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楞严经第二卷


开悟祖师云:万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画物物成形;六凡四圣皆心画,诸佛当初也众生。

楞严经第二卷大意: 佛陀 为了使人明白死后的问题, 是故提示波斯匿王, 有关于常与无常之事, 开始时, 是与波斯匿王 关于恒流的流水之问答。 其次是阿难尊者的发问, 有关于真性实相的问题, 所谓垂手无违是也。 佛陀因此开示所谓八还辨见, 也说明吾人五阴身心 是如何的虚妄, 如来藏性是怎样的真实常住。

经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 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合掌礼佛。 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现前生 灭与不生灭, 二发明性。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以及楞严会上的大众,听闻了佛陀的指示教诲后,身心都泰然自在。大家都自念无始劫以来,迷失忘却自己本来的真心,妄认一切尘缘,分别影事为真心,今日才开悟,就像遗失乳儿,忽然遇到慈母一样,因此合掌礼谢了佛陀。但愿能再听闻如来明显的指出身心里面,何者是虚妄?何者是真实?乃至将现前的生灭与不生灭二种启发明示出自己本性出来!

经文: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白话解释:当时波斯匿王由座位起立禀白佛陀说:我以前尚未承受佛陀教诲时,曾经遇见外道论师迦旃延与毗罗胝子,他们都说:这个身命死后性也随之而断灭,名叫做涅槃。我虽然值遇了佛陀,现在内心还是狐疑不定,到底如何发挥,方能证知此心,至于不生灭的境地呢?现在在此会的大众,还有诸烦恼漏失的人,全部都愿意听闻如来的指示教诲。

迦旃延是六师外道之一,世尊在世时,在中印度很有势力与名望,是六师外道的代表人物,除了正统波罗门教之外,是当时盛行在一般社会思想系统的代表人物,迦旃是六师外道中排行第五,他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等,为独立的要素,是无因论的提倡者,也是感觉论的外道。

毗罗胝是母亲的名,自己的名叫做删奢夜,是六师外道排行第三,对于人知之事,却不认为有普遍的妥当性,因此想依实际修行去得解脱,却不认为有普遍的妥当性,是一种怀疑论的外道,他妄自推测苦乐等报,是无因而自然有,是无因无果的邪论者。

经文: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白话解释:佛陀问波斯匿王说:你的身体现在健在,我再问你,你现在这个肉体,到底是同于金刚那样的常住不朽呢?还是会变坏呢?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现在的这个身体,终归会变坏消灭啊!佛陀对大王说:你的身体尚未坏灭,为什么你会明白你的身体将会坏灭呢?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这个无常而会变坏之身,虽然尚未坏灭,但是我观察现在身体的情况,念念之都在迁变新陈代谢,新旧交替的心念,都不停止。像薪火烧成灰烬,渐渐消殒。因为殒亡不息的缘故,决定明我的身体,将来一定会灭尽!佛陀说:正是这样!一点也不错啊!

古德云:‘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开悟圣僧云:‘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生,如是念念无量即受无量身,若当下
一念不生,即是如如佛。’

经文:‘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
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
比充盛之时?’

白话解释:大王啊!你现在的年龄已经快衰老了,面貌颜色有像童子的时候吗?大王回答说:世尊!我以前孩童孺幼的时候,我的皮肤纹理红润光泽,年龄到长大成人,血气旺盛充满,但是现在已经是颓败的年龄,逼近衰老,形貌面色枯干憔悴,精神昏昧不灵,头发灰白而面部起皱纹,也到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怎能相比于血气充沛旺盛的童年时候呢?

开悟圣僧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先除年少后除老,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凉与烦恼。’

经文:‘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
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
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白话解释:佛陀说:大王啊!你的形体容貌!应该不是顿时突然就变老衰朽的吧?,渐渐到了这种的形相,为什么呢?当我年龄二十岁的时候,虽然号称年青少壮,但是颜色容貌己经比当初十岁时更加衰老,到了三十岁的年龄,又比二十岁时更加衰老。现在已经是六十又过二岁,返观五十岁的时候,比现在宛然还要强壮。

无常经云:‘无上诸世尊,声闻独觉乘,当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

经文:‘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
?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白话解释:世尊啊!我观看此身微细隐密的转移变化,虽然这样的殂逝衰落,那中间的流转变易,我是暂且以十年为一期限的单位,如果再让我微细观察思惟迁变之事,那变动迁流不只是十二年为一纪或者是二十四年为二纪才会有变化;实在是每年都在变化;不只是每年才变迁一次,实在是每月都在变化,何止每月才变化一次,实在是每天都在迁变。我沉思谛观,发觉到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都不曾停住变化,所以能白我的身体终归后会变坏灭亡。

一秒有四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

一秒等于4×60×900=216000个念头。

经文:‘佛告大王!汝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
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不灭性。’

白话解释:佛陀对波斯匿王说:你观察身体的变化,迁谢改变不曾停住,能悟知你的身体将会灭尽,但是你在念念刹那生灭的时候,能明白身中有一个不生灭的真性吗?波斯匿王合掌向佛回答说:我实在是不明白啊!佛陀说:我现在要提示你,有关于你身中的不生不灭之真性!

楞严经以见性为宗。

经文:‘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
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
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
二亦无有异。’

白话解释:佛陀向波斯匿王说:大王啊!你在几岁的时候看见恒河里的流水呢?大王说:我出生到三岁,慈爱的母后携带我去参拜耆婆长寿天神,经过这个河流,那个时候就明白那是恒河流水。佛陀说:大王啊!像你所说:到二十岁的时候,比十岁的时候更衰老,乃至六十岁更加衰老,每天每月每年的任何时刻,都一念接一念的迁谢变化,就在你三岁时看到恒河的情形,到年龄十三岁时再看恒河之流水,到底如何?大王说:十三岁所看到的恒河水,与三岁所看到的恒河水,都宛如一样,绝无有异。乃至到现在,年龄已经六十二岁,所看到的恒河之流水,并无有差别。

佛遗教经云:‘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
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
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
喜!’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
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经文:‘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
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白话解释:佛陀说:大王啊!你现在自己悲伤头发苍白而面起皱纹,那面皮必定皱于童年;就你现在的时候,观看这条恒河与以前童年的时候,观看恒河,那能见的心性,有童年与老年的差别吗?大王说没有差别!世尊!

经文:‘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
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
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白话解释:佛陀说:大王啊!你的面貌虽然衰老起皱纹,可是吾人的见精元明之性,却未曾有皱纹,会皱纹就是衰变,不会起皱纹就是不会衰变,会衰变的终归会受到灭亡,不会衰变的真性,元本就没有生灭可言。为什么在你的身中,同受生死呢?同时为什么还引出那些末伽黎不见道等外道所说之邪说,什么吾人的身体死后连同心性也都完全断灭呢?波斯匿王听佛陀这些法语后,深信明白身体死亡后,心性舍离此身,又会趣向另外一个新的生命而不断灭,因此与诸大众都非常踊跃欢喜,得到未曾有过的法喜。

经文:‘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
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就从座位起立,礼拜佛陀合掌,长跪向佛陀禀白:世尊!如果这个见性之性,必定是不生不灭的话,为什么世尊您说我们这些人遗失真性,是以颠倒本末来做事呢?但愿佛陀大发慈悲心,来洗涤我心里的疑惑与尘垢。

经文:‘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
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
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如来就垂下他的金色手臂,以千幅轮的手下指地面,提示阿难说:你现在看到我纹印母陀罗手,到底是正?还是倒呢?阿难回答说:世间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倒的,但是我不知到底何者是正?何者是倒的?佛陀对阿难尊者说:假使世间的人,认为这是倒的,那么世间人,将认为怎样是正呢?阿难尊者回答说:如来您将手臂竖立将兜罗绵手向上指着虚空的话,大家就会说是正的!佛陀又将手臂竖起,向阿难尊者说:假使世人这样说的话,正是大颠倒了,因为手臂只不过是首尾交换而已!世间人可说是加一倍的仰瞻俯视,也就是加一倍的妄生推理而已!

经文:‘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
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白话解释:这样你就明白你的身体,与一切如来的清净法身正可相比,类似这样去启发明了,佛身名为正确普遍的觉知,你们的凡夫身,未成道,叫做颠倒自性。依你详细的观察你的身体与佛
陀的身体,所谓正倒不同的名目,其原因在那里?在什么地方叫做颠倒呢?这时候阿难与大众听
了佛语后,都茫然只是瞻视着佛陀,眼睛一动也不动,不明白身心颠倒的原因在那里?

居士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我说:你心平了否!心直了否?既不平又不直,怎能不持戒不修
禅!若心平心直即已解脱自在,不用持戒修禅。

六祖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
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
染是德。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
不在修福。’

六祖惠能大师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经文:‘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
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
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白话解释:佛陀兴起大慈悲心,哀愍阿难尊者与诸大众,发出像海潮的佛音,普遍的向法会大众说:诸位善男子们!我时常说:色法与心法诸缘,以及心所驱使处,一切所缘的法,都是妙明的心中所现的现象。你的身心都是由妙明真精的妙心里所显现之物,为什么你们竟然会遗失本妙,本圆、本明的宝明妙性,而错认悟性真心内的迷妄幻影是自己的身心呢?

发海潮音者,海潮音是及时而发,应机而发,如大海的海潮音,不失其时而发之谓。因为众生迷妄法身,只妄认四大所成的渺小之有漏色身,妄认见闻攀缘色声之性,认贼为主,所以如来倒驾慈航发起无所不缘的大慈悲心,引导愚迷众生明心见性,同登涅槃彼岸。

祖弘忍大师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大师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弘忍大师云: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大师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弘忍大师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经文:‘晦昧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
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白话解释:由无明晦暗而成唯一的感觉而成为冥顽的空空洞洞,在顽空晦暗内,结合惑业的愚暗而成为形色的万象,以此幻色︵物理、生理︶所来杂的迷情妄想,因此形成吾人之色身,积聚能缘的气分,在内心分别、推理、摇动不休,而趣向外境,奔驰纵逸不已。大家就错认这里昏昧扰动的妄相,以为是自己的心性。一旦迷惑为我人的自心,就会决定迷惑以为心在吾人的身体内面。因此之故,不知内之色身,外至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妙明的真心里面所现的幻影现象。

经文:‘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
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白话解释:譬如将澄清的百千大海遗弃,只认海中一点水泡浮沤之体,当作全部的海潮,以为已经穷尽瀛渤的大海一样。你们正是迷中加倍之迷人。与我垂手一样,本来并没有正与倒之别,如来说这样迷惑颠倒的人是最可怜愍的人。

黄檗禅师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道,一切法总不用学,但
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

经文:‘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
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
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承蒙佛陀悲愍的救度与深切的教诲,一时垂下眼泪哭泣而合掌向佛陀说:我虽然承受佛陀这样微妙法音的教导,了悟妙明的心性,是自己本来圆满常住真心之体。但是我又了悟佛陀现在演说的法音,还是以现前的缘心去用事,这缘心实在是我所瞻仰的,而不能舍弃的,虽然承佛指示而明白有不动的真心,但是不敢认为是本元常住的心地,惟愿佛陀您哀愍我们,宣示圆满的法音,拔除我们疑惑的根本,使令我们证悟归入无上佛道。

经文:‘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
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岂唯亡指?亦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
是!’

白话解释:佛陀对阿难尊者说:你们还是用妄想缘虑的心在听法,那么所听的佛法也会变成所缘的虚妄尘境,不是证得万法实性。譬如有一人,他用手指示月亮给人看,那位要看月亮的人,应该从所指的方向去看到月亮,如果只看手指以为是月亮,那么这位想要看月亮的人,不但妄失了月亮的本体,同时也亡失了手指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他错将手指的标示作明月的缘故!不只是亡失手指的真相,也已经不认识光明与黑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错将手指之体当作月亮的光明体性来看,这样一来,对光明与黑暗二种性质,都没有任何的了知,你也是与这件事情一样啊!

开悟圣僧云:‘因言显道,道显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经文:‘若以分别我所说音为汝心着,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
去,终不常住,而当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
声无分别性?’

白话解释:如果用分别攀缘心听我说法,来当作是你的真心的话,那么此心自然应该离开声音的分别作用以外,还有能分别的心性存在才对。譬如有客寄住在旅馆暂时停留,事后便会离开,终归了不会常住久留。而掌理旅馆的人,自然不会离开,所以名叫做旅馆的主人。自性真心也是同于这个道理一样,假使是你的真心的话,自然不会变动,但是为什么离开声音之外,就找不到能听声音,能分别声音的性能呢?

经文:‘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
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白话解释:不只听声音是这样,就是分别我的容貌时,离了眼睛所缘的色相,并没有一个能看,能分别的心性存在。乃至没有第六识的分别作用。甚至在不是形色,也不是空无的禅定中,拘舍离等外道,愚昧的错认为是冥然难知的众生本源真谛,也是离了心意所缘各种法尘,就没有能分别的心性,像你的心性,攀缘尘境就生有,离了所缘尘境就消失,各种心识都随着所缘尘境有所归还而消失,怎能可以做为主人呢?

世尊本意是:藉声音而生起的分别心,不但是离声无性,就是藉缘光色影像时,所生起的分别心,
同样也是相有则生,相无则灭,离开被分别的光色影像时,也是没有能分别的自性
可言!

开悟圣僧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六祖惠能大师云;‘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
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

六祖惠能大师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
去身来本三昧。’

唐朝志诚大师云:‘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经文:‘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为愍我宣说。佛告
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
汝无所还地。’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说:如果我的心性,都各随所缘尘境有所归还而消失,那如来所说妙用明净元本圆满的真心,为什么没有归还消失呢?但愿佛陀垂怜哀愍,为我宣说。佛陀对阿难尊者说:比如你现在看见我,你能见的精灵就是第八识精明元本的识心,这能见的精灵虽然还不是微妙精纯明净的真心,但是已经像捏眼睛所看见的第二个月亮,而不是水中的月影,你应该专心听,我现在会提示你,有关无所归还的真心境界。

攀缘心有所归还如客人。真心无所归还如旅馆主人。

经文:‘阿难!此大讲堂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则复见
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
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间大讲堂,因为有洞开的门窗,所以太阳由东方升空时,就会有光明照耀;半夜黑暗没有月亮的时候,云雾晦暝笼罩,就昏暗无光。窗户空隙之间,就可以看到通达的空间,墙壁与屋宇的阻塞,就可以看见障碍。有了能分别一切环境的思想作用,就会明白各种现象。渺茫虚无里面,是一片的空相。昏蒙尘浊的境象,四周就纡回环绕着郁气灰染。尘雾消散了,视线就看到明朗清净。

四对八相都是精所对的境界,离开尘境时,还有全性之理。大讲堂譬如妙明元心不动之体。明譬如智慧,暗譬如为无明,通譬如六根通利,塞譬如为心性滞碍,差别譬如为善恶,顽虚譬如为无记,郁孛譬如为昏沉,澄霁譬如为醒觉。

郁孛之象,则纡昏尘:
地气屯聚叫做郁,灰沙飞扬为之孛,象就是境象,纡就是环绕。意思就是有了郁屯孛扬的境象环绕时,就会看到昏尘的境象。

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雨后天晴叫做澄霁,敛就是收。在两后天晴,所有的尘氛悉皆收敛时,是尘雾消散,就会看到万里苍苍,一色清净的现象。

开悟祖师云:‘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了攀缘病,由斯障闭不心开。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则真
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经文:‘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
    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
    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所看到的这些变化的现象,我现在要使这些不同景象各归还它原本起因的处所。什么是原本起因呢?阿难啊!这些不同的变化,光明的现象,应该归还太阳,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光明起因属于太阳,所以光明应当归还太阳。昏暗归还于没有月亮的黑夜,通达的现象应归还于门窗。壅塞的现象,应当归还于墙宇。种种差别尘缘的现象,应当归还于意识分别心。冥顽无可知的虚无归还于虚空,郁气灰染归还于尘雾。澄清明朗归还于雨霁天晴。那么,世间上所有一切事物,都不出这八种类的范围。

开悟圣僧云:‘诸法缘成,蕴处界法,如水上泡,幻化无我,自性不着,涅槃现前。’

开悟圣僧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开悟圣僧云:‘诸佛众生,本无异相,只缘迷悟,见有差殊;迷时本体不曾失,悟时本体不曾得
,迷悟之间本体亦无增灭,究竟觉时,一切皆无言!’

经文:‘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
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白话解释:你能看见上面八种景相,这能看见景相的精灵就是净的心性,试问:心性应当归还那一种景相呢?这是为什呢?如果心性归还属于光明,当昏暗不明的时候,就无法再看见黑暗。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虽然看见明暗以及看见其他各种现象,各有不同的差别,但是能见能知的自性本能,并不会有差别而有所改变!一切可以归还的现象,自然不是你的自性本能。能见能知的本能,并没有归还之处。这无还的见性,不是你的自性是什么呢?

经文: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白话解释:由这种道理推证,就会明白你的真心实性,本来就具备妙用,光明、清净,是你自己执迷不悟,致使丧失了自性本元,所以自受沉沦于生死的大海里,永恒被漂流沉溺,因此,如来才说你们是最可怜愍的人。

法华经云: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悟道禅师云: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经文: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说:我虽然因为有佛的提示,而能认认这个见性无处可归还,但是如何才能明白我的真心实性呢?佛陀向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先问你,你现在虽然尚未得清净无漏的果位,但是可以佛的神通力量,到初禅的一切,得到无所障碍。而证到天眼通的阿那律尊者,能看见整个娑婆世界的一切,就像观看自己手中的庵摩罗果那么清净。

阿那律是佛世七王子出家之一,译为无贫,曾经往昔以一碗白饭供养一尊阿罗汉,感召九十一劫生生世世皆为天上为天王,人间为人王果执,是佛陀之堂弟,每当听经时,皆昏沉入睡,被佛诃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因此生大惭愧心,从此精进用功,因为七日七夜不曾休眠,致使双目失明,佛慈悲教授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得证圆通成就阿罗汉,是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经文: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白话解释:诸菩萨的法眼能观看到几百几千的佛陀教化之大千世界,若论十方诸佛,就能看到穷尽微尘数量的诸佛清净国土,没有任何看不到的,但是凡夫众生所能洞澈看到的地方,不过是分寸的小范围。

经文: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我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白话解释:阿难啊!现在我与你,观察四大天王所住的宫殿,在那中间周遍流览观看,虽然有水里、陆地、天空飞行的,虽然有昏暗光明等种种形象,一切无非是眼前所缘的尘境,由妄心分别留存在意识的作用,你应该在这种作用当中分辨出,自心与他们,现在我请你在所见当详细的选择,那一种是你的见性本体?那一种是外物景象?

人类的分别性能,都是在物象上面生起分别,假使能返观自性,能了知能分别者是谁!不再疑惑吾人的见精,见精即是佛性,如是用功,佛道自成。

开悟圣僧云:终日去来而未曾去来,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如是证入不二门,诸佛当初亦如是。

唐朝永嘉大师云:证实相无人我,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经文: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现在极力使尽你的见性去看,上自太阳、月亮、星生,这些都是物理景象,不是你的心性,至于看到须尔山四周围的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鱼嘴等七重金山,都周遍的详细观看,虽然有各种光明,也都是物象不是你的自性,渐渐再近观,那些云胜、鸟、飞、风吹动而致尘扬,以及树木、山川、草菜、人畜都是物象,不是你的心性自体。

经文: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你见性。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些远近高低的种种万物性质,虽然各自差别不同,但是同样是你能见的自性清楚所看见,由此可见,一切万物之类,虽然各有差别不同,但是你的见性功能,并没有变异不同,这个见精灵妙光明,确实就是你能见的心性。

经文: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白话解释:如果能见的心生是境物,那么你也就可以看见我能见的心性,如果你我同时共同看见一个物相,就名叫做你从那个物相看见我能见的心性,那么当我闭眼不见物相的时候,为什么你就不能看见我不再见物的心性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能见的心性不去见外物,自然不是那些不去见的物相。如果你不能看见我不见外物的心性在什地方,这看不到的无形心性自然不是外物,为什么这不是你的自性呢?

经文: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即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白话解释:再者,如果能见的心性就是所见的物相,那么你现在看见境物之时,你既然能看见景物,境物也应该能看见你。那么,物体与人性纷乱参杂不可辨别,你与我,以及诸世间万物,根本就不会有秩序安立可言!阿难啊!如果你看见万物时,是你自己的能见功能所见,不是我所看见的,你能见的本性是周一切,这如果不是你自己的真性,那么是谁呢?为什么你自己疑惑你自己的真性?为什么不敢认此见性,欲以为这不真心,却反来听取我的言说,以求真实呢?

开悟圣僧云: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围娑婆国。退归精舍祇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白话解释:阿难请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这个见性是我的真心,而不是其余之物的话,当我与如来观察四天王殊胜藏的宫殿,以及观视太阳、月亮的世界,当时这能见的心性周圆遍满整个娑婆世界的南阎浮提国土,等退回归还到祗园精舍,就只看见伽蓝寺院的范围,等到清心静坐在讲堂户内,内就只看见屋檐庑廊,世尊啊!这个见性为什会大会小?其体既然本来就是周一个世界,可是现在住在室里时,心性也就只遍满一个室内的范围,是这能见的心性收缩广大而成狭小呢?还是吾人的见性被墙壁屋宇所截断呢?我现在不明白这种意义如何?唯愿佛陀您垂下大慈悲心,为我讲解这种的意义吧!

阿难此时尚未了悟物像有大有小,有方有圆,而能见之性,实在并没有大小方圆之理。精明的见性,是物来则现,物去则空,是随着物像而显现、隐伏,心性并没有参杂于物像。

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白话解释:佛陀对阿难尊者说:一切世界大小内外,所有种种事业,都属于眼前所缘的尘境外物,不应该说是这能见的心性有舒展与收缩。譬如四方形器具,眼看四方器具便形成方形的空间,我再问你,在这方形器具里所看到的方形之空,这虚空是固定的方形呢?或者是不固定的方形呢?如果是固定方形的,那么另外立圆形器具在方型的空间时,那固定方形的空间就应该不会变成圆形的空间;如果不是固定方形的当在方形器具里,就应该没有方形空间的相状。你说不明白这种义理所在,能见的心性时大时小的义理性质,就正这虚空时方时圆一样,怎能会固定相状所在呢?

见性本来不变,不会因外境的有留碍,而有了舒缩,断续等事,见性乃是随缘不变的,在大见大,在小见小,非尘境所能阻碍,但是凡愚妄见,致使认为有大有小错见!

世尊以器具譬如尘相,空譬如见性,像有舒缩,但是见性没有舒缩。物像有大小,见性没有大小。器具有长短方圆,见性没有长短方圆。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二种义理,见性在方则方,在圆则圆。若能了解方形之中,就是空,圆形中也是空,虽然方圆有差别等相,而空并没有半点差异,如此一来,便能证得随缘不变之法义。

经文: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来见夹断,穿为小窦,宁无续亦?是义不然。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你想要使令虚空进入没有方圆的相状,只要除去方圆的器具就成了,虚空体性本来就没有方圆,你不应说:还要除去虚空方圆的相状所在。如果像你所问:人进入室内之时,就会收缩能见的心性使令狭小,那么仰头观看到太阳之时,你是否也拉长你的见性齐到太阳的边缘?如果认为筑墙壁屋宇,就能夹断你的见性,那么将墙宇穿开一洞时,为什么你能见的自性与空间,并没有截断与连接的痕亦呢?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虚空本来就没有方圆可言,只因器具才有了方圆的形状,好像有方圆的形态,既然除去方圆器具,那么虚空自然会还归于本体。空本入空,无所障碍,只要亡尘,则大小现象自然愍灭,自性自然周(ㄔ扁)法界。

经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能含受十方国土。

白话解释:一切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都是迷昧了自己的心性自体,都是失去了本心,被外物所转变,是故在万物之中,见大见小,致使有大小的观念。如果自心能转变万物,就是与佛同证清净法身,身心也自然会进入圆满光明,会到寂然不动的境界,在一根微细毫毛尾端,都能普遍摄受十方一切的佛世界。

众生之未能了脱,而沉沦六道中之因由,原来就是迷昧了自己的心性自体,既然迷惑真性,就会成为色心之物,终于认自性为物理,色心既然成形,真性当下自会隐秘。

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逐境迁移,动被物碍。不但是观小才叫做为物所转,纵然观大也是为物所转。所谓观念上已经有大有小的缘故,自然会认大认小,致使被外物所引诱,所转变!毕竟前尘是有相生灭的,见性是无相无生灭的。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吾人自性不只不被万物所转,又能转变万物,也就是不被万物所迷惑而造业,又能解脱万物的一切缠缚,善能运用万物。吾人的真性是遍满法界的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妙性圆通,六根互用。

开悟圣僧云:深入法性,寂灭真境,一念顿脱,彻了自心,豁然贯通,涅槃现前。

于一毛端,能含受十方国土:乍看之下,好像不可思议,但觉悟此境之人,并无大小方圆之障碍,丝毫不夸虚!如一面光镜,能现千里之境,镜含千里境,境在镜中,足足有余,而大小、小大,远近相容 ,自在无障碍!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白话解释:阿难请问佛陀说:世尊!如果这个能见的精灵,一定是我的妙性自体。现在这个本心自性己经显出在我的眼前。假使这个见精一定是我的真心的话,那么我的身心又是什么东西呢?现在我的身心,确实有分别的功能,但是见精却没有分别我身的功能。若见性实是我心,令我现在可以看见,那么见性就实在的我,而吾身就不是我了。这样一来,岂不是与如来您,在前面责难我时所说的外物能看见自我一样了!但愿佛陀您垂大慈悲,开导启发未开悟的我们!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白话解释:佛陀向阿难尊者说:你现在所说,见精是你的眼前,这是不对的。如果能见的真心确实是在你的面前,你确实看到它,那么这个见精,既然有方位所在可见,自然不是不能指示出。

开悟圣僧云: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得住,无住而住,如是证得无上菩提。

开悟祖师云:佛性天真,本自具足,不从造作,不属渐次,体自如如,万德圆满,真空妙有,故称为佛。

开悟圣僧云:大丈夫只手拨开生死路,奇男子双眉皱裂利名关;若穷尽一心顿破无明梦,我法两空我是谁谁是我!

经文:且今汝坐祇、陀林、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你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白话解释:现在我与你坐在祇陀园林里,普遍的观察树林、河渠,以及大殿讲堂。上面看到日月前面对着恒河,你现今在我的师子座位前面,可以举手指点种种的现象,阴暗的是树林,光明的是太阳,隔碍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如是乃至一草一木,一纤一毫,大小形状虽然不同,但是是只要有形相的,没有不可以指点的,如果你说必定你的见精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应该可以用手确实的指出陈说,到底那一个是是你的见性呢?

开悟圣僧云: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经文:阿难当知!若空是见,即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即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要明白!如果虚空便是你的见精,那么虚空也已经变成见精,那么什么是虚空的自性呢?如果物像是你的见精,那物像既然变为见精,那么什么是物像的自体呢?你既然可以微细的剖开现象,你也可以分析出精纯明净妙用的能见本元,指点出来给我看,就像在指出境物形相一样,明明白白的指出,使我无有疑惑吧!

经文: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坐在这栋重阁的讲堂内,远处看到恒河,上面观察日月,可以用手指,出可以放眼看见,可以指出的都是万物的现象,并没有吾人的见性,世尊啊!如佛所说,况且我还是一个有烦恼漏失的初学声闻弟子,即使是没有烦恼的菩萨,也不能在万物的物像之前,剖解出精灵的见性,但是离开一切物像,也不能说别有见性可指啊!佛陀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

经文: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宛,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白话解释:佛陀又对阿难尊者说:如你所讲,吾人的见精,不可能离开一切物像,另外有一个能见的自性存在,你所指出的诸物像当中,又没有这个见精,我现在又要问你:你与如来坐在祇陀林,内观看外面的林苑,乃至上至日月种种的物像虽然各异,但是必定没有一个见精在里面使你指出。可是你又怎能证明在这些物像当中,那一种不是见精所显现的呢?

经文:阿难言:我实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者:如是!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说:我观祇陀林园的一切物像,实在不知这些物像里面,那一种类不是我的见精所显现的啊!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树木不是见精所显现的话,为什么能看到树木呢?但是如果树木就是见精的话,又为什么叫做树木呢?其他的物像也是同样的道理。乃至如虚空若不是见精的显现,为什么能看到虚空呢?但是如果虚空就是见精的话,又为什么叫做虚空呢?因此,我又这样想:在这些万象当中,微细研究发明,没有一项不是见精的显现!佛陀听后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

开悟圣僧云:清清净净一灵光,刹刹尘尘不覆藏,万万千千都是觉,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经文: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熠。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不死矫乱论论。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未证到无学果位的人,听佛说此语后,都茫然不知这义理的始终,一时惊惶悚惧,失去各人所遵守的准则。释迦如来明白他们的神魂惊变,忧慑不安,因此发起怜愍的心,安慰了阿难尊者,以及大众说:诸善男子!无上的法王都是真实之语,是依佛所证,如理而说,是没有诳言妄语。并不是如末伽黎不见道等外道所提倡四种不死,那种不顺理的矫论,没主宰的乱议。你们应该详细研究思惟,不要辜负我的哀怜与你们的仰慕。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一、亦变亦恒。二、亦生亦灭。三、亦有亦无。四、亦增亦减。第一为有即是无,第二为无即是有,第三为亦有即是亦无,第四为亦无即是亦有。都是外道模棱两可之邪法,始终没有决定性,是不顺理的矫论,是没有中心主宰的乱议。

经文: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怜愍佛陀四众弟子,所以在大众中,就由座位起立,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向佛陀说:世尊啊!这些广大群众,不能领悟如来所启发说明的二种义理:形色境物与虚空,就是能见的精灵,或者不是能见的精灵。

经文: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白话解释:世尊啊!如果这些前尘万象,不论是物质,或者是虚空,假使都是见精的话,应该可以指出才对;假使不是见精所显现的话,应该看不到这些物象才对。他们现在因为不明白这义理在那里,所以才会怀疑惊怖,他们虽然是有漏的人,但并不是像如以前那种善根轻薄鲜少可比的!但愿如来您大慈大悲心启发说明这些境物万象,与这能见精灵,元本是什么东西!在物像心性对待的中间,无是见精,无非是见精,到底是一回事呢?

维摩诘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经文: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白话解释:佛陀对文殊菩萨以及大众说:十方如来与大菩萨们,在自性寂静,大定当中,对能见的见精,与所见的万缘万象,以及心理作用,身相等事,都看做如空中的幻化花朵一样,本来就没有实质!这个见精,以及万缘万象,元来就是与觉性灵妙清净光明的本性同一体性,为什么在这里面,将它分为是!分为非是呢!

般若经云:依般若故,非即五蕴,非离五蕴;非即众生,非离众生;非即境界,非离境界;非即行解,非离行解;如是等相,不可思议。三世诸佛,入不二门,而成正觉。

开悟圣僧云: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所作意住心,取空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

开悟祖师云:善恶不思即无念,无念无思是涅槃。

经文: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白话解释:文殊菩萨!我现在要问你:像你的名字叫做文殊除了你这个文殊本人之外,更有一个文殊叫做文殊吗或者不是文殊呢?文殊菩萨回答说:是啊!世尊!我就是文殊,在我分上,并没有那个叫做文殊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有的,就有两个文殊了。但是我现在在真实的文殊分上,非没有文殊。在真实的文殊体中,实在无从说为是,与说为非的二相啊!在真实文之体中,实在无从说是,以及说非。

在真体上面,实在没有是非之相可言!当然也不可说真体全然无,吾人的见精 ,以及宇宙万物万等,同出一辙,同是一真,并没有二相!这是譬喻一真无是非,真如体中不剩一法,也不少一法,其圆同于太虚,无欠无余。

经文: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是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白话解释:佛陀说:这个能见灵妙光明的见精,以及虚空尘境也与你所说一样,本来都是灵妙光明,无上菩提觉性,是清净圆满的真心。而虚妄心生出形色虚空,以及能闻能见的相分来,譬如有第二个月亮,便有谁是真月?谁又是假月的问题。文殊菩萨啊!只有一个月亮,其中间并没真月假月的问题啊!

开悟圣僧云: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

经文: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白话解释:因此你们现在能观看的见精,与尘境接触有任何种种的发展说明,都是名叫妄想。不能在妄想与现象当中,提出那个是本体的功能,那个不是本体的功能。都是由于吾人的真心精灵妙觉光明的自性,才能令你超出有所指,与无所指的范围。

能返迷归真,了知吾人的见精与万物万象,元是一真之体时,就能超出是非的圈套之外。如果了悟一真法界,则见相二分皆属空中幻花;万色万物与吾人的见性是本来一体,无二无别。能返迷归真,了知吾人的见精与万物万象,元是一真之体时,就能超出是非的圈套之外。如果了悟一真法界,则见相二分皆属空中幻花;万象万物与吾人的见性是本来一体,无二无别。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ㄔ扁)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满十方有何差别?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向佛陀请问说:世尊啊!如果确实像法王所说:能缘的觉性真心,周(ㄔ扁)十方世界,是湛然清净常住不变体性是没有生灭的。但是古来的外道,如娑毗迦罗(黄发)等人所谈劫初难知的冥谛,以及涂灰祼体等各种外道的理论,说有一个真我,遍满十方世界,与佛陀您现在所说的,有什么差别呢?

经文: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造离一切妄虚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白话解释:世尊您曾在楞伽山与大慧菩萨们,敷陈演说佛道与外道不同之义。那些外道时常讲说宇宙万有是自然的产生存在的,佛法是说因缘所生起的,是不同外道所说的境界。我现在观察这个觉性本心,也是自然存在的,根本就是不生不灭,是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好像不是因缘,好像是与外道所说的自然存在一样,到底如何?愿佛明白指示,使大家不堕入群邪,而能得到真实的心,与灵妙觉悟光明的真性。

开悟圣僧云:云何识自心?如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无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

开悟圣僧云:汝之微笑乃佛性作用,行住坐卧不离汝性,搬柴运水不离自性,施为动作皆是汝性之用,称心如意亦是性之用,忧悲苦恼不离汝性,乃至慈悲喜舍亦不离汝性,毕竟成魔成佛皆是性运行也。

经文: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白话解释:佛陀向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已经这样用尽方便之法,真实的义理指示你,你仍然尚未了悟,还是疑惑自性的本体为自然。阿难啊!如果必定是自然的话,自当必须甄审辨明有什么自然固定的体性。你现在观察这个灵妙光明的见性内,是以什么做为自然固定的自体呢?此见性是不是以光明做为自然存在之体呢?或者是以黑暗做自然存在的自己体性呢?或是以空虚做为自然存在的自己体性呢?还是以阻塞做为自然存在的自己体性呢?阿难啊!如果认为光明就是自然存在之体性的话,应该不能看见黑暗才对。如果认为虚空就是自然存在之体性的话,应该不能看到障塞才对。这样乃至认为黑暗就是自然之体的话,那么!当光明出现时,吾人的见性就会断灭,就会失去了自然存在之体性才对,可是为什么又能看见光明呢?

如果以黑暗为自然之体的话,自然不随光明之缘。当光明来时,黑暗就消灭,吾人的见性也应该随着黑暗的消灭而断灭才对。但是为什么当光明来时,仍然能看到光明?既然暗来见暗,明来见明,那么!见性明明是随缘的,那里是自然不变之理呢?

开悟圣僧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不住。

经文: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说:如果这个妙明的见性,不是自然的话,我现在认为是因缘所生的。但是内心仍然未明白其中道理,请问佛陀您,到底是怎样合于因缘的道理呢?

经文: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于明暗。

白话解释:佛陀回答说:你说能见的心性是由因缘所生,那么!我再问你:你现在因为看见外境,能见的心性才会显现在眼前,这个见性是因为光明才有的呢?还是因黑暗才有的呢?或者是因虚空才有的呢?还是因塞碍才有的呢?阿难啊!如果是因为光明才有能见的心性生起,这心性就应该不能看见光明;像这样乃至因空虚或者因为阻塞才有能见的心性生起,也会相同于光明与黑暗一样,不能看见相反的一种。

阿难尊者误认见性是从因缘所生。有所因、有所缘,都是依他而起的性能,如果外境一旦消灭,那么依他之性也随之消失,这个见性与这种依他起性不同,见性是不变之体,不变之体怎会随着外境的生灭而生灭呢?前面是以真如随缘,以破其自然;本处是以真如不变之义,以破其因缘之说。

华严经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华严经云:真如离妄恒寂静,无生无灭普周(ㄔ扁);诸佛境界亦复然,体性平等不增减。

华严经云: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著。

经文: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白话解释:再说,阿难啊!这能见的心性又是以光明为助缘才能看见呢?或者是黑暗为助缘才能看见呢?或者是以虚空为助缘才能看见呢?或者是以阻塞的助缘才能看见呢?阿难啊!如果的以虚空为助缘才有能见的心性生起,这心性就应该不能看见阻塞的助缘;如果是以阻塞为助缘才有能见的心性生起,这心性就应该不能看见虚空的助缘;像这样乃至以光明或者以黑暗为助缘,也会同于虚空与阻塞一样,不能看见相反的助缘。

开悟圣僧云:佛性究竟空寂,无相无色,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可称计,假名施设。

经文: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白话解释:所以应当明白这个真精正觉灵妙光明的见性,既不属于因,也不属于缘。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同时也离不开自然。本来就没有非与不非,或者是与不是可分别,见性是远离不切执相,当体就含宇宙一切万法。

经文: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祗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捉执?

白话解释:你现在为何在于真心实性里面措用心思计度,用各种世间戏论与名词相状,而想要分别测度出真心呢?这就像用手掌撮摩虚空一样,是徒劳而无益,虚空如何能让你执取捉住呢?

因缘自然都是世间上的语言,不论是用什么言辞名相,都是分别心。若论吾人的见性,是不许一丝毫的妄念所停留,是自在光明一灵光的。

开悟圣僧云:以相取相,都成幻妄;以真求真,转见不亲。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向佛陀请问说:世尊啊!如果这样灵妙正觉自性,是非因非缘的话, 尊您为什么时常对比丘们讲说:能见的见性作用,必须具有四种缘。所谓:因于空虚,因于光明,因于心识因于眼睛,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如果眼前不因空的话,就不能见,不因光明也不能见,不因心识不能分别,不因眼睛助缘不能观看事物。空、明心、眼四种因缘凑合,方能完成看见的作用。缺少一缘就不能见之功能。

世尊本意是说明空、明、心、眼等四种缘,可以生识,但是未曾说过四种缘可以生出妙觉明性。若论妙觉明性,是离开空、明、心、眼,实有不变的真体,只不过是假藉四缘而显露见精的作用而已!原来根、尘、识皆是生灭法,缘会则生,缘散则灭。四缘可以生识,而不能生出妙觉明性,因为妙觉明性,自有自体,是不藉缘生故。

开悟圣僧云: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随染净二缘,而有差别,诸圣悟之,一向净用;凡夫迷之,一向染用。轮回涅槃,其体不二。

华严经云:法性无作无变异,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性净亦如是,本性非性离有无。

华严经云: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经文: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白话解释:佛陀向阿难尊者说:我曾经说过世间一切因缘所生的道理,并不是真实性的第一义谛。阿难啊!我再问你:世间上的人都说我能看见,到底怎样才叫做看见?怎样是不见呢?阿难回答说:世人因为有太阳、月亮、灯火的光明,才能看见种种现象,就名叫做看见;如果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看见。

经文: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没有光明的时候,就名叫做不能看见,就应该不能看见黑暗。如果确定能看见黑暗的话,这只是没有光明而已,怎能说是没有看见呢?阿难啊!如果在黑暗的时候,看不见光明,就名叫做不能看见,那么在光明的时候,看不见黑暗,还是一样可以名叫做不能看见。在这二种黑暗光明相状中不能看见相反的一种,都可以名叫做不能看见。

经文: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白话解释:这是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互相变更交替,并不是你的见性,在其中间暂时消失。由此可知,吾人自性功能对黑暗光明二种现象,都可以名叫做看见,怎么说是不见呢?因此阿难啊!你应该明白!看见光明的时候,能见的心性并不就是光明;看见黑暗的时候,能见的心性并不是黑暗;看见虚空的时候,见性也不是虚空;看见阻塞的时候,能见的心性并不就是阻塞。

开悟圣僧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经文: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你,当善思惟,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白话解释:见精不是明暗空塞四缘所有之义,己成就离缘第一义。你更加要明白,吾人能见的本性,在发出能见的作用时是眼识妄见,这能见的真心实性并不是妄见的眼识,能见的真心实性尚且远离妄见的分别执着,这妄见的分别心尚且不能证悟到真心,怎能可以戏论是因缘所生与自然而有,以及是和合相与不是和合相呢?你们这些小乘声闻弟子,心志狭小智慧下劣无法多见广识,不能通达证悟清净的心性实相。我现在教诲你们,你们应该好好参悟思考,不可有疲劳懈怠的作风,才能迈向修证微妙菩提之道路。

清净实相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清净本然,寸丝不挂,一尘不染。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知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 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向佛陀说:世尊!像佛陀世尊您,为我们演说吾人的见性,不是因缘又不是自然,更加不是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内心尚未开悟。现在又听到佛说:能见的真心了见妄见的眼识寺,真心并不是妄见的眼识,心内更加迷闷!愿佛陀大慈大悲施大智慧的眼目,开示我们,关于觉心明净之法,阿难尊者将话说完后,悲伤流泪,顶礼佛陀,一心承受佛陀的圣法旨要。

开悟圣僧云:云何识自心?如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无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

开悟圣僧云:无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

经文: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释迦世尊怜愍阿难尊者以及与会大众,将要演说大总持,三昧正定等,微妙修行的道理。佛陀向阿难尊者说:你虽然是博闻强记,但是只增加知识而已,对于修禅定奢摩他的微细深密观照的功夫来说,心内仍然未能明了,你现在要专心一意听闻,我会为你分别详细开示,也可以使后世未来一切有烦恼漏失的人,能获证菩提佛果!

开悟圣僧云:无生生者,则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

经文: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白话解释:阿难啊!一切众生旋转轮回在世间,都是由二种颠倒分别的妄想执见,当下在该处发生,当下就受所造的业力牵引去轮转生死受果报。什么是二种幻觉妄见呢?第一就是众生个别的业力所形成的妄见。第二就是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妄见。

经文: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白话解释:什么叫做个别业力的妄见呢?阿难啊!犹如世间的人,眼睛患着内外障的病症,夜间看到灯光时,灯光周围另外现有圆形的影子,圆形影子是五彩色一重一重叠成的,你的意思怎样呢?这夜间的灯明所显现的圆光,是灯火本身的颜色呢?或者是眼病妄见的颜色呢?

经文: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图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认为是灯光的形色的话,那么没有眼病的人,为什么不能同样看到这种现象?唯有患眼病的人才能看见呢?假使是能见的功能,所生的形色的话,那么这个能见的作用,就已变成形色了,那么,患眼病的人所看到的圆影,又叫做什么呢?再说,阿难啊!假使这个圆影离开了灯光,仍然单独存在的话,那么应该看到旁边之物,如屏风、帐幕、几桌、筵席等物,都有圆影出现才对。如果圆影离开了能见的作用,还是依然存在的话,应该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但是为什么有眼病的人,他的眼睛又能看见圆影呢?这是比喻根身器界,不是从见而生,如果从见而生,那么此见已经成为根身器界了,那么要以何物去做能见呢?因此要明白根身器界都是从业识变现出来的,非关见性的问题。

开悟圣僧云:大道从来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为众生被业系,四圣六凡油然生。

开悟圣僧云:人人有个真面目,须离知解与见闻,扫却情执入真际,当于言下悟己灵,从此不落凡尘位,振臂一吼绝古今。

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经文: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白话解释:因此应当要明白,光色的显现确实在灯火,能见的眼睛有病才会显现圆影,灯影与见病都是因眼病所引起的,如果能见到眼病,就没有什么疾病可言。所以不应该说这种现象,是灯光或者是眼睛所见的作用。也不能说这种现象不是灯光,或者不是眼睛所见的作用。这种现象不过是病影,全体并没有实在可言,所以不该执此圆影,或是灯所生,是见所生;或者离开灯,离开见而仍存在,不管是说即,或是说离,都是妄情推理想像而已!

开悟圣僧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经文: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白话解释:譬喻像按捏眼睛看见月亮傍边的第二个月影,既不是原有的本体,也不是凭空的影子,为什么呢?因为会看到第二个月亮,就是用手捏住眼睛而成的缘故!凡是有知识的人,就不应该说这种捏住眼睛的根本元因所看见的第二月,就是真月之形,或者不是真月之形。更加不能说捏住眼睛的根本原因所看见的第二个月亮,是离开见能,或者不是离开见能的问题。这灯火的圆影也是像这样,病眼所看到的幻影,到底想凭谁而说它是灯的作用,或者是见的作用呢?何况再去分别它不是灯的作用,或者不是见的作用呢?

经文: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白话解释:么是众生的虚妄执见呢?阿难啊!这个南赡部洲,除四周大海水以外,大约有了三千个岛屿。正中央的大洲东西南北所包括的邦国数量,大国大概有二千三百个,其余的小洲在诸海洋内有二三百国,有的只有一国、有的二国,乃至有的三十国、四十国、五十国不等的国家。

经文: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祗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在某一个小岛屿内,只有两个国家,其中只有一国的人民,共同感受恶业因缘,那么小洲上这个国家当地的众生,就会见一切不吉祥的境界,或者同时看见二个太阳,或者同时看见二个月亮,其中乃至恶气绕日月成晕,黑气蔽日、月令蚀,白气环绕日月像佩,或者半环绕像玦,彗星殒落,流星横飞,恶气负于日上,黑气附于日傍像耳,晨现彩虹,暮现艳蜺,各种恶兆凶相,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看见,另外一个国家的民众看不到,同时也听不到。

经文: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白话解释:阿难啊!我现在为你们就以个别业力的妄见与共同业力的妄见二种事情,进退反覆的合起来说明。阿难啊!像那些众生个别业力的妄见,看见灯光所显的圆影,虽然很像眼前的实在境象,但是终归了是能见的眼睛有病所造成。有眼病就会看到圆影尘劳幻相,不是灯色所造成的。能了见眼病的真心实性,始终都无有妄见的错咎。

开悟圣僧云:无知之众生,不明世间是一面因果录,是生灭不已,总认为世间诸现象,皆是自然有,无因无果而有天生,有不觉不知中犯了无知之大过患,致使迷惑,造业、轮回受苦。

开悟圣僧云: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邪见。

经文:例汝今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白话解释:譬如你现在,以眼睛所看见的山河国土,以及一切众生等,都是由无始以来,由心内虚妄执见的毛病所造成。能见与所见所缘的尘境,很像显现在面前的真实境界。这些现境,本来就是自性本觉光明所起的见分所缘的相分的病态。如感觉能见时就已经起毛病,但是本觉光明的心,能生感觉所缘的本元仍然没有病症。

开悟圣僧云:真如觉性,处于烦恼而不减,证涅槃而不增。四大五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生灭,菩提自性无有生灭。

经文: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知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白话解释:本觉能觉所觉的眼病,这个本觉自然不是在眼病的现象里面,这实在就是能见的功能见到了自己本性,为什么还说真心的觉悟名叫做虚妄的觉闻知见呢?因此你现在看见我与你自己,以及一切世间十类的众生。都是眼病妄见的幻影,不是能照见眼病的真心。那能照见眼病的真心,其体性并不是眼病的妄见,所以不能名叫做妄识妄见。

经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个,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白话解释:阿难啊!像那个国家的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妄见,比例相同于一人个别业力的妄见,一位眼病的人的个别病态,与那一个人共有病态都是一样。个人所见的圆光影像,是眼病所形成的。全国之人共同看见的灾异不祥景象,都是共同业力的恶缘所发生的,都是无始以来的妄见所生起。

经文: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井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白话解释:譬如这个阎浮提上的三千洲,兼须弥山四面的四大海洋,甚至整个娑婆世界,以及十方世界诸有漏的国家,与诸类众生,都是吾人的灵觉光明无漏微妙的心,一念妄动转为见闻觉知,而起虚妄病态,缘自缘他,互相和合而妄生,相互和合而妄死。

经文: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性。

白话解释:如果能远离一切互相和合的因缘,以及不和合的因缘,就能灭除一切生死的本因。而能回归到圆满的正觉菩提,不生不灭的自性本体,得入清净的本心,自性常住的本位。

中观论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则入涅槃果。

阿含经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古德云: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好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

古德诗人云:朝看花开满树红,暮观花落树已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开悟圣僧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经文: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白话解释:阿难啊!汝虽然先悟到本觉微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属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体性,但是你仍然未明白这个本觉根元,不是自然界和合所生,也不是不和合的。

开悟圣僧云:众生有生死,就像见到虚空中之花飞幻影,不知空花客尘如幻,若悟得本自寂然,妙觉性体当下涅槃,圆满普照,如如不动。

经文: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白话解释:阿难啊!我现在再用眼前尘境来问你:你现在还是用一切世间的虚妄思想分别,以为吾人自性本体是和合的诸因缘性,所以自已猜疑迷惑,以为证悟菩提觉心,是与自然界的现象和合而生起的。

经文: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白话解释:你现在灵妙清净的见精,究竟是与光明和合呢,或者与黑暗和合呢?还是与通达和合呢?或者与阻塞和合呢?如果与光明和合的话,就请你观看光明的现象,当光明显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其间何处参杂你能见的自性呢?如果见性有形相可以辨别的话,参杂以后,又变成什么形相呢?

经文: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如果光明不是能见的心,怎么看见光明呢?如果光明就是能见的心,怎能会能见看见自己的能见呢?如果能见的心性确实圆满无缺,就不需要与光明和合,如果光明相圆满无缺也不需要能见的心性参合。能见的心性与光明相的名字体性必定不同,二种一旦混合必定变成另外新的相状,而失去那能见的心性与光明相的原本名字,参杂相合也必失去光明相与能见心性的体性,所以心性参合光明是不合义理的。其他如黑暗通达,以及那些阻塞,都是同样的道理。

经文: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其次阿难啊!又你现在灵妙清净的见精,究竟是与光明和合呢?还是与黑暗和合呢?或者是与通达和合呢?还是与阻塞和合呢?如果认为是与光明和合的话,到了黑暗的时候,光明的现象已经消灭,那么吾人的见性自,就不能再与黑暗和合怎么再见到黑暗呢?假使看见黑暗的时候,不与黑暗和合,仍然与光明和合的话,就不算是看见光明。既然不是看见光明,为什么与光明和合时,了知光明而不是黑暗呢?其他如黑暗、通达,以及阻塞等事,都是同样的道理。

开悟圣僧云: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来去相;(ㄔ扁)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宝藏,如是息一体三宝常现前。

开悟圣僧云: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开悟圣僧云:未曾死,何用论生!本是无生,今亦无死;当生即是无生,当死即是无死,非离生法说有无生,何以故?生死不二也。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向佛陀说:世尊!照我的思考,这个灵妙正觉的本元,与所缘的尘境,以及识心妄念的分别思虑,不能和合的吧!见分相分皆不离自证分,果了悟非即、非离、非一、非异等四义,就能了万法实在不出一心,一心能藏万法。合非和合只不过是依他起的分别,而生起虚妄的现象。

六祖坛经云: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 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经文:佛言:汝今又言,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白话解释:佛陀回答说:你现在又说,吾人自性本体与自然界的现象不相和合。我再问你!所谓这个灵妙的见精,不与前尘外境和合,到底是不与光明相合呢?或者是不与黑暗相合呢?还是不与通达相合呢?或者是不与阻塞相合呢?

经文: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如果见精不与明合的话,那么吾人能见的自性与光明,必定有自己的边际界畔。你详细的观察,到底什么处所是光明呢?什么处所是能见的心性呢?当见棈与光明接触的时候,两者之间,什么地方是两种边际的界畔呢?阿难啊!如果光明的边际里,必定无有见精的话,那么光明与心性不相连接,自然不能明白光明相状的所在,所谓界畔怎能成立呢?其他如黑暗,以及通达、阻塞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经文: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群塞,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又吾人灵妙的见精,所谓不与前应外境和合,到底是不与光明和合呢?或者是不与黑暗相合?或者不与通达相合?还是不与阻塞相合呢?假使不与光明相合的话,那么!能见的见精与光明的现象,就会互相违背,各不相干。像耳朵与光明,根本就不相触合一一样。能见的见性当且不知光明现象在那里,怎么可以辨别明白合与不合的道理呢?其他如黑暗、通达,以及阻塞等,也会像这样不合理。

六祖坛经云: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不能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自性自解脱。

开悟圣憎云:一念未生前,本来真面目,即此心之头,观心即观佛。

开悟祖师云:本来无佛可念,无禅可参,只要诸执断尽,人法俱空,赤颗颗,光烁泺,寸丝不挂,皆不可得,连不可得亦不可得,此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直见本体,了无余地。

开悟圣僧云: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似火分灯,灯灯是火。

经文: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处妄有生,因缘别离,处妄名灭。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还是不明白一切虚浮不实的尘境,诸幻化的现象,随时随地出现,也随时随地灭尽。这种幻化虚妄的现象,形成自然界的种种相,这种幻相之性,它所依的体性真正是灵妙光明的心体。像这样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都是由因缘和合虚妄生起而有存在,等因缘分别离散,虚妄名相也就消灭。

大智度论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五阴:色、受、想、行、识。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灵妙正觉光明本体所现之相。

经文: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生死了无所得。

白话解释:实在不知生灭去来的作用,都是自性本体的如来藏性,常住灵妙光明,不动周遍圆满,妙真如性的显现变化的!假使在自性真常里,想要探求有什么去,来、迷、悟、生、死各种变化,终了还是找不到的。

开悟圣僧: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住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气,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

经文: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啊!为何五阴就是本来如来藏性妙真如性的功能呢?阿难啊!譬如有一个人用清净的眼睛,去观看明朗的天空,自然唯一晴空一片,渺无一物。这个人无缘无故不动眼睛向空中瞪视,瞪一久,眼神经便会变成疲劳,便会在虚空中别见狂乱的幻影光华,又会看到其他一切狂乱不平常的景象。你要明白!色阴虚妄的情形,也与这种空华一样。

五阴之相虽然虚妄,但是其性却是本真,如来藏是真心随缘之用。不变而常随缘,随缘而常不变,故曰如来藏。

藏是含藏之意,是说明五阴的一一法皆在藏性里面,如来藏一体具足万法,万法不离一体,一真一切真,五阴皆真,一如一切如,五阴皆如,全相皆性,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众生与一切诸法,皆有缘起,不出如来藏性;迷时则有生死去来,悟时则不动妙真如性。

经文:阿难!是诸空华非从空来,非从目来。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些空华幻影不是从虚空中来的,也不是从眼睛出来的。阿难啊!如果是从虚空来的话,既然从虚空来的,也应该还入虚空里。但是虚空如果有内外可出入,就不能成为虚无空洞的虚空了,虚空如果有内外实体不是虚空的,自然不能再容入那些狂华幻影在里面生起与消灭。正像阿难你的身体,不能再容入一个阿难一样。

开悟祖师云:千经万论,皆是令人离于身心破于执着,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指归真空本体。

开悟圣僧云:舍本外求远家乡,狂心歇处见娘面;菩提涅槃非外求,回光返照法王现。

经文: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又见华时目应无翳眼,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释:如果狂华是从眼睛而出来的话,既然从眼睛而出来的,当然也应该还入眼睛才对。这个狂华既然从眼睛而出来的,那么自己当然可以看见。那么自己当然可以看见光华的出处。如果光华有见物的功能,在光华出去时,眼睛之内会归于空净,旋转回归时应当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如果光华是不能见物的话,光华出去时就会遮蔽虚空,转回来时,也应该会遮蔽吾人的眼睛。再说:看见光华时,眼睛应该没受到遮蔽,为什么须要晴朗的虚空,才能现在清明的眼睛呢?因此之故,应该要明白!色阴是虚妄暂有的现象,本来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教人了悟性真之理。虽然色阴之法,观其相时,知其元妄,若观察它的性时,就发觉为元真。不管是生,或者是灭,都不离当处,也不离自心,就像狂华不离虚空一样,华体即为空体!本非因缘就是说明色阴的元性,是由如来藏性常住不动,体恒不变而生的缘故!如来性藏妙明周圆,用恒随缘,故说非自然性。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忘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一个人,四肢脚手宴然安静舒服,全身百筋骨调和顺适,忽然忘记身体的存在,此时心性没有违逆与顺适的感受。此人无无故用二只手掌在虚空里互相摩擦,因此二只手掌中间产生幻妄涩滑,冷热的感觉,人生一切感受的阴积也正像这样。

经文: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此幻妄感受现象,不是由虚空而来,也不是从手掌而出,阿难啊!如果是从虚空出来的,既然能使手掌有所怠触,为什么不使身体的其化份同时有所感觉呢?不应该说虚空有意选择手掌来感触啊!

经文: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时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释:如果是由手掌所出的话,应该不须要靠手摩擦就已感触才对。既然是由手掌出来,二掌相合摩擦手掌就有感受。那么,二掌相离之时冷热的感触应该就归入手里才是。同时手臂、手腕、筋骨、脑髓等,也应该会感觉冷热归入时踪迹所在。如果确实必定心有感觉,了知它从手掌出从手掌入,为什么还要等待二掌相合摩擦才会了知呢?才名叫做感触呢?因此之故,你要明白,一切感受的阴积,都是真心里面虚妄不实的感觉,本来就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受阴从其相来说,属虚妄;从其性观之,受阴本来就是妙觉光明的体性,是随缘发现,其性本非生灭之法,亦非自然界的性能!

开悟圣僧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开悟祖师云:悟生死性者,生死是涅槃;迷涅槃性者,涅槃是生死。

开悟圣僧云:作佛用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人谈说到酸梅,他的口中便会流出嘴涎,想到脚踏悬崖的时候,他的脚底心就会感觉酸软畏涩。一切想阴虚妄之事,也与这种道理一样。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开悟圣僧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经文: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释:阿难啊!像这种酸酢之说所引起而流口水,既然不是从酸梅所出生,也不是从口入而出,阿难啊!如果酸梅生出的话,酸梅应该自己会说酸,何必等待人谈呢?假使认为口水是从口入而出的话,自然应该是由里听到,何必等待耳朵听后才会流口水呢?如果只有耳朵听闻到,这口水为什么不从耳朵流出来呢?想到脚踏悬崖就觉得脚底心酸软,就与酸梅而流出口水相类似。因此之故,你应当要明白!想阴都是真心里面虚幻不实的妄想,本来就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经文: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一股暴流的洪水,波浪互相连续,前浪与后浪不会互相超越混乱,行阴虚妄的现象,也是像这样的迁流不断啊!

众生自无始以来,长劫轮回,迁流不息,都是受行阴所驱使!念念相续不断,刹那无常,念念迁谢,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没有休息,是故大圣世尊将行阴比喻如暴流一样,生灭未曾间断故。

经文: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暴流的性能,不是由虚空产生,也不是因为水而有,更加不是水性一定要流,但是也不是离开虚空与水而有。像这样阿难啊!假使水流从空而产生的话,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里,都成为无尽的流水,所有世界自然都受到沉沦淹溺!

空是譬喻真如,水是譬喻藏识(第八识),暴流譬喻行阴,行阴虽然不是真如与藏识,但是也不是离开真如与藏识!

开悟圣僧云: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开悟祖师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云菩提。

开悟祖师云:佛者令人觉,法者令人悟;若不觉不悟,觅外佛取外法,即非佛法也。

开悟圣僧云:菩萨安住于佛法,心触万境都无染着,亦不舍离万境,不即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清净无为,佛自现前。

经文: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释:如果认为暴流是因水自身所具有的话,那么这暴流,其自性不是原来能产生的水,暴流应该离水之外,另有处所,另有相状,现在应该各别现于眼前才对。如果认为暴流就是水性的话,那么当水澄清静止不急流之时,就应该不是水的体性了。如果认为暴流是离开虚空与水而独存,但是虚空没有内外,离水以外也不会有暴流。因此之故,应当要明白!行阴都是真心里面虚妄不实的幻用,本来就不是实在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这是譬喻行阴若因业识而的话,这个行阴之性,与业识之性,应有不同,亦应另有分别的相状。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这是譬喻行阴并不是业识,行阴如果是业识,那么为什么八识不动时,虚妄的行阴就失去所衣,而不生起作用呢?因此行阴并不是藏识。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这是譬喻行阴虽然是虚妄,不离开八识,但无明风若不动时,那么行阴并没有可依,此时性海中的水汳不兴起,性海自澄清。

虚空不生,那么真如就寂静,所以行阴也不离如来藏识而别有其事,此乃明显与事实!世界众生从无始劫来,会受种种生死生灭的痛苦,都是受行阴所驱使!众生在迷时,就像大海起波而妄动,就是虚妄的行阴作怪;在悟时,就像海波静止,是为不变的真如体中,所发出的大用!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一个人,拿一个频伽(妙音鸟}的瓶子,塞住瓶子的两个孔口,瓶内装满虚空用手擎拿着,外出远行千里,要用瓶里的虚空去赠送其他国家的人。识阴虚妄之事,也与这种道理一样。这是欲显识阴就是如来藏性之理!以瓶外之空譬喻藏性,瓶内之空譬喻为识阴,而空性本来并无二样,只因迷执而成为二。

性觉真空,本来周(ㄔ扁)法界,迷而为心,迷惑为身内,因此被迁流不息随妄业牵制,狂入六道,妄生妄死。如果能了悟识阴原是唯心的种种妄境,觉知了不可得,就会恢复本来面目,成就正觉佛性。

经文: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释:阿难啊!瓶子里的虚空,不是从那边的空间带来,也不是从这个处所的空间装入。像这样阿难啊!如果是从原来的地方带来,那么这个瓶里既然装了虚空,这个瓶子原本的地方,应该会缺少了一瓶的虚空。假使是由这个地方的空间装入的话,打开孔口倒瓶子时,应该看见虚空出来。因此之故,应该要明白,识阴乃是虚妄,本来就不是实在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真实体性。

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识性本来周,本无去来,何有出入之理!只因随缘而有了异称。在因位有赖耶异熟之名,在果地上有无垢庵摩之号,但是其性,是同出一辙!

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这是譬喻湛然不动的精明本体,虽然分湛他方,但是本来湛明之体,实在没有丝毫的欠少!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这是譬喻众生往还于六道,被业行牵着神识而走,出入六道不觉不知,神识出入都是虚生妄死,而圆明精湛之体,乃一点点也没有损伤!

识阴虚妄:识阴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生死去来,都是虚妄不实,其性乃是真如。

识阴本非因阴:识阴虽然流溢奔色,奔声,但其性体是一精明不动之体,实在不与外境之声色俱生灭,其性识觉明,不借因缘,不随因缘而生灭也!

识阴非自然性:识阴虽然有不变之体,也有圆照法界之作用,更能识别外境之功能,在了别外境中为物所转,故曰非自然性。

开悟圣僧云: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可称夸。不生不灭法王现,堪然一片真如性。清净法身如虚空,迷失皆因一念差。

法语:法身昼夜无得失,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头上安头转增迷。

            万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画物物成形,六凡四圣皆心画,诸佛当初也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