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 佛学讲座讲义--佛说盂兰盆经

演说佛说盂兰盆经五种因缘:
一.本经是一部佛门的孝经。
二.本经可令人人正见盂兰盆经的真谛,勿令误解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鬼节普度)。
三.本经具备有世间孝道与出世间的孝道兼顾,为佛陀亲自所说之宝典。
四.我二十岁母亲命终,七日连续夜梦亡母在地狱受苦,发愿出家弘法功德回向亡母,第八天恶梦消失,本经重视回向功德,故说本经。   
五.因为有生命轮回的延续,所以本经展现出因果、道德、良知、三业之业报,因此,对生命会更加珍惜今生,护念它,一一圆满修道人的菩提大业,故说此经。

一.僧自恣日。 二.佛欢喜日。 三.斋僧日。 四.僧宝日。

佛译为觉者,具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盂兰盆:梵语名Ullambana之音译,比喻亡者在鬼道、地狱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极,或称为“救倒悬、解痛苦”之义。

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隆重供佛斋僧大法会,以及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之仪式。

此日亦是民间所谓之中元节,是民间一般信仰,相传,此日地狱门大开,释放饿鬼之说,故民间多于此日尽情大力屠杀一切畜牲,备办饮食宴请诸饿鬼,亦请道士诵经超度,以达到消灾免难、保佑平安顺利,称为中元普度。

站在佛教戒杀立场观察,如此作法不但不能得到利益,反造贪瞋杀业,其意义与果报,与盂兰盆经有180度的差别。

盂兰盆经简介,内容记载佛陀之大弟子目犍连尊者,因不忍见其母,堕于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开示于七月十五日众生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之孝道圣典。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10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11
经藏(定学所摄)
12
律藏(戒学所摄)
13
论藏(慧学所摄)
14
三无漏学,佛法总纲。
15
法师定义:法是轨持义,即是三藏妙法;师是师表模范的尊称。
16
二种法师:
一.若通达三藏教法,以法为师,依之受持,是自利的法师。
二.若能以三藏教法为人演说,作人天师范,是利他的法师。
17
本经翻译者,竺法护三藏法师是一位自利利他兼备的大法师。
18
竺法护三藏法师,是西晋时代很有名的译经僧,八岁出家,性情纯良而好学,每日诵经数万言,并博览六经,涉猎百家,其时,关内京邑虽礼拜寺庙、图像,然诸大乘经典未备,师乃立志西行,遍通西域36国语文,竺法护三藏法师,于武帝泰始元年,带回大批胡本经典至东土,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有聂承远、竺法乘、陈士伦等人参与笔受,校对等工作,武帝末年,在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广布德化二十余年,示寂于愍帝建兴年间,世寿78岁,时人称之为月支菩萨、敦煌菩萨、敦煌开士、本斋菩萨。
19
六经:就是诗、书、易、礼、乐、春秋。
20
有关竺法护三藏法师所译之经典有:光赞般若、普曜、大哀度世品、持心、首楞严、贤劫、维摩、无量寿、正法华等大乘经典154部、309卷。其中太康六年,所译之正法华经问世后,我国上下始知观音之名,而且有灵验之说与观音信仰之开始。
21
经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22
六种神通:一.天眼通。二.神足通。二.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
23
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的神力。
24
神:变化莫测。通:无所障碍。
25
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境,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远近无碍,明暗无碍。
26
神足通:亦称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通自由无碍,随心所欲,能现身自在之能力。
27
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28
大般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如目犍连之声闻与缘觉,如是累生累劫终不能测佛之无上智。
29
天耳通能听闻十方世界众生苦乐忧喜事!
30
法华经云: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31
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想之事。
32
宿命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善恶之事。
33
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34
前五通外道亦有,唯有佛道方能证得漏尽通。
35
经文:目连悲哀,即以□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饭,便以左手障□,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36
地狱的众生完全是业力感召。
37
凡夫众生就如此一般、始终无定力,被业力所牵引身不由己,所以轮回六道。
38
诸位菩萨!业力无净化,那怕你飞到天堂,业力也跟你到了云霄宝殿;业力若无净化,那怕你钻到海底下,业力照常追你到海龙宫;业力若无净化,纵然你走到天边,业力也追到天边海角。
39
因为啊!凡夫众生尚未开悟证果之前,业力就是心,心就是业力;离开心并无业力,离开业力并无心,当下心即是业,业即是心!诸位菩萨清楚否?
40
不清净之心,就感召不清净的身躯肉体,不清净之心,就感召不清净的五浊娑婆世界。
41
诸位菩萨!清净心就感召清净的身躯肉体,甚至达成金刚不坏体。清净心就感召清净的国土,光明的世界。
42
维摩诘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43
娑婆与极乐之差别─是心染净感召。
44
开悟圣僧云:佛性者,当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
45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46
十法界是唯心所作,唯心所现。
47
罪福报应经云:淫人妇女者,死入地狱,男抱铜柱,女卧铁床。从地狱出,常生下处,堕鸡鸭中。
48
业力所感召─身不由己。
49
经文: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邪魔、
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50
经文: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51
供养是来自内心的虔诚的献意,供养是内心最尊、最上最贵的结缘─功德最大。
52
换一句话说,用我们最珍惜、最喜爱、最疼惜的东西布施供养─功德最大、最不可思议。
53
经文: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褔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54
四果者,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55
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是入圣人之流。
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三果阿那含:华译为不还,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
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应供、杀贼三义,为声闻乘最高果位。
56
经文:时佛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
57
三宝弟子吃饭前,应先供养三宝: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而后食。
58
经云:早时诸天食,中午诸佛食,黄昏饿鬼食也。
59
经文: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60
经文: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61
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四十九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