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2
十大愿王是节录出于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内的其中一品,经文开始,是普贤菩萨赞叹如来伟大功德,然后向诸位菩萨和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要成就如佛一般的功德,只要修持十种广大行愿,就可以和佛一般的伟大。
3
佛门云:不读华严,不知佛的富贵。
4
佛门中称文殊菩萨为“大智文殊”,称普贤菩萨为“大行普贤”。二位菩萨是释迦如来大乘佛法二位左右大士。
5
文殊菩萨骑狮子侍佛左方-以智慧立德。
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侍佛右方-以大行立德。
6
文殊菩萨骑狮子手持剑,狮子和剑,表示文殊菩萨智慧威猛,智慧坚利,能断一切烦恼,也能断一切众生的烦恼。
7
文殊菩萨论果位:
一、过去已成佛:龙种上尊王佛,倒驾慈航来此土。
二、现在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三、未来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佛名普现如来。
8
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手拿莲花,表示普贤菩萨具足大行的精神,以及大慈悲愿力,度众生清净自在,忍辱负重。
9
六牙-表示六度万行。四足-表示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如意足。白象-无漏无染。莲花-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的精神。
10
普贤菩萨骑象的意义有三种:一、象的性格。二、象的气力。三、象的动作。
11
象的性格:平常是“平和柔顺”,战时“雄猛无畏”。象的性格,象征菩萨慈悲仁爱,平和调顺。唯有慈悲仁爱方能显示大仁大勇大力,为了救度众生,示现“低眉柔顺”,同时具足健步强壮,勇猛无畏。
12
象的气力:象的气力雄厚,运载量广大。象的气力象征菩萨广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因此,菩萨法称为大乘法。菩萨慈航普度,由象来表示“大载”或者“大乘”的本能。
13
象的动作:象的动作缓慢、脚步稳健、踏实,又是忍辱负重,象的动作表示菩萨行不是速成的修持,也不是自求解脱,尤其是要救度千千万万的众生,这种神圣工作,在长期中“任重道远”,要有难行能行的精神。在一切动物当中,唯有大象方能表征普贤菩萨的“大行”精神。
14
普贤菩萨发愿云:愿我教化一切众生,胎生、湿生、化生、卵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
15
普贤菩萨发愿云:愿以此广大誓愿,种种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皆永离三恶道之苦,具足普贤菩萨行愿。
16
华严经云: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17
第一、礼敬诸佛-如何礼敬诸佛?
18
普贤菩萨发愿云: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18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19
礼敬诸佛六种意义:一、除我慢-破我执,我执是生死根本。二、以佛为师-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三、理虽顿悟,事须渐修-由渐而顿,顿由渐而来。四、心地能得清凉、柔软、气质高雅。五、平等心现前,成就道德。六、能证无生法忍,究竟成佛。
20
因为众生三业全心全力投入造恶,清净佛性无法显露,致使感召四生、轮回六道,受一切无量之苦;若礼敬诸佛,能度脱三界。若不礼敬诸佛,也因为如此,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无量功德,不能显露。
21
祖师大德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22
唐朝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云:身业专礼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23
佛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24
假借礼敬诸佛的增上缘,引发人人本有的佛性能复见,见性即是佛。
25
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26
礼敬诸佛,注意事项:一、洗澡、穿着端庄。二、漱口、刷牙。三、洗手除垢。四、点香、点灯、虔诚的心,礼敬诸佛。
27
愿此一瓣香供养十方常住三宝。
愿此一瓣香供养历代父母师长冤亲债主。
愿此一瓣香供养一切众生。
28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29
观无量寿经云:念佛一声,能超越八十亿劫生死大罪。
30
文殊说般若经云:念一佛名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31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32
法华经云: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共成佛道。
33
小时候发愿当和尚,发愿弘法度众生,如愿以偿,有愿必成。
34
发愿:听过我讲经说法者,见过我者,与我结过缘者,有缘无缘的人,包含四生六道的众生,我发愿一一度化。愿我生生世世当和尚,得无量智慧,得无尽慈悲,得无量权巧方便法门,得无量辩才,得三明六通,得十力、十八不共法,于此娑婆世界,无穷无尽的度化四生六道众生,令四生六道众生皆证无上菩提,我愿方尽。
35
如来是佛的名号,佛的名号有别号和通号两种。
36
别号是佛佛尊称不同,也就是佛佛各自的名号,以德立名。
37
通号者,是同一境界,每一尊佛皆可安立十种的尊号,道理平等,世出世法所证平等,所证不二法门,或者是所证佛性平等无有高低,佛的通号有十种的称呼。
38
佛有十种尊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世尊。
39
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40
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41
正遍知-正确遍知一切法。
42
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五行悉皆具足,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是也。
43
善逝-自在好去,涅槃自在。
44
世间解-能了解世间一切事理而无所障碍。
45
大般若经云:菩萨若有一法未解脱,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46
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47
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48
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49
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圣者。
50
菩萨五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
51
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无漏业。
52梵行-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
53
天行-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缘起性空〉,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
54
婴儿行-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
55
病行-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56
华严经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
57
观音赞: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苦海度迷津,寻声救苦,无刹不现身。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58
第三:广修供养。
59
佛门云:有福无慧生颠倒,有慧无福生烦恼。
60
广修供养:可以佛法供养,物质供养,无畏施供养。
61
供养本义含有亲近、奉事、恭敬、救济;以及同情、怜悯、爱护。
62
出家人:身体交给常住,生死交给三宝。
63
供养对象,供养三宝佛法僧,还要供养父母、师长、有德行的人,以及一切贫穷无依无靠的众生。
64
福田有三种:一、敬田。二、恩田。三、悲田。
65
敬田-供养三宝是敬田,三宝能启发法身慧命。
66
恩田-供养父母是恩田,父母生育之恩。
67
悲田-对轮回受苦众生,生大悲心,起救度供养。
68
依真理之法来布施与教导众生,就是法供养。
69
法供养有七种:一、如说修行供养。二、利益众生供养。三、摄受众生供养。四、代众生苦供养。五、勤修善根供养。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七、不离菩提心供养。
70
如说修行供养-依佛所说言教去修行,便是最好的供养。佛法主张“信解行证”,“解行并重”。
71
利益众生供养-勤求佛道,利益众生,是最好的供养。佛陀立教精神首重利他,行利他工作而得自利。佛陀一向鼓励建立菩萨行,二乘人修持为了自度自利,佛斥焦芽败种,佛菩萨发心发愿,皆建立利益众生。假使一切行持不是为了救度众生,就不是基本佛法。当然无法实践菩萨行,成就佛道。
72
摄受众生供养-利益与摄受大体相同。是随顺众生因缘,因缘成熟而教导入佛智。
73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74
菩萨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他。四、同事。
75
布施-众生喜财物布施,法布施,一一皆施,使生欢喜,而后度之。
76
爱语-随顺众生因缘,善言劝慰、鼓励,生欢喜度之。
77
利他-生起身口意一切善行利他,生欢喜度之。
78
同事-以法眼明众生根性,分形示现,和作同事,度之。
79
代众生受苦供养-菩萨精进到佛道,最重要在利他,能舍己利益众生,代众生受苦。才能显示佛菩萨庄严的精神。
80
涅槃经云:众生是菩萨的净土。
81
地藏菩萨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2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寻声救苦,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皆为众生苦。
83
勤修善根供养-一切善法,善行由善根所生,若无善根,一切善行无法生起。
84
佛法中以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四善根,有四善根,才能增长善德,成就无上菩提。
85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道的任务,重在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做才是最实际供养三宝。
86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译为“觉”,觉悟之心,成佛之心是也。
87
观音经云:菩提心者,大觉心是,大悲心是,平等心是,普遍心是,大智慧心是。
88
大日经云:佛法以菩提心为正因,以大慈悲为根本,以妙方便为究竟。
89
涅槃经云:虽得第一义,无有方便,不得解脱。
90
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91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92
护持菩提心,如掌中摩尼珠。
93
以上七种供养,是从深义的佛法说起,是真理进一步的启发,学佛之人应善体佛意,顺乎佛心,精进修道。
94
华严经云: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95
第四、忏除业障,亦称忏悔业障。
96
忏悔定义:忏是忏除已作的旧业。悔是不造作新的恶业。
97
六祖坛经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98
保证自己以后不再造作不道德的行为,同时要坚心,守住戒行,增进一切道德,念念不忘无上菩提。
99
业障:一、过去生造业。二、今生造业。三、未来世造业。三世造业。
100
罪业无论是轻,或者是重,都会影响个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必须忏除罪业,使清净本性现前。
101
华严经云: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102
凡夫有业障,圣人亦有业障,业障是由前因来的,无因就无果,果由因来。
103
凡夫受业障现前:怨天尤人,怪天怪地。不明前因后果。受业障时,心不甘情不愿。过去生,作尽坏积德,是故业障现前。
104
圣人受业障现前:心地如如不动。明白前因后果。心甘情愿。如刀割水,船过不留痕迹;如手划虚空,不留痕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尤人。
105
三障:一、烦恼障。二、业障。三、报障。
106
烦恼障-如贪瞋痴之业障。
107
业障-如五逆十恶之业果。
108
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牲之业报。
109
三障烦恼,障碍清净法身,三障忏悔清净,法身复活。
110
第五、随喜功德。
111
他人欢欢喜喜做功德,做善事,欢欢喜喜精进、用功,当我知道这种善事功德,我也生出欢喜之心,将他人做的善事功德当做自己做的。尤其是能尽心尽力帮助他人成功。在欢喜中一面赞叹、一面鼓励,这就是随喜心,也是随喜的本意,随喜功德。
112
随喜功德的真义有二:一、能鼓励对方上进,完成菩提圣业。二、能消除自己嫉妒之心。
113
心中无瞋恨心、无嫉妒心,见他人行善立德,即能随心欢喜,内心一定有平等心与清净心,有祝福之心,心内无病无尘垢。
114
假使看到他人做善立德,而生嫉妒心,内心必定污秽不清净。远离嫉妒,又随喜功德,清净心现前,心量广大,这就是菩萨。
115
大乘义章云:但为利生,心清不浊,名为喜。
116
随喜功德-能成就自己清净心、平等心、菩提心。利他方面:能鼓励对方,关怀对方,对方内心有希望,有力量,内心得温暖,与对方结善缘。
117
随喜罪恶-赞叹他人造恶,会堕落三涂之苦。
118
看到别人优点,有才华,自然产生不服和嫉妒心理,瞋恨心轻者嫉妒在心,严重者设法破坏。
119
菩萨本生经云:释迦佛弥陀佛无量劫前是同学,两人都是有名法师,释迦佛法号-首达长老。弥陀佛年轻法师-法号惟先。
119
首达长老度五千名弟子,惟先度六万众生,年轻辩才无碍,首达弟子崇拜他,跟惟先学法,首达竟然生起嫉妒心,并对弟子说:惟先年幼慧浅,不可依崇。
119
这话被惟先听到,即时避开去他国行化,并叫学道者跟首达学法,供养首达。首达因嫉妒诽谤惟先,死堕地狱六十劫,地狱报尽,轮回人道,再受多世无舌之报。
119
这种诽谤罪报受尽,以前功德再重新延续,精进菩提,才成就佛道。
120
如何随喜功德呢?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
120
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121
第六、请转法轮。
122
请转法轮:是请佛说法度众生的意思。因为佛陀的言教,才能使众生悟入正知正见,众生有正知正见,才能真实见道,得到真实解脱。
122
普贤菩萨为了无量众生沉沦生死轮回,故请佛陀常转法轮。
123
法轮二种意义:一、摧碎义。二、辗转义。
124
摧碎义:车轮压过瓦石皆碎。比喻如来正法所到之处,一切天魔、外道、邪见、皆摧碎无余。
124
佛法有破迷启悟,摧邪显正功能,能破众生烦恼,破碎人间恶法之功,是名为法轮。
125
辗转义:譬如车轮不停回转的功用,佛法不停宣说,才能世世流传下去。自从佛陀正觉宣扬正法至今,已有三千年,就是靠传布者不断宣扬正法,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称讲经说法的僧宝为转法轮僧。
126
佛经记载,最早请佛转法轮,是梵天王。佛陀最初成道时,入定观察众生根机和因缘,知道自己所证是甚深大法,了知众生无法接受,反招罪过,欲入涅槃。又想过去诸佛出世说法,皆先受梵天王劝请才说法,佛就放白毫光,普照大千世界。梵天王与梵天众合十说偈:世尊降伏诸魔怨,其心清净如满月,愿为众生从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间。偈说完,又赞叹佛陀:唯愿大慈,不舍本愿,如狮子吼,如大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
127
涅槃经云:善男子,应发愿生生世世亲近善知识。
128
涅槃经云:依法不依人。
129
涅槃经云:护法不见法师过。
130
第七、请佛住世。
131
请佛住世:是希望佛陀留在人间,弘扬布教,令迷妄众生一一觉悟,证成无上菩提,希望佛法永久住在世间。佛陀是“三界慈父”、“人天导师”,佛陀是最完满、最究竟的大觉者。
132
佛教法运有三期:
一、正法期-一千年。
二、像法期-一千年。
三、末法期-一万年。
133
如何请佛住世?华严经普贤菩萨云: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134
华严经疏钞云: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佛无生灭,随机见殊。
135
第八、常随佛学。
136
普贤菩萨要我们“常随佛学”,是要众生跟随佛陀学习,因为佛陀才是一位究竟圆满的圣者,要跟佛学习,当然要从“佛学”去探讨研究,才能认识佛教的教义,才不至于错解佛意,修错法门,走火入魔。
137
学佛-实践门、学佛智慧、慈悲、六度等。佛学-理论性、解门、三藏十二部教典。
138
佛是什么?天台宗将佛分做六种层次。
六即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
139
理即佛-经典云:“众生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马祖的弟子问:什么是佛?马祖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140
众生性与佛性平等,离开众生性无佛性,离开佛性无众生性,众生性即是佛性,性无两样,就是自性本心,故说理即佛。
141
名字即佛-众生在迷惑中醒悟,明白自己本来有佛性,也可成佛,今日未能与佛同等功能,是迷惑造成,有这种觉悟,就叫做“名字即佛”。
142
观行即佛-由理解而依法修行,心观一切境,明白幻化,道理与智慧相应,这种境界,叫“观行即佛”。
143
相似即佛-已经入十信位的圣者,到此境界,好像证得佛理,和真理一样。如法华经云:“六根清净之德”。所以说:“相似即佛”。
144
分证即佛-发出真智慧的圣者,能将一分一分的无明破除,显现清净法身,这是大乘修道的境界,第五十一位“等觉位”已分破前五十一品无明,分见法性,所以名为“分证即佛”。
145
究竟即佛-是究竟圆满之大觉者,是大乘修道位第五十二位的“妙觉位”-尊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共同尊称为“佛陀”。
146
普贤菩萨要我们“常随佛学”,一定要多闻佛法,深入三藏教典。佛法是“觉悟之法”,“成佛之法”,研究佛学,而后精进学佛,如是解行并重,才是究竟成佛之道。学佛是大丈夫之事,是关系个人上升与堕落,三界与出三界的关键所在,千万马虎不得。
147
第九、恒顺众生。
148
菩萨度众生有常久不变的心,恒顺众生是超越时空而度众生,顺从众生而流,但自性清净不变,是随顺众生的因缘而教育,不以我见教导众生,因为时代潮流不断变化,民俗民情也不断变化,所以菩萨度众生是随顺时代的,也是适应民情的,度众生的方法可以改变,但是佛法的本质不可变化。
149
菩萨行二种精神:一、不断上求佛道。二、不断下化众生。
150
不断上求佛道-上求佛道才能明理,明理才能自修自度-成就圆满智慧。
151
不断下化众生-菩萨行,利他比利己更加重要,菩萨一定要立愿度化众生,从利他的工作中来完成自己的菩提道业。
152
净名经云:众生是菩萨的净土。
153
佛经云: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声闻缘觉,不如一位发过菩提心之菩萨。
154
佛经云:一发大心,超过历劫修行。
155
大智度论云:菩萨虽未成佛,在无量阿僧祇劫集无量智慧福德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156
大般若经云: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157
大智度论云: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
158
二乘人只求自度自利者,当下失去大乘佛法精神,当然也违背佛陀救世度众生的宗旨。
159
众生:由“众”缘和合而有“生”命,能生长变化,皆可称为众生。
160
众生包括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简单称呼:叫做四生六道,全部是众生的范围。
161
两类众生:一、怜悯众生的众生。二、需要被怜悯的众生。
162
怜悯众生的众生-这种众生有发过菩提心,有大慈悲心,随时随地关怀众生,爱众生明理,爱众生学佛修道,爱众生速求解脱。
163
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164
需要被怜悯的众生-这类众生迷妄固执,贪着世境,贪着物欲,怕受苦,无慈悲心,只有自私之心,不想修道,不明真理,也不想明白真理。
165
会怜悯众生的众生,活得像菩萨一般,快乐自在,这种众生可堪称为大士,也可称为大丈夫,因为有慈悲心,为了度众生,能忍受一切艰难,无怨无悔,在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当中,完成菩萨道,最后成就无上菩提。
166
菩萨为什么要“恒顺众生”?理由何在?答:众生、菩萨、佛皆同一佛性、只是迷与悟的差别而已!迷为众生,悟者是佛。
166
法性既然是同一体,众生、菩萨、佛是不可分离,互相是直接密切的关系!由这点看来,无论是恒顺众生,供养众生,尊重众生,承事众生,也等于恒顺如来,供养如来,尊重如来,以及承事如来。这种微妙的三角关系,替众生做工作,或者是替如来做工作,也等于为自己做工作,毕竟最后,我们也是机缘成熟自然成就佛道的时候,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在利他、度他的当中,来自度自利,完成菩萨道,究竟成佛。
167
菩萨发起菩提心,行菩萨道,有两种因缘:一、观看圣教衰,发菩提心。二、观看众生沉沦生死受苦,发菩提心。
168
华严经普贤菩萨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169
华严经普贤菩萨云: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170
第十、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十大愿王中最后一愿,第十愿是统摄前九大行愿,将九大行愿所有功德,做为普遍广大回向,汇入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功德海内。
171
普贤菩萨从“礼敬诸佛”开始到“恒顺众生”的一切功德善行,全部皆回向法界,回向虚空界,回向众生界,愿所有四生六道众生,皆得安乐,无诸病苦,究竟成就无上佛道。
172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173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诸恶鬼神,皆悉远离。
174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受持读诵普贤十大愿王,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175
三种回向:一、回小向大。二、回事向理。三、回因向果。
176
回小向大-回自己所修功德善行,回向法界众生。注重利他,而后成佛,菩萨道精神。
177
回事向理-回自己所修功德善行,向真如实际,与空相应,与涅槃相应,与解脱相应。
178
回因向果-回自己所修功德善行,向于无上菩提,超越人天有漏小果,共登因圆果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