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如下本大法师 佛学讲座讲义--佛说四十二章经 |
1.“佛”是人,“四十二章”是法,故此经以人法立题。 36.第一章出家证果─佛陀说:辞别双亲家属而出家,认识自己的心地,了达自己的本性解无为的出世法,就名叫做出家沙门僧,日常实行遵守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精进或者静止身心都很清净安和,实践四种真理圣道的修行,而证成阿罗汉的果位。阿罗汉者,能运用神通飞行变,化具备没有穷尽长劫的寿命,所住的地方必能感动天地。 76.第三章割爱去贪─经文:‘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78.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79.毗尼三昧经云:‘瓶沙王问佛,何故佛日中食?佛言:早起诸天食,日午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 81.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83.从日过午至次日未天亮之前,非僧食时,故名非时。非时而食=名为破斋,咽咽结罪。 84.过午不食得五种功德:一、胃肠休息。二、慈悲饿鬼。三、淫心不起。四、易入禅定。五、十方诸佛皆过午不食。诸佛赞叹。 86.古德云:‘饱暖思欲、饥寒起盗心。’ 115.娑婆多论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杀业,于当来世中,决不遇刀兵劫。’ 117.五净肉:一、不自杀。二、不教他杀。三、不闻杀。四、残食。五、自死。 147.古德云:‘口开伤元气,舌动是非生。’ 181.第七章恶还本身─经文:‘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183.第八章尘唾自污─经文:‘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睡,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187.如来藏经云:‘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瞋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缺,德相备具。’ 215.难:就是不容易的事,即是逆境。容易就称难。 216.贫穷布施难:穷人能做布施,那是很难的,若是能布施,才是真正布施。人人做不到,他能做到就是出类拔萃。 217.豪贵学道难。 218.豪:即是富豪,很有钱的人。贵:尊贵、地位崇高而有势力者。 219.有钱又有地位,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时为他劝说修道,是很不容易的。 220.弃命必死难。 22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天人所化,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222.得(者见)佛经难。 223.唐朝武则天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224.生值佛世难。 225.开悟祖师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226.忍色忍欲难。 227.男女之间,爱重情深是不容易忍,所谓“男贪女爱”,对色无心,对境界不起染着是很困难,忍不住则颠倒了。 228.见好不求难。 229.古德云:名与利如兄弟,形影不相离。 230.被辱不瞋难。 231化干弋为玉帛,化暴力为祥和,以德报怨。 232.古德云:冤可解,仇不可结,恩恩怨怨无了时。 233.开悟圣僧云: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234.有势不临难。 235.有势是有势力的人,如做官之类,他有权力可使,可是他不任意滥用权力压迫欺凌老百姓,反而很慈悲、尊重、宽恕他人,这也相当不容易。 236.触事无心难。 237.遇到何何事,能以无心处之,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没有执着心,没有想心,处之泰然,是很难的。 238.开悟圣僧云:‘对境无心是圣人,对境生心是凡夫,若能对境平等观,无取无舍即菩提。’ 239.广学博究难。 240.广泛的学习,博览一切诸法,而深入研究,是很困难做到的。 241.瑜珈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学。 242.五明:一、 声明。二、 工巧明。三、 医方明。四、 因明。五、 内明。 243.除灭我慢难。 244.尚未开悟证果,人人有一个贡高我慢心,我相坚固不容易破要将它除掉,是很艰难的事。 245.祖师云:贡高我慢是修道人的大头病。 246.不轻未学难。 247.对未学佛法或初学者,不能轻慢。对不懂佛法的人,应用种种方便法门,来教导他,不可轻视,或对他不客气,能平常心对待是很因难的。 248.四种小不可轻:一、 火虽小不可轻─星星之火可燎原。二、 王子虽小不可轻─当皇帝会杀人。三、 龙子虽小不可轻─龙能兴云雨,作大水灾。四、 沙弥虽小不可轻─成佛能度生。 249.佛经云:尊重初发心之人,如同一切智人。 250.尊重初发心有三义:一、不会生我慢。二、若是佛菩萨示现,当下失去亲近机会。三、佛菩萨_也是凡夫修道而成。 251.心行平等难。 252.心要行慈悲、平等待人,也是不容易,因为人往往有高低不平等的心理,或抑人扬己的心理,行平等心不容易。 253.不说是非难。 254.不说他人是非者,就是高尚的人格;凡夫众生多数欢喜讲别人的是是非非,挑拨离间,拨弄是非,我不如人,故意挑剔他人长短,名为是非。 255.台湾有句谚语云:寄话会增,寄钱会减。 256.会善知识难。 257.遇到善知识是很不容易。善知识不会教你走错路。修道的人,第一条件要亲近善知识,依教奉行而证果。但刚强众生多数很自满,贡高我慢,纵遇到善知识也不一定认识,更不会听善知识教化,当面错过,故说会善知识难。 258.善知识能教化众生行六法:一、出离生死。二、破迷启悟。三、转凡入圣。六、究竟成佛。 259.见性学道难。 261.开悟祖师云: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262.随化度人难。 263(者见)境不动难。 264.古德云:泰山欲崩而不惊,美女当前而不动。 265.修到如如不动,要下很大功夫。 266.善解方便难。 267.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268.第十三章问道宿命─经文: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269.第十三章问如何证道知宿命─有出家的沙门请问佛陀说:修什么因缘,才能了知过去有生中宿世生命的情形,并且才能证悟至高无上的佛道呢?佛陀说:澄清自心摄守意志,必可证会到至高无上的佛道,譬如磨镜,污垢去掉光明便存在。心能断除欲念没有贪求,当会证得宿世生命事情的神通。 270.开悟证果非外求,明心见性应回光返照。 271.马祖问:你来找我有何事? 272.第十四章请问善大─经文: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273.第十四章请问什么最善最大─有出家沙门请门佛陀说:什么才是可以算为最善呢?什么才是最大呢?佛陀说:实行圣道守证自己真心觉性是最善的;自己的志愿与佛道的境界契合是最为广大。 274.善:一切善中,没比真正修行更善。大:就是证得真实的道体。 275.善有二种:一、 世间善─人天善。二、 出世间善─四圣善。 276.学佛应解行并重。 277.历代圣僧云:理虽顿悟,事须渐修。 278.佛经云:诵习千章,不如行一偈。 279.开悟祖师云:有理无事成戏论,有事无理成邪见。 280.第十五章请问力明─经文: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请明矣! 281.第十五章请问最大力与最光明─有出家沙门的请问佛陀说:什么才算是力量最大的?什么才是最光明的?佛陀说:能忍耐别人的侮辱才算是力量最大的,因为他的心内忍耐力强大,不怀恶意的缘故,而且身心兼加倍安泰健稳。难忍能忍的人没有恶毒的心,会受别人所钦佩尊敬。心内的烦恼污垢灭尽,清净像美玉没有任何瑕疪污秽,这可以算是最光明的。从尚未有天地形成的时候,一直到今日,在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没有看不到,没有不知的,没有听不到的,像这样证得一切智慧,可以说是最光明了。 282.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283.第十六章舍爱得道─经文: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者见)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284.第十六章心舍爱欲得悟觉道─佛陀说:世间人心里怀有情爱五欲,所以不能悟见圣道,譬如像澄清的水用手扰动它,众人共同临探水面,没有人能看清水面的人影。世间人因为情爱五欲交织错杂,心中无明烦恼混浊兴起,所以不能悟见觉道。你们出家的沙门僧众!应当舍弃情爱五欲,心里的情爱五欲污垢净尽,圣道自然可以证见了。 285.古德云:有欲无道,有道无欲。 286.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家乡,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287.第十七章明来暗谢─经文: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减,而明常存矣。 288.第十七章智慧明来烦恼暗谢─佛陀说:悟见圣道的人,譬如像用手持火炬进入冥暗的室,内冥暗立刻就消灭,只有光明单独存在,学佛道而证见圣道的人,心内无明烦恼消灭,智慧光明就怕常存在了。 289.第十七章是显示无明是没有实体的,既是无实体,一灭永灭,你见道了,无明则灭。 290.无明是无自性,无明是空性,无明是幻化,所以修行可成佛,如果无明不空,累生累劫修行不可成佛。 291.第十六章谈到爱欲尽,可见道。第十七章谈到无明灭尽,可见道。无明与爱欲是生死根本因素,若能净化,则可见道,光明本性则可显露。 292.阿含经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共成苦命儿。 293.第十八章念等本空─经文: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94.第十八章念行言修本皆性空─佛陀说:我的佛法虽然忆念但是没有忆念的执着心而忆念;虽然行持但是没有行持的执着心而行持;虽然言说但是没有言说的持着心而言说;虽然修证但是没有修证的执着心而修证,心已证会人,道便近在四周一切处,心愚痴迷惑的人,道便很漂渺遥远。圣人所证的佛道,一切语言都已经断绝无法描述,而且不是物质形相所能扣束的。凡夫与圣人只相差在毫厘之间,迷而不悟只失在须臾一念之间。 295.第十八章说明念、行、言、修,皆超出有无的关系。 296.念无念念:在念上要无念,连无念这个“念”都没有了,所以说念无念念。 297.行无行行:修行无功用行,不要有执着,连那个修行的“行”字也不存在。 298.言无言言:说话的语言也不可执着,甚至连那个没有“语言”的意思都没有了。 299.开悟圣僧云:因言显道,道显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300.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无功用道,修而无修,证而无证,连修道的“修”的思想也没有,空去一切执着,连那个“空”字,也要空去。 301.真如本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被外物所能拘束,修行应慎重,差之毫厘,瞬眼间即失去。 302.第十九章真假并观─经文: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萨。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304.天地有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山河大地也互相变迁,成住异灭,都是生灭法。故称非常。 306.反观自己灵明觉性,就是菩提自性,若能回光返照,不向外求,很快就会得道了。 307.六祖坛经云: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309.佛经云:四圣六凡不离心,心能造作四圣六凡。 310.第二十章推我本空--经文: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11.第二十章推知我身本是空幻--佛陀说:应当忆念自己身体中的地水火风四大,各自有它们名称,都找不到一个独立自体的实在自我存在,实在不变的自我既然都找不到的形体不过像幻术所变出的幻相而已。 312.正见四大身体是空性的,是幻化存在,是破众生我执,由我入无我,是转凡入圣关键所在。 313.无我不是断灭,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显示诸法本来面目;无我是空性的,无我是解脱的,是无事的,是涅槃的。 314.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经文: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颢着,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315.第二十一章虚名声望丧失本体--佛陀说:世间人随着世情欲念,追求于声望虚名,等到声望虚名显赫著名了,身体也已经死亡了。贪求世间平常的虚名,而不学圣道,枉费功夫空劳形体,譬如像烧香,虽然人闻到香气,可是那炷香本身已经烧成灰烬了。危害自身的火焰,正逼在后面呀! 316.古德云: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是也。 317.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经文: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318.第二十二章钱财美色招受苦果--佛陀说:钱财美色对于人,人总是猛追不舍,譬如像刀口白刃沾有甜蜜,虽然不足做一餐的美食,但是无知的小儿用舌头去舐蜜,就有割伤舌头的危患。 319.古德云: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是也。 320.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狱--经文: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期,妻子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21.第二十三章妻子情爱甚于牢狱--佛陀说:世间人的心被系缚于妻妾、子女、舍宅,比起被系缚在牢狱还要严重,牢狱有离散释放的期限,但是心被妻妾子女的爱所系缚,从来没有远离的念头。世情爱恋于美色那里会忌惮畏惧被当做牛马驱使劳碌奔驰呢?虽然有像进入虎口的危险,自心存着甘愿,头也情愿低伏,就像投身入泥沼内自我沉溺,所名叫做凡夫。能透过得出这情缚的门关,才是真正出家脱离红尘的罗汉圣者。 323.家有六义:一、束缚义。二、不自由义。三、寸步难行义。四、黑暗义。五、无常义。六、恩怨义。 324.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经文: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25.第二十四章色情爱欲障碍得道--佛陀说:情爱五欲中没有比美色情欲更厉害的,美色这种情欲,它的迷惑力之大没有比它更大了。世间上迷惑力这么大的幸好只有这一种,假使有二种迷惑力相同这么大的,普天下的人就没有一个能修道得道的人了。 326.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智慧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 327.第二十五章欲火烧身--经文: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328.第二十五章情欲烈火焚烧身心--佛陀说:心内情爱欲念重的人,犹如手执火炬,向逆风行走,必定有被烧手的危险。 329.借腹生子:一、有伤道德。二、产后遗症错综复杂。 330.台湾有句谚语:少年不会想(愚痴),长大不像样。 331.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经文: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332.第二十六章天魔献女娆诱佛心--天神魔王献美貌如玉的美女给佛陀,想要破坏佛陀求道的意志,佛陀说:人的身体像一个臭皮囊袋装着众多屎尿秽物,你们来这里有什么用呢回去吧!我不用!天神魔王听了对佛陀更加敬佩,因此请问佛道的大意,佛陀就为他们解说,他们听了正法,立刻证得初果须陀洹的果位。 333.古德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334.第二十七章无着得道--经文: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在,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335.第二十七章无所著终必得道--佛陀说:修学佛道的人,犹如像一根树木漂浮在流水里.顺着流水而行,如果不触两岸没有被卡住,不被人取走,不被鬼神所遮挡,不被漩涡洄流所牵住,树木本身也不腐烂败坏,我敢保证这根树木,决定会流入大海。修学佛道的人,心里不被情爱五欲所惑,不被众多的邪说魔障所挠乱,迷心志精进无为解脱法,我保证这个人,必定会得道证果。 336.佛经云:不住无,不尽有为。 337.修行过程五事现前:一、贪瞋痴现前。二、业障现前。三、顺逆境界现前。四、五欲现前五、病魔现前。 338.六祖坛经云: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败,安闲恬静,虚融澹泊。 339.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经文: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340.第二十八章心猿意马不可放纵--佛陀说:要谨慎不要信从你妄动的心意,你妄动的心意是不可信从放纵的。其次要谨慎不要与美色会遇,与美色会遇就会有祸患产生,要等到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圣位以后,心已经不会妄动时候,才可以信任你的心意。 341.佛言:能统领百万大军不算本领,能控制自己的起心动念能自在才算有本领。 342.佛经云: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方可信任汝心。 343.第二十九竟正观敌色--经文: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姐,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44.第二十九章正念观照敌对色欲--佛陀说:修道的人谨慎不要迷惑而看视女人的姿色,没有事也不要与女人多言多语。如果有事必要与女人说话,应当端正自心这样思惟:我已经出家作沙门,处在红尘的五浊恶世,应当一朵洁净的莲花,虽然生长在污泥中,但是不被臭泥所污染。要正念观想年龄比较老的女人人如同自己的母亲,年长的女众如同自己的姐姐,年纪轻的女众如同自己的小妹,年龄幼稚的如同自己的子女,心内生起想要度化她们脱离苦海的心,止息消灭贪色邪恶的念头。 345.李章用生善灭恶的道理,防备自己的爱欲。 346.莲华四德:一、 清净。二、 光明。三、 解脱。四、 圣洁。 347.维摩诘经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348.维摩诘经云:如是见无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349.维摩诘经云: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 350.维摩诘经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351.梵网经云: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352.第三十章欲火远离--经文: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353.第三十章五欲烈火当避远离--佛陀说:修学佛道的人,就像身上披着干草,遇见火来必须逃避。修道的人遇见五欲,必定应当要远避它。 354.干草比喻六尘,就像烈火,你尚未修到心境双亡的的时候,应修远欲火的胜行。 355.何谓心境双亡呢?就是内观其,心无其心,心空;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内也空,外也空,故说:心境双亡,不为六根六尘所转。 356.六祖坛经云: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357.修道人,包括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好像背着干草,男女情爱,像干柴烈火一般。干柴一点,瞬间烧尽,修道应洁身自爱,守身如玉,面临欲境,迅速远离。 359.第三十一章心清静淫欲自除--佛陀说:有人患淫冲动不能停止,想要自己割断阴部来制止佛陀向他说:如果想要割断阴部制止淫乱,不如断除淫欲。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主管的官曹,主管曹如果制止了,跟从的部属自然也就跟随停息,淫乱邪心不停止,只断阴部有什么助益呢?佛陀因此为他说一偈颂:淫欲产生于你的心意,淫意是由心思想像所生,心思想像二心各个寂静,心没有色相也没有行动。佛陀说首偈颂是贤劫第三位佛迦叶佛所说的。 360.三十一章说明断欲要从心断 361.净化淫欲六种远离:一. 远离黄色电影。二、远离黄色小说。三、远有声黄色录音带。四、远离黄色报章杂志。五、 远离色情场所。六、 远离男女现境。 362.佛言:你想断男根,不如断淫欲心。譬如:心如事主、工头一般,事主制止,其余随从也都停止不来。 363.迦叶佛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364.第三十二章我空怖灭--经文: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365.第三十二章我执断空忧怖消灭--佛陀说:人从情爱与五欲而心生忧虑,再从忧虑而心生恐怖。如果心能远离爱恋执着,那么还有什么可以忧虑,还有什么可以恐怖呢? 366.苏东坡先生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67.感情有五点挂碍:一、 感情多变化。二、 感情无安全感。三、 感情多忧虑。四、 感情苦多乐少。五、 感情非永恒。 368.我空恐怖灭,我空爱欲灭,我空忧愁与恐怖灭。 369.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经文: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370.第三十三章智慧明照破烦恼魔--佛陀说:修学佛道的人,譬如像一个人要上战场,与千万人作战穿挂防身的铠甲而出门,心意有的或者怯怕软弱;有的或者会半路而退阵;有的或者会交战格斗而死亡;有的或者因勇战得利胜利凯旋归还。出家的沙门修学佛道,应该坚固维持他的道心,专精迈进鼓起勇敢的锐气,不畏惧前程逆境,破除消灭一切的魔障,最后必定得道证果而成就佛道。 371.心战胜烦恼是佛心,被烦恼战败是凡夫。 372.修道坚守五大愿则:一、肯定成佛是最后的归宿。二、任世变修吾道。三、今生是最后一世。四、进一步是菩提,退一步是地狱。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374.戒有五层意义:一、 断恶行善。二、 度生死入涅槃。三、 清凉自在。四、 护持身心。五、 道德标准。 375.本经云: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376.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经文:沙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377.第三十四章处中不偏必得道果--有一位出家沙门夜晚诵念迦叶佛的遗教经,他的心情显得悲伤紧急,忧恼懊悔想要退失道心,佛陀问他说:你出家前在俗家,曾经做什么事业呢?他对答说:我喜爱弹琴。佛陀说:琴的弦丝放得太松缓弹得起来如何呢?他对答说:琴当就不响不鸣了!佛陀又问他说:琴弦丝绞得太紧太急是如何呢?他对答说:琴的声音就断绝了!佛陀又问他说:琴的弦丝调整得不紧急也不太松缓得到适中,琴弹起来是如何呢?他对答说:琴的高低音韵都能普遍显露出来。佛陀说:出家沙门修学佛也是像这样,心内如果调和适当,圣道自然可以证得了,对于求学佛如果心内暴躁心急,那么暴躁心急容易身心疲劳,如果身心疲劳,心就容易生懊恼,心内如果时常生懊恼,道行就容易退失了,道行既然退失,生烦恼造罪业必定就增加了,修行的人只要心内清净安乐,所修的道行自然不会退失。 378.儒家云:其进锐者,其退速也。 379.古德云:欲速则不达。 380.修行心急有五病:一、 容易着魔。二、 容易退道心。三、 有事无理。四、 修行反感谤三宝。五、 感召堕落。 381.修行应了解自己根机,该提起勇猛精进即提起,该休息即休息,将身调得中道,道在眼前。 382.生活九种中道:一、 吃饭要适中。二、 运动要适中。三、 睡眠要适中。四、 穿衣要适中。五、 住宅要适中。六、 在家男女欲望适中。七、 与人言谈适中。八、 为人处事适中。九、 与佛法中道相应,即是适中。 383.第三十五章垢净明存--经文: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384.第三十五章心垢去净智慧光明恒存--佛陀说:像一般人锻炼钢铁,去除杂质后制造成纯钢的器具,这些器具的品质就很精纯良好,修学佛道的人,如果能去除心内的烦恼垢秽染杂,心地的道行就自然光明清净了。 385.阿含经云:断贪瞋痴,是名阿罗汉。 386.第三十六章展转获胜--经文: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387.第三十六章展转获得殊胜难得--佛陀说:一个人能脱离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苦,而获得出生做人类是很难得的。既然获得做人,又能免去做女人而得男身就更加难得了。既然出生做男人,又能六根器官都很完美具备就又更加困难了。六根器官既然完备,能生在有文化的国家中又是更加困难了。既然又能出生在有文化的国家内,又能值遇在佛世的时候又是更加困难了。既然值遇与佛同世,又能有机缘遇到听闻佛道又更加困难了。既然值遇听闻佛道,又能兴起信心来学佛修道又是更加困难了。既然能兴起信佛心,又能发起求提佛果的志愿又是更加难得。既然发起菩提心的愿力,又能修到虽然修行证果但是没有修行的执着心,也没有证果执着心,如此一来就是难得中最为难得了。 388.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 390.佛言:在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里再来做人的,就好像我手掌上的泥土这么少,不能得到人身的众生,就像大地的泥土那么多。 391.开悟圣僧云:三涂一暴百千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392.印光大师云:常思地狱苦,勇猛精进念佛。 393.梵网经云: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394.佛经云:佛法以人道为主,旁度五道。 395.佛经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含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396.古德云:一失人身,成千古恨。 397.第二困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 398.女众七种障碍:一、 忧柔寡断。二、 疑心重。三、 嫉妒心强。四、 虚荣心重。五、 贪执美貌。六、意志软弱。六、 容易发无明。 399.第三困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 400.佛经云:男身具有威德,勇猛、稳健、智慧之德。 401.华严经云:勇猛丈夫观自在。 402.华严经云:显示七种丈夫种:一、丈夫用。 二、丈夫种。三、丈夫正教。 四、丈夫勇猛。五、丈夫精进。 六、丈夫智慧。七、丈夫清净。 403.既得男众身,应勇猛力行七丈夫相也。 404.第四困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 405.中国土地四边:一、 东夷。二、 西戎。三、 南蛮。四、 北狄。 406.古代建都黄河流域,四方都是蛮、戒、夷、狄,国土在中央,故称中国(文明开化国)。 407.第五困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 408.阿含经云:七佛世仍蚁身。 409.第六困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 410.第七困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 411.对正法肯定,要修一劫至万劫奠定信心位。 412.第八困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 413.菩提心是佛法的根本和精髓,为了利益众生,发愿力行广大的菩萨道,而志求佛果,就是发菩提心。 414.发菩提心六种因缘:一、 为救度无边众生出离苦海,得究竟安乐发菩提心。二、因见佛身庄严相好,神通功德而发菩提心。三、欲了知无尽法界,及过去未来一切众生之业报,根性习气、语言、及救度方便,而发菩提心。四.欲证得现见万有一切无尽所有智,而发菩提心。五.欲证知一切诸法如幻、唯心,毕竟空寂之真理,而发菩提心。六、成就无量神通,变化游戏,证入时空无碍之不可思议境界,而发菩提心。 415.发菩提心十种功德:一、趋入大乘。二、成就一切菩萨学处之法器。三、彻断一切罪业之根。四、种植无上菩提之根本因。五、获取无量功德。六、令一切诸佛皆得欢喜。七、一切众生皆得蒙益。八、速疾证得无上佛位。九、成就不断自利功德。十、成就诸利他相续之事业。 416.菩提心不退转有六种:一、念念不舍众生苦,令菩提心坚固。二、常思惟菩提心之功德,令菩提心坚固。三、勤修福与智慧,令菩提心坚固。四、菩提心与无我相应,令菩提心坚固。五、振兴圣教,令菩提心坚固。六、三界无安,生死尘劳故,令菩提心坚固。 427.本章在教人忆念佛的戒律,佛苦口婆心,至诚恳切的教义,贵在受持戒律。 429.佛言:‘痴人,汝不见我,已死比丘先见我,彼因严守佛戒,即已证果。然汝不守戒,虽来见我,犹如未见。’ 435.祖师云:佛经不超出权实二教,因权显实,因实设权,权实不二也。 437.第四十章行道在心经文:‘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439.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经文:‘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及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40.第四十一章唯一直心求出情欲佛陀说:修学佛道的人,就像一只牛负载很重的东西,行走在很深的泥土中,疲劳到极点眼睛不敢左右东顾西看,一直走到出离淤泥的时候,才可以松了一口气,而休息。出家沙门,应当观照了知情爱五欲,其污染阻碍行道比淤泥还要厉害,应当专一直心念念不忘佛道,才可以免受一切的苦果。 441.佛经云:直心即是道场。 445.第四十二章通达事理了知虚幻佛陀说:我观视帝王诸侯的权位,就像飞过门窗缝隙阳光照射的灰尘。我观看金玉等宝物,像瓦片石砾,观看丝织绸缎的高贵衣服,像破旧的粗布。观看三千大千世界,像一个小诃子。观阿耨达池的池水,像一点点涂擦足部的油。观视方便法门,像幻术所变化出的宝物聚集在一处观看无上大乘佛法,像做梦所见的黄金玉帛。观看佛道,像有毛病的眼睛所看到的金星空花。观看禅定,像须弥柱的稳固。观视涅槃寂灭的圣境,像日夜都永恒清醒不昏迷。观视凡夫的颠倒与圣人的正见,都是六根像六条龙在飞舞游戏。观视世间一切平等,像一真法界如如不动的境地。观看佛教兴盛随顺众生不同的根生而方便教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时节的花木变迁不同。 446.本经最后的四十二章,说明佛眼平等观察一切诸法无我,破一切众生的执着。 448.视金玉之宝,如瓦砾:看金子玉石宝物,如瓦碎石片一样。 449.视纨素之服,如敝帛:看华丽高贵衣服,如破烂棉纱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