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 佛学讲座讲义--在家菩萨戒本讲解


第一点理由:有很多很多在家弟子,受完在家菩萨戒,对菩萨戒的内容尚未全盘认识,一知半解,大戒不犯,小戒不断,甚至大戒也犯,因此一一犯戒,个个心生烦恼,不能持戒反而犯戒,不能上升反而堕落。因此陆陆续续,电话打来请我开示,我今日特别讲说在家菩萨戒本的理由在此。

第二点理由:因为学佛就是要成佛,成佛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当下即是菩萨,当菩萨必须要受菩萨戒,(菩萨为因,佛为果。)十方三世诸佛皆受菩萨戒而成佛故。

四种菩萨:一、名义菩萨。二、凡夫菩萨。三、登地菩萨。四、佛菩萨。

名义菩萨、凡夫菩萨是三界内菩萨,未开悟证果的众生。登地菩萨、佛菩萨是三界外菩萨,开悟证果的菩萨。

第三点理由:因为受完戒,大家对菩萨戒真实义理不能正确认识,见解错误,思想偏激,令自己丧失持戒,远离菩萨道,与佛距离拉远,随三业漂流不能自知自拔。

第四点理由:五戒,尽形寿戒体,小乘戒。菩萨戒,尽未来际,直至成佛之戒体,大乘戒。

第五点的理由: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若无戒法,欲成佛道,终无是处。

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我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是名为三无漏学。’

十方三世诸佛皆受菩萨戒而成佛。

理由三点:一、因戒得度生死,免受轮回沉沦之苦。二、因戒证成菩提,出三界断六道。三、因戒成就无上佛道。

戒分四科门:一、戒法。二、戒体。三、戒行。四、戒相。

戒法:六重二十八轻。

戒体:防非止恶,无色表法,真如理体,无形的约束功能。

戒行:持戒清净表现之行为。

戒相:持戒表现四威仪之相。

这本“在家菩萨戒本”,是由“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节录出来的,适用的对象,限制在家众,不适合出家众,所以叫做“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分做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

菩萨度众生都来不及了,反而杀生,有大大违背慈悲心,故排行戒杀第一。

在家菩萨戒文:‘善男子!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自身杀,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夷〉,结优婆塞〈夷〉,是名初重。’

戒文白话解释:善男子善女人啊!优婆塞男居士或者是优婆夷女居士受了在家菩萨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甚至连小蚂蚁,都不应该杀害。如果受戒以后,不论是亲口教导别人或者是授意别人去杀生,甚至亲身自己去杀害生命,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的菩萨戒。这个犯杀戒的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或者二果斯陀含,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的优婆塞、优婆夷,下贱的旃陀罗优婆塞、优婆夷,污垢的优婆塞、优婆夷,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初条的重大禁戒。

众生生命平等,皆有佛性,所不同的只是形体有大小,器官有繁简,智慧有高低,体能有强弱而已!若人依强凌弱杀害其他众生生命,有违背佛陀的慈悲精神,故佛制“不杀戒”。

众生最珍惜者,无过于保护自己的生命。

菩萨戒文云:‘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小乘有四种果位,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修行在得果之前,有四加行。

四加行位:一、暖法位。二、顶法位。三、忍法位。四、世第一法位。

暖法位:“初学佛的人,当无漏智慧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名暖法位。如钻木取火时,木钻已开始生温热,但尚未达到生火境界。”

顶法位:“修行进而智慧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法位。“顶”比喻山顶,用功修习已到顶点,但这顶点可进可退,进就到忍法位,退就到暖法位。”

忍法位:“用功修行到顶法位,若无退转心,努力精进,道心不动,名忍法位。”修行到忍法位,心地不动,堕落恶道机会很少。

世第一位:“有漏智慧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当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位。”

由世第一位再精进,就进入见道位,可到无漏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转凡入圣,证入初果阿罗汉。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若口教授他人杀生,或亲自杀生,就连最起码的“暖法位”都不能得到,更高果位当然得不到。

小乘四种果位: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须陀洹:“小乘初果,译为“入流”,或“逆流””。

入流:“精进修行,舍离六道生死性,初获圣性,入于圣行流的意思。就是由凡夫性渐入涅槃性。”

逆流:“精进修行,脱离自然界生死之流的惯性作用,永不再受三途生死,故称“逆流”。”

须陀洹是小乘初果,可说见道位。有七番往还生死,生死根已断,如树根拔起,树叶数日未枯,但准死无疑。

斯陀含:“小乘二果,译为“一来”。修行已断了欲界思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后三品。尚应在天界〈六欲天〉与欲界〈人间〉往来一次,故称“一来”。”

阿那含:“小乘三果,译为“不还”,或“不来”,是已断尽欲界的后三品思惑,不再来欲界投胎转世,故称“不还”,或“不来”。在人间修行证成三果,命终往生色界净居天,或者是五不还天。”

阿罗汉:“是小乘的极果,也称四果阿罗汉。”具有三种意义。

阿罗汉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

杀贼:见思惑断尽,杀尽一切烦恼,烦恼如贼,故称杀贼。

应供:已出三界的圣者,人天供养能得无量福,故称应供。

无生:生死果报业尽,永入涅槃,不再生三界,故称无生。

破戒优婆塞〈夷〉,所谓“破戒”是指已受过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其行为与戒法相违背,未能遵循戒法的规定行持,称为“破戒”。但原受的戒体仍存在其身,〈种在八识田中,直至成佛〉。

破戒有五种过失:一、自害─断了自己善根。二、为智所诃。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趣。

破戒五种衰耗:一、求财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所到之处众所不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可以说天龙鬼神生厌弃,善神不愿守护,人天轻视,对佛圣戒不尊重。

杀生乃性罪。何谓性罪?从犯罪的果报上说,譬如杀盗淫妄,不论受戒不受戒,凡是造成事实,便是一种罪恶,未来必定受报,因其本性就是罪行,就是业报的正因,所以称为性罪。

菩萨戒犯了重戒失戒,只是受恶法阴影的遮没而失去了戒体的功能,并不是戒体从我们的本性理体上失落。

菩萨戒是有犯无失的,菩萨戒一旦经过受得以后,从生至生,直到成佛,都是永远不失的,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状无表象的无漏体用。当它一旦经过薰习在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落的可能。

菩萨受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众生之数无量,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了,所以受持菩萨戒功德之大,大得无法形容比喻。

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璎珞经云:‘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臭优婆塞〈夷〉,‘臭’就是臭气,污秽臭气,能使人心生不愉快。所以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因为心生恶、不善法,故视当污秽,这种污秽,如尸体之臭,无人敢闻。

祖师云:‘清净佛法,不容破戒四众弟子。清净大海,不停留死尸。’

旃陀罗优婆塞〈夷〉,旃陀罗是梵文。

旃陀罗有三义:一、屠者。二、执暴恶人。三、下姓。

屠者:屠杀动物为职之人〈屠夫〉。

执暴恶人:为非作歹,犯科累累恶人。

下姓:非名望贵族,二等国民之类。

男人叫“旃陀罗”,女人叫“旃陀利”。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本来具足无量善根,若不遵守戒法,就破戒,就是将无量善根一一屠杀掉。这与“屠夫”杀生动物没有两样,所以称破戒优婆塞〈夷〉为“旃陀罗”或“旃陀利”。

垢优婆塞〈夷〉,垢者,就是尘垢。不清净、烦恼的意思。有了烦恼不清净的业因,就可结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烦恼尘垢的优婆塞〈夷〉,就难出离生死,解脱三界。

结优婆塞〈夷〉,结者,就是束缚的意思。因有烦恼才集生死,若无烦恼就不会生出生死因。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就是要解开烦恼束缚的结,而后出离生死。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反而又打成烦恼结,所以称为“结优婆塞〈夷〉”。

“杀戒”是优婆塞〈夷〉的第一条重戒,破了这条戒的罪报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称为“初重”。

杀戒三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轻罪。

五逆罪: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杀人:重罪。杀畜牲:轻罪。

盗戒第二,在家菩萨戒文云:‘优婆塞〈夷〉,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二重。’

第二条:偷盗抢劫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偷盗抢劫别人的财物,甚至只是一小钱也不可以。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二条重大禁戒。

偷盗定义:凡是有主物,不与而取,名为偷盗。

佛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陀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印度的“一钱”,合唐朝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唐朝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现代一千元〉,佛当时一钱,其币值真高。

在家菩萨戒本,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在沙弥律仪戒中,偷盗“五钱”以上,犯了重戒。

沙弥律仪云:‘佛制盗戒,盗五钱以上犯重戒,失戒体,不通忏悔。四钱以下犯中罪。二钱一钱犯下罪,犹可忏悔。’

偷盗对象六种:一、常住物。二、信施物。三、僧众物。四、官物。五、民物。六、一切物。

律部云:‘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

常住物:佛法僧常住之地,曰常住。此常住地上,属十方三世常住三宝所共有之物,曰:常住物。如寺院房地,动不动产。

信施物:信徒供养众僧之物品,尚未交给僧众接收者,称信施物。

僧众物:亦名现前僧物,凡是界内现前大众僧皆有份本寺界外之僧,及不现前僧无份。

方等经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官物:古代皇帝物、文武百官物;当今各级政府之公物,以及军用物品等。

民物:世俗人家之物。

一切物:广泛指公共所有之公物,及属鬼神、畜牲所有之物,皆不可偷盗。

偷盗性质五种:一、夺取。二、偷取。三、诈取。四、偷渡冒税。五、赌博。

诈取:诡计骗取,耍诈欺骗。

阿含经云:‘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

阿含经记载:迦叶佛时,三沙弥犯偷盗,死堕地狱受无量苦。

六种犯偷盗戒要件:一、是有主物。二、有主物想。三、起偷盗心。四、用偷盗法。五、值一钱。六、举离本处。

台湾有一句谚语:‘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大妄语戒第三,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第三条:大妄语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说虚妄的话:我已经得到体悟不净的禅观,甚至打妄语说:我已经证到第三果阿那含圣果。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三条重大的禁戒。

所谓“不净观”,是行者观境界不净之相,而停止贪欲的一种修行法门。

依智者大师所说:凡修“不净观”厌离的行者,就可以到了“四空处定”的境界了。

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释禅波罗蜜卷一云:‘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

妄语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两种。

大妄语:“以不清净之心,作不实的言说,企图欺骗、诳惑,覆隐事实而作出异言。”

小妄语是除大妄语之外的一切不实的言说,称小妄语。

不妄语戒宗旨:‘行者修持的境界,除了佛菩萨、声闻、缘觉可为别人证明以外,一般泛泛之辈绝对不能证明他人境界。修行人若自我夸张炫耀,自言:我得不净观,我得阿那含等词,是自欺欺人,故佛陀制此戒,若违反而破戒者,其所得之恶果如第一重戒。’

妄语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远离。三、虽然有实话,别人已不再或难以相信。四、智人谋议,常不愿与其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善言教,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诽谤业之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复出为人,当被诽谤。

若破了菩萨戒,不能得四加行中的暖法,何况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名为破戒优婆塞〈夷〉,名为臭名、屠杀戒法、善法,名为污垢、烦恼束缚堕落之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邪淫戒第四,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

第四条:非礼邪淫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行于非礼邪淫。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四条重大的禁戒。

淫分做正淫与邪淫二种。

正淫:合法正式夫妻可行淫,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弟子仍可行淫,但六日八关斋不得行淫。

邪淫:若与夫妻以外之第三人行淫,名为邪淫。丈夫不得与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与丈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即犯了邪淫戒。

古德云:万恶淫为首。

淫欲为烦恼的根本,束缚咱不得出离生死。故佛制此戒。凡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楞严经云:‘纵得禅定智慧现前,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欲得菩提,终无是处。’

说四众过戒第五,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五重。’

第五条:说四众过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宣说出家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等四种佛弟子众,所有任何的罪行过失。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五条重大的禁戒。

人要做到口业清净,守口如瓶,不说别人是非长短很困难,学佛之人应提起修道的勇气改除造口业,因为造口业后患无穷,令人不敢信赖,令人心生恐惧,无安全感,与对方结恶缘,果报惨不忍睹。

古德云:‘忍一时之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古德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防犯是非有四点:一、不说是非。二、不传是非。三、不听是非。四、不打妄语。

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比丘、比丘尼具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法。

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宫震动,魔王恐怖,名怖魔。

乞士:上乞诸佛正法,下乞众生之色食。

破恶法:比丘、比丘尼勤修戒定慧破贪瞋痴恶法,名破恶法。

四众弟子,来往频繁,若彼此宣说罪过,足足可破坏四众之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酤酒戒第六,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六重。’

第六条:买卖酒类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买卖酒类。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六条重大的禁戒。

酤酒有二种意义:一者买酒。二者卖酒。

酒能使人迷魂失性的饮料,喝多损害身体、成瘾、闹事、杀人、放火、造业,破一切戒。

梵网经云:‘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佛制止买酒卖酒宗旨:酒能使人伤害身体、败德,甚至乱性、发狂。学佛之人买卖酒,是为残害众生,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六重戒结文:在家菩萨戒文云:‘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夷〉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六条重戒结文: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如果受了这些优婆塞、优婆夷的在家菩萨戒,能存着至诚心受持,不使令毁犯戒律,就能获得持守戒律的好果报。善男子啊!在家的优婆塞男居士,或者是优婆夷女居士所受的这些戒律,就像珠宝串成的璎珞,名为最庄严,清净戒的香气很微妙,戒香的熏染没有地方不遍满,能遮挡不善的恶法,是善好的法律,更加是至高无上微妙法宝的宝藏,是上等种族大姓,是最大寂静的处所,是如同灵丹妙药的甘露法味,能生一切善法的田地,能正直发起至诚心,尚且能得到这样多得无法计量的利益,何况更加能专心一意受持戒律而不毁犯呢?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在家菩萨戒本云:‘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八条轻罪小戒,第一条:不供养父母师长的轻戒,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像佛陀所说,如果优婆塞男居士或者优婆夷女居士,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不能供养父母、师长的生活所须要,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心的罪,不能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业因。

佛陀制供养父母师长戒宗旨: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慧命,恩重如山,百千劫报答父母、师长恩德,犹不能尽,是故,应尽心尽力供养,奉事父母、师长也。受戒之人若犯,即是得失意罪,善法不能生起,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造下生死的业因,永劫沉沦。

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

耽乐饮酒戒第二,在家菩萨戒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条:耽恋乐于饮酒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任何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耽乐于饮酒,这位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饮酒戒的宗旨:“饮酒能伤身体,并能迷魂,麻醉神经线,失去理性,甚至发狂发癫,百病丛生,不但不能行道业,连正业亦不能为,故受戒之人,不可饮酒,饮酒为恶业,自害害人,能破一切净戒,故饮酒为轻戒。”

不瞻病苦戒第三,在家菩萨戒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三条:不能瞻顾病苦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任何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以厌恶的心态,不能瞻视照顾有病苦的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了造作生死的业因。

恶心:对某事不耐于心,如见一糜烂、肮脏病苦之人,不耐于一见,名为恶心。此处之“恶心”,含有憎恶、厌恶,不耐于心三种意义。

“瞻视”病苦:看顾、关心之义。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

八种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僧。四、和尚。五、阿阇梨。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圣人、僧:敬田

和尚〈受业本师〉、阿阇梨〈教授威仪〉、父、母:恩田

病人:悲田

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得到无量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瞻视病苦应具五德:一、应知病苦之人,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的大小便利、吐痰、脓血不净。三、慈悲探病,不是私意去瞻视病苦。四、能为病苦者调理汤药。五、能为病苦者说法。

佛制瞻视病苦宗旨:生老病死为四苦,而病苦尤为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帮助,佛陀慈悲,为拔众生病苦,特别制定此戒。若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犯了此戒,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

见乞不与戒第四,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四条:见乞求不给与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看见有乞求的人,不能多少随自己能力与乞的人所适宜少分给与,让乞求的人空手被遣还,这位优婆塞与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乞者三种解释:一、乞食。二、乞法。三、乞力。

乞食:贫穷者、受伤者、残废者、病患者、命苦者,无以自活,而以乞取食物、财物以活命,此类之人,俗称为“乞丐”或称“乞食”。

乞法:根基钝、愚痴、作恶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请求开示法义,或者乞求经书、佛像,以为读诵、供养。

乞力:自己力量不足,请求随喜鼎助,帮助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应慈悲心助之;若是恶事相乞,则不得助之,并应以劝止。

佛陀制定见乞不与戒宗旨:受过在家菩萨戒的居士,应以慈悲为第一,乞食之人,多为贫、病、苦、无助之人,本宜自动以拔苦与乐,方为正信佛子所应为。若乞而不与,空手遣还,有违背慈悲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之罪恶如第一轻戒。

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第五,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五条: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看见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长老高僧,或者是在家的先辈耆宿优婆塞与优婆夷等,不起立承事迎接,恭敬礼拜、问讯请安,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长老:‘德尊学博曰长,年富齿高曰老。长老者,有修有证,有学问,德高望重名之长老。’

长老有五种:一、戒腊长老。二、法腊长老。三、法性长老。四、学德长老。五、生年长老。

戒腊长老:结夏安居一年为一腊,年老为戒腊长老。

法腊长老:接受各宗正法,出家年久〈腊即岁,出家一年为一腊。〉

法性长老:道果高超,开悟证果。〈圣僧类型〉

学德长老:学理深博者。

生年长老:年纪老大。

先宿:对年事较高,而且先受戒的尊称,并具有道德。

长者:仅限年高有德之优婆塞〈夷〉,对比丘、比丘尼不可称之。

佛制定见四众尊者不承礼拜戒宗旨:尊贤、敬老,是一大美德,是虚心求法的最大利益因缘,凡优婆塞〈夷〉遇上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莅临,应起身为礼,不得我行我素,坐卧不起,应欢迎接待,奉事四众尊长,更加应该问讯,五体投地礼拜之。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六条: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看见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有毁犯他们自己所受的戒律,内心就生起憍慢说:我胜过他们,他们不如我,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制定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宗旨:佛说因果,自作自受,持戒者得戒果。是故见四众犯戒,应自警惕,或以慈悲心相待。若生憍慢心,即失戒法,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不持六斋戒第七,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七条:不持守六斋戒日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在每个月当中,不能在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是二十八、二十九〉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并且供养三宝佛法僧的话,这位优婆塞、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六斋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月二十八、二十九日。

八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

不非时食:就是“斋”,就是“过午不食”。

供养三宝:三宝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法脉故,无三宝存在,佛法早已灭亡于世。

佛陀制定不持六斋戒宗旨:佛法僧三宝最尊,受完在家菩萨戒之优婆塞〈夷〉,每月的六斋日,应行受持八戒,须行供养,故佛制定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不往听法戒第八,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八条:不前往听讲佛法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了知四十里里,有法师讲说佛法的处所,而不能前往听讲〈除有病、或者所讲是偏邪之法〉,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了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不往听法戒宗旨:亲近善知识,听法师讲经说法,能得法义,有利修行,早成道业,故佛制定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相同。

受僧用物戒第九,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坐,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九条:受用佛寺僧用物品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未经佛寺僧宝许准就受用四方施主所供养僧宝的卧具床坐,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受僧用物戒宗旨:招提僧卧具,床坐为净物,由十方信施喜舍,优婆塞〈夷〉若为取藏使用,是为不敬僧宝,使其为难,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饮虫水戒第十,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疑水中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条:饮用有虫之水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怀疑水中有虫,未用纱布过滤便故意饮用,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行者若因口渴难耐,无虫之水可饮,必须饮用此水,又疑水中有虫之时,应以布囊过滤,而后饮用,过滤后布囊中的水虫,应放回原取水中,不得抛于干旱陆地。

佛陀制定饮虫水戒宗旨:饮用水中虫,等于杀生、食肉,有违背慈悲心,而且于健康有害、自他不利,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险难独行戒第十一,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一条:险难处无伴独行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是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要到危险难行的处所,没有同伴就独自而行,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险难之处者,有虎狼猛兽,经常出入处,或者是土匪、盗贼藏匿之所,高山险道、急水深潭溪流等等,有危害生命之虞,统为“险难之处”。

佛制定险难独行戒宗旨:受戒完之优婆塞〈夷〉,应荷担如来慧命,救度众生,若不顾自身,无谓险难,招致苦果,是为无益,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独宿尼寺戒第十二,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二条:独宿尼庵僧寺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优婆塞男居士独自一人夜宿专住女众的比丘尼寺,或者优婆夷女众居士独自一人夜宿专住男众的佛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独宿尼寺戒宗旨:优婆塞若独宿尼寺,为他人所见,易惹讥讽、嘲笑、毁谤而造口业,若因常交往而生感情,独宿尼寺,易起淫心,或犯淫戒,故优婆塞不得独宿尼寺。反之,优婆夷亦相同因由,亦不得独宿比丘寺院。

为财打人戒第十三,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三条:为钱财打骂人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为了钱财活命,打骂奴婢、书僮、仆人、外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奴婢”:是无给的奴隶,为本家作务,仅有衣食,而无工资。

“僮仆”:是以工资雇佣其作务。“僮”:为年幼的小孩。“仆”:是年长的男女。

“外人”:不属家族之人,亦无亲族关系。

佛陀制定为财打人宗旨:若是因奴婢、僮仆、外人有心或者无心的过失,使其钱财招致损害,而生瞋恨,以手相打,以口相骂,加以责罚。就是“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打人是身业,骂人是口业,瞋恚是意业。三业不净,即失戒德。当下造作生死业因,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残食施四众戒第十四,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四条:用残余食物布施四众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用残余的食物,施送于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或者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造作生死的业因。

残食者:自己或他人食用以后,残余的食物,如饭、菜、茶、水、果、饼等等。

佛陀制定残食施四众宗旨:为净化悭贪爱惜心,以洁净好食,施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方得其利;若以残食施与,是为失敬,增长自己悭贪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蓄猫狸戒第十五,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五条:蓄养猫狸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蓄养肉食好杀的猫与狐狸,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狸:形状像狐,体形较小,黑褐色、嘴尖、四肢短、爪锐利、尾长,夜间出外捕食小动物,如鸡鸭家禽、性凶恶、喜杀生。

佛制定蓄猫狸宗旨:猫狸性好杀,若蓄养等于杀生或教他杀,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六条:蓄养畜牲禽兽不净施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蓄养大象、马、牛、羊、骆驼、驴子等一切畜牲禽兽,而不净施给未受戒的人饲养,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这六种动物供给人类劳力、毛皮、食用、服务最多,佛陀慈悲,站在众生生命平等教义之下,受戒完之优婆塞〈夷〉,自应遵循,将畜兽净施未受戒者,不得蓄养。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蓄养畜兽,有碍道业之修持,若畜兽不听教,常生瞋恚而行打、骂、诅咒,当下造作身口意三业,有违背佛陀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锡杖,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七条:不积蓄三衣钵杖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不储备积蓄出家僧尼所用的僧伽梨大衣,郁多罗中衣,安陀会下衣等三衣袈裟,与饭钵,锡杖等以备供僧所需,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比丘、比丘尼应具备六物:一、僧伽梨。二、郁多罗僧。三、安陀会。四、铁多罗。五、尼师坛。六、滤水囊。

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的大衣。

郁多罗僧:七条的中衣。

安陀会:五条的下衣。

铁多罗:即是铁钵。

尼师坛:坐卧用具。

滤水囊:用为滤水,防止饮水中之虫。

佛陀制定不蓄三衣、钵、杖戒之宗旨:出家二众,已舍家财,不为营利事业,所需三衣六物、锡杖,优婆塞〈夷〉应为供养〈储蓄〉,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第十八,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虽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八条:作田不求净水或者种陆地处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为身体生命,须要耕田种作者,而不求用没有鱼虫的清净水灌溉,或者种在陆地旱处,这位优婆塞或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杀生即是犯戒,虽然不是有心杀,其因果亦然,若为自身活命而杀生,有失去生命平等的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第十九,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取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九条:市场贸易贩卖斗秤不公平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为了身体生命,如果做商人市场贸易,用斗量秤称卖物,一旦说定价钱成交以后,即使有人愿付更高价也不可以辞掉先前所成交的约定,舍去低贱价的约定,而趣向新的高贵价。斗量秤称物品,任由前面对方公平使用,如果他量称不公平,应该向他说使令公平,如果不这样而做,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制此戒宗旨:受菩萨戒完之优婆塞〈夷〉,无论卖物,或向人买物,以斗秤称量,或者讲定价钱时,都应直心卖买,方不造业,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非时非处行淫戒第二十,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条:不适合的时间处所行淫欲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夫妻如果在不适合的处所,与不适合的时间行于淫欲,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非处行欲”:受过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夫妻行欲虽不犯邪淫罪,但不适当处所,即使是夫妻亦不得行欲,如夫妻共宿佛教寺院,尼庵道场,不得行欲,甚至不得同房。又如路边、塔边、祠边、法会之处,不得行欲。又如于佛堂供奉佛像,及悬挂佛像之任何处所,皆不可行欲,若于不得行欲之处而行欲,虽是夫妻,也属于邪淫,犯邪淫戒。

“非时行欲”:受完了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于佛诞日、菩萨生日、佛涅槃日不得行欲。六斋日不得行欲。父母寿诞日、或哀丧日、及母难日,均不得行欲,若于此等日行欲,亦犯邪淫罪。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礼:是佛法的善法之一,为持戒的道途,若于非处、非时行欲,即与礼相违,败坏德风,有伤戒体,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商贾不输官税戒第二十一,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一条:商贾买卖不输缴官税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做商估贩卖物品,不输缴官府所征收的税捐,偷漏税舍弃所应尽的义务或者逃税等,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商:直接经营生意。估:中间商人,如批发业者。贩:运输业者,或者是贸易业者。卖:公司、工厂生产商品出售。

商估贩卖四项商业行为是大概性、扩展说,包括一切买卖行为。

逃漏税捐,一般国民亦不允许,受了戒的优婆塞〈夷〉,既不能以多报少,虚报税额,更不能偷报税额,否则即犯了妄语戒、偷盗戒。

佛陀制此戒宗旨:若不输官税,易使受了戒的优婆塞〈夷〉,犯妄语戒、偷盗戒,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犯国制戒第二十二,在家菩萨戒文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二条:违犯国家法律制度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制度,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受过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仍是国民份子,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遵守国制,是义务之一,为不与众生相离,有利佛法弘扬,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三条:得新食品不先供养三宝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获得新的五谷稻米、水果、瓜类、蔬菜、根结茹类等,不先奉献供养佛、法、僧三宝,而先自己受用者,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将新出的蔬菜、水果奉献供养三宝,以表示对三宝的最高崇敬,是为种功德福田,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佛经云:‘三宝是出离生死痛苦之桥梁,得到安乐涅槃之宝筏,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众生,受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现世间,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四条:僧尼不听许就擅自说法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比丘僧、比丘尼不听许讲说佛法或者赞叹,就擅自做主讲说佛法,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不听优婆塞〈夷〉说法,是为防止惑乱众生,对经法若无彻悟,所说即不如法;不听赞叹,为防止增长贡高我慢,经过僧宝制止,而强自演说者,即为犯戒,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在五众前行戒第二十五,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五条:走在出家五众前行路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在道路上行走,如果在比丘僧、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等出家五众前面行走,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跟随五众后行走,是为礼貌。若超前行,是为不敬,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僧食不公平分戒第二十六,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六条:供僧饮食不公平分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到僧团中供养饮食,如果偏心于自己所尊敬的师父,特别选择美好的饮食给他,或者特别过分给他,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付食诸师,若心生偏,则成自他障道因缘,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养蚕戒第二十七,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七条:养蚕煮茧抽丝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养蚕煮茧而抽丝的话,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养蚕虽然被一般人视为生产事业,但是佛陀则认为杀生之事,有违背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二十八,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八条:行路见病人不救助而舍去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行走的时候,途中遇见没人照顾的病人,不前往瞻视照顾,为他做方便的救护,也应该付嘱能帮助他的所在,因此就舍去不照顾,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行道遇见病者,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是佛弟子救苦救难应有的义行,若视而不见,置之不顾,舍之而去,毫无怜悯之心,有违背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在家菩萨戒文云:‘善男子!若优婆塞〈夷〉,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为优婆塞〈夷〉中分陀利华,优婆塞〈夷〉中微妙上香,优婆塞〈夷〉中清净莲华,优婆塞〈夷〉中真实珍宝,优婆塞〈夷〉中丈夫之人。’

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存着至诚心能受持这些在家菩萨戒,这个人就可以称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分陀利白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微妙上等的香气,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清净的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真正实在的珍宝,也是优婆塞优婆夷中之大丈夫的人。

在家菩萨戒文云:‘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像佛陀所说,菩萨有二种:第一种是在家菩萨,第二种是出家菩萨。出家菩萨名叫做比丘、比丘尼菩萨,在家菩萨名叫做优婆塞、优婆夷菩萨。出家菩萨持出家戒律在清净的僧团中,是不会太困难的;但是在家菩萨要守持在家的戒律,实在是困难,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修的人,被很多恶劣的因缘所缠绕啊!

出家:‘就是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沙门净行。’

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

维摩诘经云:‘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

出家比丘菩萨持戒,不为难,四种理由:一者:出家菩萨已无父母、妻子、眷属之垢累为障。二者:出家菩萨不需经营士、农、工、商各业之利,不受物质、金钱之累障。三者:出家菩萨住于僧团,与净洁道友为伍,关系单纯,不受社会复杂人际关系之累障。四者:日以修道精进为务,不受生活奔波烦恼障,故入道证道容易也。

在家菩萨持在家戒,真是困难,四种理由:一者:在家菩萨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障。二者:在家菩萨经营农、工、商等各业,为物质、金钱所驱策。三者:在家菩萨身居社会,与各色人等为伍,人际关系复杂,是非最多,对道业大受干扰。四者:在家菩萨因俗务纠缠,疏于修道。在家菩萨因障碍多,故持在家戒,甚为困难。

在家菩萨若能至心持戒不犯,则得无上戒果,但是在家菩萨持戒,障碍比出家菩萨为多,是故应当倍加勇猛精进,严持戒律,出三界,直趋菩提。

五点鼓励:一、人生无常,珍惜生命,修道第一,发心受在家菩萨戒。二、初一、十五,要多诵念在家菩萨戒,保养戒体、戒法、戒相、戒行。三、有空就多看我讲解的这部在家菩萨戒,有录影带、有录音带,可增长咱们的道心,护持咱们戒体之功,认识戒法之德。四、多发菩提心,目标是成就佛道。五、受戒、诵戒、听戒、念佛,做一切功德,普皆回向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