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开示录
1. 彻悟禅师是清朝一位开悟证果之圣僧,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开示了十信法,开启后代学佛同道,突显十信法之重要性。
2. 何谓十信法:一、信生必有死。二、信人命无常。三、信轮回路险。四、信苦趣时长。五、信佛语不虚。六、信实有净土。七、信愿生即生。八、信生即不退。九、信一生成佛。十、信法本唯心
。
3. 净土圣贤录云:‘师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清朝僧,为莲宗十二祖,河北丰润人,俗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师幼聪慧,喜读经史群籍,靡弗采览,二十二岁因大病而悟人生无常,发出世志。病愈,至河北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长老薙发,越明年,于岫云寺恒实律师受具足戒,次年闻香界寺隆一法师开演圆觉,师一心闻法,晨夕研参,精求奥义,遂悟圆觉全经大旨,复依增寿寺慧岸法师听讲相宗,妙得其要,后历心华寺?空法师座下,听法华、楞严、金刚等经,圆解顿开,于性相两宗,三观十乘之旨,了无滞碍。’
4. 净土圣贤录云:‘师率众参禅,策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驰南北,宗风大振,每忆永明延寿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日课十万弥陀,期生安养。况今末代,尤宜遵承,遂栖心净土,主张莲宗。日限尺香晤客,过此惟礼拜持念而已。’
5. 净土圣贤录云:‘师于禅净宗旨,皆深造其精奥,律己甚严,望人甚切,开导说法,如瓶泻云兴,与众精修,莲风大扇,遐迩仰化,道俗归心,当时法门为第一人。师为法为人,心终无厌,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餐,与众共之,如是者又十年。’
6. 净土圣贤录云:‘十五年二月,辞诸山外护,嘱曰: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
7. 净土圣贤录云:‘三月还山,命预办荼毗事物,十月十七日,集众付院务,命弟子松泉领众住持。诫曰: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8. 净土圣贤录云:‘临示寂半月前,觉身微疾,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乃告众曰:净土相现前,吾将西归矣!众以住世相劝,师曰:百年如寄,终有所终,吾得臻圣,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也!’
9. 净土圣贤录云:‘乾隆十二月十七日申刻,告众曰:吾昨日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众称佛号愈厉,师面西端坐合掌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
10. 净土圣贤录云:‘众闻异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发白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门弟子遵遗命,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师生于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未时,终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法腊四十有三,着有念佛伽陀,彻悟禅师法语等。’
11. 依彻悟禅师所开示的十信法,当下就能令人善根大展流露,步向菩提,因为三藏十二部教典,千叮咛万交待,无非是阐扬十信法的教义,依十信法修证,可同登正觉,证无生法忍,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何谓十信法:一、信生必有死。二、信人命无常。三、信轮回路险。四、信苦趣时长。五、信佛语不虚。六、信实有净土。七、信愿生即生。八、信生即不退。九、信一生成佛。十、信法本唯心。
12. 开悟祖师云:‘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世上万般带不去,唯有所造业随身。’
13. 西洋哲学家云:‘当你出生人间之际,就是你开始向坟墓进军的时候。’
14. 清朝授心大师,生而茹素,不食荤乳,长则厌恶尘劳,立志出家,年十八,投城西小灵山戒庵法师披薙。赤足露顶,坚持戒行,专心净土,世称赤脚大师。
15. 闭关一室,谢绝众缘,二时功课外,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大悲咒一O八遍,观音势至二菩萨名各千声,本师教主及西方三圣各三十拜。
16. 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17. 关中饲养猫犬各一,日为归依说戒,猫不捕鼠,犬不食秽,三年期满,于九月十九出关。
18. 十一月二十六日,唤徒孙近床曰:吾今宵西方去也,速备香汤来沐浴已,净发更衣,跏趺自举赞礼西方赞,嘱诸人和之,赞毕,讽偈念佛,至一一O句,声渐低,忽举首曰:吾去矣!汝等珍重,昂然称佛一声,泊然而逝。关中所畜之猫犬,亦当夜化去,一一随从往生,时光绪乙酉年也。
19. 清朝思岸法师,字愿登,杭州人,姓谢,少业儒,觉世无常,归心三宝,请教善知识,参叩略?,后听玉峰法师开示,欲求脱苦,惟有念佛一法最易成就,遂发心日持佛名六万为定课。平生所做功德,悉皆回向净土。
20. 同治壬申年,受五戒于海潮寺,复深厌尘劳,早求解脱,于光绪九年,乃将家务付嘱二子,迳往郡西护国寺,礼僧敬峰法师出家,是冬受具足戒于萧山祗园寺,仍回护国寺,专精净业。光绪十五年秋,忽患痢疾,医药无效。九月初十日,忽谓其子曰:吾往生期至,可请僧于家,起佛七助我西归。
21. 至十七日四更,问何时?其子答:丑时。思岸曰:丑时是十八日子,是我往生之期,可请诸师念佛相助,随众念佛,约香一枝半,忽瞑目无声,良久,忽开眼合掌,向众称谢云:我已亲到西方,亲见阿弥陀佛及二大士,仰荷佛慈赐我净衣,观音大士水洒我顶。又见莲池大师为众说法。又?七宝池中,众宝莲中,有我生处,承佛慈悲命我回来,告知众人,我已得生净土,奉劝诸位,专精念佛,他日净土相见可也。复索净水三饮,吉祥而卧,念佛数十声,自在往生净土,次日入棺,顶犹温手。
22. 梵网经云:‘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23. 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24. 开悟圣僧云:‘一佛乘之真如佛性不生不灭故常,不生不死故乐,非有非无、不增不减故名真我,不着六尘、远离见闻觉知、不来不去而本性清净故名为净。’
25. 众生四倒:一、以无常为常。二、以苦为乐。三、以无我为我。四、以不净为净。
26.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7. 四十二章经云:‘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28. 开悟圣僧云:‘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29. 开悟祖师云:‘断尽一念无明,方能无所依,无所依方为究竟法,无所依、无所入、无所住、无所得,是证涅槃圣人阿罗汉及八地菩萨境界。此境界无境界,方便说为“涅槃境界”,法身涅槃空无所有,一无所依,方能不受生死,永出三界。’
30. 八大人觉经云:‘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31. 开悟圣僧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32. 善导大师云:‘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或在猪羊六畜中,披毛戴角何时了,庆得人身闻要法,顿舍他乡归本国,父子相见非常喜,菩萨声闻亦复然。’
33.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众生虽遭大苦,轮回六道煎迫,不以为患。’
34. 古德云:‘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来方学佛,孤坟都是少年人。’
35. 佛性泰禅师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山容雨过松韵风吟,横眠倒卧无余事,一任莓苔满地侵。’
36. 开悟圣僧云:‘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是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37. 轮回生死是非常的危险,做人是六分之一而已!还有六分之五,所谓天、阿修罗、地狱、畜牲、饿鬼,做人的机会非常渺小,一念之差,百分之九十九便堕恶道,轮回是万底深坑,是无尽的黑洞,轮回是永远无止尽,是凡人的无奈。
38. 佛经云:‘得人身如爪上尘,失人身如大地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是故汝等谨记轮回路险,一心向道,免受生死轮回之束缚也。’
39. 密严经云:‘阿赖耶识恒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40. 佛经云:‘得人身困难甚困难,不易甚不易;人身难得,犹如盲龟浮木,高山垂线,海底摸针,如是百千劫,难遭难遇,是故汝等一心向道,不达涅槃,终无休息,是名有幸。’
41. 开悟圣僧云:‘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一入地狱受长苦,始忆人间善知识,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42. 人生不知方向一大堆,徘徊十字路口满天下,迷失羔羊多得难以形容,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得过且过者?布国际世界,这都是业力果报之众生;若无机会亲近佛法,遇上善知识,始终百千万劫,造诸恶业,沉沦生死轮回,苦海无边,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立地成佛。
43. 开悟圣僧云:‘人生谁都是过客,世上万般带不去,休得争强来斗胜,一双空手见阎罗,百年浑是戏一场,是是非非皆苦海,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44. 开悟圣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增,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45. 开悟圣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
46. 开悟圣僧云:‘人身难得而易失,地狱时长而苦重,一堕地狱八万劫,再得人身复几时?’
47. 善导大师云:‘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48. 印光大师云:‘常思地狱苦,勇猛精进念佛。’
49. 亲鸾大师云:‘任何法门都修不成之人,地狱是一定之故乡。’
50. 佛是由凡夫修行而开悟证果之圣者,实证法身不生不灭,福慧圆满,万德庄严,人天导师,乃四生慈父是也。
51. 佛经云:‘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令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52.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53. 开悟圣僧云:‘世间好话佛说尽,佛语不信何言可信?世人所言皆尘劳,争名争利远菩提。言辞难免护自短,是非人我满天飞;谁是谁非难定夺,究竟诸佛是依归。’
54. 深信有十方诸佛净土,净土是由佛清净悲愿变化,为摄受十方有缘众生所化,在净土世界远离一切五浊恶世,佛变化净土是提供清净庄严道场,为教令一切众生转凡入圣,同证无上菩提为宗旨,净土因此诞生。
55. 净土有四种: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
56. 开悟祖师云:‘法身在佛身时第八识已达到最极净极善,一切有漏法种悉断,无异熟或无记法种,故名无垢识,即是佛地真如之所依心,实乃常寂光净土之境。’
57. 开悟祖师云:‘法身在凡夫身中名为阿赖耶识,法身在阿罗汉身上名为异熟识,法身在佛身上名为无垢识。’
58. 佛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59. 净土有两种:一、报身净土。二、法身净土。
60. 阿弥陀佛分两种:一、极乐世界的报身阿弥陀佛。二、法身自性弥陀佛。
61.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佛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62. 每当作功课之际,应该念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就是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的境界,在心里熏习一遍,使得在观想上,成就一种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如同一部电影的底片,影印一切人事物一般,念一遍弥陀经,就等于将西方极乐世界的影像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长在六根上所接触的,整个是极乐世界的最神圣境界,妙相庄严。在现生来说,虽然尚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在心理上,却是早就已经被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包围,咱们人的意识在无形中都沉浸在妙相庄严的气氛里,将来临命终时,所熏习的业因现前,平日所持诵的阿弥陀佛圣号,以及诸圣众等,到这个时候会当下现身来接引咱们。平日所思慕所萦回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妙境,在一刹那顷当下化现在咱们的眼前。
63. 彻悟大师云:‘西方依正庄严,在一切众生性中本有具足,特别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西方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
64. 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无不是性分所具,心即是土,土即是心,无不是唯心所现,离心无土,离土无心,心土不二,祇是看各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坚固不移,自性与佛性打成一片,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
65.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法身。是故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众生界。’
66. 阿弥陀经云:‘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旳福德业相,唯心所现。如果阿弥陀佛能这样显现,众生性与佛性是相同的,众生又何尝不能显现呢?所以说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
67. 在性分上并划分不出那是众生的边界,那是佛的边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体,无二无别。
68. 所谓唯心者,是法法唯心之心,所谓自性者,是众生本具的自性;念佛之人每天念弥陀经,对以上所宣说的道理,若能正见明白,将自己的信心坚固起来,如是勇猛精进,百即百生,千即千生,万即万生,毕竟,诸佛不妄语也。
69. 彻悟禅师云:‘一句弥陀,成佛标准,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一句弥陀,证三不退,祇此一生,便补佛位。一句弥陀,如来藏心,水外无浪,器原是金。’
70. 三不退:一、位不退:断见思惑。二、行不退:断尘沙惑。三、念不退:断无明惑。
71. 佛说阿弥陀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72. 十疑论云:‘有五种因缘故得不退: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念念增长,故得不退。三、水鸟、树林、风声、自然乐响,皆能演妙法音,使闻者常念三宝,故得不退。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故得不退。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得不退。’
73. 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在一生就能补处继承佛位,如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当来补处释迦佛位,等觉菩萨尚留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故须再一生,断此一品生相无明,即证妙觉果位,故称一生补处。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无量无边,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74. 佛说阿弥陀经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75. 精进佛七大回向云:‘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76. 精进佛七回向文:
愿我临终无障碍 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 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 屈身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 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
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 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 毕竟当来得成就
77. 一心顶礼宏扬净乐土、释迦佛如来、千百亿化身、遍法界诸佛。
78.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法界诸佛。
79. 出离生死名出家 明心见性名得道 不生不死名涅槃 三觉圆满名为佛
80. 海阔天空渺无涯 三衣一钵饭千家 自性自在尘不染 菩提种子自开花
81. 观音菩萨赞偈云: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 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 苦海常作度人舟
82. 观音赞偈云:
观音誓愿妙难思 赴感应机不失时 救苦寻声磁吸铁 现身说法月应池 尘刹国中咸事济 娑婆界内更垂慈 深恩穷劫莫能赞 冀愍群萌普护持
83. 华严经云:‘大海中之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84. 观世音菩萨曰:汝与吾有缘,一生称念吾圣号,乐善好施,明日是汝往生之期,可与家人告别也。
85. 第四十七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86.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87. 彻悟禅师云:‘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88. 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89. 心生境生 心灭境灭 离心无境 离境无心 心境俱空 菩提现前
90.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遇自性见世尊
91. 一生补处者,由等觉破一品生相无明而成妙觉。一念无明者,亦称根本无明,是最微细最后一念无明一破,自性百分之一百清净光明如大圆镜智,究竟圆满成佛。
92. 佛说阿弥陀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93. 一大劫等于13亿4384万年。
94. 阿僧祇劫等于无量13亿4384万年之寿命。
95. 第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96. 寿命无量,就是修行开悟证果的本钱,娑婆世界众生寿命短促,有道业未成身先亡之危机,证得果位甚难;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尽未来际生命无穷尽,能以无量寿之生命亲近三圣,听弥陀讲经说法,证悟不生不灭之涅槃妙性,圆成福慧,三觉成就,证成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毕竟寿命长就是决定性的优势,是成佛筹码。
97. 道信大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权实诸法,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98. 唯心有具造二义,一切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99. 心能造作成佛,亦能造作成魔,成佛成魔不离一心造。心能造作上升,亦能造作堕落,上升堕落不离一心造。心能造作天堂,亦能造作地狱,天堂地狱不离一心造。心能造作涅槃,亦能造作生死,涅槃生死不离一心造。心能造作菩提,亦能造作烦恼,菩提烦恼不离一心造。心能造作开悟,亦能造作无明,开悟无明不离一心造。心能造作善法,亦能造作恶法,善法恶法不离一心造。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心;离心无法,离法无心,心法不二。悟心则成佛,迷心则凡夫,佛与凡夫是迷悟之别。心具、心造不离心,悟心与佛无异,迷心与凡夫同。悟心具心造与佛无异。
100. 第八识心体不生不灭,色心不二,?遍一切处,不染一切处,诸佛所见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一切众生第八识从无始劫以来本自具足。非本无今有,尽未来际常住不坏,阿赖耶识永远不生不灭,只有所生之名色、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有生灭。第八识心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阿赖耶识在六道中如何生灭,但是其性始终无生灭,佛已证得,故称无垢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