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破相显性─是成佛的关卡。
2
大般若经云:菩萨观一切法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
大般若经云:我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于诸法中求实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
4
般若是梵文,译为华文为智慧。
5
般若智慧所以会被学佛者所重视,实在它是一切行门的开路先锋,唯有智慧才能领导我们走向一切种智,唯有一切种智,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成就成佛。
6
大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7
般若智慧能领导我们由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由黑暗的世界到光明解脱的世界。由烦恼世界到清凉的世界。
8
古德云:千日学法,不如一日学般若。
9
天台宗判教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华严最初三七日。
10
华严经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唯愿听闻一句未闻佛法。
11
物质治色身 佛法治法身
12
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者是诸佛之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13
释迦佛色身之母-摩耶夫人 。 释迦佛法身之母-般若,佛由法出生,佛由法化生。
14
大般若经云:欲得声闻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欲得缘觉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欲得菩萨乘者,应学般若波罗蜜。
15
佛经云:三乘共坐解脱床。
16
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7
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18
有智慧的人生,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没有智慧的人生,是世间最贫穷的人。
19
二种般若:一、 共般若。二、 不共般若。
20
经典三种般若:一、 文字般若。二、 观照般若。三、 实相般若。
21
文字般若:如依经文道理起修,佛法流传三千年靠文字延续,如三藏教典。包函文字、语言、符号。
22
观照般若:以智慧观察森罗万象义理,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事理,须要内心思惟照见的功夫,一切事理真相才能展显。
23
实相般若:空有不二,胜义谛,事理真相,本来面目,实相无相。
24
历代高僧云:因言显道,道显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25
太虚大师云:般若者,以佛所说言教,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妄,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的无分别智慧。
26
波罗蜜多-印度梵文之音,
译台湾话有两意义:一、 到彼岸。二、事究竟圆满。
27
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说的,有彼岸就有此岸。
28
佛法称生死为此岸,涅槃开悟证果为彼岸。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无生死的彼岸,叫做到彼岸,这个过程必须要度过生死烦恼的中流。
29
心-心经的心,是因为本心经是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的精华扼要所节录出来的;所以说般若心经,称呼是六百卷中的般若思想的中心,
29
因为虽然是260字而已,不过本心经句句是破相显性,破诸法空无自性,使我们能开悟证果的一支无形智慧钥锁,是通往无上佛道的慈航宝筏。
30
经-印度梵语叫作修多罗,台湾话翻译为契经,契是契合之意。
31
契经二义:一、 上契佛理。二、下契众生。
32
译经者:唐三藏沙门玄奘译
33
玄奘大师是唐朝人,精通三藏十二部教典,凡是精通三藏者,皆可尊称三藏法师,历代出家法师精通三藏佛法者很多,此处专指唐朝玄奘三藏法师而言!玄奘大师俗家姓陈、名稦,是河南省偃师县人,十五岁跟随其兄长腱法师出家,后来受唐太宗皇帝奉命,派他到印度取经,在一路上遇到重重叠叠的困境,可说是历尽沧桑,危险四起,经过山林沙漠,虎豺狮象,野兽无数,忽遇病僧,面生疮,身有血迹,衣服脏乱臭秽,玄奘大师很慈悲照顾他,等病好后,玄奘大师请老和尚指点如何前往印度路线,以及解决危机之法,老和尚才教授心经,后来一路上曾经有强盗野蛮民族,欲杀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一心专念般若心经三遍,突然间,狂风暴雨,黑云密布,飞沙走石,直卷直飞,强盗吓跑。由此可见,专念般若心经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奉劝诸位大德一生多奉持般若心经。
34
后来一路上往返平安,经过十八国家,到印度取经,前后十九年,取经后回中原,住在长安京城〈唐朝首都,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住在唐太宗皇帝的玉华宫里面,专心翻译经典,总共翻译七十三部、1330卷,这部心经是七十三部其中的一部。
35
玄奘大师一生翻译经典,一生弘法利生,功德无量!六十三岁圆寂别世,往生前开目闭目,皆见白色莲花一朵,往生弥勒内院。
36
玄奘大师在唐朝是一位世上难得的美男子,出家威仪端庄,讲话斯文,句句道理,段段分明,累生累劫修福慧!
37
唐太宗皇帝受过菩萨戒,曾经三番两次劝玄奘大师还俗,帮忙助理国事,被玄奘大师一一婉谢,六十三岁入涅槃,竟然全国朝野上下一百万人送葬,法缘庄严殊胜,诸佛欢喜,天龙八部赞叹!
38
三藏:一、 经藏〈定〉。二、 律藏〈戒〉。三、 论藏〈慧〉。
39
三即一、一即三。
40
大智度论云:经有五种人说:一、 佛说。二、 佛弟子说。三、 仙人说。四、 天人说。五、 化人说〈三乘人〉。
41
戒律:唯佛独制。
42
论藏:佛弟子共论经典所集。
43
沙门: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44
瑜伽师地论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坏道沙门。四、活道沙门。
45
胜道沙门:禀承佛陀出家,能灭除贪瞋痴等烦恼,得证胜道,是名胜道沙门。如玄奘大师、六祖慧能大师、智者大师、虚云老和尚:开悟证果皆是。
46
说道沙门:已调伏贪瞋痴等烦恼,能宣说如来正法,令众生入于佛道,名为说道沙门。如历代弘宗演教,讲经说法的和尚皆是。
47
坏道沙门:破诸禁戒,行诸恶法,非是梵行,自称梵行,名为坏道沙门。
48
活道沙门:能调伏贪瞋痴,勤修正法,所有善根,堪能生长智慧命根也。
49
出家修行不简单,要有无量福报,无量智慧,无量愿力,无量善根所累积,才能一帆风顺踏上光明解脱的修道路程。
50
高僧大德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51
清朝顺治皇帝赞僧诗云: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52
四种出家:一、 身心俱出。二、 心出身未出。三、 身出心未出。四、身心俱不出。
53
沙门有两种:一、 释沙门。二、外道沙门。
54
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
55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56
消文: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当他运用甚深广大的智慧,普照五蕴色受想行识,当下是缘起性空之际,一刹那间,当下度过无量诸苦,即时超越三界,证成菩提。
57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在体证一切法无自性空,离种种妄执,契入法性而得解脱。
58
华严经:勇猛丈夫观自在。
59
狭义观自在-专指观世音菩萨。广义观自在-人人都可成观自在。
60
修行要发心当菩萨,当菩萨的条件要发过菩提心,发过菩提心,当下即是菩萨。
61
四种菩萨:一、 名义菩萨。二、 凡夫菩萨。三、 登地菩萨。四、佛菩萨。
62
菩萨行四法:一、 不舍菩提心。二、 不舍善知识。三、 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兰若。
63
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64
菩萨是因,佛是果。
65
佛经云:尊重初发心菩萨,如同一切智人。
66
我们尊重佛,也要尊重菩萨,因为佛是菩萨发心修道而成佛的,如果没有菩萨,佛从那里来呢?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当菩萨,同时,要尊重初发心的菩萨。
67
照见五蕴皆空:一、 色蕴皆空。二、 受蕴皆空。三、 想蕴皆空。四、 行蕴皆空。五、 识蕴皆空。
68
色蕴皆空-身体四大本空。
69
受蕴皆空-心境相对,内心生起领纳,苦、乐、不苦不乐之境,其境本空。
70
想蕴皆空-心境相对,内心所起的认识作用〈摄取境相〉,心境本空。
71
行蕴皆空-心境相对,心发动三业〈造作〉,造作本空。
72
识蕴皆空-分别诸境作用,统摄一切心理活动分别意识本空。
73
蕴:积聚义,蕴如黑云遮日,五蕴遮盖佛性,空了五蕴,法身当下显露。
74
开悟圣僧云: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75
涅槃经:如来法身具足八种自在:一、 能示现一身为多身。二、 示现一尘身,而充满大千世界。三、 大身轻举远到。四、 于一土而化现无数不同之身。五、
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六、 得一切法,而如无法想。七、 说一偈义而经无量劫。八、 身遍诸处而犹如虚空。
76
净名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77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78
舍利弗是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是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佛陀叫一声:舍利弗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演说空有不二法门。
79
五蕴是有,空是空性,在我们知觉中,两者是相对立的,是不能联合的,有是实有存在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有的不能说空,空不能说有。空有如何沟通呢?佛在五蕴中,先提色与空的关系来说明。
80
在现实的世界,大至宇宙,小至微尘,一沙一尘,没有一样东西能独自存在的,当下是因缘和合的。
81
大智度论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82
凡所有一切法,皆是因缘法,离开因缘法,并没有一切法,离开娑婆世界,到了无量他方世界还有一法,那一法也是因缘和合之法。
83
大般若经云:何谓诸法自性?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为一切法自性。
84
印顺大师云:修证的主要目标,正是即色观空而契入空相,是破迷启悟,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
85
阿含经云:若能观无常者,必能入道解脱。
86
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87
佛陀答言:我论因说因,我说缘起。
88
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是缘起正法,现在为众生说法,当然也是说缘起法,以后众生欲开悟证果,也是要证悟缘起法。
89
色:是众因缘、众条件和合而有,称为色。
空:因缘和合当体空性、无我,称为空。
90
离空无色,离色无空;空是建立在色,色是建立在空;色空不二,一体两面。
91
色不异空即是缘起性空,空不异色即是性空缘起。
92
大般若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93
历代高僧云:若能从假入空,则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则成大悲。
94
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大善知识。
95
佛经云: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缘起性空等于色即是空,性空即缘起等于空即是色。
96
总结论:佛说色不异空,是破众生执着色为常见;说空不异色是破众生执着断见,常见、断见是邪见,是修道证菩提的病本。
97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98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99
般若心经宗旨:以般若〈智慧〉观照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一切法不可得,究竟圆满无上佛道为宗旨。
100
本经所讲的诸法空相,也可说诸法空性,诸法空性,包函:五蕴皆空、六根皆空、十二处皆空、十八界皆空、四圣谛皆空、十二因缘皆空、菩萨法皆空、佛法皆空。
101
佛陀说法无非要令众生证悟诸法空性,诸法空性就是真理,真理是不变的。
102
真理具备三条件:一、 永恒性。二、 普遍性。三、 必然性。
103
诸法空性是不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唯有证悟才可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众生不明诸法空性,佛不说众生不知,所以佛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开显诸法空性,在本心经佛陀用六不中道来表达诸法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否定方面来显示不可思议的空性。
104
因为诸法空性,没有明显的标致,亦无形状可得,因此无法从肯定方面来说出空性是什么东西,只有用空、用不、用无、用尽、用灭等,用这些字眼来表显空性的真相。
105
用几个不来开显空性,是不一定的,是完全看众生的根机如何而决定,有时用二不中道,有时用四不中道,有时用六不中道,有时用八不中道。
106
圣人证悟一切诸法空性,当下解脱,当下不生不灭。凡夫未证悟一切诸法空性,所以未解脱,所以有生有灭。
107
中观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
108
中观论云:离空说法,一切都是过失;依空说法,一切都是善巧。
109
不待佛说空,诸法本空,有佛无佛诸法本空,法尔如是。
110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
111
佛经云:若能知空者,是名知涅槃,若知涅槃者,是名我弟子。
112
不生不灭是由证诸法空性所得,不生不灭是空的别名,不生不灭是涅槃的别名,不生不灭是如来藏性的别名,不生不灭是法身的别名。
113
涅槃经云:涅者不生,槃者不灭,不生不灭名为涅槃。
114
二谛:一、 世俗谛。二、 胜义谛。
115
世俗谛-一切法因缘生,如幻如化,有生有灭。胜义谛-一切法空性,不生不灭,中道实相,不二法门,第一义。
116
印顺大师云:世间一切事物,不外体性的有无性质的好坏、数量的多少,任何一法,不出体、质、量三者。
117
不垢不净:诸法空性当中,根本无垢秽,亦无所谓清净,原来是不垢不净。垢是指众生的烦恼,烦恼极不清净,造业受苦,证悟烦恼本空,烦恼即是菩提。空性本净,只是还其本来清净,并不是有新的清净出生,不可净上加净相,故名不净。
118
不增不减:证悟诸法空性,本性无增无减,纵然凡夫在六道中轮回不停,本性不减。纵然开悟证果,本性亦不增。
119
佛经云:真如觉性,处于烦恼而不减,证涅槃而不增,不增不减名为真如觉性。
120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121
消文:运用般若观照色蕴当体是空性,那么在空性中,是不生不灭,是不垢不净,是不增不减的,后面受想行识四蕴,以般若观照之下,四蕴也是空无自性,空性当下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五蕴当下解脱证成涅槃。
122
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123
消文:六根空性,六尘空性,六识空性,十八界空性。
124
大般若经云:眼处但有名,乃至法处但有名,眼处空乃至法处空。
125
如来说法三科法门:一、 五蕴。二、 十二处。三、 十八界。
126
处:依托义、生长义、识乃依托六根六尘而生,根尘相对生识。
127
界:界限之意,失去界限,就没有所谓六根六尘六识了。
128
十八界:一、 六根。二、 六尘。三、 六识。
129
六识即一识,一识即六识,分成六种功用而已!
130
华严经云: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著。
131
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132
佛法总纲:一、 生死流转门。二、 涅槃还灭门。
133
中观论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134
十二因缘双重因果: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135
无明:无始烦恼 、贪瞋痴。
136
行:善恶之业、习气。
137
识:本识揽渧、男精女血、本识。
138
名色:识暖胚团。名-精神。色-受精卵。
139
六入:扶尘具形、六根成形。
140
触:根摄境界、六根触六尘感受。
141
受:苦乐、舍感。
142
爱:因受生着。
143
古德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144
取:因执追求。
145
有:业牵后有,由爱取起诸业,召来世之业。
146
生:倒识托胎,意识颠倒,投胎转世。
147
老死:生后苦死。
148
佛经云:无明为父,贪爱如母,共成苦命儿。
149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重城-困在长狱之意。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轮-如车轮、轮回不停之意。
150
阿含经云: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51
二种缘觉:一、 缘觉。二、 独觉。
152
春看百花开,秋观黄叶落。
153
经文:无苦集灭道。
154
证悟苦集灭道,可得小乘声闻阿罗汉果,想证成阿罗汉的果位,要觉悟诸法空性的道理。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佛教根本解脱的思想,一切教典皆由四圣谛开展而出。
155
四圣谛:一、 苦:逼迫性。二、 集:招感性。三、 灭:可证性。四、 道:可修性。
156
佛经云:不入烦恼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宝。
157
佛经云:一切诸行无常故,我说一切有漏诸受是苦。
158
涅槃经云: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159
农药毒死色身,三毒毒死法身。
160
中观论云:虽空而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161
苦集灭道固然是空性,但空性不碍苦集灭道,诸法是空有不二的,这是大圣佛陀教化圆通教理,令我们证入圆通菩提的一大殊胜法门。
162
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163
无智:能证之智,无自性空。亦无得:所证之理,无自性空。能所双亡,见性证菩提。
164
以无所得故:五蕴皆空、六根皆空、六尘皆空、六识皆空、十八界皆空、四圣谛皆空、十二因缘皆空、能证所证皆空。
165
大般若经云:如来一切诸法,毕竟空故,不生不灭,不染不净;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五眼、六通、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毕竟空故、不生不灭、不染不净故。
166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167
大般若经云:佛无上正等菩提,能证所证,能知所知,一切空寂,是故正等菩提,非难信解,非难证得,以一切法无不皆空,如是信知,便证得故。
168
经文:菩提萨埵-得般若果、涅槃果。
169
大般若经云:如来觉一切法毕竟空寂,证大菩提。
170
经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171
四种殊胜功德:一、心无挂碍。二、无有恐怖。三、远离颠倒梦想。四、究竟涅槃。
172
四种颠倒:一、无常计常。二、非乐计乐。三、无我计我。四、不净计净。
173
涅槃四德:一、常:法身常住不变。二、乐:法身常乐不变。三、我:法身自在不变。四、净:法身本清净。
174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75
消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称三世诸佛,三世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空性,证悟空性而得成无上佛道。
176
正觉-二乘人自觉。凡夫不觉,外道邪觉。正者不邪,觉者不迷,正确的觉悟,离颠倒戏论的一种正智。
177
正等正觉-正者不偏,等者平等。能自觉,又能以平等之心觉悟他人,菩萨的境界。
178
无上正等正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具备,没有能过其上者,唯佛一人福慧圆满。
179
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180
经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181
二种般若:一、显说般若:观自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密说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菩提萨婆诃。
182
密说般若是赞叹般若殊胜功德,能度生死、证菩提、成佛道,同时,般若心经可以当咒语来虔诚诵念,可得无比殊胜功德。
183
大神咒-般若心经如广大妙力之神,能驱除烦恼魔。大明咒-光明喻智慧,般若智慧可破烦恼无明。是无上咒-无上为超胜义,以般若行持,能直超涅槃。是无等等咒-无有一法可与相比齐,喻般若心经至尊至上。
184
经文: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85
一心奉持般若心经:能由黑暗的此岸到光明的彼岸,能由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能由轮回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能由烦恼的此岸到菩提的彼岸,能由凡夫的此岸到了开悟证果成佛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