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如下本大法師佛學講座講義 --楞嚴經第十卷 |
1
楞嚴經第十卷大意:
世尊破禪定中五十陰魔,
第十卷由五陰的行陰開始,
論到外道所主張的
二無因論、四種常論、
四種顛倒見,
乃至五現涅槃論等,
外道的十種邪解。
其次為識陰魔境的問題,
如立所得心,成所得果,
而違遠圓通涅槃妙境,
乃至第八之發邪思因,
立熾塵果,
而迷背圓通涅槃等事。
這些一連串外道立論
相似的禪境為魔道,
就是連第九境界
的聲聞禪境,
以及第十種境界
的辟支佛的禪境,
都是同樣為魔境
因為是亡失了
佛陀的正知正見,
不成增進,
違背了圓通涅槃
的妙境之緣故。
佛陀強調應該將這些
辨別魔境法門,
傳示末法,
以便魔境現前時
能得到辨別認識,
以免墮落,
這些正是諸佛究竟進修
最後的垂範。
最後並提示
五陰五種顛倒妄業,
以及雖然
犯四重十波羅夷等重罪,
也因為弘揚辨別魔境法門
於末法的緣故,
而能消滅所有的業障,
是故世尊特別叮嚀佛子
應一心弘揚楞嚴經,
受持楞嚴經,
依教奉行,
即能直趨菩提涅槃的妙果,
何以故?
因為三世如來
皆從楞嚴經而出生故。
2
楞嚴經
一部破魔的照妖鏡。
3
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三摩提,
想陰盡者,
是人平常夢想消滅,
寤寐琱@,
覺明虛靜,猶如晴空,
無復麤重,前塵影事。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如鏡鑑明。
來無所黏,過無蹤跡。
虛受照應,了罔陳習,
唯一精真。』
4
白話解釋:
阿難啊!
那些善男子
修習三摩提禪定,
已經將想陰破盡,
這個人平常的夢想
已經消滅,醒與睡都一如,
覺性圓明的真心
已得到清虛寂靜,
猶如晴空朗然,
再無粗重的前塵影事
來往在心中。
觀看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就像明鏡照映物像一樣,
物像來時無所黏著,
物像去時不留蹤跡。
只虛靈接受照明,
應物現影而已,
已經了然
沒有舊的影相習慣可言,
只有一個精明的真性之體。
5
迦葉佛偈云:
『一切眾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6
經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
見諸十方十二眾生,
畢殫其類,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
見同生基,
猶如野馬熠熠清擾,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習,
如波瀾滅,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
以為其本。』
7
白話解釋:
世間一生滅變動的根元,
就從此披開顯露出來,
所以能看到十方世界
十二種類的眾生,
畢竟能窮盡各類的生滅相,
雖然未能通達
每一個生命的由來頭緒,
但是能看到十二類眾生
出生的共同基本原因,
就像陽焰一樣,
清明而又擾動不停,
是浮根四塵之元,
是究竟樞穴關鍵,
這種界叫做行陰區宇。
如果這個輕清擾動,
微明發光的本元體性,
入於自性元本澄清之境時,
那麼元來的習氣
一旦經過澄清,
就有如波瀾平息,
化為澄清之水,
這種境界叫行陰破盡。
這個人就能超越
眾生生死的混濁,
觀察行陰的由來,
就是幽隱深微的妄想心,
做為它產生的根本。
8
十二類眾生各各不同,
可是其究竟轉變之機,
都是在行陰。
浮根四塵之身體,
是由行陰
而得以生滅遷流。
9
開悟聖僧云:
『息念亡慮,佛自現前,
此心即是佛,
佛即是由眾生成;
為眾生時,此心不滅;
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不增不滅名為佛性。』
10
經文:
『阿難當知!
是得正知,奢摩他中,
諸善男子,凝明正心,
十類天魔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於本類中,生元露者。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
於圓元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11
白話解釋:
阿難你們應當要明白!
這些得到正知禪定
境界中的諸善男子,
已經達到
內心凝定光明的正心,
所以想陰的十種天魔妖邪,
就不能得到
破壞的方便機會。
因此才能用功專精
窮研十二類眾生的生滅根,
本在本類之中,
生命的根元,
在這個圓擾動元當中,
生起分別計度推測,
這種人就會墜入二種主張,
生命沒有起因而有
的邪見謬論。
12
自本段開始就分別啟示
行陰將破未破之時
的十種妄自推斷,
相陰破,行陰顥露時,
天魔外道已經不再來干擾,
唯有自心的邪解在作孽,
是純粹唯有心魔,
所以不言十境,
只言十計,
就是十種妄自推斷。
13
斷文: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機全破,
乘於眼根,
八百功德,見八萬劫,
所有眾生業流灣環,
死此生彼,
祗見眾生輪迴其處。
八萬劫外,冥無所觀,
便作是解:
此等世間,十方眾生,
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亡正N知,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14
白話解釋:
第一種,
這種人誤會錯見
生命源本沒有起因而有,
為什麼呢?
因為這位修禪定的人
既然得到生機行陰全露,
乘著眼根清淨
的八百種功德之力,
能看見八萬劫內,
所有眾生
都是隨著所造的善惡業
在六道中流轉彎曲環繞
的輪迴生死,
死於此又生於彼,
只見眾生輪迴生死
在八萬劫的範圍處所,
超過八萬劫以外,
就冥暗無所見了。
因此就做這樣的邪見解釋:
這些世界內
十方所有的眾生,
八萬劫以來,
都是沒有起因而自然有的。
因此就妄自推理計度推測,
亡失了正N知,
而墮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智慧的覺性。
15
佛性無始無終
16
梵網經云:
『佛性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源處。』
17
拘留孫佛偈云: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18
毘婆尸佛偈云: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19
開悟聖僧云:
『終日喫飯,
未曾咬著一粒米;
終日穿衣,
未曾掛著一根紗;
終日行路,
未曾踏著一寸地;
終日坐禪,
未曾坐過一秒鐘。
法身光明纖毫一塵不染。』
20
經文: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
何以故?
是人於生既見其根,
知人生人,悟鳥生鳥,
烏從來黑,鵠從來白。
人天本豎,畜生本橫,
白非洗成,黑非染造,
從八萬劫無復改移,
今盡此形,亦復如是。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
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當知今日,
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由此計度,亡正N知,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
立無因論。』
21
白話解釋:
第二這種人見到生命結束
都是無有起因的,
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這種人
對生命既然見到根本
就是無有起因的,
明白人本來生人,
了悟鳥本來生鳥,
烏鴉本來就是黑的,
白鶴本來就是白的,
人與天人本來就站立的,
畜生本來就是橫伏行走的,
白色不是因洗淨而成的,
黑色也不是染造而成的。
自從八萬劫以來,
並沒有改變轉移過。
今後窮盡未來,
這些情形,
也是仍然這樣不會改變。
因此錯認為;
我原本以來
就不曾經見到菩提佛性,
怎能有什麼
菩提佛果可成就呢?
所以應該要認為
現在的一切萬物形象,
都是沒有因而自然而有的,
由於這樣妄自推理計度,
就會妄失正N知,
墮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正覺之性。
這叫做第一種邪見外道,
是建立無因的理論。
22
以上就是行陰十種
妄自推理計度的第一種,
這種外道所建立的邪論
就是無因論。
他們認為宇宙萬物的根本,
是冥然無因而自然生的。
一切萬有現象
都是自然的規律。
起初既然沒有
什麼目的之因,
當然最後也是同樣
無有因之果。
可說是違背正理的惡見。
相陰破盡,行陰顯露之時,
首先會遇到這種境界,
會這樣的妄自計度推想,
行者應一心留意,
勿得粗心也。
23
經文:
『阿難!是三摩中,
諸善男子,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於圓常中,起計度者,
是人墮入四N常論。』
24
白話解釋:
阿難啊!
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中
的諸位善男子,
已經達到不動不惑的正心,
天魔就不能候得其便而入,
所以才能窮究十二類眾生
生的生滅根,
本內心觀察行陰
是幽微清常擾動的根元,
在圓擾動元之中,
妄起分別計度推測,
這個人就會墮入
四種外道圓痡`的邪論。
25
經文: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
二處無因,
修習能知二萬劫中,
十方眾生,所有生滅,
皆咸循環,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26
白話解釋:
第一種是這種人
窮究內心與外境的本性,
兩處都是無因的,
他修習窮究心與境,
能明白兩萬劫當中,
十方眾生所有生滅的現象,
都是循環不息,
根本不曾散失,
所以就妄自推斷
心與境的本性,
是常在不變的。
27
經文: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
四性常住。
修習能知四萬劫中,
十方眾所有生滅,
咸皆體琚A不曾散失,
計以為常。』
28
白話解釋:
第二種是這種人
窮究四大元素,
認為四大的體性
是常住不變的,
他窮究修習
能知四萬劫當中,
十方眾生所有的生滅現象,
認為四大的體性
都痡`不變的,
不曾斷滅散失,
所以就妄生分別計度
錯執以為是痡`的。
29
想陰已破,
行陰顯露的行者,
欲窮行陰,
就專心一意窮究
地水火風四大的本性,
已經了解四大
是一切變化的根元,
萬事萬物,
沒有一項不是
從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
所以就認為四大本性
是經常存在不變的。
不過此人仍然不知
四大還是唯心所現之理,
其體性本來就空性的,
是幻化不定的現象。
30
大智度論云:
『若法因緣生,
是法性實空;
若此法不空,
不從因緣有。』
31
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
皆說本性空義,
化導有情,
要聞佛說本性空義,
乃入作聖道得聖道果;
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何以故?
本性空即是佛眼。』
32
經文: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
末那執受,心意識中,
本元由處,性常甯G。
修習能知八萬劫中,
一切眾生循環不失,
本來常住,窮不失性,
計以為常。』
33
白話解釋:
第三種是這種人
窮究六根中的六識,
第七末那識,
第八執受識,
窮盡心意識當中
的初動之處,
認為心意識的性能
本來就是痡`存在不滅的,
這樣的修習
能了知八萬劫當中,
一切眾生
生死輪迴循環不斷失,
認為本來就是常住永存的,
他窮究這個
不斷失的心意識,
就妄生分別推測計度
錯執以為是痡`存在的。
34
六識者:
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
35
七識者:
梵語末那識,
譯為執著識,
睄f思量識。
36
八識者:
梵語阿賴取識,
譯為藏識,
無垢識、能藏、所藏。
能執持吾人之根身,
以及器界,
種子等的作用,
所以又稱為執受識。
37
想陰破、行陰顯露的行者,
欲窮盡行陰,
他的能力只能明白
八萬劫以內心意識的情形,
至於八萬劫以外
的心意識來源,
都是一概無知,
所以只了解一面,
而不知全體。
所以自然以為
從本以來就常存在,
以此循環不失之性,
妄自推想心意識的性能
是經常存在的。
38
經文: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
生理更無流止運轉,
生滅想心,今已永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由此計常,亡正N知,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二外道,
立圓常論。』
39
白話解釋:
第四種是這種人
既然滅盡想陰的根元,
不會再產生理念思想,
內心流動或者止息等
運轉的生滅思想妄心,
現在已經永遠消滅,
因此認為理體中自然
成為不生不滅,
這是因為妄心所推測
計度而錯執以為是痡`的,
由於這樣計度錯執
是痡`不變的,
亡失了正N知,
墮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正覺之性。
這就是所謂第二種外道
所建立的圓常邪論。
40
想陰破,
行陰欲破未破之際,
行者以為流轉生滅
都屬於想陰之心,才誤以為
已得不生不滅之理,
他並不了解陰破後,
所顯露出來的行陰,
正是生滅之元,
是極微細流注,
但是此人卻妄自推測
是不生不滅之理,
是生滅作為
不生不滅之錯見。
41
以上這行陰之十種
妄自推測計度的第二種,
本來就是外道
所建立的邊見邪論,
他們觀看行陰顯露,
以為行陰雖然不停的生滅,
相續不斷,未曾遺失,
而且周一切法,
所以就斷定為常存圓,
以為這就是
萬事萬物的源流,
才會建立四種
圓常在的邪論。
42
五陰破,當下出三界,
轉凡入聖,
大乘究竟位為佛,
小乘究竟位為阿羅漢。
43
開悟聖僧云:
『一切法門不離自心,
是故究竟淨土,
即在自心;
心淨土亦淨,
心穢土亦穢,
修一切法門終歸淨心。』
44
開悟聖僧云:
『聖人觀性,凡夫觀相;
凡夫處處見、處處著,
故有生死,
聖者知諸法無我,
與空相應,
遠離一切染著,
故曰涅槃。』
45
開悟聖僧云: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46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於自他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顛倒見,
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47
白話解釋:
阿難啊!
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中
的諸位善男子,
已經達到不動不惑的正心,
天魔就不能
得到害他的方便機會,
所以才窮究十二類眾生
的生滅根本,
詳細觀察行陰時,
是幽隱輕清,
永遠不息的活動根元,
因此在自己與他人之中
內心生起錯誤的推測度,
這種人就會墜入
四種顛倒的見解,
生出一部分無常
一部痡`的論說。
48
想陰破,行陰現前,
發見行陰幽隱輕清,
時常擾動,
是生滅的根元,
也是所活動之元,
那麼自他依正
都是依行陰而建立的,
在自我與他境當中,
妄自推測,
而墜入四種顛倒的見解,
一分是無常的邪見,
一分是常存的邪論。
49
經文: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
N十方界湛然,
以為究竟神我,
從是則計我十方,
凝明不動。
一切眾生,於我心中,
自生自死。
則我心性,名之為無常,
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50
白話解釋:
第一種顛倒,
這種人觀察行陰
誤認為是妙用明淨的真心,
滿於十方世界,
澄湛清淨以為
這就是究竟的神聖真我,
從此就妄自推斷,
我滿十方世界,
內心堅凝光明不動,
一切眾生都
在我的自心中自生自死。
所以我的心性
叫做痡`存在;
那些自生自滅的眾生,
是畢竟無常性的。
51
行者定力已見行陰,
而誤認建立神我(真我),
這個我,
是唯一不生不滅的心生,
這才是常存的,
故名真常。
那些有生有滅的眾生,
是畢竟無常的,
因此行者
墜入常與無常的邪見。
52
經文: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
N觀十方,琩F國土,
見劫壞處,名為究竟,
無常種性,劫不壞處,
名究竟常。』
53
白話解釋:
第二種的顛倒,
這種人不觀察自己的心,
運心觀十方算不盡
如琲e沙
那麼多的世界國土,
看見劫壞時期
的火災、水災、風災
被破壞之處,
就錯認為
究竟無常的種類性質;
對壞劫三災
沒有壞滅的處所,
就錯認為究痡`的。
54
行者的定力
只能看到劫運到時,
三災所及與不及的地方,
所以就誤認為
無常與常存的見解。
其實世界是要經過
成住壞空的過程,
是循環延續不斷的。
55
經文: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
精細微密,猶如微塵,
流轉十方,性無移改,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從我流出,
名無常性。』
56
白話解釋:
第三種顛倒是,
這種人
特別觀察自我的身心,
息精細微密,
就像微塵一樣,
雖然流轉流十方世界,
但是心性並沒有移轉改變,
它能使這個身體即生即滅
所以錯誤不壞滅的心性,
就名叫做我性,
就名叫做我性是常存的;
一切變化生死
都是從我的心性流出,
就名叫做無常之性。
57
開悟聖僧云:
『聲聞厭喧求靜,
猶如棄麵求餅,
餅從來即是麵;
造作隨人百態,
煩惱即是菩提,
佛子若如是見,
三世諸佛授記。』
58
開悟聖僧云:
『法身自在無方,
觸目無非正覺;
六塵本來空寂,
涅槃生死平等。』
59
經文: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
見行陰流。
行陰常流,計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已滅盡,
名為無常。
由此計度,一切無常,
一分常故,墮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
第三外道,一切常論。』
60
白話解釋:
第四種顛倒是,
這個人明白想陰已經滅盡,
見到行陰現在遷流不斷,
因此對行陰常流不斷,
就妄自推測是痡`的真性。
色、受、想等三陰,
現在已經滅盡,
就名叫做無常之性。
由這種錯誤的推理計度,
以為一部分是無常,
一部分是痡`的緣故,
就會墮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
這就是所謂第三種外道,
建立一分常
與一分無常的邪論。
61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
於分位中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62
白話解釋:
又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
的諸位善男子,
內心堅定已達到
不動不惑的正心,
天魔就不能得到
害他的方便機會,
所以才能窮究十二類眾生
的生滅本元,
行者在觀察行陰時,
行陰是幽隱輕清,
永遠不息的活動之元,
對於時間與人我當中,
妄自推測計度,
這種人就會墮入四種
有邊際與無邊際的
錯誤言論。
63
分位分為過去、現在、未來
的三際分位,
見聞分位、
彼我分位、
生滅分位等四種分位。
64
經文: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
流用不息,計過未者,
名為有邊,計相續心,
名為無邊。』
65
白話解釋:
第一是這種人心內
推測計度眾生生滅的根元,
遷流的作用相續不曾停止,
推測認為過去的已經消滅,
未來的還是未到,
所以名叫做邊際。
計度推測認為
現在相續不斷的心念,
就名叫做沒有邊際。』
66
行者在無邊際中,
妄立有邊際的邪論,
所謂刻畫虛空,
虛空卻是無際,
心性在三際亦復如是。
67
經文: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
則見眾生。
八萬劫前寂無聞見。
無聞見處,名為無邊。
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68
白話解釋:
第二是這種人的定力
只能觀察看到
八萬劫以內眾生,
對八萬劫以前
就寂然沒有所聞所見,
因此妄自推斷,
無聞無見的處所,
就名為無邊。
有見聞眾生的處所,
就名為有邊。
69
經文:
『三者,是人計我知,
得無邊性。
彼一切人見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
但有邊性。』
70
白話解釋:
第三種是這種人
妄推自己能知一切,
已經得到無邊性,
其他的一切人,
都顯現在我的知覺中。
我不曾了知
他們能知的心性,
就認為別人
都不能得到無邊之心,
只要具有有邊之性而已!
71
超度三種層次:
一、 思想超度。
二、現生超度。
三、命終超度。
72
佛藏經云:
『若有一心行道比丘,
專志向道,
千億天神願共供養,
若不供養,
我如來白毫相光無量光明,
其中一道光明,
供養吾佛弟子。』
73
經文: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
以其所見,心路籌度,
一切眾生,一身之中,
計其咸皆,半生半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四外道,
立有邊論。』
74
白話解釋:
第四種是這種人
窮究行陰的空性,
因為定慧未深
不能完全空滅,
就依他所見到的
心路歷程而籌思計度推測,
對一切眾生,
每一個人的身心當中,
認為一半是生起的,
一半是空滅的。
因此就判斷世界上一切所有,
也是一半有邊,
一半是無邊的.
由於這種計度推測,
以為有邊無的緣故,
就會墮落外道,
迷惑菩提正覺的真性。
這就是所謂第四種外道,
建立有際的論說。
75
眾生現在正隨著
行陰的密移遷流,
而生滅不息,
但是外道智慧不足,
錯誤始有而後空,
先生而後滅,
所以就妄加推測計度,
當生起作用時,
認為是有邊;
空滅時,認為是無邊,
因此,有如此邪論言說,
最後墮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本性。
76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於知見中生計度者,
是人墮入四種顛倒,
不死矯亂,N計虛論。』
77
白話解釋:
其次,
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
的諸位善男子,
內心已經堅定凝固不亂
的修正自心,
天魔就不能候得其便而入,
所以能窮究各類眾生
生命的本元,
他詳細觀察行陰時,
行陰是幽隱輕清,
永遠不息是活動之元。
因此
在他所知所見的境界當中,
生起推測計度,
此人就會墮入
四種顛倒的見解,
並且說一些
捉摸不定的矯揉亂語,
普遍計度錯執
虛浮不實的邪說言論。
78
經文: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
見遷流處,名之為變。
見相續處,名之為琚C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名之為減。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名之為無。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
有求法者,來問其義,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於一切時,皆亂其語,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79
白話解釋:
第一是這種人
觀察生滅變化的根元,
見到遷流變化的處所,
就名叫做遷變;
見到相續運行的現象,
名叫做琩魽F
見到現在所能看見的處所,
名叫做生起;
不能見到
所要見到的過去處所,
名叫做消滅;
能使相續的主因,
這體性不斷滅的處所,
名叫做增多;
正在相續中,
前後相接中間
必有缺乏隔離之處,
名叫做減少;
見到各個的生存處,
名叫做有;
見到各個的亡失處,
名叫做無;
以上同觀察行陰之理,
是行者用心觀察所得
而發生差別的知見。
如果有求法的人
來問他的義理時,
他就四答說:
我現在亦生亦滅,
也有也無,也增也減,
在一切時,
他都是胡亂答話,
使令來請問的人,
都遺失了正確答案的章句。
80
經文:
『二者,人諦觀其心,
互互無處,因無得證。
有人來問,唯答一字,
但言其無。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81
白話解釋:
第二就是這種人,
詳細觀察自己內心,
每一個念頭都彼此互相
沒有固定的存在,
悟證諸法都是沒有,
沒有一法可得,
因此,
自己就是因為無而得證的,
所以有人來請問他時,
就只有答覆一個字,
就是唯有「無」這字,
除了無之外,
就沒有什麼話可說。
82
經文: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
各各有處,因有得證。
有人來問,唯答一字,
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83
白話解釋:
第三是這種人,
詳細觀察內心,
發覺一念一念,
都各自有他動念的
起點處所,
因此認為有可證得,
所以有人來請問他時,
就只有答覆一個字,
就是只說「是」這字,
除了「是」這字以外,
其餘就沒有任何話可說。』
84
經文: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
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
四顛倒性,不死矯亂,
N計虛論。』
85
白話解釋:
第四種是這種人,
觀察內心的行陰有與無,
都見到了,
但是其境分為兩枝的緣故,
所以他的心也混亂不定。
如果有人來問,
他就回答說:
亦有就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都是矯亂其辭,
使人無法窮究詰問。
由於這種推測計度,
矯揉亂立虛無的謬論。
所以就墮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本性。
這就是所謂第五種外道,
四種顛倒矛盾性
的不死矯亂,
是普遍錯誤計度所產生
虛妄不實的邪說言論。
86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於無盡流,生計度者。
是人墮入死後有相,
發心顛倒。』
87
白話解釋:
其次,
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中
的諸位善男子,內心堅定
凝固不亂的修正息,
天魔就不得其便而入,
所以才能窮究
十二類眾生生命的根元,
他詳細的觀察行陰時,
行陰是幽隱輕清,
是永遠不息活動的根元,
因此在相續無盡,
遷流不息當中,
生起推測計度,
此人就會墮入
死後還有我相的執著,
心內發出
是顛倒錯亂的知見。
88
經文: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或見我圓,含N國土,
云我有色。
或彼前緣,隨我迴復,
云色屬我。
或復我依,行中相續,
云我在色。』
89
白話解釋:
或者自己固執身體,
說這個色身就是我。
或者認為我心性圓滿廣大,
含N了十方國土,
說我含有物理色相。
或者認為眼前所有的境相。
是隨著我的心迴轉往復,
說這個色相
是屬我所有的境界。
或者認為
我依附在行陰之中,
遷流相續,
說我是藏在物理色相之中。
90
開悟聖僧云:
『法身空寂,本來不生,
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槃,
不見有善惡,不見有凡聖,
不見一切法,是名見法。』
91
華嚴經云:
『真如離妄痡I靜,
無生無滅普周N;
諸佛境界亦復然,
體性平等不增減。』
92
華嚴經云:
『法身痡I靜,清淨無二相,
為化眾生故,不現種種形,
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93
大般若經云:
『眾生實不知諸法自性空故,
不得脫六道生死。』
94
大般若經云:
『菩薩觀一切法空,
無法性可見,
住是性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無性相
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5
經文: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
畢竟菩提。
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有相,
心顛倒論。』
96
白話解釋:
以上這些
都是推測計度而邪說:
人死後有我相,
便從色陰、受陰、
想陰、行陰等四陰,
四陰各生四種
不同的邪見錯執,
依次循環
總共有十六種我相。
因此,
或者推測煩惱畢竟是煩惱,
菩提畢竟是菩提。
煩惱與菩提這二種性能
可以並駕齊驅,
但是互不相融。
由於這樣的推測計度,
認為死後有我相的緣故,
所以墮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覺性。
這就是名叫做第六種外道,
建立了五陰中
的我死後有我相,
心性顛倒的謬論。
97
外道認為煩惱是煩惱,
菩提是菩提,
兩種性能並有並行,
都是無盡而琣釭滿C
外道不知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之理,
認為聖人就是聖人,
凡夫就是凡夫,
聖凡各立,不可顛倒,
不能平等,
絕對不能轉凡入聖,
絕對不能轉煩惱成菩提,
是故立此邊見之邪論。
98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於先除滅,
色受想中,生計度者,
是人墮入死後無相,
發心顛倒。』
99
白話解釋:
其次,這些在修三摩地
禪定中的諸位善男子,
內心堅定凝固
不亂的修正自心,
天魔就不得其便而入,
所以才能窮究
十二類眾生的生命根元,
詳細觀察行陰時,
行陰是幽隱輕清,
永遠不息而活動之元。
觀於先前已經除滅的
色陰、受陰、想陰當中,
生起推理計度,
此人就會墜入死後
斷滅沒有相的邪見,
心內發生顛倒的見解。
100
經文: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心無所繫。
知其受滅,無復連綴。
陰性銷散,縱有生理,
而無受想,與草木同。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死後云何更有諸相?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
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101
白話解釋:
行者見到色陰終歸消滅,
身體就沒有所依存;
行者觀察想陰已經消滅,
心念也就沒有所繫;
了解受陰已經消滅,
內心與外境就無法連接,
色受想三陰的性能消散,
縱然有行陰的生理生起,
而已經沒有
感受與思想的作用,
就等於與草木一樣。
這個行陰實質雖然現前,
仍然沒有實在可得,
死後怎能更有什麼相可得呢?
因此就這樣勘察校驗
而判定人死後斷滅而沒有相,
如此循環往復研探,
而有八種無相邪見謬論。
102
經文: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
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七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無相,
心顛倒論。』
103
白話解釋:
從此推斷計度,
認為涅槃因果,
一切都是空無,
都是虛假的名字,
竟究都斷滅的。
總而言之,
這樣的推理判斷,
認為死後什麼都沒有的緣故,
必定墜入外道,
迷惑了菩提覺性,
這叫做第七種外道,
建立了五陰中,
死後根本斷滅無相之邪見,
是心內發生顛倒的謬論。
104
涅槃經云:
『涅者不生,槃者不滅,
不生不滅名為涅槃。』
105
涅槃經云:
『夫涅槃者,名為解脫。』
106
涅槃經云:
『涅槃義者,
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107
涅槃經云:
『貪瞋癡永盡,
是名為涅槃。』
108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於行存中,兼受想滅,
雙計有無,自體相破。
是人墜入死後俱非,
起顛倒論。』
109
白話解釋:
其次,
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中
的諸位善男子,
內心堅定凝固不亂
的修正自心,
天魔就不得其入,
所以才能窮究十二類眾生
生命的根元,
詳細觀察行陰時,
行陰是幽隱輕永遠不息
而活動之元。
行者在行陰宛在的境界內,
看見色受想等陰已經消滅,
因此就雙方面
計度推測有與無,
自體互相攻破而產生矛盾性,
此人就會墜入
死後一切皆非的邪見,
內心生起顛倒的謬論。
110
經文: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
行遷流內,觀無不無。
如是循環,窮盡陰界,
八俱非相。
隨得一緣,皆言死後,
有相無相。』
111
白話解釋:
在色受想等陰當中,
所見似有非有,
在行陰遷流不息之內,
觀察行陰似無不無。
這樣循環往復,
窮究以上四陰界限,
各具不像有不像無
而成八種沒有固定的現象。
所以隨便得到一陰,
就說人死後像有相也沒有相。
112
經文: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
心發通悟。有無俱非,
虛實失措。由此計度,
死後俱非。後際昏瞢,
無可道故,墮落外道,
或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八外道,
立五陰中,死後俱非,
心顛倒論。』
113
白話解釋:
又觀察計度變化的一切萬法,
性質都是遷流虛訛,
所以內心產生
不正確的通達了悟,
認為有無都不的邪見,
使得虛無與實有兩面
都失去依據,沒有把握,
這樣的妄自推斷,
認為死後有與無都不是,
因為死後未來際之事,
都是茫茫渺渺,
沒有正理可說,
必墜落外道,
迷惑了菩提覺性。
這就是名叫做第八種外道,
建立五陰中,
死後皆非的邪論,
心生顛倒矛盾的理論。
114
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一切諸法都是有與無
互相破奪,
實與虛沒有定法,
已經變成茫然
沒有把握的理論。
如果有人問他:
到底誰虛誰實,誰有誰無?
他決定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搖晃不定。
115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於後後無,
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116
白話解釋:
其次,
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中
的諸位善男子,
內心堅定凝固
不亂的修正自心,
天魔就不得其便而入,
所以才能窮究
十二類眾生的生滅根本,
如果詳細觀察行陰時,
行陰是幽隱輕清,
永遠不息是活動之元、
行者見到行陰念今滅無,
而生起推測計度,
此人就會墜入
七處斷滅的理論。
117
七處斷滅者,
即是三界內七種人天命終後
完全斷滅空無的邪說言論:
第一、四大部洲。
二、欲界六天。
三、色界初禪天離生喜樂地。
四、色界第二禪天定生喜樂地。
五、色界第三禪天離喜妙樂地。
六、色界第四禪天捨念清淨地。
七、無色界四空天。
今生若命終壽盡斷滅,
斷滅後不再生起,
是為七處斷滅。
118
經文: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
或苦盡滅,或極樂滅,
或極捨滅。』
119
白話解釋:
或者誤認死後身體斷滅。
或誤認欲界果盡處斷滅。
或者誤認苦盡斷滅。
或者誤認極樂終盡斷滅。
或者誤認極捨終盡斷滅。
都一一妄加推測
為畢竟斷滅無。
120
或計身滅:
是包括四大部洲與六欲天,
身死以後一切皆斷滅。
或欲盡滅:
是指初禪天的天人,
已離開一切欲染,
身死皆斷滅。
或苦盡滅:
苦盡是指二禪天人,
是極喜無憂之禪天,
身死皆斷滅。
或極樂滅:
極樂天是指三禪天的天人,
是離喜妙樂之禪天,
身死皆斷滅。
或極捨滅:
極捨天是指四禪天之天人,
是捨覺觀的喜樂,
身死皆斷滅。
121
無常經云: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乘,
尚捨無常身,
何況諸凡夫!』
122
善導大師云:
『漸漸雞皮鶴髮,
看看行步龍鍾;
直饒金玉滿堂,
豈免殘衰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123
經文:
『如是循環,窮盡七際。
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
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124
白話解釋:
這樣的循環推理
窮盡三界內七種人天邊際,
現前一切都歸消滅,
斷滅以後不會再生起。
由於這樣的推測計度
人死後都斷滅空無,
所以墮落外道的邪見中,
迷惑了菩提覺性。
這名叫做第九種外道,
建立五陰中,
死後都歸斷滅空無,
內心生顛倒的謬論。
125
七際即是七處:
一、四大部洲。 二、六欲天。 三、初禪天。 四、二禪天。
五、三禪天。 六、四禪天。 七、四空處天。
126
經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
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
常擾動元。於後後有,
生計度者。
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127
白話解釋:
其次,
這些在修三摩地禪定中
的諸位善男子,
內心堅定凝固
不亂的修正自心,
天魔就不得其便而入。
所以才能窮究
十二類眾生的生滅根本,
如果詳細觀察行陰時,
行陰是幽隱輕清,
永遠不息的活動之元。
行者見到行陰念念生滅,
相續不斷,
與人死後都能連續不斷,
就認為死後還有存在。
由此而生起推理計度,
此人就會墜入
外道五種涅槃的謬論。
128
行者既然認為身死以後,
決定另有存在,
就會妄自推斷五種地方
為真正究竟寂滅的涅槃。
129
經文: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
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或以初禪,性無憂故。
或以二禪,心無苦故。
或以三禪,極悅隨故。
或以四禪,苦樂二亡,
不受輪迴生滅性故。』
130
白話解釋:
第一者錯執以欲界天
做為真正轉離生死後
所依歸的涅槃境界,
因為觀見天上圓滿遍佈光明,
心生愛慕的緣故。
第二者因為色界的初禪天
性情沒有憂苦,
所以錯執為所依歸
的涅槃境界。
第三者因為色界的第二禪天
內心沒有苦惱,
所以錯執為所依歸
的涅槃境界。
第四者因為色界第三禪天
得到極大的喜悅隨心,
所以錯執為所依歸
的涅槃境界。
第五者因為色界的第四禪天
苦與樂都已亡失,
就錯認為是
不再受輪迴生滅的真性。
131
經文: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
五處安隱,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
立五陰中,五現涅槃,
心顛倒論。』
132
白話解釋:
他們迷惑有漏的
三界天之境界,
當作清淨無為的果報去解釋,
錯認為這五處所
是絕對安隱的,
是最殊勝清淨
可依歸的涅槃境界,
這樣的循環窮究這五個處所
認為是究竟圓滿的聖境。
這樣的妄自推斷,
以為這五個處所
都是現在所依歸的涅槃境界。
因此,墮落成為外道,
迷惑了菩提覺性。
這叫做第十種外道
建立五陰境界中,
五種所現出的涅槃,
是心內發生顛倒的論說。
133
開悟聖僧云:
『日落西山暮鼓催,
娑婆八苦實堪悲!
世出世間思惟遍,
不念彌陀更念誰!』
134
經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
皆以行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悟。眾生頑迷,
不自忖量,逢此現前,
以迷為解,自言登聖。
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
於我滅後傳示末法,
N令眾生覺了斯義。
無令心魔自起深孽。
保持覆護,銷息邪見,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
於無上道不遭枝岐,
勿令心祈得少為足。
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135
白話解釋:
阿難啊!
如上所說的十種禪定
的狂妄見解,
都是欲破行陰,
而用禪觀與行陰
交戰互為勝負,
所以才會現出
這十種邪悟境界,
因為眾生頑迷不識,
自己不能反省忖量,
遇到這十種境界現前的時候,
就錯認迷惑為悟解,
自稱已登聖位,
實在是大妄語,
而墜入無間地獄受苦。
你們必須將我如來的話,
當我離開世間以後,
將正法流傳
指示末法期的學佛之人,
普遍使令眾生
覺悟這些的義理,
不要令心魔自己生起
深淨的孽害。
保持正道掩覆修道人
使不被擾亂,
消除息滅邪見,
使他們的身心
開悟真正的義理,
在求無上佛道時,
不遭遇枝節岐路誤,
勿使自心,
只求得少為足的偏見,
要作大覺法王,
做人間天上清淨道行
的標準指南。
136
魔有八種含意:一、染污自性義。 二、破壞義。 三、叨難義。 四、順境墜落義。
五、逆境考倒義。 六、恐嚇義。 七、殺害義。 八、毀謗義。
137
何謂心魔?
就是貪魔、瞋恨魔、愚癡魔、
疑心魔、貢高魔、嫉忌魔、
一一皆由心生,污染自性,
障礙佛道故。
138
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
修三摩提,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
同分生機,倏然隳裂。
沈細綱紐,補特伽羅,
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
已有精色。六根虛靜,
無復馳逸。內外湛明,
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
受命元由。觀由執元,
諸類不召。於十方界,
已獲甚同。精色不沈,
發現幽秘。此則名為,
識陰區宇。』
139
白話解釋:
阿難啊!那些善男子,
修習三摩提禪定,
已將行陰破盡
對於世間十二類眾生
行陰生滅的性能,
行,陰是幽隱輕清
擾動眾生共同生機的根本,
這個時候已經忽然隳壞斷裂。
這深沉微細的行陰,
關鍵所在像衣網的綱領紐扣,
是無數六道輪迴
的補特伽羅眾生
隨業酬報深長的根脈,
到此行陰既盡,
業力感應也就懸遠斷絕。
對於涅槃真心的性天,
將要大徹悟,
猶如雞鳴報曉之後,
兩眼看顧東方,
已經有露出精純的光色,
這個時候六根空寂靜,
不再向外攀緣奔馳放逸,
內心外境都是湛明成為一體,
證入沒有能入與所入的境界,
深入通達十方
的十二種類眾生,
感受生命生滅的由來,
觀察生命原由時,
雖然還執著根元的心識,
但是行陰已盡,
所以不會再感召投胎
於各類眾生的果報。
在十方世界的十二類眾生中,
已經獲得他們共同的識性,
精明的光色不再陰沉昏暗,
所以顯發出幽隱奧秘之處,
這就名叫做識陰未破的區宇。
140
行滅盡的行者,
對於世間十二種類
眾生的生命活動
的本能(行陰之性),
對於行陰幽隱輕清,
擾動的根元(行陰之相),
對於十二類眾生
共同生機(行陰之體),
都忽然當下毀壞破裂而無存。
141
行者若不執著
受命元由(行陰)
為本元真心,
即可破盡識陰,
而見法身。
142
經文: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
銷磨六門,合開成就。
見聞通鄰,互用清淨。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
如吠隡,內外明徹,
名識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
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143
白話解釋:
如果在成群眾生業力感召內,
已經獲證共同一體
的識性根元,
再進一步
而銷融磨煉六根門頭,
能成就六根合為一根,
或者一根開為六根,
眼見與耳聞等,
可以互相調換,互用之中,
都能清淨自在。
十方世界與自己的身心,
都像透明的珍寶吠隡,
內外都明淨清徹,
這就名叫做
心識的陰積已經淨盡,
這種人就能超越脫離
凡夫的生命混濁。
如2困詳細觀察
心識是由什麼而產生,
就是由虛妄無相一念無明
顛倒妄想做為產生的根本。
144
這種境界叫做識陰破盡之境,
是生滅與不生滅
和合為一的識相,
已經無有二性對立,
銷亡迨盡,也是一念不生,
寂滅現前的境界。
145
識陰乃是真識中的生滅影子,
是妄覺影明,
本來並沒有自體,
是由顛倒而生起生滅,
與本來不生滅
的自性和合而的,
畢竟,識陰的本源,
也是吾人自性本體
的如來藏是也。
146
開悟聖僧云:
『離生滅法,
不生滅法不可得;
離不生滅法,
生滅法不可得。
是生滅法不生滅法,
是二法不合不散故。
147
開悟聖僧云:
『如金作器,器器皆金;
似火分燈,燈燈是火。』
148
開悟聖僧云:
『行住坐臥,不離自性;
見聞覺知,不離自性;
思量分別,不離自性;
語默問答,不離自性。』
149
開悟聖僧云:
『念佛即佛念,
自佛當體見,
自佛參本性,
本性非佛面。』
150
經文: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
窮諸行空。於識還元,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
精妙未圓。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
覺知通隉A能入圓元。』
151
白話解釋:
阿難啊!你們應當要明白,
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而至空的境界,
而歸還本元心識,
雖然已經滅盡
行陰的生滅作用,
不過對於不生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修證圓滿。
但是能使自己隔礙的六根,
六根合為一根,
開一根成六根的作用,
也能與十方世界
各類眾生互通知覺,
彼此的感覺了知相通吻合,
能證入圓遍的元本心識。
152
自本段經文起,
就是各別啟示
識陰將破未破的十種邪執,
到了這種境界的行者,
已經是談不上
外來的天魔擾亂,
只有心意識所起
的妄執變化計算而已!
行者在禪定中,
遇到上通諸佛,
下合眾生的殊勝境界,
內心生起妄執,
所以才會開示
下面所舉出的十種邪執。
153
經文:
『若於所歸,立真常因,
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因所因執,
娑毗迦羅,所歸冥諦,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
成所歸果。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154
白話解釋:
如果對於所歸入的元本識陰,
妄執為至真常存之因,
內心生出殊勝的見解之時,
此人就會墮入
能依所依的妄執,
就等於髮外道所說,
一切歸入冥諦為本因的邪說,
會成為外道的伴侶。
當下迷惑佛性菩提,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做第一種,
建立有所得的心,
成有所歸之果,
這種有能歸與所歸的迷執,
已經違背遠離圓通
的真心實性,
背棄了涅槃聖境,
反生外道的種子。
155
娑毗迦羅譯為黃髮外道,
是奉事梵天為主者,
黃髮外道建立
有冥諦等二十五諦。
譬喻:非色非空,拘舍黎等,
模稜兩可之法,昧為冥諦。
外道認為渺渺冥冥未果斷,
是真理的本元。
外道認為:從冥諦生覺,
從覺生我知,
從我知生五唯量,
從五唯量生五大,
從五大生十一根,
神我為主常。
以冥諦為第一諦,
中間的二十三諦
是從冥諦所生,
神我即受用此等二十三法。
所以妄執最終還是歸冥諦。
156
經文:
『阿難!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所歸,覽為自體。
盡虛空界,
十二類內所有眾生,
皆我身中一類流出,
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能非能執。
摩醯首羅現無邊身,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
成能事果。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大慢天,
我N圓種。』
157
白話解釋:
阿難啊!
又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空無淨盡,
歸乎識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
的行陰作用。
對於不生滅的寂滅精妙之性,
尚未圓滿。
如果對於所歸入的元本心識,
覽取為自己的本體,
並且認為
盡虛空界十二類眾生,
都是由我身中
識體一類產生流出,
內心生起已證殊勝
真心的錯解。
此人就會墮入我能生眾生,
眾生不能生我的妄執。
等於色界頂大自在天
能現無量無邊的各類之身,
成為他的伴侶,
迷惑佛陀正覺菩提,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叫做第二種的妄執,
建立了能有為的心,
成就一切事物的果。
這種有能生與所生的迷執,
已經違背圓通之智,
背棄涅槃的聖境,
而生在大我慢天
(大自在天),
說我能圓通
能遍滿於十二種類,
都是我所流出。
158
摩醯首羅是梵語,
譯為大自在天,
居住色界頂,有三目八臂,
騎白牛,執白拂。
印度的梵志都奉事此天
為宇宙最尊最重的神,
大自在天
妄計認為自己的身中,
能現無量無邊的眾生身,
如此狂妄,故又稱大慢天。
159
開悟聖僧云:
『一念迷時,一心從境,
故起顛倒,輪迴受苦;
一念覺時,境從一心,
而得解脫,涅槃常樂。』
160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
精妙未圓。若於所歸,
有所歸依。自疑身心,
從彼流出。十方虛空,
咸其生起。即於都起,
所宣流地,作真常身,
無生滅解。在生滅中,
早計常往,既惑不生,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生倒圓種。』
161
白話解釋:
其次,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
而空盡行陰之執,歸乎性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的行陰,
但是對於不生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能圓滿。
如果在這個所歸入的識陰,
認為就是我所歸依的地方,
自己疑惑為身心
也是從識陰流出,
十方虛空也都是從識陰生起,
就對於這個全部都能生起
一切的識陰,
並能宣發流出身心的識陰,
錯執當作真常的法性真身,
以為是沒有生滅的。
這就是在一切有生滅中,
早就己經妄執為常住不變。
這不但迷惑不生滅的常住性,
也迷惑了生滅之法,
而安住沉迷其中,
內心生起已證得殊勝的見解。
這種人就會墮入識陰是痡`的
與識陰所生的身心世界
不是痡`的錯解。
就會與外道自在天
能生一切相同的錯執,
成為他們的伴侶。
迷惑了菩提正覺,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做第三種妄執,
安立識陰做為一切生起的因種
與身心的歸依處,
成了妄執的果位,
這種迷執已經違反
遠離圓通之智,
背棄了涅槃的聖境,
在圓滿中生起顛倒的種類。
162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
精妙未圓。若於所知,
知N圓故,因知立解,
十方草木,皆稱有情,
與人無異。草木為人,
人死還成,十方草樹。
無擇N知,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知無知執。
婆吒霰尼,執一切覺,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
成虛謬果,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163
白話解釋:
其次,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
而至於空歸乎識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的作用,
但是對於不生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能圓滿。
如果在這個所知的識陰裡,
認為這個識陰的知覺
是N圓諸法,
因此就因有知
而立N圓的見解,
認為十方無情的草木,
都是有情眾生,
與人類沒有異別,
草木變為人,
人死又可變成十方的草木,
這樣的不管是有情無情,
都認為是有知覺,
內心生起了
已證入殊勝的錯解,
這種人就會墮入
有知覺沒有知覺的妄執。
這與婆吒(避去)、
(霰尼(有軍)二位外道
錯執一切萬物都有知覺同樣,
會成為他們的伴侶。
迷惑了正覺菩提,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做第四種錯執
妄計一切圓解有知覺為因心,
成了虛妄錯誤的果位,
違背了圓通之智,
背棄了涅槃的聖境,
產生顛的知見種類。
164
婆吒譯為避去,
霰尼譯為有軍。
都是妄執一切有情、無情,
皆是認為有靈覺、
靈知的外道。
165
開悟聖僧云:
『至道本乎在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包念德用,
賅攝內外,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不生不滅,
無始無終,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166
開悟聖僧云:
『當知此一心本無念,
本真如、本離根、塵識;
故本無所住而常住,
是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167
開悟聖僧云:
『一切眾生本非眾生,
亦本非是佛;
一念迷即是眾生,
一念覺即是佛。
迷者迷自性,
覺者覺自性;
十方諸佛因覺自性而成佛,
六道眾生因迷自性
而生死輪迴故。』
168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
精妙未圓。若於圓融,
根互用中已得隨順。
便於圓化,一切發生。
求火光明,樂水清淨,
愛風周流,觀塵成就,
各各崇事。以此群塵,
發作本因,立常住解。
是人則墮,生無生執。
諸迦葉波,并婆羅門,
勤心役身,事火崇水,
求出生死,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妄失知見,
是名第五計著崇事,
迷心從物,立妄求因,
求妄冀果。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169
白話解釋:
其次,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而至於空,
歸乎識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的作用,
但是對於不生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圓滿。
如果能在圓融無礙,
六根可以互用的境界裡,
已得隨心順意,
便在圓融變化之中,
妄推一切諸法,
都是由因大所發生。
所以就求火的光明,
樂求水的清淨,
喜愛風的周流,
觀看地大塵土
產生一切萬物的成就。
對於這四大崇拜奉事,
認為這些四大塵境,
是能發起造作萬物
的根本主因,
並且立說:
這四大種是常住不變的見解。
這種人就會墮入能生、
不能生的妄執,
就會像諸迦葉波外道,
以及諸婆羅門教徒等人,
勤煉身心,專誠拜火,
惑者崇拜水,
想求出生死苦海,
會成為他們伴侶。
迷惑了正覺菩提,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做第五種錯誤偏差
計度執著崇拜奉事,
迷失了自心而遵從於外物,
建立虛妄所求的因,
所求是妄而希望得果位。
違背圓通之智,
背棄涅槃聖境,
而生入外道顛倒生物變化
的邪說種類。
170
外道執此不能生
不能化的四大,
以為能生萬象,能化萬物,
所以有顛倒化理之名。
行者因迷不自知,
以為四大為能生能化,
是因果皆妄!
171
心本化原,識本化種。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是心為能造,一切為所造。
172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明,計明中虛,
非滅群化。以永滅依,
為所歸依。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歸無歸執。
無想天中諸舜若多,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六圓虛無心,
成空亡者。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173
白話解釋:
其次,阿難!
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
而至於空,歸乎識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的作用,
但是對不生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能圓滿。
如果在識陰圓明的境界中,
妄執此境是虛無,
是畢竟空,因此,
要毀滅變化的萬物形相,
而以這種永滅空
為畢道歸依之處,
內心生起這種殊勝的見解。
這種人就會墮入歸於斷滅,
而實無可歸的妄執,
會與非想非非想處等天,
妄執空一樣,
會成為他們佛侶。
迷惑了佛性菩提,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做
第六種妄執圓明罔象,
虛無的識心為因,
成就歸入斷滅空亡之果,
違遠了圓通之智,
背棄涅槃的聖境,
生起斷滅空的外道種類。
174
第六種的偏差,
就執著圓明罔象,
虛無的識心為因,
成為所歸斷滅空亡之果。
也就是謬認圓虛無心,
就是最高真常的真理,
最後終究是成為
空亡無實之果。
175
既然以斷滅為究竟,
而不知真空妙有之理,
就是違背圓通之智,
自遠涅槃的聖境,
既然違背涅槃不生不滅之性,
自然所生的,
正是斷滅之種。
176
舜若多是梵語,
譯為台灣話是空性的意思。
177
哲學上有兩大思想的派系,
同時是兩大極端錯誤的思想,
就是唯心論與唯物論二種。
178
何謂唯心論?
就是哲學上
兩種主要派別之一,
與唯物論相反。
主張意識精神之作用,
先於客觀物質的存在,
有意識精神,才有客觀物質,
否認意識是物質的產物。
179
何謂唯物論?
與唯心論相反,
同為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
認為物質
先於意識精神而存在,
意識思惟為客觀物質的反映。
180
佛教主張:
構成生命體是精神意識
與四大物質和合緣起的,
就是色心緣起論,
缺一不得。
181
開悟聖僧云: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N合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還共如來合。』
182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若於圓常,固身常住。
同於精圓,長不傾逝,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
貪非貪執。諸阿斯陀,
求長命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七執著命元,
立固妄因,趣長勞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生妄延種。』
183
白話解釋:
其次,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
而至於空歸乎識海,
已經除滅遷流生滅的作用。
但是對於不生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能圓滿。
如果妄認圓滿常住的識陰,
想要堅固身體能常存留住,
如同於精明的心識,
長生不死,
內心生起已證得殊勝見的話,
此人就會墮入
不可貪而妄貪的執著。
臺灣省就等於阿斯陀仙,
但求長壽的仙道,
成為他們的伴侶。
迷惑了自己佛性菩提,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第七種偏差,
執著識陰為長命之根元,
錯誤立虛妄
做為堅固真實的因種,
趣向貪求長壽久住的果報,
這種迷執己違反圓通之智,
背棄涅槃的聖境。
而生入外道妄求延壽的種類。
184
色受想行四陰已滅盡,
識陰顯露的行者,
觀察看到識陰精明之體,
乃湛然不動搖,
所以誤認識陰為圓滿常住,
不知似是而非,因此,
就勤修堅固色身的法門,
使身體常住不壞,
等於是仙家所謂性命雙修,
形神俱妙之意。
此人就會墮入
貪求長生不死之邪見,
此人不知識陰未全淨盡,
尚有生滅無停,
本來就是不可貪留之物,
是緣盡則滅,
是妄求長壽
而不能達到究竟解脫而已!
185
阿斯陀是梵語,
譯為台灣為而無比,
是長壽無比之仙。
186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
精妙未圓。觀命互通,
卻留塵勞,恐其銷盡。
便於此際,坐蓮華宮,
廣化七珍,多增寶媛,
姿縱其心,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真無真執。
吒枳迦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八發邪思因,
立熾塵果。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187
白話解釋:
其次,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而至於空,
歸乎識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的作用,
但是對於不生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能圓滿。
觀悟生命根元的心識,
大家可以互相連通,因此,
心卻留戀世間的塵勞欲樂
恐怕塵勞欲樂消失空盡,
就在這個時候,
以神通力坐在美麗的蓮華宮,
廣泛化現七寶,
多添增寶貴的名媛美女,
放縱貪欲的心,
以圖享樂內心生起
已經證入殊勝的見解
這種人就會墮入誤認真常,
而非真常的妄執。
與吒枳迦羅(結縛我所作)
等天魔的妄執同類,
就成天魔的伴侶。
迷惑了佛性菩提,
妄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做第八種偏差,
發邪見為因心,
而安立熾盛塵勞,以為果覺。
這種迷執已違背圓通之智,
背棄了涅槃的聖境,
而生入天魔的眷屬種類。
188
行者觀察
各類有情生命的由來,
皆以識陰為主,
各類生命的識陰是互相通達,
本來都是同體,
只是殊途同歸而已!
我命通彼,彼命通我。
一切塵勞都與識陰
有了互相關係,
所以不肯捨諸世間塵勞欲樂,
以固命根。又誤認存與俱存,
亡與俱亡,
所以深伯塵勞銷滅。
因為誤認塵勞欲樂
一旦消盡,識陰命元,
也會隨之而斷滅,
因此妄起留塵之計,
不肯使塵勞消盡,
以為塵勞消盡,
我之身命就沒有依托之處,
是故起邪思,姿情放蕩,
墜入天魔眷屬。
189
吒枳譯為結縛,
迦羅譯為我所作。
這種天魔自說三界的結縛,
唯我所作。又能變化欲界,
以自受用,以及結縛眾生,
故名吒枳迦羅。
190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
『夫為道者,如被乾草,
火來須避,道人見欲,
必當遠之。』
191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
『財色於人,人之不捨,
譬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
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192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
『人懷受欲不見道者,譬
如澄水,致手攪之,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人以受欲交錯,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汝等沙門,
當捨愛欲,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193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
精妙未圓。於命明中,
分別精粗,疏決真偽,
因果相酬。惟求感應,
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
證滅修道。居滅已休,
更不前進,生勝解者。
是人則墮定性聲聞。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
成趣寂果。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194
白話解釋:
其次,
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而至於空,
歸乎識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的作用。
但是對於不滅
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能圓滿,
在生命根元的明淨心識中,
能分別出聖精凡粗,
疏通判決它的真偽,
明白因果互相酬還之事。
不過只求怠應小乘果報,
而背棄了大乘的清大淨大道,
所謂小乘見到世間的一切苦,
而想要斷除結集的煩惱業障;
為了證得小乘的涅槃寂滅,
而修小乘聖道,
安住在寂滅的不生不滅內,
一切修證都已經休止,
更不再前進修證佛果,
內心生起已證得殊勝的錯解,
這種人就會墮入
小乘根基的聲聞羅漢,
與那些沒有見聞的比丘僧,
與心生增上傲慢的人一樣,
會成為他們的伴侶。
迷惑了佛性菩提,
亡失了正知正見,
這就名叫做第九種的偏執,
圓其精明求小果感應
的了涅槃的聖境,
而生入纏縛沉著於
小乘空寂的種類。
195
定性為不發迴小向大之心,
是鈍根阿羅漢。
無聞僧是愚法聲聞,
譬如處在四禪就不能多聞,
成為不求智慧的比丘。
這類修禪定比丘僧,
因為未證謂證,未得謂得,
故曰增上慢。
196
法華經云: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197
法華經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198
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
己滅生滅,而於寂滅,
精妙未圓。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
發研深妙。即立涅槃,
而不前進,生勝解者。
是人則角定性辟支,
諸緣獨倫,不迴心者,
成其伴侶。迷佛菩提,
亡失知見。是名第十,
圓覺雂腄A成湛明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199
白話解釋:
其次,這些修禪定的善男子,
已經窮盡行陰而至於空,
歸乎識海,
已經滅除遷流生滅的作用。
對於不生滅的寂滅精妙之性,
還是未圓滿。
如果在圓融無礙,
清淨覺明的識陰境界中,
發心研究深奧的妙理,
認為這就是永遠依歸
的涅槃境界,
再也不求上進,
以為是最殊勝的見解,
這個人就會角入
定性的辟支佛,
諸緣覺,獨覺之輩,
不肯迴心向大乘,
就成為他們的伴侶,
迷惑了佛性菩提
做第十種偏執,
以圓悟覺知通羲
識陰為因心,
成就湛然洞徹
的緣覺獨覺為果。
這種迷執違背了圓通之智,
背棄涅槃的聖境,
而生入緣覺獨覺圓明
的小乘果位,
執著圓明
而不化度眾生的種類。
200
辟支佛譯為緣覺,
是包括緣覺與獨覺二義。
201
楞嚴經所闡述是圓通法門,
如果略有纖毫的黏滯,
便是違背了圓通之智,
所以雖然能悟入聲聞,
緣覺二乘的境界,
也是屬於魔礙,
尚未究竟登上無上菩提。
202
開悟聖僧云:
『取而不捨是凡夫,
捨而不取是小乘,
能取能捨是菩薩。』
203
大涅槃經云:
『如來當至闡提成佛,
一切眾生成佛,
乃永涅槃。』
204
佛是覺者,非萬能,
世間無萬能,
萬能是世間好聽
的口頭禪而已!
205
佛有三不能:
一、不能度無緣眾生。 二、不能空眾生界,但其悲願無盡。 三、不能轉眾生定業。
206
佛經云:
『往昔若無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欽奉諸如來,
才有因緣聞此義。』
207
經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
中途成狂。因依迷惑,
於未足中,生滿足證。
皆是識陰用心交互,
故生斯位,眾生頑迷,
不自忖量,逢此現前,
各以所愛,先習迷心,
而自休息。將為畢竟,
所歸*地,自言滿足,
無上菩提,大妄語成。
外道邪魔所怠業終,
墮無間獄。聲聞緣覺,
不成增進。』
208
白話解釋:
阿難啊!
像這十種禪定中的情形,
都是在修證的中途
成了狂妄的錯執,
因為迷弋無知,
在未圓滿菩提當中,
就生起滿足的知解。
其實皆是識陰未破,
用心未純,
禪心與識心互為交戰而起,
才會產生這十種的境界。
眾生頑固迷惑,
不自忖量反省,
遇到這十種境息停止修證,
認為是究竟所歸宿的聖境,
自稱已經滿足了無上菩提,
而成為大妄語。
或受外道邪魔所感染,
等到業果終了後,
就墮入無間地獄,
或者成為聲聞緣覺,
就不能再增進修成佛道。
209
經文:
『汝等存心,
秉如來道將此法門,
於我滅後傳示末世,
普令眾生覺了斯義。
無令見魔,自作沉孽,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
令其身心,入佛知見。
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210
白話解釋:
你們應該存著存悲愍心,
秉持如來的聖道,
將這些法門,
在我如來滅度以後,
流傳指示於末法時期,
普遍的使令一切眾生
覺悟其中的意義。
不要使自己迷執錯見魔障,
自己造作了沉重墮落的罪孽,
應該保護修禪定的人,
哀愍救護末法時世的人,
要消除息滅邪魔惡緣,
使令他們的身心
證入佛的正知正見,
要行者從始至終要成就佛道,
不可遭遇岐途。
211
經文: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
琩F劫中,
微塵如來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
如淨隡,內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
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212
白話解釋:
這種法門,
是先前過去世經歷像琲e沙
那麼久遠的劫數中,
多得像微塵點的佛陀,
都是乘著這法門而得開悟,
證得至高無上的佛道。
識陰如果淨盡的話,
你現在的六根,
就可以互相通用,
在互相通用的同一體性,
能證入菩薩所入禪定
像金剛堅固的乾慧果位,
圓明精妙的真心,
能在此中發神通變化度眾生,
就像淨潔透明的隡,
內面含葨照明的寶月,
像這樣就能超越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
四加行心等大乘果位,
與菩薩所行的金剛十地,
乃至等覺圓明之境,
而證入如來所證
微妙莊嚴的妙覺果海,
圓滿究竟菩提,
雖然已歸入本來具有
的真心實性,
但是內心實在沒有
任何增加因證而得。
213
識陰破盡,
六根可互用無礙,
清淨自性如淨隡;
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
十迴向、四加行、
十地、等覺、妙覺,
圓滿如來妙莊嚴海。
214
歸無所得,就是契合真性本,
有不從外得。
如果有所得,有所證,
皆會落於能與所,
總是念今不妄法執,法愛。
應該得無所得,證無所證,
才是見性成佛,
是時方知,菩提妙覺,
並非從外而得。
215
開悟聖僧云: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
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
216
開悟聖僧云:
『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
應用無礙,動靜無心,
凡聖情忘,能所俱泯,
性相如如。』
217
華嚴經云: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218
經文: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
奢摩他中,毗婆舍那,
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能暗識。
心垢洗除,不茖邪見,
陰魔銷滅,天魔摧碎,
大力鬼神,褫魄逃逝,
魑魅魍魎,無復往生。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
下劣增進,於大涅槃,
心不迷悶。』
219
白話解釋:
這是過去世先前的諸佛世尊,
在奢摩他的禪定中,
用毗婆舍那的智慧觀照,
去觀察分析微細的魔事。
如果魔境現前時,
只要你能認識明白,
將心垢洗除清淨,
就不會落於邪見,
五種陰魔消滅了,
天魔的阻擾也會摧碎,
大力鬼神等
也會喪魄逃逝而去,
魑魅魍魎,無復出生。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
下劣增進,於大涅槃,
心不迷悶。
220
經文: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
未識禪那,不知說法,
樂修三昧,汝恐同邪。
一心勸令,
持我佛頂陀羅尼咒。
若未能誦,寫於禪堂,
或帶身上。
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汝當恭欽,
十方如來究竟修進,
最後垂範。』
221
白話解釋:
如果在末世時期,
愚昧暗鈍的眾生,
不知禪定中的魔境,
不知佛說的辨別魔境法要,
可是歡喜修習禪定三昧,
您恐怕他們誤入邪網,
你可以專心一意勸令他們
持誦我佛頂陀羅尼咒,
如果不能背誦的話,
就叫他們寫在禪堂,
或者佩帶在身上,
這樣一切邪魔
就不能動搖你的定心。
你們應當恭敬欽承十方如來
最究竟的進修法門,
也是最後垂留下來的示範。
222
多誦持楞嚴經,聽聞楞嚴經,
必與諸佛究竟等齊。
陀羅尼譯為總持,
是總持一切法,持無量義,
含有秘密,訣語之意。
223
經文: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
頂禮欽奉,憶持無失。
於大眾中,重復白佛:
如佛所言,五陰相中,
五種虛妄為本想心。
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又此五陰為併銷除?
為次第盡?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
為此大眾清明心目。
以為末世一切眾生
作將來眼。』
224
白話解釋:
阿難尊就從座位起立,
聽聞了佛陀的指示教誨,
就向佛陀頂禮欽敬奉行,
一一記憶受持,不敢漏失,
在大眾當中,
再次的稟白佛陀說:
如果據佛所說,
五陰當中的現象,
都是由五種虛妄心
作為五陰的根本想心,
只因我們平常
未蒙佛陀微細的開示。
又這五種陰積
到底是一齊消除呢?
還是依照次第漸漸滅盡呢?
這五種陰境
到底是以什麼界限呢?
但願佛陀您大發慈悲,
為此大眾澄清說明心智眼目,
也好末世時期的一切眾生
入佛知見,
做為將來引導修行的眼目。
225
經文: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
本覺圓淨,非留死生,
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226
白話解釋:
佛陀回答阿難說:
精純真實微妙光明
的本覺真心,
本來圓滿清淨。
本來並沒有滯留生死根身,
以及塵垢的物理世間,
乃至虛空,
都是由妄想所生起的。
這些虛妄的現象,
原來都是從本覺妙明
精真的自性中,
由無明妄動而發起產生各種
眾生與物理的器世間。
猶如狂人演若多,
迷失自己真正的頭,
而錯認鏡內的影像一樣。
227
自性本體的真心,
本來不生一念,不立纖塵,
絲毫不著塵垢,一物不留。
所有眾生、世界、虛空、
以及森羅萬象萬事萬物,
都不是真心本來就有的現象,
一切既然不真實之物,
那埵酗韋接幼t別的現象呢?
這些色質、虛空、
眾生、業果等事,
一一都是由妄想妄動
而發起產生的。
228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斯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229
五祖弘忍大師云:
『無上菩提,
須得言下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
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
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230
五祖弘忍大師云: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231
經文:
『妄元無因,
於奻想中立因緣性。
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
因緣自然,
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
說妄因緣。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元無所,
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
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232
白話解釋:
無明妄想元本就沒有
實在的起因,
佛陀在虛妄的心想中,
方便假立說一切萬法
都是因緣假和合性的,
外道迷惑不知因緣假合,
其體性本空,
就認為是自然生有。
無盡的虛空,
尚且是虛幻心想所產生,
何況假立的因緣
與自然而有的錯執,
都是眾生虛妄心的分別計度。
阿難啊!
了知虛妄所生起之來由,
才說一切虛妄由因緣生。
如果一切虛妄
元來就沒有實在的起因實體,
則說妄想乃是因緣者,
就沒有什麼可說的。
何況那些不知因緣假合的人,
就推想是自然產生的謬論!
因此之故,
我如來再為你們發揚闡明,
五陰的根本起因,
同樣都是虛妄心所產生的。
233
經文: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則不能來,
想中傳命。如我先言:
心想醋味,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醋物未來。
汝體必非,虛妄通倫。
口水如何因談醋出?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
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234
白話解釋:
你的身體最先是因為父母
的欲想行婬而男精女血所生,
但是如果你的心識
沒有愛欲的妄想,
就不能入於父母愛欲妄想
而投胎傳續生命。
如我先前所說:
心媟Q到醋的酸味,
口中就會生津涎;
心媟Q登上高山,
腳底心就會酸軟起來,
但是事實戀崖並不是真有的,
醋味也未曾出現過。
如果你的身體
不是與虛妄心相通同一倫類,
口水為什麼會因為談說酸醋
就流出來呢?
因此應當要明白,
你現在的色身,
就名為第一重極堅固的妄想。
235
經文: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由因受生,能動色體。
汝今現,前順益違損,
二現驅馳。名為虛明,
第二妄想。』
236
白話解釋:
就如上面所說的,
心想登臨高崖等,
就能使你的身形,
真正感受到酸澀。
由想心因,而有了感受之陰,
就能使你的色身之體
起了變化的作用。
你現在順心如意有期
與反有損自己的苦樂感受,
這兩種苦樂之境
互相奔騰在身體上而不息,
這名叫做第二種虛明
的虛妄心想。
237
經文: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身非念倫,汝身何因,
隨念所使,種種取像?
心生形取,與念相應。
寤即想心,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
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238
白話解釋:
由你的想念思慮,
驅使你的身體去動作,
如果你的色身
不與想思慮同一倫類,
為何你的身體會隨著心念
所驅使去做呢?
心生虛想,
然後形體就會隨之而取著,
是與想念相應的,
醒寤時成為思想的心念,
睡寐時就是各種的夢境。
因此,這都是你的思想心念
驅使搖動虛妄的情欲與行動,
這就名叫做
第三種融通的妄心想。
239
經文: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
甲長髮生,氣銷容皺,
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
如必是真,如何無覺?
汝諸行念念不停。
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240
白話解釋:
變化的理體,行陰遷流不住,
念念運轉在不知覺中
秘密在遷移,
指甲的長出與頭髮的生,
出年老氣力漸消滅,
容貌日日增添皺紋,
日以繼夜的相續代謝,
卻無有人能覺悟。
阿難啊!
這遷變的行陰如果不是你,
為什麼你的身體會隨遷變呢?
如果遷變的行陰
必定是真正的你,
你對的身體會隨著遷變呢?
如果變的行陰如果不是你,
為什麼你的身體
會隨著遷變呢?
如果遷變為什麼不能自覺?
所以說,
你在行陰幽隱不覺中
念念不停的遷變,
就台凵做第四種幽隱
的虛妄心想。
241
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
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
要聞佛說本性空義,
乃入聖道得聖道果;
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242
六祖壇經云: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
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當下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
是為開佛知見。』
243
華嚴經云:
『眾生妄分別,
有佛有世界;
若了真法性,
無佛無世界。』
244
行陰之相,乃生住異滅,
念念不住,
所以會遷移密運
吾人的實質之肉身之體。
人人漸漸自少而壯,
指甲日日漸長,頭髮日生,
漸漸又從壯年而老衰,
氣力機能下坡消殞,
容貌改變衰老成為老人面,
面部縱橫皺紋。
這完全是行陰生滅不停
所使身體變化如此。
245
一秒鐘四彈指,
一彈指九十剎那,
一剎那九百生滅。
246
一秒鐘等於4X90X900
=324000生滅。
247
經文: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
名痡`者。
於身不出見聞覺知。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何因汝等曾於昔年Q一奇物,
經歷年歲,憶妄俱無!
於後忽然覆Q前異,
記憶宛在,曾不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
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248
白話解釋:
其次,你精明的心識,
湛然不動搖之處,
就認為痡`不變的心性。
識陰在身上的作用,
不外乎見聞嗅嘗覺知等現象。
如果識陰實在是精明真實
不變的話,
就不容允再染著
習氣與虛妄之相,
為什麼你們在往昔多年前,
所看到的一件奇異之物,
經過很多年的歲月,
心內的回憶與遺忘
都不存在了,
後來忽然又看到
那件奇異之物時,
就會宛然如以前的記憶起來,
一點點也不曾遺失呢?
因此,這個精純明了澄湛
不動搖的識陰中,
不過是念念俱受外界的熏染
與持受種子之力而已!
念念無數,
多得有什麼可以籌量計算呢?
249
由眼耳鼻舌身意
等六識熏習之力,熏成種子,
烙印在八識田中,不曾遺失。
前六識如聚積的官吏,
第七識如運輸之役,
第八識如庫藏之管理。
250
經文: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非是無流。
若非想元,寧受妄習?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故汝現在,
見聞覺知中串習幾。
則湛了內,罔象虛無,
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251
白話解釋:
阿難啊!你應當要明白,
這個湛然不動的識陰
還不是真心實性,
它猶如急快的流水一樣,
看起來好像很恬靜不動,
其實只是流動太急,
所以你看不到,
並不是真實不流。
這個識陰
如果不是妄想的根元的話,
怎能接受妄想的熏習呢?
除非你修到六根互用,
開合得到自由自在,
不然的話,這個妄想心,
就沒有辦法獲得消滅的,
所以你現在六根
的見聞覺知等作用,
都是一連串的習染,
實在多得不知有多少!
由此可知,
澄湛明了的識陰內,
還是虛妄無象。
這是第五重顛倒微細
的精密妄想,阿難啊!
這五重感受的陰境
就是由五種妄想所形成的。
252
經文: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253
白話解釋:
你現在想要明白
五陰因地界限與深淺的關係,
那就是形色與空,
就是色陰的邊際界限。
感觸與離開,
就是受陰的邊際界限。
記憶與遺忘,
就是想陰的邊際界限。
消滅與生起,
就是行陰的邊際界限。
澄湛的識陰入於境界
與識陰合歸湛寂自性,
就是識陰的邊際界限。
254
阿難尊者曾經請教佛陀三個問題:
一、有關五陰的妄由源。
二、破滅五陰時是頓滅,或者是漸滅。
三、五陰的分際界限。
255
經文: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
心得開通,
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256
白話解釋:
這五陰產生的原始,
是依次第一重疊一重而生起,
生起時是由識陰先,
然後有行陰、想陰、色陰;
消滅時要從色陰先除盡,
然後除受陰、想陰、
行陰、識陰,
這五陰在義理上
是可以頓時悟空,
乘著悟徹之厘
可以一併同時消滅五陰。
如果就以事相而論,
就不能頓除五陰,
必須依次第修證滅盡。
我如來在前面
已經指示你如何依次第
解開劫波巾所纏的結,
為何當不明白,
再提出這樣的詣問呢?
你應該對這個妄想心
的根元研悟,
使內心得到開通,
並流傳指示將來末法之中
所有的修行人,
使令他們認識五陰
都是虛妄的心想,
自然深切的厭離心就會產生,
並明白有不生云涅槃之樂,
而不再留戀三界的苦海。
257
涅槃經云:
『無常想,
能除三界之貪愛,
於諸想中,無常為最。』
258
阿含經云: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要當離,
有生無不死。』
259
經文:
『阿難!若復有人,
N滿十方所有虛空,
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
心無虛度。於意云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
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珍寶無邊。
昔有眾生施佛七錢,
捨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復現前虛空既窮,
佛土充N皆施珍寶。
窮劫思議尚不能及,
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260
白話解釋:
阿難啊!如果有一個人,
在N滿十方所有虛空堙A
將七寶裝滿在這個
無窮盡的虛空,
就持用這些珍寶奉獻
如微塵那麼多的十方諸佛,
承教事奉供禮拜,
內心虔誠不馬虎。
在你的意思如何呢?
這個人以此布施供養禮拜,
內心虔誠不馬虎。
在你的意思如何呢?
這個人以此布施
供養諸佛的殊勝因緣,
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阿難尊者回答說:
在無窮盡的虛空內,
充滿了無邊際的珍寶去供佛,
福田當然是算不盡。
如往昔有一個人,
以七個錢布施供養佛陀,
此人命終以後,
因受布施功德就獲得轉生
為轉輪聖王統治四大部洲。
何況現在此人將無盡虛空,
充滿佛土那麼多的珍寶
來供養諸佛呢?
這樣任你窮盡劫數
去思量議論,
尚不能說盡福德,
更何況有邊際可說呢?
261
阿那律尊者
是佛世七王子之一,
往昔之時,
曾經用七錢供養佛陀,
命終七次生於三十三天,
七次生在人中為轉輪聖王,
最後生在最富有的釋迦族,
跟佛出家,證四果阿羅漢。
262
經文: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
語無虛妄。
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
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
百倍千倍,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及。』
263
白話解釋: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
諸佛如來所說的話沒有虛妄。
如果有一個人,
犯滿小乘戒四種根本重罪,
以及大乘十種極惡重罪,
此人在一剎那間
就會角茖此方世界與他方世界
的阿鼻地獄連續受苦刑,
乃至十方所有的無間大地獄,
都沒有一個
不免去經歷受苦刑。
這個罪人如果能一念之間,
將此楞嚴大定的法門,
在於末劫期中,
去開示未學的話,
那麼此人深重的罪障,
就會應著弘揚本經的一念,
當下消滅四重十之罪業,
轉變應受刑的地獄受苦惡因,
成為安樂國的世界。
此人所得的福報,
會超越前面那位
施捨珍寶的人,
勝過百倍、千倍、千萬億倍。
就這樣,乃至算數與譬喻
都不能說得清楚的倍數。
264
雖然犯過四重十重
的極惡之罪,
應入十方無間大地獄
受極惡之果,
這種人可說是近乎不得超生。
此人如果能一念迴光返照,
頓悟圓通法門,
又能將楞嚴大定,
二十五圓通,
五十陰魔的如來正法,
流傳到末法
去聖遙遠魔強的時期,
弘宗演教,度化無量眾生,
這樣佛陀法身慧命有人繼承,
其人功德真是難以思議。
265
經文: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
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
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266
白話解釋:
阿難啊!如果有任何眾生,
能誦念這部經,
或者能持念楞嚴神咒,
如果我如來廣說
此人所得的福報,
窮盡無量劫也說不盡。
能依照我的教誨,
去實行自覺與覺他
的菩薩道的話,
就能直成無上佛道,
都不會再有邪魔業障的阻擾。
267
經文:
『佛說此經已,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
二乘、聖仙童子,
並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268
比丘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
269
乞士:
上乞如來正法,
下乞飲,食以資色身。
270
破惡:
出家修行,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以了生脫死。
271
怖魔:
天魔外道怖畏出家者出三界,
故魔王怖畏干擾。
272
白話解釋:
佛陀說完這部楞嚴經,
在會的比丘僧、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以及世間一切天神、
人類、阿修羅,
以及他方世界來的菩薩、
聲聞、緣聞、聖賢仙人童子,
並且有初發心的大力鬼神,
大都非常歡喜,
一一都禮謝佛陀,
然後離開了會場。
273
大家在四百餘日以來,
有一年多一心精進
聽聞楞嚴經的大法,
恭喜大家圓滿聽完,
相信開悟本性的人非常多,
道理通達者,也非常多,
這一一都是種下將後
成就無上佛道的菩提種子,
再度向廣大聽眾祝福與恭喜!
274
楞嚴經主要是闡揚破妄顯性,
以證得菩提正覺,
涅槃妙心為大原則。
本經所論的範圍,廣大無窮,
與其他的經典
互涉入的地方很多,
有通於般若經的空觀,
有通於法華經一乘妙法之道,
有通於淨土法門,
有通於戒律之學,
是佛門中的一部小藏經。
處處導歸見性,
是故又稱為開悟在楞嚴。
275
開悟祖師云:
『大道從來不言物,
何有十界依正名,
只為眾生被業繫,
四聖六凡油然生。』
276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饑來吃飯睏來眠,
行住坐臥了無痕;
心空境寂開正眼,
相逢原是本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