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费闲歌
1. 演说憨山大师费闲歌因缘有四种:
一、 憨山大师是开悟圣僧,言说正见,又是肉身不坏之金刚体,故说费闲歌。
二、 憨山大师精通三藏教典,是一位三藏法师,故说费闲歌。
三、 憨山大师费闲歌内容,针针见血,道破修行人的弊病,故说费闲歌。
四、 费闲歌内容事理兼顾,圆融无碍,故说费闲歌。
2. 净土圣贤录云:憨山大师是明朝人也,法号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老人。安徽省人也。母梦观音抱送童子而孕。年十九出家,专心念佛,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面目光相,了了分明,自此圣相炳然,时时在目。
3. 净土圣贤录云:寻至五台山学习禅定,明心见性,刺血书写华严经,每下一笔,念佛一声,久之,动静一如。发愿弘扬楞伽,楞严诸经。
4. 禅师问憨山大师云:修持净土法门之概要如何?
5. 憨山大师答: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于此清净心中,厌离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举止行动,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如此者,必定往生极乐之感应也。
6. 净心居士问憨山大师云:念佛不能打成一片,如何是好?请大师开示!
7. 憨山大师云: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而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杯水救舆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片,此事全要自己着力,直须勇猛精进,更莫迟疑也。
8. 明朝天启三年十月向弟子谓:老僧世缘尽矣,向诸君惜别,我将入涅槃。言毕,端坐入化,世寿七十八。莲池大师、紫柏大师、蕅益大师、憨山大师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
9.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10. 见性应以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由此而现观如来藏之真实性、如如性、本来常住性、清净性、具诸自性性、恒显涅槃性者,方为实证自性般若,亦名法身是也。
11.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故如来藏即即赖耶识。
12. 佛经云: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13.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14. 演说佛法十二种功德:一、令人破迷启悟。二、速离苦海(出三界)。三、令登涅槃彼岸。四、人天爱戴。五、常生法喜。六、能得四无碍辩。七、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八、天龙八部拥护。九、诸佛菩萨欢喜。十、续佛慧命。十一、堪称法王子。十二、自证无上菩提。
15. 十三年来返家乡 斗米千钱吾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16. 佛经云:妄想挂碍,由攀缘心来,攀缘心由动念故,有动念便有生死;心若不动,诸法不生,自性不生不灭,生死尽故,刹那出三界。
17. 圣僧答: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18.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出家容易守规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19. 圣僧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20. 出家定义:远离世俗染污之家,守清净梵行,出家者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轮回家,证入大圆镜智,住常寂光净土,是名出家。
21. 占察善恶业报经云:如来法身自性空而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22. 开悟圣僧云:九十年来梦幻身,觉性灵明未失真;一觉醒来浑无事,当下彻见本来人。
23. 出家修行应证悟无余依涅槃为宗,以自证证人方为真佛子,亦名法王子。
24. 何谓无余依涅槃?舍寿入了无余依涅槃之际,是五阴、十八界都灭尽,无余依涅槃里唯一之一个法就是“实际”。只剩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离思量而独自存在,无所依倚。此时已无人间痛痒、苦乐、冷热、饥渴等余苦存在,故称之“无余依涅槃。”
25. 四祖道信大师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26. 性海湛然因风动,无量劫来醉长梦;三界六道枉轮回,狂性歇处万法空。
27. 修道欲成佛,应发大愿、行大行、证大果。
28. 悲华经云:观世音因地修行时,曾为转轮圣王第一太子,宝藏佛出现于世,于宝藏佛前发大菩提心,立大誓愿:若世界中苦恼众生,为求解救痛苦,称念我名号,我天眼所见,天耳所闻,不能救脱其苦者,我誓不成佛,宝藏佛见他所发拔苦与乐之大愿,希有难得,故为取名观世音。
29. 信心、愿力是修道人的原动力,是证成菩提之宝筏。
30. 一、愿我尽未来际,众生见我者心生欢喜心,为其说法,令其破迷启悟,同证无生法忍。
二、愿我所修所得之菩提圣行,累生累劫无尽与众生广结法缘,令诸众生同入涅槃。
三、愿我所得六种神通,能知三世诸因果循环无尽,观机逗教,一一皆为救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之苦为宗。
四、愿我所修之福慧,遍满十法界无穷无尽,一一皆回向一切众生,皆令众生成就无上佛道。
五、愿我三业二六时中,究竟清净无染,犹如莲花,皆为沉沦生死之众生,发起拔苦与乐之圣业,直至无上菩提,当中唯有上进无有退堕。
六、愿我得四无碍辩,出广长舌相,演说世出世法穷劫不能尽,普令众生得入微妙甚深法义,一一趋向无上菩提,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与佛正等无异。
七、愿我生生世世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好中能广度无量无边无数之众生,得大法喜,同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与我无异。
八、愿我说法,法音遍布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无所障碍,名布十方,诸众生得闻者,转一切见入佛见,一一皆令证成无上佛道。
九、愿我广说一切法,拔度诸众生,权实二教无所障碍,一一导归实相,不二法门,了义胜义谛,与十方三世诸佛正法,不一不异。
十、愿我成佛之果位与十方三世诸佛之果位无异,普愿十方三世诸众生一一成佛之果位,亦与我乃至十方三世诸佛之果位无二无别。
31. 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32. 开悟圣僧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33. 佛经云:十方三世诸佛,皆以戒为师,以戒成就无上菩提。
34.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练也徒然。
35. 涅槃之证得实无可证,为凡夫方便说为涅槃可证,涅槃境界实无境界可入,为凡夫方便说为涅槃可入,涅槃非色非空,无境界无所依,无所得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为凡夫方便说为涅槃。
36. 宝志禅师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37. 欲证涅槃者,须断尽一念无明,不断尽一念无名而欲以六七二识之灵知心入涅槃者,乃愚痴人。六七二识之灵知心不灭,则一切境界不灭,一切所依不灭,乃是有“我”,“我”不能取证涅槃,将“我”舍弃,方能取证涅槃,取涅槃即是无所取。唯证相应,言语道断。
38. 善知识有七种德行:一.知法善解。二.精通三藏教典。三.能指出三界生死门路。四.言论正见。五.身教庄严。六.身心安祥。七.人天灯塔。
39. 不遇善知识九点过失:一.走火入魔。二.是非善恶分不清。三.了义不了义不能辨识。四.不能出三界。五.虚度光阴。六.自大慢心。七.漂流外道。八.不能与正法相应。九.自堕堕人。
40. 盲修瞎练五点危机:一.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二.摧残身心。三.是三途之因。四.虚度青春。五.感召疯颠之果。
41. 涅槃者断尽六七二识之执着,则不受一切境界,舍弃灵知心,灭尽六七二识而入涅槃,当下出三界生死。
42.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性情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43. 赌博十大害处:一.增长贪欲。二.易生瞋恨心。三.戕害身心。四.倾家荡产。五.打骂妻子。六.破坏社会风气。七.易起盗心。八.情义不顾。九.伤天害理。十.堕三恶道正因。
44.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45. 染尘容易出尘难 不断尘劳总是闲 性情攀缘空费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46. 性情攀缘五种缺失:一.禅定消失。二.情绪浮动。三.处处被境转。四.染污自性。五.道果难成。
47.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48. 开悟圣僧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49. 师长具足五种意义与德行:一.解惑传道。二.是言教身教之典范。三.是正法象征。四.能自度度人。五.究竟菩提。
50. 佛经云:诽师、嫉师、谤师、法中大魔,地狱种子。
51. 涅槃经云:护持正法,不见法师过。
52. 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53. 有定无慧成枯定;有慧无定成狂慧。
54. 贡高聪明六种缺失:一.自大贡高不能入正法。二.自大贡高障自性菩提。三.自大贡高是堕落之因。四.聪明反被聪明误。五.聪明是我见分别,染污法。六.聪明是世间知见,与正法相违。
55.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工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56. 菩萨戒云:说在空中,行在有中。
57. 所以说: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58.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59. 闭关四种意义:一.保养圣胎。二.克期取证。三.阅读三藏,深入圣典。四.为求修行方便故。
60. 开悟圣僧云:圣人调心不调身,心既调正身自直。
61. 禅宗道场:是选佛圣地,修道人人是铁汉,非是三脚猫之辈人也。
62. 三种禅病:一.未到走作。二.已到着住。三.透脱无依。
63. 未到走作:指修行未达悟境,仍停滞于相对分别之迷妄中。
64. 已到着住:指已达悟境,然因执着悟境,以致无法自由自在。
65. 透脱无依:自以为已达悟境,而得不依于一物之自由。
66. 唐朝慧海禅师云: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当生即不生。
67.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68. 念佛法门贵在心口一致,绝无二心,生死心切,一心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恳切,无不往生,弥陀无理由无接引也。
69. 一生辛苦多奔忙,而今方知如昨梦;脱却尘牢归莲池,无挂无碍任西东。
70.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71. 古德云:诚于中,形于外。
72. 礼佛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佛所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褔德。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
73. 涅槃经云:涅槃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74. 涅槃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
75. 涅槃经云:菩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
76. 涅槃经云:烦恼暗故,众生不见涅槃,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
77. 涅槃经云: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78.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79. 涅槃经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0. 慧海禅师云: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将此一时休去,自家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
81. 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82. 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83. 拜佛八种利益:一.善根增长。二.折伏慢心。三.能得无生法忍。四.诸佛欢喜。五.业障消除。六.身心轻安。七.褔慧日增。八.同证菩提。
84. 憨山大师费闲歌云: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5. 六袓惠能袓师云: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86. 六袓坛经云: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87. 六袓云: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88. 六袓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89. 六袓坛经云: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
90. 六袓坛经云: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91. 禅宗以见性为宗,称性起修,性即佛,佛即性;离性无佛,离佛无性,性佛不二。
92. 梵净大师云:性即佛,佛即性,我性与诸佛性不二,珍重、入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