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遗教经:佛陀遗嘱教诲的经典。

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佛陀将要入涅槃之际,所略说教诲告诫的经典。

我弘扬佛遗经理由有三点:
一.出家人、在家人修道应该依戒为师。
二.佛遗教经是印度佛法传来中国佛教早期古老的经典,是佛教三经之一,是修道人的典范,是暗    路之明灯,踏入涅槃圣境之宝筏。
三.末法时代的修道人,我行我素,我见深重,不能入道,应该以此经为体,方不失如来遗教也。

译经者: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中国南北朝时代,有一个国家叫秦国,分为前秦与后秦,姚秦就是后秦,姚是皇帝之姓,就是姚兴皇帝在位。当时鸠摩罗什翻译经典在姚都的缘故,所以称姚秦。

三藏:一、经藏 。二、律藏 。 三、论藏。

经藏-诠释一心,属定学。
律藏-规范三业,属戒学。
论藏-开明慧辩,属慧学。

法师:将三学自轨轨他,名为法师。

鸠摩罗:译为童寿。童年便有老年之德行。什:什是善能识别中国文字的一种称呼。

龟兹国人-今新疆省库车县。

姚兴皇帝尊重鸠摩罗什,拜他为国师,供养于西明阁,逍遥园,召国内高僧大德八百多人,从法师学大乘佛法,鸠摩罗什一生总共译98部,390卷的经典,流传最广,为人所喜爱有: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佛遗教经。

鸠摩罗什将入涅槃,召集大众说:自知愚昧,谬充传译,愿所翻经,传于后世,咸共流通,今对大众之前,发诚誓愿;若所译经论,无背佛意,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弘始十五年八月二十日,下午三时圆寂,世寿74岁,于逍遥园举行火葬典礼,果然薪尽形灭,而舌根完整如生。证明法师翻译经典真实不虚。

佛遗教经: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白话解释: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最初演说佛理转动法轮,是度化若憍陈如等五位比丘僧,最后演说佛法,是度化须跋陀罗尊者,所应该度化的人,都已经度化完毕。就在于娑罗成双的树林中间,四周围寂静没有杂声,就为诸位佛弟子,简略讲说佛法的大要。

佛成道后,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度人无量。

最初在鹿野苑最先度憍陈如。最后在涅槃会上度须跋陀罗。

须跋陀罗翻成善贤,本是外道。在120岁时,闻佛将入涅槃,往佛所,闻八圣道,得证初果,因而出家,后闻四圣谛,证成四果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一生有四天的大日子:
一、释迦佛圣诞日,四月初八日。
二、释迦佛出家日,二月初八日。
三、释迦佛成道日,十二月初八日。
四、释迦佛涅槃日,二月十五日。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白话解释:你们受过比丘戒的出家僧众弟子们!在我灭度以后,应当尊重珍敬遵守波罗提木叉戒律,就像在黑暗中遇见光明,也像贫穷的人获得珍宝,应当要明白这些戒律就是你们修行的引导大师,就是我留住在世间,也没有差别于这样呀!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通称。男众称比丘,女众称比丘尼。

比丘三义: 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

怖魔:出家欲出三界,天魔外道怖畏、恐惶。

乞士:上乞如来正法,以期证果;下乞众生色食,维持色身。

破恶:出人勤修戒定慧,灭除贪瞋痴恶法。

波罗提木叉译为:别别解脱,或处处解脱。

律藏云: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佛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白话解释:严格持守清净戒的出家比丘僧,不可以贩卖货物,赚钱贸易经商,或者安顿建置田地房宅,或者畜养人民、男奴、女婢、乃至各种畜生。对于一切种植农耕,与各种财产宝物,都应当远离避免,就像避离烈火的火坑一般。不可以斩伐草木,开垦土壤挖掘田地,或者配合渗和煎汤药方,或者占卦看相算命,卜断吉利或者凶运,或者仰头观天文看五星廿八宿诸星,或者推算步量天地间的盈满虚缺,或者对日月的经历与时节数量等的计算,都是出家比丘僧所不应该从事的。

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

古德云:福地福人居。

佛弟子不可以看天文、踏地理、算命为生,属邪命,要依佛之言说为正道也。
理由有五点:
一、人命无常,世间危脆。
二、荒废道业,不能入道故。
三、容易先入为主,不能自拔故。
四、陷入名闻利养,先后颠倒故。
五、证成菩提已,佛法赅摄世出世法。

佛遗教经云: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疪,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后供事,不应畜积。

白话解释:比丘应该节制自身依佛所定的时间食餐,过着清净无所贪求的自律生活。不可参预世俗的杂事,或者为官府通往致达指使命令,或者学习符咒邪术,长生仙药,或者巴结好交富贵的人,或者亲厚富贵而鄙俗慢于贫困,都不应该做,应当自己端正内心,存着正确的心念,以求度脱生死苦海。不可以隐瞒包藏自己的过失瑕疪而不吐露忏悔,或者显现奇怪异状而迷惑群众。对于信徒所供养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种供养,应该明白适量而止自知的满足,遇到信徒有布施供养的盛事,只求够用不应当多求蓄积。

过午用食五种过失:
一、不易入禅定
二、易起淫心
三、胃肠不得休息
四、食欲不除,菩提难成
五、饿鬼起饥寒

古德云: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结好贵人,亲厚媟慢。

佛遗教经云: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白话解释:这些就是简略说明了戒律的外表相状,戒律是真正顺向解脱生死苦患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解脱苦患戒,因为依照佛陀所制定的这些戒律去实行,就能得到各种的禅定,以及能灭除苦患的出世智慧。所以比丘僧众应当坚守清净的戒律,不可使令戒行有所破毁损缺。如果有人能守持清净戒律,就能产生善法;如果没有遵守清净戒律,一切善法功德,都不能产生。因此应当要明白,佛陀的戒律就是第一安全稳当,各种功德善法的集住处所。

持戒五种功德:
一、持戒能生人天道。
二、持戒能生一切善法。
三、持戒能得自性清净。
四、持戒能证成声闻、缘觉、菩萨之果位。
五、十方三世诸佛,皆以持戒而成就佛道。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能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白话解释:汝等比丘僧们!既然能守住戒律,应当制伏两眼、两耳、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不可使令放逸,入迷形色、声音、香气、口味、摸触等五欲尘境。譬如牧牛的人,手执拐杖监视,不可使令放纵奔逸,侵犯别人的五谷幼苗农稼。如果放纵五根,不但迷染五欲尘境,将会没有涯畔边际,无法制止收拾。也像凶恶的马,没有用马辔缰绳牵制,将会牵人坠落深坑陷阱,如果被抢劫贼害,受苦只止于一世而已!但是五根这个窃贼所惹的祸患,灾殃受苦将远及于多生累世,所做的祸害甚为严重,不可以不谨慎。因此之故,有智慧的人对五根应克服而不随顺它,守住它像不被贼所抢劫,不可使令放纵奔逸,假使不慎有所奔纵,应该发现不久就马上消灭停止。

开悟圣僧云: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佛遗教经:‘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猿猴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白话解释:这五根的功能,心是他的主宰,所以你们应当好好克制自己妄动的心,妄想心惹灾祸的可畏,甚至远超过于毒蛇,凶恶的猛兽,怨仇劫贼,与大火横越纵逸,都未足譬如它的可怕。譬如一个人手里拿着装有甜蜜的器具,欢喜得跳动旋转心地轻浮气躁,眼睛只看甜蜜,而不见脚下有深坑,有坠落的危机。又譬如疯狂的大象没有受牵制的铁*,猿猴得到爬上树,奔腾跳跃踔越踯躅,难于禁止制服,应该紧急制伏它,不可使令放纵奔逸,如果放纵这个妄动的心,会丧失人的善事;能克制使它安住在专一的处所,就没有一样善事办不成功。因此众比丘们!应当专勤精进,折伏你自己妄动的心。

阿含经云:毒中之毒,无过于三毒。

修行以心为主体

佛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沉沦诸趣。

历代高僧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念心有三义: 一、心体  二、心量  三、心具

心体(体)-诸佛与生共一心源。

心量(相)-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心具(用)-一念心具足十法界。

涅槃经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六祖慧能祖师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涅槃经云: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涅槃经云: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佛性,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接受信徒供养各种饮食,应当心存着像在服药治病的心情一般,对于美好的饮食与恶劣的饮食,心里不可生贪吃而增多,或者不想吃而减少。接受饮食的本意,在能得到支持身体的健康,与解除饥饿口渴。就像蜜蜂采集花粉花汁,只是吸取花味,而不损坏花的颜色与香气。比丘僧也是这样,接受别人的供养,其本意只是解除自己饥渴的困恼而已,不可要求贪多,而损坏彼此的善意道心,譬如一位有智慧的人,筹算估量牛只的气力所能堪受负载多少,不可使令过分负重,以免竭尽气力而不支倒地。

食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勺早并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白天应该勤心修习一切善法,不可使令流失宝贵的时光,在初段的夜晚与后段的夜晚,也不可有所荒废,中段夜晚心内默诵佛经,以消除自己的梦想杂念,不可以因为贪恋睡眠的因缘,使令一生虚度空过,到了最没有任何证悟。应当今念不忘无常的猛火燃烧着世间的一,切早日寻求度脱自己,免受生死苦海,所以不可贪求睡眠呀!自己心里的一切烦恼贼,时常等待时机会杀害人,它的可白胜过怨家仇人,怎能可以放心睡眠呢?不自己提高警觉而醒寤呢?烦恼的毒蛇,就睡在你的心上呀!譬如剧毒灰黑色的蚖蛇,潜伏在你的卧室而睡眠,应当以持戒的利*,将它摒除出去;睡伏的毒蛇既然赶出去了,才可以安心睡眠;毒蛇没有赶出去就睡眠,是没有惭愧心不自尊自爱的人。惭愧羞耻的服饰,在一切庄严中最为第一,惭愧心像铁*,能制止人类不法行为,所以时常应该存有惭愧羞耻的心,不能短暂忘失替废。如果一个人远离惭愧羞耻的心,就会丧失一切善行功德;有惭愧心的人,就有一切善法;如果没有惭愧心的人,就与各种禽兽没有什么差别了!

惭愧心五种功德:一、能断恶向善。二、道心不退。三、诸圣赞叹。四、菩提现前。五、佛道有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及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有恶人来,用刀一节一节切割四肢,你也应当收摄自己的道心,不可使令生出瞋恨心,也应当守护口业勿出恶言对骂。如果放纵瞋恨心,就会自己妨害修道,丧失了一切功德利益。能忍受侮辱而不瞋怒的美德,是持戒律与修苦行的的人比不上的。能行持忍辱的人,才可以名叫做有坚忍感化力的君子大人。如果他不能欢欢喜喜忍受别人恶骂的毒言,像饮清凉的甘露一般,就不能称为入佛道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瞋恨恚怒的害处,是会破坏所修的一切善法,败坏了美好的名声,今生后世,心残面凶别人都不欢喜与他交往见面。所以应当要明白,瞋恨心甚至比猛火还厉害,时常应预防守护自己的道心,不可使今瞋怒的猛火得到机会进入,能劫走功德善法的盗贼,没有比心瞋恨心更加厉害了!在家白衣受五欲的感染,不是修行佛道的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如果一时发瞋怒心还是可以宽恕原谅。但是已经出家一心修道,没有五欲感染的人,而怀着瞋恨恚怒心,这就真不应该了!譬如像在清冷的云雾中,突然雷声霹雳而燃烧火起来,这是不应该有的事。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破诸善法。

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佛经云:我心而持戒,得人天果报;以无我而行忍,便成出世大道。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你们应当自己摸摸自己的光头,已经拾弃装饰好看,穿着染成坏色的出家衣服,手拿着应合规格的*器,依靠乞化饮食而过着自律的生活。自己反观这样,如果生起自大骄傲怠慢的心,应该赶紧快速灭除它。增长憍慢心,尚且不是世俗在家白衣所适当的,何况已经出家进入佛道的人,为了要解除脱离生死苦海的缘故,所以应当自己降低身份而实行乞化饮食呀!

出家人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是本分事,都来不及了,若起憍慢贡高,是佛门中不如法之人,为智者所怜悯、所同情。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谄媚弯曲的心,与圣道相违背,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正直自己的心,应当要明白谄弯曲的心,只是为了要欺瞒诳骗别人而已!进入佛门修道的人,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做法。所以你们应当端正自己的心意,以实质正直的心做为根本。

佛经云:直心是道场。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应当要明白欲望多的人,为了多追求利益的缘故,所受的苦恼也多;欲望少的人无所追求没有欲望,就没有这些苦患。单单少欲这点,尚且适宜修练学习,何况少欲能产生一切功德善法。欲望少的人,就没有必要谄媚弯曲之心以求合乎人意,也不会被六根所牵累受苦。修行少欲的人,心地就会平坦安然,没有任何忧愁畏惧,接触事情心里都会感觉满足有余,时常没有不满足的苦恼。修行少欲的人.就能证到灭除苦患的涅槃境界,这就名叫做少欲无求。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古德云:人到无求品自高。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想要脱离一切苦恼,心里应当观想知足,知足这种妙法,就是获得富贵快乐安心稳当的处所。心内能知足的人,虽然睡卧在地面上,还是一样感到安然快乐。心里不知足的人,虽然居住在天堂,也还是不能称心满意。不知足的人,虽然很富贵却是像贫穷的人家很苦恼。心里知足的人,虽然很贫穷却是像富贵人家很快乐。不知足的人,时常被色声香味触五欲所牵制受苦,被知足的人所可怜哀愍,这名叫做知足。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常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想要追求涅槃寂静无为的出世安乐,就应当远会扰乱心神境,独自居住悠闲安居。与世无诤而静居的人,会受三十三天的帝释天主与诸位天神所期共同恭敬尊重。因此应当舍离自己的群众与其他的群众,心情空阔悠闲独自居住,思惟能灭除生死苦患的佛法。如果喜爱群众热闹,就会受到群众恼乱的后果,譬如一棵大树,被众鸟集居树上而糟蹋损坏,久了就会枯干折断的后患。世间上的人被一切五欲恩爱束缚着,而沉没于一切生死的苦海中,譬如一只衰老的大象沉溺在泥沼里,不能自己逃出泥沼!这名叫做远离烦恼心神的愦闹。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大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

佛经云:众生无明,禅定不足,五欲六尘炽盛,如是因缘,迷惑欲望,造业沉沦生死。

台湾有句谚语云: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历代高僧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修行应不即不离法门,略举五法:
一.处五欲不沾五欲。
二.住四威仪不沾四威仪。
三.如鸟飞空,虚空不留痕迹。
四.演说佛法,不住一切法,自性自在。
五.如抓鸡,不即不离,中道法门。

远离愦闹四种功德:一、能断一切习气。二、易入三摩地。三、断惑证真。四、诸佛皆从远离愦闹为基础故。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能殷勤精进,那么任何事情都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你们应当勤勉精进。譬如像小小的滴水在滴流,就能穿过坚硬的石头。如果学佛修行人的道心,时常懈怠荒废,就像古代用钻子钻木头,未发热就停止休息,虽然想要得到火,最后还是很难得到火,这名叫做精进。

佛道难成,但可以成,只要精进修道,必定成佛,千万不可进一步退三步,生懈怠心。

佛遗教经云: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佛遗教经云: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精进十种功德利益: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摄。三、为非人护。四、闻法不忘。五、未闻能闻。六、增长辩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恼。九、得食能消。十、优*罗华。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寻求善知识!追求善良能保护协助修行的,没有比心内不忘失忆念佛法更好的。如果心内能不忘失佛法,各种烦恼恶贼就不能进入他的心。所以你们时常应当收摄如来正法念念在心,如果忘失忆念佛法的人,就会失去所修的一切功德。如果对佛法信念的力量坚,虽然进入五欲尘境的劫贼中,也不会被它们所陷害。譬如穿着防身的战甲进入战阵中,心内就没有畏惧了,这就名叫做不妄道念。

佛经云:善知识是出三界名师,能令众生破迷启悟转凡入圣,如暗路之明灯,又如同失去方向之船只须要目标之灯塔。

佛遗教经云: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佛遗教经云: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知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能收摄散乱的心使它专一,内心就会有定境,心内因为住于专一的定中,就能清楚了知世间上一切生灭变化的诸法实相,所以你们时常应当精进勤于修习各种的禅定。如果修学得到禅定的话,心就不会散乱,譬如像爱惜用水的人家,善知修建堤防水池使水不流失。学佛修行的人也是这样。因为爱惜智慧之水的缘故,善于修学禅定,使令智慧水不漏失,这名叫做禅定。

佛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禅定四祖道信大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开悟圣僧云:心能演化三藏十二部教典,三藏十二部教典不离一心,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心,修行以心为宗。

禅定之际,心才能集中,一切自性妙用才能发挥无比功能。因禅定生一切智慧,智慧由禅定中而生出。

佛遗教经云: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禅定十种功德利益:一、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三、无烦恼。四、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七、修习不空。八、解脱魔绢。九、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常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具足出世的般若智慧,心内就不会有贪欲执着,应该时常自己反省观察,勿令有所迷失,如果能这样,在我的佛法中修学,就能得到解脱生死而证圣果;如果不能这样修证的人,不能算是修道的出家人,又不是穿白衣的在家俗人,不知如何来称呼他了。真实的般若智慧,就是能度脱衰老、病患、死亡大苦海的坚牢实大船,也是无明黑暗的大明灯,同时也是一切病患最好的良药,更加是砍伐烦恼大树最锐利的斧头。因为这样的缘故,你们应当时常以闻思修三慧学做为修证的增上缘。如果有人具有般若智慧而时常观照,虽然看起来还是肉眼,但是也已经具有智慧明见一切的圣人了,这名叫做般若智慧。

杂阿含经云:所谓阿罗汉者,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永尽无余,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也。

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儒家云:立德、立功、立名=三不朽也。

依佛法而言,以智慧度生死,免受轮回,开悟证果,倒驾慈航度众生,这是治本兼治标也。

世间悲哀的,就是有生老病死的忧患,生老病死最现实、最无情、最无奈,学佛是学出世的智慧,以智慧破除无明烦恼,净化贪瞋痴三毒,同登正觉彼岸,共住涅槃,这是一件真庄严神圣的大业,是脱离最现实、最无情、最无奈的苦海,是一件艰难修行的工程,诸位明白吗?

无明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智慧是破除无明烦恼的一支无形利剑。

佛遗教经云:智慧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闻思修名为三慧,是得到无上智慧的根源,智慧能透视人生宇宙的真相,是成佛之宝筏。

佛遗教经云: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疾证得一切智慧,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圆满庄严,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具诸相好端严如佛,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发起无上觉心,速能成办诸佛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如来应止等觉,真生养母,是诸菩萨摩诃萨众真轨范师,一切如来菩萨,咸共尊重恭敬赞叹。

般若十种功德利益:一、一切舍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五、修禅而无所住。六、魔不能扰。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八、达生死海底。九、起增上悲。十、不乐二乘道。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如果做出种种的戏论,那么内心就会轻浮散乱,虽然人已经出家修道,但是心内还是未得解脱,所以比丘们!应当紧急舍离乱道心的戏论。如果你们想要证得涅槃寂灭的妙乐,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应当善于灭除戏论的祸患,这名做不作戏论。

佛经云:真如涅槃,本性清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戏论所能行之境界。

佛陀五种因缘不说:一、与涅槃无关不说。二、戏论不说。三、与生死无关不说。四、与法身无关不说。五、与菩提心无关不说。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念妄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对学佛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法,时常应当一心一意去修学,舍离一切放荡纵逸,就如同逃避远怨家恶贼。具足大慈悲心的释迦世尊一生说法利益众生,都已究竟圆满,你们应当精勤实践正法,如果住在山林间,或者空野湖泽中,或者树下,或者在悠闲的处所,成者在静室,忆念所受的佛法,不可使令忘失,时常应当自己勉励自己,精进修证,不要一生虚度空过最后老死,终了致使心内所有懊悔莫及。我如来就像优良的医师,了知病情说出药方,至于服药与不愿服药,就不是医师的过失罪过了。又像一位优良的引导明师,引导迷途的人踏上善道,但是如果被引导的人听了而不去实行,也就不是引导明师的过失了。

如来一生弘法49年,所说之法有三藏教典,佛子应一心舍诸放逸,依教奉行,实践正法,勤求解脱生死。如来正法可令人超越生死,共证涅槃,若是口说不行,如说食数宝,空中楼阁,与涅槃了无痛痒,毫无相干。

佛遗教经云:念所受法,勿念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佛遗教经云: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佛陀苦口婆心,引众生出离生死,佛不辜负众生,众生欲辜负佛陀。

佛遗教经云: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少兔)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白话解释:你们如果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有任何疑惑不明白的,可以紧提出来问我,不要心内有所怀疑,而不求得解决疑惑呀!那个时候释迦世尊,像这样说了三次,人群内还是没有提出疑问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众弟子已经没有什么疑问的原故。这个时候阿(少兔)楼驮尊者,观察而了知大众生的心,就向佛陀禀说:世尊啊!假使月亮可以使令变成热的,太阳可以使令变成冷的,但是佛陀所说的四圣谛大法,不可能使令它有所变异。佛陀所说生死苦果,实在是苦,不可能成为快乐;起惑造业能集感苦果,是真正唯一的苦因,更加没有其他差别不同的受苦原因;生死苦困如果灭了而证到涅槃圣果,一定就是起惑造业的苦因灭尽了,苦因灭尽了所以苦果也就灭除了;能修灭苦因苦果的佛法圣道,实在是脱离苦海证入圣境的正真之道,更没有其余的道路可修可行。世尊啊!这些比丘对四圣谛的真理,决定没有任何怀疑或者是疑惑。如来一代圣教,义理深广,浩瀚无边,法门无量,但四圣谛摄尽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迷惑造业,带来迷之苦果。

集谛:迷惑之因,三毒是迷之正因。

灭谛:灭除无明,所得乐果,觉悟之果。

道谛:修道之因,八万四千法门,觉悟之因。

世间本来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幻化世界。为什么世间会苦,苦从何来?为何人生会苦?因为世间无常。为何世间无常?因为世间是因缘生、因缘灭。为何缘生缘灭?因为诸法毕竟空,如幻如化存在。

众生对如幻如化世间,产生强烈的执着,有取有舍,有得有失,因此生情烦恼痛苦,欲不知世间本来就是缘生缘灭的世界,一切的一切,当下就是无常的东西,得到它也是无常,失去它也是无常,得与失有什么计较呢?毕竟诸法全是幻化不可得。诸位菩萨,你们说不是吗?

阿含经云:若人能观无常,便可入道也。

佛遗教经云: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台湾有一句谚语:家庭贫苦,无米百事哀。

阿(少兔)楼驮就是阿那律尊者,是七王子跟佛出家之一,是佛陀天眼第一的大弟子。已证成四果阿罗汉。阿那律翻译为无贫,亦翻如意、无灭。

佛遗教经云: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白话解释:在这些群众弟子中,如果身口意三业所作所修还没有办好的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看见佛陀圆寂灭度,当然有悲泣伤感;如果有初入佛法的人,听闻佛陀所说的佛法,当下超凡入圣而得度。譬如在黑夜中看见闪电的光明,就马上可以看见道路。如果是所作所修都已经办妥当,而且已度脱生死苦海而证入圣境的阿罗汉者,只是做这样的想念:世尊灭了生死苦患度入圣境,为何这么快就要离开人世间呢?

佛遗教经云:阿(少兔)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白话解释:阿(少兔)楼驮尊者虽然说了这些话,法会的大众都全部明白通达四圣谛的义理,大圣世尊为了想要使令所有大众的道心信念能坚固,用最广大的慈悲心,又为大众说法:汝等众比丘们!不要心内怀着悲伤苦恼,如果我留住世间一大劫的时间,纵然能聚会终了也当消灭离散,世间上聚会而不离散,毕竟是不可得的。我如来自利利他已经圆满,所说的佛法都已经具足,如果我再长久留住人间,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益处。应该可以被我度化的人道与天人,全部都已经度化了;其余尚未被度化的人,都也已经做将来得度的正因助缘了。自从今天以后,我所有的佛弟子,应该将佛法展转流传而实行的修证,如此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世间而不灭亡呀!

佛遗教经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皆是如来的法身舍利,苦口婆心所流露,是佛陀示现人间,普度众生最后的遗言,让人听后,心生悲伤忧恼,善根大展流露,渴仰如来圣法,如来在世,是众生暗路的明灯,是苦海的慈航,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是六道众生的归依处。

佛陀悲心叮咛,在入灭前一分一秋犹原对众生非常的慈悲:对比丘、比丘尼,出家众疼惜,无微不至,不愧是大慈大悲的佛陀。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佛遗教经: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少兔)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白话解释:所以要明白,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有相会必有离散,不要心内怀着忧愁苦恼。世间的真相就是这样,应当勤奋精进,早求解脱生死苦海而证圣果,用出世的大智慧光明,消灭各种愚痴的无明黑暗。世间上的一切实在是危险不安而脆弱,没有一样是坚固牢实,我如来今日得到灭除世间的苦患而进入圣境,就如同除掉一场恶病而得痊愈。这是早晚应该要舍离的虚幻身体,是罪恶业报所感的物质,假名称为身体,沉没在衰老病痛的生死大苦海中,那有具足大智慧的圣者,得到除灭这个世间的苦患,就像杀死怨家恶贼而心里不生欢喜呢?

身体是一个臭皮囊,业力所感召的东西,是四大假合,是生灭无常的东西,是可坏性,不是永恒不变,学佛之人,不可以执着身体长期性旳健康,更加不可以留恋世情万缘,异想天开,苦苦祈求身躯能长生不老,这种观念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因为人有生必有死,除非无生,无生便无死。

身躯是臭皮囊,业力所感召的东西,是四大假合,无常可坏之物。如同房屋旧破不堪使用,应该换房屋一般;身躯老旧又坏掉,只要换一个身躯就无事啰,我们人没有理由说:生而不死,因为有生必有死。

佛遗教经云: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不欢喜。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白话解释:汝等众比丘们!时常应当一心一意勤求正法脱山苦海的大道,一切世间里有动乱的欲界与禅定中不动乱的色界,无色界诸禅天,都是败坏不安稳的相状,你们现在就静止,不要再讲话,时间将要过去,我就要灭除生死苦患而进入圣境离开人世了,这是我一生最后所留的教法与勉励诲示!

明朝蕅益大师云:欲界为动法,色界无色界为不动法,虽有动静之殊,总属无常无我,不可不思出离也。

大慈大悲的佛陀将遗训宣说圆满,正是二月十五日,半夜十二点入灭。国王、文武百官、全国人民、诸大菩萨、罗汉、缘觉、天神、天龙八部、鬼神众、一一围绕在佛陀四周围。国王与朝野上下,各个亲眼看佛陀入涅槃,伤心大哭一番,声振三千大千世界,世间已经失去一盏黑暗的明灯,四生慈父,三界导师,从此与世长别,世间最悲恸,最心酸;最尊敬、最神圣,无过于佛陀示现人间,入涅槃于人间。

六点心得:一、以戒为师。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三、人命无常,世间危脆。四、勤修六度万行,成就菩萨道。五、佛是导师,不能代替众生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六、依佛遗教经行持,是名真佛子,必得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