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如下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佛遗教经 |
佛遗教经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遗教经:佛陀遗嘱教诲的经典。 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佛陀将要入涅槃之际,所略说教诲告诫的经典。
我弘扬佛遗经理由有三点: 译经者: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中国南北朝时代,有一个国家叫秦国,分为前秦与后秦,姚秦就是后秦,姚是皇帝之姓,就是姚兴皇帝在位。当时鸠摩罗什翻译经典在姚都的缘故,所以称姚秦。 三藏:一、经藏 。二、律藏 。 三、论藏。
经藏-诠释一心,属定学。 法师:将三学自轨轨他,名为法师。 鸠摩罗:译为童寿。童年便有老年之德行。什:什是善能识别中国文字的一种称呼。 龟兹国人-今新疆省库车县。 姚兴皇帝尊重鸠摩罗什,拜他为国师,供养于西明阁,逍遥园,召国内高僧大德八百多人,从法师学大乘佛法,鸠摩罗什一生总共译98部,390卷的经典,流传最广,为人所喜爱有: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佛遗教经。 鸠摩罗什将入涅槃,召集大众说:自知愚昧,谬充传译,愿所翻经,传于后世,咸共流通,今对大众之前,发诚誓愿;若所译经论,无背佛意,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弘始十五年八月二十日,下午三时圆寂,世寿74岁,于逍遥园举行火葬典礼,果然薪尽形灭,而舌根完整如生。证明法师翻译经典真实不虚。 白话解释: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最初演说佛理转动法轮,是度化若憍陈如等五位比丘僧,最后演说佛法,是度化须跋陀罗尊者,所应该度化的人,都已经度化完毕。就在于娑罗成双的树林中间,四周围寂静没有杂声,就为诸位佛弟子,简略讲说佛法的大要。 佛成道后,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度人无量。 最初在鹿野苑最先度憍陈如。最后在涅槃会上度须跋陀罗。 须跋陀罗翻成善贤,本是外道。在120岁时,闻佛将入涅槃,往佛所,闻八圣道,得证初果,因而出家,后闻四圣谛,证成四果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一生有四天的大日子: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白话解释:你们受过比丘戒的出家僧众弟子们!在我灭度以后,应当尊重珍敬遵守波罗提木叉戒律,就像在黑暗中遇见光明,也像贫穷的人获得珍宝,应当要明白这些戒律就是你们修行的引导大师,就是我留住在世间,也没有差别于这样呀!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通称。男众称比丘,女众称比丘尼。 比丘三义: 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 怖魔:出家欲出三界,天魔外道怖畏、恐惶。 乞士:上乞如来正法,以期证果;下乞众生色食,维持色身。 破恶:出人勤修戒定慧,灭除贪瞋痴恶法。 波罗提木叉译为:别别解脱,或处处解脱。 律藏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佛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白话解释:严格持守清净戒的出家比丘僧,不可以贩卖货物,赚钱贸易经商,或者安顿建置田地房宅,或者畜养人民、男奴、女婢、乃至各种畜生。对于一切种植农耕,与各种财产宝物,都应当远离避免,就像避离烈火的火坑一般。不可以斩伐草木,开垦土壤挖掘田地,或者配合渗和煎汤药方,或者占卦看相算命,卜断吉利或者凶运,或者仰头观天文看五星廿八宿诸星,或者推算步量天地间的盈满虚缺,或者对日月的经历与时节数量等的计算,都是出家比丘僧所不应该从事的。 古德云:福地福人居。
佛弟子不可以看天文、踏地理、算命为生,属邪命,要依佛之言说为正道也。 佛遗教经云: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疪,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后供事,不应畜积。 古德云: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结好贵人,亲厚媟慢。
佛遗教经云: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能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白话解释:汝等比丘僧们!既然能守住戒律,应当制伏两眼、两耳、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不可使令放逸,入迷形色、声音、香气、口味、摸触等五欲尘境。譬如牧牛的人,手执拐杖监视,不可使令放纵奔逸,侵犯别人的五谷幼苗农稼。如果放纵五根,不但迷染五欲尘境,将会没有涯畔边际,无法制止收拾。也像凶恶的马,没有用马辔缰绳牵制,将会牵人坠落深坑陷阱,如果被抢劫贼害,受苦只止于一世而已!但是五根这个窃贼所惹的祸患,灾殃受苦将远及于多生累世,所做的祸害甚为严重,不可以不谨慎。因此之故,有智慧的人对五根应克服而不随顺它,守住它像不被贼所抢劫,不可使令放纵奔逸,假使不慎有所奔纵,应该发现不久就马上消灭停止。 白话解释:这五根的功能,心是他的主宰,所以你们应当好好克制自己妄动的心,妄想心惹灾祸的可畏,甚至远超过于毒蛇,凶恶的猛兽,怨仇劫贼,与大火横越纵逸,都未足譬如它的可怕。譬如一个人手里拿着装有甜蜜的器具,欢喜得跳动旋转心地轻浮气躁,眼睛只看甜蜜,而不见脚下有深坑,有坠落的危机。又譬如疯狂的大象没有受牵制的铁*,猿猴得到爬上树,奔腾跳跃踔越踯躅,难于禁止制服,应该紧急制伏它,不可使令放纵奔逸,如果放纵这个妄动的心,会丧失人的善事;能克制使它安住在专一的处所,就没有一样善事办不成功。因此众比丘们!应当专勤精进,折伏你自己妄动的心。 阿含经云:毒中之毒,无过于三毒。
修行以心为主体 心体(体)-诸佛与生共一心源。 心量(相)-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心具(用)-一念心具足十法界。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勺早并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白天应该勤心修习一切善法,不可使令流失宝贵的时光,在初段的夜晚与后段的夜晚,也不可有所荒废,中段夜晚心内默诵佛经,以消除自己的梦想杂念,不可以因为贪恋睡眠的因缘,使令一生虚度空过,到了最没有任何证悟。应当今念不忘无常的猛火燃烧着世间的一,切早日寻求度脱自己,免受生死苦海,所以不可贪求睡眠呀!自己心里的一切烦恼贼,时常等待时机会杀害人,它的可白胜过怨家仇人,怎能可以放心睡眠呢?不自己提高警觉而醒寤呢?烦恼的毒蛇,就睡在你的心上呀!譬如剧毒灰黑色的蚖蛇,潜伏在你的卧室而睡眠,应当以持戒的利*,将它摒除出去;睡伏的毒蛇既然赶出去了,才可以安心睡眠;毒蛇没有赶出去就睡眠,是没有惭愧心不自尊自爱的人。惭愧羞耻的服饰,在一切庄严中最为第一,惭愧心像铁*,能制止人类不法行为,所以时常应该存有惭愧羞耻的心,不能短暂忘失替废。如果一个人远离惭愧羞耻的心,就会丧失一切善行功德;有惭愧心的人,就有一切善法;如果没有惭愧心的人,就与各种禽兽没有什么差别了!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及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有恶人来,用刀一节一节切割四肢,你也应当收摄自己的道心,不可使令生出瞋恨心,也应当守护口业勿出恶言对骂。如果放纵瞋恨心,就会自己妨害修道,丧失了一切功德利益。能忍受侮辱而不瞋怒的美德,是持戒律与修苦行的的人比不上的。能行持忍辱的人,才可以名叫做有坚忍感化力的君子大人。如果他不能欢欢喜喜忍受别人恶骂的毒言,像饮清凉的甘露一般,就不能称为入佛道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瞋恨恚怒的害处,是会破坏所修的一切善法,败坏了美好的名声,今生后世,心残面凶别人都不欢喜与他交往见面。所以应当要明白,瞋恨心甚至比猛火还厉害,时常应预防守护自己的道心,不可使今瞋怒的猛火得到机会进入,能劫走功德善法的盗贼,没有比心瞋恨心更加厉害了!在家白衣受五欲的感染,不是修行佛道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如果一时发瞋怒心还是可以宽恕原谅。但是已经出家一心修道,没有五欲感染的人,而怀着瞋恨恚怒心,这就真不应该了!譬如像在清冷的云雾中,突然雷声霹雳而燃烧火起来,这是不应该有的事。
佛经云:我心而持戒,得人天果报;以无我而行忍,便成出世大道。 出家人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是本分事,都来不及了,若起憍慢贡高,是佛门中不如法之人,为智者所怜悯、所同情。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谄媚弯曲的心,与圣道相违背,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正直自己的心,应当要明白谄弯曲的心,只是为了要欺瞒诳骗别人而已!进入佛门修道的人,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做法。所以你们应当端正自己的心意,以实质正直的心做为根本。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常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想要追求涅槃寂静无为的出世安乐,就应当远会扰乱心神境,独自居住悠闲安居。与世无诤而静居的人,会受三十三天的帝释天主与诸位天神所期共同恭敬尊重。因此应当舍离自己的群众与其他的群众,心情空阔悠闲独自居住,思惟能灭除生死苦患的佛法。如果喜爱群众热闹,就会受到群众恼乱的后果,譬如一棵大树,被众鸟集居树上而糟蹋损坏,久了就会枯干折断的后患。世间上的人被一切五欲恩爱束缚着,而沉没于一切生死的苦海中,譬如一只衰老的大象沉溺在泥沼里,不能自己逃出泥沼!这名叫做远离烦恼心神的愦闹。 佛经云:众生无明,禅定不足,五欲六尘炽盛,如是因缘,迷惑欲望,造业沉沦生死。
台湾有句谚语云: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修行应不即不离法门,略举五法:
远离愦闹四种功德:一、能断一切习气。二、易入三摩地。三、断惑证真。四、诸佛皆从远离愦闹为基础故。 佛遗教经云: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佛遗教经云: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精进十种功德利益: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摄。三、为非人护。四、闻法不忘。五、未闻能闻。六、增长辩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恼。九、得食能消。十、优*罗华。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寻求善知识!追求善良能保护协助修行的,没有比心内不忘失忆念佛法更好的。如果心内能不忘失佛法,各种烦恼恶贼就不能进入他的心。所以你们时常应当收摄如来正法念念在心,如果忘失忆念佛法的人,就会失去所修的一切功德。如果对佛法信念的力量坚,虽然进入五欲尘境的劫贼中,也不会被它们所陷害。譬如穿着防身的战甲进入战阵中,心内就没有畏惧了,这就名叫做不妄道念。
佛经云:善知识是出三界名师,能令众生破迷启悟转凡入圣,如暗路之明灯,又如同失去方向之船只须要目标之灯塔。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知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能收摄散乱的心使它专一,内心就会有定境,心内因为住于专一的定中,就能清楚了知世间上一切生灭变化的诸法实相,所以你们时常应当精进勤于修习各种的禅定。如果修学得到禅定的话,心就不会散乱,譬如像爱惜用水的人家,善知修建堤防水池使水不流失。学佛修行的人也是这样。因为爱惜智慧之水的缘故,善于修学禅定,使令智慧水不漏失,这名叫做禅定。 佛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禅定四祖道信大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禅定之际,心才能集中,一切自性妙用才能发挥无比功能。因禅定生一切智慧,智慧由禅定中而生出。
佛遗教经云: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儒家云:立德、立功、立名=三不朽也。 依佛法而言,以智慧度生死,免受轮回,开悟证果,倒驾慈航度众生,这是治本兼治标也。 世间悲哀的,就是有生老病死的忧患,生老病死最现实、最无情、最无奈,学佛是学出世的智慧,以智慧破除无明烦恼,净化贪瞋痴三毒,同登正觉彼岸,共住涅槃,这是一件真庄严神圣的大业,是脱离最现实、最无情、最无奈的苦海,是一件艰难修行的工程,诸位明白吗? 无明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智慧是破除无明烦恼的一支无形利剑。 佛遗教经云:智慧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闻思修名为三慧,是得到无上智慧的根源,智慧能透视人生宇宙的真相,是成佛之宝筏。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具诸相好端严如佛,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发起无上觉心,速能成办诸佛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念妄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佛遗教经云:念所受法,勿念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佛遗教经云: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佛陀苦口婆心,引众生出离生死,佛不辜负众生,众生欲辜负佛陀。 佛遗教经云: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少兔)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白话解释:你们如果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有任何疑惑不明白的,可以紧提出来问我,不要心内有所怀疑,而不求得解决疑惑呀!那个时候释迦世尊,像这样说了三次,人群内还是没有提出疑问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众弟子已经没有什么疑问的原故。这个时候阿(少兔)楼驮尊者,观察而了知大众生的心,就向佛陀禀说:世尊啊!假使月亮可以使令变成热的,太阳可以使令变成冷的,但是佛陀所说的四圣谛大法,不可能使令它有所变异。佛陀所说生死苦果,实在是苦,不可能成为快乐;起惑造业能集感苦果,是真正唯一的苦因,更加没有其他差别不同的受苦原因;生死苦困如果灭了而证到涅槃圣果,一定就是起惑造业的苦因灭尽了,苦因灭尽了所以苦果也就灭除了;能修灭苦因苦果的佛法圣道,实在是脱离苦海证入圣境的正真之道,更没有其余的道路可修可行。世尊啊!这些比丘对四圣谛的真理,决定没有任何怀疑或者是疑惑。如来一代圣教,义理深广,浩瀚无边,法门无量,但四圣谛摄尽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 苦谛:迷惑造业,带来迷之苦果。 集谛:迷惑之因,三毒是迷之正因。 灭谛:灭除无明,所得乐果,觉悟之果。 道谛:修道之因,八万四千法门,觉悟之因。
世间本来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幻化世界。为什么世间会苦,苦从何来?为何人生会苦?因为世间无常。为何世间无常?因为世间是因缘生、因缘灭。为何缘生缘灭?因为诸法毕竟空,如幻如化存在。
佛遗教经云: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白话解释:阿(少兔)楼驮尊者虽然说了这些话,法会的大众都全部明白通达四圣谛的义理,大圣世尊为了想要使令所有大众的道心信念能坚固,用最广大的慈悲心,又为大众说法:汝等众比丘们!不要心内怀着悲伤苦恼,如果我留住世间一大劫的时间,纵然能聚会终了也当消灭离散,世间上聚会而不离散,毕竟是不可得的。我如来自利利他已经圆满,所说的佛法都已经具足,如果我再长久留住人间,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益处。应该可以被我度化的人道与天人,全部都已经度化了;其余尚未被度化的人,都也已经做将来得度的正因助缘了。自从今天以后,我所有的佛弟子,应该将佛法展转流传而实行的修证,如此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世间而不灭亡呀!
佛遗教经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皆是如来的法身舍利,苦口婆心所流露,是佛陀示现人间,普度众生最后的遗言,让人听后,心生悲伤忧恼,善根大展流露,渴仰如来圣法,如来在世,是众生暗路的明灯,是苦海的慈航,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是六道众生的归依处。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佛遗教经: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少兔)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白话解释:所以要明白,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有相会必有离散,不要心内怀着忧愁苦恼。世间的真相就是这样,应当勤奋精进,早求解脱生死苦海而证圣果,用出世的大智慧光明,消灭各种愚痴的无明黑暗。世间上的一切实在是危险不安而脆弱,没有一样是坚固牢实,我如来今日得到灭除世间的苦患而进入圣境,就如同除掉一场恶病而得痊愈。这是早晚应该要舍离的虚幻身体,是罪恶业报所感的物质,假名称为身体,沉没在衰老病痛的生死大苦海中,那有具足大智慧的圣者,得到除灭这个世间的苦患,就像杀死怨家恶贼而心里不生欢喜呢?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时常应当一心一意勤求正法脱山苦海的大道,一切世间里有动乱的欲界与禅定中不动乱的色界,无色界诸禅天,都是败坏不安稳的相状,你们现在就静止,不要再讲话,时间将要过去,我就要灭除生死苦患而进入圣境离开人世了,这是我一生最后所留的教法与勉励诲示! 明朝蕅益大师云:欲界为动法,色界无色界为不动法,虽有动静之殊,总属无常无我,不可不思出离也。 大慈大悲的佛陀将遗训宣说圆满,正是二月十五日,半夜十二点入灭。国王、文武百官、全国人民、诸大菩萨、罗汉、缘觉、天神、天龙八部、鬼神众、一一围绕在佛陀四周围。国王与朝野上下,各个亲眼看佛陀入涅槃,伤心大哭一番,声振三千大千世界,世间已经失去一盏黑暗的明灯,四生慈父,三界导师,从此与世长别,世间最悲恸,最心酸;最尊敬、最神圣,无过于佛陀示现人间,入涅槃于人间。 六点心得:一、以戒为师。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三、人命无常,世间危脆。四、勤修六度万行,成就菩萨道。五、佛是导师,不能代替众生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六、依佛遗教经行持,是名真佛子,必得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