樹葉都是整齊互相對向,一朵花一朵花都是次第相順,一果實一果實都是配置相當
榮顯得色彩光耀奪目,不可能看得完。

問:世人尚崇樸素,淨土何貴寶嚴?
答:此有二義:一者上智之人,知一切唯心所作,心淨土淨,其心無著。這樣便能莊嚴淨土,成熟
眾生。二者中下根機之,與其念世樂,不如念極樂。先以欲A牽,後令入佛智。正如飢聞飽暖之鄉
,處暗J光明之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此是方便接引,佛之悲心徹骨所化也。

極樂世界七寶而所莊嚴,欲令眾生心生歡喜往生彼國,環境一流,無有一切憂慮苦惱,佛隨之以智
慧度脫一切眾生,令成佛道。

經文: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消文:清涼舒適的風,晝夜六時,時時而吹著,發出五種音律的聲調,微妙音聲具宮、商、角、徵
、羽的五種音律,自然相和,不粗不細,不高不低,非常和雅。

是彌陀本願所成就的功德莊嚴。

經文: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
,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T條間,垂寶瓔珞,百千
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消文:又無量壽佛,他修道的道場樹,高度四百萬里,樹根向四周圍伸展五千由旬,枝葉向四周圍
分佈二十萬里,都是由一切珍貴的眾寶所自然合成,而用月光摩尼珠,又名持海輪寶,是眾多珠寶
之王,來裝飾莊嚴寶樹,寶樹四周圍的枝條間,垂掛著用珠寶串成的瓔珞,有百千萬種的色彩,有
各種不同的變化,無量的光彩明炎,普遍照耀沒有極限。珍貴美妙的寶網,包羅覆蓋在寶樹之上,
一切莊嚴裝飾,都會隨著各人需要而顯現。

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天見是天上的莊嚴,人見是人間的莊嚴,聲聞見是聲聞的莊嚴,菩薩見是菩
薩的莊嚴,隨眾生的種種欲望,而現出種種的莊嚴光彩,真是希有難得。

經文: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I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
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J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
,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
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
,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消文:微風徐徐的吹動,吹到所有的寶樹,就會演奏出無量微妙佛法的音聲,佛法的音聲普遍流傳
到所有的佛國,聽到佛法妙音的人,就會證悟法性真空的安忍聖智,安住在不退轉的階位,一直到
成就佛道。耳根清淨透徹,不會遭遇到一切苦患。眼目J見色彩,鼻子嗅知香氣,口舌嚐到滋味,
身體觸到光明,心對法相緣慮,都能證得很深的法性真空的安忍聖智,安住在不退轉的階位,一直
到成就佛道,六根清淨透徹,沒有各種煩惱苦患。阿難啊!如果彼佛國土天人看見寶樹的人,便會
證得三種法忍:第一種是音響的安忍智慧,第二種是柔順的安忍智慧,第三種是證悟法性無有生滅
的安忍智慧。這都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的緣故,原本誓願力量的緣故,圓滿具足誓願的緣故,明智
了悟誓願的緣故,堅固誓願的緣故,究竟誓願的緣故。

第一忍名為音響忍:知一切法,如音迴響,有而不有,能知諸法道理,心安住於法,是名音響忍。
是別教菩薩十迴向位,尚未證得真如法身。

第二忍名為柔順忍:是初地至七地菩薩,捨權取實,心柔智順,已證真如法身,所念所行,皆能順
於二諦真理,順於無生法忍,又能痗雯野矷A但尚未究竟證得無有微細法可得,還是有功用行,是
名柔順忍。

第三忍名為無生法忍:到第八地以上,究竟圓滿證得無生法忍,不起不作諸業行,名為不動地。

經文: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
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

經文: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
為第一。

往生論云: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微妙和雅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大乘不可思議法,能令眾生,離
苦得樂,轉凡入聖。

經文: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
絡,覆蓋其上。

明朝傳燈大師云: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傳燈大師云: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蓮華開敷。

淨土生無生論云:圓頓教人,頓悟心性,無修而修,修彼樂邦,性中所具極樂,由修顯發,而此
心性,豎貫三際,橫裹十虛。

淨土生無生論云:是以念佛之人,名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雖名為因:全修在性,
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與所具果法,同修一性,心性融通,無法不攝,如蓮
華開敷,華中有果,何況此心常住,無生滅去來,行者當下念佛之心,便是蓮
池受生之時。
 
淨土生無生論云:初發心之人,極樂寶池,已萌蓮種,若精進不退,日益生長,華漸開敷,隨其
功德,大小輝煌。其或懈恨悔雜,日漸憔悴;苦能自新,華復鮮麗。其或不然
,芽焦種敗,何況此蓮華,誰人種植。

淨土生無生論云: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我心中之土耳。約土而言,有
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但眾生自受生以來,為五陰區局真性
,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世五陰,正念現前,淨土蓮華,忽
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
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經文: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
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

水池有二種作用:一.沐浴之用 二.彼土眾生受生之處。

八功德水:
一.澄淨、離垢濁故,不同此土昏擾污濁。
二.清冷、無煩熱故,不同此土冬凍暑熱。
三.甘美、甘甜美妙,不同此土鹹淡臭劣。
四.輕軟、輕揚柔軟,不同此土凝滯沈重。
五.潤澤、不枯澀故,不同此土腐褪枯澀。
六.安和、非急流故,不同此土凶流瀑布。
七.除饑渴、止渴療飢,不同此土飽脹增病。
八.長養諸根、獲益多故,不同此土損害沒溺。
八種功德水,表徵修持八正道成就,能自利又能利益他人,八功德水具有勝妙六塵,是無漏無盡稱
性的,何以故?自性無染,即是澄淨;自性無煩惱,即是清冷;自性無惡,即是甘美;自性無我,
即是輕軟自在;自性無竭,即是潤澤;自性不動,即是安和;自性具足一切,故能除飢渴;自性能
生萬法,即是長養諸善根。由自性所生,便是無漏,稱性八功德水是也。

開悟聖僧云: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無垢亦無淨,是名八功德。

八功德水能令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這是出世的聖水,完全彌陀本願第二十七、三十二願功德
圓滿所成。

經文: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V璃沙。V璃池者,底水精沙
。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車渠池者,底碼S沙。碼S池者,底車渠
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經文: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B羅華,B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
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往生論云: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觀經云: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彌陀經云:池中蓮花,大如車輪。

極樂世界蓮花,出種種香味,世上無能比,隨風散布,沿水流芬,凡有所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
起,自性清淨無染。是故彼土蓮華,得為一切眾生,自然化生之體。

七寶池比喻七覺支,八功德水比喻八正道,四色蓮華比喻四智菩提,池水功用比喻淨心妙用。

四智菩提:一、成所作智 二、妙觀察智 三、平等性智 四、大圓鏡智。

經文: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
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週
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
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

七寶池水能隨沐浴者之意,在事上說,這是極樂勝妙六塵之作用,在理上說,萬法唯心,一切相用
,皆隨心識所轉。

楞嚴經云: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被物轉,即是眾生。

消文:極樂世界所有菩薩,以及聲聞弟子大眾,如果進入七寶所成的浴池,心意想要使令水淹沒雙
腳,池水就會淹沒雙腳;想要使令池水到膝蓋,池水就會到膝蓋;想要使令到腰部,池水就會到腰
部;想要使令池水到頸部,池水就會到頸部;想要使令池沖灌身體,池水自然就會沖灌身體;想要
使令池水還原恢復,池水就會還原恢復。調和涼冷或者暖熱,都能隨著自己的心意而自然顯現。這
種池水能開朗心神愉悅身體,洗蕩消除心內的煩惱污垢。池水清淨、明徹、澄湛、純潔,明淨得像
沒有形狀,池底的寶沙映現透徹,沒有任何深處不照見。池水微起波瀾迴旋流動,展轉相互流通灌
注,安詳徐緩的流逝,不遲慢也不疾快。

經文: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
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
、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

消文:池水的水波揚起無量自然微妙的聲音,隨著各人所應該聽聞的,一一皆可聽聞到,或者聽聞
到佛的聲音,或者聽聞到佛法的聲音,或者聽聞到僧眾生聲音,或是寂靜的聲音,或者是空幻沒有
實在自我的聲音,或者聽聞到大慈悲心的聲音,或者是聽聞到六度波羅蜜的聲音,或者聽聞到佛的
十種智力,四種無畏、十八種不共法的聲音,各種神通智慧的聲音,沒有任何造作聲音,不生起也
不消滅的聲音,聽聞到無生忍的聲音,乃至用甘露灌頂,眾多微妙法的聲音,像這等等的聲音,稱
合各人所須要聽聞的,內心生起無量限的歡喜。

佛之十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譬如作善業能知必定到樂報,是名知是處
。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是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偏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偏知
,故名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深淺次第,或垢或淨,如實?知,故名諸
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一切眾生諸根上下智力: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知。
五、知一切眾生種種意欲智力:如來於諸眾生,有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知。
六、知種種界智力:如來於世間生種種境界不同能普知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來於六道眾生有漏行所至處,三乘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知。如五
戒十善之行,得到人間天上;三十七道品,與六度四無量行的無漏法,得至涅槃。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如來得五眼圓明,見知一切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如來於諸眾生,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
彼,死彼生此,姓名、壽命、窮富、貴賤、如實?知。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如來於一切惑,與餘習氣分,永斷不生,自身如實?知。
此十力,是如來十種智慧之力,一切法都從佛的智慧力而轉,所以稱佛為法中之王,能於一切法得
自在,無有障礙。

佛四無畏,就是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就是佛有一切智,對眾生說法,沒有懼怕的心。
二.漏盡無所畏:佛已經斷盡了一切煩惱,對眾生說法,沒有懼怕的心。
三.說障道無所畏:佛向大眾說明種種障礙佛道的正法,沒有懼怕的心。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向大眾說明種種可以滅除苦難的道理,沒有懼怕的心。

佛十八不共法:就是佛的十八種功德,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

一.諸佛身無失
二.佛口無失
三.佛念無失
四.佛無異想
五.佛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己捨心
七.佛欲無減
八.佛精進無減
九.佛念無減
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
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
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

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
佛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佛念無失:佛修甚深諸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是指身、口、意
三業無過失。
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佛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去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
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異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
佛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佛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琱艀瑹戇媞堣隢K,無有休息。
佛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慧無減: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智慧無礙故。
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
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

一切意業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
,皆能利益眾生。
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以上三者是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
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經文: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
。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消文:聽聞寶池水流聲,內心能隨順契合清淨,脫離塵欲,寂靜滅除苦患,安住真實的義理;隨順
契合佛法僧三寶之力用,佛的十種智力,四種無畏、十八種不共道法,隨順契合於神通智慧的菩薩
與聲聞修行的聖道。極樂世界無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與各種苦難的名稱,只有自然快樂的聲音
,所以那個佛國名叫做安樂國。

初發心菩薩,如何實踐隨順?有四義:
一者虛其心。   二者實其行。   三者端其知見。   四者有始有終。

虛其心:古德云:謙受益,滿招損。」釋尊教誡羅G羅即是此義。
實其行:做人處事與學佛修行,一切皆應老實,實事求是,不要賣道作假,招謠撞騙,顯異惑眾。
端其知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知見不正,則是隨順邪魔外道。

六祖大師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有始有終:至心精進,自度度人,心志堅固不變,共達佛道。

學佛修行考驗無盡,應鼓舞菩提道心,堅固如金剛,能壞一切不被一切所壞,福慧圓滿,機緣成熟
,佛道不求自成。

楞伽經云:世間修行人,如澄濁水,澄之雖清,但未去濁,腳擾之復濁矣!

經云: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

具足如是清色身:身體殊勝,是金剛不壞身,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具足三十二相,咸
同一類,容色微妙,超世希有。
諸妙音聲:是口業殊勝,具足八種梵音,智慧辯才無量,能演說一切智。

佛演說佛法具有八音:一.極好音 二.柔軟音 三.和適音 四.尊慧音 
五.不女音 六.不誤音 七.深遠音 八.不竭音

神通功德:極樂大眾,意業殊勝,具足六種智證通,一念?無諸佛,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經文: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B器,
自然在前,金、銀、V璃、硨磲、碼S、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B,隨意而至
。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
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消文:極樂世界居住的宮殿,衣服、飲食,各種美妙的花朵,香氣以及莊嚴裝飾的器具等,就好像
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自然化現的物品。如果想要飲食的時候,七寶所成的碗B餐器,自然就出現在面
前,有金、銀、V璃、硨渠、碼S、珊瑚、V珀,明月摩尼寶珠,真珠等寶所成,像這各種碗B,
都能隨心意想要就出現在眼前,幾百味的飲料食品,自然盈滿在碗B內,雖然有這些飲食並無真實
的去吃或喝,只看見飲食的形色與嗅飲食的香味,自然如同吃飽滿足了,身心感覺柔軟,而心內無
口味的貪著,吃飯的事情完畢,餐器自然變化消去,到了想要吃的時候會再出現。

經文: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經文: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二同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
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消文:極樂世界所聲聞,菩薩、天神、人們等,智慧都是很高明,神通洞徹明達,完全現出同一類
形,形狀沒有不同,但是因為要順應其餘世界各方的習慣,所以才有天神與人道的名稱,他們的顏
貌很端正,超越世間人是世間所稀有,容貌色相很微妙,不是普通天神,也不是普通的凡人,一一
皆感受自然空虛無形的真身,與無極限的本體。

經文: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使此人在
帝王邊,贏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
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
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為之憂惱,於
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
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玫慈惠博施,
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
慶,今得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U,隨心服御。宿福
所追,放能致此。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
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切利天王,
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
,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消文:佛陀向阿難尊者說:譬喻像世間上貧窮乞化的人,站在皇帝國王的身邊相比較,那形狀與容
貌,有可能相類似嗎?阿難尊者稟白佛陀說:假使這貧窮人站在皇帝國王的身邊相比較,他的嬴陋
醜惡,是無法可以形容與譬喻的,以百千萬億所不可計算的倍數。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那分窮
的乞化之人,根底極其下賤,衣服不能遮蔽形體,飲食只求支持生命,受盡饑餓寒冷困苦,人道之
理幾乎盡失。這都是因為前世不修植善德的根本,積蓄錢財而不肯施濟貧困,雖富有而益加慳吝,
不勤勞只想白得利益,而且貪求沒有厭足,不信因果不修善行,常犯罪惡而罪積如山,這樣到壽命
終了去世,任何財寶都帶不去而消散,一生勞苦身心積聚的錢財,日夜為錢財憂愁苦惱,死後不能
帶去,對自己毫無利益,徒然還為他人所有。因為無任何一點善行可憑靠,沒有一點功德可依恃,
所以死後就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盡長期的苦楚,受罪完畢出離惡途,出生為下賤
之人,愚癡鄙陋到極點,只是顯示形同人類而已。所以說世間的皇帝國王,在人類中獨受尊貴,都
是前生宿世修積善德所致,過去慈悲給人恩惠,廣博救助佈施他人,仁愛兼濟他人,屐行守信修行
善業,無做任何違背違背道理的爭奪。所以壽命終了以後,就得到幸福的報應,獲得上升善道,上
生天上,享受幸福快樂,積善業必得多餘的喜慶,今生又能投生為人,而出生在帝王家族,自然位
尊富貴,儀表容貌端正,受民眾所恭敬奉事。美妙的衣服與珍貴的餐U等,隨心任意服用御使,受
宿世之福德所追隨所以有如此一般的幸福。佛陀向阿難尊者說:你所說的話很正確,但是如果加以
比較,像皇帝 國王,雖然是人類中最尊貴,形貌色相端正,如果與轉輪聖王相比,就會顯得鄙劣
醜陋,就像位貧窮乞化人站在皇帝國王身邊一樣,轉輪聖王,雖然威嚴相貌殊勝美妙,是天下第一
,但是比於忉利天的帝釋天王,又是顥得醜陋厭惡,相差萬億倍不能相比,無法形容譬喻。假使忉
利天帝,再比於第六層天的天王,又是相差百千億倍,不能相提類比。設使第六層的天王,再比於
無量壽佛國堛熊陔躉P聲聞弟子,顏貌光明容色,又是相差不及百千萬億,甚至無法計算倍數了。
貧窮下賤是果,前心不修功德,貪著財寶,不肯喜施,而且為富不仁,越有越貪,貪心不足,欲一
本萬,利不勞獲,不義而取,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純粹是守財奴,如是為因。

皇帝國王是果,仁慈博愛,守信修善業是因。

人中獨尊,容貌端正,皆為前因後果使然,非佛所賜,神所賜。

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容色微妙,超世希,有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蓮華
化生,是淨心緣起,是意生身,法性生身,不可以以三界內所生身看待,是故人間帝王,轉輪聖王
,忉利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一一皆比不上極樂世界之菩薩聲聞天人,百千萬億倍所不及。

經文: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旛,微妙音聲,所取舍
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
。 

往生論: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經文:又以眾寶妙衣,?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

經文: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T四面,垂以
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
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
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消文:極樂世界有無量珍寶的羅網,彌滿蓋在佛國淨土的上空,都是用金縷線串真珠,以及百千種
的雜寶,一一都是真奇妙珍貴殊異,莊嚴裝飾所成。周圍四面,垂掛著寶鈴,光亮色彩閃動晃耀,
極盡莊嚴美麗有自然美德的微風,徐徐吹起而微微飄動,其風調和,不寒冷不暑熱,溫涼柔軟,不
遲慢不疾快,吹動羅網,以及眾多的寶樹,演發出無量微妙的法音,流傳散布出萬種溫和清雅美德
的香氣,凡是 有人聽聞到那種聲音或者嗅到那種香氣,心堜狾釭熒迡o塵勞與污垢惡習,都自然
不會再生起。如果微風觸到身體,皆得無量快樂,就 像比丘僧證得滅盡感受與心想的三昧禪定。

極樂世界,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熱,溫涼柔軟。

自然德風,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
自然不起。

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經文:又風吹散華,?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
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
散華,如是六反。

消文:極樂世界微風吹散落下很多香花,?滿佛國淨土,隨著各種火同的頻色排成次第,而不混雜
零亂,柔軟而色澤光亮,香氣濃烈芬芳,雙腳行走在香花的上面,會陷下四寸,隨著舉起腳以後,
就還原恢復像以前一樣。

慈覺宗賾禪師云:池凝功德水,風動管弦音,羅網漫空界,樓台映寶林,六根常合道,萬境了唯
         心,不是人難到,都緣信未深。
性梵大法師云:世間萬有心所畫,六道變相由心忙,請君淨心求淨土,畫出極樂好風光。
性法大法師云:無量眾生,今日有緣今日度,十方淨土,此心能造此心生。

徹悟禪師云:一句彌陀,臨終佛現,四辯親宣,六方共讚。

隋朝道喻大師: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造栴檀像,長僅三寸,後於定中見佛。佛曰:汝造我像,
何太小耶?道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遂見佛身?滿虛空,佛告曰:汝當澡浴,明星出
時,我來迎汝。至時,見佛來迎,光明滿室,時開皇八年。
經文: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
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煒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
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
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蓮華六色,比喻六度波羅蜜,六度不出一心;六度為因,佛道圓滿為果。極樂世界的成就亦復如是
,六度為因,淨土圓成為果。
印光大師云:捨淨土法門,九法界眾生,上不能圓成佛道,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度眾生。
極樂世界成就種種功德與莊嚴,有十種殊勝因緣:
一、 一大事故
二、酬本願故
三、顯果德故
四、順眾生故
五、淨緣起故
六、妙法身故
七、令欣厭故
八、導二乘故
九、示性具故
十、同性量故。

一大事故: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速成佛果。
酬本願故:極樂淨土種種莊嚴,皆由彌陀本願功德所成就。
顯果德故:依正種種莊嚴,皆是常淨我樂,全顯大涅槃果德。
順眾生故:一切眾生未能頓斷根塵識心,彌陀順此土眾生的根機欲望,先以欲A牽,後令入佛智。
淨緣起故:諸法緣起,而分染淨,極樂莊嚴,乃淨心緣起,淨業因果。
妙法身故: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具足無量性功德。
令欣厭故:眾生不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今示淨土莊嚴安樂,令起欣厭,厭此便思出離,欣彼即
可解脫。
導二乘故:二乘人只得偏真涅槃,今示妙法身依正莊嚴,引導迴小向大。
示性具故:真如法性,具足琩F功德莊嚴妙事,若能發大願修大行,則稱性顯發。
同性量故:法性豎窮橫?,佛壽與一切莊嚴亦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現,周?法界。

極樂世界十種神聖莊嚴的因緣,有何理由不去,而喪失此機而輪迴?

修道乃以明心見性,莊嚴福慧是也

達摩祖師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四祖道信大師云: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
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法藏比丘發願修行,所成就的極樂依正莊嚴,乃是大乘佛法精神的特徵,是大乘佛法的特 色,與
華嚴經同一意趣,一切莊嚴,皆是稱性無量無渥清淨功德所成。不像聲聞教法中,只有無常、苦空
、無我、寂靜、涅槃、解脫,而無莊嚴淨土,成熟眾生,慈悲喜捨之喜樂。

佛經所闡揚的一切人事物,當成一種神聖藝術的寫照,依報與正報,色與心、自與他、地與空、橫
與豎、根與塵、假與真、性與相、因與果、智慧與德行、彌陀與聖眾都表達了和諧、圓滿、平等、
不二、清淨、莊嚴、尊貴、無礙、超勝、相依相成、相即相入。極樂淨土是彌陀願力用珍寶、華麗
、雄偉、高廣、微妙、自在,襯托出一幅絕無僅有的世界公園圖,讓一切眾生欣願往生,這不是凡
夫二乘,權教菩薩所能想得到。由此可知,淨土法門,乃是徹始徹終的大乘菩薩道,充分表現了人
生的光輝,燦爛、昇華、圓滿,如此領悟,才能如實了解本經的深意,才不會辜負釋尊與彌陀的一
片苦心。這豈是一般淺見之人,視為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視為一般世人送死的遊戲玩意呢?

往生論云: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
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將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
?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禮拜門者:身業專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
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讚歎門:口業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作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要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智慧觀察門: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觀察有三: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
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著菩薩功德莊嚴。
迴向門: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經文: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
及不定聚。
西方淨土,是會五乘同歸於一佛乘,邪定聚與不定聚的眾生,不知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又不能發菩提
心,建立成佛種子,當然就不能同歸於一佛乘的極樂淨土了。

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無有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往生極樂者,皆為大乘根機,迴小向大者,為成佛為度生而往生。

經文:十方琩F諸佛如來,皆共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宋朝慈雲懺主,著作:往生極樂正信偈:
住大乘者清淨心,十念念彼無量壽,臨終夢佛定往生,大寶積經如是說。
五逆地獄眾火現,值善知識發勇猛心,十念稱佛即往生,十六觀經如是說。
若有歡喜愛樂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爾者不成佛,四十八願如是說。
諸有聞名生至心,一念迴向即往生,唯除五逆謗正法,無量壽經如是說。
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氣絕即往生,大法鼓經如是說。
一日一夜懸繒蓋,專念往生心不斷,臥中夢佛即往生,無量壽經如是說。
晝夜一日稱佛名,殷勤精進不斷絕,展轉相勸同往生,大悲經中經是說。
一日二日至七日,執持名號心不亂,佛現其前即往生,阿彌陀經如是說。
若人聞彼阿彌陀,一日二日若過等,繫念現前即往生,般舟經中如是說。
一日一夜六時中,五體禮佛念不斷,現見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經如是說。
十日十夜持齋戒,戀繒旛蓋燃香燈,繫念不斷得往生,大彌陀經如是說。
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往生,大集經中如是說。
若人自誓常經行,九十日中不坐臥,三昧中見阿彌陀,佛立經中如是說。
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能生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說。
我於眾經領少分,九十日中常念佛,願同聞者生正信,佛語真實無欺誑。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
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
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徑山禪師云:出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

出家功德經云:有人殺三千世界眾生,有人救之得脫;有人挑三千世界眾生眼,有人治之後瘥;
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法門。常行二百五戒,進止清
淨。

開悟聖僧云: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捨家就是出家,棄欲就是斷除五欲。沙門者,是印度一般對出
家修行人的通稱,有釋沙門與外道沙門之別,沙門譯為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
癡三毒。

修道之人,為什麼要割愛辭親,捨家棄欲呢?因為守持戒律方能生禪定,有禪定方能發無漏智慧,
因此證菩提出三界;眾生無定慧,便貪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愛染財色名食睡五欲,廣造諸業,生
死輪迴因此誕生,無量諸苦相續不斷。

生死輪迴的根本在愛欲淫心。

楞嚴經云: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
不斷淫,必落魔道。

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古德云:業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問:菩薩為度眾生,不是多現在家身嗎?又何必出家棄欲?
答:菩薩有初發心與久修的不同,久修的菩薩已證得聖果之位,如文殊普賢觀音菩薩,有方便般若
,能在塵不染,可以不必出家;假使是初發心的菩薩,障深慧淺,未有禪定忍力,那就必須捨家棄
欲,而作出家菩薩。

大寶積經文殊授記云:菩薩成就一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土,何謂一法?應學不動如來,為菩薩
時,立弘誓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捨家出家。

華嚴經淨行品云: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十方三世諸佛,皆示現出家成佛。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是成佛之法,是故三輩往生,皆以發菩提心為正因。

往生極樂世界是為成佛度生而往生,既然是為成佛而往生,應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福慧。

菩提心總攝信願、慈悲、智慧─是成佛的根本與原動力。
華嚴經云: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華嚴經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華嚴經云:捨離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往生淨土,當發三種心:一者發厭離心二者發欣慕心三者發度生心。
發厭離心:厭離娑婆無盡煩惱與輪迴痛苦,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心厭離。
發欣慕心:欣慕淨土究竟清淨莊嚴,常淨我樂,一生補處,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發度生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求生淨土,是為救拔一切眾生苦,如彌陀因地本願。

往生極樂者應具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悲智具足,三心圓發,是為本經發菩提心的要義。
發菩提心,依行者之功行深淺,便有高低次第。

古德聖僧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相相離相,徹底顯發平實相,生慈心、生
悲心、生大喜心、生大捨心、心心印心,究竟證得此佛心。

經文: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
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
在。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至心專一,懇切至誠,無有他念,直趨西方,如歸心似箭,如貓捕鼠瞪眼觀看
,守之不移,如雞孵蛋,必使煖氣相接,伏身不起。

持名念佛有七種殊勝利益:
一.詞少易行勝  二.心緣佛境勝  三.離難獲安勝  四.稱名滅罪勝 
五.持念獲福勝  六.感應見佛勝  七.親迎往生勝

六種真誠懇切念佛法:
一.勇猛念 二.悲傷念 三.發憤念 四.戀慕念 五.歡喜心 六.悔恨念。
勇猛念:如孝子欲報父母深仇,縱然任何艱難,必勇往不退怯。
悲傷念:如背慈母,如失慧兒;每一念佛,身毛皆豎故。
發憤念:尚未出三界,生死未辨,每一念及,悲憤精進。
戀慕念:如世間男女戀愛,魂牽夢想,無有稍忘。
歡喜念:如寒得衣,如飢得食,每一念佛,法喜充滿─成佛。
悔恨念:如死堸k生,千鈞一髮,悔恨過去無修,慶辛今日已逢。

古德云:百倍之精專,七日勝乎一生,十念超乎萬念。

念佛者,要只是口頭滑過,必須每句出的佛號,都將你所有的感情,意志、心靈、願望、慈悲、智
慧,乃至整個生命,全部投入,才算是老實念佛,方能與彌陀本願相感應,獲得往生見佛的利益,
顯露出無量光,無量壽的新生命。

徹悟大師開示念佛往生方法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
土正宗。以攝心專注而念,是下手方便。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根
本。以種種善法苦行,為修道助緣。以念佛一心不亂,為淨土歸宿。以種種瑞相感應,為往生證驗

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立二種迴向:一、往相迴向 二、還相迴向

往相迴向:厭離娑婆五濁惡世,以自己信願念佛與種種功德偏滿施一切眾生,與我同得出離娑婆,
往生極樂,了生脫死。
還相迴向:發願生極樂後,見佛聞法悟無生,成就一切神通智慧功德,再倒駕慈航回娑婆度眾生,同了生死,同生淨土,同成佛道。

大乘經典有三種迴向:一.迴因向果 二.迴己向他 三.迴事向理

迴因向果:迴己所修功德之因,趣求上菩提之果。
迴已向他:迴己之功德而施一切眾生。
迴事向理:以所修有為功德,趣求無為之涅槃。

善導大師云:願將穢土三千界,偏值西方九品蓮。為淨土宗修諸功德,至心迴向之正義;如果不
迴向願生極樂,往生資糧則不能構成。

佛說阿彌陀鼓音王陀羅尼經云:一切諸善皆悉迴向,願生生安樂世界,臨終之日,阿彌陀佛與諸
大眾,現其人前,安慰稱善,是人即時甚生應悅,以是因緣,如
其所願,即得往生。

澫益大師云:縱得上品善,若不迴向,亦不得往生;若芝迴小善,懂得迴向,亦得往生。

西方通規云:但修四行,以為往生淨土四業,何等為四?
一.長期修 二.恭敬修 三.無間修 四.無餘修

長期修:從初發心起,乃至菩提,琝@淨業因,終無退轉。

恭敬修有五法:
一.恭敬聖人 二.恭敬像教 三.恭敬有緣善知識 四.敬同緣道侶 五.恭敬三寶。

無間修:常念彌陀,作往生念,於一切時一切處,心常相憶。
無餘修:專一求生極樂,禮拜稱念彌陀,諸餘業行,不令雜起。

大乘行門,不離菩提願,無我慧,大悲心、此三缺一不可,欲得上輩往生必須以發菩提心為基礎,
悲智雙運,老實做人,老實念佛,智幻即離,離幻即覺,觀此身心如夢幻泡影,便能遠離貪愛執著
,專一念佛,往生淨土無可疑也。

經文: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前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
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觀無量壽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諸佛正偏知海,從心想生,此想成時,除無量億劫生
死之罪,於現身中念佛三昧。

臨終見佛,是淨心緣起,亦自亦他。一念心性,本來具足是佛,唯心所現,即是自佛。一念心性,
熏習故得見佛,感應道交,即是他佛。

觀無量壽經云: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
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無量壽經云: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欲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
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
正因。

往生極樂世界的動機是為留學進修,為成佛度生而往生,非為享受往生,非為逃避現實往生,非避
風港而往生。

往生淨土動機四種因緣:
一.嚴其身 二.端其志 三.充其學 四.健其行

嚴其身:往生淨土莊嚴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於世間最勝能為眾生所尊重,身教莊嚴可服眾生,可
度眾生。往生極樂,蓮華化生,即是意生身,清淨莊嚴。

端其志:不求人天福樂、聲聞、緣覺、乃至權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為無上佛道為正宗故

充其學:為成熟眾生,莊嚴國土,修學六度四攝與與一切善法;往生極樂,為學一切法,故名留學
法門。
健其行:健全行門,勤修信願行三資糧,都攝六根,淨念相續,達到攝心,空心,證得一心不亂之
境。
窺基大師西方通規云:往生極樂,有五勝事:一長命無病。二勝侶提攜。三純正無邪。四唯淨無
染。五琩ごt眾。故得不退,不論行位,但以地勝緣強,更無退具也。

往生論云: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

唐朝懷感大師著釋淨土群疑論,若往生西方有三十種利益:
一.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益。
二.大乘法樂益。
三.親近供養無量壽佛益。
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益。
五.於諸佛所,聞法授記益。
六.福慧資糧,疾得圓滿益。
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
八.諸大士等,同一集會益。
九.永無退轉益。
十.無量行願,念念增進益。
十一.鸚鵡舍利諸鳥,宣揚法音益。
十二.清風動樹,如天眾樂益。
十三.摩尼珠水流出,宣說苦空益。
十四.諸樂音聲,奏諸法音益。
十五.永絕三惡道益。
十六.真金色身益。
十七.形無美醜益。
十八.具足六通益。
十九.住正定聚益。
二十.無諸不善益。
二十一.壽命長遠益。
二十二.衣食自然益。
二十三.唯受眾樂益。
二十四.三十二相益。
二十五.無有女人益。
二十六.無有小乘益。
二十七.離諸八難益。
二十八.得三法忍益。
二十九.身有光明晝夜常光益。
三十.得那羅延身益。

經文: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經文: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志心願生彼國,唯不能行作沙門,大修
功德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齊戒,起立塔像,飯食
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
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
如上輩者也。

中輩往生的菩薩,雖然不能出家,也應當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往生的正因。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此
是往生的正行。多少修善,此是往生的助緣。

中輩往生多少修善,分五種事:一.奉持齋戒
二.起立塔像
三.飯食沙門
四.懸繒燃燈
五.散花燒香

行菩薩道,以福慧雙修為宗,但在家經營家務事業,修慧不易,以期遍修福為多,應當以此信願行
的善根功德,至心迴向,願生彼國,若不至心迴向,發願往生極樂,則成人天福報,難免輪迴生死
。故知淨土法門,三輩往生,皆以願生彼國為主要目標。

經文: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
往生其國,住不退轉。

往生極樂的三資糧信願行已修持,又能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便化身接引,
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出現在你的面前,化佛有無量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完全與彌
陀的報身一樣。同時還有聲聞菩薩,人天大眾,共同圍繞在此人四周,有放光明的,有手拿蓮花,
也有稱讚著你的,種種攝受引導,使你法喜充滿。即在命終的一剎那,便隨化佛與大眾往生淨土,
永離娑婆五濁惡世,住在四種不退轉位,與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俱會一處,見佛聞法,圓滿福慧,
同證佛道。

經文: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上輩往生者,皆為出家沙門僧尼,無有業緣俗務牽纏,易入道,身心清淨;中輩往生者,皆為在家
修道,經營白衣家計,進道有難,身心雜亂,若往生西方極樂佛國,所具有的智慧功德,就不如上
輩往生來得殊勝了。

經文: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
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
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
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下輩往生的眾生,在臨命終時,夢見無量壽,這是不同於上輩中
輩的,因為功行不深,又缺少功德扶助,所以不能在覺醒時見佛,是在夢中見,因為臨終
百苦交煎,業障現前,能在夢中見到平時所念的彌陀,前來接引,這是千萬人中難得有的
,此乃下輩的人信願真切,彌陀本願攝受使然,所以在夢中得見彌陀接引,往生極樂。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云:彼佛剎中,唯受清淨最上快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
,是人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意云何?彼佛剎中,無三種失:一心無虛妄。二位無退轉
。三善無唐捐。

世尊對阿難言: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  
一.不殺生。 三.不淫欲. 五.不綺語。 七.不兩舌。 九.不瞋。
二.不偷盜。 四.不妄言. 六.不惡口。 八.不貪。 十.不癡。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莊嚴,至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終時,不驚不怖,
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群疑論云: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一.善友未遇。 二.業苦纏身。 三.中風失語。 四.狂亂失心。 五.或遭水火。
六.忽遇虎狼。 七.臨終惡友。 八.昏迷致死。 九.軍陣死亡。 十.墮巖傷命。

今日出家沙門終日忙於辦幼稚園、學校、觀光、招待、趕經懺、做法會,都犯了如來所說:不體道
本戒。有為之功,多諸過患,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了、皆為苦本。世壽若盡,受苦之時,
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失卻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落淚。一般無智
慧之人常說:等待老來,方暇念佛,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能有幾人待到老耶?當思人生在世,能有
幾時!趁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開世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彌陀;得一時功夫,修一時淨
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資糧,預辦了也,我生西方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東瓜和尚一首偈: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

智者大師十疑言,論往生極樂有五種因緣不退:

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
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音,皆說苦空無常無我,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外道邪魔鬼神,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

五、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佛齊等,故不退。

元曉大師遊心安樂道言,極樂有四種因緣不退:
一.極樂長命無病故不退,此土短命多病故易退。
二.極樂與諸佛菩薩善知識共處故不退,此土多惡知識故易退。
三.極樂無女人,六根境界皆是進道緣故不退,此土有女人,易壞梵行故易退。
四.極樂生者唯有善淨心故不退,此土眾生三毒熾盛,無記心故易退。

經文: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云:四維上下琲e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
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阿難於意云何?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求生彼
土。是人命終,皆得往生極樂世界。

經文:於彼東方琲e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
之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經論中有三種供養:一、利供養 二、敬供養 三、行供養
利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敬供養:恭敬讚歎佛的功德,及國土莊嚴。
行供養:依教奉行,如法修行。

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
,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淨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
行。

經文:爾時世尊,而說頌曰:東方諸佛國,其數如琩F,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南西北四維
,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

經文: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歎最
勝尊,供養無量覺。

消文:十方世界一切諸位菩薩,各人齎帶天上美妙花朵,珍寶名香與無價的衣服,去奉獻供養無量
壽佛,大眾一同演奏天上音樂,流暢散發出和諧幽雅的聲音,歌頌讚歎最殊勝的世尊,供養無量壽
佛。

經文: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恭敬繞
?,稽首無上尊。

消文:彌陀已究竟明達神通智慧,神遊悟入很深奧的法門,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寶藏,微妙智慧無可
相等倫比,智慧的日光朗照全世間,消除眾生生死苦患的雲霧,大家恭敬向佛右繞三圈,稽首禮拜
無上至尊的彌陀佛。

經文: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因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經文: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照十方國,?光圍繞身,三?從頂入,一切天
人眾,踴躍皆歡喜。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梵聲猶雷震,
八音暢妙響,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諦聽。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
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願,妙必成如是剎。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消文:就在此時無量壽佛世尊,動了慈容發出欣喜的微笑,口內發出無數的光明,?照十方佛國,
佛的光明?旋圍繞佛身,光明明旋繞三圈後從頭頂收入,一切天人眾,踴躍皆歡喜,大士觀世音整
理服裝向佛稽首請問,稟向問佛是何緣故微笑,但願佛能說明聖意,清淨梵音猶如雷震動,八種佛
音流暢美妙響亮,應當授菩薩記成佛,我今將說諸仁者仔細聽,十方來的正智大士,我完全明白你
們的心願,志在求莊嚴清淨佛土,受我預記決定當成做佛。覺悟一切法,猶如夢境幻影與?響,修
行滿足一切微妙宏願,必定能成就如這樣的佛剎。覺知萬法如電如影,究竟修證菩薩道,具足一切
功德的根本,受我預記決定當成做佛。通達萬法真實體性,一切皆是空無自性,專心希求清淨的佛
土,必定能像這樣的佛剎國土。

經文: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
經文: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經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經文: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名顯滿十方。
經文:奉事億如來,飛化?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經文: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
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消文:如果一個人無善良的心,就不能聽聞相信這本經,道心清淨有戒行的人,才能獲得聽聞如來
正法。如果曾經見過佛世尊的人,就能相信淨土法門。謙虛恭敬聞法後能奉行,心生歡喜踴躍。有
憍慢弊病而懈怠懶惰的人,就難相信這部經法。如果宿世有見過諸佛,就會歡喜樂意聽信這部淨土
法門的言教。
金剛經云: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
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淨土若無大善根,難信難入,歷代高僧舉出十種難信,何等為十?
一.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
二.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千經萬論不須標,共指西方路一條。
三.縱信當生,又疑極樂離此土極遠,云何得生?
四.縱信不遠,又疑凡夫罪深障重,云何遽得往生?
五.縱信得生,又疑能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做功德,云何但持佛名,即得往生?
六.縱信持名得生,又疑必須多時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一念十念便得往生?
七.縱信一念十念得生,又疑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
八.縱信蓮華化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
九.縱信不退,又疑此法門,乃為接引鈍根眾生,上智利根,必不生彼。
十.縱信利根上智亦生,又疑他經所說,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由是狐疑不
決,難信難入也。

對淨土法門難信難入者,是因為未種善根,而且是憍慢懈怠的關係,今生今世應當多培植善根福德
智慧,做為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

往生淨土十種信念:
一. 信念佛定生淨土 
二. 信念佛定滅諸罪 
三. 信念佛定得諸佛護念 
四. 信念佛人臨終時,佛自來臨 
五. 信不問何等眾生,信願行具足,唯除五逆與謗法,皆得往生。 
六. 信念佛往生淨土,定得三十二相,定得住不退轉,定得無量壽,定得與諸菩薩為伴侶。 
七. 信生淨土更不離佛。
八. 信生淨土,定得蓮花化生 
九. 信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十. 信生淨土永不退墮三途。

能如是生十種信心,又能至心念佛,求生淨土,必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皆得往生極樂,不退轉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
所測,唯佛獨明了。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
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三乘聖賢,都莫能究竟明白諸佛的心意,佛是天中天,聖中聖,故讚歎為聖心。

法華經方便品云: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
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佛證得甚深空性無漏的境界,故稱無量,無量不能測量。

法華經云: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諸佛語無異,於
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佛智深廣,佛所演說法,當生大信力,唯有正信、真信,方能願切,方肯力行,始可獲得佛法的真
實利益。

梵網經云:轉一切智入佛智,佛智入一切智。

經文: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法華經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
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法華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
?佛曾經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
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經文: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
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經文: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

古德云:念佛宜及早,莫說身未老,死生有短長,呼吸誰能保,一失此人身,萬劫無處討,奉勸
世間人,莫待臥芳草。

歷代祖師云: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唐朝武則天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劫至萬劫奠定信心位。

明朝澫益大師云:念佛工夫,祇貴在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
體無二;次信娑婆是苦,安養是歸處。

深信身是大苦本營─生滅無常、暫住。

涅槃經云: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炎。

無常經云: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乘,尚捨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凡夫的智慧皆停頓在三界內,沾染三界內,思想不能突破三界見思惑,是故有生死。

大智度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經文:若聞精進求,聞法不能忘,見敬得大慶,則我親善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
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

極樂世界淨土中,五乘眾生咸作佛,同歸如來一佛乘,十方菩薩共聚會,同入彌陀大願海。

維摩詰經云: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經摩詰經云:雖觀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理雖解脫,是佛境界;但因事透理,究竟事理無礙,是菩薩道通往佛道之必經不二法門。

經文: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經文: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
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
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觀世音菩薩讚佛偈云: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法華經觀世菩薩普門品云:無盡意菩薩問佛: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
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經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釋迦世尊舉出觀音勢至二大士為最神聖,而且說明兩位大士在此土修行然後往生極樂的狀況,由此
可知,東西二土交相攝化,娑婆為因,極樂為果。往生極樂得無生忍又成為因,?入娑婆度眾生又
是果,果必由因,因不異果,何以故?諸佛菩薩,依眾生而發起菩提心,依於菩提心而成淨土。若
離眾生,則無菩提,亦無淨土;是故眾生與淨土,不可相離。

經文: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
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三十二相者,名大丈夫相,又名大人相,亦名百福莊嚴相,成就百種福德莊嚴一相,修成三十二相
,須要經過一百大劫,所謂百劫修相好。

往生極樂世界,得一生補處菩薩,所具有功德,是相等於佛,如四十華嚴第三十五卷,舉列六十八
種殊勝功德利益,以表一生補處菩薩之聖德。

華嚴經云:若一生當得無上菩提(一生補處),則已超越一切菩薩所住處。已出過一切菩薩離生
位。已圓滿一切波羅蜜。已深入一切諸忍門。已具足一切菩薩地。已遊戲一切解脫門。已成就一切
三昧法。已通達一切菩薩行。已證得一切陀羅尼辯才。已於一切菩薩自在中而得自在。已積集一切
菩薩道法。已遊戲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已出生一切善巧大智神通。已成就一切菩薩所應學處。已清
淨一切菩薩所行妙行。已滿足一切菩薩所發大願。已領受一切佛所授記。已了知一切諸乘門。已堪
任一切如來所護念。已能攝一切佛菩提。已能持一切佛法藏。已能接受一切諸佛秘密教。已能轉一
切菩薩秘密輪。已能為破煩惱魔軍大勇將。已能作出生死曠野大導師。已能作治諸惑重病大醫王。
已能於一切眾生中為最勝。已能於一切世主中得自在。已能於一切聖人中最第一。已能於一切聲聞
獨覺中最增上。已能於生死海中為船師。已能布調伏一切眾生網。已能觀一切眾生根。已能攝一切
眾生界。已能守護一切菩薩眾。已能談議一切菩薩事。已能往詣一切如來所。已能住止一切如來會
。能現身一切眾生前。已能知一切諸法如幻燄。己能觀一切諸法如影像。已能於一切世法無染著。
已能了一切諸法無生性。已能淨一切菩薩身口意。已能以金剛定破一切魔。已能知一切白淨法本生
處,已能悟一切相不動性。己能行波羅蜜不退轉。已能觀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已能起一切佛地諸
善根。已能修三十七品瑜伽行。已於一切菩薩境界到彼岸。已普知一切煩惱性寂滅。已能住金剛三
昧不可傾動。已能了住三世心皆不可得。已能證不動如山菩提心。已能於一切世法無所著。已能超
越一切魔境界。已能住一切佛境界。已能到一切菩薩無礙境。已能精勤供養一切佛。已與一切佛同
體性。已繫一切佛法僧。已受一切佛灌頂。已住一切法王位。已入一切智智境。已生一切諸佛法。
已踐一切種智位。

華嚴經說明一生當得無上菩提者,有六十八種殊勝功德利益,每一種又含攝無量無邊功德利益,若
往生極樂者,人人皆得,有如是不可思議殊勝利益,理當信願念佛往生淨土。諸大乘經論,處處指
往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令娑婆眾生往生極樂;華嚴經最後,普賢亦以十大願王導
歸極樂,意義即在此也。

經文: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
如我國也。

往生極樂世界,有一類的補處菩薩,他發大願不住極樂,要入生死界,生到他方五濁惡世去度眾生
,這類菩薩,雖然以應化身,示現同於五濁眾生,可是直至成佛,不會有隔陰之迷,不再墮落三途
,生生常在人道天上,常識自己宿命。

經文: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旛,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
世所有,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
其華周圍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
欣悅,於虛空中,共奉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
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經文: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華嚴經云: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
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盡於法界,無不周?。

經文: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
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
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經文:一切諸天,皆?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法華經云: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法華經云: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

無量壽佛欲度十方無量眾生皆使往生其國,凡所說法,悉令作佛;凡聞法者,皆當成佛。既然已成
佛,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展轉化度,燈燈相續,直至十方世界,聲聞菩薩,一切眾生,同生
彼國,都是以如來涅槃而涅槃之。這是彌陀本願,是極樂世界最為獨勝的一乘法。

經文: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

華嚴經云:縱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沙門種類有四輩:一.專注發心弘法利生者。
二.發心勇猛修行者。
三.弘法與修行並進者。
四.發心辦行政寺務者。

經文: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
,無彼無我,無競無訟。

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

開悟聖僧云:佛性不住煩惱,不住菩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住無所住。

經文:來去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

開悟祖師云:法身圓明,無取無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

經文: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

金剛經云: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

念佛者,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佛,能所雙忘,實相現,前不待彌陀接引,即證無相菩提。

祖師云西方淨土唯心所現,自心不淨,則西方淨土遠隔千萬億佛土,何能到達?若自心能淨,則
西方淨土不隔毫端,舉念即至。故自心能淨,則自心淨土,即是西方淨土。

古德聖僧云:一切法門不離自心,故究竟淨土,即在自心,心淨土亦淨,心穢土亦穢,修一切法
門終歸淨心第一。

開悟聖僧云:參禪念佛本來同,看破分明總是空;功到自然全體現,春來依舊百花紅。

禮佛得十種功德:
一. 得妙色身
二. 出言人信
三. 處眾無畏
四. 佛所護念
五. 具大威德
六. 眾人親附
七. 諸天愛敬
八. 具大福德
九. 命終往生淨土
十. 速證涅槃

念佛禮拜佛可得大慈悲饒益眾生心,柔潤調伏自己的心,自性則無忿恨心。

經文:離蓋清淨,無厭怠心。

何謂蓋?就是貪、瞋、睡眠、掉悔、疑、名為五蓋。五蓋能蓋覆眾生的自性淨淨心。

楞嚴經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華嚴經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乃至?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
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極樂世界菩薩,悉能惡無不淨,善無不圓,度生時空無盡,故曰無厭怠心。

經文: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
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只有平等心、殊勝心、深廣心、禪定心、熱愛佛法的心,樂求佛法的心,
歡喜佛法的心。滅除各種煩惱,捨離三惡趣的心,究竟修完一切菩薩所修的道行,具足成就了無法
計量的功德。

無量壽經所舉出極樂世界的菩薩修持,處處都在說心,可見修行者,修心也。心無名無相、無頭無
尾、無形無色、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覓之了不可得,云何而修呢?當在三學六度中修,理事
圓融中修,隨順智慧中修,徹底明心見性,達佛本源是也。

學佛修行成佛─心為根本。

華嚴經云:了三界由心所起,知三世一切佛法,即自心現量。愚癡凡夫,妄起分別,無中執有,
有中執無,取阿賴耶識種種行相,墮於生滅(斷常)二種見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別。當知自心即
是一切佛菩薩法,自心即佛法故,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十善為根本
)扶助自心,應以法雨潤澤自心,應以妙法治淨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卑下自心,應
以禪定清淨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德發起自心,應以平等、廣博自心,應以十力四無所
畏明照自心。

佛法以心為根本,明心見性後,應以無量方便莊嚴自性。

若依此修行,依教奉行,則不待往生,已是極樂國的人了,依彌陀空有無礙的中道法而行持,當得
彌陀授記作佛。

無量壽經修行要訣: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淨土法門的菩薩,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承彌陀本願攝受力,未斷惑業,得生極樂,住不退轉
,一生圓滿普賢之德,最後因圓果滿,成就無上佛道,是名易行道。一般菩薩,靠自力,先斷惑業
,得出界,必經三大祗劫,從中若遇順逆之境,必遭進進退退之災難,始得圓成菩薩道,如是修持
之法,甚為困難,故名難行道。

經文: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證得很深的禪定,與六種的神通,以及三明智慧,遊心志求七覺支,並修
心契悟於佛法。

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

往生論云: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
,如實修行,常作佛事,開諸眾生淤泥華故。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
,照諸佛會大眾無餘,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

遊志七覺,遊是入,志是住,即是入住於七菩提分法: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
念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擇法覺支:以智慧揀擇佛法的大小權實偏圓真偽。
精進覺支:以勇猛心離邪惡行,修真善法。
喜覺支:已修心佛法得法樂。
輕安覺支:已得法樂,能除身心粗重,而得身心輕利安適。
念覺支:常使定慧均等不忘。
定覺支:使心定一境心不散亂。
捨覺支:捨所修法的一切虛妄錯謬,住於真如淨心,而不取一心之相。
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心,以此七分法,修持止觀,對治昏掉二病,令定慧增長,直至成佛。

修心佛法者,此有兩說:一約證果說,修心圓滿,轉阿賴耶識為本覺智,了三界由心而起,知三世
一切佛法,即是自心現量,自心即是佛法,故能淨一切眾生國土,能入一切古今時劫,是為修心佛
法。二、約修因說,即以七菩提分法,大乘止觀法門而修其心。依自性清淨心,而修六度萬行,故
名修心佛法。

極樂淨土的菩薩,能得六通自在,與三學具足,七覺支圓修,是善能以佛法修心,以淨土法門自行
化他,非是沈空守寂,見異思遷,故得彌陀本願攝受,因此成就如是功德。

經文: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消文:肉眼明亮清徹,所見一切無不分明了知;天眼通達無礙,所見無有限量;法眼觀察諸法,能
徹底究竟明了各種道理;慧眼證見諸法真空之理,能度入聖域彼岸;佛眼圓滿具足一切,能覺悟了
知萬法實性道法。

肉眼:極樂菩薩肉眼,通徹普見無量世界,故云清徹。靡不分了者,分明了了而見,不同此間肉眼

天眼: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生死流轉徹見了知,名為天眼。通達者,通見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分段
變異二種生死,遍布空間無限無量。了達每一位眾生的生死相續狀況,這是時間無限無量。

法眼:即是以俗智為體,能見六道眾生根欲差別,以及三乘道法差別,故云:究竟諸道。

慧眼:即是以真智為體,照諸法真空理,故云:見真。能度彼岸者,如經所云:觀空得道,已得人
法二空,便能由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

佛眼:佛眼有總別二意,別者以一切種智為體,真俗圓融,空有無礙,世出世法,無法不照,故云
:具足。亦見非空非不空之佛性,故云:覺了法性。總者,總合具足前四眼,佛全具有,觀境周圓
,名為具足。

古德聖僧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見真空,佛眼最圓明,照異體還同。
    
經文: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用無障礙的辯才智慧,為人演說佛法,平等觀察三界的一切,都是空幻而
無任何實有,菩薩立志求學佛法,具足各種辯論口才,除滅眾生煩惱的禍患。

經文: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一切智慧與辯才,皆從如來的教法而出生,悟解法性如如不二,善於了知
集煩惱苦患與滅煩惱苦患,聲音方便度眾生。不欣喜世俗的雜語,樂意在正法的言論,修習各種善
行的根本,專志尊崇佛法聖道。

經文:從如來生,解法如如─極樂菩薩,從如來生,解法如如。

大般若經云:諸佛所得一切智智,皆從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皆從諸佛一切
智智而得生故。

大般若經云:般若波羅蜜多,普攝一切菩提分法,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如來法,
皆具攝故。

大般若經云:如來所宣說十二分教,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故。   

經文: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四聖諦:又名四真諦、四諦法,即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也。
苦諦:是現實宇宙人生痛苦的真相,有三苦、八苦、二十五苦,無量諸苦。
集諦:集是集起的意思,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
與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搧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

苦集是生死流轉門,是世間的因果。

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為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
的境界。
道諦: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修習八正道。

滅道是涅槃還滅門,是出世間的因果。

經文: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經文:修諸善本,志崇佛道。

經文: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
,深遠微妙,靡不覆載。

消文:極樂世界菩薩,了知一切萬法的體性,都是寂靜而滅盡一切動亂苦患;業力所生的身體與能
造業的煩惱,二種餘留全部淨盡;聽聞到很深奧的佛法,心裡不生疑惑恐懼;時常能修習實行大慈
悲的深遠微妙的道行,對一切眾生無不像天覆地載。

經文: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大般若經云: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
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
佛眼。

經文:聞甚深法,心不疑懼。
經文: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

經文: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
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究竟契證一乘佛法,到達聖域彼岸,明智決斷疑惑的羅網,慧光由心內湧
出;對於佛的教法,都能總持包羅而無外漏;智慧深廣如大海,三昧禪定不動如大山王;智慧的光
明清淨無比倫,超越過日月的光輝;清淨潔白的聖法,都修持得具足圓滿。

經文: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
,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就像大雪山,能普照一切功德,都是平等同一清淨。就像大地,對清淨、
污穢、美好、壞惡的一切,都無有差異的心。就像清淨水,能洗除一切塵勞,各種垢穢染污。就像
虛空,對宇宙萬有,無有執著。就像蓮花,在一切世間都不被染污。

經文: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
,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
一切故。如優曇?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眾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
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週伏故。如獅子王,無所畏故。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就像大乘能運載大群的眾生,出離生死輪?;就像厚重的黑雲,能鳴震佛
法的響雷;覺醒那愚癡而未覺悟的眾生;就像大雨,降下甘露法雨,滋潤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像金
剛山,所有的天魔外道,無法動搖;就像梵天王,具備人天的善法,可算是最上首之福報;就像尼
拘類樹,能普遍蓋覆蔭涼一切熱惱;就像三千年才開一次的優曇?花,稀有而難遇到的;像大鵬金
翅鳥,威力能降伏外道;就像遊翔的禽鳥,無所私藏屯積;就像牛王,力量大無有能勝過牠的;就
像象王,因為善於調順降伏;就像獅子王,無任何畏懼。

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極樂世界的菩薩,修行大乘菩薩道能自度,亦能度無量眾生,由
生死此岸到佛果大涅槃彼岸。好比一台最大最好的大車,能運載眾物,由此處到彼處,這是度生的功
用。

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如密雲垂布,必有大雷大雨。極樂世界的菩薩,成就無量真實功
德,應現十方無量世界,說法無礙,應眾生根性,給與眾生一切智慧,覺未覺者,度未度者,皆得
同成佛道。

法華經云: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
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解脫涅槃,常為大乘,而作因緣,甯陘@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
法,曾無它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
於人華,各得成實。
 
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金剛山者,巍巍不動之貌,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具足福慧二嚴
,樹立一切智幢,高妙無比,一切眾魔外道,以及世間百家異術,無能推動其分毫,皆為菩薩福慧
所降伏。

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中國無此樹,亦稱為縱廣樹,亦稱無節樹,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離
地三丈有餘方有枝葉,可令人蔭涼。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大慈悲心,能普為十方無量生死熱惱
眾生,而作救護庇蔭。

如優曇?華,希有難遇故:此云靈瑞華,三千年出現一次,現則金輪王出世,此華產於喜馬拉雅山
,樹高丈餘,葉有四五寸。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皆是一生補處,具足如佛的大智慧能自覺覺人,
同得成佛,希有難遇故。十方世界眾生有緣得遇淨土法門,真有如盲龜遇浮木孔,希有機緣!

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金翅鳥有大威力,能撥海吃龍,兩翅廣三百六十萬里,奮勇猛利。比喻極
樂世界的菩薩,有大威力,能降伏天魔外道,能除滅一切眾生的種種妄想顛倒,令離三途六道,安
立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入不退轉地,究竟成佛。
 
觀無量壽經云: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如眾遊禽,無所藏積故:極樂世界的菩薩,自行化他,皆如鳥過長空,不留痕跡。當下即是無我我
所,離相度生,無住生心,所有大行,一切自在無礙。

華嚴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極樂世界的菩薩,證悟諸法畢竟空性,但不耽空證滅,得方便智,從空出假,應現十方,廣作佛事
,而無住無著,無住即是無藏,無著即是無積,故曰無所藏積。

猶如象王,善調伏故:象王能忍負重擔,力大無比。一切大菩薩高僧大德,弘宗演教的法師,一般
稱讚為法門龍象,或佛門龍象。

華嚴經云: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惱
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如獅子王,無所畏故:獸中之王,獅子一吼,百獸震驚。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成就了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辯,為十方世界眾生演說佛法,無所障礙,無所畏懼,如獅子王,
在群哭之中,一切無所畏。

以上十二種比喻,是說明極樂世界的菩薩,具有的慈悲願力,智慧神通,無非以度生為宗旨。

經文: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極樂世界的菩薩,若體若用,若心若境,皆如虛空,自在無礙。於解脫不可思議境界,運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普濟九法界。

法華經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坐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大空大有,不空不有,空有不二。

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摩訶衍論解釋虛空有十義:
一.無障礙之義 
二.周?之義 
三.平等之義 
四.廣大之義 
五.無形相之義
六.清淨之義 
七.不動之義 
八.絕對之義 
九.空空之義 
十.不可得之義。

無障礙之義:虛空不障礙任何色心等法。
周?之義:虛空無所不至,無所不?。
平等之義: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物悉皆平等。
廣大之義:虛空廣大,無有限量。
無形相之義: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清淨之義:虛空痡`清淨,無有塵累垢染。
不動之義:虛空寂然不動,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絕對之義:虛空不屬一切對待,與有量的事理。
空空之義:虛空空無所空,是畢竟空,消滅一切空執。
不可得之義: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捉摸,是無所得空。
心如虛空,虛空不是心,由譬喻顯出心的解脫意境。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此二句經文,即是真空妙有,真空是體,妙有是用,體用無礙。

經文: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
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
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

摧滅嫉心,不忌勝故:摧滅嫉妒心,不畏忌別人超勝於我,嫉妒心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他人盛事
,心生嫉妒,不耐他榮,能障自利利他功行。所以普賢十大願王中,有隨喜功德,與痗雯野籵熗@
,就是為了摧滅人類這種最大的劣根性。

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專心樂求佛法,內心無厭倦滿足;一心一意時常想要
廣說佛法,以利群生,心志無疲勞厭倦。

極樂世界的菩薩,樂求佛法,心無厭足,若不證菩提,不得大涅槃,絕不終止。常欲廣說,志無疲
倦,是說法無礙自在,行持六度萬行,無厭無盡,直至無上菩提。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敲擊佛法的大鼓,建豎佛法的高幢,照耀智慧的日光,除滅愚
癡的黑暗。

極樂世界的菩薩,演法利人天,度脫出生死,名擊法鼓;行持大乘菩薩道,自利利人,成就一切智
,建立如來知見,引度九法界眾生,入佛知見,名建法幢;成就權實二智,雙照真俗二諦,無所不
知,無所不見,是名曜慧日;能除自他一切見思塵沙無明,及種種有漏業報,名為除癡闇。

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極樂世界的菩薩修學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戒和同守、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種和睦相敬,時常實行佛法布施,心志勇猛,專精邁進,道
心不退步怯弱。

為世燈明,最勝福田:極樂世界的菩薩,經常奉事十方無量諸佛,成就無量福德,具有三十二相,
一一相好光明,令人一見皆大歡喜,在世間最殊勝,更加成就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功德辯才,
是九法界,一切世間的一座光明燈,能作一切眾生的最勝福田,堪受供養。

古德云:要想成佛作祖,先做眾生馬牛。

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極樂世界的菩薩,痡`做為導師引導眾生,平等心對
待眾生,無有憎恨與偏愛;只樂求如來正道,無有其餘的欣喜與憂戚。

拔諸欲刺,以安群生: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大因緣、大願力、大善根、大慈悲、大智慧,撥開眾生
深廣愛河欲海,拔除一切外道邪見叢林,摧伏一切魔軍,成就一切眾生,往生淨土,道心永不退,
一生成佛。

功慧殊勝,莫不尊敬:極樂世界的菩薩,所成就的功德智慧,壽命光明,在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中,
最為殊勝,為一切世間天人聲聞菩薩所尊敬讚歎。
本經云:若有眾生,聞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
菩薩聲聞之眾,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最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讚歎其光明亦如今也

滅三垢障,遊諸神通:極樂世界的菩薩,已滅除貪瞋癡三毒,遊諸神通,皆能無住無相,無著無礙

可比鳥飛空不留痕跡,無所藏積,大行自在,二利圓滿之相。

極樂世界的菩薩,成就六種神通,示現遊戲地獄之門,普度眾生,無住生心,離相度生,不動本際
,?應十方。以念佛法門,攝受念佛人,歸於淨土。自利利他並進,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接所
接,能生所生,能證所證,皆與空相應,無相無著,自在涅槃。

經文: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
,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壽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
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因力:眾生本具的正因佛性,如來藏心,自性清清心,是成佛的正因力。過去的福慧善根,是助因
力。因力也就是無漏種子,本來具備所有的無漏清淨法種子,以及智慧所熏習新生的種子,這是出
世善法功能。這兩種種子,一為正因,一為助因,都是成就佛身與淨土之因。

緣力:能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涅槃經云:見正因佛性,得大涅槃,必須具有緣因與
了因佛性,了因即是見諸法皆空的般若智;緣因即是親近善知識,專心聽法,正念思惟,如法修行
。以修淨土法門而說,得遇弘揚淨土法門的善知識,得聞淨土五經一論,進修信願念行四門,當下
就是緣力、彌陀本願攝受,是增上緣力。

意力:聞法發無上菩提心,此名意力。如同彌陀因地,聽聞世自在王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
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願力:菩薩所發四弘誓願,普賢十大行願,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大願,以及三輩眾生,發願生極樂
世界的願,諸佛菩薩的本願,皆通稱願力。

方便之力:既然已發願,依願起修,能有善巧方便,故名方便之力。如法藏比丘思惟攝取諸佛淨土
之行,這是最殊勝方便力。

常力:既然有方便,必須至心精進,名為常力。如法藏比丘經過五劫思惟二百十億十方世界淨土,
至心精進攝取,始終如是。又如三輩往生,必須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道心痡`不變不移。

善力:如法藏比丘,已經發大願,於三祗劫積功累德,名為善力。方能成就佛身淨土;三輩往生,
所累積信願念行的資糧,名為善力

定力:修大乘止觀的法門,不同世間的四禪八定,不同二乘的滅盡定,止行成就,證悟淨心,
真如實相,是名定力。

往生論云: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止:一念不生。觀:歷歷分明。

慧力:修大乘止觀法門,不同世智辯聰;以及二乘只知人空,不知佛性空而不空的智慧。觀行成就
,悲智雙運,出生法界無礙大用,名為慧力。

往生論云: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多聞之力: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清白之法,一切具足,聽聞入心,勇猛之力,名為多聞之力。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

六度波羅蜜,是菩薩成佛必修的法門,是成佛的橋樑,十方三世諸佛皆依六度而成佛故。

布施:
一. 財施 
二. 法施 
三.無畏施

布施度慳貪

財施: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田宅、珍寶、以及一切資身用具,悉能普施需求之人,名為財
施。
菩薩能正見布施的我是空性的,所布施的東西也是空性的,布施的對象也是空性的,三者皆空,幻
化了不可得,菩薩體證三輪體空,自性不染布施之法,當下清淨心顯露,度過慳貪之心,是名財施
波羅蜜。

法施:將世出世間一切善法,菩提涅槃法,以清淨心轉為他說,是名為法施。

華嚴經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唯願聽聞一句未聞的佛法。

大般若經云:佛無上正等菩提,能證所證,能知所知,一切空寂,是故無上正等菩提,非難信解,
非難證得,以一切法無不皆空,如是信知,便證得故。

大般若經云: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為佛,非為實有,若有
若無,不可得故。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維摩詰經云:一切諸供養,法供養為最。

無畏施:就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決別人的怖畏與痛苦,如是尋聲救苦的精神,名為無畏施

持戒能度毀犯,讓身口意三業攝伏,不令做出毀犯之事,以達到三業清淨為宗旨,名為持戒之義

大乘戒有三種性質,名為三聚淨戒:
一者攝律儀戒。
二者攝善法戒。
三者攝眾生戒。

攝律儀戒:遵守佛法戒律,不作諸惡是也。
攝善法戒:奉行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是也。
攝眾生戒: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一切眾生,普令解脫。

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眾生戒是利他,自利利他二利圓滿,是大乘菩薩道的精神與宗旨。

忍辱度瞋恚,即是忍受各種惡罵逆境,心不起瞋恚惱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動的自性中,稱之忍辱波
羅蜜。

忍辱有三種:
一. 生忍 
二. 法忍
三. 無生法忍。
何謂生忍?就是受別人恭敬供養,內心不生驕慢放逸,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動;乃至受人痛罵瞋
恨,挨打破害之時,心地保持如如不動,不生怨恨,名為生忍。

何謂法忍?就是受一切寒熱風雨,飢渴煎熬,如是等法的惱害,心地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惱之心
,名之為法忍。

何謂無生法忍?就是正見諸法體性本空,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而自性如如不動,是名無
生法忍。

精進度懈怠,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精進就是純粹一心,心地不雜不亂,修行六度萬行,勇往進道
,始終一心,絕無變異,是名為精進。

精進有三種:
一. 斷精進
二. 修精進
三. 求化精進

何謂斷精進?就是眾惡莫作的意思,遵守五戒十善,不犯一切虧損別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
使本性不沾染五欲六塵,制止三業不造業,讓菩提自性彰顯,是名為斷精進。

何謂修精進?就是眾善奉行的意思,修精進比斷精進更上一層樓,斷精進是修行的本份事,修精進
具有斷惡行善的雙層關係。不但自己應奉行五戒十善,廣行諸善法,同時也令一切眾生能守五戒十
善,不犯五逆十惡,是名為修精進。

何謂求化精進?就是完全發揮出菩薩道的精神,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宗旨,賅攝信願、慈悲、
智慧的總集合,是名為求化精進。

精進是對治懈怠而言,眾生易生懈怠,佛說精進之義,是為對治眾生懈怠之心而設,因為懈怠心會
令人墮落,令人放逸,恍恍忽忽,得過且過,醉生夢死,麻木不仁,虛度光陰,了此殘生,將可貴
的人生被懈怠心空度過,白走人生一趟,命終隨業所牽制,流浪六道,三界受苦,沉淪生死不罷不
休不止!這一連串的因緣果報,無非懈怠之心,所引起的導火線,因此!帶來無止境的浪跡生死,
動經塵劫,始終困難與佛法相逢,無法得到三寶的光明,永守黑暗長夜,如此一來!就成為可憐的
三界苦命兒,六道流浪漢。

精進十種功德利益:
一. 他不折伏
二. 得佛所攝
三. 為非人護
四. 聞法不忘
五. 未聞能聞
六. 增長辯才
七. 得三昧性
八. 少病少惱
九. 得食能消
十. 優?羅華

何謂他不折伏?就是菩薩慧解精勤,行業成就,不為一切外道邪論妄計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何謂得佛所攝?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為諸佛之所攝受而不捨,是名得佛所攝受。

何謂為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於諸梵行,一切佛法,精進無懈怠,於一切時處,鬼
神之類,悉加衛護,是名為非人護。

何謂聞法不忘?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於所聞之法,常能憶持而不忘失,是名聞法不
忘。

何謂未聞能聞?就是菩薩於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往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
名未聞能聞。

何謂增長辯才?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辯,
是名增長辯才。

何謂得三昧性?三昧是梵語,翻譯台灣話,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身
心寂靜,定性現前,不為世間之相所變遷,是名得三昧性。

何謂得食能消?就是菩薩於諸梵行,而於飲食不節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是名得食
能消。

何謂優?羅華?優?羅華是梵語,翻譯台灣話做青蓮華,以其出於污泥而不染,世人見之,即生稀
有之想。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處生死,不為煩惱之所染著,猶如此華,見者亦生稀有之心,
是名優?羅華。

何謂禪定波羅蜜?就是以心安住於一境,離盡一切散亂,是名為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禪內定,是名禪定。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名禪定。

禪定度散亂

禪定有三種:
一. 世間禪
二. 出世間禪
三. 出世間上上禪

何謂世間禪?所謂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是凡夫外道所修的禪定,這種禪定尚未出世解脫,只是在三
界內的定境,定境若消散,亦然墮落三惡道中,故稱世間禪。

何謂出世間禪?就是已證得人法皆空,與無生法忍相應,是出三界的禪定,包括聲聞、緣覺、
菩薩、佛四聖的禪定。

何謂出世間上上禪?這是證得究竟圓滿的禪定,唯有佛獨有的禪定

月燈三昧經修習禪定得十種功德利益:
禪定十種功德利益:
一. 安住儀式
二. 行慈境界
三. 無諸煩惱
四. 守護諸根
五. 無食喜樂
六. 遠離愛欲
七. 修禪不空
八. 解脫魔?
九. 安住佛境
十. 解脫成熟

何謂安住儀式?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一遵守修禪定之法,行之既久,諸根寂
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名為安住儀式。

何謂行慈境界?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常存慈悲之心,而無傷殺之念,於諸眾生悉令安穩,是名
為行慈境界。

何謂無諸煩惱?就是菩薩修習禪定,諸根寂靜,貪瞋癡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名為無諸煩惱。
何謂守護諸根?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時時刻刻能防衛六根,不被六塵之境所惑動,是名為守護
諸根。

何謂無食喜樂?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既然得到禪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
,是名為無食喜樂。

何謂遠離愛欲?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亂,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名為
遠離愛欲。

何謂修禪不空?就是修習一切禪定,而獲得諸禪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墮於斷滅之空,是名為
修禪不空。

何謂解脫魔??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能遠離生死,五欲六塵無法束縛,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
縛,是名為解脫魔?。

何謂安住佛境?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於佛知見,自然明了,
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名為安住佛境。

何謂解脫成熟?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一切業惑不能擾亂,行之既久,則無障礙解脫,自然圓滿
成就,身心常住涅槃,是名為解脫成就。

般若度愚癡,般若是梵語,譯為台灣話是大智慧的意思。菩薩廣學博覽世間出世間法,使自己成就
大智慧。
大智慧是度生死登涅槃的寶筏,大智慧是轉煩惱成菩提的寶劍,大智慧是化黑暗為光明的燈塔,大
智慧是解脫輪?度入涅槃的橋樑,大智慧是化痛苦成就究竟快樂的一把鎖鑰,大智慧是破迷啟悟的
大火炬,大智慧是轉凡入聖的導航。

智慧法門,是成就佛道的眼目,失去了智慧之火,無法修行,無法破煩惱軍,無法證悟佛道。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

智慧是六度之導航,若無大智慧引導前五度無門可入,解脫涅槃,遙遙無期。布施無智慧引導,三
輪體空不證,布施不得解脫,無法度慳貪之心,雖得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生死輪?猶在。

智慧是六度之導航,持戒無智慧引導,不明能持所持皆空,住相持戒,持戒不得解脫,無法度毀犯
之心,縱得人天福報,三業不淨,終不得菩提,彌留三界。

智慧是六度之導航,忍辱無智慧引導,不證無生法忍,忍辱不得解脫,無法度瞋恚之心,雖獲得人
天福報,終不得菩提,尚留六道中。

智慧是六度之導航,精進無智慧引導,不證人我皆空,精進不能抖擻精神,無法度懈怠之心,只有
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輪轉生死。

智慧是六度之導航,禪定無智慧引導,停頓四禪八定,不與三解脫門相應,禪定不得解脫,無法度
散亂之心,縱得人天福報,終不得菩提,隨業漂流。
大智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與空相應,最為第一,最尊最上,最高最極,無
能及者。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圓滿莊嚴,應學般若波羅
蜜。
大般若經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如來應等正覺,真生養母,是諸菩薩摩訶薩眾真軌範師,一
切如來菩薩,咸共尊重恭敬讚歎。

大般若經云:諸法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餘人作,有佛無佛,
其性常空,此即涅槃,無生無滅故。

大般若經云:佛說一切佛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誰染誰淨?誰縛
誰解?

般若即是佛,佛即是般若,佛與般若正等無異。

般若就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是般若,何以故?因為十方諸佛由般若證悟,由般若所生,般若所
化;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之法所生身,故稱法身。

佛證般若而成佛,佛又廣說無量大般若,是故!諸佛即是般若,般若即是諸佛,諸佛與般若平等無
異,非一非異,正等無礙故。

般若有三種:
一.一切智
二.道種智
三.一切種智

諸位同參道友們!菩薩道的修行過程,是以般若大智慧為引導,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如雙眼,能透
視人生觀與宇宙觀,使心地光明自在;智慧如太陽,太陽能普照大地,四處光明;心地有智慧,能
覺照黑暗的本性,三毒淨化,使心地永琤明;智慧如燈塔,燈塔能引渡迷失的船隻,安全入港;
心地有智慧,能普照五欲六塵,不染不著,因此?光反照,心地能解脫光明故;智慧如大海,大海
能容一切大小河川,匯於一極,心地有智慧,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自性妙用無窮故;智慧如
虛空,虛空能含容無量日月星,森羅萬象皆在虛空中,心中有智慧,智慧能含容十法界,照覺十法
界,十法界不離智慧,心地大之無外,小之無內,微妙不可思議故。

月燈三昧經所載,勤修般若可獲得十種功德利益:
般若十種功德利益:
一. 一切捨不取施想。
二. 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 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四. 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五. 修禪而無所住。
六. 魔不能擾。
七. 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八. 達生死海底。
九. 起增上悲。
十. 不樂二乘道。

何謂一切捨不取施想?就是菩薩行持般若,照了萬法俱寂,雖行布施,而無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
物,不見受施之人,也就是布施三輪體空,無住相布施,是名一切捨不取捨想。

何謂持戒不缺而不依戒?就是菩薩行持般若,雖堅持淨戒無所毀缺,然以空慧照了,不見有能持能
犯之相,能持能犯之相,當體空性故,是名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何謂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就是菩薩行持般若,安住忍力度諸眾生,然以空慧照之,終不起眾生
得度之想,是名安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何謂行於精進而離身心?就是菩薩行持般若於諸梵行,雖勇猛精進,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見有身心
精進之相,是名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何謂修禪而無所住?就是菩薩行持般若,雖在禪定,然以空慧照之,而於一切諸禪功德,不生貪著
禪味功德,是名修禪而無所住。

何謂魔不能擾?就是菩薩行持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諸法本性空寂,復知佛魔體原不異,魔雖發現,
即無所怖,是名魔所不能擾。

何謂於他言論其心不動?就是菩薩行持般若,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明了,故於他人言
論,悉能辨其邪正是非,不為所惑,是名為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何謂達生死海底?就是菩薩行持般若,照了諸法洞徹生死淵源,不為輪轉所溺,是名達生死海底。

何謂起增上悲?就是菩薩行持般若,雖觀一切性空,常以廣大悲憫之心,誓拔一切眾生之苦,令得
解脫,是名起增上悲。

何謂不樂二乘道?就是菩薩行持般若,能了知聲聞緣覺小乘之法,沉滯空寂,未為究竟,而不欣樂
,唯求大乘無上之道,而得解脫,是名不樂二乘道。

大般若經云:修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觀,菩薩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五蘊
六根六塵但有名,四大因緣但有名,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

正念止觀,諸通明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名正念。心如虛空,不起分別
,名為止。一句佛號,了了分明,名為觀。能如是空靈明淨念佛,名為正念止觀,必得往生淨土。
既生淨土,就具有一切神通智慧,是名諸通明力,即是三明六通,往生極樂者,人人具足圓滿。

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依照佛法調伏一切眾生力量,像這些等等的法力,極樂
世界的菩薩一切皆具足。

經文: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消文:極樂世界的菩薩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屬於福德莊嚴之相。並且一切功德與辯論口
才,都一一具足莊嚴,除佛以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無有人能與極樂菩薩相等的。

經文:恭敬供養無量壽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

極樂世界的菩薩盡未來際禮敬讚歎供養無量壽佛,並受十方諸佛所共同稱讚。

經文: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消文:徹底究竟修完菩薩各種度入聖境的波羅蜜法門,修證諸法真空,無執相,諸願望空性的三昧
禪定,以及修證不生不滅涅槃一切三昧法門。極樂世界的菩薩所修證已超出遠離聲聞緣覺的境地。

經文: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無量壽經云: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

淨土法門的行者,皆是大乘菩薩道為宗旨,非是小乘自了漢,凡淨業行者,應當善體斯意。何況極
樂諸往生者,皆是一生補處,永不退轉地,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同覲彌陀,同修同證,同化眾
生,同成佛道。如此方便正法,希有難逢,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經文:佛告彌勒菩薩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
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
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
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信願行往生淨土三資糧,都具足欣求厭離二法,就是離苦得樂,轉凡入聖,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
提,皆不離欣厭二法。若無欣厭,不能得到彌陀本願攝受往生的利益,也就是不能符合釋迦世尊宣
說淨土法門的悲心。

法華經云:如來則為一切世間之父,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
三毒之火。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
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牲餓鬼之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
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佛見此已,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
三界火宅,勿貪粗蔽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我今為汝
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予大乘,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經文:佛告彌勒菩薩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
清淨若此。

經文: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
去,往生安樂國 。

消文: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什麼不努力行善,體念聖道的自然本性,著力證悟無上下差別的平等性,
洞悉通達無有邊際的實體呢?各人應宜勤加精進,努力自願求生佛國,必能獲得超脫斷絕生死苦患
而去,因此往生到西方極樂佛國。

往生極樂,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世出世間之善法,不出十善業道。

佛經云:十善業道,是生人天乘之法所必經,是得無學諸沙門果所必經,是得獨覺菩提之法所必經
,是諸菩薩一切妙行所必經,是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經文:念道之自然。

道很自然─平等心即是,辦得到嗎?

開悟聖僧云: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憎愛、
無凡聖,名之為道。

道即在汝心,離心無道,離道無心,心道不二。

開悟祖師云:聖人道,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皆由汝心,善惡也只由汝心,地獄天堂也只由汝
心,只今相應與佛合智,即是佛也。更無相誑,直下奉信無疑。

開悟祖師云:千經萬論唯獨說此一心,萬法盡在自心,若能於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即是親證,
見自世尊,與佛平等無異。十方諸佛如來,演說諸經論,只為眾生迷亂不識菩提自性,普令人人見
自本性而已!

諸位同參道友們!禪宗修行以心即是佛為根本,一切都在心上用功夫,心以無相為相,以寂滅為體

開悟聖僧云:法身圓明,無取無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

經文: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
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消文:往生西方淨土者,應橫超截斷五種生死輪?的惡道,惡道自然會關閉,往生極樂證道者無窮
盡無極數,容易往生但是無人去,極樂世界並無違逆絕棄眾生,是眾生受自然的煩惱惡性所牽纏,
大家為什麼不捨棄世間惡事,精勤修行求學道德呢?如果能這樣就可以往生佛國證得極長久的生命
,壽命與快樂都無窮盡極限。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橫超截斷五惡道,五惡道自然會關閉。

娑婆五濁惡世與極樂國土對比,三界內的人天也通稱惡道,因為人天仍有生死輪?之苦,故名五惡
道。

古德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心造天堂,心造地獄;心能作佛,亦能作魔,心能上昇,亦能墮
落,是故萬法唯心造。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昇道無窮極者,昇道是形容飛昇往生西方淨土之意。極樂廣大如虛空,永琱變,故曰無窮極。

楞嚴經云:純想則飛,必生天上,若兼福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
往生。

易往而無人。

眾生愚癡,樂著娑婆,不知出離,無善知識引導啟蒙,不得其門而入,是故於此三界東西馳走,不
得出離生死;淨土法門只要具足欣求西方,厭離娑婆,信願行實踐,至心念佛,乃至一念即可往生
,實無其他法門比淨土法門來得殊勝與來得容易成就。

佛經云:往昔若無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才有因緣聞此義。

智者大師云: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得往生,況
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功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誑人。
淨土法門殊勝,念佛正定為因,生淨土為果,有願無不成就故。

鼓音王經云:若有四眾受持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接引往生淨土。

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何不棄世事:拋棄一切生死業,與人情面子,斷三毒十惡的世間常事。

勤行求道德:以世間倫理道德,建立做人的基礎。然後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極樂世界的菩薩,皆為無量壽,常淨我樂,同證涅槃,一生補處,直至
成佛。

往生淨土不可有四種的貪戀與顛倒:
一.持齋多年,一朝有病,便開葷食肉,希望延長壽命。
二.長年念佛,臨終貪生怕死,無欣求厭離心。
三.家親法眷,恩愛牽纏,難割難捨,無求出輪?生死之心。
四.無正知見,許願消災,求神算命,希望長生。

往生淨土不可有三種疑惑:
一.疑惑自己業障重,怎能往生極樂淨土。
二.疑惑自己功行淺,不能往生。
三.疑惑阿彌陀佛不來接引,無法往生。

念佛念得三昧現前,念得涅槃現前,絕無他念。

如來教人念一句阿彌陀佛,正是攝受百念千念萬念歸於一念,念至一念不起,自然證得阿彌陀佛。

淨度三昧經云: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

一句阿彌陀,以唯佛為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所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隨拈一法,
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心橫?十方,豎窮三際。

徹悟禪師云: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別假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西有者,乃
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

開悟聖僧云:極樂世界國土,寶樹寶地寶池,彌陀海眾正報之身,三十二相等,皆是我心本具,
皆是我心造作,不從他得,不向外求,能了此者,方可論即心觀佛。

不可因唯心淨土或者是心即是佛,就否認無其他諸佛淨土與諸佛的存在。

彌陀淨土是娑婆五濁惡世眾生的最高學府與歸宿。彌陀悲心徹骨,十方諸佛無不讚歎彌陀度生第一

無量壽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
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苦眾生。

念佛求生淨土者,必須真實發起欣求極樂,厭離娑婆之心,發願盡未來際弘揚淨土法門,令一切眾
生,同修淨土,同生極樂。這是釋迦世尊再三叮嚀,苦口勸囑,這樣做,如果不對,那麼本師,彌
陀、十方諸佛,乃至淨宗歷代祖師,古今宏揚淨土的大德,妄語騙諸眾生,誤導眾生,其罪盡虛空
?法界,大家冷靜思惟,有這回事嗎?

經文: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
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
有安時。

消文:世尊言:世間人德薄貪戀世俗,共同競諍於不急要的俗事,在這個劇烈惡毒與極端苦惱的世
界中,勤於身心經營俗務,以對自己的生活能供給濟助。無分尊貴卑賤,無論貧窮富貴,或者年少
年長,或男子女人,都共同為錢財憂愁,有錢無錢都是這樣,憂心思慮大家都相同。屏營生計憂愁
苦惱,勞累心念鬱積思慮,受貪心驅使而奔走,無有安定的時候。

法華經云:長者見大火從四面起,我雖能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火來逼身
,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
已燒,宜時疾出,勿令為火之所燒害。

法華經云: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證菩提。

經文: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
。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
,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

消文:佛言:有田地憂慮田地,有舍宅憂慮舍宅,有牛馬羊雞豬狗六種家畜,或者奴才、婢女、錢
財、衣服、飲食與雜類物品,也一樣為這些憂慮。重重憂愁思慮而勞累了氣息,憂鬱掛念愁苦怖畏
,橫遭無常壞滅,與水災、火災、強盜竊賊,怨家仇敵,欠債的主人,所焚燒、漂流、搶劫奪取,
消散磨滅,因此憂悶的毒害忪忪可怕,無有解脫的時候。鬱結氣憤在心中,不能脫離憂愁苦惱,貪
心堅固,從來無有放鬆捨離。

任憑多大權威與能耐、特權、無法將世間名利佔為永琱變。

佛經云:世間財物五家共有水、火、盜賊、國王、不肖子孫等五也。

佛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無常經云: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阿含經云: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得失取捨皆無常,無常是世間真相,非佛所創造,亦非餘人所創造。

阿含經云:無常思惟遍,此人則能入道。
古德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先除年少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涼與煩惱。

無常經云: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乘,當捨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大般若經云: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
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本性空,本性空即是
佛眼。

經文: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
,結眾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
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

消文:或者坐著憂愁而摧殘自己的生命,與粉碎自己的心神,身亡命終,拋棄捐捨自己一切所有而
死去,無有誰能隨身帶去,尊貴的地位與財產富豪的人,也有這種的苦患。憂慮恐懼愁思萬端,勤
於造業之苦,結下一切八寒八熱地獄果報,與三惡道痛苦共居。貧窮下賤卑劣的人,困苦貧乏時常
無一切所需,無田地也憂愁想要有田地,無舍宅也憂愁要有舍宅,無牛馬等六種家畜,與奴才、婢
女、錢財、衣服、飲食等雜類物品,也憂愁想要有這些東西。

順治皇帝出家讚僧詩云: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順治皇帝出家讚僧詩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
閒誰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順治皇帝出家讚僧詩云: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
秋與萬秋。
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

貧窮下賤是果,慳貪輕視他人是因。

三世因果經云:三寶門中福好修,一錢施捨萬錢酬;不信且看梁武帝,一頂破笠換山河。

經文: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靡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
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苦居。

消文:正好有了一種,又欠少一種,有了這樣又欠少了那樣,總是想要所有的都能齊全,正好將要
具備全有,有的便靡爛消散,像這樣憂愁苦惱,又一再追求搜索,不能時常如願獲得,只是沉思想
也是無益,身心都疲勞,坐立起居都不能安寧,憂心掛念相隨不斷,勤勞憂苦如此,結下三惡道之
報,受寒熱地獄之苦,如此與痛苦共同生活居住。

經文:或時坐之終身,大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
,莫能知者。

消文:或且有坐著憂思此身終了而夭折壽命,至終不肯做善事,或者修行佛道增進德行,壽命終了
身體死亡,無功德援助所以只好獨自遠離死去,於六道中隨業有所趣向,是趣向善道或者趣向惡道
,自己無修行就不能明白了。

祖師云:死時眷屬不隨去,但隨自作眾業行;苦惱逼逐於己身,彼時誰為我分受。

開悟聖僧云:死時眾苦所逼迫,親屬不能令解脫,汝欲自求解脫時,是故應離諸罪惡。

三種超度:
一. 思想超度 
二. 現生超度  
三.命終超度。

佛經云:受諸罪報,難堪難忍;當此之時,父母妻子,一切眷屬,不相替代,唯應自身,獨受眾殃
,從苦入苦,無有休息。

六祖壇經云: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
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師云:
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
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
去處;若知我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六祖壇經云:師說偈說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
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經文: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消文:世間上的人民,不論是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丈夫、媳婦,家人妻室,或家中外地的親
戚部屬,都應當互相敬愛,不要互相憎恨嫉妒,有的與沒有的彼此互相流通,不可貪心吝惜,言語
面色常存和氣,不要互相違逆暴戾。

開悟聖僧云: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人生在世,要愛惜緣份,疼借緣,珍惜緣份,創造緣份,接近緣份,不要浪費緣份,破壞緣份。

十八種因緣殊勝行,步步趨向菩提路:
一.你我相逢即有緣。
二.善緣惡緣總是緣。
三.面帶笑容結人緣。
四.弘宗演教度眾緣。
五.布施歡喜種善緣。
六.未成佛道先結緣。
七.你對我錯相惜緣。
八.無緣結緣增上緣。
九.行持六度菩薩緣。
十.損我逆我消孽緣。
十一.不結人緣無人緣。
十二.生老病死了塵緣。
十三.一心念佛淨土緣。
十四.果報好壞皆因緣。
十五.轉凡入聖殊勝緣。
十六.慈悲喜捨行佛緣。
十七.明心見性結聖緣。
十八.創造成佛證空緣。

經文: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
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蓄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
報復。

消文:或者有時心口諍鬥,而有所瞋恚憤怒,今世怨恨的心意,雖然是輕微的憎恨嫉妒,來生後世
會更加轉為劇烈,終至成為大敵怨家,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世情,是互相造作禍患陷害,雖然不
會即時反應急於互相攻擊破壞,但是心含惡毒意蓄存怒氣,結集憤恨的精神,自然相剋的神識不會
相離,都將會對敵而生,而且互相報復。

貪瞋癡三毒─毒死法身慧命。農藥毒死─色身。

阿含經云: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阿含經云: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是名阿羅漢。

六祖壇經云: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六祖壇經云: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六祖惠能大師云: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經文: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
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

消文:人在世間,生活在愛欲中,獨自投生又獨自死亡,神識獨去獨來隨業報於六道中受苦受樂,
苦樂之境都是親身獨自去擔當,無有人能代替去受報。善惡業的變化,感受災殃或者享福的報應都
有不同的處境。宿世所造的業力預先嚴密在等待受報,當會獨自趣入所應受報的業道,遙遠的生到
他方處所,無有人能看得到。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諸位菩薩!世間上悲歡離合無了時,愛別死離左右鄰居目睹滿天下,無常限時信封所接到無數張,
到底幾人能猛然覺醒?但看無常一到業隨身,獨生獨死,獨來獨往,決定隨業漂流受報,於六道中
周旋受苦不罷不休,如是自作自受,無人肯代替,是名業報平等,無有特權,無有赦免,那堨i以
麻木不仁,醉生夢死,得過且過呢?

地藏經云: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修持深者,動一念頭,其念不淨,或稍生厭怠,即時受報,一念之間因果當下具足。 一念痛苦─地獄。
一念歡喜─天堂。
一念清淨─佛境界。
一念瞋心─阿修羅。
一念惡毒─魔出現。

因果在心中,處處表現在日常生活中,諸位看見否?

心存動念,動念是因果,因果是動念;離開動念無因果,離開因果無動念,動念與因果正等無異。
為人處事之際,時時刻刻在因上用功夫,不起惡念,不作邪事,畢竟因果不壞故。

學佛修道人要正見因果,明白因果,修行從因中轉,果不能轉,因轉果隨轉故。

一切善惡因果之源,起於心念,故念凡即凡,念聖即聖,念佛成佛;修心地法門,不但要明白因果
的利害,而且要徹底轉動自心因果,方可了生脫死,菩提指日可期。

佛法是一部神聖莊嚴的因果錄,賅攝世間出世間諸法真諦,無不含概盡收其中,是了生脫死的法門
,是成就十方三世諸佛的寶筏。

一. 念佛為因─一心不亂為果。
二. 吃飯是因─肚子飽是果。
三. 開快車是因─發生車禍死傷是果。
四. 罵你是因─你心煩惱是果。
五. 讚歎你是因─你心歡喜是果。
六. 貪心跟會是因─被倒會是果。
七. 念得一心不亂是因─往生淨土是果。
八.多聽佛法是因─得大智慧是果。
九.六度萬行是因─成佛是果。

經文: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

消文:善惡報應自然追隨行到所投生的地方,窈窈幽深冥冥黑暗,死別相離永久長遠,各人生死道
路不同,再會見面永遠無有期望,太難得甚難得。
古德云:生死輪迴無止境,周旋如車輪;今世不了道,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

開悟祖師云: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欲免輪迴苦,早及念彌陀。

古德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台灣諺語云: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台灣一句諺語:閻羅注定三更死,絕不留人過五更;人之將死,神仙難救無命客。

修道的緣份應多創造,世事無了時,無常一到萬事休,縱有權勢凌人,高貴雅士,家財萬貫,統率
百萬大軍,也抵擋不了無常的吞噬。給自己一點時間吧!可憐可憐自己吧!在有限的時刻內,給自
一點機會,用功修行吧!是名慶幸!

明朝羅狀元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最好的見證,最好清醒的時候,是轉凡入聖的機緣,是了生脫死的時候了,是盡了言辭的勸化之際

經文:今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
?安所須待?是欲何樂乎?
消文:今生今世能相遇見值淨土法門,為什麼不拋棄各種雜事,各人趁著強壯健康的時候,努力勤
修善法,精進願意度脫世間,往生佛國就可以獲得極長久的生命。像這樣為什麼還不求學佛道?還
須要等待什麼呢?還想要追求什麼快樂嗎?

人的觀念都被傳統錯誤觀念束縛著,無法解脫,如鋼釘釘入牆壁,費盡力量,都拔不出來,都以為
吃老才來修行,少年多打拚。

古德云:舉世盡從忙埵恁A誰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年方學佛,孤墳都是少年人。

年老後,在修道出家,習氣難改難除,隨順習氣流露不能自覺,這全是生死業因,將它當做瀟灑自
然自在,誤導眾生,罪過無量!

能聽聞到淨土法門,是福德具足,累世植本,一聞正信,法喜充滿,踴躍勤奮,專精念佛,隨願往
生,實為稀有難得!

佛經云:十方世界諸佛,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
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證得無上
正等菩提。

佛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
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得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
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
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
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淨土法門有事有理,理事無礙,廣義無極,入此法門,同證菩提,與佛無異。

開悟祖師云:彌陀淨土,法義融通,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開八教,圓攝
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
可思議,微妙法門。

天台宗立: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是教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四教。化儀四教─頓教
、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四教。

大乘五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律宗是也。

念佛就是要念得開悟證本性,成佛道而來,別無他意也。

開悟聖僧云: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
為深入,事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是土,土是心,心土不二。

開悟祖師云: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
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經文: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
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

消文:像這樣的世間人,不相信作善得善報,不信修道可以證道;也不相信人死了,還會再出生,
不信恩惠的施捨能得幸福的報應,對善惡報應之事,都不相信,說不會這樣,終歸結束無這回事。
只因為這個原故,而且自己這種錯謬的思想邪見,更會互相看樣以謬傳謬,使先人與後人都得到同
樣的邪見。

諸位菩薩!什麼叫做癡呢?就是障礙事理,心性迷暗,事理不達,名為癡也。像這種的世人,必然
是不信因果,撥無因果,抹煞因果,無善緣遇善知識,無福信佛法,因此內心顛倒,便會作出貪瞋
癡的種種惡業,如是周旋不息,三界沉淪,苦海無邊。

為道得道:一心志誠修道,皆可證成果位,十方諸佛菩薩,也由修道得道;歷代羅漢緣覺,聖僧大
德,無不修道而一一開悟成菩提。

大般若經云: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皆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常勤學故,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不信人死更生:這是世人斷見,以為人死如燈滅,如火燒草木成灰燼,一切土歸土,塵歸塵,來自
大地又回歸大地,一切皆烏有,否認神識隨業受報,這種錯謬的思想,佛稱之為斷見,是偏失的邪
見。

諸位菩薩!人活在世上,若命終後,神識是猶原存在,雖然身體四肢不能動彈,但必然會隨現世所
造善惡之業所牽引,投胎轉世,輪迴六道!輪迴生死咱們相信它,它也存在,不相信輪迴生死,輪
迴生死也是存在,輪迴生死的事實不是信不信的問題!因為人死並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神魂猶原
存在,是故隨業所漂流,是名平等平等!

開悟祖師云:一念不覺無明夢,夜長夢多總是空;一覺醒來衣珠在,不離當處返家鄉。

開悟聖僧云:未見本來人,不識本來面;要見本來面,見性即可見。

經文: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閉。死生之趣
,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

消文:如是展轉相傳繼承接受父親所餘留的錯誤,教示與訓令,他們的先人祖父,一向都不信因果
,不做善事,不明白道德的可貴。身心愚癡神識暗昧,心靈阻塞意志蒙閉。死後投生於六道輪迴的
趣向,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自己不能了解明見,也沒有告訴他,吉祥凶惡與災禍幸福,各人不能
明辨而競相去做壞事,沒有一個人覺得奇怪。 

地藏經云: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
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
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
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地藏經云: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
,轉復困重。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
汝意。

親近惡人遠離善人,做惡業拒絕善業,惹禍端,閉福門,妄作妄為,與一些同類癡人,競賽誰作得
多!誰最稱心快意。無有一人認為可怪,真是習以成性,見怪不怪。

眾生無明的種子,結成愚癡果,愚癡的果又熏習無明的種子,如是子果相生相續,當體全是癡迷。
若不遇善知識破迷啟悟,必然對生死輪迴六道之理,善惡因果之報應之道,自己就不能正見,又無
他人說法,如此一來,為人處世,總是愚癡顛倒,輪迴生死受苦,就非你莫屬。

經文: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
,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
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消文:生生死死是痡`的道理,人世間展轉相傳嗣承繼立,或父親哭兒子,或者兒子哭父親,兄弟
夫婦更是互相哭泣。這種顛倒邪見的上下輩之人終歸要死,無常是世間的根本道理,一切人事物會
當成為過去,無法保持永琱變,用佛所教的金言玉語去開導教化,相信的人真少,所以眾生在生
死流轉中,就永遠無解脫休止的時候。像這樣的人,蒙昧冥頑抵觸唐突,不信經典法,心內無深遠
的思慮,各人只想得眼前快樂的心意。
大般若經云:觀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無性為性。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大般若經云:諸法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餘作,有佛無佛,其
性常空,此即涅槃無生無滅故。

孔子言: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經文:癡惑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狠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
,哀哉甚可傷。

消文:愚癡迷惑於愛情貪欲,不通達道德,迷昧於瞋怒,極為貪著於財色,因此便不能證得聖道,
當下便會墮於三惡趣之苦、生死輪?永遠無有窮盡,實在真悲哀又使人傷必!

經文: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情
欲。旨蒙闇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
不能得道,無可奈何!

消文:或者有時家室父母子女,兄弟夫婦,一個死亡一個生存,便互相哀傷悲愍,恩愛而思慕,憂
愁念念結縛在心,心意痛苦執著,互相顧念依戀,整日到整年,無有解脫窮盡的時候。教導勸他修
道進德,心地無法開明,一味思念恩愛相好,不能離開情欲,昏昧蒙敝黑暗閉塞,愚癡迷惑所覆蓋
,不能深思詳細計度,使自心端正不亂,專心精進行持佛道,決斷世事。因此馬上到了生命終極之
境、年壽也終盡,不能得道,實在也無可奈何了!

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

唐朝白居易長恨歌云: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古德云:春蠶至死絲方盡,臘姖成灰淚始乾。

四十二章經云: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古德云:大眾造業苦如何!可憐孽海起風波。皮乾髮白尚不醒,生死到來這奈何!田園產業非吾有
,富貴空花轉眼過。生老病死誰能免?冤冤相報罪業多,一墮三途真個苦,不知何日出網羅?急急
回頭行善道,喜捨慈悲福慧多。放下萬緣生淨土,一心念佛出娑婆。

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哀殘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
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經文: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少。世間匆匆,無可聊賴。

消文:世人總是歡喜猥近憒鬧繁擾,都是貪求情愛五欲,迷惑聖道的人為多,能了悟聖道的人少,
世間的人匆匆忙忙,無有可以聊靠依賴。
總猥憒擾,皆貪愛欲。

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元朝中峰國師云:世間盡由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恩忘自性彌陀佛,意念紛紛總是魔。

三國時代曹操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無多。

惑道者眾,悟之者少。

楞嚴經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楞嚴經云:本覺妙明的如來藏性體中,苶法不備,性中之色當體即是真空,不須待析色而後成空;
性空之中,本具有真色,也不必待和合而後成色。

楞嚴經云:如夢行千里,一覺醒來,未離床枕,如何有來去之跡可見。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經文: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
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終,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
,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消文:世人不論尊貴卑賤上級下屬,或者貧富貴賤,都是勤苦匆忙於世間事務,各人懷著殺害的惡
毒心,內心凶惡戾氣深窈冥暗,胡為妄動興惹事端,違背忤逆天地間的正理,不順從人的良心,自
然一切為非的罪惡,就預先隨附在人身之上,恣任聽隨所作所為,等待罪業貫滿,雖然他的壽命尚
未該終,惡業便頓時奪去生命,當下墬入三惡道,累世辛勒受苦,展轉輪迴在三惡道,經歷數千億
劫的時間,無有出離的日期,受罪痛苦無法描述,真令人哀傷悲愍。

古德云:多行不義必自斃。

綁架是惡因,中六槍死亡是果。

古德云:小惡不止,大禍立至。

梵網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
復。
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地藏經云: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茵蔓不斷,業感如是,動經億,劫求出無期。
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

如何明白墮落惡道?或者上生善道?有何相徵可以認定?答: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佛有說此土眾
生,命終感報之相。
若人命終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
此人,決定往生淨土。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人持戒念佛,無精進心,臨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收,安養不
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

經文云:若人起憐憫心,正念現前,於財寶妻子,心無愛戀,眼色清淨,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
來迎我,耳聞天樂,眼見天童,捨此報身,定生天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人生柔軟心,起福德心,身無病難,憶念父母妻子,於善於惡心不錯亂
,其心正直,遺囑家財,辭別而死,定生人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人於己瞥屬,惡眼瞻視,舉手摸空,便利不覺,身常臭穢,兩日紅赤,
仆面而臥,踡身左?百節酸痛。或見惡相,口不能言,呻吟叫喚,冤債現前,心識散亂,狂惑顛倒
,遍體如冰,手捻死拳,身硬如石,此人命終,定生地獄。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人好舐其唇,身熱如火,常患饑渴,好說飲食,張口不合,貪戀財寶,
命卒難斷,開眼而死,此人定入餓鬼。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若人身染重病,如在雲霧,心神昏散,怕聞佛名,多愛食噉血肉之味,不
受勸化,愛戀妻兒,踡手足指,遍身流汗,出麤澀聲,口中咀沬,此相現前,定入畜生。

經文: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常熟思計,遠離眾
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消文:佛陀向彌勒菩薩與諸天人等說:我現在向你們說,關於世間的事情,無非是三毒五欲六塵,
世人一一受用的原因,所以不能修道得道,應該詳細熟記思考多用心,遠離一切眾惡,
選擇所有善行好事,勤勞的去實行。

佛經云: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經文: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著。

消文:情愛五欲榮華富貴,都不可能常久保存不失,最終也心當分別離散,無有實在可以得到永
的快樂。

世間的一切恩愛,五欲榮華富貴,都是無可能永琱變而保持,一切皆依因緣和合而有,依因緣離
散而無;主觀與客觀的因緣條件,一旦變化時,所享受的五欲六塵之樂、榮華恩愛,便立刻成空,
變成烏有一場夢,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是也。

古德云: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古德云:一將功成萬骨枯。

世間苦患堆積如山,無常剎那間,又何必去羡慕追求?諸法本空,樂極生悲。
明朝羅狀元醒世詩云: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

經文: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志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
負經戒,在人後也。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消文:既然有福報今生能遇到佛陀,就應該勤勉精進佛道,凡是有至誠心發願要往生西方安樂國的
人,就可以證得光明通達的智慧,與無比的殊勝功德。不畏隨著凡夫心所想要的去追求,若如此便
虧久辜負佛經啟示與戒律之法,而道行落在別人後面!如果還有疑惑的心,不能了解經義的,可以
詳細具全的請問佛陀,我會為你們解說。

遇佛在世,是旨有佛出現在娑婆五濁惡世,說法度生之時,無論是正法像法,乃至末法時期,只要
世間還有佛法,還算是遇佛在世。就是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當有無量壽經,住世旦年,也應該作
為有佛在世之想。

經文: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貴,所說快善。聽佛經語,貫心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言。
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
恩,解脫憂苦。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

消文:彌勒菩薩長跪向佛陀稟白說:佛陀的威德神力為世人所尊重,所說的道理暢快善好;聽了佛
陀的經義語言,使人貫注心神而深思,世間人實在如此,如佛所說一樣。今天佛陀慈悲憐愍我們,
顯示出大道理,使大家兩耳兩眼開通明朗,長遠的得度生死。聽聞佛陀所說,無有一個不生歡喜心
的,一切天神、人民,葚至今靈蠕動的動物,都一一蒙受慈悲的恩惠,解脫了憂患苦惱。佛陀所說
的教理與戒律,都很深奧很至善,佛陀的智慧明徹了見八方上下,以及了見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一切事,無有一種不徹底究竟的暢達。

梵網經云:轉一切智入佛智,佛智入一切智。

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因、如是緣、如是
力、如是作、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大聖佛陀大慈大悲說此無量壽經,令一切苦惱凡夫眾笪,能得乘彌陀願力攝受,帶業往生,棋超三
界,了生脫死,一生補處。這是十方世界,更無有的不二門,唯一超勝的成佛大道,彌陀淨土法門
是也。

古德有詩云:念佛門如大渡船,渡人渾不擇愚賢;若知這畔風波險,便好登舟過彼岸。

經文: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
,達空無極,開入泥洹。教授典攬,威制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
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消文:現在我與大眾等,之所以能蒙受佛恩而度脫生,死都是佛陀在前世求道之時,能謙虛恭敬三
寶與苦修所致的結果,佛陀的恩德普遍蔭覆一切眾生,福德祿位莊嚴偉大,光明透徹照耀,了達法
空無有窮極,開示證入涅垼,佈教傳授經典概要,威德制服邪魔消除煩惱罪業怠化惡人感動十方世
界,無窮盡伙極限。佛是大法王,尊貴超越一切聖賢,普遍做為一切天人的導師隨順眾生心所求的
願望,都能令學佛者證道。今日能遇值佛陀,又聽聞到無量壽佛的名號,無有一個不生歡喜心,內
心得到開朗光明。

達空無窮,開入泥洹。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能證、可名所證、可名證處、可名證時,何
以故?諸法皆空,若增若滅,都無所有,皆不可得。

大般若經云:諸法皆空,五蘊不堅固,無我我所,色是誰色,受是誰受,想是誰想,行是誰行,識
是誰識;諸法皆空,離我我所。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皆同一相,謂寂滅相。

大般若經云:佛說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誰染誰淨?誰縛誰
解?

經文: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今我於此世作佛
,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典攬智慧,
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消文:佛陀向彌勒菩薩說:你說得很對呀!如果有人慈悲心禮敬佛陀,實在是大善因,因為天下間
要經過很久很久,再會有佛出世,現今我在於這個世界成道做佛,演說經法,宣佈佛道的教理,斷
盡眾生各種疑惑的迷網,拔除貪愛五欲的根本,杜絕各種罪惡的根源,遊行化度三界眾生,無所罣
礙,總攬智慧與各種道理的要旨,執持一切法的綱要,昭然分明不亂,開示五道眾生救度未度的人
,決斷指正凡夫生死與聖人涅槃的道理。

佛法僧是世間的明燈,是茫茫大海中之燈塔,是出三界證菩提的寶筏。

成佛之道云:歸依處處求,求之?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經文: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
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以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
,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消文:彌勒菩薩啊!你應當要明白,你從無數劫時間以來,修習菩薩行,想要救度眾生,已經是很
久遠了。從你證得道果,一直到證入涅槃,不可能稱說計算,你與十方世界的天神人民,以及佛陀
的四眾弟子,欠遠長劫以來,展轉輪迴五道中,憂患畏懼勤勞受苦,不可能全部說盡。一直到今生
此世,生死輪迴猶原尚未斷絕,幸好與佛相逢值遇,聽聞信受經法,又能聽聞到無量壽佛,實在快
慰呀!太好了!我也替你們歡喜。

汝從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數。

四種涅槃:
一.有餘依涅槃 
二.無餘依涅槃 
三.無住處涅槃 
四.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有餘依涅槃:即是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然猶原尚存餘有漏依身之苦果。
無餘依涅槃:不但生死之困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身之苦困亦滅,使之畢竟不生。
無住處涅槃:斷所知障所顥的真如,所知障是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
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為可厭,涅槃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涅槃無厭欣之情
,但有大智,故住於生死,為有情起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故謂之為無住
處,利樂之用雖常起,但亦常寂,故謂之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是雖有種種的煩惱,但其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
斷,心行處滅,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

永劫以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

佛遺教經云: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聖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
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故困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後的補處等覺菩薩當於第十劫的滅劫之時出世人間,是賢劫千佛中的
第五尊佛,現在在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天內院度化天人,再經過住劫第十小劫,人壽滅到八萬歲時,
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龍華三會,第一會度九十六
億七千萬年下降人間成佛。

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各人業報不同,往生狀況亦有所不同,可分四種往生:
一.正念往生 
二.狂亂往生 
三.無記往生 
四.意念往生。

正念往生:是臨卸終時,心不顛倒,正念聖號而往生。

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於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道
教化作一聲或十聲的念佛,此人正念一起,即得往生。

無記往生:是人於平日發心歸命於三寶,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衷張需成為無記,不能念佛,但是乘
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必得往生。

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能出聲念佛,但心能意念阿彌陀佛,如是必得往生。

極樂世界是就人人成佛的淨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皆是度眾生的方便法門。

如果你不想往生極樂淨土,縱然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將你裝入布袋堶情A帶到極樂蓮池,你還是心不
甘情不願,連奔帶跑直達回到娑婆世界,心狂火熱還會怪罪阿彌陀佛不慈悲哩!

經文: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
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堿衈部C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
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窮。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
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

消文:你現在也應該可以自己厭惡生死、生病、痛苦、這該是惡業所顯露不清淨的果報,無有實在
可以享樂的,應該自己明智決斷,端正身心正當修行,更加做各種善事,修養自己使身心清淨潔白
,洗除心裡的煩惱污垢,言語行動忠誠守信,外表與心裡相應合一.個人能自度,更加應該?轉來
相救利濟眾生,精進明理發願求生佛國,累積善行的根本,雖然一世勤勞受苦,在很短的剎那間,
命終後往生到無量壽佛的淨土,從此快樂無窮盡,長久與道德相合而光明,永遠拔除生死輪?的根
本,無再有有貪愛、瞋恚、愚癡等苦惱的禍患。想要長壽活一劫或者百劫,甚至千億萬劫,全部可
以自在隨自己心意,都能獲得實現,在極樂世界的清淨無為是自然安樂,僅之於聖人所證的涅槃聖
道。

修己潔淨,洗除心垢:說明清淨意業。被煩惱、習氣、妄想、惡見等所蓋覆的自性清淨心,用佛法
智慧水,好好清洗一番,不留半點污垢,恢復原來潔淨的面目,才不會被貪瞋癡的妄心所驅使,致
使造業受苦。
言行忠信,表堿衈部C

孟子說:至誠而不感動人者,未之有也。

古德云:一言九鼎。

做人有誠則美,無誠則醜;有誠則樂,無誠則苦;有誠則真,無誠則假;有誠則善,無誠則惡;修
淨土法門,有至誠心,三輩皆可往生淨土。

印光大師云:念佛無秘訣,在至誠恭敬;有一分誠敬,則有一分感應; 有十分誠敬,則有十分
感應。

老實做人,老實念佛,必可清淨三業,往生極樂。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自己得度,有了力量,輾轉互相拯救濟度生死苦海中的一切眾生,世間大事
,莫過生死;三界之內,確實火宅。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精明求願,積累善本:精進明理一心發願求生淨土,累積功德善本;全神貫注在一心而修淨業,如
此不分心、不二心、無雜心、無間心、至誠心、恭敬心、懇切心、心無二用什念不生,念佛只是念
佛,往生只想往生,乾淨俐落者,若能如是,無不往生蓮池。
開悟祖師云:一句彌陀萬事休,娑婆苦海莫相留;惟冀早見彌陀面,悟入無生再出頭。

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

省庵大師云: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懶惰一世,受苦多生。

多生累劫生死心寒,今生再苦只一世,衝過苦海,便得無量壽。

印光祖師云:佛既丈夫我亦爾,敢不自勉力修持。

娑婆極樂十種苦樂對比:
一.娑婆有不常值佛苦,極樂有花開見佛,常得親近樂。
二.此有不聞說法苦,彼有三聖、水鳥、樹林、皆宣妙法樂。
三.此有惡友牽纏苦,彼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樂。 A
四.此有群魔惱亂苦,彼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樂。
五.此有輪a不息苦,彼有橫截生死,永脫輪a之樂。
六.此有難免三途苦,彼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樂。
七.此有塵緣障道苦,彼有受用自然,不須經營樂。
八.此有壽命短促苦,彼有壽與佛同,無有限量樂。
九.此有修行退失苦,彼有人正定聚,永無退轉樂。
十.此有塵劫難成苦,彼有一生行滿,所作成辦樂。

明朝楚石大師云: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每哭同胞何處去,閒拋淨土不思歸。

如果宿根深厚,業障輕微的眾生,不須一生勤苦,若七日能一心不亂,亦可往生淨土。

清朝普能大師云:我佛慈悲大煩王,勸人念佛往西方,娑婆界內輪a苦,極槳國中壽命長,七日
持名心不亂,六根清淨性昭彰,如來真指菩提路,句句明文在典章。

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

佛門課誦本云: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
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
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一念頃─生極樂國。

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
什麼是生死根本呢?即是無始無明。花開見佛,親聽法音,悟無生法忍,永拔生死無明,親證不生
不滅的大涅槃,一證永證,永遠無有貪瞋癡的苦患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夫見道者,譬如持火炬入冥室中,其冥則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
滅,而明常存矣!

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億,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

經文: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
厄也。彌勒白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經云:有為諸法悉無常,五欲財位皆不定,為苦所逼諸眾生,願速出家求解脫。

古德云: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
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問:修行人但求見性悟道,便超越生死;不畏生死,廣度眾生,何用勸人念佛?求生淨土?

永明壽禪師云: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
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通宗通教行解兼
備,能如忠國師否?能如天親菩薩,精通三藏,智慧過人,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我
輩何人許也?豈可輕視淨土,自誤誤人?

目連所問經云:佛告目連,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肯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邪道,
我說是人,名無眼人,無耳人。

大集月藏經云:佛言,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罕有一人得道。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
世,唯有淨土一間,可通入路。
蓮池大師云: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典,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
何足為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淨土,吾試問汝?是否肯在廁所污穢中作住止否?是否肯在犬豬
牛馬同槽而飲噉否?是否肯洗摩飼哺膿血屎尿諸惡疾人,積年累月否?於此數者,歡喜安穩,略不
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為忍勉,內起嫌惡,則是淨穢之境仍分別,憎愛之情尚存,
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

經文: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
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

經文: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今捨五惡,今去五痛
,今離五燒,降化其意,今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陀示現出在這個五濁惡世的因果場中,無非是要教化五濁眾生,令拾離十惡的惡因,便可去除十
惡的現報,永離三惡道的後報。

五惡為惡因,五痛為現報華報,五燒為生報後報。
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經文:佛言:何等五惡?何等五痛?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經文: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
迭相吞噬,不佑修善,惡逆無道。
消文:第一種罪惡是,所有的天神、人民,乃至含靈蠕動的生物等,都想造各種罪惡,無有一類眾
生不是如此造業的,強的壓伏弱的,展轉互相剋制戕賊,殘害大肆殺戮,每相吞食,不明修善凶惡
橫逆不講道理。

殺生業有十種:一.無緣殺 二.教他殺 三.隨喜殺 四.讚歎殺 五.方便殺 六.誓願殺 
七.正殺 八.盜殺 九.增益殺 十.輾轉無盡殺。

無緣殺:無緣無故去殺害眾生。
教他殺:自己不親手殺,而教使他人去殺。
隨喜殺:見他人殺生,而隨喜幫助,或者心內生起歡喜心。
讚歎殺:不但心中歡喜別人殺生,而且以語言文字,或者動作表情,讚歎殺生之事。
方便殺:使用刀、杖、鎗、砲、毒藥、惡咒等,一切殺生器物,起心欲殺眾生,便構成殺業。
誓願殺:立誓要做殺業,如屠夫、漁民、或畜養雞鴨豬羊供應人殺食,打獵皆是。
正殺:自己親手做殺生業。

盜殺:因殺生而連帶犯盜,乃至邪淫妄語等十惡業皆是。
增益殺:殺業超過了你所起的殺心。例如:你養貓本是殺老鼠,可是你的貓吃老鼠外,連魚與一切
動物都吃了。

輾轉無盡殺:你所作的殺業,有三世因果關係,做了便冤冤相報,輾轉於三世六道,互相殺害,無
有盡期。而且你所作的殺業,能引起別人模仿你,你看我樣,我照你行,輾轉無盡。

大智度論云:殺生有十種罪:一、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眾生憎惡,眼不欲見。三、常懷惡念
,思惟惡事。四、眾生畏之,如見虎蛇。五、睡時心怖,醒亦不安。六、常有惡夢。七、命終之時
,狂怖而死。八、種短命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出為人時多病短命。

經文: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貪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愚癡弊
惡,至有?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消文:殺生害命,後來會受到災殃刑罰,這是自然的趣向,神明會記戴並識別,犯罪之人不能赦免
,所以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無依、聾子、盲人、口瘖啞巴,愚笨癡呆、弊病惡劣,甚至有曲
腳?跛與瘋狂不正常的人。又有尊貴豪富的人,有高超的才智,明達事理,這都是由於前生宿世慈
善孝順,修習善行、累積功德所致的善報。

布施喜捨是因─得富有是果。
修心養性是因─得尊貴是果。
放生救度生靈是因─得長壽健康是果。
佛前點燈是因─得智慧是果。
殺人是因─被關數年是果。
開快車是因─發生車禍是果。
念佛得一心是因─往生極樂是果。
三祇劫修是因─成佛是果。
富貴貧賤,愚癡智慧,多病健康,地位高低,美醜黑白,皆與前生宿世所的業因有息息的關係,同
時有不可分離的關係。
一切善惡好壞自己可以控制,上昇沉落,皆在一心。三世造業不離一心,三世受苦不離一心,受苦
受樂不離一心,成佛成魔不離一心,千經萬論不離一心。若能淨心第一,是名佛所說。

開悟聖僧云:無著無所依,無累心寂滅;本性如虛空,是名無上道。

古德云:十方塵剎諸如來,隨機度化,無非欲令眾生,親證親見此一心。

開悟祖師云: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明心為本。

經文: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世間有此
目前現事。壽終後世,尤深尤劇。

消文:世間有倫常的道理,有國法牢獄,而不肯畏懼謹慎,造惡犯罪,終於受到災殃懲罰,祈求希
望解脫苦報,那就困難獲得赦免出離了世間目前有這種現受苦報的事實,壽終之後轉生後世,所受
的苦報就更深更劇烈。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造業有今生受報,來生受報,未來世受報。

經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
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
殃惡未盡,不得相離,輾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消文:進入幽冥世界,投胎轉世受不同身體,譬如世間王法,加以至極痛苦的刑罰,所以自然有了
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受無量的苦惱,轉變身體,改變形貌轉換業道,所受的壽命,有長的有
短的,神魂精神意識,自然會趣向去投胎,有恩怨會獨自相遇相向,互相跟從共同投生,再互相報
復,無有停止之時,災殃惡報尚未受盡,不可能彼此相離,展轉在惡道中,無有出期,很難得到解
脫,痛苦無法言說。

造一切業,業不同,各人改頭換面不同,業道不同。

業未盡,始終受業牽制,故有生死輪迴。

怨恨未盡,生生世世互相追蹤,互相報應,無有停止!聽來可懼,想起寒心!

律中所載,一長者之妾所生兒子,被正妻暗害死,此妾為報此仇,虔受八關齋戒,發願報復,七番
作正妻之子皆夭亡,最後作毒蛇,欲殺正妻,幸遇聖僧為之解冤,始得了脫冤冤相報。

地藏經云: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
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
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

經文: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
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 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
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消文:在天地之間,自然有這種因果報應,雖然不即時卒暴報應,但是善惡報應的道理,將會歸向
他本身,這就是第一種大罪惡,第一種痛苦,第一種焚燒,勤勞受苦就像這樣,譬如大火焚燒人的
身體,而人能在火中一心制伏自己的意念,端立身心正當行善,只做各種善行,不造一切罪惡的人
,本身就能獨自度脫生死苦海,而獲得福德,度出世間上升天界,證入涅槃的聖道,這就是第一種
的大善行!

佛說因果是貫通三世,善惡報應,是自然法則,非佛創造,有佛無佛,因果宛然存在。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陀所說的因果,是三世貫通,不像世間人,只看眼前現在一世的因果;也不同於基督教、回教等
,只說現在未來的二世因果。唯有佛陀說三世因果,過去、現在、未來如鐵環相續,如網相牽,互
相緣成,展轉不息,因果輕重分明,粗細不混淆。

所謂一大惡一痛一燒,是指殺害眾生,是十惡業中,第一大惡,所受的華報果報,當然也是第一等
惡。

十善業道經云:不殺生有十種利益: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惡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甯鬥D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安樂
八、滅除怨結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

不殺生能轉惡相得好相,轉下賤為尊貴。

大智度論云: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

南山律祖云:此之十善,戒善之宗;一善雖微,能破眾惡。

十善業又稱十善戒,大小乘戒皆十善所統攝。

澫益大師云:十善性戒,眾戒根本。

釋迦牟尼佛云:慎護於口言,身莫作諸惡,自淨其志意,此三業道淨,是大仙人道。

淨土宗慧遠大師云:十善若能從一人一家一鄉推行到一國全世界,立可成為風和俗美,政清刑息
的清淨世界。

華嚴經云:人中隨意得受生,乃至頂天禪定樂,獨覺聲聞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

雜阿含經云:涅槃者,即是貪瞋癡盡。

經文: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妻,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
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
陷人怨枉。

消文:佛陀又說:第二種的罪惡,是世間上的人民,不論是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乃至家室夫妻
,都無道義正理,不順規矩法度,奢侈婬亂憍慢放縱,各人想要一快自己心意,放任心意自由恣肆
,更加互相欺騙迷惑,心內所想與口內所說不相同,言語心念不誠實,做佞人諂媚不忠實,花言巧
語,阿諛獻媚,嫉妒賢人誹謗善良,陷害人入冤獄而受枉屈。

經文: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
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狂。各懷貪欲,瞋恚愚
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
時室家知識,鄉黨市里,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
貪重,心勞身苦。

消文:做主腦上司不明察,聽任臣屬部下亂用職權,臣屬部下自由自在為所欲為,偷機虛偽詭計多
諯,實踐計度自己所能行事的,了知那形勢,在位的主腦上司不端正,被部屬所欺瞞,妄加損害忠
臣賢良,不合乎天理良心,大臣欺瞞君王,子女欺瞞父母、兄弟、夫婦、乃至族中親人,在外戚友
,相識的人,互相欺詐誑騙。各人心懷貪欲瞋恚愚癡,自心總想厚利自己,希望貪求越多越好,位
尊位卑上司部屬,所存的心都是同樣。結果家破身亡,不顧慮前因後果,甚至連親人家屬內外親,
都因此一一被殺親滅族所連累。或者有時家室親人,認識的朋友,同鄉同黨的人,城市村里的人,
乃至愚民野人,展轉共同從事害人利己的勾當,更因為互相利害關係,引起忿恨結成怨仇。富有的
人慳貪?惜,不肯施捨給貧困的人,只一味愛惜保護貪求看重錢財,內心勞碌,身體受苦。

經文: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然後乃悔,當復何及。

消文:像這樣廣造諸惡業最後命終,無什麼功德善業可以依靠,只有獨自空手來,獨自空手去,無
任何一物隨身帶去,一切善惡禍福,都追隨生命而產生,或者在快樂的處所,或者在受苦毒刑的三
惡道,等到受苦報後才懊悔,再想要挽救,又如何能來得及呢? 

古德云:世上萬般帶不去,唯有所作業隨所。

經文: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希望他利,
消散磨盡,而復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
向,受其殃罰。

消文:世間上的人民,心內愚昧少有智慧,看見好人行善便生憎恨誹謗,不見賢思齊仰慕趕上於人
,只想造罪惡,妄動做非法的事情,心內常懷偷盜搶劫之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利益,等到所得的東
西消磨散盡,又再貪求索取,邪惡的心不正,畏懼別人有指責的面色,不預先思考犯罪的後果,等
待事實的果報現前才後悔。今世現在就有國法牢獄,隨著自己的罪行趣向法律的制裁,去受自己所
做的惡業災殃與刑罰。

不務正業而偷盜,現生得七種果報:
一、 心識愚闇,見他人行善,不能隨喜讚歎,出口誹謗,遠離聖賢。
二、 只欲為惡,交結惡友,廣行非法,由小惡成大惡,展轉不休不止。
三、習以成性,經常懷有偷盜之心,因處順手牽羊,不管親疏,不論貴賤。
四、財物到手,快速消磨盡,得快失快,再想辦法偷盜騙取。
五、自己心邪不正,鬼鬼祟祟,做了虧心事,總是懼畏他人發覺,日夜恐怖不安,風吹草動,皆是
兵馬。
六、業障越來越重,起心行事,一不作二不休,越陷越深。
七、罪有應得,自作自受,人人平等,受王法牢獄刑罰。

經文: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為惡,天神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
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消文:因為他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行的根本,今生又再造罪惡,所以天神便記明識別他的姓名與
籍貫,等到壽終神識消逝,便墮入惡道受苦,所以有自然的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受盡無量的
苦惱,展轉三途中受苦報,世世累生累劫,無有出期很難獲得解脫,所受的痛苦非言語所能描述。
大智度論云:
偷盜有十種果報:
一、物主常瞋。
二、生人疑。
三、常在非時非處行。
四、與惡人為朋黨,遠離賢善。
五、破善相現惡相。
六、得罪於官。
七、財物沒入於官府。
八、種下貧窮業因緣。
九、死入地獄。
十、出世為人,貧窮下賤,若得財物,五家所共。

地藏經云:侵損常往,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億劫輪迴地獄報。

佛說十來偈云:貧窮者慳貪中來。

慳貪尚得貧窮,偷盜焉能致富。

經文: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
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消文:這就是第二種大罪惡,第二種痛苦,第二種焚燒,辛苦勤勞就像這樣,譬如像大火在焚燒人
的身體,而人能在火中專一心神制伏自己妄動的心意,端正身心正當行善,只做各種善事,不造一
切罪惡的人,本身就能獨自度脫生死苦海,獲得無量福德度出世間上升天界,證入涅槃的聖道,這
就是第二種的大善行。

十善業道經云:不偷盜可得十種利益,何等為十?
一、資財盈積不為五家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稱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處世無畏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後成佛時,證得清淨大菩提智。

經文: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何。上有賢明
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廝賤,?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淫泆,煩滿腦中,愛
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睞細色,邪態外逸。

消文:佛陀又說:第三種罪惡,是世間上的人民,互相為因緣,互相依寄而生存,共同居住在這個
天地之間,處在人世間的壽命,都不能活得太長久。上層有賢達明智,長者士紳,地位尊貴,財產
豪富的人;下層有貧窮困苦,僕役下賤,?跛下劣,愚夫愚婦等人,其中有不善良的人,心內時常
懷著邪念惡意,只思念男女婬念,慾念煩惱充滿腦中,情愛慾火交織亂心,坐立起居不能安寧,貪
求的心意慳守吝惜,只想不勞苦而白得,眄睞斜視細膚女色,邪心醜態向外縱逸暴露。

淫欲是生死沉淪的原動力。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
患。
古德云:同生今世亦前緣,殺盜邪淫總是非;往事不堪回首論,如來座下懺前愆。

欲界的欲望輕重有別

樓炭正法經云:忉利天四王天,及人鬼畜等,皆是男女二身形交,但天人不泄精;夜摩天人只相抱
,兜率天人只執手,化樂天人但互笑,他化自在天人只相視,或聞語聲香氣,而取欲樂。

世間畢竟是世間,世人憐花惜玉,患得患失,總是俗心腸。假使有別人看他心愛一眼,可能大打出
手,還認為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風流,欲罷不能,愧是凡夫。

經文: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聚會,與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無道 
。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擊成事,怨勢迫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
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王法禁令。
消文:討厭憎恨自己的妻子,在外私通妄為出入不停,耗損家中財物,所作之事皆為非法,交結聚
會,興師動武互相殺伐,攻打搶劫殺戮無辜,強佔奪取無講道理,惡心向外,自己不修習善業,偷
盜竊取不義之物,想要用攻擊去達成所希求的事情,恐怕情勢威脅迫害,將責任歸給妻子擔當,只
是自己一味恣縱欲只求快樂,費盡身體追求作樂,或者對親戚家屬,心中無避忌尊長卑下的倫理而
亂來,使家室中的親人與外戚,憂患不安而苦惱,也不畏懼國家法律的禁令。

邪淫歸納為十類:
一、非分 
二、非時 
三、非處 
四、非類 
五、非道 
六、非義 
七、非禮 
八、非與 
九、非法 
十、非淨。
非分:非正式夫妻,男女苟合皆屬邪淫。
非時:女人產期,懷孕期,月事期。
非處:寺廟庵堂、佛塔、祠堂。露天、路邊、船上、車上、飛機、公園、公廁、一切公共場所,皆
不可行淫。
非類:人不可與天人、鬼、神、畜生行淫,非同類故。
非道:雖夫妻不可非道行淫。
非義:義者宜也,即是不適宜。如一老一少、師生、師徒、好友、六親、主僕、長官部下。
非禮:凡不合禮制,皆不可做。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聞、非禮勿行。譬如寫黃色小說、作
淫書、淫畫、淫歌、拍攝春宮相片,皆為敗壞世道人心。
非與:未得對方主人或者是監護人的同意而行淫欲,名為非與。如男女私私通,犯邪淫、兼犯偷盜

非法:世間王法、法律、倫理道德,所禁不可者,便應遵守。譬如同居、同性戀。
非淨:出家僧尼斷淫,行淫為不淨行,非梵行,是障道法。

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經文: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
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消文:像這樣的罪惡,顯著在人道與鬼神的心目中,天地日月都照見到,神明記載識別,所以有自
然的三惡道,受無量的苦惱,展轉三塗受一切苦報,累生累劫,無有出期,難獲得解脫,所受的痛
苦無法言說。

大智度論云:
邪淫有十種果報:
一、常慮對方配偶之所殺 
二、夫妻不睦 
三、惡增善減 
四、不守護身,橫死或夭亡,令妻子孤寡 
五、財產日耗 
六、被人所疑 
七、親友不喜 
八、種怨家業因緣 
九、死入地獄 
十、苦生為人,生為淫女,或多人共一夫;若為男子,妻女不貞。

經文: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身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消文:這就是第三種大罪惡,第三種痛苦,第三種焚燒,勤勞受苦,就像這樣,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人能在火中一心伏制自己的妄動心意,端正身心正當行善,只做各種善事,不做一切惡的人,本
身就能獨自度脫生死苦海,獲得福德,度出世間上升天界,證入涅槃的聖道,這就是第三種的大善
行。

佛般泥洹經云:不邪淫有五增福:
一、多人稱譽 
二、不畏縣官 
三、身得安隱 
四、死生天上 
五、得泥洹道。

十善業道經云:不邪淫有四種智人所讚法:
一、諸根調順 
二、永離喧掉 
三、人天稱讚 
四、妻莫能侵。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經文: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妄言、綺語、讒賊
?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
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
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


消文:佛陀又說:第四種罪惡,是世間上的人民,不思念修持善行,展轉互相教壞,使令共同去造
成各種罪惡,兩舌挑撥離間,打妄語,綺麗的花言巧語,讒言賊害H爭擾亂,憎恨嫉妒善良的人,
敗壞賢明人士,幸災樂禍在傍邊快活歡喜,不孝父母雙親,輕視怠慢師長,對朋友不守信用,很難
得誠實相待,自認尊貴驕傲自大,誇稱自己很有道行,橫行霸道威脅仗勢,侵害薄視他人,不能自
知過錯,造惡無廉恥,自以為是強人健壯,要人尊敬他甚難,不畏怕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事,
很難能降伏感化,憍傲自用,認為可以痡`這樣,無有任何憂慮懼怕,內心時常懷著憍慢的心態。

四種口業:
一、兩舌 
二、惡口 
三、妄言 
四、綺語。

兩舌:是以諂曲心,挑撥離間,撥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
惡口:以瞋恨心,說粗言惡語罵人的話,傷害他人。

古德云:殺人不見血。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血口噴人六月寒。

古德云:人怕傷心,樹怕剝皮。

妄言:心口相違,說欺誑不實的話,損人利己。
綺語:以語言文字,說無益語、風流話,提倡縱欲,影響到傷風敗俗,於人於己皆無利益。

腳踏實地,口業守得清淨,發願往生,佛不誤人也!

當代坐化往生的事蹟:永仁法師,俗姓鄭,名番,台南縣人,平生為人,忠厚老實,心地愚昧而且
粗魯。受人欺侮,不計較,受人毒罵,不理會,大家稱他愚番。晚年子死妻亡,在高雄出家,民國
四十三年,在獅頭山元光寺受大戒,受戒後,精進念佛,四十四年二月初五,感受身體不適,即知
往生時至,下午四點叫同參替他燒檀香水,沐浴換衣,開口言:我往生時限已到,大家精進念佛,
珍重!先到大殿禮佛,後到祖堂禮祖,便在祖堂盤坐念佛,並請大家助念,到下午七點左右,在大
眾念佛聲中,含笑坐化,年六十四。

經文: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
諸善鬼神,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

消文:像這樣的罪惡,天神都一一記錄識別,幸好依賴前世有作福德,小善扶持接著,營救保護幫
助了他們,但是今世為惡,前世所修福德都盡消滅,一切善鬼善神,都是各自離棄,隻身單獨空虛
而自立,再也無任何功德與保護神可以依賴。

大智度論云:妄語有十罪:
一、口氣常臭。
二、善神遠離,非人得便。
三、出言雖實,人不信受。
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
五、常被人誹謗,惡名流布。
六、人所不敬,雖有教令,人不信從。
七、常多憂愁苦惱。
八、種誹謗業因緣。 
九、死入地獄。
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業報差別經云:妄語感生外物皆悉臭穢,兩舌感外大地高下不平,惡口感外瓦石萬物粗惡,綺語
感外草木棘刺。

經文: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
,罪報自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
及。

消文:壽命終結完盡的時候,惡業都會歸向他,自然會逼迫督促他,共同趣向去奪取他的生命,他
的姓名籍貫,都記載在神明那裡,使受災殃的罪咎牽引著他,會前往所應趣向的惡道去受苦,這種
罪惡的報應是自然會的,沒有辦法捨免脫離,只能隨著惡業往前行去,投入於火燒滾燙的鑊鍋內,
身心摧毀碎爛,精神受盡痛苦,當這個時候,才後悔又如何來得及呢?

地獄遍佈人間,大地眾生不知不覺。

車禍─橫死、無死殘缺重傷,植物人,不醒人事等。

經文: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
解脫,痛不可言。

經文: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
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消文:這就是第四種的大罪惡,第四種痛苦,第四種焚燒,勤勞受苦就像這樣,譬如大火焚燒人的
身體,人在火中能專一心神制伏自己妄動的心意,端正身心的正當行善,只做各種善事,不作眾惡
,本身獨自度脫生死苦海,獲得福德,度出世間上升天界,證入涅槃的聖道,這就是第四種大善行

十善業道經云:不妄語,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
一、口常清淨,如優曇?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
一、得不壞身,無能壞故。
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
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
魔外道,不能沮壞。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詞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佛說十善業道經: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
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 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
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口業可造功德,亦能造一切罪業。

報恩經云: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
財。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毀身如斧,滅身之禍。

報恩經云: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如是等德法,是謂七聖財,諸眾生
不獲此故,名極貪窮。

口業有四種,即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是十惡業中的四種惡業,若能淨化,則口業清淨。

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皆不離十善法。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
,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
勤修學。

古德云:須知口禍債難償,一語能招萬世殃。

古德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經文: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徒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
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
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賬給。耽酒嗜美,飲
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

消文:佛陀說:第五種罪惡,是世間上的人民,徒動倚賴懈怠懶惰,不肯作善事,不修養身心治理
事業,而使家室親人妻子眷屬,受盡飢寒困苦,父母教訓勸誨之時,瞋恨怒目應答,言語口令不能
和氣,違犯暴力反抗忤逆,譬如像怨家仇人一樣,不如無子,取拿與給與都沒有禮節,眾人都共同
感覺到真憂患討厭,辜負恩人違背正義,無報答償還感恩的心,如此貧窮困苦缺乏,再也不能得別
人的同情幫助,壟斷操縱奪取,放縱恣肆遊蕩散漫,常串通勾結想不勞而白得,用來自給賬濟自己
的困境。耽醉飲酒嗜好美色,暴飲暴食無限度,放肆自心放蕩縱逸,魯奔跋扈抵觸唐突。

經文: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嫉妒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
,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
,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
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亂眾憎,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


消文:不能認識人間情理,強要仰制別人,看見別人行善事,就嫉妒厭惡別人,不講義理無禮節,
不顧忌別人責難,自用於自己所認為應當的,不可能諫勸曉諭,對父母兄弟夫妻等六親眷屬,生活
中的物質是有是無,都不能加以關心憂念,不思惟父母養育的恩德,不存念師友的道義,心時常懷
著惡念,口內時常說出罪惡的話,身體常行罪惡,未曾作過一點善事,不相信先聖諸佛的經典佛法
,不相信行持佛道可以度脫世間苦海,不相信人死後神識會再轉世投生,不相信作善得善報,作惡
得惡報,想要殺害有修有證的真人,對寺院的出家僧寶鬥爭擾亂,想要傷害父母兄弟眷屬,使六親
都憎恨厭惡他,但願使令他早一日死亡。

不信因果,不信輪迴,是世間最愚癡最可憐的人。

觀佛三昧經云:不信因果,謗無十方佛,斷學般若,盜用三寶物,當墮無間地獄。

佛經云:寧可破戒,不可破見,破戒尚可懺悔滅罪,破見罪難得滅,佛不能救。

善惡所起經云:飲酒有三十六種過失,何等為三十六?
一、資財散失。
二、現多疾病。
三、因興H爭。
四、增長殺害。
五、增長瞋恚。
六、多不遂意。
七、智慧漸寡。
八、福德不增。
九、福德轉減。
十、顯露祕密。
十一、事業不成。
十二、多增憂苦。
十三、諸根闇昧。
十四、毀辱父母。
十五、不敬沙門。
十六、不信婆羅門。
十七、不敬佛。
十八、不敬法僧。
十九、親近惡友。
二十、遠離善友。
二十一、棄飲食。
二十二、形不隱密。
二十三、淫欲熾盛。
二十四、眾人不悅。
二十五、多增語笑。
二十六、父母不喜。
二十七、眷屬嫌棄。
二十八、受持非法。
二十九、遠離正法。
三十、不敬賢善。
三十一、違犯過失。
三十二、遠離涅槃。
三十三、顛狂轉增。
三十四、身心散亂。
三十五、作惡放逸。
三十六、身壞命終墮大地獄,受苦無窮。

佛陀制戒酒意義很多,今舉六點為例:
一、失威儀。
二、失定慧。
三、損財利。
四、增疾病。
五、破淨戒。
六、招災禍。

飲酒增疾病有五種困緣:
一、破壞神經系統。
二、增長高血壓。
三、心臟病暴發。
四、肝硬化。
五、諸病叢生。

經文: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
天地,而於其中,希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
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消文:像這樣的世間人,心意都是一樣,心內愚癡蒙昧,而自以為有智慧,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
處去?不仁慈不孝順,橫惡違逆天地情理,在於造惡其中,希望僥倖免受惡報,想要求長生,但是
結果必當歸於死亡而墮三惡道,師友慈悲心教誨他,使令他一心向善,開示生死善惡的趣向,這是
因果自然的報應,而他卻不肯相信,苦口婆心向他規勸,都不能有效的利益這種人,此人心堻Q無
明煩惱閉塞,心意不能開解,等待重大生命將盡,才懊悔與恐懼交集而來,平生不預先修善,臨到
窮途末路才後悔,懊悔於事後,將如何來得及呢?            

古德云: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不見棺材不流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佛經云:受諸罪報,難堪難忍,當此之時,父母妻子,一切眷屬,不相替代,唯應自身,獨受眾
殃,從苦入苦,無有休息。

經文: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數之自然,應期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捨,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
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
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
,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消文:在宇宙天地間,五種道途分得很明,恢宏開廓深窈冥暗,浩浩廣大茫茫無涯,善惡報應,災
禍與福報相接承受,都要親自去擔當,無有誰可代替,這種劫數是自然會有的,應著自己的罪惡而
產生,災殃罪咎都追隨著生命,無法逃避捨離,善人行善,就會快樂進入快樂,從光明進入光明;
惡人行惡,就會從痛苦進入痛苦,從冥暗進入冥暗,這些有誰能明白呢?唯有佛的境界才能完全了
解,佛的教導語言開示大眾,能相信而實踐的人很少。所以生死輪迴不休,三惡道不能斷絕。像這
樣的世間人,實在很難可具足的說盡,所以有自然的三惡道,受盡無量的苦惱,展轉在受苦中,生
生世世累劫無盡,無有出期,很難得到解脫,所受的痛苦不可言說。

佛在十來偈云: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
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持戒中來。

心善心惡不離心,心能造善亦能造惡,善惡不離心,造善得善果,造惡得惡報,因果如影隨形,絲
毫不爽。

佛本行經云:
一念心惡,能開五不善門:
一者燒人善根。
二者從惡更生惡。
三者為聖人所呵。
四者退失道果。
五者死入惡道。

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

開悟祖師云:三界無安是火宅,更於何處可安居?證得諸法皆空性,無生法忍同時登。

經文: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
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得福德度世上天泥
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消文:這就是第五種大罪惡,第五種痛苦,第五種焚燒,勤勞受苦,就像這樣,譬如像大火在焚燒
人的身體,而人能在火中專一心神制伏自己妄動的心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合,所做的一切出於
至誠心,所說的話都是如實話,心口一致不轉變,只做一切善行,不造一切眾惡,本身獨自脫生死
苦海,獲得無量福德,度出世間上升天上,證入涅槃的聖道,這就是第五種的大善行。
依道理而言,人能受持無量壽經,了知無量壽即是真如,法性佛性。隨淨緣、勝緣、勝願、勝行,
即可圓成佛身淨土;隨染緣、三毒五惡十惡等,則變現三途六道。是故世尊為吾人當處指出,息染
修淨,止惡行善,直探心性,得證人人本具的自性彌陀。

修持十善業,發願往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彌陀不虛願,蓮花化生。

無量壽經異譯本云: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要當作善:
一者不得殺生 
二者不得盜竊 
三者不得淫泆 
四者不得誑欺 
五者不得飲酒 
六者不得兩舌 
七者不得惡口 
八者不得妄言 
九者不得嫉妒 
十者不得貪饕、不得慳惜,不得瞋恚,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中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
,至誠忠信,當信受佛經,當信作善後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阿
彌陀彿國土。

修道應淨化貪欲,復見本性。

十善業道經云:離貪欲,可得五種自在,何等為五?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賊不能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好物,眾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得三界獨尊,應受
一切人天供養。

修道應淨化瞋恚心,復見本心生。

十善業道經云:離瞋恚,可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
一、無損惱心。
二、無瞋恚心。
三、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樂眾生心。
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若能向無上菩提,得佛無礙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離邪見,即得成就十種功德,何等為十?
一、得真善意樂。
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
三、惟歸依彿,非餘天等。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
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
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
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
九、得無礙見。
十、不墮諸難。若向無上菩提,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本節經文勸修十善業,說明善惡因果,此是三世諸彿,淨業正因。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
應勤修學,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花木叢林,亦
皆依地而得長生,此十善業,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
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對治五惡十惡之良藥,就是修十善。是故淨業行者,自行化他,必須以本經為準則,念佛發願與十
善並重。

經文: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
,皆悉自然入諸惡趣。

消文:佛陀向彌勒菩薩說:我向你們說,這世間的五種罪惡,使眾生勤勞受苦得像這樣,五種痛苦
與五種焚燒,都展轉相繼產生,只做眾惡,不修習善行根本,將來都會自然墮入三惡道中受苦。

經文: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
,苦毒無量,自相燋燃。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

消文:作惡不行善者,或者他在今世就會先被災殃病痛所折磨,求死不得,求生不得,這是罪惡所
感召,顯示給眾人看見做為警惕;身體死亡後罪業隨行,落入三惡道,受苦毒刑無量,自己互相燃
燒,一直到久遠以後,互相做為結怨的對頭,最先從微小的小恨小惡起,結果以後造成大罪惡大苦
報。

經文:皆由貪著財色,不為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諍利,無所
省錄。富貴榮華,常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坐勞苦,久
後大劇,天道馳張,自然?舉,綱維羅網,上下相應,QQ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
痛哉可傷。

消文:造成大惡,都是由貪求錢財美色,不能施捨恩惠給困苦的人,受著癡迷貪欲所逼迫,隨著妄
心胡思亂想,被煩惱結縛纏住,沒有解脫的時候,厚待自己而諍奪利益,不能反省檢點,榮華富貴
,只貪當時的快意享樂,不能忍受別人的侮辱,不務求修善,威風權勢沒有多久,隨著身體磨滅消
失;自身勞苦,積久後罪苦更加劇烈,這是因果律順天道的施為張羅,自然的糾察檢舉,綱紀維繫
天羅法網,上下相應不差錯不疏漏,憂鬱QQ恐懼忪忪,當會墮入惡道受苦,從古至今自然有這樣
的報應,痛心呀!真令人悲傷!

大乘止觀云: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此心是眾生,此心菩薩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

經文: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
,受行道法,無所遺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消文:佛陀向彌勒菩薩說:世間如是充滿三毒之惡,佛陀都哀愍眾生,用威德神通法力,摧毀消滅
眾惡,使令就範於善道,捐棄妄心所思的惡念,奉持佛經戒法,信受奉行聖道佛法,而無任何違犯
過失,終於得到度脫世間的苦患,而證入涅槃的聖道。

佛教是覺悟人生宇宙真理的宗教,不是一神教,多神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信我者得救,不信
者下地獄。佛教是無我而慈悲的宗教,佛不能主宰人的行為因果,也不會執掌善惡的賞罰。眾生所
作的善惡因果,必然是自作自受,他人不得代受,因果善惡平等故。

佛遺教經云:佛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
過也。

因果不會錯亂,因果有規律,是平等的。
佛經云:能念佛者,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受持三歸
五戒十善者,則得人天益,名為世間善人。受持十善,進修出世戒定慧者,能得三乘聖
果益,名為出世聖人。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得成無上佛果益,名為聖中聖人。

佛陀示現人間是要令眾生離苦得樂,得證涅槃的。

法華經云: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
隱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

棄捐所思,奉持經戒──了知妄心本空,自度度人,無有執著。

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破四相,離相度生,無住生心,是佛說法的本意。

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法性空寂,因果絲毫不差,佛子信受奉行五乘菩提正法,應先了達諸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隨順
真如淨心,日日涅槃,涅槃日日,不違法性空寂,不失善惡因果,自利利人,是為佛所說。

經文: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身正行,主上為善
,率化其下,轉相勒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
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無量憂怖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
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
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

消文:佛陀說:你們現在諸位天神人民,以及後世的人,得聞佛經的語句,應當讀熟思惟經法,能
在修學的當中端正身心而正確修行,做主腦長上的人要作善事,好率領感化部屬下輩,展轉相傳教
敕勸令信佛向善,各人自己端正身心遵守佛戒,尊重聖賢愛敬善人,心地仁慈博愛眾生,佛陀的教
誨,能依教奉行不敢虧欠辜負應當勤求度脫世間的苦患,拔斷生死輪迴的煩惱罪惡的根本,應該遠
離三惡道的無量憂愁恐怖與痛苦,你們現在就應該廣泛種植道德的根本,布施恩惠給與眾生,勿犯
佛道的禁戒,應忍辱精進佛道,修習一心不亂的禪定,而證般若智慧,展轉互相教化,立德行善,
端正心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過無量壽國行善一百年,為什麼呢?

為什麼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經文: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
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
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

消文:因為彼佛國土,都是清淨無為自然向善,大家都自然會修積各種善業功德,無有如毛髮大的
罪惡,在這個世界修善十日十夜,勝過他方諸佛國內修習善行一千年,為什麼呢?因為他方佛國裡
修習善行的人很多。造罪惡的人少,自然會修福德善行,而無造惡之地,只有這個世間多造惡,無
有自然向善的,只有勤苦追求五欲,展轉互相欺騙危害,心神疲勞形體困苦,飲盡苦水吃盡苦毒,
像這樣罪惡的業務,未嘗安寧停息過。

娑婆惡世,能得行善;極樂世界無惡,那能行善?

貧苦的人能得一元錢,可以生活無憂;而富貴人,珠寶滿倉都一無所用。又好比在飢荒的年頭,米
糠勝過黃金,能延長性命。此土行善一日,有如貧人得金,荒年得糠,所以勝過極樂為善百年。雖
然勝彼,貧子誰不願生富貴之家!荒年誰不願生豐足之世!吾人念佛求生極樂,正如貧窮之人生富
家,荒年換盛世,何樂而不為?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經文: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
皆令得道。 

消文:我哀憐你們天神人民等各種眾生,苦口婆心教誨比喻,教導使令大家修習善行,隨著各人根
機開示引導,傳授經法,無有不得到很大的受用,隨著各人心意所存的善願,都能一一使令得道證
果。

在意所願,皆令得道。

法華經云:為聲聞人說應四諦法,為辟支佛說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法。
經文: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消文:佛陀所遊化履行過的國家、城邑、丘里、聚落村莊,無有不蒙受教化,而使天下和平順利,
日月清朗光明,風調雨順都能適合時節,天災瘟疫厲疾不生起,國家豐富人民安樂,兵將干戈武器
都沒有用武之地,尊崇道德興起仁慈,務求修習禮節謙讓。

成佛之道云: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世間多神教的天神,如玉皇大帝,一神教的創造神,如梵天王、阿拉神、上帝、都非歸依三寶不可
,因為這些神、主、天、仙都還有煩惱,發怒、使個性、起無明,仍然是凡夫眾生,尚未出三界,
證菩提,三寶是經由修行證得菩提法身,具有真如功德,煩惱已淨化自性清淨,具足無量性功德,
是出世的明燈,是證無上佛道的寶筏,是轉生死入涅槃的法寶。

歸依的深淺次第有八種:
一、反惡歸善。
二、反邪歸正,即是脫離邪命,邪業、邪見、邪道。
三、反迷歸覺。
四、反生死歸涅槃。
五、反小乘歸大乘。
六、反有相歸無相。
七、反萬行歸一心。
八、反娑婆歸淨土。

三寶有五種意義:
一、化相三寶。
二、住持三寶。
三、自性三寶。
四、小乘三寶。
五、大乘三寶。

化相三寶:何謂化相三寶?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家學道後,在菩提樹下開悟證成無上佛道,到鹿
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諦法,度五比丘開始,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演說無量妙法,度化無量
人天眾生,一直到入滅的階段,佛陀住世應化在人間,度化眾生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
寶。
化相三寶:
一、化相佛寶。
二、化相法寶。
三、化相僧寶。

何謂化相佛寶?就是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後,宏法四十九年,一直到入涅槃的階段,釋迦牟尼佛就
是化相佛寶。
何謂化相法寶?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對佛門四眾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
因緣、三十七道品的道理,普令四眾轉凡入聖的寶筏,稱之為化相法寶。
何謂化相僧寶?當時跟隨佛陀出家的眾比丘,比丘尼弟子等,就是化相僧寶。

這三寶是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的相狀,行化於世間,名為化相三寶;隨各人根機,對如來的教法,
所見不同,有勝劣之分,有深淺之別,所以化相三寶,亦名別相三寶。

住持三寶: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聖謝世,化相三寶不復再現,就完
全仰賴這一類的三寶,來維持延續佛法的慧命,讓佛法的精神與教義留傳人間,令三寶不間斷,這
就須要有住持三寶的維護與延傳了。

住持三寶:
一、住持佛寶 
二、住持法寶 
三、住持僧寶

何謂住持佛寶?現在佛寺大殿供養的佛像之類,如金鑄的、玉雕的、銅鑄的、木雕的、石刻的、墨
畫的,即是住持佛寶。何謂住持法寶?即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
作,依此法本而修,可證成聖果,故名之為住持法寶。

何謂住持僧寶?剃頭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律儀,參研佛法,講聽說法,度化眾生,續佛
慧命者,名之為住持僧寶。

自性三寶:大地每一位眾生心中,都具有三寶的性德,名為自性三寶,自性三寶若約義理來講,雖
然有三種分別,其體性是一,所以又名一體三寶。

自性三寶:
一、自性佛寶 
二、自性法寶 
三、自性僧寶

何謂自性佛寶?即是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有靈明覺照的清淨覺性,即心本具,不用外求,在凡不
減,在聖不增,本自具足,是名自性佛寶。
何謂自性法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一切法,本來具有無量琩F妙德,諸法不離本性,如大慈大悲
,大喜大捨,大雄大力,自性有執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寶。
何謂自性僧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與萬法不一不二,中道解脫,是名
自性僧寶。

小乘三寶:
一、小乘佛寶 
二、小乘法寶 
三、小乘僧寶

何謂小乘佛寶?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示現丈六紫金之法相,以應聲聞緣覺人天等根機而得
度,是名小乘佛寶。
何謂小乘法寶?佛說阿含經,為聲聞說四聖諦法,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法,令二乘行者依此而修證,
超凡入聖,是名小乘法寶。
何謂小乘僧寶?佛為弟子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弟子因而修證,斷見思惑,證悟真空理,而成聲
聞四果羅漢,與緣覺之果,是名小乘僧寶。
大乘三寶:
一、大乘佛寶 
二、大乘法寶 
三、大乘僧寶

何謂大乘佛寶?大聖佛陀以法身、報身、應身來度化無量眾生,能現無邊相好,以契合眾生根機,
令行菩薩道,成就佛道,是名大乘佛寶。
何謂大乘法寶?就是大聖佛陀所說的中道實相道理,以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
眾生執持此法而成正覺,是名大乘法寶。
何謂大乘僧寶?大乘佛陀宣說如是大乘佛法之後,眾生皆發大菩提心,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地等菩薩,修行不著有無二邊,與中道之理相契合,是名大乘僧寶。

以上所講的五種三寶當中,佛門弟子信仰佛教的開始,應該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從歸依住持三寶
而入佛門,信仰歸依住持三寶的意義,最後的歸宿,是在追求自性三寶的證悟實現,因此成就佛道
,圓滿佛道。

諸位菩薩!從事相來說,住持三寶是事相上的歸依;從理體上來說,自性三寶是理體上的歸依,事
相與理體是圓通無礙的,是一體兩面。由歸依住持三寶後,而啟發導入自性三寶,雖然啟發導入自
性三寶的方便,但是離開了住持三寶,那麼自性三寶也就無從悟得。所以究竟歸依,雖然是自性三
寶,也不能捨棄住持三寶而不歸依,否則的話,執理廢事,變成戲論,成為實踐佛法的大障礙。

住持三寶是自性三寶的大用,自性三寶是住持三寶的本體。

佛法僧難遭難遇,猶如曇花一現;猶如世間的明燈,能普照大地,讓大地眾生不失方便,走入歧途
;佛法僧三寶猶如燈塔,能使迷失方向的船隻,在無際的汪洋大海,認識方向,安全返港。

佛法僧三寶實質本懷,在令大地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迷為悟,是出世解脫的真理,為胎生、卵生
、濕生、化生之導首;更加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之舟航。

三寶功德利益有六義:
一、希有義 
二、離垢義 
三、勢力義 
四、莊嚴義 
五、最勝義
六、不改義

希有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貧窮的人沒有福報,是得不到這種的珍寶;佛法僧三寶也是如此,薄
福的眾生,沒有種下菩提善根的話,縱然歷經百千萬世,見等於無見,要值遇三寶,困難甚困難,
難遭難遇,故名希有義。

離垢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內外瑩澈,裡外明朗,體無瑕穢,遠離塵垢;佛法僧亦爾,佛法僧本
質已究竟淨化,一切煩惱障,報障、業障全部斷盡無餘,業盡情空,三寶清淨無染世塵,不落生死
輪迴,故名離垢義。

勢力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能救濟貧窮的人,使人免於一時的苦痛與煩惱,珍寶具有這種的勢力
功用;佛法僧亦如是,三寶具有六種神通自在無礙之力,能拔濟苦難的眾生出離苦海,免受輪迴災
殃,三寶具有如是之力,故名勢力義。

莊嚴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可以打扮蛫╪b身首,而顯得美麗秀氣,英俊瀟灑,令人欣慕嚮往,
追求讚歎之念,是故珍寶有莊嚴身首之義;佛法僧三寶亦爾,三寶能以正法莊嚴學佛的人,使令斷
煩惱,令身心清淨端莊,自在解脫,故名莊嚴義。

最勝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是所有一切寶物中最優勝,如金鑽石、摩尼珠,是諸物中最勝;佛法
僧三寶亦如是,三寶出現在世間,是超勝世間一切寶物,所謂此寶非彼寶,故名最勝義。

不改義:比喻世間上的真金珍寶,由金礦提煉而出的純金,此純金再燒打磨煉,也不能改變此真金
變為另外一種銅鐵;佛法僧亦爾,三寶不為世間五欲六塵所變易,所污染,能清淨自在,更不會被
八風所左右,當下解脫,故名不改義。

人生無幾,無常逼身,速歸依三寶。

經文: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
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什無為之安。

消文:佛陀說:我哀憐愍念你們這些天神人民,甚至勝過於父母在懷念子女,現今我在這個世界得
道作佛,降伏感化五種罪惡,消除五種痛苦,絕滅五種焚燒,用善法攻破罪惡,拔除生死輪迴之苦
患。使令獲得五種功德,什入聖域無為的安樂。

佛以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出現人間。

雜阿含經云:世間眾生,若無生老病死者,佛終不現於世,為眾生說調伏事。

斷十惡、修十善,能得五種功德。
一、除五痛 
二、滅五燒 
三、現世有福有德 
四、來生升天 
五、證入無為涅槃。

經文: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
,我但為汝略言之耳。佛語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於是
彌勒菩薩,合掌白佛:佛所說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
敢違失。

經文: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
彼佛,無著無礙。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
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

經文: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
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
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經文: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
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復如是。

經文: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
,為悉見否?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否
?阿難對曰:唯然,已聞。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N至十方供養諸
佛,汝復見否?對曰:已見。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否?對曰:已見。其胎生者,
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阿彌陀佛旳名號,是由佛的本願所起,光明遍照度生。

古德云:佛號如日放光明,慈悲含養好安居,圓光照耀無邊際,歷歷明明獨自知,六字洪名相續念
,聲聲價值勝摩尼,將來臨終佛接引,徑往西方七寶池。

大慈菩薩發願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盡,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
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
,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大智度論云:具足十法,必可見佛,何等為十?
一、禮拜。 
二、讚歎。
三、發願迴向。
四、觀佛相好。
五、專念修慈。
六、三歸十善。
七、發菩提心。
八、讀誦經戒。
九、供養舍利、造佛形像。
十、修行正觀,必可見佛。

禮拜得見佛:以至誠心、質直心、專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敬父母禮拜者,能除重障,生
彼佛前。
讚歎佛德:能以日夜讚佛智慧悲願,相好光明,於千萬億劫,不墮於惡道。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善生經云:以四天下七寶供養於佛,又以重心讚歎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別。

發願迴向:以行者善根力薄弱,必須以願扶持。如行無目,平地顛仆,故須願行相資,如輪涉遠。
清淨佛國,由願行所成,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常見佛故。

大智度論云:有人修少福業,聞有樂趣,常願往生,及至命終,必生其中。

觀佛相好:行者專心閑室端坐,正念如來身相光明,閉目開目,了了分明,罪業重者,多時乃見。
若素懷善,常念佛故,隨其心想,須見即見。

觀佛三昧經云:我滅度後,諸佛弟子捨惡、去鬧、少語、省事、晝夜六時乃至須臾念佛白毫,了
了不亂,注意不息,若見毫光或不見者,是人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琲e沙微塵劫
數生死之罪。佛言:如來相好八萬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

專念佛德,修習慈悲,名真供養:行者以清淨深心,於一切時,念佛大恩,令我得出生死。何況念
佛功德,生諸善種子,功德果報,不可窮盡。

大悲經云:若志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花散於空中而為供養於未來世諸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
盡,終至涅槃。

增一阿含經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如來功德者,必離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
故,亦得生天。
大智度論云:菩薩常愛念佛故,捨身受身,畯諸佛。

大集經云:若修慈者當捨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

三歸十善:三界無安,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有識之士,皆須歸依三寶,所得功德,無有限量。十善
乃世出世間之善本,是故三歸十善一心奉行,念佛發願往生,佛力加持,必得彌陀接引

發菩提心:此乃是趣向佛果之津梁,成萬行之根本。

華嚴經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華嚴經云:捨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發菩提心論云:有十大正願常志修行,何等為十?
一、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眾生,迴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增長,生生所在,終不忘失
,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二、願以此善根生處值佛,常得供養,不生無佛國中。
三、願我親近諸佛,隨侍右左,如影隨形,既得親近,為我說法,成就五通。
四、願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
五、願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法,示教利益,皆令開解。
六、願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
七、願我隨順清淨法輪,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
八、願隨逐眾生,將護與樂,捨身命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
九、願我雖行正法,心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
十、願我此十大願,遍眾生界,攝受一切琲e諸願,若眾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眾生界不可盡故
,我此大願亦不可盡。行者如是發正願已,次受菩薩三聚淨戒。

讀誦經戒:以大乘了義經教,宣說甚深清淨空法,是由如來法身所流,行者以清淨心愛重大乘,受
持不相違背,以是功德,得見諸佛。

佛經:若有受持般若文字、親近、讀誦、憶念、書持,種種供養,不墮惡趣,常見諸佛,從一佛
國至一佛國,亦以供養諸佛。

供養舍利,造佛形像,勤修禮拜,當可見佛。

佛經云:佛見是利,故入金剛三昧,碎身如芥子,若有得佛舍利隨力供養者,是人天上人中受樂
,乃至苦盡福德猶不盡。

涅槃經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花,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
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

修行正觀,必可見佛:至理真如,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餘道則無。由人法二空,則二執斯斷
,一切煩惱,無因得生。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般若經云: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為佛,非為實有,
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地持論云:修行法者,一託處寂靜,二身不遊行,三口默少言,四少睡多覺,五常一坐食,不雜
種食,六思量如來所說諸法,知非有非無,以其所知,遍通諸法,令得善解。

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
琲e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

華嚴經云:觀察諸法及眾生,國土世間悉寂滅,心無所依無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

華嚴經云:若欲得佛智,當離諸妄想,有無俱通達,疾作天人師。

淨業行者,能依此十種行法而修,人人可親見彌陀與極樂淨土。

經文: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
最上勝者,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
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彼國土,謂之胎生。

經文: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者,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
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經文: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
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
,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
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假使心存此見,雖信願念佛,亦不得生極樂,何以故?因為心存邪見,誹謗正法,而且謗佛,自然
因果所致,不能往生淨土。

心疑到底有阿彌陀佛否?我業重可往生否?極樂遙遠十萬億佛土可到否?有極樂世界否?皆是障礙
往生因緣。

淨土法門,能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只此一生,了生脫死。十萬億佛土,不離自心,皆得往生。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娑論云: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古德云:斷疑生信此心堅,日日如斯不改絃,祇望臨終歸極樂,更無別事可相牽;平生只剩望西歸
,決定無疑願不違,總是今生歸去好,免受胎獄受辛酸。

經文: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
,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
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否。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
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
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
,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

迷則眾生,覺則佛;迷則胎生,覺則化生。

經文: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寶積經云:釋種決定智,是故於佛法,決定心安住。依於無所得,當得上菩提,曉知一切法,人
中命終已,得生安樂國。

至心深信老實念佛,能使你開悟,令汝能在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成佛作祖。

經文: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
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
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經文: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
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
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
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
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
第十佛名曰妙高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
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
,皆當往生。

經文: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
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
今為汝略說之耳。

唐朝法照大師,淨土宗第四代祖師,親見文殊普賢二大士,便禮拜請問修行之要。

文殊菩薩開示: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
,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
知念佛,諸法之王。

法照大師問:當云何念?
文殊菩薩答: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
不退轉。
語已,二大聖同舒金臂,摩照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
,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照歡喜作禮而退。

唐朝慧日三藏大師至印度,七日於觀音像前、斷食、禮敬、蒙觀音現身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
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性梵大師云:人身甚難得,壽命復不長,佛法實離聞,此經更難遇,今既聞此經,善根極深厚,
當發菩提心,專念彌陀佛,願生安樂國,見佛得受記,慈悲度眾生,共證無上道。


開悟聖僧云:饑來吃飯睏來眠,行往坐臥了無痕,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

開悟祖師云:終日騎牛不見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里追尋覓不得,忽爾覺知我騎牛。

經文: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
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
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
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經文: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
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
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滅度後,法運分為四期:
一、正法期:有一千年,能得解脫,名為解脫堅固。
二、像法期:有一千年,寺塔佛像,五乘教典,仍住世間,得道者少,名為塔像堅固。
三、末法時期:有一萬年,佛法日漸衰滅,世人惡多善少,你爭我奪,名為鬥爭堅固。
四、滅法時期:萬年以後,經法滅盡。

經文: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
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如優曇L華久久乃現,盲龜遇浮木穿孔,可見其難無比。

釋迦牟尼佛云:若有眾生,得聞佛聲,信心清淨,踴躍歡喜,毛髮皆豎,或痛哭流淚之人,皆由前
世曾行佛道,從善道中來,故非凡人。若有眾生,聞佛名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不相信,當
知此人,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無法了脫生死輪迴,故心狐疑,不能信向。

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開悟祖師云: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為眾生被業繫四聖六凡油然生。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諸佛所說經律論三藏教典,菩提正法,是令眾生離苦得樂,解脫生死,是唯
一光明平坦正直的大道,所以沒有善根智慧離苦得樂,解脫生死,是唯一光明平坦正直的大道,所
以沒有善根智慧的人,是難得難聞的。世間有一些人,業重無明厚,無慧眼,遇見佛法僧,有見等
於無見,喪失轉凡入聖機緣,實在可悲可惜!

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

本師說法四十九年,開示大乘菩薩殊勝法門,六度波羅蜜,實相中道法,不二法門;諸佛所證的十
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非常廣大精深,欲聽聞到甚難。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時當末法,邪師說法很多,思想觀念偏離佛法,著有著空,邪見偏見斷見常見,與如來正法相違背
,誤導眾生,甚為不幸;若能遇上佛法中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可作眾生眼目,能作救世明燈,是三
界內的慈航,是出生死入涅槃的大恩人,應當視同如佛,恭敬奉事,不可見師過,不可違師教,能
遇善知識者,可以說是具足大善根大福報是也。

古德感嘆詩:獨上高樓望眾生,行雲流水一孤僧,間世多少奇男子,幾個能為救世燈。

法華經云: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當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
令得見佛,發無上菩提心。

法華文句云: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善知識有三種:
一、外護 
二、同行 
三、教授
外護:令我四事無缺,安心辦道,名為善知識。
同行:與我同行同願,志同道合,可以互相切磋策勉,名善知識。
教授:通宗通教,能教我斷惡行善,真修實證,名善知識。

華嚴經中有十種善知識:
一、令發菩提心而安住 
二、令生善根 
三、令行諸波羅蜜
四、能解說一切佛法 
五、能成熟一切眾生 
六、有決定無礙辯才
七、令不著一切世間 
八、令於修行無厭倦 
九、令安住於普賢行
十、令入一切佛智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淨土法門,佛無問自說,淨土廣深,唯佛與佛方能徹底了知,故難信。

仁王護國經云:三賢十地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佛勸往生淨土,橫超三界,親聽法音,共證無生──極樂是四眾最高學府

有大福報大善根,方能得聞本經。

佛說阿彌陀經云: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元朝中峰國師淨土詩云:要結蓮華會上緣,是非人我盡傾捐,無時不作難遭想,歡喜同登解脫船。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應當信順,如法修行,有六種含義:
一、信順真如本性,如法藏比丘,稱性發願。
二、信順世尊,彌陀、及十方諸佛,效法法藏比丘,發大菩提心,起大願、修大行、累積無量功德
,證大界,度無邊眾生,法藏比丘實在偉大崇高,值得我們尊敬,如其所行,應當學習。
三、信順無量壽經之法義,如實依本經所說信願念行四門而修,決定不別求玄妙。
四、 信順所處時境,即時當末法,境屬五濁,如逢饑年亂世,黃金非寶,谷麥為貴,若不依淨土法
門而修,決定難了生死,出輪迴。
五、 信順自己根機,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不仗彌陀本願攝受,何能帶業往生,離苦得樂,決難自
度度人。
六、 信順止惡除習,必須檢點身口意三業,革除習氣,以修十善,及種種方便,降伏煩惱惡業與習
氣,此為如法修行要務。

佛為什麼如此再三叮嚀勸囑,因為此經具足無量壽佛全身,亦具足一切諸佛全身,如是信入順從,
能生一切佛智。依此修行,能度生死,能成佛果。聽聞信受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經道滅盡
,特留此經,眾生遇者,皆可得度。

經文: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
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
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

何謂清淨法眼?就是小乘初果見道位,斷盡見惑,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名得清淨法眼。

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何謂阿那含?此云不來。小乘三果位,斷盡見惑,及欲界思惑,不再來欲界人天受生,故名阿那含
果。

何謂漏盡意解?即是小乘四果位,名阿羅漢,此云無生。以其斷盡三界一切見思惑,故曰漏盡。具
有三明六通八解脫,故曰意解。

開悟聖僧云: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開悟祖師云:五蘊山中藏真人,六根門頭放光明,日夜相處不相識,迷失主人甚可憐。

經文: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芬
芬而降。佛說經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一切大眾,靡
不歡喜。

聽聞無量壽經,各個皆大歡喜,歡喜什麼?大眾歡喜有四種含義:
一、 過去無量劫來,未聞此經,所以生死不絕,今生得聞當生可成就了生脫死的妙法,當然皆大歡
喜。
二、 過去愚癡顛倒,不知人人具足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現前一念之心,與佛無異,具足無量光
無量壽。若能背塵合覺,離惡修善,隨順自性清淨功能,可稱性顯發不欠絲毫,不從他得,自
在受用,解脫無礙,當然皆大歡喜。
三、阿彌陀佛是我慈父,成佛已來,時經十劫,倚門垂手,盼我回鄉;而我不見不聞,不知不念。
今聞此經,始知違逆不孝,悲痛不遲,決志往生,歸心似箭,親見慈父,當然皆大歡喜。
四、自己思惟生死死生,父母無量,於我有恩,無由報答,今聞此經,帶業可得橫超三界。由此信
願念佛,往生極樂,乘願再來,分身無數,種種方便,度脫歷劫冤親,父母師長,同出三界,
共證菩提,四恩總報,當然皆大歡喜。

演講圓滿心得結論:
一.演講一百六十三天,將無量壽經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事與理,做深入淺出的介紹,讓聽聞本
經的善信大德,個個正信淨土法門真實義。
二. 淨土法門的行者,若尚未正信堅固,容易動搖道心,疑惑淨土法門,遲遲不敢不肯向前修持者
,由本次講經說法的緣故,能滋潤大眾法身慧命,消除眾人之疑惑;未正信未堅固者,讓大眾
正信彌陀慈父之大悲願力,因此勇猛精進,信願念佛,出三界,證無上菩提為正宗。
三. 願與法界有情,四生六道共結彌陀淨土法緣,同登極樂,證無生法忍,親蒙授記,行菩薩道,
廣度眾生,同成佛道。
祝福諸位菩薩!身心愉快,法喜充滿,福慧成就,極樂世界相會!
清清淨淨一靈光 剎剎塵塵不覆藏
萬萬千千都是覺 多多少少弗思量 
明明白白無生死 去去來來不斷常
是是非非如昨夢 真真實實快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