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師佛學講座講義 --楞嚴經第八卷
 

【上冊】   【下冊】

【楞嚴經〈第八卷〉上冊】
修道首先要大死一番,法身慧命方能復活而自在。
開悟祖師云:『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
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楞嚴經第八卷大意:
由清淨緣起,歷成諸聖位說起,談到三種增進修行漸次的要緊,裡面曾提示過四食、五辛
的問題,永斷淫念,不餐酒肉,偷劫不行的問題,不向六塵外逸,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獲得安穩等問題,繼之而談到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
而至妙覺的佛果。也提示到楞嚴經的經名。並說明善惡的果報,辦明十習之因,六報之果
,由此而墮入地獄的情形。又由地獄報滿,出而轉入鬼道,再轉入畜生道,而入於人道。
最後論到十種仙道,六欲天界等報,這些因果報應,循環不息的善惡果報,都是由自己妄
惑之所招引,還自本人自己來受。

經文:『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
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忘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些十二類的眾生;每一種類當中,同時都具備有十二種生命輪迴顛倒的因緣,
就像用手指按捏自己的眼目,就會看到虛空中有紛亂的花影發生,顛倒錯誤的執著是妙用
圓明真心的妄動,真如本性本自具足有這些虛妄亂想的功能。阿難你現在要修證佛果的三
摩提禪定,對這個虛妄的根本原因,元本所起的亂想,要建立三種漸次的修證,才能獲得
斷除消滅。就像一個淨潔容器,想要除去裡面有毒的蜜漿,首先要用湯水,並且滲雜灰香
,以洗滌這個容器,乾淨後才能貯存甘露。

第七卷是由真如被無明所熏習,而成為染用說起,因為是無明熏習真如,所以有十二類顛
倒眾生的產生,第八卷是從真如熏習無明,而成為淨圓談起,是說明無明被真如熏習,最
後成就五十五階位的菩薩道。

古德云:『近朱則赤,近墨則黑。』

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足十二種的顛倒。十二種類的眾生雖乍看之下,各類有各
類的性格,都互不通融,格格不入一般,可是這十二類的眾生,他們的本來面目真如本性
都是同樣的,只是造作一切業才演變所成的緣故,不只是人類永遠可以做人類,就是禽獸
類也不是永遠做禽獸的。這十二類的眾生每一類之中,自己由心境互相交織,正助互造的
緣故,都同時各自具有十二種生死輪轉顛倒的因緣。也就是說,每一類的眾生心中皆具有
一切妄想,一果暫時現前時,稱為事造,其他暫時冥伏的,稱為理具。如同人類雖是人類
,但是也具有禽獸之欲,以及其他種類複雜的眾生之欲念,禽獸也同時具有人類之心性,
以及其他種類的欲念,只是暫時受到果報肉體的約束,而不現行而已!換一句話說,十二
類的眾生沒有絕對可以分界限的,是隨業力變化而可以改變的。


開悟聖僧云:『一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不離一心,心即是十法界,十法界即是一心,離
心者十法界不可得,離十法界者心不可得;心證悟者四聖自成,心迷執者
       六凡自演成。』

開悟祖師云:『萬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畫物物成形,六凡四聖皆心畫,諸佛當初也眾生。
      』

四祖道信大師云:『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
         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金剛心論云:『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
       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
       ,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得自心,把得
       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
       久成佛。』
開悟聖僧云:『三藏十二部不離一心,世出世法不離一心,三界不離一心造,六凡四聖不
       離一心,天堂地獄不離一心,成佛作魔不離心,是故圓證此一心者,與十
       方諸佛正等無異。』

世尊舉出一個譬喻,以顯虛妄,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這是說明一個人,自己將自己的眼
睛一捏,就會看到眼前很多亂華。眼睛譬喻真心,捏目譬喻一念妄動,亂華發生譬喻十二
類眾生,各各互具顛倒。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這是說明無明熏習真如而成為染用,才會形成十二種類的眾生;如果真如熏無明這會成為
淨用,產生五十五菩薩階位。由染淨不同,才會有了因果互異的發生。妙是不變之體,圓
是隨緣之用,妙離妄染就是真淨,圓光獨照稱為明心。吾人靈妙圓明的真心自性,本自具
足了所有的虛妄亂想的功能。


開悟聖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
       。』

開悟聖僧云:『我心俱空,無得道念,若於道有得,於法有名,是凡夫之行。』

開悟祖師云:『證成聖果,無煩惱可斷,無貪瞋癡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豈有得果
       之心。』

開悟聖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
       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
       道。』

開悟聖僧云:『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
       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前。』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
是說明阿難現在想要真修實證五十五階位,直至妙覺,究竟成佛,想要得到佛陀的正定三
昧,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依次第漸修,就能一一得證。』

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想要滅除最初一念妄想心,應該在顛倒妄想所起之處,建立三種漸次,就能滅除妄想之因
,而證得如來的正定三昧。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迷悟本來為一體,智愚本來並無差別,只因一念迷妄之差,而有了天淵之別,所以欲修證
佛陀的三昧正定,應該從真心演變的本因,元所亂想處著手。

經文:『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
    其現業。』

白話解釋:
什麼叫做三種漸修的次第呢?第一如果想要修習淨法,要棄除幫助犯罪破戒發淫等等的因
緣。第二如果想要決定真修,就須要刳剔殺盜淫妄等眾生的正性。第三如果想要增進聖位
,就必須違棄現今的起惑造業。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不修行就沒有話說,一旦論到修行,就應該建立三種漸修次第,做修道的初步,入道的先
鋒,方能進入佛陀正定三昧。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助因是幫助發淫之因,本經文會論到五辛的蔬菜類,五辛對身體來說,會助淫欲與瞋恚心
;對外界來說,會引起魔業,所以修習淨法者,欲證耳根圓通的人,必須要除掉會妨害正
道的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刳就是刳棄,正性就是殺盜淫妄等眾生的性業,因為這些性業是虛偽生死輪迴的因緣,所
以想要決定真修的話,必須將它剔除空掉,就像人被蛇咬傷時,必須先傷的毒汁吸出,才
不會致命而亡。真修實證之人,也與這個原理一樣,必須先將生死苦因的正性刳削掉,然
後才培養善根,最後圓明靈妙的真心剎那即可顯現而出。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現業就是現行的業力,是吾人現有的六根,流逸奔逐於六塵的現在惑業。因為有了現在的
惑業,會導致將來的生死苦報,所以應該違離。欲增進正法的人,必須設法與現行的業力
相反,也就是應該力求消滅舊業,不再造下新的災殃。

開悟聖僧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經文:『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
    、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
    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
    恚。』

白話解釋:
什麼是助長破戒犯罪的因緣呢?阿難啊!這個世界上十二種類的眾生,如果沒有飲食,就
不能自己保全生命,必須依賴四種餐食才能活命往世。就是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
食,由於這個原故,佛說三界內的一切眾生,都須要依賴餐食而活命住世。阿難啊!一切
眾生吃了營養的甘味所以能生存,吃到毒害的物品所以會死亡。所以一切眾生,想要求證
三摩提禪定的話,就應該斷除世間的五種辛菜,就是蔥、蒜、U、薤、興渠等,這五種的
辛菜,煮熟而食,會使人容易發生助發淫欲,若是生食時,會增長瞋恚憤怒。

云何助因?什麼是欲修耳根圓通,欲入正定的人,必須首先除滅助惡之因呢?

如是世界,十二類眾生,眾生梵語稱為薩埵,舊譯為眾生,新譯為有情。

眾生有三義:
一、眾人共生,四聖六凡共住共生。
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
三、經過眾多的生死,輪迴生死無量劫。

不能自全,依四食住:
因為各類眾生都有形體生命,為了維持形命,都須要飲食,如果沒有飲食,就不能保全形
體生命。法身就不須要飲食,也能生存。大凡十種類的眾生,所吃食的方式,不出四種。
因為一切眾生的形體生命各有不同,所食的方式就有差異,所以才須要分為四種食。

何謂四食?
就是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等四種。

何謂段食?
段是形段,段食就是摶食,是依時間的分段,用肢體的幫忙來吃食。如人類畜牲都有執受
之身,是故必須一分一段之食,如三餐有形段是也。

何謂觸食?
觸是感觸,對於飲食,只是須要觸其氣,就已經構成飽食。如鬼神等眾生,因為沒有執受
之身,是故只是須要觸氣,則能飽足。

六根觸六塵:
眼觸色為飽。耳觸聲為飽。鼻觸香為飽。舌觸味為飽。身觸光滑為飽。意觸法為飽。

何謂思食?
思是希望,思食就是精神上的糧食,分別諸法即飽足,如望梅止渴,思崖腳軟。色界天的
諸天神,則以禪思為食,譬如須要食糧,思食即飽,思衣得暖,不假炊事,不假衣服。

何謂識食?
識是意識,識食是心理上的享受,如無色界天的諸天神,因為沒有身形色像,唯有第八識
,只用識想去培養他的生命是故以識為他的食糧。

欲界的人、天,以及畜牲,具足了四種食,不過以段食為主。鬼道以及色界天人,並無有
段食、是具足段食以外的三食,但是以觸食為主。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以
及無所有處天,並沒有觸食,唯有思食與識食二種,但以思食為主。非想非非想處天,以
及無想定、無想天等,並無思食,唯有識食。

出三界之四聖,四種食已解脫淨化,不食也││法身。

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因為四種食糧乃是一切眾生,都須要依靠食糧,才能保全自己生命,是命根是否保存的要
素,所以佛陀才說,三界內的一切眾生,都須要依靠食糧,得以資益諸大根種。

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甘的並沒有限定是甜味,凡是有益於身心,能養生,不會毒害身心的,皆可稱為甘。毒也
不是專指毒物之類,凡是會傷損身心,有害於身心的食物皆是。食用養生的諸味,就能生
存;如果食用會損於身心的諸味,就會死亡。所以對於食物,絕對不能不慎重選擇。

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

辛是臭辣的味道,蔥、蒜、U、薤、興渠稱為五辛。興渠之根如蘿蔔,出土就辛臭,冬至
不見其苗,出產於印度烏荼婆他那國,我國無有此物,故不翻譯。

這五種辛菜,雖然不是葷物,不會致人死亡,但是五辛菜裡面所含的成份,對修道的人來
說,是與世間的毒素食物一樣的令人可驚,如果將五辛煮熟而食,必定會壯旺相火,會容
易使人發生淫欲;如果五辛生食時,必定使人容易動肝火,會使人瞋恨心暴發。一旦淫念
或者瞋恨心發生時,正是損傷法身慧命之時,故宜戒之!

經文:『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
    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白話解釋:
像這個世界上吃食五辛的人,縱然能宣揚講說三藏十二部經,十方的天神仙人,因為嫌他
吃五辛臭穢,都會遠離而不敢親近。一切餓鬼等,就在每次食五辛之後,會來舐他的嘴唇
,時常與鬼類住在一起,所以福氣道德日日消減,長久都無法得到利益。這種吃五辛的人
,縱然修三摩地禪定,菩薩、天神、仙人與十方世界的善神,也不會來守護保衛他。這個
時候,大力的魔王,得到這種方便機會,就會化現成佛的身形,來為他講說邪法,會藉機
會誹謗正法,毀犯佛教的禁戒,稱讚淫欲、瞋怒、癡迷為正道,壽命終了自然會墮落魔王
的眷屬,天魔的福報享盡,就會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餓鬼可以解說是鬼魅,餓鬼本來就是愛吃臭穢之物,是歡迎不清淨之眾,剛好遇到學禪而
吃五辛的人,利用睡眠之際,暗中偷偷摸摸,用舌頭來舐學禪吃五辛的人之嘴唇,在不知
不覺中,已經與鬼魅為伍,已墮落魔道了,從此以後,他的福德,就會日漸消除,又被鬼
魅親近,與鬼道混在一起,絕對沒有利益可言。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

大力魔王是指第六天的魔王,魔王最怕金剛菩薩,以及天仙等善神,一旦看不到善神在護
法,就會趁機會來侵入,魔王是善察人心的,明白學定的人,是在成就佛道出三界,魔王
緊張,搖身一變,現作佛陀的形像,來為學禪定又吃五辛之人講說邪法。而且誹謗持戒有
德之人,讚歎貪瞋癡三毒不礙大道,無形中不知不覺被引人魔窟了。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有了種種自作之惡因,壽終後,必墮落邪魔的眷屬,上品為魔王,中品為魔民,下品為魔
女。既然所修的禪定帶有邪法邪因,當然是有漏之果,自然會感召邪魔的福報,不過魔的
福報也有享盡的一天,一旦福盡,又不知精進,那麼過去的罪禍的一時俱現,終於直墮無
間地獄。

經文:『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白話解釋:
阿難啊!修習菩提正覺的人,能永遠斷絕不吃五種辛味,這就是所謂第一的增進,是修習
菩提漸進的次第。

學禪定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肉體與精神的配合是非常敏感互成的,肉體會引起魔業,應
該要設法避免而遠離,才不會增加多餘的干擾。食五辛會幫助吾人的肉體發生淫欲,增長
瞋恚心,其果報總是向著邪魔直進,所以世尊要發心學道之人,首先要斷滅助惡之因,五
辛是也。

魔有四種:一、煩惱魔。二、五陰魔。三、死魔。四、天魔。

煩惱魔:指貪瞋癡,無明習氣等,能惱害身心者,會影響明心見性,皆為煩惱魔。
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不得見性,故稱五陰魔。
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既無命,何可修道見道!
死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他化自在天的魔王即是。

魔有四義:一、破壞義。 二、染污義。 三、邪見義。 四、恐嚇義。

經文:『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
    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白話解釋:
什麼是真正的惡業罪性呢?阿難啊!如果一切眾生,想要證入三摩地禪定,最重要就是應
該嚴格持守清淨的戒律,永遠斷除淫欲的心念,不飲酒吃眾生肉,食物應該用火煮熟而食
,不該生吃。阿難啊!修行的人,如果不斷淫欲、以及殺生之業者,想要超出三界證得聖
果,這是不可能的。

何謂正性?
正性就是殺盜淫妄,五辛是助發之因,促成惡業之助緣,而殺盜淫妄正是眾生與生俱來就
有的惡業之性,是與性俱有的習氣染性,也是眾生生死相續的正業之性。
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

是修行,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經文:『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
    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除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楞嚴經云:『持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破三毒,因三毒淨化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經云:『戒名為無漏。』

十方三世諸佛皆以持戒而成佛道。

楞嚴經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得禪定智慧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本經談到眾生以殺盜淫妄為正性命。

何謂殺生?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生命稱之殺生。

戒殺五種制意:
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
二、殺生害命,違背大慈悲心。
三、眾生皆為過去生中之父母、眷屬。
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五、因果循環故。

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殺生害命,違背大慈悲心。

觀無量壽經云:『何謂佛?所謂大慈悲心是也。』

梵網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心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釋願雲大師云:『千百年來碗堹怴A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

宋陸游放生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
         身。』

眾生皆為過去生中之父母、眷屬。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
      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可嘆眾生苦,兒孫娶祖母;豬羊席上桌,六親鍋媯N。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殺。

梵網經云:『當知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來佛。』

只要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開悟聖僧云:『佛性者,處凡不減,處聖不增,不增不減,是名佛性。』

開悟聖僧云:『佛性超絕聖凡、因果、善惡、不假造作,無修無證;迷時不失,悟時不得
       ;佛與眾生只在現前一念之別,三大阿僧祗劫修行得悟與凡夫迷時,無增
       無減。』

殺一眾生等於殺一佛一樣,因為眾生可成佛。

宰相問聖僧云:『心在何處?』聖僧答:『汝問我的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無
        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我!問我即汝心。從無始劫來,
        乃至施為動作,一切時處,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開悟聖僧云:『自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迷悟不離一心,原來是我一心體,此
       一體與諸佛一心體正等無異。』

殺生會帶來因果循環的果報。

娑婆多論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業,於當來世中,決不遇刀兵劫。』

殺生分三等罪:一、五逆罪 二、重罪 三、輕罪

五逆罪:一、殺父 二、殺母 三、殺阿羅漢 四、破和合僧 五、出佛身血

殺人方式十種:
一、親自殺 
二、教他殺 
三、讚歎殺 
四、遣書殺 
五、點頭殺
六、暗器 
七、咒殺 
八、揮手殺 
九、示眼殺 
十、設坑

殺生開緣有三種:一、為救多數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三、狂亂心之人。

殺生得五種果報:
一、多病短命。
二、得不如意眷屬。
三、一生心懷恐怖。
四、命終墮三惡道。
五、殺生還殺生。

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
      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吃素食可得十種功種:
一、能成就大慈悲心。
二、解冤釋結。
三、相好光明。
四、法喜充滿。
五、人天愛戴。
六、諸佛歡喜。
七、龍天護持。
八、鬼神冥護。
九、不墮三塗。
十、速證菩提。

五淨肉:一、不自殺 二、不教他殺 三、殘食 四、自死 五、不聞殺。

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楞嚴經云:『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是修行人,若不斷淫
      ,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佛藏經云:『貪愛如水,能潤生死。』

楞嚴經云:『修行如不斷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上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
          則有割舌之患。』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
          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
          ,乃可信汝意。』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有人患婬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
          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
          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擾之,眾人共臨,無有Q其影
          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
          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華嚴經云:『邪淫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
      者得不如意眷屬。』

罪福報應經云:『婬人婦女者,死入地獄,男抱銅柱,女臥鐵床,從地獄出,常生下處,
        墮雞鴨中。』

楞嚴經云:『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餐酒肉。是修行人
      ,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殺盜淫妄││性戒。
飲酒││││遮戒。

酒之定義:俱有酒味︵含酒精份︶,飲後迷醉放逸之飲料,名為酒也。

飲酒五種過失:
一、失禮貌、失威儀。
二、失定慧。
三、破淨戒。
四、愚癡墮落。
五、增疾病。

飲酒併發症六種:
一、破壞神經系統。
二、高血壓高漲。
三、心臟病暴斃。
四、肝臟硬化。
五、胃腸潰傷。
六、諸病叢生。

受戒犯戒結罪:飲酒則咽咽犯,嚥一口結一罪,嚥幾口結幾罪。

受過酒戒犯戒,死墮灌口地獄。

造酒賣酒│死墮酒河酒池地獄。

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
      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
      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病苦時諸藥治之無效,非酒不癒,方可服之。
外科用之藥酒,推拿、筋骨、治傷不犯。
病癒滴酒不沾唇。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六、甯鬥D人之所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
          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
          壽命。』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邪淫之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
          、永離諠掉。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楞嚴經云:『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
      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
      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經文:『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
    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
    相互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
    然觀見,十方世界,Q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
    無艱險。』

白話解釋:
應當觀察了知婬欲的可怕,就像毒蛇,也像遇到怨仇匪賊。所以應當先持守聲聞小乘比丘
僧的不淫欲、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四重戒,犯了會被棄絕於佛教之外的大戒,以及
比丘尼除四重戒再加上存淫欲心摩觸男人身,獨與男人入陰蔽處,覆藏他人重罪而不檢舉
,隨順供養犯罪被檢舉的比丘僧等犯了會被棄絕於佛教之外的重,戒修得身口不動之後,
接著再遵行大乘菩薩三業清淨的戒律儀規,執持肉心使之不生起犯戒的妄念。禁戒若能成
就,在這個世間,就永遠沒有互相投胎出生與互相報仇殺害的罪業,偷盜搶劫的罪行不做
,就沒有互相負欠牽累的果報,在這個世間,就沒必要還宿世相欠的債。這種清淨的人,
如果修習正定三昧,就能在父母所生的肉身,不須另外得天眼,自然可以看十方世界,能
親見諸佛,聽聞佛法,親身奉領佛陀聖法旨意,得證大神通,遊行十方世界,可以使得瞭
知宿命清淨,不再墮落艱難危險的三惡道。

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毒蛇會傷害人,致使喪命,是故以淫欲當作毒蛇的話,就不敢靠近,不敢任意放縱,怨賊
會劫財奪命,以欲淫當作為怨賊,就會逃避。所以佛陀時常令人了解淫欲之害,用毒蛇、
怨賊作為譬喻,畢竟!欲成就梵行清淨,法身慧命想要復活,就應該將淫欲淨化,免受淫
欲熾盛所遭受慘害。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

四棄八棄的棄,梵語波羅夷,譯為棄,犯此罪時,就會被棄於佛法的邊外,等於極重的死
罪。

四棄就是淫欲、殺生、偷盜、妄語。

八棄就是四重戒再加上婬欲心摩觸男人身,獨與男人入陰蔽處,覆藏他人重罪而不檢舉,
隨順供養犯罪被檢舉的比丘僧等八條戒,犯了會被棄絕於佛教之外的重戒。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小乘戒律有基礎之後,再行持大乘清淨律儀,大乘菩薩的戒律很重視心理上的戒律,所以
應該將心止絕,使心一念不生諸惡,以防累犯。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戒律未得清淨莊嚴以前,淫念與殺業會相繼相襲,沒有間斷;戒律嚴持成就後,心地當下
清淨,不被境界所轉,自性如如不動淫心既然斷滅,在這個世間,便永遠沒有再投胎轉世
的惡業了,同時殺生之心既然斷滅,生活在這個世間,就永遠沒有互相殺來殺去的惡業現
前了。

阿含經云:『三業已淨,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阿含經云:『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是名阿羅漢。』

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涅槃經云:『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愛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入胎
      。』
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偷劫就是偷盜,是強軟兼施的惡業,自然包括妄語之業在內。因為妄語就是裝模作樣,虛
偽不實,花言巧語,挑撥離間,外現威儀,內秘劫念,妄言證果,以求利養,因此便構成
奪取他人的精神與財物,如此等於偷劫。現在既然沒有偷盜的惡業,自然就不會與其他的
眾生互相久債負累,在這個世間,就不須要償還宿債,因為須要還債,是因為有了負累,
既不負累,何來須要還債。

開悟聖僧云:『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中觀論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Q佛聞法,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表示受陰已盡,來去自由,無有障礙,得
到大神通,宿命清淨,是意根清淨,是想陰已盡,覺明之心,如去塵垢一樣,一倫生死,
首尾同照,故能知宿命。得到宿命通,永遠不會再墮入艱難險阻,從此遠離三惡道。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偷盜定義:以明暗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偷盜。

犯偷盜不能入佛門解脫大道,與眾生廣結惡緣,墮落因果,十方諸佛皆守偷盜戒而成正覺

偷盜性質五類:一、偷取 二、劫取 三、騙取 四、脅取 五、賭博。

偷盜六種重罪: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三寶物屬重罪。 
三、盜五錢以上是重罪。
四、偷師長、父母之物是重罪。
五、偷發過菩提心之人其物是重罪。
六、盜國家公物者屬重罪。

方等經華聚菩薩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律藏云:『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

古德云:『君子求財,取之有道。』
入三摩禪定,要先嚴持,清淨戒律,口業應淨化。

口業有四種:一、妄語 二、惡口 三、兩舌 四、綺語

妄語: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惡口:無理破口傷人,毒罵尖酸之語,名之惡口。

罵人一句勝過刀割。
人怕傷心,樹怕剝皮。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血口噴人六月寒。』

兩舌:一人說兩種人的話,對張說李的話,對李說張的話,並非一人有兩條舌,善於挑撥
   離間,撥弄是非。

古德云:『口開傷元氣,舌動是非生。』

古聖人言:『人間細小語,天上大如雷。』

妄語三等罪:一、逆罪 二、大妄語之重大罪,大妄語之輕罪 三、小妄語罪。
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正法,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

大妄語之重罪:妄言證羅漢,菩薩果位。

大妄語之輕罪:妄言見鬼神,通三藏十二部,能通四禪八定。

持不妄語得八種功德:
一、口常清淨,優G華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經文:『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
    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不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
    清淨,譬如H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蜜圓
    淨妙,皆現其中。』

白話解釋:
甚麼是轉變現在的業力呢?阿難啊!這種清淨守持禁戒,修正定的人,已經沒有貪淫的心
,對於外界六塵,漸漸不會奔放流逸,因為不去追求物欲,所以會向內旋轉歸向本元自性
,既然不攀緣外在六塵,能緣的六根就沒有所緣對象,反入內流全歸於能聞的自性,那麼
六根的作用也就不起行動。十方國土世界,皎潔清淨,就像透明的H璃,堶採a掛著一輪
明月,身體與心意都暢快安然,自性微妙圓明而平等沒有差別,獲得很大的安穩自在,所
有一切如來所證深密圓融清淨微妙的境界,都顯現在行者的真如本性中。

云何現業?
現業就是吾人現前的六根,與所緣的六塵境界,而起惑造業之謂。釋迦佛說:什麼是修習
耳根圓通,想要入正定的人所必須的對象呢?就是要違反六根現行之業。

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開悟聖僧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H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
,獲大安隱。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六祖壇經云:『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開悟聖僧云:『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不生不滅,自性圓滿,無有分別,乃勝念十方諸佛
       。』

開悟祖師云:『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
       心,而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經文:『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
    修行漸次。』

白話解釋:
這個人將可以獲得證無生法忍,由此再加漸修,隨著自己所發起行持的境界,而安立在各
種的聖位,這就是所謂的第三項增進,修行漸進次第。

釋迦佛結論第三增進漸修的次第而說: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忍是安住、忍可、安忍之意,無生是不生不滅,無生法忍正獲證安住
在無生法。一切如來圓明清淨微妙的密意,既然全部在這個人的行持境界中明朗的顯現,
不久便可以證得無生法忍,超越世出世間。

色陰破除,六根就沒有對偶;受陰破除,六受用已不行,想陰破除,十方世界已皎然明朗
,行陰破除,故已快然安隱,識陰破除,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以這種不生不滅做為因地心,再加上漸修,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隨著此人所發行的境界的
過程,安立在各種聖位的名稱與含義,也就是會經過五十五種的聖位是隨著他的功夫力量
,而得到適當於自己所安立的果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第三的增進修行漸進次第,首先要違反現在的惑業,因為惑業乃以六根奔逐六塵之境,會
一再的招感未來的生死苦報,是故應該違逆離開,要嚴持戒律,斷滅貪淫,將心收攝,回
復原來的自性,最後因此漸次的增進,安立在聖位。

大般若經云:『佛無上正等菩提,能證所證,能知所知,一切空寂是故無上正等菩提,非
       難信解,非難證得,以一切法無不皆空,如是信知,便證得故。』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與空相應,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
       上最妙,最高最極,無能及者。』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畢竟空故,能從此岸到彼岸,若於諸法
       少有取著,不能從此岸到彼岸。』

大般若經云:『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
       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成就二法,一切惡魔不能留難,何等為二?一者觀察諸法本空
       。二者不捨諸有情類。』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
    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
    水接。』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個修道的善男子!內心的淫欲情愛已經乾枯,六根與六境不相攀緣纏縛,現在
眼前的身體是最後殘留的果報體質,沒有起惑造業後世不會再繼續輪迴生死。執著的內心
已經空虛明淨,妄念淨盡純是智慧,聖慧真性光明圓遍,照耀十方世界,愛欲乾枯而有智
慧,所以名叫做乾慧地。愛欲的習氣初次乾枯,然尚未與如來法性真流的聖水相接。

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這種依三漸次,而精進修習的善男子,他的欲愛之念,已經乾枯。會構成生死相續的正業
惡性的淫心,已經永遠斷滅。這個修行者已經能轉變現在所行的業力,是故六受用根已經
不現行,對於外界六塵現象,也已經不會奔放流逸,已經永斷相殺相生的業果。殘質就是
殘餘的肉體。心與境既然超絕對待,種子現業既然俱銷,那麼三界內的生緣也已經斷除,
所以他也只有目前最後的身體,從此以後,不會再有後生的苦報了。

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執心者,是人與法二執之心,虛是通達,明是明朗。行者已經把持吾人堅固執著的心,虛
而無障,明而無礙,已經是純是智慧。也就是行者已經外無塵障,內無根礙,純粹人空智
與法空智的保有者。慧性圓明,鎣十方界,是說明行者已經了知心性,本自豎窮橫遍,光
明照耀十方世界,皎然清淨。這種智慧,因為是乾燥,尚未發揮到純熟的程度,故稱乾慧
地。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欲習者是欲愛的習氣,在現行、種子、習氣三者當中,最為微細者就是習氣,欲習是指欲
愛最微細的習氣,欲習剛乾枯,尚未與如來真如法性的流水相接。雖然已經沒有欲愛可以
潤生死,自性大定尚未發生功能,未破無明,未曾親見法身真理,所以只名乾慧。

經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白話解釋:
就依乾慧地的道心,念念之中,用中道智觀,中入法性之流,漸漸使真心開展圓妙,從此
在真心妙圓的境界中,重新啟發至真絕妙之信,證得深信自心本無生滅,常住堅固不動。
因此,一切妄想,皆滅盡無餘,完全在中道妙觀,心契合精純的真理,名叫做信心住。

十信者是菩薩五十五位修行中的第一十位。所謂信,就是純真無妄與清淨心相應,信得聞
性本來自有,信得顛倒不生,妙性圓明,離諸名相。信得自心是佛,必以中道心,純真無
妄,則因地因與果覺相應。畢竟,入佛的教法,先以信具不動,所以能入聖道,證聖道果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心位不動搖一劫二劫至百劫奠定信心位。
開悟聖僧云:『離心無佛,離佛無心,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
       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開悟祖師云:『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此心,心即是佛,佛即
       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開悟聖僧云:『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

開悟聖僧云『十方諸佛,一切眾生,全在當人一念心中而成,當知方便雖有多門,歸元無
      二,若歸即歸真如一心是也。』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
以這個初得的乾慧心,初觀聞性,不落空有,粗垢先落,人法雙銷,緣於中道之中,流入
法性。也就是心心念念之中,猶如射箭,每箭都中標,都中入法性之流。流入法性既深,
圓明妙用的真性就漸漸開通敷展一樣。

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從初證的真實妙用圓明之心,再啟發更高的真如妙用。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妙信就是深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常住就是堅固不動是證得真如自性常住不變,深
具真實堅固不退的信心。一切妄想,包括我想、法想、非法想,凡聖的情見等,一一皆滅
盡無餘,因此中道之理就會顯現,一信永信,絕無有疑,名為信心住。

維摩詰經:『若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欲得淨土但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開悟祖師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
       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
       道。』

開悟祖師云:『妄想無性,念念相續,利根眾生一念迴光返照,當下即見本體,既見本體
       ,聖凡情盡,靈光獨耀,八風不動,諍論都息,一切功德法爾具足。』

佛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
     除。』

經文:『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
白話解釋:
證得純真的信心,智慧明了,一切萬法都圓通自在,所以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不能
障礙。就這樣乃至過去、未來、在無數劫中死而捨身,生而受身,這個其間所有一切愛欲
習氣,都能同時顯現在眼前。這位善男子!都能一一憶念在心,沒有遺漏忘失,這就叫做
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
真信就是中道純真之信,明了就照耀不昏,妄想滅盡智慧明了,心會妙理,真性融徹,以
理融事,所以根根塵塵都周遍法界,一切都能圓通自在。

陰處界三,不能為礙:
一切既然圓通自在,則五陰不能覆藏,十二處不能局限,十八界也不能相隔。也就是身心
的內外,以及中間,再也不能障礙了。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經文:『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惟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
白話解釋:
妙用圓明的純真信心,進而真性精靈啟發溶化無始劫來的習氣惡業,融通成一精明的心智
,只用這個精明的智慧精進趣入真實清淨的境界,就稱之為精進心念。

開悟祖師云:『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

開悟聖僧云:『當知此一心本無念、本真如、本離根、塵、識,故本無所住而常住,是故
       應知萬法盡在自心。』

精進十種功德:
一、他不折伏  二、得佛所攝  三、為非人護  四、聞法不忘  五、未聞能聞
六、增長辯才  七、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惱  九、得食能消  十、優缽羅華

何謂他不折伏?
就是菩薩慧解精勤,行業成就,則不為一切邪論妄計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何謂得佛所攝?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為諸佛之所攝受而不捨,是名得佛所攝。

何謂為非人護?
非人即是鬼神之類。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護,是名
為非人護。

何謂聞法不忘?
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於所聞之法,常能憶持而不忘失,是名聞法不忘。

何謂未聞能聞?
菩薩於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往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名未聞能聞

何謂增長辯才?
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是名增長辯
才。

何謂得三昧性?
三昧是梵語,翻譯台灣話,就是正定的意思。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身心寂靜,定
性現前,不為世間之相所變遷,是名得三昧性。

何謂少病少惱?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適身心,是以常得輕安,少病少
惱。

何謂得食能消?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而於飲食能節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是
名得食能消。

何謂優缽羅華?
優缽羅華是梵語,翻譯台灣話叫做青蓮花,以其出於污泥而不染污,世人見之,即生稀有
之想。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處生死,不為煩惱之所染著,猶如蓮花,見者亦生
稀有之心,是名優缽羅華。

精進三種對象:一、斷精進 二、修精進 三、求化精進

斷精進者,即是眾惡莫作的意思。遵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惡,攝伏身口意三業,不犯
一切虧損別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五欲六塵,制止三業不造惡,讓菩
提自性彰顯,是名為斷精進。

所謂修精進者,即是眾善奉行的意思。修精進具有斷惡與行善雙重關係,有一些人只知斷
惡,不知行善,這樣只是行持自度而已,如果能斷惡行善雙管齊下,是名修精進。
求化精進者,就是完全發揮出菩薩道的精神,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宗旨。賅攝信願
、慈悲,智慧的總集合,是名求化精進。

慈航菩薩云:『如一眾生尚未度者,不可自己逃之夭夭。』

普賢菩薩發願云:『願我教化一切眾生,胎生、濕生、化生、卵生,悉皆令入無餘涅槃。
        』
        
普賢菩薩發願云:『願以此廣大誓願,種種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願皆永離三惡道苦,具
         足普賢菩薩行願。』

經文:『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白話解釋:真心的精明顯現眼前,純是智慧,沒有惑染習氣,這名叫做慧心住。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拔一切煩惱習氣,應學般苃波羅蜜多心。』

大般若經云:『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世世具諸相好端嚴如佛,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發起無
       上正等覺心,速能成辦諸佛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成辦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當以無所得為方便,應
       學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經云:『一切善法,菩提分法。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佛法,如是一
       切,無不攝入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經云:『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諸佛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而證無上正等菩提,
       轉妙法輪,度無量眾。

開悟聖僧云:『般若是梵語,譯為台灣話是大智慧的意思。菩薩的行者,發過了菩提心後
       ,勇猛精進向著佛道,為了證成無上菩提,為了廣度無量有情,因此,菩
       薩就不斷充實自己,廣學博覽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使自己成就大智慧,而
       圓滿佛道。』

大智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般若十種功德:
一、一切捨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四、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五、修禪而無所住。
六、魔不能擾。
七、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八、達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十、不樂二乘道。

何謂一切捨不取施想?
就是菩薩行般若,照了萬法俱寂,是故,雖行布施,而無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見
受施之人,也就是布施三輪體空,無住相布施,如此實踐,是名一切捨不取施想。

何謂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就是菩薩行般若,雖堅持淨戒無所毀缺,然以空慧照了,則不見能持能犯之相,能持能犯
之相,當體空性,是名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何謂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就是菩薩行持般若時,安住忍力,度諸眾生,然以空慧照了,究竟不起眾生得度之想,是
名住於忍力不住眾生想。

何謂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就是菩薩行般若行之時,於諸梵行雖勇猛精進,然以空慧照了,而不見有身心精進之相,
是名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何謂修禪而無所住?
就是菩薩行般若時,雖在禪定,然以空慧照之,在所有一切諸禪功德,不生味著,是名修
禪而無所住。

何謂魔不能擾?
就是菩薩行般若時,能以空慧照了諸法本性空寂,復知佛魔之體性原為不異,魔雖發現,
即無所怖,是名魔所不能擾。

開悟祖師云:『魔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魔性,性無二別;離魔性者佛性不可得,離佛性
       者魔性不可得,何以故;只爾迷悟有別故。』

何謂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就是菩薩行般若時,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明了,是故於他人言論,悉能辯其
邪正是非,不為所惑,是名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聖人:正見是非、善惡、邪正,世間出世間,了義不了義,圓滿不圓滿,能分辨明了,名
   為聖人。

凡夫:不能辨別是非、善惡、邪正,世間出世間,了義不了義,圓滿不圓滿,對事理真相
   不明不知,甚至顛倒真相,是名凡夫。

何謂達生死海底?
就是菩薩行般若時,照了諸法無我,洞徹生死淵源,不為輪迴所溺,是名達生死海底。

大般若經云:『諸法性相,不可表示,不可分別,不可取著,不可造作,一切有情,設能
       如實了達諸法皆如幻如化,應本已證無上菩提,然由有情於一切法,不通
       達諸法皆如幻如化,是故諸趣生死輪迴。』

何謂起增上悲?
就是菩薩行般若時,雖觀諸法性空,但時常以廣大悲憫之心,誓拔一切眾生之苦,令得解
脫,是名起增上悲。

大智度論云:『悲願不足,空智生,必墮聲聞乘。』

何謂不樂二乘道?
就是菩薩行般若時,能了知聲聞緣覺小乘之法,沉滯空寂,未為究竟,而不欣樂,唯求大
乘無上之道,而得解脫,是名不樂二乘道。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
      眾生,說佛智慧故。』

法華經云:『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法華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經文:『執持智明,周偏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白話解釋:
以定力執持智慧精明,心周偏一切而寂靜澄湛,寂照妙用的心體痡`凝定不動,這稱之定
心住。

有定無慧成枯定 
有慧無定成狂慧

六祖壇經云:『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
       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六祖壇經云:『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
       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禪定者,就是心安住於一境,而離盡一切散亂,是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
禪內定,是名禪定。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名禪定。

禪定有三種:一、世間禪 二、出世間禪 三、出世間上上禪

世間禪:是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是凡夫禪,尚未出三界,定境若散,亦有墮落。
出世間禪: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所得之禪定。
出世間上上禪:是佛獨有之禪定,是最圓滿之禪定。

禪定十種功德:
一、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
三、無煩惱。
四、守護諸根。
五、無食喜樂。
六、遠離愛欲。
七、修禪不空。
八、解脫魔R。
九、安住佛境。
十、解脫成熟。

何謂安住儀式?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一遵守修禪定之法,行之既久,則諸根寂靜,正定
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名安住儀式。

何謂行慈境界?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常存慈悲之心,而無傷殺之念,於諸眾生悉令安穩,是名行慈境界。

慈││給與眾生快樂。悲││拔眾生苦難。

何謂無煩惱?
就是菩薩修習禪定,諸根寂靜,則貪瞋癡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名為無煩惱。

佛說遺教經云:『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
        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
        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
        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何謂守護諸根?
就是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常常能防衛六根,不被六塵之境所惑動,是名守護諸根。

何謂無食喜樂?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既然得到禪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名無食
喜樂。

何謂遠離愛欲?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寂滅一心,不令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名為遠離愛欲

開悟祖師云:『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

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

何謂修禪不空?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而獲諸禪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墮於斷滅之空,是名為修禪不空

楞嚴經云:『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何謂解脫魔R?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則能遠離生死,五欲六塵無法束縛,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名
解脫魔R。

魔有六義:
一、破害義 
二、殺害義 
三、排除異己 
四、染污義 
五、恐怖義 
六、三界義。

何謂安住佛境?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於佛知見,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
持不動,是名安住佛境。
何謂解脫成熟?
菩薩修習一切禪定,一切業惑不能擾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滿成就,是名解
脫成就。

禪定是心安住一境,而心不動;能轉一切境,不被一切境所轉,是名禪定。

以上五位屬於五根,一信心住為信根,二念心住為念根,三精進心為進根,四慧心住為慧
根,五定心住為定根,所謂根者,如樹木之有根,入於地,生出堅固不動之力。

經文:『定光發明,明性深入,惟進無退,名不退心。』

白話解釋:
定力的心光發出明慧,光明的本性更加深證而入修證只有進步而無有退失,這就稱為不退
心住。

經文:『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白話解釋:
此心進入輕安泰然之境,能保持這種定心不失,與十方諸佛的法味氣分交接相通,這稱之
為護法心住。
經文:『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白話解釋:
覺性的智慧光明保持不失,能用妙慧的法力迴轉融入佛的慈光,心智歸向佛光而安住不動
,心智與佛光就像雙面的明鏡,彼此的光明互相對照,堶捧L妙的影相,一重一重的互相
映入,這就稱之為迴向心住。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
覺慧增光明,能保持不失。這種妙慧覺明的境界,既然得力一久,就能以妙力迴佛慈光,
向佛安住,以這種神妙的慧力,妙契法身,能迴他佛本覺的慈光,向自己的心佛中安住,
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佛不二。

猶如雙鏡,光明相對:
如兩塊鏡面相對,則光明互相映輝,彼此的光明互相對照。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光內現光,影中含影,其中的妙影,傳耀無窮。所謂佛光心光,自影他影,相攝相入,重
重無盡,這種境界叫做迴向心。

開悟祖師云:『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
       ,應舌知味,乃至施為動作,若能當下迴光返照,照見本性,一切皆是自
       性之用,皆是自性天真佛。』

開悟聖僧云:『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無有佛性可得者。』

開悟聖僧云:『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盡是化門接物度生邊事。』

開悟聖僧云:『了了知心,住無住處,見無所見,得無所得,若如是正見,當下冷暖自知
       。』

開悟聖僧云:『學道人欲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猶若虛空,纖塵不染,當下見性。
       』

經文:『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白話解釋:
心光朗照綿密返還,獲得佛陀常凝不動,無上微妙清淨的戒體,心常安住於清淨無為的境
界,得到永遠不會遺失,名為戒心住。

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常凝就是常住凝然不動的妙定,到了這種心境時,就會獲得心光佛光,常凝不動。這個常
凝的禪定,正是無上妙淨。無上是第一義諦,也是佛陀無上的清淨戒體。

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無為是建立在有為上,有為淨化名為無為。能安住在佛陀的妙淨無作無為當中,就絲毫不
會遺落於有為,若落入有為生滅,就名破壞戒體。由此可見,心越綿密,戒則越嚴,這種
心地大戒,永遠不會遺失,名為戒心住。

大般若經云:『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有為界無為界,如
       是二界,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經文:『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白話解釋:
心安住於清淨戒體而得解脫自在,能遍遊十方世界,所去之處都能隨順心願而無障礙,是
名願心住。

住戒自在:
住戒就是心安住於性戒之中,自在就是無所障礙。得自在則功夫純熟,功用已純,沒有絲
毫的繫縛牽掛,也就是安住在無住的戒體,能從體起用,能發大自在之用。

能遊十方,所去隨願:
因住戒自在,可以入世不染,無求不達,無適不可,故能遊遍十方世界,願去何國何土,
一念即能使至,這種境界,稱之為願心住。

由此可見,第十信,不但內功已純,就是依體所起的外功,也已萌芽!

以上五位屬於五力,第六的不退心為進力,第七的護法心為定力,第八的迴向心為慧力,
第九的戒心住為信力,第十的願心住為念力。所謂力,就是如樹木結根既久,自然會產生
不可拔除的力用之意。

妄想淨化,一念心是一佛國。妄想不除,一念心是一地獄。

開悟聖僧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
       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
       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開悟聖僧云:『一念迷時,一心從境,故起顛倒,輪迴受苦,一念覺時,境從一心而得解
       脫,涅槃常樂。』
開悟祖師云:『真如性海,歷劫不壞,真樂無窮,自由自在,本具寶藏,妙用無盡。』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
    心住。』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位善男子!用這個真心實性的方便法門,發起以上的十信位的有住心,信心精
純發出光輝法力,這個十種法力作用互相交涉歸入真心本體,圓滿成就菩提真心,這稱之
為發心住。

十住是菩薩五十五位修行中的第二十位。所謂住,就是安住,是將心安住在真諦的空理。
所謂生法王家,安住在法王華屋,依祕密藏,無住而住是也。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
這位研究精修的善男子,以耳根圓通的真實方便法門,以修三漸次,以及乾慧地,而發此
十種的信心,真如本性本來具有十心妙用,但是如果不修證耳根圓通,則遲遲不能發,今
既然依真實的方便,是故能啟發出十種信心,十種信心圓滿之後,真心當下精明不雜,能
發出光輝,是純為智慧之心,寂而能照,照而能寂,發出光輝無盡。

十用涉入,圓成一心:
心既然精而不雜,心地光明就愈明顯,已無次第的現象,所發出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
。何以故?因為十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十心,十心一心,本來無有二體,已圓成唯一的
真心,這個境界就是發心住。

開悟聖僧云:『如來廣說無量心,其實無量心即是一心,一心能生無量心。如是慈悲喜捨
       不離一心,法喜心不離一心,菩提心不離一心,佛道不離一心,菩薩道不
       離一心,二乘不離一心,六道不離一心,三毒不離一心,世出世間諸法不
       離一心,心能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是也。』

開悟聖僧云:『心生境生,心滅境滅,離心無境,離境無心,心境俱空,菩提現前。』

經文:『心中發明,如淨H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白話解釋:『心內發出光明的智慧,就像清淨透明的H璃,堶捲{出精純的真金,用前面
      妙明的心智,履行實踐真如理而成就以後進修的基地,這就是稱之為治地住
      。』

心中發明,如淨H璃,內現精金:
就是依靠這個妙心,而發揚光明圓妙的智慧,總成一心,理境分明,因此,猶如淨H璃,
內現精金。這種心境,猶如在清淨透明的H璃中,現出內在的精純的真金一樣。琉璃譬喻
妙心,精金譬如智慧,在清淨皎潔的妙心當中,具足智慧精華,智不離心,心不離智,心
智不二正是。

開悟聖僧云:『理體正是光明之性。由體起用,用不離體;體即是真如心,用即是妙智慧
       ;非離真如心別有妙智慧,亦非妙智慧別有真如心。畢竟真如心即是妙智
       慧,妙智慧即是真如心。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十種信心所成的初住妙心為基地,始堪以踐履,從此腳踏實地,都在妙明的心地中履行以
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而起真修,於一切時處,冶鍊心地,以成進趣後位之地,好像建大樓
先治地基,後起大樓,所以名為治地住。

開悟聖僧云:『小乘為根,大乘為果。若離小乘教法,則大乘成果終不可得,何以故?大
       乘乃由小乘之擴大圓滿化、理想化、成就化。是故不得離小而說大故。』

經文:『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白話解釋:
心智契入理性境地,涉入一切知見,都能明明了了,遊遍履行十方世界,親近諸佛,下化
眾生,都沒有半點留礙,這稱為修行住。
開悟祖師云:『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
心地是十信心履以成地之心,涉知就是與治地住所涉及一切知見,也就是涉歷見色、聞聲
、嗅香、嘗味、覺觸、知法等處,所謂日日動靜處。俱得明了者,就是處處明了,見聞不
惑,心境無奪是也。

開悟祖師云:『六根門頭常放光動地,六根好修行。』

遊歷十方,得無留礙:
偏遊世界的目的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這種境界已經是任運縱橫,得無留
礙,無有絲毫的障礙,能遊十方世界,廣修妙行,大作佛事,故名修行住。

經文:『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

白話解釋:
所修的道行與佛所修的相同,感受到佛所證的法味氣分,就像人死後未投胎的中陰身,憑
著自己所造的業力去尋求業力相同的父母,陰中信息的冥然相通,而生入如來的家族種姓
,這就稱之生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
這位菩薩對於佛法,已深生淨信,能正見了知一切佛法,已修集一切佛法,圓滿一切佛法
,所以他的功行,已經與佛行相同。也因為如此,領受佛的氣分,因為行契真如,是故能
感受佛陀的真如氣分,是將生在佛家,而為佛子的象徵。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人死後,前五陰的身體已謝,後生的五陰色身尚未有,在死後尚未投抬前,所受的身就是
中陰身。中陰身如果要轉生時,他所托生的父母之業,一定與自己的業相同,才有緣去受
生。

隨願往生經云:『命終之人,未受胎時,在中陰身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
       』

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就是因果冥符,冥冥體信相通。譬喻中陰身投在王胎,便成王種一樣,菩薩既然受佛陀氣
分,則不通而自通,不入而自入,自求同業的父母而投入聖胎,而入如來種姓,是名生貴
住。

經文:『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白話解釋:
既然遊歷投入佛道的聖胎,親身奉領大覺諸佛的繼嗣真胤,猶如胎兒已成,人的五官形相
已經具備而不欠缺,這稱之為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既然已經冥契真理,遊諸佛正道之胎,得為佛種,自然親奉覺胤,覺胤就是大
覺法王的真胤,這種境界已經能親自繼承佛陀的法統,是繼承諸佛權實二種智慧,凝結而
成為聖胎。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
譬如人在胎中,六根已具足,已經成為一個人的形象,無有缺失。比喻這種境界,已經具
足一切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如佛度生一般,稱之方便具足住。

經文:『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白話解釋:容貌猶如佛陀,道心也與佛相同,這稱之正心住。

容貌如佛:
因為人相不缺,具有如佛的外貌相同有三十二相,權智外貌為之容貌,教化眾生,方便具
足叫做如佛,這是菩薩度生外面的應用。

心相亦同:
是心內理智的比喻。凡情既盡,此心亦同佛心,也就是權智資足實智,內照真如,心相圓
滿之意。形容如佛,道心也與佛同,內外一如,成等正覺之心,毀譽不動如須彌,是故名
為正心住。

經文:『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白話解釋:身心既然成為佛德,則道胎漸漸增長,名為不退住。

身心合成:就是行者的外身與內心,既然打成一片,表堣@如,即與佛陀的身心同樣之意
     。

日益增長:這種的境界正在日益月增,漸漸增長,唯有進步,絕無退轉,故稱不退住。

經文:『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白話解釋:佛所具有十身靈相,一時都得到具足,名為童真住。

十身即是如來所得之身。

如來十身:一、菩提身 二、願身 三、化身 四、住持身 五、相好莊嚴身
六、勢力身 七、如意身 八、福德身 九、智身 十、法身

菩提身:乃示現八相成道正覺之佛身。

佛示現人間有八種相,名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即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滅。

願身:願生於兜率天之佛身。

化身:乃生於王宮之化身。

住持身:滅度後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

相好莊嚴身:無邊相好莊嚴之身。

勢力身:以慈心攝伏一切之佛身。

如意身:對於地前,地上菩薩而現身如意之佛身。
福德身:常住於三昧之佛身,三昧為福德之最極,故稱福德身。

智身:指大圓鏡智等四智。

四智:成所作智││前五識。 妙觀察智││六識。
平等性智││七識。 大圓鏡智││八識。

法身:智身所圓滿之本性。

靈相就是如來智慧德相。菩薩住十種業,就能十身靈相,一時具足。

菩薩十種業:
一、身行、語行、意行無失。
二、隨意受生。
三、知眾生種種欲。
四、種種解。
五、種種界。
六、種種業。
七、知世界成壞。
八、神足自在,所行無礙。
九、知一切佛剎。
十、乃至一切剎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

雖然菩薩一時具足佛體,但是其力未充足,尚在微弱,未大顯著,故稱之童真住。

經文:『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白話解釋:人形漸逐完成,出胎在世,親身成佛的得法之子,這稱之法王子住。

成形出胎:
佛所具有的十身形象,漸漸完成,最後就是出胎在世,表示已經成為一位可以負擔如來家
業之人。

親為佛子:
從佛口生,從佛法化生,是為佛陀長子是也,能紹隆佛種,續佛慧命,故稱法王子住。

經文:『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白話解釋:
表現已經長大成人,猶如國王,將一切國家大事,分開委任太子掌理。在剎帝利的世子長
大成人後,排設儀式,取用四大海水灌注太子頭頂,而受王位一樣,名為灌頂住。

表以成人:
雖出胎為法王子,但年紀尚幼,到此位時,已長大成人,道成德備,可當大任,故曰表以
成人,是堪行佛事之意。

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分委就是將部份要職委任辦理之意,如出則撫軍,入則監國等。這是國王深怕太子的力量
不勝任,是故暫時分部份的工作給他,以便考驗太子的能力如何。這是比喻,佛陀將授記
菩薩,但恐其智力不堪,故暫令其代佛宣揚,攝行佛事,等到智力可堪授記時,才正式授
與菩薩之記。

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
世子與太子一樣,都是國王之哲嗣,剎利為剎帝利之省略,譯為王族,大王的世子長大成
人,將受國王職位時,國王則手執金瓶的水,灌在太子的頭頂。菩薩受法王子的職位時,
佛陀也用智水灌注菩薩的頭頂,名叫做受大智職菩薩。這就是灌頂位的由來。

陳列者,就是當舉行受位時,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縵,奏諸音樂,集諸王百僚,
取大海水,置金瓶內,灌太子頂,如是等種種儀式,名為陳列灌頂之意。
十信是積德之基,十住德為積之漸,至此位時,道成德備,如果不度眾生而行佛事的話,
便會輪為有智無悲的自了漢,是故以下十行,就須要廣行六度,大作佛事,化導十方眾生
了。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位善男子!既然已經成為佛的法子,就具足了無量的如來妙德,遊化十方世界
,隨順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布施濟化使令觀喜,這稱之為歡喜行。

經文:『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白話解釋:善於用清淨戒行去感化一切眾生,使止惡行善,這稱為饒益行。

自己能自化,始能化人,菩薩善能自利化他,是靠自己戒德而來。如果自己沒有德容,怎
能度化他人?假使戒根清淨,威儀具足,就能堪受人天表率。菩薩獲持淨戒,於六塵心無
所著,為眾生如是宣說!自得度,令眾生得度,自快樂,令眾生快樂,是故稱之饒益行。

經文:『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白話解釋:
能自覺又能覺悟他人,被侮辱都能忍受不生瞋恨心,不違抗拒絕眾生的心意,這稱之為無
瞋恨行。

自覺覺他:
這位菩薩常修忍辱行,已能謙下恭上,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覺就是能自在安住如來
正法,而得自證解脫;覺他就是自覺之後,而覺悟他人如自己安住如來正法,而得自證解
脫。

得無違拒:
這位菩薩,凡遇上被侮辱侵犯之際,皆能以智慧擺平而歡喜忍辱,絕無違抗拒絕,隨順苦
樂之境,能一一忍受不逆,內心不生瞋恨之心,自在法喜,名之為無瞋恨行。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答,罵止,問曰:子
          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
          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
          慎勿為惡。』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
          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經文:『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白話解釋:為度眾生隨著各種的眾生去出生,窮盡未來際,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皆能平等普遍出生度生,十方世界都能通達教化,名為無盡行。

經文:『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白話解釋:一切法門都合歸同一定心,對各種法門的了解與宣說,都能得到沒有絲毫的偏
     差錯誤,這就名為離癡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這位菩薩不受時空的影響,能出生各種類的眾生去隨類度化,是故
          能善知一切法門,均為合會,而同為一體。這位菩薩內心自在無散
          亂,堅固不動,以一念定心,善入一切禪定法門,是故能善知諸三
          昧會合而同為一體性,了知一心體性,而行眾行,而入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菩薩能隨類說法,能對機度生,遭遇任何困難,不會失去他的禪定,這種離開
     癡定與亂心的行位,稱之離癡亂行。
經文:『則以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白話解釋:在同一體性中,顯示出各種差異的作用,在每一差異當中,又能悟見相同的體
     性,這就名為善現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
同是出世間的平等,群異就是世間的一切千差萬別的現象與作用。菩薩能在禪定中,善巧
的出入,能在一切根本法性中,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差異作用。同是屬於理,異屬於事,同
理能顯異事,就是平等法中現出差別法。因為一理之中,能顯現一切事相,可見一能現多
,理不礙事,也就是以真融俗,無礙自在。

一一異相,各各見同:
差異當中,能顯現相同,是差別法中,現出平等法之義。也就是在一切事相各見全理,表
示多能現一,事不礙於理。可見這位菩薩,不但能以真融俗,也能以俗融真,是真俗互融
,事理無礙,這稱為善現行。

經文:『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白話解釋:
像這樣,乃至十方世界的虛空都充滿微塵,每一粒的微塵,都能現出十方世界,不論現小
的微塵,或者現大的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礙,這就稱之無著行。

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

如是乃至十方世界,滿足微塵:
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說的事理無礙,乃至就是擴充而論其功行。這位菩薩進而能大小相容,
一多無礙的境界。十方世界,滿足微塵,是世界進入微塵,就是說明,如同十方世界的虛
空那麼大,只要一粒微塵就能充滿,而世界也不會感覺得小,可說是小不礙大。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任何一粒微塵中,又可顯現另外一個十方世界,是微塵含堨@界,而塵不大,是大不礙小
。是絲毫沒有執著,方能小大並融,故說:現塵現界,不相留礙,能現所現,二者都不會
壞其相,不會互相留礙,這種境界稱之無著行。

經文:『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

白話解釋:
菩薩不論任何願力道行的現前,都是最上第一尊貴而能度入涅槃的波羅密多願行,這稱之
尊重行。
種種現前:
就是這位菩薩能如上面所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同時具足了妙行,現前種種微妙的作用
,無非都是為度眾生導歸淨土的大用。

咸是第一波羅密多:
第一就是最上之義,波羅密多譯為台灣話叫做到彼岸。生死的境界,比喻為此岸。業、煩
惱、生死譬喻為中流。涅槃比喻彼岸,到彼岸就是脫離生死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而
到達涅槃的彼岸。這種行正是最為可貴,可重之行,故名尊重行。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密多甯衈閉G,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
       至一佛國,在在處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
       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大般若經云:『如是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是諸如來應正等覺真實法印,亦是一切聲聞獨覺
       真實法印。』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密多時,與空相應,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
       上最妙,最高最極,無能及者。』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
       ,不能從此岸到彼岸。』

經文:『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白話解釋:
菩薩能這樣於一切法圓融無礙,能完成十方世界諸佛修行度眾生共同的儀軌與法則,這名
為善法行。

如是圓融:
就是這位菩薩能隨便舉出一行,就能利益眾生到最上究竟之處,於一行中,具足了無量無
邊的妙行,能這樣圓融無礙。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菩薩之德既然同於佛陀,其行也齊於諸佛,那麼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能合於十方
諸佛的儀軌與法則。所以這種功行,名為善法行。

經文:『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白話解釋:
菩薩所行的一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功行,也都是一真無為自性中本然的流露,故名為真
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上面所說九行位的每一行,都是自利利他,諸行究竟,都是一真實相。清淨無漏,就是一
切貪瞋癡,無明煩惱,一一皆淨化,五欲六塵污染不了自性,自性清淨無為無漏而自在解
脫。

一真無為,性本然故:
這些境界,都是自性本體的清淨本性,並不是等待洗淨之後,才開始清淨之法,是元本一
真,非待修後始真。菩薩已全性是修,故成軌則,全修即性,無為無作,具有這種妙德,
而出生妙行,變而不變,不變而變,總屬一真,因為是這樣的純潔精真,遠諸留患,所以
名為真實行。

開悟聖僧云:『妙哉法身,火不能燒,水不能溺,風不能飄,刀不能劈,軟似兜羅,硬似
       鐵壁,天上人間,古今不識,唯證相應。』

開悟聖僧云:『心常清淨,不染世緣,是為莊嚴佛土。』

開悟聖僧云:『請君仰面看虛空,廓落無邊不見蹤,若解轉身些子力,頭頭物物總相逢。
       』
六祖惠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開悟聖僧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開悟聖僧云:『有念無覺,凡人境界;有念有覺,賢人境界;無念有覺,聖人境界。』

開悟聖僧云:『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
       ,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
    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白話解釋:阿難啊!這位善男子,已經證得圓滿具足的神通力,已成就佛事,心地絕對純
     潔精真,遠離了一切殘留的過患,當救度眾生時,內心能消除滅掉救度眾生的
     執著之相,迴此無為之心,歸向涅槃之路,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迴向有六種對象:
一、迴向眾生。
二、迴向菩提。
三、迴向真如。
四、迴因向果。
五、迴事向理。
六、迴小向大。

本處之迴向,是迴佛事而向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心就是真如實際。迴向就是發願
,因為有行無願,行必定是茫然;但是如果有願無行,願必定是虛設,所以行與願應互相
資助,方能進入如來的大涅槃海。

是善男子,滿足神通:
這位善男子,修耳根圓通,而得十行之妙法,滿足了神通,能顯同顯異,現界現塵,都能
一一如心所願,自在變化。

成佛事已:
這位行者至第八行位時,已種種究竟,第九行位時,已經成就佛陀的軌則,所以稱為成佛
事已。

純潔精真:
就是第十行位時,已經清淨無漏,藏性之體已純潔,而一真無為,藏性之用也同時精真了

遠諸留患:
是總攝十行,因為十行既然齊備,那麼凡有所作為,都不會再有留礙之念,也不會有躺著
的過患。

當度眾生,滅除度相:
正當度化眾生時,不見有眾生可度,已滅除度化眾生之相。雖然終日有作為,但是已實在
是解脫而無為了。

迴無為心,向涅槃路:
就是迴有為之行,向於無為之心,迴無為之心,向於涅槃大道之意。這就是稱之救護一切
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如果度化眾生時,存有度生的觀念與現象。就是著於我人之相,著相就是添枷帶鎖,並非
真正的迴向法。假使度化眾生之時,不存有能度所度之念,縱然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時,
心地不著一切相,如如不動,自在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迴向法。

開悟聖僧云:『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經文:『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白話解釋:空壞了一切可以空壞的,遠離了一切可以遠離的,名為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
壞是指上位中所說的滅除,可壞是指能度所度的滅相,也就是連同除滅能度所度的滅相,
也空壞無餘之意。能空壞一切應空壞的觀念與現象,就不會著於生死有為之法。

遠離諸離:
遠離就是上位所說的能離,諸離就是不見我為能離,也不見他人為所離,同時也不見中間
度生之法,能所雙亡,無有對立。連同應遠離的諸離,也能遠離,就不會滯守於涅槃無為
之法。所謂生死不立,涅槃不安,善獲中道矣!

不壞迴向:雖然明白眾生本來是空幻的,但是仍然不壞滅度化眾生的事業。

初迴向的大意是:
雖然度化眾生,而不著於眾生相,故曰:遠離眾生相迴向。第二迴向大意是:進一步而說
,雖然不著於度化眾生之相,但是不妨去度化眾生,所以叫做不壞迴向。

迴向有五種意義:
一、目標之意。
二、力量之意。
三、希望之意。
四、向心力之意。
五、歸宿之意。

蕅益大師云:『縱得上品善,若不迴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迴向,亦得往生。
       』

迴向文:『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念遇知識,得聞
     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
     眾等,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今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
     ,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

迴向文: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露灑吾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剎那中離五濁 屈身臂頃到蓮池
    蓮華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 

經文:『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白話解釋:
自己本來具有的真心覺性澄湛清淨,這個覺性智慧齊等於諸佛的覺性智慧,名為等一切佛
迴向。

本覺湛然:
本覺是吾人自性本體的真心,本覺湛然就是吾人的本覺心佛已顯現湛然︵清淨︶,覺海已
澄清,正是廣大清淨是也。

覺齊佛覺:
覺是指自己的本覺,齊佛覺就是已經與諸佛所修證的妙覺等齊,無有差異之意。也就是吾
人本具的覺性,已經並齊佛陀的正覺之謂。這種境界叫做等一切佛迴向。

開悟聖僧云:『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纖塵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
      』

開悟聖僧云:『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聖意;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經文:『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白話解釋:
精純的真心實性發出光明遍照一切處所,所證悟的心地等於佛的心地,這名之為至一切處
迴向。

精真發明:
精真就是因地心,也是本覺之體,發明就是開發明了,是將自己的因地心中,所含的本覺
之體,發揮妙用之意。

地如佛地:
地即是因地心,佛地即是果地覺,是發揮自己因地心中所含的無邊境界,正如諸佛果地所
現的無量無邊剎土一樣,其德用可說是周圓普遍,這種境界叫做至一切處迴向。

至一切處就是@至佛陀的境界,因為佛境無盡,今既然能到達佛地,就表示所達到甚為廣
闊,不管任何之處都能@至,都能大作佛事,度化眾生。

開悟祖師云:『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
       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開悟聖僧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
       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開悟聖僧云:『眾生自性自度,迷來悟度,邪來正度,從言諸佛言句,但為指出路頭,須
       是自行自履,豈由他人,所以道,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經文:『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白話解釋:
世界的依報與如來的正報,融為一體互相涉入,能無窮盡的含藏包容而不發生牽罣阻礙,
這就名為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
前二位的迴向雖然說覺齊佛覺,地如佛地,但是還有自他之分,無盡功德藏迴向是自他融
為一體,是不分之境。所謂萬有世界,與真如自性,可以互相涉入,而無牽罣阻礙,是身
土互融是也。

如果如來涉入世界,則一一毛孔中,有無量的寶剎,非常莊嚴微妙。所謂不礙如來,入諸
法界,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是也。假使世界涉入如來,則一一微塵堙A有無量的佛陀,大
轉法輪,所謂不礙世界,入諸如來,坐微塵堙A轉大法輪是也,這種境界名為無盡功德藏
迴向,因為法身世界,各各無量,是故以此立名。

華嚴經說這種迴向的境界,會得十種無盡藏:
一、見佛。   
二、聞法。  
三、憶持。   
四、決定慧。  
五、解義趣。
六、無邊悟。  
七、福德。  
八、勇猛智覺。 
九、辯才。  
十、力無所畏。

經文:『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輝,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白話解釋:
所證與佛相同的真心覺性境地,由平等覺性的境地各別生起清淨的善根因種,依這個善根
因種實修發揮,證取涅槃聖道,這就名為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於同佛地:所證的真心覺性與十方諸佛所證的性體,無有差別。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地中就是這種境地堙A也就是身土互融無盡藏,各各生出無盡的清淨真因,而成就無盡的
功德。

依因發輝,取涅槃道:
依這種清淨真因,展轉擴充,發輝它的妙用,從因剋果,直取究竟涅槃的道果,這種境界
名為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經文:『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
    向。』

白話解釋:
真性的善根既然已經成就,悟知十方眾生都是與我本具的真心同一體性,自性圓滿成就,
也不妄失成就眾生,名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
真實的善根既然成就,十方世界堛熔野矷A已成為同一圓融清淨的寶覺。是故視十方眾生
,皆我本性。本性就是本覺的自性,眾生所具有的本覺自性,與我自己的本性同體,因此
自然生起同體大悲心,而等觀眾生。

性圓成就,不失眾生:
自性的本根既然圓滿成就,自然不會遺失眾生而不顧,願一切眾生,都成就大功德藏。如
此隨順平等觀,一一圓滿成就。菩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根平等,眾生平等,三世諸
佛平等,這就是名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經文:『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白話解釋:
一切宇宙萬法,心能捨離一切執相,即相與離相兩者,都沒有執著,這就名為真如相迴向

即一切法:
就是元妙的明心,十界具足,也就是所修的世出世間諸法,皆是吾人的妙元真心。

離一切相:
就是本妙的圓心,十界俱非,也就是不著世間,不取眾生,其心清淨,無所依止。

惟即與離,二無所著:
如果能不即不離,亦離亦即,也就是即一切法時,而又離一切相;離一切相時,又即一切
法。所謂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名為真如相迴向。

開悟聖僧云:『行道者,離三界即非離三界;處五欲不著五欲,隨生死而證無上涅槃。』

經文:『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白話解釋:
真正得到無所著的真如境界,體性遍滿十方世界而無任何障礙,是名無縛解脫迴向。

真得所如:
就是惟即與離,二無所著,即與離,兩者都離,而得證真體,一真一切真,無法不真;一
如一切如,無法不如之謂。

十方無礙:
真如之體乃@於十方,其行既然為真如所如,就會在在皆如,所向任運,故說十方世界,
一切無礙,名之為無縛解脫迴向。

開悟聖僧云:『真如者,無有三毒,無明淨盡,塵欲不縛,生死不結,一切時一切處自性
       皆如如也。』

經文:『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白話解釋:自性的妙德已圓成,法界限量的觀念已消滅,是名法界無量迴向。

性德圓成:
在第八迴向堙A因無著而獲性德的全體;第九迴向堙A因無礙而得到性德的大用。體與用
都已經具備齊全,故曰:自性的妙德已經圓滿成就。

法界量滅:
就是體無不@,用無不周,所以舉一毛一塵,皆等於法界,無大小的限量,如此根根塵塵
,周@法界限量已情忘,不墮諸數,數量與邊際的觀念已經滅除,所以名為法界無量迴向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位善男子!已經歷盡四十一位清淨的心地境界,其次還要成就四種微妙圓密的
加功用行。

四加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是針對四十一階位的修治心地法門而言。因為四十一位的修
行次序,都是專指心性的境界而建立它的名稱與次序。心地雖然已經得到極高明的境界,
但是在行持的功夫上,還是要注意它的功用。這種功用的境界,就是所謂的加功用行。
四加行,其義是以前三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為三資量位,資是資具,量為糧食。是說所積既多,所適必遠,如想
到千里,必須要有三個月的資糧一樣。楞嚴經所闡述的為一圓教,是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信得自心。如積十住以成其內德,積十行以成其利他德,積十迴向以成其自他互融之德
。萬德即備,正可以進入聖地之位。不過資糧位雖然已極,但是仍有微細障礙,所以才有
更立四加行的需要。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這位修學耳根圓通的善男子,起初由乾慧地心,漸歷十信心、十住心、十行心、十迴向心
,總歷四十一位。而不停住妙悟,有向上的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妙為不可思議,圓為不是偏小,這位修三昧之人福慧資糧已經齊備,將登聖地,只因地位
高,一時未能登上,所以其次要完成四種微妙密圓的觀照,依之而加功用行。

經文:『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白話解釋:
就用佛的覺性,用做自己的道心,覺性智慧像要顯出而未顯出;就像鑽木取火,已經煖熱
將出火種,欲燃燒柴一樣,就名之煖地。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就是以佛的覺性妙用,用做自己加功用行的因地心,也就是以佛陀
的覺性,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之意。

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
真如覺性好像欲顯出但尚未顯出,可見功夫未純,似顯未顯之際,譬如鑽木取火一樣,火
光雖然尚未燃發,可是煖氣已經流佈,這種境界叫做煖地。

火譬喻初地,本覺的智火,本來在樹木堶情A樹木比喻無明,現在本覺智火,將出而未出
,無明之木,將燃發而未燃發。加功用行到了這種境界,就像鑽木取火而火未出一般,但
是已經徹見煖氣的現象。

經文:『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

白話解釋:
又用自己加行的真心,成就佛陀所履所行一樣,好像依靠它,而並不一定依靠它,就像一
個人登高山到了頂端,身體雖然已經接虛空堙A但腳仍然立於山頂,而有這些微細牽礙,
名叫做頂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
用自己的因地心進而成就佛智之所履所行,這種境界就是若依非依,雖然念念如理所行,
心相卻未能全忘,好像依靠真理,而真如猶未究竟,故說若依。吾人的心相已經淨盡,故
說非依。當然了解真如實相是實相無相者,當下是無所依。

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
這種境界,猶如一個人已經爬上高山頂峰上,他的身體已經進入最高地位,入於虛空中,
不過他的腳跟卻尚未離開山頂,地面尚有一些微細障礙,不能完全離開,因此,下有微礙
就是若依,身入虛空,為之非依,這種境界就是頂地。

經文:『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白話解釋:
自心與佛心,二者同一體性,善於證得平等體性的中道。就像能容忍任何一事的人,不會
記於心懷,也不會說出於口,這名之為忍地。

心佛二同:
就是即心即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是已經棄除以佛覺用為己心,以及以己心成佛履地
的境界。因為不管是用,或者成,都是存有心佛二相。但是加功至此,則全心是佛,全佛
是心,是心佛不可分的境界,所以叫做心與佛二者相同。

善得中道:
就是善能得到中道不二的妙用。佛覺泯為因心,因心泯同佛覺。常於加行心中,見佛業用
,在諸佛的行處,洞徹自心,故名善能得中道不二的妙用。

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忍住某一種事的人,既不懷於心,又不出於口,是對於所忍之事,將忘未忘,是善能忍辱
的人,不過還不是真故曰:忍地的境界。

經文:『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白話解釋:
迷中道的數量,完全消滅,眾生迷失中道與覺悟中道,心媢鼣o二種也沒有生起不同的名
目分別執著,這名為世第一地。

數量消滅:
就是迷覺數量,都已經完全銷滅之謂。在第一煖地中,所謂用佛覺為己心,是尚存己心的
數量。第二頂地中,用己心成就佛履,是尚存佛履的數量,此二項都是迷中道的數量。第
三忍地中,心佛二同,是尚存二同的數量,還是落於覺中道的數量,至於世第一地,不是
沒有迷,並且將這個有覺之覺也除滅。所謂心佛兩忘,中道泯絕,故曰: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二無所目:迷中道並不是迷惑中道,是心中所修的中道;覺中道也不是覺了中
道,是果位中所證的中道。加功用行至此,不但沒有迷,而且也沒有覺,可說是下無己心
,上無佛覺。如果有迷有覺的話,世人還有可指目的餘地,不能算是超出。現在既然銷滅
了數量,迷與覺也已經淨盡,迷覺等名辭數量,都已成為過去的贅言,這種境界,就是世
第一地。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位善男子!對於佛陀的大菩提聖道,已善能通達佛覺,所證的覺性通於如來的
覺性,能窮盡佛陀的妙理境界,名為歡喜地。

十地的境界,是修習菩薩道五十五階位中的第五十位。

地有二種大意:一、成實義。二、發生義。

成實義:因為地地皆以真如實相為體,堅固不壞,故名為地。

發生義:因為地地皆能發生佛地功德,大用重重無盡。蘊積前法,至於成實,一切佛法,
    依此發生是也。
初地以上的菩薩,稱為地後的菩薩,亦稱法身大士,登地菩薩,已證得無生法忍,進入佛
陀真正的境界。

於大菩提,善得通達:
大菩提就是佛陀的無上菩提,不說成就而說通達,就是因為這位菩薩的功夫,已經位居分
證如來妙覺的緣故。善得就是現量親證,不離自心,通達佛陀的覺性之故。

覺通如來,盡佛境界:
覺就是自心的本覺,如來即是諸佛的妙覺,也就是行者自性本體的覺心,已經通達於佛陀
的真如妙性覺心與真如融通無二,已經盡佛境界,能了解諸佛微妙心地。菩薩既然初通佛
覺,初進佛境,內心的法喜,是任何名辭都不能形容的,所證的慶快境界,名為歡喜地。

歡喜地││百界現身。

經文:『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白話解釋:
世間不同心性的眾生證入真空平等的同一體性,而對真空平等同一體性的執見也滅除,這
名之為離垢地。

開悟聖僧云:『從假入空即成大智,從空出假即成大悲。』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
異性就是九法界眾生之性,應斷除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差異的性能,而進入如來平等的
體性,但是證入這個平等佛性之時,佛見仍然存在不忘,是清淨覺中的一點微垢,必須同
性亦滅,同是對異而說,不同的性能固然是一種微垢,同性的佛境既然未亡,那麼同性同
樣也是一種微垢,也應該銷滅,將此同性滅除不住的境界,就稱之為離垢地。

梵網經云:『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開悟聖僧云:『證得諸法皆空,名如來;不見一法,是名觀自在。』

開悟聖僧云:『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窮劫不得見性。』

開悟聖僧云:『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聖意;即名諸佛。』

達摩祖師云:『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開悟聖僧云:『心心心難可尋,寬時@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
       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佛性不從
       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開悟聖僧云:『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煩惱名菩提,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頓斷生死名涅槃。』

開悟聖僧云:『眾生有生死,就像見到虛空中的花飛幻影,不知空花客塵如幻,若悟得本
       自寂然,而證涅槃,妙覺性體,圓滿普照,如如不動,是名為佛。』

經文:『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白話解釋:內心明淨到極點,自性光明自然發生,名為發光地。

淨極明生:
極淨之後,淨覺的光明自然會發生,所謂,淨極光通達,內瑩發光,真覺顯露,光明無礙
是也。

開悟聖僧云:『清淨法身,乾乾淨淨,圓圓明明,心無方所,絕學無為。』

開悟聖僧云:『佛性天真,本自具足,不從造作,不屬漸次,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六祖壇經云:『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舍。
      』

經文:『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白話解釋:自性光明已極,正覺圓滿,名為燄慧地。

第三地名為發光地,是清淨覺性的光明發生,有如大火始燃,未至明極。第四地是說明妙
明極盛,覺智增長,猶如大火光聚,觸著便燒,一切緣影,悉皆淨絕,是故名為明極。覺
滿就是慧覺圓滿,這種境界名為燄慧地。

經文:『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白話解釋:一切同體的真智與差別不同的智,所不能到達而超勝。

地前之智叫做異,地上之智叫做同,修證到淨極覺滿;同異的性能,都已淨絕,怎能超勝
?所以這種境界,稱之難勝地。

經文:『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白話解釋:無為的自性,體性清淨光明,自然流露,名為現前地。

無為真如,就是吾人自性本體的真心。

性淨明露,就是說本來清淨的真如自性,透過修證,使得本來性淨的妙體,自然分明而顯
露,是故名為現前地。

菩薩既然得證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到了這種境界,已入空三昧,乃至入百千無相無作三
昧門,一一皆悉現前。

開悟聖僧云:『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開悟聖僧云:『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真
       心,而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經文:『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白話解釋:所證窮盡真如自性的邊際,名為遠行地。

盡真如際:
在第六地現前地是說明無為的真如分明顯露,但是尚未言及真如的數量,在第七地遠行地
而言,乃望之而不見其邊涯,窮之而不盡其量,@法界無不呈露,譬喻有人遠行,已達成
其遠行的目的,是故名之遠行地。

真如妙性本來並沒有邊際,是故任你怎樣觀望,也不見其影d,怎樣追窮也不得其分量,
本地所說盡其邊際,乃是在於無際之際,迴超極造之意也。

經文:『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白話解釋:宇宙萬法都歸於一真實如如不動的真心,是名不動地。

一真如心者,真如是全體無方,真智任運,不假功行,得大自在。菩薩到此境界,已經到
根身器界,一塵一毛,都是真如不動之體,已經自違現業,都是真如自心,徹法底源,無
動無壞,所以名為不動地。

開悟聖僧云:『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
       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
       ,無色緣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識解,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
       景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大涅槃性。

開悟聖僧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祗
       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
       造種種業,無盡沉淪而受苦難;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

開悟聖僧云:『無念即無男,無念即無女,無念即無障,無念即無礙,無念即無生,無念
       即無死;正無念之時,無念即是無生法忍,入真如法性之際,即是截斷生
       死源。』

經文:『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白話解釋:發起真如心的妙用,名為善慧地。

發真如用者,發起真如的大用,就是從真體而起之用,一一皆互攝互入,即@即包,都是
真如妙用,真如用就是善慧,是證得法界無礙智的境地。

經文:『阿難!是諸菩薩,從此以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各修習位。』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些菩薩,從以往乾慧十信位修到此地,已經修習完畢所有的功行,自己修證的
功行與利益眾生的福德都已經圓滿,所以也稱此地名叫做修習位。
從此以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
就是第九地以後,因為是真如全體大用,皆悉現前,所修習的出世功德,一切畢備,已經
沒有功用的修習,已經是大智大悲,功德已圓滿,此後只有論證,絕對沒有論到修習的問
題,所以稱之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經文:『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白話解釋:慈心的陰涼與妙智的雲集,遍覆涅槃的法性大海,是名為法雲地。

慈陰妙雲者,慈與妙都是妙法,陰與雲都是譬喻。就是真正的慈悲心,普被一切,彌滿而
成陰,妙智猶如大雲,理智齊彰,是屬於菩薩的因地之德,已經鄰近佛果。

覆涅槃海者,涅槃是如來的果德,是真無所不圓,妄想無所不寂。菩薩從初發心修行,皆
依不生不滅的根性,定慧等持,中中流入涅槃的果海,這種境界就是法雲地。

涅槃經云:『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靜名大涅槃。』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煩惱覆障,不見佛性,以不見故,不得涅槃。』

涅槃經云:『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名為涅槃。』
涅槃經云:『三毒永盡,名為涅槃。』

涅槃性質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就是雖有種種煩惱,但其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

有餘依涅槃:即是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但是仍然存餘有漏依報之身,而受苦果。

無餘依涅槃: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報身之苦果亦滅,使之畢竟不生。

無住處涅槃:
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所知障是智之障,二乘人因為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
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為可厭,涅槃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與涅槃
無厭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於生死,為有情起大悲,是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
之有情,故稱之為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稱涅槃。

阿含經云:『佛法以人道為主,旁度五道。』

經文:『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白話解釋:
如來逆涅槃流而出,這些菩薩也順從如來的法門修行而到達,與諸佛的法性交接,名為等
覺之位。

等覺者,是等於如來的妙覺,也是齊於佛際而破生相之謂。

如來逆流者,就是如來已經先於我人,證入妙覺的果海,覺悟的功行已經圓滿,無學無求
自在解脫,不過卻以權巧智慧度化眾生,不捨眾生,而倒駕慈航,逆流而出,也就是從涅
槃流露而出,入生死海,度盡一切有情之謂。

如是菩薩,順行而至:
修習耳根圓通而證得十地的大菩薩,因為覺悟的功行尚未圓滿,須要進取,唯用覺智,上
合覺心,順行至於如來正覺的性海。

覺際入交:
入交就是法流之水交接之意。菩薩修行至此,功行已濟,已進入菩提覺悟之際,與妙覺法
性,正當相接交流。

經文:『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白話解釋:
阿難啊!由最初的乾慧心,到了等覺位以後,這個覺性才獲證金剛三昧的初乾慧地。

從乾慧心:
乾慧心就是由最初的凡夫,修習耳根圓通,初得欲愛乾枯,根境不對偶的心境。也就是行
者用金剛初心先斷欲,有二流,出離分段生死的境界。如經文所說:現前的殘質,已不復
續生,如澄污濁之水,沙土自沉,清水自現眼前,所謂初伏客塵煩惱是也。

至等覺已:
雖然乾慧心已經初伏客塵煩惱,出離分段生死,可是無明還是非常的深厚,變異生死尚未
作徹底的了斷,所以須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等位,使
得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切習氣,蕩盡無餘。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是覺是指始覺,金剛心與金剛智是同一體系,如經歷諸位而不變,為之金剛心,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就是金剛智。世尊的意思就是:到了等覺位以後,才獲得金剛三昧心中的初
乾慧地。這堜畛|出的金剛心中的初乾慧地,是與十信之前最初的乾慧地有了深淺之別
,即然有深淺之別,就不能脫離關係,最初的乾慧地,用金剛智慧斷除異相的無明,已經
得到一分光明的顥露,有如初生之月。到了等覺位以後用金剛後心,斷除生相無明,始得
光明圓滿,有如十五夜的月亮。因為最初的乾慧,與後面的乾慧是同一體系,是始終不二
之理,故曰:始獲。

經文:『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白話解釋:
像這樣一重一重的修證,經歷單有一位的乾慧、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等覺位、
妙覺位等七位,與各含十位複數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五位,總共十二段
果位,才修證到微妙的大覺佛果位,圓成無上菩提佛道。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單是單數,如乾慧、煖、頂、忍,世第一法等覺,妙覺等七位,都是一名只有一個單數之
位。複是複數,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五位,都是一名而具有十個複數之
位。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盡就是窮極,凡夫迷真起妄,而入於法界生死流;菩薩返妄歸真,返歸法界,入涅槃流,
從欲念乾枯而得乾慧之名,修到等覺才獲得金剛乾慧之名,所謂窮源極證,始本合一,能
所雙亡,方為盡妙,名究竟果覺,最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涅槃之道。

開悟聖僧云:『但斷三界無明盡者,即名為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

開悟祖師云:『如來大圓覺性海,得念失念,無不是解脫;成法破法,都名為涅槃;智慧
       愚癡,統名般若;菩薩外道,皆是菩提道;無明真如,同一境界,三無漏
       學三毒,皆是清淨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天堂地獄,皆為淨土;有
       情無情,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這是如來隨順覺性,所證得之
       圓覺境界。』

開悟聖僧云:『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
       性。』

經文:『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
    淨修證,漸次深入。』

白話解釋:
以上所說的種種因地與果地,都是用金剛心的智慧去觀察,而認識一切,一一皆是如幻如
化等十種深入的比喻,在奢摩他的禪定中,用諸佛所教的毗婆舍那的慧觀,而清淨修因證
果,道行的漸次功夫,深入妙覺聖道。

是種種地:
由耳根圓通,稱性起修,所經歷的因地與果地,也就是自乾慧地,乃至妙覺地是也。

皆以金剛觀察:
一一都是用金剛不壞的智慧去觀察,金剛是譬喻,能壞一切,不被一切所壞,故以金剛為
喻。

如幻十種深喻,如幻就是觀音菩薩所陳述的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是也。因為一切境界
,都是唯心所現,非斷、非常、非空、非有、是故名為如幻,總計有十種的深入比喻。

如幻十種深喻:
一、觀一切業如幻。
二、一切法如燄。
三、一切身如水中月。
四、妙色如空。
五、妙音如響。
六、諸佛國土如乾騉C城。
七、佛事如夢。
八、佛身如影。
九、報身如像。
十、法身如化。

開悟聖僧云:『修習空華萬行,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裡天魔,證得夢中佛果。』

開悟聖僧云:『本性自淨,沒塵埃、無染著、絕輪迴;諸行無常是生滅,但觀實相見如來
       。』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奢摩他譯為止、寂靜、能滅之意。是攝心住於緣,是離開散亂之意。也是禪定的異名。毗
婆舍那譯為觀、見、種種觀察,是觀見事理的真相,也是正慧決擇是也。釋迦世尊以十種
如幻等觀,在禪定中,用諸佛所教導的中道觀智,也就是用佛陀的果覺為因地心,全體起
修,全修成證,寂照清淨,修因證果,從步步精進的程序上,漸次的深入,而證得無上妙
覺是也。

佛雖然不能代替眾生吃飯,佛卻會勸挨餓的眾生吃飯。
超度有三種:一、知見超度。二、現生超度。三、善後超度。

慧海禪師云:『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那麼諸佛無量無邊如琲e沙,
       眾生亦無量無邊,一尊佛度一位眾生,早應度盡,何以如今尚未度盡?要
       明白啊!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經文:『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些都是用上面三種漸次增進的方法的緣故,才能成就五十五階位的真正菩提正
覺之路。用這種方法去修觀,就是正觀,如果用其他的修觀,就名為邪觀。

五十五位者,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為五十位,乾慧,四加行等為五位
,總計為五十五位。至於等覺、妙覺。是已經到達菩提涅槃之境,是故不算在內。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能依上面所闡述之法門,種種因地果地,都用不變的金剛智慧去觀察,如幻十種的深喻,
在正定的境界中,用諸佛所教化的慧觀,清淨修證,漸次的深入,步步精進依程序踏入,
一一都用三種漸次增進的方法,修成五十五位的菩提正覺之路,這樣的觀法,稱之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如果用其他的觀法,就名為邪觀。楞嚴大定,是全體大用,不出金剛觀察。始從因地,終
於果地,首先頓悟根性為因心,然後依悟而修證。

六祖壇經云:『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當下內外不迷,若
       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沉淪諸趣。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
     一鼻孔出氣。』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
         前。』

經文:『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
    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白話解釋:
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法王子,在大眾中,由他的座位起立,禮拜佛足後,向佛陀稟
白說:應該用什麼名稱來號稱這部經典?我以及所有眾生,要如何來奉持本經?

經文:『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法
    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知海。亦
    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
    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白話解釋:
佛陀回答文殊菩薩說:這部經叫做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的寶印,十方如來清淨
的法眼。又名為救護親屬因緣,度脫阿難,以及在此會中的性比丘尼︵摩登伽女︶,使她
得到菩提心,進入正@知的果海,又名叫做如來祕密的因地心,了義的修證。又名叫做大
方廣,妙如蓮華寶王,出生十方諸佛的佛母總持神咒。又名叫做灌頂部的章句,諸菩薩萬
行,證入堅固之果的首楞嚴,你應該顧名思議,敬奉受持。

釋迦世尊將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由不同五種角度將本經命名,所以本經才有五種名稱,
名稱雖然五種,但是一一都是闡述不生不滅的覺性之真義。

大佛頂者:
大為絕大,佛頂是佛陀的肉髻頂相,表示無上最尊的頂法。佛陀是以正智悟證真理,以心
證心,不見能證所證,是故說絕大至極,是最尊最妙之法。

悉怛多、般怛囉:
悉怛多翻譯為大白,般怛囉譯為傘蓋,合為大白傘蓋,白就是纖塵不染是也。就是以清淨
正法覆被一切眾生之意。

無上寶印就是心印:
如三科七大,以及森羅萬象等,都是一法之所印,一法為一心之法,所印則法法皆心,諸
佛祖師,代代相傳的印心。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之海,就是心海,眼為智慧,是圓照不遺之意。

千手代表大慈悲心。千眼代表大智慧。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也與摩登伽女有宿世恩愛之緣,因為阿難有淫難,才有文殊菩薩
提起楞嚴神咒前往救護,所以說救護親因,度脫阿難脫離淫難,以及護持楞嚴會上的性比
丘尼,使她歡愛乾枯,頓證三果。

得菩提心,入@知海:
依如來正法而使大家頓悟因心,依此菩提心而修,疾趣無上菩提的果海,所謂不歷僧祗獲
法身是也。入@知海就是以法身得入正知,@知的法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如來為果人。密因就是秘密的因地心,是凡愚權小諸類的眾生,所不能了知。修證就是依
如來密因而修,修無所修,證無所證是也。了義是諸佛所修所證,正因正果之法,是圓滿
無缺,了義修證之法。

大方廣是體相用之三。清淨本然,周@法界,性體橫豎無際︵大︶,具足德相,琩F稱性
︵方︶,稱體妙用,出生無盡︵廣︶是也。

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妙蓮華王是法華經的題名,不可思議為之妙。蓮華是譬喻如來藏心,如蓮華之因果交徹,
染淨不二。王是自在之意。可見本經與華嚴經、法華經二經是同旨同意。本經能出生一切
諸佛,故曰十方佛母。陀羅尼譯為總持一切法,持無量義。

亦名灌頂章句,這部經原由中印度那爛寺大道場的灌頂部所錄出,故曰灌頂章句。

印度的密部有東西南北中之五,東方阿藀礡A名金剛部:南方寶生佛,名灌頂部;西方彌
陀佛,名蓮華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盧佛,名如來部,本經是灌頂部。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一切菩薩具足萬行,得證一切事究竟堅固,入如來首楞嚴大定。

經文:『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
    了義明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
    微細煩惱。』

白話解釋:
佛陀說完這些話以後,此時阿難尊者,以及大眾得受佛陀一再的開示祕密的心印,般怛囉
大白傘蓋微妙的神咒,又聽到這部經五種了義的名目,頓時了悟禪定,漸修經歷五十五聖
位,增進而上妙覺之理,內心思慮都空虛凝定不動,斷除三界內修心所斷的前六品微細思
惑煩惱,而證第二果斯陀含果。

修心六品:
三界有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總計三界有八十一品的思惑。修心是修道位的行者,自
二果至三果,皆名修道。六品是指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思惑,斷此六品思惑,就證得
二果。斷除欲界的後三品思惑就證得三果。如果斷除色界,無色界上二界計八地七十二品
思惑時,就是證得四果阿羅漢,出三界,了脫生死。

微細煩惱者:
是對見惑之粗煩惱而言,因為思惑比見惑較微細,阿難尊者本來只斷見惑的粗煩惱,現在
已經將部份的微細思惑斷除了。

開悟祖師云:『三毒貪瞋癡是也,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瞋癡亦無實相,
       但據眾生而言,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
       佛性,若如是正知,諸佛授記。』

開悟聖僧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開悟聖僧云:『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開悟聖僧云:『二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有斷有入,尚未見性,為涅槃所滯。菩薩正
觀惱性空,是故不著,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開悟聖僧云:『見如如之性,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無非諸佛大禪定。』

開悟聖僧云:『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心境俱淨,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經文:『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
    ,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
    @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
    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
    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白話解釋:
阿難尊者這時候就從座位站起來,向佛陀頂禮合掌恭敬,向世尊請問:大威大德的世尊啊
!您的慈悲法音教誨不倦,沒有隱遮限制而平等普施,能善巧開示眾生內心微細而深沉的
煩惱惑,使令我們今日大家的身體與心意都暢快安然,獲得大豐饒與利益。世尊啊!如果
這個靈妙光明真如清淨的妙心,本來就是@滿圓明的,如是乃至無情的山河大地草木,有
情的含靈蠢動等等,本來都具有真如自性,就是如來成佛所證的真實體性,佛的真體既然
真實不變,為什麼又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類、天仙等不同道途的生死輪迴呢
?世尊啊!這些不同道途是本來自然就有的呢?或者是眾生虛妄的煩惱習氣所生的呢? 

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佛陀具有折伏一切顛倒妄想的大威德,也具有了攝受眾生增進妙
理的大德。佛陀慈悲教誨的言教,是平等沒有遮限於那一位眾生,不管是親疏,不論是賢
愚,都是平等一樣的教誨不倦。

善開眾生,微細沉惑:
微細是微細煩惱,不同於見惑那樣的粗顯。沉惑就是無始以來的俱生無明。阿難尊者雖然
一時未能將此惑頓斷,可是因佛陀善巧方便的開示眾生,使他能破妄顯真,而進入菩提大
道。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就是感謝佛陀施大恩惠,使阿難尊者身心能輕快安然,法喜充滿,自在受用,獲益非淺!
阿難尊者第一疑問是:疑真不容妄。也就是佛體既然真實,為何六道諸趣有差別?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滿:
妙明真淨妙心就是吾人自性本體的真心,其體不變為之妙,其用能隨緣為之明,本來不妄
叫做真,終究不染就是淨。如果說這個妙性圓明,真實清淨的妙心,本來就是@滿圓明的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妙心既然是這樣,那麼四大、五陰、根、塵、識、見、虛空等法,如大地草木,有情的含
靈蠢動,本來都是具有真如的自性,都是真如自性本元的變化作用,這樣一來,豈不是與
佛陀得成正覺的自性同是一體,並沒有差別了。

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佛的性體既然真實不變,本來沒有虛妄,有情與無情應該只有佛陀一體之實,為什麼佛體
堶情A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等虛妄諸趣,各自差別不同的存在呢?

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這些六道差別不同的種類,到底是如何而
產生的?是否真如自體堶悼豪茼蛣M就有的呢?還是一切眾生心中,虛妄習氣所生起的呢
?如果說是本來就有的話,那麼妙性堶情A原來就有虛妄染法在,怎能說真淨的妙心,乃
是離諸一切的名相呢?假使說一切眾生的心中,因為有妄想習氣而生起的話,那麼地獄等
諸趣,現前都是實在的話,為什麼又說轉煩惱而成菩提,轉生死而成涅槃呢?

涅槃經云:『佛性常痤L有變異,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煩惱暗故,眾生不見涅
槃,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燃智慧燈,令諸菩薩得見涅槃常樂我淨。』

經文:『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H璃大王、善
星比丘,H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
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白話解釋:
世尊啊!像寶蓮香這位比丘尼,已受過菩薩大戒,可是私行淫欲而不知懺悔,妄說行淫並
不是殺生,不是偷盜,並沒有業報可言。可是當她說這種話以後,當下首先在於她的女根
,生起大猛烈之火,接下去身體的各節,都受猛火所燃燒,終於墮落無間地獄。又像H璃
大王,以及善星比丘的造業。H璃王幼為太子時,被釋迦族之人所辱罵是婢女的兒子,長
大繼承王位就帶兵攻誅滅釋迦瞿曇族姓。善星比丘妄言說一切萬法斷滅空,沒有因果報應
,與涅槃的聖果,所以二人都現生的身體都陷入無間地獄。這些各種地獄,是本來就各有
固定的處所呢?或者是隨各人自己的罪業而產生,各人私自受地獄之苦呢?但願佛陀垂下
大慈悲心,開導啟發我們像無知的幼童,使一切持戒的眾生,能聽聞到佛陀決定的真義,
心生歡喜,頂戴如來聖法,明白謹慎而守戒,純潔不犯!

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經文:『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
    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楞嚴經云:『貪愛如水,能潤生死;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楞嚴經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淫心不除,亦落邪魔外
道。』

罪福報應經云:『婬人婦女者,死入地獄,男抱銅柱,女臥鐵床,從地獄出,常生下處,
墮雞鴨中。』

華嚴經云:『邪淫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
者得不如意眷屬。』

法滅盡經云:『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逐漸而滅。』

殺盜淫妄皆有業報,寶蓮香比丘尼說淫欲無有業報。說完邪法,當下女根生大猛火,身體
節節燒盡,墮無間地獄。

經文:『如H璃大王,善星比丘,H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
鼻地獄。』

破見有包含破戒。破戒未必含破見。

雜阿含經云:『若人生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中觀論云:『雖空亦不斷,雖有亦非常;業果報不失,是為佛所說。』

大般若經云:『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這各種地獄,各人所造的罪業雖然有所不同,是否同一個地方受報
嗎?

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或者是隨各人的罪業而產生,每個人各自所造之罪業,
各人私自受地獄之苦呢?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但願佛陀垂下大慈悲心,啟發我們這些淺智,猶如幼小的孩童,蒙昧不堪的人,能提起正
知正見,使令一切正在持戒的眾生,聽到佛陀您所開示的決定義門,不會再猶豫不決,會
自然的心生歡喜,頂戴身上,一心一意謹慎守戒,純潔不犯。

四分律云:『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經文:『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一切
    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白話解釋:
佛陀回答阿難說:你問得很好!因為你的發問,能使一切眾生,不會入於邪見,你現在注
意聽!我如來會為你詳加說明。阿難啊!一切眾生的自性,本來實在都是清淨的真如,只
因為妄想心一動而生知見,才會有虛妄習氣的作用。因此,就分成有內分外分的現象。

令諸眾生,不入邪見。

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
      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
      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一切眾生,實本真淨:
就是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本來實在都是清淨的真如,沒有一切雜染。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
因為一念妄心動,才有了妄知妄見,也就是迷惑真淨之心,才會隨緣而起妄,也因為有了
妄知妄見,才會發生虛妄習氣的作用。

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內分就是情,因為妄動於中,從身起念。外分就是想,由想緣外,從勝境起念。大意就是
由惑與業為因,才會有身內身外之分,也是眾生昇沉之元。

開悟聖僧云:『心本是佛,妄生即落凡地;一念妄心不生,何為不得名佛?』

開悟聖僧云:『妄想無性,念念相續,利根眾生一念迴光返照,當下即見本體,既見本體
       ,聖凡情盡,靈光獨耀,八風不動,諍論都息,一切功德法爾具足。』

經文:『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
    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
    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
    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白話解釋:
阿難啊!內分就是眾生身體分內之事,由於內心生起各種貪愛染著,發起喜、怒、哀、樂
、愛、惡、欲等七情虛妄的情意,情意累積不休,身體器官就會生出愛水。所以眾生心
憶想珍饈妙味,口中就會流出口水。內心憶念已故的前人,不管是憐愛他或者是恨他,就
會眼淚盈眶。假使是貪戀追求財寶,心內就會發出愛著垂涎,整個身體就會發出光潤。內
心想著行淫之事,男女二種性器官,自然會流出液體,阿難啊!各種貪愛厭惡的妄情雖然
差別不同,流液結縛都是一樣,內在被愛水潤濕沉重不能上升,自然從此墜落,這名叫做
內分。

內分即是眾生分內:
吾人的情愛,正是眾生自己的分內所有,情愛是屬於內。因為眾生隨情任愛,安然於本位
,不想推求增進,始終在情愛中打轉,是故內分正是眾生分內的愛染。

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情意累積不休,會滋潤貪業而產生內在的貪愛之水,從此無往而不流了。就是所謂內分泌
作用是也。

是故眾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
因為能生貪愛之水的緣故,所以眾生六根對六塵而發生愛染。像鼻子嗅到香塵,心內就憶
想香味珍饈,因此會流出口水來。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
心回憶已往生的前人,內心就生起懷念憐愛或者是生起恨心怨嘆,情意發作,兩眼淚水盈
滿周眶。正是所謂半是思君半是恨,眼淚四溢情難斷。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
如意根貪戀追求財寶,即是法塵,心內發生一種愛涎,財寶欲得到,而愛涎資身,使得全
身產生光潤。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淫念一起,貪著行淫之事就是觸塵,男女二根尚未性交之際,已經自然自動流出液體。可
見得愛染男女性欲,能生出水液之義,是非常的明顯,也是證明一切都是愛染所致。

古德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諸愛雖別,流結是同:
情愛的心理,六根的愛染,所愛之物,雖然各各有所不同,但是都結固不解,愛欲之心並
沒有差異。也就是業力之流,連綿不斷,心中之結,也是無法解開。流就是流通,像口中
口水,目中的眼淚,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都是水液流通於外是也。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潤濕不升,自然從墜:
內在的情愛潤濕為水流,始終不能昇華,自然就愈陷愈深,愈墮愈落,情愛屬水,以潤濕
為性,所以會流會結,自然就不能上升,只有墜落,是故為內分。

經文:『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
    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拳,心存佛
    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
    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白話解釋:
阿難啊!所謂外分,就是眾生身體分外的想事,因為追求外面的事物,心就生渴想仰慕,
而發生虛妄的想念,想念累積不休,就會產生殊勝的氣分力量。所以眾生嚴守戒律,全身
就會感覺輕安清淨,內心持誦密咒結手印,眼目顧盼雄壯堅毅而不畏懼。心媟Q要生天,
夢奡N感覺自己在飛昇遠舉。心埵s念佛國,聖境就會突然現出,奉事善知識,自然會看
自己虛假的身命而不感覺勞苦,阿難啊!一切想念的心理,雖然有差別,但是妄想的輕飄
升舉卻是相同的,飛升浮動而不下沉,自然會超越物質的障礙,這稱為外分。

外分即是眾生分外:
眾生的心想不安住本趣,而志求出離,所以外分就是吾人分外的想事。也就是吾人的心想
,都是馳外,既然是馳外取境,就不是眾生分內所有,所以叫做外。

因諸渴仰,發明虛想:
渴仰像口渴時仰慕滴水之意。也就是心埵]為乍聞勝境,而渴想仰慕,一旦渴仰至極,就
會產生種種虛妄的想念。

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氣就是自下而上,勝就是超越分外。也就是吾人的想念累積而不休止,就會想極神飛,無
往不達的放射作用,會胡亂想出一切超乎分外之事。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
眾生內心妄想繽紛,累積多劫,不休不止,心埵p果能嚴持禁戒,就能消滅又重又濁的妄
想煩惱,會使得全身都是輕安清淨。

開悟祖師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心持咒印,顧盼雄毅:
如果心媢鵀p來正法受持堅定不動不移,惠心一意持念咒語法印的話,自然就會顧盼自豪
,有毅然出眾的氣概。

心欲生天,夢想飛舉:
心媟Q要生天,因為心時常希望上升的緣故,夜夢之間,也會想到自己已經飛昇遠舉。

永嘉大師云:『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如果心內存念佛國,那麼聖境就會冥然現出。

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一心一意奉事善知識,就能明白如來正法妙理,正觀諸法無我,四大五蘊空性,因此對自
己身心生命就會看輕而不執著,漸入菩提正覺之道。
諸想雖別,輕舉是同:一切妄想的心理雖然有所不同,但是輕飄升舉都是相同的。

飛動不沉,自然超越:心地飛升浮動而不下沉,自然會超越物質障礙,這稱之外分。

經文大意即是:
情、想為七趣之因。情乃由潤濕而墜,是故屬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想者因輕舉而上
昇,是故屬天、仙、阿修羅、人等四善道。

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

開悟聖僧云:『一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唯是一心作;若離一心者,十法界不可得,何以
       故?一心即是十界,十界即是一心是也。』

經文:『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
    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白話解釋:
阿難啊!一切世間的所有眾生,都是在生死當中相續不斷,出生是順從於業力習氣,死亡
順從於變換身命而流轉,當生命將近臨命終時,在第八識尚未捨離身體還有煖氣的感觸之
際,一生所造的善業與惡業,都會同時頓速顯現出來,違逆於死而順從於生,二種的習氣
相互交替。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一切世間是指一切有情的正報世間,也就是七趣眾生的本身。七趣眾生,生來死去,死去
生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永甯裗礞斷。好像旋轉的火輪一樣,並無有休息過。

生從順習:
一切眾生都是貪生怕死,出生時是順從情想所造的善惡業。也就是隨順習氣而造的善惡等
業而來,沒有半點的違逆道理。

死從變流:
死時乃是從情想所造的善惡業,變化而流轉於各類的眾生,也就是當死亡時是順從善惡業
的遷流變化而受異類等身,是故才有死亡是也。

臨命終時,未捨煖觸:
當生命將近要壽終的時候,六識都已經無作用,在第八識尚未離開吾人的身體,正是五蘊
之身將盡,中陰身未定之時,這個人的煖氣感觸還是尚未捨離。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這個人一生所造的善惡行為,會隨順情愛的輕重,同時感應變化而頓速現前,一齊顯出在
生所做的善業相。如善心則天堂寶殿就現前,如惡念興起則地獄火城就現前。

死逆生順:
作惡的人,捨棄煖觸後,他的神識自然會看到自己的腳朝上,他的頭在下面,而墮落地獄
,受種種的痛苦;反之,作善的人當他的煖氣捨棄後,他的神識會非常的冷靜,會像如飲
甘露或生天上、或生淨土。

死逆生順雖然還是因為眾生都是貪生怕死的緣故,生命在快完全離開世間之時,正是畏死
求生之際,都是以死為逆,而極力想要避免,以生為順,一心一意想要求得生存。這種死
而逆其現前的苦軀,生而順其生平善惡的業習,叫做二習相交。也就是順逆二習,交相並
發之意。

孟子云:『聞其生不忍聞其死。』

慧海禪師云:『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當生即不生。
      』


開悟聖僧云:『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佛與眾生
       只因迷悟之差別。』
開悟聖僧云:『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離此別無
       證悟,乃一體異名,迷悟有別是也。』

開悟祖師云:『佛性究竟空寂,無相無色,非長非短,非大非小,非可稱計,假名施設。
      』

開悟聖僧云:『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隨其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是故諸聖悟之,
       一向淨用; 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迴,其體不二。』

開悟聖僧云:『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


【楞嚴經〈第八卷〉下冊】
經文:『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飛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
    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
    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緩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白話解釋:
如果生平純粹是勝想的人,就能輕清飛舉,會生到天上。如果純想飛升之心,兼修福德智
慧,以及清淨的誓願,自然心智啟開,見到十方世界的諸佛,一切淨土都可以隨願往生。
假使是情少想多的話,雖然能輕飄升舉,但是不能上升太遠,只是成為飛行的仙人,大力
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等,遊行於四天下,所去無所阻礙。其中如果有發過善願善心
,而護持佛法,或者護持如來戒律,而親近持守佛戒的人。或者護持神咒,而跟隨持咒的
人,或者護持禪定的人,保護行者,使他安穩忍住佛法中。這些眾生,就會親近安住於如
來的座下學佛修道。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生前如果純粹落在澄心觀想的人,他的神識就會上升,命終必定生在天上,會統御三界的
諸天。這是約在世之時,是修習勝妙之觀想,是故會上升而卜居天上,不是遊行天上,可
見三界諸天,都是想心所感。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
如果飛舉純想的心中,平時兼修福德,兼修智慧等六度波羅蜜,以及心想佛國,發清淨願
往生,自然會隨著想願而往生,心境自然開悟,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的境界。

觀無量壽經云:『不得第一義,不得上品生。』

楞嚴經云:『若有眾生心,念佛憶佛,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

般若三昧經云:『如見佛現前,了得唯心所現,發願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古德云:『舉世盡從忙埵恁A誰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來方學道,孤魂都是少年人。』

楞嚴經云:『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開悟祖師云:『千經萬論不須標,共指西方路一條,不用三祗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

鼓音王經云:『若有四眾受持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接引往生。』

大集經云:『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

善導大師云:『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若能念念相
       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若專修淨土者,心無雜念,純粹專一觀想淨土勝境,兼修六度,以及發願往生佛國,命終
後自然感應得見十方諸佛,見十方淨土,也能隨願往生!如果嚮往西方,因為純想的緣故
,必定生於阿彌陀佛的淨土,如果純粹一心嚮往東方,必定隨願往生到藥師琉璃光佛的淨
土。

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
       如明鏡,J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白話解釋:假使我法藏比丘若成佛後,我的國土堥M定清淨光明,任何所在,皆可照見十
     方無量諸佛的世界,所有諸佛眾生與萬物皆能一一普見,就像一面明鏡能清清
     楚楚照見自己的面像,看十方諸佛世界亦如是,若不如我所願者,我法藏比丘
     誓不成佛。

能見到阿彌陀佛,便能普見十方無量諸佛;能往生到極樂淨土,就能化往十方無量諸佛淨
土。

開悟聖僧云:『勸二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勸萬人念佛,
       就是阿彌陀佛化身。』

智者大師云:『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

曇鸞大師云:『發無上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之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
       心者,即是攝取眾生,生有清淨佛國是也。』

蕅益大師云:『縱得上品善,若不迴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迴向,亦得往生
       。』

迴向文: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
薩道,求生淨土,佛普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
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
,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
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
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慈菩薩發願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
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
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
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
         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
         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
         願生彼國土。』

慧遠大師云:『我於定中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
       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
       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
       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
       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J聖相,
       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

晉朝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

聞風而至者僧俗一百二十三人,一一皆往生西方淨土。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情少想多的人,是勝想不純,帶有雜想微情的人,這種人即使是輕
舉飛升,也不會到高遠之處,範圍是在第一層天以下,所謂豎不能超越四天王天,橫不能
超出輪圍山。

即為飛仙:
飛仙是飛行於空中的鬼仙等類的眾生,是帶有一分的情,九分之想的人所飛升的果報。

大力鬼王:如嶽神等類,是二分情,八分想之人所飛升果報。

飛行夜叉:就是疾捷鬼,如鬼帥之類,是三分情、七分想的人所飛升的果報。

地行羅剎:就是食害人類之鬼,如山野鬼神之類,是四分情,六分想之人所飛升的果報。

遊於四天,所去無礙:
這些眾生因為帶有雜想雜情的飛舉,是能暫時遊行於日月照臨的四天下,所去之處沒有阻
礙,來往都可以自由。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侍戒人:
以上所說明的四類眾生當中,如果有人曾經發過善願,心存善心,而護持我如來的妙法,
或者護持我如來的戒律,護持守戒之人,而且親近侍奉守戒之人。

或護神咒,隨侍咒者,或護禪定,保緩法忍:
如百神萬鬼暗中擁護持咒的人。保緩就是保安、打坐參禪,邪魔會騷擾,一旦參禪遇魔,
所得之法,不能忍可安住,所以須要在禪堂中,護持禪定的善神會保衛打坐參禪的人,使
學禪的人能安隱無事而入禪定。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這四類飛舉上升的鬼神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當中,有善的一類,也有惡
的一類,惡鬼惡神專門製造災禍,但是這些惡鬼神在此發過善願善心,護持佛法戒律、禪
定、神咒等,日日月月被佛法所潛移默化,因此轉惡心為善心善願,能法喜充滿的心情親
近安住在如來的法座之下。

經文:『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白話解釋:
情與想都是平均的,就不會飛升,也不會沉墜,會出生在人間。思想清明的,就是聰明人
。情意幽鬱的,就是愚鈍的人。

世尊說明想與情都平均齊一的人,就不會上升下墜,有五分情、五分想,情想各半,正相
均齊平等,這種人一定不飛不墜。因為有五分情的緣故,自然不會飛上天界去轉生天仙鬼
神;也因為有五分想的緣故,不會墜落去轉生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這種的人會轉
生人間。

情想各半均等之人,也有上智下愚,也有聰明癡鈍的人,所以說:
想明斯聰,情幽斯鈍。具備五分想的人,如果愈明達,此人就愈聰明伶俐。如覺觀知識,
推測事理,勝彼下趣,正是上智的人。相反的如果具備五分情的人,如果愈幽閉的話,此
人就會愈愚鈍暗昧,如果沒有神通,不能飛舉,劣彼上趣,正是下愚之人。

經文:『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
    受氣猛火,身為惡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白話解釋:
情多想少,就會流轉墜入畜生,情比較重的就出生毛群走獸,情比較輕的就生為羽族飛禽
。七份情、三分想的就墜落到世界外圍的水輪下,出生於接近火輪的邊際,受熱氣的猛火
而成鬼形,身為餓鬼,時常被饑渴的業火所焚燒,由業力感召所致使,看到水即變成猛火
反而會傷害自己,永遠無法吃下食物,也無法飲水,經過百千劫受著饑餓的痛苦。九分情
、一分想,就會墮下洞火輪,身入風輪火輪交接經過的地獄之處。罪比較輕的生在有間地
獄,罪比較重的生在無間地獄。比較純情無想的,便沉墜阿鼻地獄。如果比較沉心之人,
有誹謗大乘,毀犯佛的禁戒,以誑妄亂說佛法,虛貪別人的信施,沒有德行濫受別人恭敬
,乃至犯了五戒、十重的話,就會由一個無間地獄受完苦刑後,再轉換到十方世界各個無
間地獄繼續受苦刑。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橫生就是畜生,是飛禽走獸等類。情愛多勝想少,就是有六分情、
四分想,情與想已偏,是不均等的人,這種人必定會墮落畜生道,畜生又分為飛禽走獸二
類。

重為毛群:
如果情比較重一點的,他的身體也會隨之而重起來,此時就會轉生為毛群走獸,是屬地行
之類。

輕為羽族:
假使情比較輕一點的,他的身體也會隨之而輕起來,這種人就會轉生飛禽羽族,是屬於空
行之類。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
生前有七分是情,而只有三分想的人,就會墜落到世界外圍的水輪之下,出生在接到火輪
的邊際,會受熱氣猛火所燒。

身為餓鬼,常被焚燒:
受猛火所燃燒,會結氣成形,身體會成為餓鬼之形,時常被火所焚燒而受苦。

水能害己:
就是說明墜入餓鬼道的人,雖然得到水想要飲水,但是水卻是會化成火,因此水反而會加
害自己。這完全是業力使然,是隨識而變遷的。
人類看水就是水︵H2O︶,天神看水,水如透明玻璃,水族魚類看水,如自己窟宅;餓鬼看水,水猶如火焰,眾生業識千差萬別,濁清不一,業報輕重懸殊,是故所見差異不同。

無飲、無食,經百千劫:
餓鬼道的眾生,一旦有飲食都是熱鐵洋銅,毫無飲食之言,如此感受饑餓之苦,必須要經
過百千劫的時間。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
生前有九分情,只有一分想的人,死後便會下洞火輪。洞就是透的意思,前面是到火邊,
這堿O愈沉愈下,已透過火邊,而墜入地獄了。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
墜入地獄之身,已經在火輪,而且又近於風輪,這種眾生之身,已經沉入這個風輪與火輪
二輪相交過之地,這種的受苦,當然是不堪設想了。

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情輕就生在有間地獄︵如八分情、二分想︶,情重就生在無間地獄︵如九分情、一分想︶
。不過這堜珨〞熊L間,並不是下面所說的阿鼻無間地獄,是對於在地獄受苦的情形而言
,因為既然九情一想,還是有一分善根未盡斷滅,所以尚未到罪惡至極之境是也。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純情即是只有情,無有想,唯有沉墜,不會有飛升可言。所以這種人便會沉墜入阿鼻地獄
。阿鼻譯為無間,無間有五種深義。總之,阿鼻地獄乃是情業最深重的人所墜落的所在,
一旦沉入,就須要經過劫壞時,方能超出阿鼻地獄。

阿鼻地獄有五種意義:
一、趣果無間。 二、受苦無間。 三、時無間。 四、命無間。 五、形無間。

趣果無間:就是有極重罪者,即向彼獄受其果報,無有間斷。
受苦無間:到地獄受諸痛苦無有間斷。
時無間:到地獄受苦時節無有間斷。
命無間:彼地獄壽命一中劫無有間斷。
形無間:彼地獄受罪眾生,生而復死,死而還生,身形無有間斷。

或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惡。

五逆罪:
一、殺父   二、殺母   三、殺阿羅漢   四、出佛身血   五、破和合僧

十重罪: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語    五、綺語 
六、惡口    七、兩舌    八、貪欲    九、瞋恚    十、愚癡

經文:『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白話解釋:
雖然依循自己所造的惡業,各自感召不同的苦報,但是眾生造業感果的相同之處,也原本
就有固定受報的所在。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
循造就是循著自己所造,也就是所造的惡業,乃是自作自受,是自業所感,自己領受,可
見得業力果報不是自然,不是本來自有的。

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眾同分就是大家共同的業力所感的果報,元地就是有一定的處所。意思就是惡業都是自招
自受,但是在眾人所感召的同分中,共同變現的地獄堙A卻是兼有各自私受的一定處所。

地獄是眾生自心所造的業力,由自己感召而形成的

七趣都是以情想為本,如果不著於情的話,則三塗便是空,不著於想,天堂自消滅,情想
俱空,雖在人間,宛然淨土是也。

開悟聖僧云:『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

開悟聖僧云:『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法身堂堂而住。』

經文:『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然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些果報,都是那些眾生自己所造的惡業所感召的果報,造了十種惡習的業因,
而感受六根互交同受的果報。

前面的經文曾經說明情與想為七趣的起因,七趣為情與想的果報。下面的經文是說明十種
惡習為三塗的原因,三塗則為十種惡習的果報。

情與想是因,七趣是果。

十種惡習是因,三塗是果。

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
這些情與想,所感的升墜之果報,都是一切眾生自己業力所感召,並不天造地設,也不是
他人所授與的,是完全由自己的妄心所招引,也由自己去感受果報的。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十習就是十種的惡業的因,正是淫習,貪習、慢習、瞋習、詐習、誑習、怨習、見習、枉
習、訟習。六交報正是見報、聞報、嗅報、味報、觸報、思報。意思就是人類自己造了十
種惡習的業因,所以才會感受六種相交的果報,因此墜入地獄。如果自己沒有造惡業,雖
然有地獄,誰人會驅使你叫你入此地獄呢?
經文:『云何十因?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
    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炕。』

白話解釋:
什麼是十種的惡業之因呢?阿難啊!第一就是:因淫習染心,交媾承接,發生互相摩觸,
互相研磨不休止的緣故,就有大猛火之光,在於自心中發動,就像有人用雙手,自相摩觸
,自然會煖氣的現象發生一樣。宿習因種與現世惡習業行,二種惡習交相燃燒,所以死後
就感召了地獄燒紅的鐵床與銅柱等受刑罰的苦事,所以十方一切如來觀察認為行淫之事,
共同稱為慾火,菩薩見到淫慾,就像避離火坑一般。

云何十因?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
世尊首先解釋淫欲之義而說:阿難尊者!什麼是十種的業因呢?第一就是因淫習染心,男
女交媾承接,發生互相磨擦,因此產生欲火。淫欲的習氣是過去世的淫欲過於熾盛,猶有
餘習,發生現行,也是吾人淫欲染心之義。交接就是男女二根交媾承接,由過去世的淫習
潛在的力量帶動,形成為現行內根外境,男女交媾之業。

發於相磨:
發就是欲火發動,磨就是貪求感觸之樂而相磨擦。是染心會合,男女二根彼此互相研磨觸
,而深求淫欲的快感之意。

研磨不休:
就是男女二根互相研磨交媾深求淫樂的業力習氣,一旦至極不想休息,當然是不能休止!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既然是如此,就會消耗精血,會積淫而生火,大猛火之光會在自己心中發動,在生時,身
心會焦渴內熱病相,死後就會招引業火而自焚。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貪愛如水,能潤生死。』

楞嚴經云:『修行如不斷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
譬如用雙手互相摩擦,就會產生熱煖之氣現前。人的淫欲習氣過於熾盛,不能自知休止的
話,就會在自己心中,預現熱相的焚燒地獄。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之事:
二習即是種習與現習,相然即是互相交接燃燒,譬喻乾柴遇到火焰一樣,一燒而盡,由過
去種子習氣猶存,再加上現世習氣的重增,互相燃燒,因此二習相交而感召果報,曾經男
女邪淫摟抱的熱感染心,將受銅柱之報,行邪淫有熱鐵床之報。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
色是向人形容,目是為自己觀察,淫慾的苦報,有如猛火焚燒,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
共同認為淫欲有如猛火,不渲染則已,一旦渲染,就會焦頭爛額,自敗身心。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火焰的深坑一旦墜落,就會喪身失命,所以證得菩薩果位的人,看到淫慾之境,會遠離迴
避,不敢冒入。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
          ,乃可信汝意。』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
          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勿令欲火所燃燒,六情根猶如乾草,六塵境比喻烈火,一燒不可收拾,未到心境兩空,應
修遠離勝行。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
          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
          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經文:『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
    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
    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白話解釋:
第二種是貪心的惡習,六根交接於所貪的外境而生計較謀求,這是發自於能貪的心與所貪
的境而相吸渴求,吸收攬取不休止,所以就有了積寒而形成堅冰,在貪求的自己心中凍冽
。就像有人用嘴吸入收縮風氣時,嘴內就會有冷凍的感觸產生一樣。宿習因種與現習業行
二種惡習互相陵奪,所以人死後就有吒吒、波波、羅羅等的叫苦聲,以及如青蓮、紅蓮、
白蓮等的凍色寒冰地獄之事,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認為多貪多求之事,都共同稱為貪
水,菩薩見到貪欲,就像迴避瘴癘毒氣的大海一樣。

貪習交計:
貪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本來屬於惑,這婸′O習,就是宿世的貪欲過於旺盛,猶有種習
,發起現行,重加現習之意。交計就是這種習氣彼此計較謀求,而成為業行之謂。

發於相吸:
說明貪欲互相吸取,以滿足個人的利益快感,過去世的貪習與現在的貪習,都互相發生吸
染。

吸攬不止:
就是貪著無厭,追逐不休止。也就是貪習互相吸取,染著世塵,追求滿足自己私有的快樂
,如是現行業力習氣,一旦吸取不休息,當然也是不休斷。

古德云:『人心不足蛇吞象。』

欲望是人類最難游過的愛河。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如是故有,積寒堅冰:
貪心屬水,吸取屬風,水上加風,自然積寒,其極點時,會將清水結成為堅硬的冰。

於中凍冽:就是在自己心中,如堅冰一般而凍冽的現象,會預先現出來。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譬喻有一個人,將他的嘴打開而吸縮風氣的話,就會有寒冷的感觸發生一樣。

二習相陵:
種習與現習互相侵奪,也就是吸取之業著而不放,互相貪取,甚而互相陵奪,愈來愈極烈
之意。

故有吒吒、波波、羅羅:
吒吒、波波、羅羅,都是在寒冰地獄內忍受寒氣而發出的叫苦聲音。

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在寒冰地獄內,被凍冽的形容色狀。因為墜落寒冰地獄時,其寒氣逼人,實在令人難受,
所以才會發出種種痛苦的叫聲,也因為凍冽入骨,使罪人的形色,一陣青、一陣紅、一陣
白,如蓮華凍冽萎縮變形色一般。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
貪水是因為貪而生愛水之意。世人持籌握算,終日勞勞碌碌,貪求不厭,不知貪求是不能
滿足的,像貪飲泉水,飲之使人愈起貪求之念,終會自溺其中,所以十方一切諸佛,都是
異口同音,貪求之人使心腐化,沉淪生死難以自拔,畢竟貪水能潤生死。

佛遺教經云:『若欲脫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
       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是名知足。』

佛遺教經云:『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
       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
       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真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
       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瘴為瘴癘之氣,或山或海熱處常有此氣,如果不慎吸到此氣,會生疾病,甚至死亡。所以
菩薩看見貪欲之境,會遠離迴避,就像遠離迴避瘴癘的深海一樣。

經文:『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
    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
    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白話解釋:
第三種就是驕慢的惡習,交相盛氣凌人,這是發自於對財勢等有所仗恃,心奔馳上流不停
止而不能低聲謙下,所以心內的傲慢奔騰自高縱逸而成波濤,積波成水之境。譬喻有人,
以口中的舌頭,自相綿絞其舌頭的滋味,因此有口水的發生。宿習因種與現習業行的二種
惡習互相鼓盪,所以死後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等諸地獄之事。因此十方
世界所有一切如來,觀察形容驕傲我慢,就像飲了會成癡呆的毒水。菩薩觀察我慢,就像
迴避巨海而被沉溺一般。

慢習交凌:
慢也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也是屬於惑,會說是習的原因,就是宿世的我慢過盛,猶存種
子習氣,發起現行,重加現世習氣之意。交凌就是這種習氣彼此交相凌越欺壓,而成為業
力行為之意。

我慢有二種:一、俱生我慢。二、分別我慢。
發於相恃:
是說明我慢是以倚恃自己所成長,而凌人傲物之意。譬喻倚靠財物、勢力、名譽、學問、
智勇、才能、美貌等,便會倚仗而凌人傲物是也。

馳流不息:我慢就是尊己卑他,其性高舉,馳心上流,不知休息,都奔馳流盪不已。

如是故有,勝逸奔波:
因為我慢屬山,馳流屬於水,山峙水馳,自會奔騰,所以才有騰躍縱逸,奔馳之波。

積波為水:預先有了積波為水的現象,在自己心中出現。

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
譬如有人,舌頭與上顎之間綿密不斷的自相舐觸回味,因此就會有口水發出一樣。人的慢
習過於強盛,而不知休止的話,就會在自心中,預現出血河等水相的地獄來。

二習相鼓:宿習因種與現習業行的二種惡習互相鼓盪。

故有血河、灰河、熱河、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血河即是血河地獄:
此獄有兩座山,犯人走入其中時,兩山就會自動合起來,罪人之身剎那間血肉@流,猶如
河海,血水湧沸。
灰河即是灰河地獄:
此獄堶惘陷撉m的灰湯,犯人入此時,會有鐵刺刺身,流出膿血,痛苦難堪。

熱沙即是熱沙地獄:
又名黑砂地獄,堶控`有熱風暴起,會吹著炎熱的黑砂,罪人到此,皮肉骨必被燒之苦。
沙為海濱之物,故熱沙應連帶談及毒海,所海沸熱沙,使罪人沉溺於苦毒的海沙堙C

洋銅地獄:
此獄為一個融化的熱銅,灌入罪人的口堙A以熱鐵澆在罪人的身上,使罪人萬死萬生,經
億萬劫。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
我慢習氣最難破除,果位的聖人尚且不免誤犯之處,何況初心學佛的人,一旦犯著貢高我
慢的話,就會墮落生死輪迴,受諸極苦,所以諸佛都共同一致認為我慢有如飲著癡水,令
人癡迷不已。

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巨海洪濤,一旦沉溺,就難以脫出,菩薩是大智慧之人,自己不會陷入我慢的深坑,自然
就會迴避巨海而不回顧。

佛經云:『我慢高山,德水不住。』
在佛的心目中,觀視四生六道,不管富貴貧賤,男女老幼,醜陋尊卑,皆以大悲心平等度
化令入涅槃,自性自始至終未曾生有一念我慢貢高,安住在平等法忍中而不動。

經文:『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
    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
    、剉刺、搥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
    誅戮。』

白話解釋:第四種是瞋怒的惡習,交相衝突仇殺,這是發自於相互對抗忤逆,因為忤逆結
     怨不停息,心裡熱惱發出怒火,鎔鑄怒氣成為心中的五金兵器,如此所以有刀
     山、鐵棍、劍樹、劍輪、斧鉞、長鎗、鋸子利器,就像一個人心塈t冤積恨,
     形貌就會有殺氣飛騰衝動,宿習因種與現習業行的二種惡習相合攻擊,所以死
     後有宮刑閹割,斬肢砍頭,剉磨刺穿,槌打杖擊等,各種地獄受刑的苦事,因
     此十方一切如來,觀察形容這種瞋恨恚怒,名叫做銳利的刀劍。菩薩發見自心
     所起的瞋怒,就會畏懼得像在逃避天誅殺戮一般。

瞋習交衝:
瞋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本來是屬於惑,這個地方所謂習,就是過去世的瞋恨心特別強,猶
存種子習氣,發起現行,重加現在習氣之意。交衝就是這種習氣彼此交相衝突,而成為業
行,如一言不合,當下怒氣相衝是也。

發於相忤:
忤就是逆,瞋恨心發自忤逆侵犯,是以憎恨為性,以惡行所依為業。也就是說,一旦彼此
相逆,而起瞋心,就必定會使身心熱惱,而起諸惡業!

忤結不息:
一旦忤逆侵犯的話,就會結恨,而不知止息,心內只想報仇,而起瞋怒心,因此就會有一
股莫大的恨氣在心中發熱發火。

鑄氣為金:瞋恨火會鑄造肺氣而成為氣金。
刀山:是地獄之名,刀山就是將刀聚集如林。
鐵橛:是用鐵打成的鐵棍。
劍樹:就是將無量之劍豎立如樹狀。
劍輪:就是團劍如車輪。
斧:就是劈屬,鐵斧頭。
鉞:以黃金裝飾斧頭之類。
鎗:是屬於刺。
鋸:是屬解剖之類。

二習相擊:
過去世的種子習氣與現世習氣互相衝擊,也就是忤逆瞋恨愈來愈旺,殺氣愈來愈盛。

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
將生殖器割除的刑罰稱為宮,割除鼻子為之割,斷手為斬,截臂為斫,折其體為剉,穿其
身為刺,笞其背為槌,杖其臂為擊,一一皆是瞋火鑄氣而成。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
銳利的刀劍,一旦觸之即被殺死,所以十方諸佛都是一致認為瞋恚有如利刃。

菩薩見瞋,如避誅戮:天誅殺戮是人人不敢冒險的慘事,瞋恚之害,有如天誅大戮,是故
菩薩不敢冒犯,不敢回顧而遠避。

佛遺教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
       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
       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佛遺教經云:『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
       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
       道智慧人也。』

經文:『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
    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
    ,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白話解釋:
第五種是虛偽奸詐的惡習,交相拐誘,而發生於互相愚弄調戲,連續引起而不能停住。所
以心內有繩索的圈套纏絞與樹木的圍欄,就像用水浸濕田地,就會有草木生長出來,宿習
因種與現習業行種惡習互相蔓延不斷,所以死後有地獄的手銬、腳鐐、頸枷,身鎖、與鞭
子、杖棒等鞭打受刑的苦事。所以十方一切諸佛,觀察形容這種奸詐虛偽,共同稱做讒言
哄騙的匪賊。菩薩發見自心所起的詐欺,就畏懼得像遇見兇惡的豺狼猛獸一般。

詐習交誘:
詐是小隨煩惱之諂,是以詐術諂媚他人,欺罔人世之意。詐習就是過去世的諂詐心理旺盛
,猶存種子習氣,發起現行,重加現世習氣之意。交誘就是互相哄誘。也就是矯設怪異的
儀態,百般哄騙誘引之意。

發於相調:
相調就是互相調弄,是專設機巧,用心計較,以便誘惑他人,使人入其迷惘之意。

引起不住:一旦互相勾引,就會使人不住本位,會造業不休,愈陷愈深,而不知脫離。

如是故有,繩木絞校:
絞人所用的是繩子,也就是用繩子絞結,使人不能解脫。校就是枷校,是用木局匣令人不
能脫離。就是奸詐騙人,調弄他人,無形中入其圈套,所以在心中預先現出如上所說的地
獄現象。

如水浸田,草木生長:
如同世人用水灌入田堙A使草木受水的滋潤,而自生長一樣。因為時常奸詐欺人,因此毒
入人心,陷入深淵,變成習慣性。
二習相延:
宿世種子習氣與現世習氣,更相延引,則詐術的花樣愈來愈多,哄騙技倆愈來愈甚之意。

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杻是手銬、械是腳鐐,枷為項架,鎖是頸鎖
。屬於策打為鞭,條打的為杖,箠打的為檛,棍打的為棒,都是地獄刑罰罪人的刑具。世
人心術不正,心中已經萌芽出繩木等相,所以命終會感召受杻械等苦報。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
讒言傷人,比賊害有過而無不及,因為以諂詐伎倆哄騙他人,會使人傾家蕩產,雖然表面
看起好像人家心甘情願,但是實際上是比劫賊還要利害!所以一切諸佛,一致認為奸詐虛
偽,乃是讒言害人的劫賊。

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豺狼為猛獸,菩薩畏奸詐讒言,就像怕會傷害人的豺狼惡獸一樣,是故會遠避而不敢親近
。 

心若不坦直,心術不正,欺詐他人,應遠離,非善知識故。

古德云:『用人不疑,疑者不用。』

經文:『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
    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
    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白話解釋:第六種是誑騙的惡習,交相欺瞞,而發生於互相誣陷而罔然無知,誣無為有或
     者誣有為無而不休止,飛動心機捏造奸計,如此所以心內有塵土,屎尿等污穢
     不清淨的產生,就像灰塵隨著大風飄滿天空,使各人都蒙蔽而一無所見。宿習
     因種與現習業行的二種惡習相合增加,所以死後有淹沒沉溺於沸屎地獄,或者
     是騰浮、摔擲、飛高、墮下、漂流、淪溺於黑砂地獄等受刑的苦事,因此十方
     一切如來,觀察形容這種欺誑之惡業,共同稱為是劫財殺命的盜匪。菩薩觀看
     欺誑的惡業,就畏懼得像踐踏到劇毒的蛇虺。


誑習交欺:
誑是小隨煩惱之一,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利養,所以展露其德,詭詐生性之謂。誑習就是過
去世,誑惑他人的心理特別重,猶存種子習氣,發起現行,重加現世習氣之意。交欺就是
這種習氣互相欺瞞,而成為業行之意是也。

發於相罔:罔就是欺騙別人不知不見,而瞞別人,由於互相誑妄虛偽而來。

誣罔不止:這種不動聲色,而羅網四張,作奸犯科的騙術,不知休止。

飛心造奸:
就是以為他人已墜入他的圈套堙A以為已得逞其誣謾他人之志,而飛動其心,造設奸計,
大作其奸惡的能事。

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
因為欺瞞他人不知的緣故,才會預感塵土等不淨之物,以便遮沒,令自己也不得看見。塵
土、屎尿等穢污之物,就是在心中預現地獄的現象之意。

如塵隨風,各無所見:
猶如風捲塵砂,塵隨風勢,將虛空擾得一踏糊塗,使天昏地暗,伸手不見指。誣罔欺誑之
事,真是使人迷惑不已,會令人如墬五里霧內一般。

二習相加:宿世種習與現世習氣更相增加,誣罔欺瞞別人的誑業愈來愈倍加之意。

故有沒溺,騰擲、飛墮、漂淪諸事:
沒溺就是罪人沒溺在沸溢的屎尿地獄中而痛苦之意。騰擲就是罪人被騰擲在風吹黑砂地獄
內而受一切苦惱之事。飛墮就是隨著風的上下,而一上一下受苦之事。漂淪就隨沸水之上
下而浮沉的形相。因為在世間以誑語欺人,所以命終感召沒溺、騰擲等等的地獄果報。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
劫殺為劫財殺命,欺誑之害如同遭遇到傷命,因為欺誑誣罔,不但會害他人,也會相殺自
己,使人對面各無所見,擾得天昏地暗,自他兩害,所以一切諸佛,都是一致認為欺誑之
事,如同劫財殺命者。

欺誑瞞人是偷偷摸摸造謠生非,製造人我事端,使人與人之間,起衝突而殺傷鬥爭,可怕
陰險!

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虺是毒蛇,體長二尺、土色、有毒。蛇虺會暗中害人,一旦踐踏,咬傷中毒,就很難治療
。菩薩認為欺誑之事,猶如踐履毒蛇會被傷害一樣,不敢冒險身試!

古德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言九鼎。』

經文:『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礫,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
    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
    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B酒。』

白話解釋:
第七就是怨恨的惡習,交相嫌惡,這是發生於含恨在心,如此所以有橫飛的石頭,投擲砂
礫,貯入匣堙B車檻、甕盛、囊撲等境的預現,譬喻陰毒的人,懷抱奸計,心畜惡念,暗
算害人。宿世因種與現習業行的二種惡習,互相併吞,所以死後便有投擲、擒捉、擊射、
拋撮等地獄之事。因此,十方一切諸佛,認為怨恨之家一事,都是同樣稱為違害的惡鬼。
菩薩看此怨恨之事,猶如在飲B鳥的毒酒。

怨習交嫌:
怨就是恨,由忿怒而懷惡不捨,所以結怨而熱惱。過去世恩恩怨怨的心理,既然熱惱化,
猶存餘習,發起現行,此生又重加現世惡習,這就是所謂惡習。交嫌之嫌就是憎,因為這
怨習互交憎嫌,而成為業行。

發於銜恨:
銜就是包藏,會發生怨恨的原因,就是包藏怨憎不肯捨棄,懷恨在心,念念不忘,期待報
復!

如是故有,飛石、投礫、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因為心包藏懷恨之心的緣故,所以會感召飛石等地獄的現象,在於自己心內。飛石是石頭
亂飛,打擊罪人。投礫是投擲碎磚碎石於罪人身上。匣是藏物的小箱子,匣貯就是將罪人
裝貯在匣床。車檻是囚車,將罪人囚禁在車內,甕是裝液體的瓦器,如酒甕、水甕等,甕
盛就是將罪人裝入甕內,以便悶殺而死。囊是袋子,囊撲就是將罪人收入袋子內,然後舉
高而撲殺之謂。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因為懷抱恨心,包藏不露,一心一意想報復,所以才有如上面所舉出的刑具,會預現在心
。譬喻陰險慘毒的人,懷抱奸謀詭計,心畜惡念,無時無刻都是想辦法暗來害人。

二習相吞:
宿世種子習氣與現世惡習,二習互相吞噉,是故怨恨之心愈來愈旺,恨得入骨透髓,無時
不想吃你的肉,啃你的骨。

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
因怨含恨的緣故,死後才有投擲等獄相出現。投擲之投,是投碎石碎磚,擲為擲石頭。擒
捉就是擒捉罪人,戲弄罪人,使罪人進入囚車、甕內、囊袋內。擊射是以碎石打擊罪人的
頭,以石頭射罪人身。拋撮之拋,是拋撲罪人令之死亡,撮是撮折罪人之身。

地藏經云:『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
違害鬼是鬼中最惡之鬼,是違背正理,暗中害人之鬼。所以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一致認
為怨恨之家,其害有如違害鬼。

菩薩見怨,如飲B酒:
B鳥的羽毛有毒,將B鳥的羽毛浸酒,就會成為最毒的B酒。如果有人將B酒飲下腹內,
就會肚腸寸寸斷而死亡的時候。怨恨之害,有如飲酒一般。是故菩薩遠離怨恨而迴避之,
不敢冒犯。

經文:『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
    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
    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
    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偏執,如臨毒壑。』

白話解釋:
第八種是錯謬見解的惡習,交相表明己見,就像錯誤的執著短暫的幻身為真我的薩迦耶身
見;錯執死了斷滅沒有心靈再轉世,或錯執無常變化的妄心是痡`不變的錯見;或者錯執
沒有善惡因果報應的邪見;或者對自己的錯誤思想見解執取不捨;或者執取自己因錯見所
制定的禁戒等,共有五種偏邪錯誤的見解,因偏差的悟解而造了各種的罪業,引發而違背
真理與拒納正確的見解,生出與真理相反顛倒的見解行為。正因如此,所以有閻羅王的使
者與主獄的官吏,手執文筆籍簿來判斷證明邪正是非。就像走路的人,來往相見趣向不同
。宿習因種與現習業行二種惡習,相合交接併發,所以死後有地獄的勘察審問,或者用權
巧詐術考核訊問、推斷、觀察、探訪、或者披閱文卷追究、對照、明斷、明辨善惡的童子
,手內執文卷簿、用伶俐的言辭辯論是非邪正等各種事情。因此十方世界所有諸佛,觀察
形容這種邪惡的見解思想,共同一致稱為是會陷害人的邪惡見解深坑。菩薩看到各種虛妄
不實的偏差執著,就像身臨有毒的溝壑。

見習交明:
見習也是宿世的種種惡見過盛,猶存種子習氣,發起現行,重加現世習氣之意。交明就是
這種惡見惡的習氣,不但不能化消,而且會彼此互相立破,欲顯明己見之意。這種對真理
顛倒推求的惡見,有五種之多。

五種邪見:一、薩迦耶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

薩迦耶見:翻為台灣話稱為身見,是執著吾人五蘊之身為我,而起種種的計量推測。
邊見:對於一切法,執為斷滅與常存的二邊之偏見。
邪見:是將世出世間諸法撥無因果的惡見。
見取見:將不是聖果,妄推為聖果的惡果。
戒禁取見:不是正因,妄執為正因;如持牛狗等戒,為生天之因。
邪悟諸業:就是說明如上面所舉出的五種惡見,都不是正悟,皆是偏邪之悟,有所動作之
意。
發於違拒:就是發生的原因在於互相違拒,互相有不同的執著,與真理唱反調。

出生相反:
就是惡見連珠,不但與別人所出的見解相反,就是與自己所生的見解,有時也不盡同,自
相矛盾。也就是不明真相,順邪反正,各執己見,不肯捨私從公,不肯從偏入正之意是也

王使、主吏、證執文籍:
王使為閻羅王的使者。主吏為主掌簿書的官吏。證執文籍就是主簿官會將他所記錄的日記
簿,拿來對證罪人的是非之意。是表示惡見的習氣過於強盛,而不知休止的話,會在自己
心中預現對簿公堂的獄相之意。

如行路人,來往相見:
行人既然往來於道路,自然在路上會相逢,絕對沒有辦法可以逃避而不見路人。由此可見
,自己所做的業,還是要自己去承擔領受,一點也馬虎不得!

二習相交:宿世種子習氣與現世習氣互相交對,都是在辨別是非的範圍內。

故有勘問:所以就有以下種種因果審理之事。勘問就是將罪人捉來勘校審問。

權詐:就是用權巧變化的詐術,使罪人吐出實言。
考訊:就是將罪人再進一步的逼考訊問。
推鞫:鞫也是審問,推鞫就是嚴推重審之意。
察訪:就是從旁體察訪問,都是為了使罪人的是非明朗化的辦法。
披究:披就是披露,是將真實事情宣佈出來。
照明:是屬於最後面的辦法,是將罪人在業鏡台前,照明出來。也就是將罪人生前的神識
習氣,半點不漏的照映在業鏡台內,使罪人再不能強辯,無所隱避。

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
善惡童子為閻羅王的首席檢察官,經過善惡童子拿來的文簿一對,加上以言辭辯別,罪證
確鑿,絕對不能逃免刑罰。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
一旦墜入深坑,就不能爬上來,十方諸佛都是一致認為諸惡邪見,是比深坑還要利害。

菩薩見諸虛妄偏執,如臨毒壑:
壑是低窪之處,虛妄就是所見之理不實,偏執就是自是他非的執著,是一切毒害當中,最
為毒害的緣故,所以菩薩都認為是有毒的深壑一般,不敢踏入。畢竟惡見能毒死法身,會
損傷慧命,因此菩薩才敬而遠之。

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經文:『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
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
    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白話解釋:
第九種是冤枉別人的惡習,互相加害,而發生誣告誹謗的行動,如此以強壓迫弱小,所以
身體會受二山合壓,或者二石合挾,或受大熱鐵輪碾碎,舌受尖犁耕裂,身受石磨磨成肉
醬。就像用讒言誣害人的奸賊小人,逼害枉屈善良的人,宿習因種與現習業行二種惡習相
合排擠忠良,所以死後有地獄內拘押、挾捺、搥撞、按壓、腳踢、搾血、秤稱衡量輕重,
度量長短,各種受刑的苦事。因此十方諸佛,觀察形容怨害誣謗,共同稱做讒言害人的猛
虎。菩薩見此枉屈害人之事,就像遭遇霹靂雷打一般。

枉習交加:
枉習是過去世當中,以氣燄降壓他人,也就是本來無罪,而加人於罪;本來不曲,而強說
他人理曲的作風過盛,猶存習氣種子,發起現行,重加現世習氣之意。交加就是這種習氣
,彼此交互加逼,而成為業行是也。

發於誣謗:
誣謗就是誣害誹謗,本是無罪,冠罪於他人。也就是說,枉習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倚仗聲
勢而枉逼良善,以氣勢壓人是也。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等獄相,在自己心中預現出來。
合山:是地獄內所有的大石山,兩個大石山相對,犯罪之人,一入兩山內,大石山自然就
   相合,使罪人骨肉糜碎。

合石:就是將罪人押臥在大石上,上面又將大石重壓合之,使罪人如壓扁,死相慘不忍睹
   。
碾:就是用大熱鐵輪,將罪人一一碾壓過,使罪人粉身碎骨,血肉糢糊。
磑:就是小磨以磨罪人的刑具。
耕:就是將罪人的舌頭用鐵勾扣住,使犁耕破舌。
磨:就是活捉罪人,舖在熱石,使罪人的手足伸直,再用大熱石壓在罪人的身上,使罪人
  迴旋轉動,而磨的刑法。

如讒賊人,逼枉良善:
讒言就是說人的壞話,賊會傷害人。因為說人不好的話,會傷害人,所以名為讒賊之人。
如是造業,便會預現獄相。

二習相排:
宿世種子習氣與現世習氣互相排擠。也就是想要冤枉害人的壞主意不停止,就會愈來愈旺
之意。

押捺:押為拘押、捺就是遏捺,是將心堣ㄙA的罪人,押抑揉捺,使其服罪之意。
搥按:搥是搥敲,按就是壓住,是將心意不甘的罪人,張按而搥擊。
蹙漉:蹙就是縮,漉就是濾清,是將罪人的手足攢而壓之,以便濾出其血之意。
衡度:衡就是秤物體的輕重之器具,度就是測量東西長短之寸尺。也就是用秤、用尺,以
   便秤量罪人的罪過輕重,愆尤長短等之刑具。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
讒言能枉害他人,傷害的程度過於猛虎,所以十方諸佛都認為怨害誣謗,冤枉他人之事,
猶如猛虎會害人,故曰讒虎。

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霹靂是迅雷擊物的聲音,如果遭遇迅雷擊打,就會魂飛魄散而致命,枉害他人之事,類似
這種的傷害,所以菩薩自然會遠避枉讒之害。

佛經云:『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

佛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開悟聖僧云:『海闊天空渺無涯,三衣一G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
      』

開悟聖僧云:『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

經文:『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覆藏。如是故有,鑑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
    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
    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白話解釋:
第十種是諍訟的惡習,交相諠鬧,這是發於掩藏覆蔽自己的過錯。如此所以有判官的明鏡
鑑定與火珠的燭照明見,就像在於日光中,不能掩藏自己的形影。宿習因種與現習業行的
二種惡習,互相陳訴,所以後來墮入地獄有惡友揭穿作證,又有能顯罪業的明鏡與能照知
心思的火珠,披開顯露出宿世的罪業,對質查驗等等受刑的苦事。因此十方一切如來,觀
察形容這種覆藏自己的罪過,共同一致稱為陰險的匪賊。菩薩觀看這覆藏自己罪過,就像
頭頂壓戴高山,腳底履陷於巨大海洋一般。

訟習交諠:
訟就是諍訟,是愛好相告而對簿公堂之意。訟習就是由於過去世,常好興訟,猶存種子習
氣,發起現行,重加現世習氣之謂。交諠之諠是諍競,是專門攻發別人的隱私,而為訟訴
之意。交諠就是這種習氣彼此互相諠訴,而成為業行之意。

發於藏覆:
藏覆就是平時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蓋覆隱藏自己的罪過,而且時常攻擊他人之惡。是故
訟習就是藏覆自己的隱私而起的。

如是故有,鑑見、照燭:
鑑見就是以業鏡來洞見罪人的宿世惡業。珠照就是用火珠來照明罪人彎曲不直之心,使罪
人的陰私全盤托出,不能再有絲毫的藏覆。所謂:攻人之惡者,人亦攻其惡,因果循環,
絲毫不差!

如於日中,不能藏影:
日中是太陽正中,是中午十二時,太陽正中時,不能藏有曲直之影;是陰隱之業,已經畢
露無遺,是完全無所容覆了。

二習相陳:宿世種子習氣與現世習氣互相交陳,也就是訴訟與覆藏的習氣愈來愈盛,不知
     休止之意。

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惡友就是生前同造諍訟,攻擊他人的陰私同伴。業鏡是地獄內鑑照罪人的宿業之鏡。火珠
是地獄內,備以照鑑罪人的心曲之珠。惡友的出現是為了對質訴訟覆藏的罪人,是屬於人
證。至於業鏡、火珠是為了照明查驗罪人的宿業,使他無法狡辯逃罪之意是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
暗藏害人的人,乍看之下,好像不是賊,但是這種人卻是標準的暗賊,因為覆藏自己的錯
誤,而訴訟習氣過盛的人,其嚴重性勝過暗賊,會有很多人終必遭其侵害!所以十方一切
諸佛,都認為覆藏己過的人為陰賊。

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人入大海,一定會沉溺,何況頭上戴著高山,那麼身重的程度可想而知,自然腳入大海會
加速沉溺愈深,所以菩薩不敢冒然覆藏諍訟。
開悟聖僧云:『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但得胸中憎愛盡,不同參禪亦功夫。』

開悟聖僧云:『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

開悟聖僧云:『大丈夫隻手撥開生死路,奇男子雙眉皺裂利名關。』

永嘉大師云:『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以上十種惡習氣,雖然因果並彰,還是在因地的這一邊,所以叫做十因,一切諸佛對於十
惡因,都瞭如指掌;一切菩薩謹潔無犯。正因為菩薩明白果報不能離開業因的緣故,所以
菩薩畏因,誠如恐怕造惡因而受惡報。而眾生因為愚昧,不能澈知因果循環,毫厘不爽的
原理,所以冒然造業,而受惡果,惡果難忍,故說:眾生畏果而昧因。

中觀論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經文:『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白話解釋:什麼是六種果報呢?阿難啊!所有一切眾生,由六識去造罪業,因此所招感的
     惡果報,也是從六根器官產生出來的。

云何六報?
六種的果報就是:見報、聞報、嗅報、味報、觸報、思報。就是吾人的六根所交引而起的
地獄惡報。

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一切眾生是指極惡的眾生,是針對極惡的有情,當然是指在地
獄受果報的一類。六根與六識是家內事,如果沒有六根,只有六識,那麼六識就沒有依據
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有六根,沒有六識,那麼六根自己是不能分別的。因此六根與六識,
本來是不可以分離的,不過在本處說六識造業,是根識分開而言,也就是由個別的專長而
說的。

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六識所造的惡業,所招的惡報,是從六根而出。六根乃是惡賊的元媒,也是劫賊出入的所
在。

六祖壇經云:『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
       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開悟聖僧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開悟聖僧云:『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開悟聖僧云:『眾生不異佛,佛不異眾生,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作佛。』

開悟聖僧云:『爾要與佛不別,但莫外求,爾一念心上清淨光,無相無無相,是爾屋裡法
       身佛。』

開悟聖僧云:『無念即無男,無念即無女,無念即無障,無念即無礙,無念即無生,無念
       即無死,正無念之時,無念不住,即是截生死源,復歸真如涅槃之際。』

經文:『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
    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見
    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
    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煙紫焰。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
    。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白話解釋:
什麼是所招的惡報,從六根而出呢?第一就是眼見的果報,眼識造業招引了眼根去受惡果
。這眼見所造的罪業與其他五根所造的惡業交相感報,所以臨終之時,首先看到猛火,@
滿十方世界。亡者的神識,或飛或墜入於煙氣堙A而直入無間地獄。入地獄後,會發見二
種現象:第一種是明亮可見,能看到刀山、劍樹、惡獸等種種可怕的惡物,而生起無限的
怖畏。第二種就是看見黑暗,會寂然看不到什麼,而生起無限的恐惶。由眼見造業所引發
的猛火,會燃燒聽覺,使耳中唯能聽到鑊湯,洋銅之聲。鼻的嗅息被燒,使鼻中只能嗅到
黑煙、紫焰之氣。會燃燒滋味,使舌頭只能嘗到燒焦的熱鐵丸與溶化的鐵汁。會燃燒感觸
,使身體只能感觸到熱灰爐炭。會燃燒心思,使心中所思的,就能發生火星迸裂遍灑,被
風煽動鼓吹遍滿虛空界。

一根造業,六根受報之理。

六識只是一識,一識即是六識,一體六面作用而已!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就是說明六識所招而造的種種惡業果報,為什麼受報都由六根而出呢?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
由眼識與意識俱造之業,所招引的惡果,乃是從眼根而出,也就是眼根應受惡果之意。

此見業交:就是眼見所造的罪業與其他五根所造的罪業交相感報。

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
見業屬火,所以眼根的見業與其餘之業交作的話,那麼此人正當離開世間的時候,先會看
到猛烈的焰火,@滿在十方的世界。

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
火性上騰,所以叫做飛,被諸情所墜,故名為墜。不管是飛是墜,都會落在火煙堙A會乘
著這個煙氣,而直入無間地獄。

用心計較造惡為因,墜無間獄為果。
被情所困而造業為因,墜無間獄為果。
發明二相:
一者明見,則能@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既然入地獄,仍然依見業而能看見明暗二種現
象。在生時流逸奔色,所以在地獄時,也與人間一樣可以見明見暗。第一之明見就是看見
明亮,是明顯的看到地獄的一切事物之意。這是在生時,明目張膽的大造惡業,也就是大
行種種的惡事,一點也不會畏懼。所以死後在地獄堙A會很明顯的看到種種惡物,如銅蛇
、鐵狗、劍樹、刀山、牛頭人身、獄卒等類。所看到的獄相,都會令人畏懼不已!

六祖壇經云:『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則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
       ,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開悟聖僧云:『三界無安是火宅,更於何處可安居;諸法性空是諸法,證悟無生始悟生。
       』

宰相千金云:『朝看花開滿樹紅,暮觀花落樹已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
第二之暗見,就是看到黑暗,命終後會看到一片都是黑暗,過於寂靜冷清。這是因為在世
時,暗中瞞人,而大作惡業,使人不覺不知,一點也不忌憚,所以死後在地獄會寂無所見
,黑天暗地,會使得罪人恐怖不已!

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
在世時因為耳朵所聽的鼓樂絃歌,嬌聲愛語,都被見火所燃燒,只能聽到鑊湯湧沸,鎔銅
灌口的聲音。

燒息,能為黑煙、紫焰:
在世時因為鼻子所嗅的龍涎、麝香、酒氣,都被見火所燃燒,在地獄中只能嗅到黑煙紫焰
之氣。

燒味,能為焦丸、鐵糜:
在世時因為舌頭所嘗的珍饈美味,都被見火所燃燒,在地獄中所嘗的只能嘗到被火燒得焦
黑的鐵丸,鐵糜的滋味。

燒觸,能為熱灰、爐炭:
在世時因為身體所接觸的都以染污心而觸柔軟細滑,命終後都被見火所燃燒,身體只能觸
到地獄中的熱灰、爐炭之謂。

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在世時因為心內所想的吳姬越艷,俛仰天地等事,一一皆以染污心,命終後見火所燃燒,
心堜珝Q的俱成星火四處噴飛,如星火在空中煽動鼓舞一樣。

地藏經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
      ,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地藏經云:『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
      ,求出無期。』

地藏經云:『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地藏經云:『若有眾生,侵損常住,沾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
      ,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地藏經云:『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
      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地藏經云:『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
      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一根造業,六根受報。

經文:『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
    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C亂。二者閉聽,
    寂無所聞,幽魄沉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
    ,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
    ,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
白話解釋:
第二種是耳聞的果報,耳識造業招引了耳根去受惡果,這耳聞所造的罪業與其他五根所造
的罪業交相感報,所以臨終之時,首先看到波濤將天地沒溺,死亡者的神識,降下注入乘
波而流,而直入無間地獄。入獄之後,會發見到二種現象:第一種是打開耳根有聽到聲音
,聽到各種恐怖的喧鬧聲,使精神昏亂。第二種是閉塞耳根聽不到,四周寂靜聽不到任何
聲音,幽暗的魂魄向下沉沒,由耳聞造業所引發的波濤,流注於耳的聽聞,就會變成獄中
審判的責罵詰問。流注於見火,使眼睛看到的都化為雷震怒吼,以及惡毒之氣。流注於鼻
息,使鼻所嗅的都化為雨霧,灑諸毒蟲,周遍身體。流注於舌頭的滋味,使舌頭只能嘗到
臭爛的膿血,以及種種雜穢之物。流注於身體的感觸,使身體只能觸到鬼畜,以及大便小
便等感觸。流注於心意,使心中所思想的,俱化為閃電冰雹,摧心碎魄。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由耳識與意識俱造之業,所招引的惡果,乃是從耳根而出,也就是
耳根應受惡果之意。

此聞業交:就是這個耳聞所造的罪業與其他五根所造的罪業交相感報之意。

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
耳根的聞業,若與餘業交作,那麼地獄之相已成。聞聽屬水,所以當此人命終之時,首先
會看到令人驚怖的洶湧大波浪,正在吞沒天地。

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
亡者的神識雖然欲上升,可是被情念所困著而墜落,所以才會降下注入,乘著波濤的水流
,愈沉愈下,而入無間地獄。

楞嚴經云:『貪愛如水,能潤生死。』

發明二相:
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C亂:既然墮入地獄堙A仍然依聞業而得聽到聞閉二種聲音。
在生時流逸奔聲的緣故,所以在地獄時,也與人間聽聞,閉聞的道理一樣。第一就是開聽
,是動而有聲,耳朵有所聽聞之意,因為在生時,聽到對方一言相犯,就恨在心內,千般
百計想要報復,想傷害對方,所以死後在地獄,會很清楚聽到吵雜的聲音,如波濤洶湧,
一切不如意的聲音,使罪人的精神昏亂無主。

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沉沒:
第二之閉聽就是靜而無聲之意。是耳朵一無所聞之謂。因為在生時,雖然不聞相犯之言,
可是心內卻是疑慮不解,仍然一心想要報復,想要陷害對方,所以死後在地獄內,才會寂
然聽不到什麼動靜,使罪人的幽魄沉沒而無有知覺一般。

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
在生時因為聽到別人的侮辱,就責罵他人,因為過於無理的吵鬧的緣故,死入地獄被這種
聞業之波注入聽聞內,而聽聞到獄卒等責罰罪人攻詰的果報。

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
在生時因為鼓其盛氣,以盛氣淩人,所以死後入地獄,聽聞的波水注入於見火,致使眼中
所看到之境,都化為雷吼,化為惡毒的聲氣。

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
在世之時因為妄言吐霧迷人,含沙射影,所以死後入地獄,聽聞的波水,注入於鼻息中所
嗅之境,而化為雨霧,化為毒蟲,撒滿身體,一翻而傷害自己。

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
在世之時因為舌頭貪著山珍海味,今則因為聽聞業之波水注入其味的緣故,舌頭所嘗之境
,都化為臭爛的膿血,以及各種雜穢之物。

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
在生之時因為身體貪戀感觸溫暖香玉,命終入地獄則被聞業之波水注入於身觸內,所以身
中所觸之境,都是鬼畜等可畏之物,以及大便小便不淨的現象。

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在世時因為聞聲作惡,揚威作勢,出其不意,使人措手莫及,所以死後被聽聞業之波水注
入其意,因此將心中所思想之境,化為迅雷電雹,摧罪人的心,碎犯人之魄。

開悟聖僧云:『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大智度論云:『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經文:『三者嗅報,招引惡報。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
    從地踊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
    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
    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
    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擊碎身體。
    』

白話解釋:
第三種是鼻嗅的果報,鼻識造業招引了鼻根去受惡果,這鼻嗅所造的罪業與其他五根所造
的罪業交相感報,所以臨終之時,首先看到毒氣充塞了遠近各處。亡者的神識,從大地踊
出,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入地獄後,會發見二種現象,第一種是鼻子暢通能嗅聞到毒氣
,鼻子被諸惡臭之氣所極熏而使心神擾亂。第二種是鼻孔阻塞不能嗅聞呼吸,臭氣塞住鼻
子,使鼻子不通,心悶氣絕暈倒於地。這種嗅報之氣,衝入鼻息,使鼻子所嗅的境,只能
化為質礙,不能履行。會衝見火,使眼睛所見之境,都化為火炬。會衝聽水,使耳中所聞
之境,皆化為沒溺於洋滾的沸湯的聲音。會衝滋味,使舌頭所嘗之境就會成為餒爽朽壞。
會衝感覺,使身體所觸之境,都化為綻裂腐爛,都化為大肉山,有百千眼,受著算不盡的
蛆蟲吸食。會衝心思,使心中所思之境,只能化為揚灰瘴氣,或者成為橫飛的砂礫,而擊
碎身體。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
由鼻識與意識俱造之業,所招引的惡果,是從鼻根而出。也就是鼻根應受惡果之意。

此味業交:就是鼻根嗅氣之業,與其餘的業根交相造業的意思。

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
鼻根的嗅業,若與其他餘業交作,那麼地獄的現象已經成就。嗅息屬氣,具有出入之意,
吸時從外而入,呼時從內而出,所以當罪人命終時,由於他的嗅業的緣故,首先會看到毒
氣充塞於遠近各處。

亡者神識,從地踊出,入無間獄:亡者的神識是從地踊出,而再沉墜於無間地獄。

唯識宗: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
既然入地獄內,仍然依嗅業而得嗅到與通塞二臭氣。這是在世時流逸奔香,所以在地獄時
,也與人間通聞,塞聞的道理一樣。第一的通聞就是鼻子有所嗅之意,因為在生時時常嗅
妖艷的香氣,所以死後在地獄,會被臭穢的惡氣所熏,惡氣至極的程度會使人心神擾亂。

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
第二之塞聞,就是鼻子無所聞之意。因為在生時討厭臭穢之氣,而常避開嗅聞,所以命終
之後,依這種聞業在地獄內,才會被臭氣所衝,使氣息掩塞不暢通,悶極而氣絕,終於昏
倒在地,而無有知覺。

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
在世時因為依靠鼻息的虛氣,以此鼻氣衝人,到處造諸惡業,所以死後被這種嗅氣衝入鼻
息內,使鼻根所嗅之境,都能化為質礙而不暢通履行。

衝見,則能為火為炬:
在世時因為貪視美艷之色,所以命終後這種見火被嗅氣一衝,就會將眼根所見之境,一一
都化為火炬,而無所避。

貪視女色美艷是因,墜地獄所見皆化為火炬為果。

古德云:『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

開悟聖僧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古德云:『百花叢媢L,片葉不沾身。』

楞嚴經云:『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
在世時因為依靠聽覺的聰利,無所不達的造業,所以死後,嗅氣衝入聽聞的波水,使耳朵
所聞之境,閉時寂無所聞,為沒為溺而生恐;通時則為大洋沸海,作波濤之聲而生畏。

衝味,則能餒為爽:
魚敗叫做餒,§悒s做爽。在世因為以滋味為A飫,為口福為爽快,所以命終後嗅氣衝入
其滋味,使舌根所嘗之境,皆化為爛壞餒爽,所謂神奇化為腐杇是也。

一生貪著滋味美食,口福為因,命終墜地獄,舌根所嘗之境皆爛壞之餐飲為果。

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
在生之時因為依恨氣,而以利刀觸傷眾生的肉體,使他人的身體四分五裂,所以死後嗅氣
衝入其觸,使身根所觸之境,都化為破綻,腐爛,化為大肉山,有百千個眼孔,而被算不
盡的眾生所咂食︵咂就是食物入口,是嘴一開一合,是魚蟲吃東西的樣子︶。

恨氣,恨心而依刀傷眾生四分五裂為因,死入地獄,所蛆蟲百千隻吞食為果。

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沙@擊碎身體:
在世時因為依氣忿而暗中害人,使人不覺,所以死後墜地獄被嗅氣所衝,因此心中所思想
之境,都化為揚灰、潑瘴、飛沙、擲礫、擊碎身體,害人害己是。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
          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
          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日罵我,
          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
          慎勿為惡。』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
          耳。』

開悟聖僧云:『善惡一念間,是非一心中,佛魔一念間,世出世間不離一念間,是故萬法
       唯心造。』

開悟聖僧云:『人人有個真面目,須離知解與見聞,掃卻情執入真際,當於言下悟己靈,
       從此不落凡塵位,振臂一吼絕古今。』

開悟祖師云:『一念著迷外境,處處生著是有情;一念心通實相,法法皆空即如來。』

開悟聖僧云:『求佛之人不作方便,頓了心源,不生不滅,明見佛性,即心是佛,非妄非
       真,若如是見,與十方諸佛正等無異。』

經文:『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燄熾烈,周覆世界。
    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
    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
    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
    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白話解釋:
第四種就是味報,舌識造業招引了舌根去受惡果,這個舌頭嘗味所造的罪業與其他五根所
造的罪業交相感應果報。所以臨終之時,首先看到鐵網,猛燒的火焰非常熾烈,周覆世界
,亡者的神識,從上而下透過鐵網而身體掛住網上,頭顛倒而懸掛著,直入無間地獄,會
發見二種現象。第一為吸氣,從外吸入之氣是寒冷的,是故結為寒冰,因而凍裂身體骨肉
。第二種是吐氣,從內而吐出之氣,是炎熱的,就會飛成猛火,將骨髓燒得焦爛。這種嘗
味之報,歷經於舌嘗時,就會成為承當忍受苦刑。經歷眼見時,就成為燃燒的金石。經歷
於耳聽時,就成為銳利的兵刃。經歷鼻息時,就成為一個大鐵籠,彌覆整個國土。經歷身
觸時,就能化為弓箭弩射之觸。經歷心思時,就成為滿天橫飛的熱鐵,從空中如雨的降下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
由於舌識與意識俱造之業,所招引的惡果,乃是從舌根而出,也就是舌根應受惡果之意。
此味業交:就是舌根嘗味之業,與其餘五根之業交相造業之謂。

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燄熾烈,周覆世界:
舌根的嘗味,若與餘業交作,那麼地獄之相已成就。舌根屬金,在世時,因為這個舌頭貪
嘗美味,而用一切羅網,亂捕禽獸、水族,以資口腹。所以臨終之時,首先會看到猛焰熾
烈的鐵網,將宇宙世界周@蓋覆。

在世為了貪得口腹之美食,用網捕捉禽獸水族為因,命終入地獄受熱鐵網刑苦是果。

釋願雲大師云:
千百年來碗﹛A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放生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
舌頭因為貪著滋味,而大開殺戒,依此造惡業故,命終亡者的神識從上而下,透掛在熱鐵
網內,又見猛焰將身體透過,頭向下倒懸,直墜而入於無間地獄。

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
既然入於地獄內,仍然依味業而嘗到二種的味氣。第一種是吸氣。吸氣是從外而入的緣故
,其氣是屬水而寒冷,所以會結為寒冰,而凍裂罪人的身體骨肉。

殺生業,貪口腹美食而造業為因,死入地獄感召吸氣而結寒冰,使身體凍裂而碎為果。

古德云:『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絲毫不爽也。』

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
第二種為吐氣,吐氣就是從內而出的緣故,其氣乃屬於火而熱,所以會飛猛火,而使罪人
的骨髓被燒得焦爛。這種的果報,都是罪人在世時,貪食眾生的身肉而感召的果報。

殺生貪眾生肉為因,死墜地獄被猛火燒得焦爛為果。
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
在世時因為舌根貪美味,而食噉眾生生命,使眾生忍痛受苦的緣故,死後墬地獄歷嘗這種
苦刑,使舌根所嘗之報,都是自己去承當,去忍受他人所受的痛苦,無話可說,不得辯解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生第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歷見、則能為然金石:
在生時因為為了貪著美味,而用火烤眾生肉,所以死後入地獄,眼根所見之報,都是燃燒
的金石,不敢下食,一餓再餓的果報。

歷聽、則能為利兵刃:
在世時為了美味,而用刀用劍去割剖眾生身體而成百千段,所以死入地獄,耳根所聞之報
,都化為銳利的兵刃的聲音,反而自害自己。

用刀劍殺害眾生為因,死入地獄耳聞銳利兵刃,甚至被殺為果,害人害己是也。

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
在世時為了貪著美食,因此大張羅網,撲捉禽獸,所以死後墜地獄,歷鼻根的氣息,而被
息氣所蒸,使鼻根所嗅的氣息,都化為大鐵籠,將所有的國土彌覆。

俗語云:『菜蟲吃菜菜下死。』
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
在世之時為了貪著美食,用弓箭射殺鳥獸,所以命終入地獄,感觸被嘗味所歷,使身根所
受之報,都化為弓箭弩射之觸,反射自身。

為貪食眾生肉,用弓箭射殺鳥獸為因,命終墜地獄反被業力之報,弓箭反射自身為果。

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在生之時因為貪迷美味的緣故,懸想飛禽從空而下,所以命終後,心思被嘗味所歷,使意
根之報都化為熱鐵從空中降下,如箭雨之降下一樣。

眾生的心情,都是心猿意馬,飄渺不定,妄想紛飛,皆不離五欲六塵之境,是故起心動念
無非是業,無非是罪,皆種下墮落之因!

開悟聖僧云:『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

經文:『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
    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d,
    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
    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
    為燒為熱。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
    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白話解釋:
第五種是身體摸觸的果報,身識造業招引了身根去受惡果,這個身觸所造的罪業與五根所
造的罪業交相感報,在臨終之時,首先看見大山由四面將自己合起來,沒有可以逃出的門
路,亡者的神識,看到大鐵城內有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
堮釭讕簹囓晼A驅趕罪人進入城門,走向無間地獄,當時發見二種現象:第一種是身與境
相合的觸,有合山來逼身體,使骨肉與血俱潰。第二種是身與境相離的碰觸,刀劍來觸壞
身體,心肝五臟都受屠殺碎裂。這種身與境合觸所造的罪業,經歷身觸時,就會成為入獄
的道路,判官的宮觀官廳,問罪的公案。經歷眼見時,就會化為燃燒熱炎。經歷耳聽時,
就會化成杵撞、杖擊、刀插、箭射。經歷鼻息時,就會化為布括、囊袋、絪縛、考問。經
歷於舌嘗時,就會化成為舌被犁耕、拔舌、斬舌、斷舌等苦刑,經歷於心思時,就會化為
忽然下墜,忽然高飛,或者受煎熬湯炙。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
是由身識與意識俱造之業,所招引的惡果,乃是由身根而出。也是由身根應受惡果之意。

此觸業交:就是身根感觸之業,與其他五根的罪業交相感報之意。

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
身根與觸業,若與其他五根之業交作,那麼地獄的現象當下已成就,在世時貪淫好色,以
強逼的手段使人不能逃避。所以死後入於地獄,首先會看到很大的山,由四面合起來,使
罪人無有出路逃避。可說是自作自受,因為生平逼人太甚,死後入地獄,自然感召被逼得
走頭無路。
好色貪淫為因,命終墮地獄被大山夾扁是果。

罪福報應經云:『婬人婦女者,死入地獄,男抱銅柱,女臥鐵床;從地獄出,常生下處,
        墮雞鴨中。』

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d,驅
入城門,向無間獄;亡者的神識,這個時候會看到一座大熱的鐵城,堶惘釩雃h的火蛇、
火狗、火虎、火狼、火獅等,亡者心生恐怖不敢進入鐵城,剎那間有牛頭人身的獄卒,以
及馬頭人身的羅剎鬼卒,手內拿著一丈八尺長的矛與鎗,一一驅逼罪人進入城門,因此便
墜入無間地獄了。

發明二相:
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既然入地獄,仍然依觸業而感得觸到二種現象。第一種
是合觸,合觸是與其他物體接觸之意。生前貪戀美色,強合交媾,所以命終墮入地獄,會
感觸到大山合逼罪人的身體,使罪人的骨肉俱碎,血肉潰爛而四散。

強姦婦女,貪女色為因,墮地獄感大山夾碎為果。

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
第二種是離觸,離觸就是與物體離的感觸。由在世時,玩弄美色後,看色衰微,就討厭而
遺棄不顧,所以死後入地獄會感觸到銳利的刀劍,正在觸壞罪人之身,使罪人的心臟與肝
臟等,都俱受屠割裂碎。
玩弄女色,喜新厭舊為因,墮地獄刀劍割心肝裂碎為果。

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
在世之時以這個身根,貪遊好閒,奔走作奸,所以死後觸業所感之報,強合感觸的身根之
報,都化為地獄堛犒D路,地獄的門觀,也就是獄主之宮,以及地獄堛v獄之廳,地獄
判罪之案。

歷見、則能為燒為熱:
在世之時,以此身觸色,所以死後,見火被感觸所歷,使眼根所見之色,都是燒熱不堪目
J之觸。

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
在世時因為以此身觸聲,所以死後聽水被感觸所歷,使耳根所聽到的聲音,都是被杵撞、
被杖擊、被刃剚︵刀插於肉︶,被箭射等,不堪入耳的聲音。

聽人我是非、恐怖、緊張為因,死入地獄耳聽杖擊,刀插於肉。箭射,不堪入耳之聲音為
果。

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
在生之時因為以此身觸息,所以死後,強合之觸,歷於鼻根,那麼鼻根所嗅之息,都化為
括袋、考縛,使鼻息被塞而不通。用布纏為之括,用囊閉為之袋,括後又考為之考,袋後
又縛為之縛。也就是將身體,鼻子繫閉,使其不能轉動呼吸。
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
在世之時,以此身觸味,所以死後,強合之觸,歷於舌根,那麼舌根所嘗之味,都化為耕
、鉗、斬、截,使舌嘗常受百般苦痛。犁其舌為耕,拔其舌為鉗,斫其舌為斬,斷其舌為
截。

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在世之時,以此身攀緣法則的緣故,死後強合之觸,歷於意根,使意根可思之境,都一一
化為飛、為墜、為煎、為炙等,不適意的感觸。也就是將心意擾亂得忽升突然下降,時熱
時燥,時常受熱惱亂想之苦。

六祖壇經云:『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壇經云:『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六祖壇經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六祖壇經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名為禪定。』

六祖壇經云:『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當下內外不迷,若
       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經文:『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
    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
    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
    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
    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
    ,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白話解釋:
第六種就是思報,意識造業招引了意根去受惡果。這個心思所造的罪業與五根所造的罪業
交相感報,所以臨終之時,首先會看到惡風吹壞了國土。亡者的神識,被無明風吹上空中
旋轉又從空中降落,乘此惡風而墮入無間地獄。入獄之後,會發見到二種現象:第一種為
不覺,心迷悶至極,心神慌亂而奔走不停。第二種為不迷,既然有知覺,就有苦境,有了
無量的煎燒,苦痛至深,實難堪忍。這種邪思所報之惡風,會結於意根,使意根所思之境
,都化為方向、處所。會結於見火,使眼睛所見,都化為鏡鑒、惡友的結證。會結於聽水
、使耳朵所聽,都化為大合石、冰、霜、土、霧等聲音。會結於氣息,使鼻子所嗅之境,
都化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等氣。會結於嘗味,使舌根之境,都化為大叫喚、懊悔、哭泣
之境。會結於觸,使身根之報,翻覆無定,乍大乍小,一日當中,受過萬生萬死,有時俯
偃於地,有時仰向於天。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
由意識所造之業,所招引的惡果,乃是從意根而出。也就是意根應受惡果之意。

此思業交:就是心思所造的罪業與其他五根所造的罪業交相感報之意。
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
意根的思業,如果與其他五根之業交作,那麼地獄的現象已經成就。意屬於土,心屬於火
,思屬於風,無明風所自出的緣故,當此人臨終後,首先會看到惡風吹壞了國土。

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
此時亡者的神識看到國土既然已壞,無所依止的緣故,被無明惡風一吹,就升入虛空中,
又因為惡業深重的原因,於空中旋轉又降落,乘此風力在剎那間,就墮入無間地獄了。

開悟聖僧云:『業力未淨化,人飛到天堂,業力也追隨到雲霄寶殿;業力未淨化,人鑽入
       海底,業力也跟蹤到海龍宮;業力未淨化,人走到天邊海角,業力也跟隨
       到天邊海角。』

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慌,奔走不息:
既然入地獄內,仍然依思業而發見二種現象:第一種為不覺,沒有知覺是將法則事物亡滅
之意。因為不能覺知一切的緣故,致使迷悶至極,心神因此慌亂,而奔走不知休息。

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
第二種為不迷,不迷就是有知覺,就會攀緣思惟法則,有知覺就是有痛苦之境,所以會有
算不盡的煎逼燃燒,使罪人深深感覺到無量的痛苦,而難以忍受。

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
吾人的心,本來並沒有固定的方所,只因心思遇到報風,結於現前的意根,這麼一結,則
意根所思之境,便有了方所,處處為方所所迷。

開悟祖師云:『有念念成邪,無念念成真。』

結見,則能為鑑為證:
在世時因為掩蔽自己之不善,而染著其善,所以死後邪思結於見火,那麼眼根所見之境,
都化為業鏡的明鑒,以及惡友出現來證明,使罪人不能力隱其惡。

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
在世時因為追逐聲音不放,所以死後邪思結於聽水,就會成為大石夾合罪人,或者成為地
獄的冰霜、塵土、煙霧,使耳根所聽到的都是刑罰罪人的聲音。

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
在生時因為歡喜嗅妖野艷香,所以死後,邪思結於鼻息,使鼻根所嗅之境,都化為大火車
,大火船,以及囚禁罪人的大火檻︵囚車︶等苦刑之具。

開悟聖僧云:『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如是念念相續即受無量身;
       若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開悟祖師云:『如來勸人稱念佛號,正攝伏一切妄念歸於一念,念至一念不起,自然證見
       阿彌陀佛。』

開悟祖師云:『以相取相,都成幻妄,以真求真,轉見不親。』

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
在生之時,因為舌根亂講亂叫,胡言亂語,所以死後邪思結於舌嘗,使舌根之境,都化為
大叫喚、大懊悔、大哭泣,也就是痛苦難忍,致使號天叫地。

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在生之時,貪戀舒適,非為亂作,所以死後邪思結於身觸,使身根觸遇到業風,有時舒展
為大身,剎時局限為小身,或者是忽然活而為生!突然暴斃無命而死,一日當中,被風所
吹,生死萬變。在地獄所受的痛苦,身體翻滾忽然偃覆,忽然仰臥,如是反覆不定。

地藏經云:『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
      ,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騿A故稱無間。』

經文:『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白話解釋:
阿難啊!以上就名叫做墮地獄受苦,十種惡習造罪業的苦因,以及六種交互感受的果報,
,這都是眾生心內迷惑而妄動所造的罪業報應。

十種的惡習是地獄、餓鬼、畜生等三塗之因,而三塗就是十種惡習的果報。這一連串的因
果,是自作自受所感的,並不是受他人所推下,不是天造地設,更加不是神明所責罰的。
推其原因,就是自己迷惑真心,因此循著各人之業所感受的苦報是也。

雖然是十因六果,由因而感果,但是卻不是實有其事,因為一切既然是唯心所造,心若了
悟自然會自知一切因果都是虛妄的,是空無自性,包含山河大地,鳥獸草木,一切諸法,
都是如鏡中的影像,空中的花朵,水中的月亮,夢中的境像。在迷時好像有它實際的存在
,但是醒覺的時候,卻會歸於虛無!山河大地尚且如此了,何況地獄等事!因此,不管是
何等因果,都是迷惑真心,虛妄所造之事,是暫時假有的現象而已!

開悟聖僧云:『眾生有生死,就像見到虛空中的花飛幻影,不知空花客塵如幻;若悟得本
       自寂然,而證涅槃,妙覺性體,圓滿普照,如如不動。』

華嚴經云:『不離世間,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

六祖壇經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經文:『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
    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
    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婬,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
    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
    有。』

白話解釋:
如果一切眾生,六根全部對十種惡習罪業都同時造作,就會墮入無間的阿鼻地獄,而受盡
無量的苦報,會經過算不盡的劫數那麼久。六根沒有全部造作十種業因,只是各別造業因
,但是他所造作的罪業,不是只一根一業境,而是兼有多種根多種業境,這種人死後就會
墮入從根本的阿鼻無間地獄分出的八個無間地獄受苦刑。假使身口意三業造殺盜婬等業的
話,此人就會墜入十八地獄。三業沒有全部兼著造業,中間或者只一殺一盜的話,此人就
會墜入三十六地獄。能見根與所見境,單犯一業的話,此人就會墜入一百零八地獄。這些
眾生各別的造作罪業,在於世界堙A就進入罪業相同部份的地獄受苦,這種地獄的苦報是
因為煩惱妄想造業所引發產生,不是本來就有的。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的話,就會墜入阿鼻大地獄,惡業同造就是六根的每一根,對於十種的
惡習,一一都具足而造,在於一切時都同時造業,這種罪業是極為深重的,所以一定會墜
入阿鼻無間大地獄。

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既然入於無間阿鼻地獄,所受的刑罰之苦是無法形容的,不但是如此,就是受苦的時間也
是算不盡的。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六根各造就是六根雖然都具足十種
惡習,但是造業有前後不同。兼境兼根就是除了當根各造之外,又兼餘境十種惡習,以及
本根以外的五根,這種人的惡業比前面的一項輕微一點,所以死後所墜入的地獄是從根本
阿鼻無間地獄分出的八個無間地獄受苦刑。

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如果身口意三根,唯造殺盜淫三因,其他便沒有兼涉,此罪業比前面之罪比較輕一點,此
人命終墜入十八地獄,有八種火獄,十種的寒獄。

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
三業不兼就是身口意三業不兼備造業之意。也就是或者缺身業,或缺口業,或缺意業,三
業不全部造業的意思。其中間或者只造殺業,或造盜業,這些惡業又比前項比較輕一點,
所以命終墜入三十六地獄。

古德聖賢云:『世間多少烈丈夫,往往多受妻兒苦;究竟妻兒何所用?生死分途不相共。
       』

開悟聖僧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

開悟聖僧云:『出家能斷三毒苦,出三界獄離愛河,三惑頓除證菩提,自度度人三覺滿。
       』

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第一字的見就是能見,是指六根,第二字的見就是所見,是指六境。見見一根就是指六根
當中只有對六境當中的某一境。譬如對殺盜淫而言,只犯任何一業,如身殺、身盜、身
淫,或者口殺、口盜、口淫,或者意殺,意盜、意淫等,此人就會墜入一百零八地獄。

總而言之,站在因地而說,如果愈圓具愈兼造惡業的話,罪業就愈重,假使愈為單獨的因
,罪業就愈輕;若站在果地而說,因愈重者,地獄的名數就越少,因愈輕者,地獄的名數
就愈多。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
別作別造就是說明眾生的惡業不同,也就是因人而異,是各人私造其業,既然造業不同,
所受的果報,自然別異。

於世界中,入同分地:
大家都同樣於同一世界中,墜入差別同分的地獄,去接受應受的果報。依各罪業輕重而入
其應入的地獄。

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這些地獄的構成,都是眾生一念妄動而發生的,並不是本來就有的東西,因為清淨心中本
無是事,是因眾生妄習造而感報的。

六祖壇經云:『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開悟聖僧云:『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六祖惠能大師云:『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華嚴經云:『一發大心,超過歷劫修行。』

華嚴經云:『聲聞緣覺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位發菩提心之菩薩,何以故?菩提心是
      大乘與小乘之別故。』

四種菩薩:一、名義菩薩 二、凡夫菩薩 三、登地菩薩 四、佛菩薩

佛經云:『菩提心總攝信願,慈悲、智慧。十方如來皆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並護持菩提
     心如眼中珠,不可令異。』

華嚴經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捨離菩提心,不能
      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華嚴經云:『菩薩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經文:『復次阿難!是諸眾生誹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
    還罪畢,受諸鬼形。』

白話解釋:
再說,阿難啊!這些眾生,誹謗破犯佛所制的戒律儀規,或者犯大乘菩薩戒,或者毀謗佛
所證的涅槃聖道,以及其餘各種雜類的罪業,墮入地獄經歷長劫時間的燃燒受苦,最後酬
還地獄之罪完畢,就會轉入鬼途受生成各種鬼形。

所謂鬼,就是令人可畏之謂。鬼是六道之一,並不是所謂的中陰身。因為人死後,如果是
極善,或者是極惡,就會隨業轉生到應轉生的所在去,所以並沒有假托中陰身的必要。

假使人的生前,不管是善是惡,都不是極端的,就不能即時轉生,這時忽然產生有一個身
體,叫做中陰身,這是意所化生。通常是二、三尺高,是屬於︵身果︶形的,在這種身體
自己會覺得六根皆利,來去非常的迅速,沒有隔礙。人類古時,或者近時,在特殊情狀之
下,都可以看得到,不過像是一個影子而已。中陰身的期間,自死後七日起,最久是七七
四十九天,就會轉生到其他六道。

毀佛涅槃:
涅槃為佛教的至高真理,卻將涅槃聖法毀壞,而妄說世上沒有真正涅槃可得可證,說涅槃
是一種虛妄之法,是一種斷滅之法。這種說法等於斷滅成佛的種子,是使人墮入邪魔之說
。因為戒律是眾生出離苦海之具,佛是為眾生拔苦之師,法是讓眾生盡苦之寶筏,誹破律
儀,犯菩薩戒等就是謗戒,毀佛涅槃即是謗法兼謗佛,所以叫做斷佛種子。

諸餘雜業:是指著十惡習因,六交報等。

歷劫燒然:造罪業而墜在地獄,嘗盡眾苦,其苦又久又痛苦,有如處在猛火堙C

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在地獄被業火燒盡宿業,但是所消滅的是屬於重罪方面,其他比較輕一點的罪業,由地獄
出來後,亦須領受果報,還要轉生鬼形,而入鬼道。

是諸眾生:是指上面所舉出的諸地獄受過罪報的眾生。

誹破律儀:誹為誹謗,破就是犯,律儀是指小乘的戒律。

犯菩薩戒:就是犯大乘菩薩戒律。

四分律云:『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戒律有五德:
一、防非止惡之義。
二、是道德之標準。
三、鞏固不散失之義。
四、是清涼之義。
五、登解脫入涅槃之寶筏。

經文:『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所造的業因,是因為貪求非份的財物而成為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遇物
起貪而成精靈鬼形,這種鬼名叫做精靈作怪的鬼。

若於本因,貪物為罪:
如果他的根本原因,在往昔所造的惡習,是屬於貪求財物,如愛畜珍奇,貪求不厭,因此
不擇手段網羅而造罪業,必墜地獄受刑苦。

是人罪畢,遇物成形:
這種人在地獄所受的果報完畢後,仍然會依著他過去那種貪財愛物的餘習,遇物而生貪,
會附著諸物,而成就他的形體,如附金玉草木石等物,而為精靈而作怪,這種依貪習而入
鬼道的鬼,稱之怪鬼。

經文:『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貪著婬欲色情而成為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遇風就會成為鬼形,
這鬼名叫做魃鬼。

貪色為罪:
色為女色,是男女之間的婬欲。貪為煩惱之首,也是一切罪業之冠,是故每類的鬼道,都
冠一字貪。如果當初根本所造的惡業是貪求女色的話,觸情而流轉,你愛我色,我憐汝心
,戀戀不捨而造罪業,必墜地獄之報。

是人罪畢,遇風成形:
這種人在地獄受果報後,仍然會依著他過去那種貪婬好色的餘習,心愛遊蕩,遇風而成就
他的形體。也就是由淫風的鼓動,才會隨著風飄吹而不定,而成妖作祟。這種依淫習,而
入鬼道之鬼,叫做魃鬼。

魃為女鬼,亦曰女妖,所以多淫之女人,稱之魃婦,因其行走如風所到之處,必遭大災旱
,故名。

楞嚴經云:『淫心不除必墮魔道,上品為魔王,中品為魔民,下品為魔女。』

經文:『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用誑言惑眾而造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遇到畜生附在其體就會成
為鬼形,這種鬼名叫做妖精魅鬼。

貪惑為罪:
惑就是迷惑,是以甜言蜜語迷惑他人,以欺詐的方法,誑惑他人,使人落其圈套,以便取
得他人的利養,是屬於詐習,命終墜地獄之報。

是人罪畢,遇畜成形:
這種人在地獄果報受完畢後,仍然會依著過去欺詐迷惑他人餘習,遇到畜生,而附著畜生
以成魅形,如狐狸野干等類,仍然媚惑他人。這種依欺詐的壞習性而入鬼道的鬼,稱之為
魅鬼。

經文:『貪恨為罪,是人罪業,遇蟲成形,名蠱毒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以瞋恨心而造罪業話,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遇到蟲蛇便附其體而成鬼
形,這種鬼就叫做蠱毒鬼。

貪恨為罪:
恨就是銜恨,是怨習,是忤犯結怨不休息,心內懷抱奸謀,心畜惡念,是陰毒而暗算害人
者。如果往昔以此而造罪業,命終必然墮入地獄是也。

是人罪畢,遇蟲成形:
這種人在地獄所受的果報完畢後,仍然會依著他過去怨恨害人的餘留習性,遇著蟲而附蟲
而成就他的形體,會繼續毒害人的習性。所以這種附蟲而成的鬼,稱之為蠱毒鬼。

經文:『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憶念怨仇而造成罪業的話,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因此喜見仇人衰敗,
所以遇見衰敗的情景就會成為鬼形,這種鬼名叫做散瘟疫的癘鬼。

貪憶為罪:
憶就是憶念,是將舊惡記憶不失。內心忤逆侵犯,剌心入骨,一把瞋恨心火很難消滅,常
想報復,都是在等候對方勢衰力微之際,方採取行動。在未報復前,仍然殺氣騰騰,是屬
瞋恨習性。如果往昔造此貪憶瞋恨,常懷恨心而想報復,命終必墜地獄之果報。

是人罪畢,遇衰成形:
這種人在地獄受完果報之後,仍然會依著過去那種畜瞋欲雪,歡喜對方衰敗的壞習性,會
乘人衰微而作癘,以報宿仇。所以遇到衰微,便附之而成就他的形體。衰就是四時不正,
是陰陽衰敗之氣。因為這種氣分正是散瘟行疫之時,所以這種鬼,稱之為癘鬼。

經文:『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自高傲慢而成的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遇到傲人之氣就會成為鬼
形,這種鬼名叫做空腹高心的餓鬼。

貪傲為罪:
傲是傲慢,是屬於傲慢習氣。是往昔所造的傲慢貢高的習性,其實內心無實德可言,造諸
惡業,命終必墮地獄的果報。
貢高我慢六種果報:
一、人不喜見。
二、德行漸損。
三、善神遠離。
四、福報日消。
五、龍天不護。
六、死墮三途。

是人罪畢,遇氣成形:
這種人在地獄所受的果報完畢後,仍然會依著他過去那種常懷高舉,傲視他人的餘習,遇
著氣而成就他的形體,升於虛空,希望高舉之謂,這種鬼叫做餓鬼。

傲視他人,我慢貢高為因,墮落餓鬼為果。

經文:『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因是因為無中生有誣陷別人而成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由於喜愛用陰謀暗
中害人,所以遇到幽暗就會成為鬼形,這種鬼名叫做睡夢裡魘人的鬼。

貪罔為罪:
罔為誑罔,是昧著良心,而欺魘,誑惑別人,時常處於幽暗,見不到天日的誑習。如果往
昔誑惑他人,而造惡業,命終必墮地獄受刑苦。

是人罪畢,遇幽成形:
這種人在地獄所受的果報完畢後,仍然會依著他過去誑惑他人,作奸犯科的餘習,趣逐暗
昧,遇幽暗而附之以成就形體。這種幽隱之氣而成形,會乘著他人熟睡而壓煞其人,使人
的氣不得伸長,所以這種鬼叫做幽魘鬼。

經文:『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貪著自己錯誤見解而成為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遇到日月精華就
會成為鬼形,這種鬼名叫做迷惑人的妖精魍魎鬼。

貪明為罪:
明就是自作聰明,是邪見之明,是邪悟邪執,屬邪見的見習,如果往昔所造是貪求邪見,
妄作聰明,因此造諸惡業,命終必墮地獄之報。

是人罪畢,遇精為形:
這種人在地獄所受的果報完畢,仍然會依著他過去那種沒有智慧,邪見邪明的餘習,遇到
日月精氣,而附之以成就他的形體。這種人的見地不真,恍忽不實,遇精成形後,會顯靈
於山川等處,而為魍魎,所以這種鬼叫做魍魎鬼。

魍就是形體暗昧,魎為形體不定,似有似無的鬼怪,是通常所說的山精,其形有如小兒,
只有一隻腳,喜愛觸人類,常迷惑人類。

經文:『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用詐術成就私己而成為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罪完畢,若遇著明咒就會成
為鬼形,這種鬼名叫做受咒術役使的鬼。

貪成為罪:
成是成全他人之惡。雖然明知是冤枉之事,但是卻替他人證明,而入人於罪。是屬誣謗他
人的枉習。如果往昔所造的惡業,是貪求成人之惡,誣謗他人,命終必墮地獄之報。

誣謗他人,冤枉他人為因,墮落地獄為果。

是人罪畢,遇明為形:
這種人在地獄受完果報後,仍然會依著他過去那種冤枉他人,入人於罪的餘習,遇上明咒
而附之以成就他的形體。因為這種人時常替別人偽證,枉害善人的緣故,所以附明咒成形
後,會聽符咒的驅使,而作禍福,所以稱之為役使鬼。

經文:『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白話解釋:
如果原本是因為結黨害人而成為罪業,這種人在地獄受完罪報,遇見人就會成為鬼形,這
種鬼名叫做依附巫師傳送消息的鬼。

貪黨為罪:
黨是朋黨,是互相交結,相互執證之類。是舉發他人的陰私,而硬性的欲牽引傍人偽證,
是屬於訟習。如果往昔所造是屬於貪求朋黨,助惡興訟,如此造業,命終必墮地獄的果報

是人罪畢,遇人為形:
這種人在地獄所受的果報完畢後,仍然會依著他過去那種好結朋黨,傳遞隱暗之事,而訐
露他人隱私,相互偽證的餘習,若遇著人,而附之為他的形體,這種鬼名叫做傳送鬼。

經文:『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些人都是因為純情墜落地獄的,罪業的火焰燒乾了,出地獄上升成為鬼類,這
些鬼道,都是自心妄想業顛倒所招引的。如果能證悟菩提佛性,那麼微妙圓滿光明的真心
中,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煩惱罪業與苦報。

開悟聖僧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
       能消除。』

開悟聖僧云:『一念不覺遠家鄉,狂心歇處見娘面;菩提涅槃非外得,溪聲山色悉皆然。
       』

經文:『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
    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白話解釋:
再說,阿難啊!鬼道的業報既然受盡,那麼阿鼻地獄鬼道等妄情與妄想,二者都空盡,才
投生於世間的畜生類,與原本負欠命債錢債的怨家對頭主人相遇,自身生為畜生,被人驅
使宰殺酬還他宿世的欠債。

鬼業既盡:
就是上面所舉出的諸鬼道的業報,因為受苦火之所焚燒,將鬼之業障燒得一乾二淨。

則情與想,二俱成空:
情是墜入阿鼻地獄的純情,以及九情一想,八情二想等情。想者即是九情一想而墜入無間
地獄之想,以及八情二想而入有間地獄等的妄想,本段經文所舉出的情與想,二者俱空
,是空諸地獄,以及超出鬼道的情想,並不是回復到真如妙性的自性空。

涅槃經云:『生死輪迴有二:一者無明。二者有愛。』
方於世間,與元負人,冤對相值:
地獄、鬼道的業障消滅後,到了這時候,正好有人在等候要討你的過去世所欠的債務。出
生在這個世間時,冤家對頭,互相值遇。因果法則絲毫不爽,欠債還債,欠命還命是也。

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會轉生為畜生,被債主宰殺,或者任債主驅使,這就是酬償宿債的辦法。

何謂畜生?就是這類的眾生秉性愚蠢,不能自立,須仗他人之所畜養之意。

經文:『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白話解釋:
貪財物的妖怪鬼類,所依附的物體消失了,鬼道的苦報也受盡,才投生於世間的畜生類,
這種畜生多數會生為貓頭梟鳥類。

物怪之鬼:
是因為宿世多貪造業,致使墜地獄,地獄報盡後,仍然依其餘習,遇物成就他的形體,所
以叫做附物而成形的物怪之鬼。

物銷報盡:
物銷就是所附成形之物已經銷滅,報盡就是所受的鬼報也已經滅盡,可說是形謝苦終之謂

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梟是不孝之鳥,會反食其父母,是一大怪事,故稱怪鳥。怪鬼的業障既盡,而轉生在世間
,一定會乘著貪物為怪的餘習,大部份都會轉生為怪異的梟鳥之類。

經文:『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

白話解釋:
遇風成形的旱魃之鬼,所依的風消失了,鬼道的苦報也受盡,才投生於世間的畜生類,多
出生為不吉祥凶咎徵兆的一切畜生異類。

經文:『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

白話解釋:
遇畜成形的魅鬼,所附之畜既死,鬼報也已盡,隨其餘習而出生在世間的,大部份都是狐
狸之類。

經文:『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

白話解釋:
遇蟲成形的蠱毒之鬼,所附之蟲既滅,鬼報已盡,隨其餘習而出生在世間,大部份是轉生
蓄毒之類的畜生。』

經文:『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白話解釋:
喜見他人衰敗即成瘟疫癘疾的鬼,所依附成形而衰敗窮盡,鬼道的苦報也受盡,才投生於
世間的畜生類,這種畜生多數會寄生在胃腸內的蛔蟲之類。

開悟聖僧云:『若能於自心,剎那頓觀無念者,即知本自清淨無染,無生無滅,光明獨耀
       ,與諸佛正等無異。』

弘法度生具足六因緣:
一、相好光明 
二、無量智慧 
三、悲願具足 
四、無量辯才 
五、膽量具足 
六、正見現前

開悟聖僧云:『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卻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

開悟聖僧云:『當知此一心本無念,本真如,本離根、塵、識,本無所住而常住,萬法盡
       在自心,自心能生萬法。』
永嘉玄覺大師云:『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
         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經文:『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

白話解釋:
遇氣成形的餓鬼,所附之氣既銷,鬼報已盡,隨其餘習而出生在世間,大部份為被人殺食
等類的禽獸。

經文:『綿幽之鬼,幽散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

白話解釋:
遇到幽暗成形的鬼,所依附之幽暗消失,鬼道的苦報已受盡,才投生於世間的畜生,這種
畜生多數會生為服從於人而皮毛也可製成衣服之類。

經文:『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

白話解釋:
附合著日月精華而形成的魍魎鬼,所附合的精華消失了,鬼道的苦報也受盡,才投生於世
間的畜生類,這種畜生多數會生為應時節之類的鳥獸。

經文:『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
白話解釋:
藉明咒顯靈的鬼,所依附的明咒消滅了,鬼道的苦報也受盡,才投生於世間的畜生類,這
種畜生多數會生為預報吉兆之類的禽鳥。

經文:『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白話解釋:
依附巫師人體的鬼,所依附的人體死亡了,鬼道的苦報也受盡,才投生於世間的畜生類,
這種畜生多數會生為依循順從於人的鳥獸。

開悟聖僧云:『六道任何一道,皆是吾人心中妄業造惡所感召,四聖得果也不離吾人此一
       心中,是故心為十法界之根源,修道若能從心地下功夫,諸佛讚歎,龍天
       護持。』

開悟祖師云:『法身無相,法身@一切處,如如不動,沒有形象,無生無滅。法身隨類現
       身而度眾生,佛之法身無在無不在。』

凡夫眾生業障現前,佛菩薩也有業障現前,只是佛菩薩面對業障,心地如如不動,了知業
障是來自前因後果,其性本空故;凡夫不明業障之來龍去脈,因果愚昧不明,因此怨天尤
人,心緒不平衡,遇上逆境,暴跳如雷。

咱們自己冷靜思惟三分鐘,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辛苦一輩子,又是一場空;兒女子孫
,事業名譽固然重要,生死大事更加重要,生死輪迴是自己的,自己不修行,生死輪迴受
苦始終沒有解決,別人沒有辦法替你承擔生死輪迴受苦之業,眾生自性自度,明白嗎?

經文:『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
    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將,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
    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白話解釋:阿難啊!這些畜生,都是因為地獄鬼道的業報火焰燒乾枯了,然後為了酬還宿
世所欠的債,因此投生於畜生類。這些畜生也都是自己虛妄的業因所招引的,如果悟得菩
提佛性時,這些妄緣業報,本來就是一無所有。像你所說的寶蓮香比丘尼等,以及琉璃王
、善星比丘都造了罪業墜入地獄受苦,這些惡業苦報,本來都是自心所發生的明顯現象,
不是從天降下來,也不是從地面湧現出來,也不是別人給與的,是自己的虛妄煩惱罪業所
招感的,還是要自己來受虛妄的苦果。三途苦報,都是自己菩提真心之中,一念無明妄動
浮起虛妄心所凝結的現象。


迦葉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

拘那含牟尼佛偈云:『佛不見佛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別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
          於生死。』
開悟聖僧云:『念佛即佛念,自佛當體見,自佛參本性,本性非佛面。』

開悟聖僧云:『一切眾生本非眾生,亦本非是佛,一念迷即是眾生,因迷而一念覺,是名
       為佛。』

經文:『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
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
    為畜生,償彼餘直。』

白話解釋:
還有,阿難啊!從這個畜生道,去酬償還先前宿世所欠的債,如果牠所付出酬還的,過分
超越自己所應付出酬還的,這種情形的眾生,還會再出生為人,反過來徵收他前生過分付
出乘下自己所應得的債。如果獲得過分償債的這個人還有道行法力,兼修有善業福德,就
會在人生中不必捨了人身轉為畜生,就能酬還那畜生過分付出的勞力。如果沒有善業福德
的,還會反生為畜生,償還別人過分付出所剩餘的價值。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古德聖賢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經文:『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
    出世,不可停寢。』

白話解釋:
阿難啊!你應當要明白,如果是用錢物償還宿世的餘債,或者用出力的來償還宿世之債的
話,那麼償足無剩後,就會停止互償業債,如果在償還的中間,又殺害人的生命,或吃他
的肉,這樣甚至經過微塵劫那麼久的時間,還是互相吃肉,互相誅殺。就像轉動的輪子,
兩端輪流上下互相成為高下,永無休息,除非自己修證禪定而得道,以及遇到佛出世化解
怨結,否則不可能停止互殺互食的怨害。

中觀論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經文:『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白話解釋:
你們現在應該明白,那些貓頭梟鳥類,在畜生道中業債酬債已足滿,就恢復人形,出生人
道中,參雜混合在人群堙A成為頑愚的一類。
頑類者,就是頑無所知,心無惻隱,不知仁義,不識廉恥,毫無倫理,不可教化而偽善的
人。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個性屈強,難調難伏,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

經文:『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白話解釋:
這些凶兆異類的禽獸,酬債已足,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有宿世多淫的習性,參雜
混合在人群堙A成為妖異的一類。

所謂異類,就是怪異,比如六根反常,一身具有陰陽之性,不男不女等類是也。這種人雖
然也是人,但是脫離不了愚癡昏鈍,不得精明,事事皆成過錯,正所謂使人愚癡暗鈍,愛
與欲是也。

經文:『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

白話解釋:
那些狐狸之類,酬債已完,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的習性,參雜混合在人群
,堙A成為庸鄙的一類。

庸者,就是庸庸碌碌,沒有超拔之氣,只知諂世求榮,心懷不正而詐欺他人,猶如狐狸之
詐術也。

經文:『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狠類。』

白話解釋:
那些有毒的蟲獸之類,酬債還完,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多恨惡念的習性,
參雜混合在人群中,成為狠毒的一類。
所謂狠者,就是凶狠,心存惡毒以害人,沒有半點仁慈之心的人。

經文:『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白話解釋:
那些蛔蟲之類,酬債還完,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瞋恨的習性,參雜混合在
人群堙A成為卑微下賤之類。 

所謂微類,就是卑微下賤,如奴僕傭人等,雖然親附他人,他人卻不甚介意是也。

經文:『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白話解釋:
那些被人所食的禽獸,酬債已還滿,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的貢高我慢心的
習性,參雜混合在人群中,成為柔弱的一類。

經文:『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白話解釋:
那些皮毛可製衣服而服從於人的禽獸,酬債還滿,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欺
誑造業的習性,參雜混合在人群堙A成為勞碌的一類。

所謂勞類者,就是因為宿世負重致遠,風塵僕僕不休之習氣難忘,致使轉生為人時,也為
他人服役,終身勞碌不息之謂。

大寶積經云:『成就八法,女轉男身,何等為八?一者不嫉,二者不慳,三者不諂,四者
       不瞋,五者實語,六者不惡口,七者捨離貪欲,八者離諸邪見,童女!修
       此法,後世速轉女身為男身。』

女轉男身,應將女性擁有的習氣淨化並發清淨願,成就男身。

經文:『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白話解釋:
那些應著季節而飛來飛去的鳥類,酬債償完,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邪見的
習性,參雜混合在人群堙A成為斯文的一類。
經文:『彼休微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白話解釋:
那些預報吉兆的禽獸,酬債還清,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誣謗的習性,參雜
混合在人群堙A成為精明的一類。

經文:『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白話解釋:
那些能順從於人的畜生類,酬債還清,又轉為人形,生在人道中,帶著宿世助惡訢訟的習
氣,參雜混合在人群堙A成為了達人情的一類。
所謂達類者,就是諳練世故,通達人情。並不是博古通今之大達者。

經文:『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
    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些人,都是宿世的業債已經償還完畢,恢復人形出生在人道中,都是從無始以
來惡業妄計,種種顛倒,互相投胎互相殺害。如果不遇如來出世,不聞如來正法的話,那
麼仍然會在塵勞當中,依因果法而輪迴流轉生死不休,這樣的人,名叫做可憐愍者。

古德聖賢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古德聖賢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先除年少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涼與煩惱。
       』

淨土詩云:『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經文:『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
    ,有十種仙。』

白話解釋:
阿難啊!還有一種人,從人道進修,但是不依正覺真心去修持禪定,是懷有妄念之心,而
別修一種法門,內心存著妄想,一心想堅固身體永遠不壞不死,這種人逍遙遊入於山林之
間,或者人跡所不能到的所在,總計有十種仙道。

三界眾生中,只言六道,不另開仙道的一趣,是因為攝在人道堙A仙道的位置在天道之下
,是因為少持戒律,定慧微薄的緣故,也是厭離世間的無常,想求出常住不變之理,只因
為不得其師,得不到解脫真理,所修之法與三界俗諦脫離不了關係,雖然成就仙道,果報
還盡仍然墜落世間,輪迴生死不得超脫故。

十種仙道:
一地行仙、二飛行仙、三遊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
、九精行仙、十絕行仙。十種仙人,皆以其修行之功夫而有別,有優劣之分,可是存想固
形之修法,卻是相同。

經文:『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白話解釋:
阿難啊!那些眾生,為使肉體堅固不死,一直服食藥餌而不休息,以吃所煉的丹藥,做為
修道而圓滿成就仙功,這種仙名叫做地上步行的仙。
彼諸眾生:就那些存想固形而別修仙道之人。

堅固服餌:
餌為食品的總稱,服餌就是服食特製的食品。因為心存妄想,想達成堅固自己的身體為目
的,而將食物炮煉修治,為丸為餅,如煉胡麻、紅鉛等是也。將特製的食物服用,而不休
息。服了又服,吃後又吃,一再的修習服食為法門,這樣沒有間斷的修習。

食道圓成:
最後得到修煉的功效,這種功能乃是由食物上而達成的,是故稱之服食諸物之道而圓成其
功行。這種人叫做地行仙。

地行仙:
地行就是只能在地上輕疾的行來行去,而不能飛舉於空中。是已經練到百體康壯,壽命綿
延,身輕行疾!

經文:『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使肉身堅固不死,因此服食草藥樹木果實而不休息,以吃藥草做為修道而圓滿成就仙
功,這種仙名叫做跳躍飛行的仙。

堅固草木:
食草木就是表示生食,不餐飲人間煙火之食是也。比如只吃紫芝、黃精、松柏、茯苓等物
,就會身輕如飛,想達成堅固的身體為目的,因此日夜不休息服食草藥,將這種方法以為
自己的法門。

藥道圓成:
最後得到修煉的功效,這種功能乃是由飲服藥物,由藥物上而達成的,這種人叫做飛行仙

飛行仙:
飛行就是行步如飛,因為久服草木藥物,不餐人間煙火,故能身輕足快,步履如飛。

經文:『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使肉體堅固不死,因此服食金石水銀所煉仙丹而不休息,使變化體質的仙道修到圓滿
成就,這種仙名叫做遊歷行化的仙。

堅固金石:
金石就是五金八石,是將金石化鍊為藥,將它服用,以便堅固形骸,以化凡骨為仙骨之意
。達成堅固身體為目的,因此日日煉養丹沙、藥物、飲後又煉,以作為日常的食糧,不曾
休息過。

化道圓成:
最後得到化驗烹煉的功效,這種功能是由服飲化煉丹砂之道而圓成,達到存想固形的目的
,這種人叫做遊行仙。

遊行仙:
遊行就是周遊世間,所向無礙之意。這種人已化凡骨為仙骨,故能超脫而遊化於諸處。

經文:『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使肉體堅固不死,動而運氣調身,止而靜坐養神,修練不休息,一直到煉精氣神的仙
功圓滿成就,這種仙名叫做虛空遊行的仙。

堅固動止:
動止就舉止行動,在一動一止中,都守氣固形。動則運氣調身,止則養精安神。是藉著動
止,以使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意。因為存留虛妄之想,想達成堅固身體為目
的,是故專事凝神定氣之法。將這種動止以時,起居必慎,運行氣脈的法門,當做自己修
習的方法,而不休息。

氣精圓成,最後得到吐納導引的功效,這種功能乃是由鍛煉本身的精氣,而達成凝神定氣
之目的,由精氣兩化,形神俱妙而圓成其功行,這種人叫做空行仙。

空行仙:空行就是能遊於空中,是羽化飛昇,如乘雲御風,在虛空中,遊行自在。
經文:『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肉體堅固不死,用舌抵上顎使生津液潤丹田而不休息,一直到津液潤喉的功德圓滿成
就,這種仙名叫做天上行化的仙。

堅固津液:
津液是唾沫,上出為津,下嚥為液。所謂鼓天池,嚥玉液,以令水升火降之法。也就是修
習嚥納,吞服津液,服用淨水的方法。因為心存固形之想,不食五穀,一再嗽津嚥液,以
便堅固自己的身形,而將陰陽顛倒,使水升火降,自己的日課而不休息。

潤德圓成:
最後得到嚥納,吞服津液的功效,這種功能乃是由鼓天池,嚥玉液,使水升火降,水火既
濟,而結內丹,內外融通,與物無累的目的。所謂水潤之德,而圓成肌膚若雪,顏貌如童
的形相,這種人叫做天行仙。

天行仙:
這種人因為不食五穀,只是由津液淨水而維持生命,不交世欲,與天相似,故名天行仙。

經文:『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身心堅固不壞,吸收日月的精華與雲霞的精粹而久修不休息,吸收純粹的精神而圓滿
成就仙功,這種仙名叫做虛通萬物的修行仙。

堅固精色:
精色就是精粹、色華。也就是採取日月的精華,食雲霞的彩色,以作自己修煉的糧食。因
為存想固形以達成堅固自己身體為目的,所以不休息。

吸粹圓成:
吸取精粹既久,清虛自來,形與氣化,神與物通,也就是因為吸收天地間的物理精華的緣
故,精氣己貫通物理,能貫穿金石,蹈踏水火,一點也沒有妨礙,終於達成目的,這種叫
做通行仙。

經文:『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使身心堅固不壞,持念符咒執守禁戒而不休息,咒術戒法修到圓滿成就,這種仙名叫
守道法的修行仙。

堅固咒禁:
咒禁就是咒術與禁法,持咒術能延年益壽,護國祐民;施禁法術,則能除病,能降妖除魔
。因為心存妄想,想達成堅固自己的身體為目的,因此專事於掛念咒語,作弄法術,以及
劃符作法,作為日常功課,而不休息。
息。

術法圓成:
術就是咒術,法就是禁法。因為弄咒術禁法,專心畫符念咒,所以能收到凝神永命的功效
,這種人叫做道行仙。

道行仙:就是以咒術固守色軀,能以咒術驅病除妖,這是有深奧的道行。

經文:『堅固思想,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身心堅固不壞,沉思的心念專注在頂門丹田而不休息,心思憶注圓滿成就仙功,這種
仙名叫做心思觀照的修行仙。

堅固思念:
思念就是沉思靜念。仙家所謂思念是:最初繫心於臍輪下,透尾閭關,上昇夾脊雙關,以
至直透泥洹不死宮。所謂夾脊雙關透頂門,也就是存想頂門而出神,繫心氣海︵肚臍下︶
,以便固形是也。這是心存妄想,想達成堅固身體為目的功夫,因此持之有琚A而不休息

思憶圓成:
思憶就是思惟憶念,因為已經能將自己的精神自由運用,已經達到精神出入自在,丹氣上
下交通無礙。這種功夫是由存一注想,思惟憶念而達成的,所以稱之思憶圓成,這種人叫
做照行仙。

照行仙:他的形軀氣神已能照應,已能迴光反照,這種人叫做照行仙。

經文:『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應感圓成,名精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使身心堅固不壞,以陰陽水火交遘配合而不休息,感應圓滿成就仙功,這種仙名叫做
陰陽遘精的修行仙。

堅固交遘:
交遘是男女交合,但是仙道也是討厭淫欲的問題,視男女性欲的下品,為之魔論。是故所
謂交媾,是以腎水為坎男,以心火為離女。因為心存妄想,想達成自己堅固的身體為目的
,採取男以填離女,也就是降火提水,令其交合,以成仙胎道骨,而不休息。

感應圓成:
因此得到互相交感相應的功效,這種功能是由坎男離女,相配得宜而圓成精氣固形,這種
人叫做精行仙。

經文:『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白話解釋:
為了使身心堅固不壞,體悟萬物變化遷移的道理而用功不休息,然後覺悟天地變化的妙理
而圓滿成就仙功,這種仙名叫做杜絕變化的修行仙。

堅固變化:
變化就是天地萬物的千變萬化之理。因為心存妄想,想要達到堅固自己的身體為目的,專
心一意的觀察推測天地萬物造化奧妙之理,作為日常之課而不休息。

覺悟圓成:
日久之後,終於覺悟物理變化遷移的玄妙奧理,而達成堅固形體的目的,這種人因為是覺
悟化理,所行無礙。據說能移山倒海,改易四時,所以稱時之絕行仙。

經文:『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
    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些人都是在人道中修鍊妄想心,不修真正覺性真心,另外求得長生的道理,壽
命可以延長到幾千幾萬歲,居住休止在深山,或者在大海島之上,斷絕人間的凡境。其實
這也是在輪迴堙A還是妄想流轉的作用。如果不再進修如來的正定的話,仙道果報一旦盡
,還會轉來人世,同時也可能會散入其他六道而投胎輪迴而去!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汝等且止,忽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智者大師云:『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經文:『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妄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鎣生
    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白話解釋:
阿難啊!一切世間的人,不求證常住的真心實性,未能捨離妻妾恩愛的世間愛欲,但能守
持五戒對於夫妻以外的邪婬,心不會逐流縱逸,所以內心澄淨瑩潔而產生光明,命終之後
,上生須彌山腰的天界鄰近於日月,像這一類,名叫四大天王天。

世尊將天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自須彌山腰的四天王天起,乃至空居天,總
計有六層天,都具有飲食、淫欲、睡眠等三種欲,故曰欲界天。

欲界天有男女嫁娶,有如人間。不過欲天,無血肉的身體,也無大小便等不淨之事。其身
常放光明,不像人間有晝夜之別,具有五種神通。

世間人都以天道與仙道混在一起,其實天道與仙道並不盡同,因為天道須捨此身,須要更
換一個形體;仙道如本經所說,因為畏怕生命無常,而修此肉體為一長生不死之軀,同時
仙人所居住的地方為蓬萊仙島,並不是天上,可見仙道與天道其趣有別。

四天王天者,在須彌山的山腰四面有四天,是帝釋天的外臣。東方為持國天王,南方為增
長天王,西方為廣目天王,北方為多聞天王。

四天王天壽命五百歲,以人間的五十年為一晝夜計算,一年三百六十天,四天王天之天壽
等於人間的九百萬年。

經文:『於已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
    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白話解釋:
對於自己的妻妾房事,婬欲情愛已經基為輕微淡薄,因為尚有輕微的慾愛,所以在於清淨
獨居的時候,不能得到完全的清淨味。命終之後,上生須彌山頂超出日月的光明,居住於
人間須彌山頂,像這一類,名叫做忉利帝釋天。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
忉利天之天人也是遵守五戒,行持十善而來的果報。對邪淫之事,不會去做,就是對於自
己的愛妻,房事之間的淫欲愛念,也不會多流逸奔放,是盡量的克制自己,盡量的疏遠、
淡薄、減少,正是有時有節是也。
於淨居時,不得全味:
淨居就是獨自修持,清淨自居之時,不得全味者就是未能作徹底的消除淫念,也就是未能
一味的清淨,還有一點淫念未曾去除。這種人雖然在清淨獨居之時,少有淫念的生起,未
能得到全部的淨味,但是比較前面之人,可說是已超過一倍的功夫了。

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
此人對於節伏淫欲之事,既然超於前面之人,自然會超出日月光明之上,人間頂就是須彌
山的極頂,也就是在他命終之時,捨離肉身之後,一定會轉受天身,所居住的報土,必定
是超出須彌山腰,而居住在須彌山的山頂上面。

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忉利譯為三十三天,在須彌山之頂,四方各有八天,正中央有一天,為善見城,是帝釋天
主所居,合計三十三天是也。

忉利天的壽命一千歲,以人間的一百年為一晝夜,一年三百六十天,忉利天的壽命等於人
間三千六百萬年。

四王天與忉利天,並無離開地面而居,叫做地居天。也們形交成淫等事,與人類同,不過
風氣一泄,欲漏便除,不像人間有不淨的流溢而已!

帝釋天主前世今世公案。

經文:『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

白話解釋:
遇到情慾只短暫的交合,離去以後心內就沒有思念戀憶,在人世間,身心動亂少而安靜多
,命終之後,能在虛空中朗然安住,已經高到日月的光明向上都照不到,這些天人的自身
與宮殿都有光明,像這一類,名叫做須燄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
此天也是遵守五戒,行持十善而得的果報。此人不但對邪淫之事,不會有絲毫的動念,就
是對自己的正妻,不逢欲境時,就不會生起淫念,即使是遇到欲境現前時,也只有暫時交
媾,事情過後,就不會追思回憶,半點也不追戀之心。

於人間世,動少靜多:
這種人獨自靜居時,已經得到清淨的全味,在人間時,已經無有深染,動起欲心的時間比
較少,靜心不動欲念的時間比較多,此人清淨的心境,倍勝於前位的行者。

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
此人的靜心既然這麼優勝,自然接近清虛,所以當他壽終之時,自然會捨此肉身,而轉受
天身,所居住的報土,一定是在虛空中,會明朗安然的住在空界。

須燄摩天就是夜摩天,是已經離開須彌山頂,依虛空而住,故稱空居天。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
這種天人所居住的地方是高於忉利天的一倍,所以夜摩天不但是超出日月,已經是日月的
光明所照不到的所在,他們所居住雖然沒有日月的光明,可是他們的身體會放出光明,不
但如此,他們所住的琉璃殿堂也會放出光明;身光、殿光互相照耀,不須要假藉日月之光
,自然會痡`保持光明。

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
須燄摩譯為時分,此天天人善知時分之意。日月光明照不到,所以不分晝夜,不過以蓮花
開合為一晝夜,而能隨時受樂,各得相應。

此天所謂的淫,不過是摟抱,或者牽手等等,已經沒有交合等事。

夜摩天的天壽有二千歲,以人間的二百年為一晝夜,一年三百六十天,合計等於人間壽命
一千四百四十萬年。

經文:『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
    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白話解釋:
任何一切時都能安靜不動亂,只是有時有應該接觸的情慾來時,不能違背捨去,命終之後
,上升生到很精細微妙天界,不接觸下界諸人天之境,甚至到世界末劫毀壞的時期,水、
火、風三種大災難都損壞不到此天,像這一類,名叫做知足的兜率陀天。
一切時靜:
此天也是遵守五戒,行持十善而得到的果報。此人已經能保持內心平靜的境界,已無淫念
,比較夜摩天的動少靜多,已高深一倍。

有應觸來,未能違戾:
假使有應行之觸來時,未能無心違拒,還是順從對方之意而行事,不是自動,是被動所致

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
此人能在動靜之間,保持無淫念,他的功力已深,當他命終之後,自然會捨此肉身,轉受
天身,會上升精細微妙之天界,已經不與下界的諸人天相接了。

所謂精微者,就是指彌勒內院而言:
兜率天分為內院與外院,外院屬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內院是菩薩所居住,以彌勒菩薩為
天主,有大摩尼殿,菩薩時常在此說教度化。有時也會到外院說法,如果外院的諸天機緣
成熟,就會接引到內院,內院是當來下生佛的補處菩薩所居住,住在外院的凡天都不得窺
其堂奧,何況下界的諸天。

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天地大變,劫壞時,有了水災、火災、風災、會壞滅到三禪天,可
是菩薩住處的兜率天內院,不會受到三災的災害,故曰微妙的天界。遵守五戒,修持十善
的人,因為是有漏之因,所以得有漏之果,才會受三災之災害;菩薩修無漏因,得無漏果
,是故三災不能壞。

兜率陀天:
兜率陀譯為知足,就是於五欲能生知足,不但不摟抱就是連牽手成歡也可以不必要之舉。

兜率天的天壽,以人間的四百年為一晝夜,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壽四千歲。等於人間五億
七千六百萬年。

縱淫六種過患:
一、淫心熾盛,難調難伏。
二、未老先衰。
三、骨骼疏鬆。
四、智慧不生︵被淫心覆蔽︶。
五、障礙菩提。
六、必墮三塗。

經文:『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行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
    名樂變化天。』

白話解釋:
自我沒有情欲的心念,只是隨應你的要求而勉強行房事,對於美色橫陳在面前之時,仍然
沒有趣味,就像嘴媊Z著無味的蠟燭一樣,命終之後,上升超越人間,到了能變化快樂的
境地,像這一類,名叫做享樂能隨自己心意轉變化現的化樂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
此天也是遵守五戒,行持十善而得來的果報。此人已無應觸,亦無應心,已經高於前位的
一倍。所以說,我本來已經沒有淫欲心,不過應赴對方而行房事而已!只是為了繼承家業
,方迫以大事,勉強順從對方而已!

於橫陳時,味如嚼蠟:
橫陳就是對方身體橫倒,陳獻在眼前之意。雖然欲境橫陳前面,應對方的需求而行房事也
無欲味,其交媾的滋味,好像嘴媊Z著蠟蠋一樣,一點也不會感覺有滋味。

命終之後,生越化地:
越就是能超越下天,化就是能自己變化樂具,以便自己享受。此人優越於前位一倍,而無
有半點的欲心,當他命終之後,自然此肉身,會轉變天身,所居住的報土,能自己變化種
種快樂之境。

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此天以笑為淫欲,所會自己快樂在他自己所變化之境,也就是六塵之境都是由自己所變化
出來的,這一類的天,叫做快樂之境由自己所變化的天。

化樂天的天壽八千歲,以人間的八百年為一晝夜,一年三百六十天,等於人間十七億四百
萬歲。

經文:『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能出超,化無化境,
    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白話解釋:
已經沒有世間的情慾心念,在房事交合之時,內心了然無味而超越凡情,命終之後,上升
欲界最頂上能普遍超越出下界之能變化快樂與無法變化快樂的五層天,像這一類,名叫做
借他人變化而享樂的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此天也是遵守五戒,行持十善而得來的果報。此人已經厭離世間的
淫欲,視淫欲為不淨,一點欲染之心也沒有,他的心只有希望上界,已經了無世間的情欲
,對事跡上,雖然同於世事,但是只是一種權巧方便,去行夫妻事而已!

於行事交,了然超越:
也就是當行房事交合之時,不但全然沒有滋味,並且心中已了然超越世事,已無沾染愛欲
可言了!

命終之後,@能出超化無化境,化就是第五天之化樂天,無化就是指第四天兜率等四天,
此人已毫無慾念,已優越前位一倍,所以命終後,自然捨此肉身轉變天身,所居住的報土
,是超越前五天之上,而成六欲天之最。

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他化就是他天所變化,所有的欲樂之境,自己並不勞動其力,不費半點的精神,由他天之
所化出,由自己去自在受用。所以此天,名叫做由他天所化之境,而由自己自在享用的他
化自在天。

經文:『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d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白話解釋:
阿難啊!這六層的天人,內心的情形雖然一層一層漸漸超出動情慾念,但是心堛碣朁擊P
身體的形d都尚有男女情慾的交接,所以自這六欲天以下的六道,都是名叫做有飲食、睡
眠、男女欲求的欲界。

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
像這六種天界,他的形相雖然已經超出欲心的躁動。但是他的心與形d,尚有交相。

自此以還,名為欲界:
連同六欲天以下的眾生,如人類、畜生、餓鬼、以及阿鼻地獄,都是屬於欲界。

楞嚴經第八卷大意:
由清淨緣起,歷成諸聖位說起,談到三種增進修行漸次的要緊。曾經提示過四食、五辛的
問題,永斷淫念,不餐酒肉,偷劫不行的問題,不向外塵外逸,反流全一,六用不行,獲
得安穩等問題,繼之而談到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而
至妙覺的佛果。也提示到楞嚴經的經名,並說明善惡的果報,辨明十習之因,六報之果,
由此而墜入地獄的情形。又由地獄報滿,出而轉入鬼道,再轉入畜生道,而入於人道。最
後論到十種仙道,六欲天界等報,這些因果報應,循環不息的善惡果報,都是由自己妄惑
之所招引,還自本人自己來受是也。

開悟聖僧云:『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為眾生被業繫,四生六凡油然生。
       』

開悟祖師云:『息念亡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
       諸佛時,此心不添;不生不滅,佛性是也。』

開悟聖僧云:『捨本外求遠家鄉,狂心歇處見娘面;菩提涅槃非外求,迴光反照法王現。
       』


證悟諸法本來空,當超聖解絕凡情,
證得自性觀天下,森羅萬象盡成春。
諸法空性是諸法,證到無生始悟生,
悟得本來無一物,那管春秋與萬秋。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