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悟圣僧云:‘六根门头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随君;可惜诸君不相识,害得永劫受苦轮。’
2
楞严经第三卷大意:释迦世尊不但破斥五阴是虚妄,同时也说明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七大等,皆是假有幻化之相,所谓生理、物理、心理,宇宙天地万物万象、时间、空间等,同样都是虚妄暂有的假体,当体即空,原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变现!如来说法至此,不但阿难尊者因此而开悟,同时楞严会上的大众,也都各各明白真心满十方的真理!尤其是阿难尊者,他感动得当场赞叹感谢佛陀的恩惠,发起乘愿再来的大愿!
3
经文:‘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4
白话解释:其次阿难!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攀缘入处的作用,就是本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5
六入就是六根、六入之入,有两种意义:一为能入,是能入尘取境之意。第二为所入,为尘所入之处,亦可称为六处。
6
真如是统摄万法,唯是一心,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六入仍然是妙真如性,也是本如来藏性。
7
经文:‘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8
白话解释:吾人的眼睛瞪视虚空一久,就会发生疲劳,就会看到空中的狂华,这个眼睛与疲劳所见幻相,这二种都是菩提自性所发出的变态。因为在明暗二种妄尘,而引发能见的眼识居于眼根器官中,攀缘吸收这些色尘影象,名叫做能见的性能。这能见的眼识离开光明与黑暗二种虚妄尘相的话,毕竟是没有自己实在的体性。
9
经文:‘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0
白话解释:因此,阿难!你应该要明白!这个能见的眼识,不是从光明与黑暗而来,也不是从眼根生出来,也不是从虚空生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眼识是从光明出来,当黑暗的时候,眼识就会随着光明而消灭,应该不能看见黑暗;如果眼识是从黑暗出来,当光明的时候,眼识就会随着黑暗而消灭,应该不能看见光明才对;如果是从眼根生出来,但是如果没有光明与黑暗二种尘象时,是不能发生看见的作用。可见这个能见的精灵,本来就没有自性,必依外尘而起的。如果能见的眼识是从虚空生出来,向前能看见色尘万象,归返回来,应当能看见眼根。再说,如果是由虚空而生的话,那么虚空自己在看物,与你的眼识攀缘出入有何相关呢?因此之故,能见的眼识出入是真心里面虚妄不实的幻用,本来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11
开悟圣僧云:‘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减,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缘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识解,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景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大涅槃性。’
12
开悟圣僧云:‘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来去相,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如是自心一体三宝常现前。’
13
开悟圣僧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14
开悟圣僧云:‘圣者解脱境界,不着三界,不离三界。’
15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16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人,用两只手指头,很快的塞住他的两个耳孔,耳朵塞久了,就会发生疲劳,所以头脑里面就会有发出嗡嗡的声音,耳朵与疲劳的作用,都是正觉自性内,瞪久所发的疲劳现象。因为有了震动有声与无声寂静二种虚妄声尘,引发能听闻的耳识居于耳根器官内,吸收这些声尘震动现象,名叫做听闻的性能。这个听闻的耳识如果离开动与静二种现象的话,毕竟是没有自己真正的体性了。
17
经文:‘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来,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8
白话解释:因此,阿难啊!你要明白!这个能听闻的耳识,不是从动静的声音而来的,也不是由耳朵产生出来的,也不是从虚空产生,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能听的耳识是从无声的静境而来的话,当听到有声的动境时,闻性应该会消灭,应该不能听到有声的动境。如果能听的耳识是从震动的声音产生出来的,当寂静的时候,耳识就会随着震动的声音消灭,应该耳朵不能感觉无声的静境。
19
如果是从耳朵产生出来,必定不须要动静二种境界,能能听闻作用。因此,就能明白能听闻的体性,本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如果耳识是从虚空产生出来,虚空既然有听闻的性能作用,就不能算是虚空。再说:虚空自己会产生听闻,与你的耳识出入有什么关系呢?因此应当要明白,耳识攀缘出入是真心内虚妄不实的幻用,本来就不是由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20
开悟圣僧云:‘一念净,佛界缘起;一念染,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是十界种子。’
21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其中,吸此尘象,名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22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一人,用力紧缩他的鼻孔,鼻子缩久,会发生疲劳,就会在鼻孔内,嗅闻到清凉的感触,因为有这种冷触,便会分别出通塞虚实,像这样乃至嗅知各种香臭气味。这鼻子与疲劳作用,都是菩提觉性,瞪久所发出的劳相。因为有通塞二种现象,吾人的嗅觉作用发生在这里面,吸取这种通塞的现象,名叫做嗅觉的性能,这能嗅闻的鼻识如果离开畅通与阻塞二种现象的话,毕竟是没有一个能嗅的自体。
23
开悟圣僧:‘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如是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与空相应,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24
开悟圣僧云:‘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曾青不曾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内非外,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即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25
开悟圣僧云:‘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当知有生有灭落于有,不生不灭落于无,都是如来方便对治之妙说。’
26
经文:‘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27
白话解释:应当要明白这个能嗅闻的鼻识,不是从通塞产生出来,也不是从鼻根而出来,更加不是从虚空所生。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能嗅闻的鼻识是从通畅产生出来的话,那么当鼻子塞住的时候,嗅闻的鼻识就会随着消灭,怎能会感受阻塞呢?如果鼻识是因为鼻息阻塞而有的话,那么当畅通的时候,就不会有能嗅闻的鼻识,为什么还会了解香臭等感触呢?如果鼻识是从鼻根产生出来的,但是在没有通塞二境时,是不能发生嗅闻的作用。照这样就可明白鼻子能嗅的机能,本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如果鼻识是从虚空产生出来,这个虚空的嗅觉,应当可以回转嗅到你的鼻子,而且虚空自有嗅觉的作用,与你鼻识攀缘出入有什么关系呢?因此之故,应该要明白!鼻识攀缘出入是真心内虚妄不实的幻用,本来不属于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28
鼻子内外感受的鼻入,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缘生缘灭,生无处所,灭无去处。虽然如是,其性仍然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属因缘所生,也非自然性,本来没有名言。若执着嗅闻之性,是从香臭二尘所生,就堕入因缘;若执为从能嗅的鼻根所生,就堕于自然。其实嗅觉性能,本来就没有离开真如之体,因为执着为因缘与自然的二边,所以才会落于能所对立。
29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30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一个人,用舌舐自己的嘴唇,久熟而舐使疲劳现象。此人身体如果有病,就会感觉所舐是苦味。如果身体健康无病,舌头就会稍微有甜味的感觉。因为甜味与苦味的不同,才会显出舌头的感觉作用,舌头不动的时候,那种不甜不苦的淡味就会常在,须知口舌与味道的作用,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变态。因为甜苦与淡二种虚妄的尘象,引发出能知味的舌识居于舌根内,吸收这些甜苦等味尘境象,名叫做能了知味觉的性能,这知味的性能,如果离开甜苦与淡二种妄尘的话,毕竟是没有自体可言。
31
开悟圣僧云:‘观诸法缘起,离却一切戏论颠倒,悟入诸法缘起寂灭性,这便是中道妙观,就是道谛中心。’
32
阿含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
33
经文:‘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34
白话解释:因此,阿难啊!你应当要明白!这能尝知甜苦淡等味的知觉作用,不是由甜苦产生出来,也不是由淡味而有,不是从舌头而出,更加不是从虚空所产生。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舌头尝味的舌识,是从甜苦而来的话,在尝到淡味的时候,舌识的知觉就会消灭,怎能还可以了知是淡味呢?假使舌识是从淡味产生的话,当尝到甜味的时后,舌识知觉就会消灭,怎能明白是甜苦二种现象呢?如果舌识是从舌根产生出来的话,如果没有甜淡苦等味尘现象时,是不能发生感觉的作用。因此要明白!尝味舌根舌识,本来就没有自性。如果舌识是从虚空产生出来的话,是虚空自己尝知滋味,不是你的口舌尝知,又既然是虚空自己尝知,与你舌识攀缘出入有什关系呢?因此之故,应当要明白!舌识分别攀缘出入本是真心内虚妄不实的幻用,本来不属于因缘,也不属自然界的性能。
35
六入之舌入其境界现象,虽然是虚妄幻化,可是舌入之性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在真如妙性当中,本来并没有能所,是随缘而参杂各种因缘法,实在也不离自心实体。
36
开悟圣僧云:‘菩萨行者,从缘起之生灭中彻见寂灭性,体证一切法无差别相,从毕竟空寂之观点看一切,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
37
诸佛正法三大原则: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
38
三法印是依缘起之生灭与寂灭而说,法印有三,生灭与不生灭,却只有二义;若能彻悟缘起法相之空寂,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39
维摩诘经云:‘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40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41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一个人,用一只冷手,去接触另外一只热手,如果冷手温度过低,热手就会随冷手而下降温度。假使热手的温度高,冷手的温度就会随热手而升高温度。如是这样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的感触,显于两手相离时,也有知觉的作用,冷热互相交流如果成就,时间一久,就会发生感触的疲劳现象,须知身体与感触疲劳的现象,都是正觉菩提心中,瞪久所发生的劳相。由分开与接触二种妄尘,引发触觉身识居在身体内,吸收触知这些所缘的尘象,名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体性,如果离开分开与接触二种,或违或顺的感觉作用的话,毕竟是无有自体可言。
42
经文:‘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来,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43
白话解释:因此,阿难啊!你应该要明白!这个知觉身识的作用,不是由离开与接触来,也不是从违背与随顺才有,不从身体而出,更加不是由虚空而产生。为什么呢?假使是从接触而产生出的话,当相离不触之时就已经消灭,怎能还可以感觉明白相离呢?违逆心意与顺合心意二作用,也与这种道理一样!如果身体的身识是从身根所产生出来的,必定没有相离、相合、违逆顺意等四种所缘的尘相就能单独产生,但是事实不然。因此就明白你触觉身识的了知,元来就没有独立的体性。假使是虚空所产生的话,虚空自会有知觉,与你的触觉身识攀缘出入有什么关系呢?因此应当要明白!触觉身识攀缘出入是真心内虚妄不实的幻用,至于其性,就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44
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45
白话解释:阿难啊!譬如有一个人,劳苦疲倦时就要睡眠,睡饱了就会觉醒。看过的世事就会记忆,失去了记忆名之忘记,这就是人生的颠倒之相,是生住异灭的人生过程。人类吸收这种习惯,而存留在于心内,不相超越而有次序一般的潜伏着,大家称之为意识知觉作用。须知意识与知觉作用的疲劳现象,都是正觉菩提心中瞪久而发生的劳相。因为在于生灭二种妄尘当中,内集能知的意识居于心内,吸收撮集心里的万法影相尘劳。见闻等功用如果想回转而逆流,也缘不到意根之地,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性能,如果离开睡眠、清醒,以及生灭等作用的话,毕竟是没有自体可言。
46
吾人知觉性能的意入,如果离开清醒、睡眠,以及生灭等,相对的作用时,毕竟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
47
开悟圣僧云:‘佛是大幻师,转大法轮,成大幻涅槃;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
48
开悟圣僧云:‘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修有证,即同增上慢人,真空无滞,应用无穷。’
49
华严经云:‘菩萨忍受一切恶果,对众生心平等而不动摇,如大地。’
50
无论有人非议或者褒奖,能忍受他人毁誉褒贬所影响,而默然地完成自己该做之事,是名充满自信之人,是八风吃不动之人,必可成大器是也。
51
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着。’
52
经文:‘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53
白话解释:因此,阿难啊!你应该要明白!这个能觉知的意识根本,不是从清醒与睡眠而来,也不是从所缘影相生起或者所缘影相消灭而有,不是从意根产生出来,也不是从虚空所生,为什么呢?如果意识是从醒寤产生出来的话,到了睡眠的时候就会随着清醒而消灭,将凭什么而睡眠呢?如果意识是由所缘的影相生起才有的话,当所缘的影相消灭之时,意识就如同无,又是谁去了知受灭的现象呢?如果假使是从所缘影相的消灭而有意识生起的话,当所缘影相生起之时,意识就会随着消灭而消灭,谁去了知所生起的万法影相呢?意识如果是从意根生出,但是醒与睡二种现象,是随着内心才会发生作用,如果离开醒睡的开合二体的作用时,这个觉知意识作用,等于是空中的狂华,毕竟是无有自性可得!假使意识是从虚空产生的话,自然是虚空自己的觉知,与你的意识攀缘出入有什么关系呢?因此之故,你要明白!意识攀缘出入是真心内虚妄不实的幻用,其性本来不属于因缘,也不属自然的性能。
54
经文:‘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55
白话解释:其次,阿难啊!为什么六根与六尘的十二处的本能,都是本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呢?
56
如果能了悟一处之相本是虚妄暂有的现象,就能破灭一处,达到十二处皆破之理。六根中其中一根能解脱,其余五根也会同时解脱,因为六根六尘是相依靠而成十二处;一处结缚,统统结缚,一处解脱,全部可解脱。世尊是破“处无处所”,而融归如来藏性,与七处征心之破“心无处所”,正好完成心与处皆空之理。
57
开悟圣僧云:‘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58
经文:阿难!汝且观此祗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59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现在展开眼睛,看这个祇陀树林,以及园里面的泉池等物,在你的意思如何!这些色相,是否因为有色相才会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呢?或者是有眼睛才会生出色相的现象呢?
60
开悟圣僧云:‘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法身堂堂而住。’
61
开悟圣僧云:‘佛说一切法,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62
开悟圣僧云:‘本源清净,佛上更不着一物,自性荡荡,沾染不得。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得住,如是无住而住,住而无住。’
63
开悟圣僧云:‘人在生死流转中,一切苦乐、人我、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在这动乱万千流转当中,当下即是无常、无我,圣者于此速证涅槃之平等寂静解脱。’
64
开悟圣僧云:‘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浪静之际,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之际,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
65
经文:‘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66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是由眼睛而生出色相的现象的话,当眼睛看见虚空时,虚空并没有色质的物象,那么,色相的性能应该会消灭,色性既然消灭,就会烦出一切都没有,色相的现象性能既然没有,谁又能明白那个就是虚空呢?由眼根而生出虚空的事,也是同于这个道理。假使是色相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的话,你看那个虚空,并没有色质的物象,见的性能也应该会消灭,见能既然消灭,那么一切都无,谁又能明白虚空与色质的物象呢?因此之故,当知看见的性能与色相、虚空,都没有固定的所在。可见得色相与见能,二者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其性本来不属于因缘所生之法,也非自然界的性能。
67
经文:‘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68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再听这个祗陀园里面,要吃饭时,就打鼓,集合众人时,就扣钟,钟鼓的声音,前后连续,在你的意思如何?这是声音来到你的耳边呢?还是你的耳朵到了声音那边去呢?
69
经文:‘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边,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70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是声音来到耳边的话,就与我为了乞食而到了舍卫城一样,那时在祗陀园里,就没有我。同样的,这些声音如果必定是来到阿难你的耳边的话,其他的人,如目犍连、迦叶等人,应该不再听到才对。更何况这里的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出家人,应该也不再听到才对。但是为什么他们听到钟声,就会同时来到吃饭的地方呢?如果认为你的耳朵到达声音的地方的话,就好像我回到祇陀园里时,舍卫城就已经没有了我在彼处一样,你听到鼓声时,你的耳朵已经到了打鼓的地方,在钟声同时响出时,应该不能同时听到才对,更何况同一时间内,还有象马牛羊等种种的杂音鸣出,那怎能全部听闻到!如果认为没有来往的话,就不能有所听到了。
71
开悟圣僧云:‘缘来勿拒,缘去勿留;缘来勿喜,缘去勿悲。’
72
开悟圣僧云:‘念佛休论闲与忙,时时无间始相应;一声唤醒慈悲主,刹刹尘尘是净邦。’
73
开悟圣僧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感应非前后,生佛同一体。’
74
开悟圣僧云:‘终日骑牛不见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里追寻觅不得,忽尔觉知我骑牛。’
75
经文:‘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76
白话解释:因此之故,当知听觉与音声,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听觉与声音二处,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其性本来不属于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的真实体性。
77
经文:‘阿难!汝又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78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现在再嗅这个炉中所燃的栴檀香气,这种香木,如果燃烧一铢时,在舍卫城四十里内都会嗅到香气,在你的意思如何?这种香气是否生于栴檀香木呢?还是产生在你的鼻子呢?或者产生于虚空呢?
79
鼻子与香气之相,都是因缘所生之法,是虚妄暂有,佛陀由香气没有实处,来征破香与鼻子等处乃虚妄之相,以显示出微妙之如来藏性。
80
经文:‘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住,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 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81
白话解释:阿难!如果这种香气是产生在你的鼻子的话,既然说是鼻子所生,自然的香气应该从鼻子内喷出来才对。鼻子不是栴檀木,为什么鼻子内有栴檀的香气呢?再说,你在嗅闻到香气时,应当是由鼻子吸入,鼻子内既然会呼出香气,而硬说嗅闻到香气,这是不合理的。假使说香气是生于虚空,但是虚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香气应该也会永远存在才对,为什么还要靠着炉中燃烧这种枯木才会有香气呢?如果认为香气是发生在于香木的话,那么这种香质,因为燃烧而变成烟气的。如果鼻子嗅到香气时,应该会先受到烟气所笼罩才对,但是当烟气腾空,尚未散布到太远时,在四十里内的人,为什么已经能嗅闻到香气呢?因此之故,应该要明白!香尘与鼻根,包括嗅觉性能,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嗅觉性能香气尘象,二处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其性本来不属于因缘,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82
经文:‘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83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在平常要吃饭的早餐午餐二个时候,在群众内持去乞化,其中或遇到酥酪醍醐,叫做上等的滋味。在你的意思如何?这种滋味,是从虚空内产生呢?还是从舌头产生呢?或者从食物内产生呢?
84
舌头与味尘之相,也是因缘所生之法,是虚妄暂有现象,其性能本是如来藏性。
85
开悟圣僧云:‘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即是一切处而显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若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
86
开悟圣僧云:‘真如法身,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
87
开悟圣僧云:‘所有众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88
开悟圣僧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89
经文:‘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推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90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认为这种滋味,是从你的舌头产生出来的话,但是在的嘴内只有一个舌头,舌头这时候已经成为酥酪之味,再遇到黑石蜜︵甘蔗黑糖︶时,应该不会再变移才对。但是如果舌头不变移的话,就不能称为明白滋味。如果会变移的话,舌头并没有多条,为什么多种的滋味,会被一个舌头所尝知呢?如果滋味是从食物产生出来的话,但是食物并没有识别的知觉,怎能自己可以尝知滋味呢?再说:如果食物自知滋味,就等于是他人在饮食,与你有何相干呢?怎能名叫做舌头尝味的知觉呢?如果认为滋味是从虚空产生出来的话,那么你试尝啖虚空,虚空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这个虚空是咸味的话,那么既然咸了你的舌头,也会同时咸了你的面,那么,这个世界的人,都变成与海中的鱼类一样了。而且既然时常受咸味,就不能明白什么是淡味,如果不能识别相对的淡味的话,也就不能觉知咸味,对各种滋味必定没有任何了知,怎能名叫做尝知滋味呢?因此之故,应当要明白,滋味、舌头,与能尝味的味觉舌识,都没有实在的处所,也就是说,能尝味的舌识与味尘,二种都是真心实性内虚妄不实的幻境,本来就不是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91
味尘、舌头、味觉,都没有处所,都没有自体可得,是幻化虚妄暂有的现象,若推其性,乃是不变,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性,只是随缘而用,是一真如性,本如来藏。
92
经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93
白话解释:阿难!你平常在早晨的时候,用手摸你自己的头,你的意思如何?这摩触所产生的知觉,能感触的是在那里?能感触的是在手里呢?还是在头上呢?
94
比丘应默诵:‘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95
经文:‘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头与手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96
白话解释:如果能感触是在手的话,头就无有知觉,如何能成为摩触呢?如果知觉是头的话,手就没有知觉作用,怎能名叫做摩触呢?如果头与手都有触觉,那么!阿难你一人,应该有二个身体。如果头与手是一个知觉所生的感触,那么手与头,应该是一体了。如果真的是一体的话,两方的感触就不能成立。如果是二体的话,所触的尘象,又当属于谁呢?如果在能摸之手,就不在所摸之头;若在所摸之头,就不在能摸之手。不应该说这时候乃是虚空与你发生感触啊!因此之故,你应该要明白!触觉身识与身体,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身根与触尘二处,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本来不属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97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98
修行成佛是伟大神圣的大事业,大工程,别人从中诽谤讥笑,这与生死无关,与转凡入圣了无痛痒,因为将后成佛证果是你自己所得,解脱涅槃别人也无法得取;别人诽谤讥笑是因,堕落是果。若如是正见,何妨邪魔骚扰道心,焉有不证果位之理也。
99
别人只能作抛砖引玉之举,大作狮子吼,弘宗演教,但是不能代劳他人修行办生死大业;别人只能点破迷津,不能代劳他人受无尽业报之苦,毕竟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100
开悟圣僧云:‘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
101
经文:‘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102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平常在意识当中所生的善、恶、无记等三种性能,生成种种的法则。这个思想法则是否即是由心所生的呢?或者离心以外,别有一个方所呢?
103
经文:‘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04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心内的万法影相就是心意所生的话,就不是外尘影相。既然不是心所缘之境,怎能成为心意所缘的处所呢?如果心内法尘乃离开自心,别有自己的方向处所的话,那么法尘的体性,是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呢?如果有知觉?就叫做心意,离开你自心而又有知,就不是所缘的尘境,是与他人的心量一样。如果这也是你的自心的话,为什么你的心更分离成为二个呢?如果万法影相是无知,又不是外在的色、声、香、味、离合、冷、暖,与虚空形象等物象,那么,它应当存在那里呢?现在的色相与虚空,都没有表示,不应该说人间以外,虚空世界以外更有藏万法影相的所在吧!如果不是心识所缘之境的话,法尘之处,要从何处去建立呢?因此之故,当知思想法则与心识两种现象,都没有一定的所在,也就是说,意根与法尘二处,都是虚妄暂有的现象,本来不属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性能。
105
经文:‘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106
白话解释:佛陀又说:阿难啊!为什么十八界的本能,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本体功能呢?
107
十八界当体就是如来藏性之理,是佛陀为了色心二迷俱重的人所阐述的,界就是界限,是六根、六尘、六识的界限边际。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吾人的身心,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外界的现象与思想法则,在六根与六尘的中间,能了别而灵知的,就是所谓六识。六根就是能缘的边际,六尘是被所缘的外界,六识是根尘相对生识别的边际。
108
六祖坛经云:‘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名无念,用即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109
经文:‘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110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你所了解,眼睛与色尘做为助缘,而产生出能见的眼识,这个眼识是由眼根所产生,以眼睛做为界限呢?还是由色相所产生,以色相为界限呢?
111
六祖坛经云:‘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112
六祖惠能大师云:‘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河。’
113
六祖惠能大师云:‘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114
开悟圣僧云:‘一念迷时,一心从境,故起颠倒,轮回受苦;一念觉时,境从一心而得解脱,涅槃常乐。’
115
经文:‘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116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认为能见的眼识是由眼睛所生,但是如果没有外界的色质现象与虚空的话,便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纵然你有能见的眼识,将有什么用处呢?你能见的眼识,又不是青黄赤白的形色,没有任何形状颜色的表现显示,要从那里安立起界限呢?如果能见的眼识是由色质尘境所生,但是看见虚空没有形色之时,你的眼睛的识别作用,应该会随着形色消灭,如何能识知这就是虚空呢?假使色相变迁时,你也能分别色相在变迁,但是你的识别本能不跟随而变迁,那么由色相所生的眼识界限要从那里建立呢?如果能见的眼识随从色相的变迁而变迁的话,界限的现象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能见的眼识不随色相变迁,就是永恒不变的。既然能见的眼识是从色相而产生,就应该不能识知虚空的相状所在才对。如果眼识是兼具眼睛与色相共同产生的话,眼根有知觉,色相没有知觉,由二种不同性质接合,则中间必有隔离,由相离而生就成为二种不同性质合成的,所产生的眼识半有知觉与半无知觉,那体性就很复杂混乱,怎能建立界限来呢?
117
经文:‘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18
白话解释:因此之故,当知眼睛与色象二种为助缘,而产生眼识的功用,以及其界限,此眼根、色尘、识能二种界限之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也就是说,眼睛与色相,以及色识的界限,三者都不属于因缘之法,也不是自然界的真实体性。
119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120
白话解释:阿难啊!又如你所明了的,以耳朵与声音做为助缘,而产生能听声音的耳识。这个能听的耳识是由耳根所产生,而以耳朵做为界限呢?或者是由声音所产生,以声音为界限呢?
121
经文:‘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122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能听的耳识是由耳根所产生的话,在动相有声与静相无声二种现象都不显现于前的时候,耳根就不会有生成知觉,耳根一无所知,知觉尚且不能成立,所产的耳识到底是什么形状相貌呢?如果执取耳根是听声音而已,因为外界没有动静的声音,听闻的作用也不能形成,怎能可以用有形的耳朵,杂在身根对于触尘之间,名为耳识界呢?那么,耳识界又要叫谁去建立呢?
123
开悟祖师云:‘闻有闻无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性无生灭,无来去,自性自解脱。’
124
开悟圣僧云:‘自性空寂,无色无形,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本性如是。’
125
开悟圣僧云:‘有心外法,轮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
126
开悟圣僧云:‘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127
经文:‘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128
白话解释:如果认为耳识生于声音,耳识因为声音而生有的话,那么耳识的产生与耳根的听闻就没有关系。但是事实上没有耳根的听闻,就会亡失声音的所在。如果耳识是声音所产生,又认为声音必定因为耳根听闻才明白有声音的境相,那么当耳根听闻声音的时候也应该能听闻到由声音所产生的耳识。声音里如果不能听闻到耳识那声音就不是能产生耳识界;如果声音里能听闻到耳识那么耳识就如同声音成为尘境;如果耳识己成为被听闻的外境,那么谁是能了知听闻的,终于如同没有知觉的草木。总是不应该说声音尘境与能听闻的耳根,混杂而生成中间的耳识界吧!由混杂所生成的耳识界自然没有中一定的置,那么里面有知的耳根与外境无知的声音相状,又从那里成立分界呢?
129
经文:‘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30
白话解释:因此之故!耳根与声音做为助缘,而产生能听闻的耳识界,这耳根、声尘、耳识三处,都没有实在体性,也就是说耳根与声尘,以及耳识界这三种,本来就不是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本能。
131
综合而论,耳朵、声音、耳识,三个界限边际,都没有固定的本位,是虚妄暂有的现象。若论其性,三者皆为如来藏性所发业,非因缘所生,非自然界能生。毕竟闻性遍满法界,没有彼此界限可言,其本来正是妙真如性。
132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明,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133
白话解释:阿难啊!又如你所明了的,鼻子与香气做为助缘,而产生能嗅闻的鼻识。这个嗅闻的鼻识作用,是因鼻子所生,以鼻子作为界限呢?或者是因香气所生,以香气为界限呢?
134
经文:‘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135
白话解释:如果能嗅的鼻识是由鼻根所产生,那么在你的心意中认为什么才是鼻子呢?是采取肉质的形体,如双爪的相状做为鼻子呢?还是采取嗅觉而动摇不定的觉性做为鼻子呢?如果是采取肉质做为鼻子,但是肉质乃是身体的一部份,身体的知觉是属于触觉,应该名叫身体,而不是鼻子,既然名叫触觉,就应该是属于触尘,鼻子尚且无名可得,怎能产生安立鼻识界呢?如果认取嗅觉就是鼻子的话,在你的心里认为什么才是能嗅的知觉呢?如果以鼻子的肉质做为能知,那鼻子肉质的知觉,元是属于能摸触的身根而不是能嗅的鼻根。如果认为虚空为知觉,虚空既然自己有知觉,肉体应该就没有自己的知觉,这样,虚空应该就是你,你的身体既然没有知觉,现在阿难你也如虚空没有形相存在。如果以香气为知觉,知觉自然是属于香气,与你有什么干预关系呢?
136
开悟圣僧云:‘性空缘起,千差万别,缘起性空,寂静一味。’
137
开悟圣僧云:‘自性本源清净体,众生迷执妄法生;禀持性空智慧剑,返迷破执性自真。’
138
开悟圣僧云:‘在家人我是谁!出家人我是谁!无名无姓我是谁!证悟自性又是谁!’
139
开悟圣僧云:‘一切凡圣归于一心,至极涅槃,常乐境界,以是义故,须悟万法归于一心,心性无二,真如不变,不生不灭,凡圣同体。’
140
经文:‘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141
白话解释:如果说香臭二种气味是产生在你的鼻子,那香臭这二种流动的气味,就不是产生于发臭气的伊兰树,与发香气的栴檀木了,当这二种香臭物不来你面前的时候,你自己嗅嗅鼻子,是香气或者臭气呢?如果是臭气就不是香气;如果是香气就应该不是臭气呢?如果香与臭这二种气味同时都能嗅闻的话,那么你一个人就应该有两个能嗅的鼻识,向我问道的你,就应该有二个阿难,那一位是你真正的本体呢?如果鼻子只有一个,香臭本来没有两样,臭既然就是香,香又成为臭,香臭二种并没有个别的体性,那么,能嗅的鼻识界是依从什么安立呢?
142
经文:‘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43
白话解释:如果能嗅的鼻识是由香气所产生的话,鼻识因为香气而有知觉,就应该像眼睛生有能见的眼识,但是眼识却不能观见自己的眼睛;因为由香气产生能嗅的鼻识,所以鼻识也应该不了知能生的香气。如果鼻识能了知香气那么鼻识就不是由香气所产生;如果鼻识不能了知香气就不是能嗅的鼻识。如果香气不是由鼻识了知而有存在,香气的界限就不能成立。如果鼻识不能了知香气,那么,香气所产生的鼻识界就应该不是从香气而立了。既然没有中间能嗅的鼻识,内在的鼻根与外在的香气也就不能成立。那些能嗅闻的性能知觉,毕竟是虚妄暂有的现象。因此之故!应当要明白,鼻子与香气做为助缘,而产生能嗅的鼻识界,这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鼻子与香气,以及能嗅闻香的鼻识界三种,本来不属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144
开悟圣僧云:‘当知此一心本无念,本真如,本离根尘识,故本无所住而常住,是故知万法尽在自心。’
145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香味所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146
白话解释:阿难啊!又如你所明了的,舌头与滋味做为助缘,而产生能尝味的舌识。这个能尝味的舌识是由舌根所产生,而以舌头做为界限呢?还是由滋味外境所产生,而以滋味做为界限呢?
147
金刚心论云:‘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恶是罗刹,心贪是饿鬼,心痴是畜生,心是一切罪福之根本,万法不离自性故。’
148
开悟祖师云:‘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而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149
经文:‘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150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自生识别的舌识是由舌头所产生的话,那么世间上的甜甘蔗,酸的乌梅,苦的黄连,咸的石盐,与辣的细辛、生姜、肉桂等,都没有滋味。当你自己尝自己的舌头,是甜的或者是苦的呢呢?如果舌头的性质是苦味的,到底是谁来尝知舌头的苦味呢?如果舌头不能自己尝自己的滋味的话,那么谁能知觉辨味呢?如果舌头的性质不是有苦的滋味,便没有滋味会发生,将如何去建立尝味的舌识界呢?
151
经文:‘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52
白话解释:如果舌识是由滋味所生的话,舌识自己成为滋味,那么,它就等于是舌头一样,舌识应该不会自己尝舌识的滋味才对,那么如何来识知这是滋味,或者不是滋味呢?再说:一切不同的滋味,并不是一物所生,滋味既由多方面产生,那么识别的作用,也应该有很多的体性,舌识体性如果只有一个,而舌识体性是由滋味所生的话,那么咸味、淡味、甘甜、辛辣等味混合同生,不管味相怎样变易,也应该成为同一滋味,而没有分别才是。心既然没有分别,就不能名叫辨别的心识,怎能可以叫做舌根辨别滋味的舌识界呢?更不应该说虚空会生出你的心意识吧!如果认为是由舌头与滋味和合而产生舌识的,在这二种中间就没有自己的识别自性,怎能产生出尝味的舌识界呢?因此应该要明白,舌头与滋味二种和合而产生能尝的舌识界,这三处都是幻化没有固定的自性,也就是舌头与滋味,以及舌识界三种,本来并不是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153
舌头与滋味为基本原因,而产生辨味识别的舌识,这是虚妄暂有的现象,本无固定的自体,这三种界限边际都是幻妄称相,非因缘所生,非自然能生,舌识之体是遍满法界,没有此界彼疆的边际,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体性,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也。
154
开悟圣僧云:‘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谈,皆是圣人从心起用,体用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55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156
白话解释:阿难啊!又如你所明白的,身体与感触做为助缘,而产生触觉的身识。这个身识是由身体所生,以身体为界限呢?或者是由感触所生,以感触为界限呢?
157
开悟圣僧云:‘清净觉性,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圣凡所能测;见本性为禅,不见本性非禅也。’
158
开悟圣僧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尊者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是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159
开悟圣僧云:‘本性空寂,莫取诸相,即合圣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160
开悟圣僧云:‘妙明觉性,赞不及,毁不到,若了一,万事毕,无欠无余若太虚,为君题作波罗蜜。’
161
经文:‘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162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身识是由身体所产生,但是如果身体与其他物体没有分离,没有接触的话,就没有接触与分离二种感触的因缘,那么,身体怎能有识别的作用呢?如果身识是由触尘所产生的话,在没有身体的时候,有什么人没有身体,而能了知与物体接触与分离之理呢?
163
经文:‘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触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64
白话解释:阿难啊!物体是没有感触知觉的东西,身体是有知觉的感触作用,了知身体的感觉,就是接触所生;了知接触的作用,就是有了身体的缘故。但是感触的作用,并不就是身体,身体也并不就是感触。身体与感触二种相状,元本并没有固定的处所;如果感触接合身体,就成为身体自己的体性,感触脱离身体,形相就等于虚空,以及其他色相,内在的身体与外在感触既然不能成立,中间和合所产生识要怎样成立呢?中间的身识既然不能成立,内在的身体与外在的感触体性也都是空幻的,那么你触觉身识的产生,是依从什么安立界限呢?因此之故,当知身根与触尘做为助缘,而产生身识界,这三处都没有固定的所在,所以身根与触尘,以及身识等三个界限,本来并不是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实实体性。
165
开悟圣僧云:‘佛性天真,本自具足,不从造作,不属渐次,体自如如,万德圆满,三世诸佛,佛性平等。’
166
经文:‘阿难!又汝所月,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167
白话解释:阿难啊!又如你所明了的,意根与万法做为助缘,而产生出意识来,这个分别意识思惟的作用,到底是由意根所生,以意根为界限呢?或者是由万法所生,以万法做为界限呢?
168
经文:‘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
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169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意识是由意根所生的话,在你的心意里,必定要有思惟万法的对象,才能明颢的发现你的心意存在;如果没有所思的前尘法则,那么心意就无从生起,离了所缘的万法影相,那心意就没有任何形状,那么分别的意识又有何用呢?再说:你的分别意识心,与思想计量的意根,这二种都兼有了知辨别的性能,那么意识与意根是且作用呢?还是不同的作用呢?如果意识是不同于意根,那就是意根,怎能会成为所生呢?如果意识是不同于意根的话,应该没有所分别的意识,如果没有所识,怎能为意根所生呢?如果意识像意根都有了知认识作用,如何分出意识与意根呢?不管意识与意根是同,或者相异,二个性质都都不能成立,那么界限怎能成立呢?
170
开悟圣僧云:‘心生境生,心灭境灭,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心境俱空,法身现前。’
171
开悟圣僧云:‘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172
开悟圣僧云:‘自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原来是我一心体。’
173
开悟圣僧云:‘无心是无贪瞋痴之心,无习气与无明之心,无为恶造业之心,无心正是见法身之际。离心是离执着之心,非断灭论也。若离心地,焉可有佛可成!心即是佛,离心无佛。’
174
经文:‘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
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状?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175
白话解释:如果意识是由万法所产生的话,那么世间一切万法,是离开不了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你现在观察色法现象,以及一切声音、香气、滋味、以及身体的怠触现象,其现象形状都很分明,都直接与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相对待,并不是完全由意识所摄,你的意识如果决定是依法影相所生的话,现在你详细的观察,万法影相的法尘是什么相状呢?如果离开了眼所缘的形色虚空,耳所听的动静声音,鼻通塞所嗅的香臭,舌所尝浓淡的滋味,身摸触的离合,心意缘法尘的生灭,除了这些相状以外,终归是没有万法影相可得。法尘生起就是形色虚空各种万法的影相幻生,法尘的消灭就是形色虚空各种万法等的影相幻灭,能生的主因万法既然没有实在体性,那么由主因万法所生的意识,是什么形体相状呢?既然相状都没有,那么意识的界限怎能产生呢?
176
经文:‘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177
白话解释:因此之故,当知意根与法尘做为助缘,而产生能了知的意识界,这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意根与法尘,以及意识等,三者本来不是因缘所生之法,也不是自然而有的真实体性。
178
如果论究彻底,意根、法尘,意识之三处,都没有绝对固定的自性,是幻化虚妄暂有的现象而已!若论三处之来源,乃是是本如来藏,循业发现之事,不属因缘所生法,也非自然能生之法,其法性乃遍满于一真法界,绝无界彼疆的界限边际,全体都是真如妙性。
179
六根、六尘、六识,此十八界里面,都以意识为建立的根本,此根本之立处,当且不可得,更何况其他的处所!既然无所,焉有界限边际可分?可见万法是从心而生,又从识心而灭!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若能了悟唯心所现之理,就会了触一切都是虚妄之事,同时也因此能发悟本有的清净觉心!
180
六祖惠能大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81
唐朝布袋和尚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空无生灭,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百千亿。’
182
六祖惠能大师云:‘性含万法,本自具足,应用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灵,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
183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184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请问佛陀说:世尊!如来你时常说世间的实相,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的种种变化,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发生作用,但是为什么如来您现在又将因缘自然二种理论都一一排除摈斥呢?我现在不知这种这种意义理由在那里?但愿佛陀怜悯我们的愚劣,开示众生,悟入中道了义的真理,以免受世间的戏论所迷。
185
佛陀将演说圆彰七大,性周法界,也就是物理世间与精神世界,同是自性功能的颢现之理论。
186
中道是不偏依有无的任何一方。非因缘就是妙性不滞于有为之法,非自然就是妙性不堕于无为之法,有与无,都一一被遣斥之,是正真之道,也是大乘了义真实之法。
187
经文:‘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188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释迦世尊对阿难尊者说:你先前讨厌学习声闻缘觉等诸小乘道业。愿发大心,勤求无上正觉的大道。所我现在为你示自性本体的第一义谛。但是你为什么又将世间上的戏论之法,妄想因缘之法,来自行缠绕了你自己呢?
189
经文:‘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190
白话解释:阿难你虽然博学多闻,有如说药性的人,但是真药摆在眼前时,反而不能分辨,如来说这是真正最可怜愍的人。你现在要详细的听,我当然会你们分别开示,也使令将来修大乘法的人,能通达自性本体的实相。阿难尊者听完默然无语,承受佛陀圣法的旨意。
191
经文:‘阿难!如汝所这: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
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192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你所说: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和合,才能发生而明显现出世间上各种千变万化,阿难啊!如果四大因素的体性不是能和合的,就不能与其他各种四大之相杂合;就像虚空,不合于各种形色一样,如果四大因素的体性是可和合的,就同于千变万化的事相,会自始至终都是目形成而存在,互相变化而灭亡。会这样的生灭不止,众生随着出生又死亡,死亡又出生,生生死死,像一个旋转的火轮,永无休息的一天,阿难啊!譬如水会冻结成冰,冰会化成水一样!
193
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194
中观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195
中观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196
中观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为佛所化。’
197
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98
外道错执:‘虚以生气,气以成形,世间万物,是从阴阳之气而成。’
199
经文:‘汝观地性,%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200
白话解释:你观察固体地大的性质,粗重的为大地,细小的为微尘,微尘还可以分析至邻虚尘。将微尘分析极微尘,极微尘再分析为物的边际相,也就是七分所成的邻虚尘,更分析邻虚尘时,就等于虚空的性质了。
201
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是与如来藏异名同体。无相就是空诸一切虚妄染法之法,并非本体全,是如来藏性不变之体,是没有一切妄法别的相,只有一真平等的实相。无不相并非无相,是能随缘现一切相,是如来藏性随缘之用,因为是随缘而具足十法界诸,并非无诸相。如来藏性体用双彰,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故。
202
经文:‘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弮。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
空?若色合时,佮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203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这个邻虚尘,分析成为虚空,那么当知虚空也可以生出物理的色相了。你现在问我说:因为物质的和合才生出世间各种千变万化的相状,你姑且观察一下,这个邻虚尘到底是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成的呢?不应该是邻虚合成邻虚的吧!再说:将邻虚尘分析而变为虚空,那么,到底是用几个尘点色相合成虚空呢?如果是尘点色相和合的话,那是和合色相物质而不是合成虚空;如果是虚空和合的话,那是合成虚空而不是合成色相!色相还可以分析,但是虚空如何和合呢?
204
经文:‘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因缘及自然性,皆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05
白话解释:你还不知吾人自性的如来藏当中,具备产生色相的本能而其本体是真空的,其体真空的功能能产生光色形相,体性原本就清净,周遍法界,随着各类众生的心性,应着他们所能了知的限量而显现,依循众生所造业力而发生现出,世间凡夫愚痴无知迷误是因缘所生,以及认为是物理自然的性能,这都是用意识之心去分别,去推测计度,只用言语的论说,都无有真实的意义。
206
经文:‘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爂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207
白话解释:阿难啊!火大种性也是没有自体,是寄于诸因缘而生,你观察城,内尚未吃饭的人家,想要煮饭的时,手里拿着凹形铜镜向太阳取火,在太阳之前求取火种。
208
开悟祖师云:‘修道人不心外求道,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言将心求道
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209
开悟圣僧云:‘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210
开悟圣僧云:‘烦恼若尽,佛从心出。’
211
开悟祖师云:‘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212
梵网经云:‘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213
经文:‘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民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及至阿难瞿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而出?为将艾而出?为于日?’
214
白话解释:阿难啊!所谓名叫和合的意义,就像我与你,以及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僧,现在和合在一起,但是众人虽然合而为一,可是追究其根本时,就会发现各人都有各人自己的身体,都有出生之,以及种族姓名,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的种族,优楼频螺是迦叶波的种族,乃至阿难你是瞿昙的种族,阿难啊!如果这个火性是因为和合而有的话,当他们手执火镜向太阳引起火时,这个火底是从火镜中出来呢?或者从艾草生出呢?或者是从太阳而出来呢?
215
经文:‘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当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216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火是从太阳出来的话,应该日光就会烧到你手中的艾草,那么日光照射到的处所,出林树木都应该受到焚烧。如果火是从火镜中出来的话,火既然自己能于镜中出来燃烧艾草,但火镜为什么不会自己燃烧镕化呢?弯曲你的手拿着火镜,当无热烫的现象,那能融化火镜呢?如果火是生自于艾草的话,何必藉太阳与火镜光明互相接触,然后火性才产生呢?你再详细观察!火镜是手中所拿着,日光从天上射下来的,艾草本是土地生长,但是这个火性到底是从何处游历到这里呢?太阳与火镜相距遥远,不是和,也不是合在一起,但是也不应该说火光,是无因而自有的吧!
217
火性不应该说是无因无缘而自然有的,因为无太阳、火镜、艾草等因的话,火性怎能显出呢?火性的发现,须要互相磨擦的动力才能产生,但是说是和合而,有却各自独立,说是自然产生,又必须与其他因素互相发动才能显现,故非因缘自然。
218
经文:‘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法界执,满世间起,起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19
白话解释:你仍然不知吾人自性的如来藏性中,具备产生火性的本能,而其本体是真空的,其本体真空的功能才能产生火性的光热,本体真空本来就清净,是周法界,随着各类众生的心性,应着他们所能了知的限量而显现。阿难啊!当知世间的人,这个处所拿火镜向太阳引火,这个处所便有热火产生。法界的人手执火镜,向太阳引火,就遍满世间都会起火,火能生起遍满世间并没有一定的处所,火也是依循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而发生显现,世间凡夫不知这种原理,迷惑是因缘共有所生,以及迷惑是自然而有不是和合的性质,这都是意识妄心,去分别计度,只是言论学说,无有实在的意义。
220
开悟圣僧云:‘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221
开悟圣僧云:‘一念心具足三义:一者心体,诸佛与众生共一心源。二者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三者心具,一念心具足十法界。’
222
开悟圣僧云:‘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迷,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223
开悟圣僧云:‘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顿根者,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左右,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
224
经文:‘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225
白话解释:阿难啊!水大种性是不定的流动、停息,都没有恒常不变的,譬如舍卫城一带所住的迦毗罗仙人,斫迦罗仙人,以及头摩道人,诃萨多等,诸大幻术师们,为了求太阴月亮的精华水,用来调制迷幻的药物,他们在月圆的半夜,手拿水精珠(承露盘),承接月圆中所流出的水,这些水到底是从水精珠内流出来的呢?还是虚空内自然而有的呢?或者是从月亮降下来呢?
226
经文:‘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227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这些水是从月亮降下来的话,此月尚能在远方使珠盘出水,那么!月亮所经过的林木,也应该都会流出水来才对,既然自然会流水,那何必等待有水精珠才出水呢?如果月亮所照各处不能出水,就可以明了水不是从月亮降下的。如果水是从水精珠出来的话,那么水精珠就应该时常会流出水来才对,必等待半夜月白如昼之时,承受月光才出水呢?如果水是从虚空生出来的话,虚空是没有边际,水也应该遍满到无有边际,从人间到天上,都应该一同被淊淊的大水淹溺,为什么还有水里、陆上、空中万物的存在呢?你再详细的观察,月亮从天空经过,水精珠在手里拿着,承接水的珠盘,本来也是人摆设的,但是水是从什么地方流注在这个珠盘里的呢?月亮与水精珠相距遥远,本来并没有和合,总不应该说月中之水不是从任何所在来是自然而有的吧!
228
经文:‘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
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谈,都无实义。’
229
白话解释:你还不明白,自性本体的如来藏性当中,体性内的水是真空的,实性真空内就是真水,体性本来就清净,周法界。随着各类众生的心性,应着他们所能了知的限量而显现。譬如一处拿精盘,一处就会有流水,法界的人都拿珠盘,就会遍满法界都会生出水来。遍满世间都能出水来,那有一定方所才能出水呢?水也是依循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而发生显现,世间凡夫没有智慧,迷惑认为是因缘共有所生,有有的错认为是自然而有不是和合的,这些都是虚妄心识,起分别计度,只是戏论的言说,都没有真实的义理。
230
经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娑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231
白话解释:阿难啊!风大之性是没有固定的自体,是动静无常,你时常整理袈裟法衣入于大众里面,上衣僧伽梨的袈娑角,时常会飘动碰及傍边的人,当时就有微风吹拂到那个人的面上,这风是出于法衣袈娑角呢?还是发自于虚空呢?或者是出自那个人的面上呢?
232
僧伽梨是大衣,译成台湾话就是杂碎衣,将人家乞来的杂布片,收集而裁缝成袈娑。在入众。乞食时,必须披此衣,到了吾国,就固定成二十五条衣,是开大讲座,弘宗演教,或大和当、大法师、上殿、上供时,所穿的袈裟是也。
233
开悟圣僧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234
径山禅师:‘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235
剃度法语:‘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236
开悟圣僧云:‘出尘离俗非易,抛弃恩爱甚难;如无冲天大志,焉能入圣超凡。’
237
开悟圣僧云:‘海阔天空渺无涯,三衣一饭千家;自性自在尘不染,菩提种子自开花。’
238
开悟圣僧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239
经文:‘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佛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240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个风如果是出自袈裟角的话,你就等于穿风在身上。那么!你的袈裟就自然会飞摇,而飞离你的身体,我现在正在说法,在法会里垂下法衣袈裟角,你看我的法衣不动,风在那里呢?总不应该说法衣里面另外有藏风的地方吧!如果风是出自虚空的话,你的法衣不动的时候,为什么同样有虚空而没有风拂面呢?风如果是虚空所生也应该恒常吹拂不停才对。如果风就是虚空,那么当没有风之时,虚空也应当与风一同消灭,风的消灭可以看见飘动停止,但是虚空消灭将是什么相状呢?如果虚空有生起有消灭,就不能叫做虚空,既然名叫做虚妄,怎能会生出风来呢?如果风是生自被吹拂的面上,风既然是从那人的面上生出来,就应当会吹拂到你才对,是你整理法衣才有风出,怎能会反过来吹拂到他的面上呢?你详细的观察,整理法衣是你自己,面是属于那个人,虚空本自寂然不动,并未参加流动。那么风是自什么地方鼓动飘到这里呢?动的风与静的虚空本性隔异不同,既然不相和合,但也不应该说风是无因而自有的。
241
经文:‘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法界拂,满国土生,周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42
白话解释:你还是不知自性本体的如来藏性里,体性内的风是真空的,实性真空内就有真性的风,体性本来来清净,周法界。随着众生的心性,依他们所能了知的限量而显现。阿难啊!像你一个人,稍微动着你的法衣袈裟,就会有微风出来。满法界都在拂动法衣,整个国土就会生起了风,风性充整个世间,那里有固定的地方?风也是依循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而发生显现,世间凡夫没有智慧,误认为是因缘所生之法,不然就误认为是自然而不是和合的。这都是以吾人的意识去分别计度,只是一种戏论言说,都没有实在的意义。
243
开悟圣僧云:‘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244
经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
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有?’
245
白话解释:阿难啊!空大种性是没有形相的,是由形色物质的衬托对比才显发出来,譬如舍卫城,离开河川很远的地方,不管是刹帝利种,或者是婆罗门,经商的毗舍,农奴的首陀罗种姓,还有利根多智的颇罗堕,屠夫旃陀罗等种姓。他们为了新建立安心居住的处所,而凿井求水,井里挖出土一尺深,中间就有了一尺的虚空。像这样的挖下去,乃至挖出土一丈深,中间就有一丈的虚空,井内虚空大小深浅,是堕着挖出土的多少而定。井内这个虚空是由泥土所产生出来呢?还是因为挖掘开凿而有呢?或者是没有原因自然而生的呢?
246
开悟圣僧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自性三昧,常在自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自性之用。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
247
开悟圣僧云:‘建立水月道场,修习空华万行;降伏镜像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248
开悟圣僧云:‘一念未生前,本来真面目;即此心之头,观心即观佛。’
249
开悟圣僧云:‘前世修来此报身,百炼千锤作完人;自身识得娘生面,转劝他人认主人。’
250
经文:‘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回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
,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251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这个虚空是无因自生的话,在未挖土以前,为什么不能没有土的隔碍,只有看见大地呢?回然有质碍而无法通达呢?如果虚空是因土被挖而有的话,那么土挖出时,应该会见到虚空进入才是。如果土先出来,而没有虚空进入的话,为什么可以虚空乃因土所出的呢?如果虚空本来就没有出入的话,就应该可以说虚空与土,原来就没有不同。虚空与大地如果没有不同,就是相同了。可是土出来时,虚空为什么不同时出来呢?如果是因挖土才出现虚空,那么挖土时,挖出的应该是虚空,而不是挖出土来才对。如果虚空不是因挖的缘故而生出虚空,挖土时只是挖出土而已!为什么同时会看见井里的虚空呢?你再审察详细!详细观想,挖土是由人的手,随方位而运转,土只是迁移位置而已!这样,虚空到底是由那里出来的呢?挖土与虚空,一种是实质,一种是虚无,不能互相发生作用,两种不能和合。总是不应该说井里的虚空,不从任何产生,无因无故而有的吧!
252
经文:‘若此虚空,性圆周,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253
白话解释:如果明白这个虚空的体性是圆满周,本来无有动摇,就会明白现前的地水火风与虚空,同名为五大种性,其性本来就圆融无碍,都是如来藏性所起的功用,元来是没有生灭的。阿难啊!因为你的心昏迷,不能了悟四大元来都是如来藏性的功能。你应该观察虚空是出还是入,或者是没有出入?
254
开悟圣僧云:‘圣者见生灭,生灭即是不生不灭;凡夫见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成生灭;毕竟体用不二,无生灭故。’
255
经文:‘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
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56
白话解释:你完全不明白自性本体的如来藏中,体性内的空是真心觉性,体性觉心就是真空,体性本来清净,周法界,随着众生的心性,应着他们所能了知的限量而显现。阿难啊!如有一个井挖空,虚空就产生一个井,如果十方世界都挖空,十方世界都遍满虚空,也是像这个道理,虚定是圆满遍十方,那里有一定的方所呢?虚空也是依循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而发生显现,世间凡夫无知,误认空性是因缘所生,或者误认为虚空是物理的自然性能,这都是虚妄心识,起分别推测计度的迷执,只是戏论的言说,都无有实在的意义。
257
经文:‘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祗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258
白话解释:阿难啊!眼睛能见的觉性本来没有起分别的觉知,是由所见的形色与虚空尘境现前而有知觉生起,像你现在在祗陀园里,平常所见的早明晚昏,如果在半夜里,有月亮就会光明,没有月亮就会黑暗,这些光明黑暗等,都因为有能见分析而存在这能见的觉性是与所见的光明黑暗相,以及太虚空,是同一体性呢?或者不是同一体性呢?是相同或不相同呢?是相异或不相异呢?
259
能见能觉的作用之见大种性,也是如来藏性,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色法,最后的识大属于心法,其他经典很少列入见大的原因,就是将色心二法阐明,事就已济,见大是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也是属于六入,佛陀欲使人解脱六根,以便见性成佛,故此提示。
260
开悟圣僧云:‘总摄六根惟念佛,浮情净尽自圆成;巍巍堂土黄金相,不须起念自分别。’
261
开悟圣僧云:‘一句洪名一宝莲,声声流出自心田;但教念念能相续,不怕弥陀不现前。’
262
开悟圣僧云:‘僧宝之名岂易称,开遮持犯须究明;严净毗尼宏三界,方为人间福田僧。’
263
经文:‘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264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能见的觉性,如果认为与光明、黑暗,以及虚空,元来同为一个体性的话,但是光明与黑暗二种体性,是相互存亡交替的,黑暗时就没有光明,光明时就没有黑暗。如果能见的觉性与黑暗是同一体的话,那么光明来时,见性就会丧失。如果见性与光明同一体的话,黑暗来时见性当然也会消灭。见性既会消灭,那么怎能见明见暗呢?如果光明与黑暗存亡变化各不相同,而见性并没有随光明黑暗生灭而变异,而说见性与光明黑暗是同一体性怎能成立呢?如果认为能见的精灵,与所见的黑暗光明不是一体的话,那么,你的见性离开了能所见的光明黑暗,以及虚空,再分析你的见性的本体时,到底是什么形状呢?见性离开光明黑暗虚空,这能见的本体就像龟毛兔角,是不可得。如果见性与光明黑暗虚空三种事相都相异脱离,要从什么建立能见呢?
265
经文:‘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266
白话解释:光明与黑暗是互相违背的现象,见性又怎能与它们是同一体性呢?可是见性如果离开光明黑暗虚空三种尘境,就没有能见,见性又怎能不是与他们同一体性呢?分析虚空与见性,本来就没有边际,为什么两者不是同一体性呢?能见黑暗,又能见光明,可见得见性并没有改变,怎样不是与它们不是同一体性呢?你再详细观察,要特别注意去研究。光明从太阳发出,黑暗由天黑没有月亮而来,通达属于虚空,壅塞归属大地,像这个能见的精灵,到底是从何而产生呢?见精是有灵觉,虚空是冥顽,本来不能和合的,不过也不应该说见精,是无缘无故自然而出的啊!
267
超度有三种层次:一、思想超度。二、现生超度。三、临终超度。
268
经文:‘若见闻知,性圆周,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
,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269
白话解释:如果明白能见、能闻、能知的自性,是圆满周,本无动摇的话,就会明白它是与无边际而不动摇的虚空,以及有变动性的地水火风等,统名为六大种性,其性都是真实而圆满融和,都是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阿难啊!因为你的心性沉迷,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觉知等作用,本来都是如来藏性。你应该观察这个见闻觉知的功能,是否有生灭;是相同或相异?或者是不生不灭?或者不同不异呢?
270
经文:‘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71
白话解释:阿难你完全不明白,自性本体的如来藏里,体性的见闻觉知就是觉性妙明,觉性精灵就是妙明的见闻觉知,体性本来就清净,周法界。随着众生的心性,应着他们所能了知的限量而显现。譬如用在眼睛,就能遍见宇宙的物象,用之在耳,就能听,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能触,在心能知,都是妙明真心的德用,莹然明净,周法界,充满在十方虚空里,那里有一定的所在呢?这见闻觉知也是依循各种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而发生显现,世间凡夫无知,误认是因缘所生的法,不然就误认是自然而有不是和合的性质,这些都是虚妄心识,起分别推测计度的迷执,只是戏论的言说,是没有实在的意义
。
272
开悟圣僧云:‘法身无相,遍一切处,如如不动,没有形相,佛随类现身而度众生,佛之化身无边际,佛之真身,无在无不在。’
273
大宝积经云:‘成就八法,女转男身,何等为八?一者不嫉。二者不悭。二者不谄。三者不/。四者不瞋。五者实语。六者不恶口。七者舍离贪欲。八者离诸邪见。童女!修此法,后世速转女身为男身。’
274
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云:‘有四种魔,云何为四?一者贪着财物。二者亲近恶友。三者障碍法师。四者宣说法师之是非,恶意破坏之。是等众生由此业故,当受贫穷,不见善友,远离尊师,作邪见想,说无因果。堕于地狱,受诸剧苦。’
275
历代祖师云:‘心常忧郁,常怀悲伤者,则成悲魔;常欢喜过度失态者,则成喜魔。’
276
经文:‘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277
白话解释:阿难啊!意识的性能并没有根源,都是由六根与六尘产生虚妄心的作用,你现在观此会的圣众,用眼睛依循次第历观四方,这个眼睛虽然周围巡视,眼睛所见像镜中所现的影相,是没有辨别分析的作用。可是你的意识在其间可以次第指出:这位是文殊菩萨,这位是富楼那尊者,这位是目犍连尊者,这位是须菩提尊者,这位是舍利佛尊者。这个能了别知觉的意识,到底是生自于眼根呢?还是生自于尘境形相呢?或者生自虚空呢?或者是无缘无故,突然而生出的呢?
278
经文:‘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
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
明月?’
279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你的意识性能,是产生自能见的眼睛的话,但是如果没有光明、黑暗,以及光色形相,虚空等四种现象的话,就不会有你的能见产生,能见的性能尚且没有,要从那里去发生意识呢?如果你的意识性能,是由形相尘境所生出,而不是从见根所生的话,你的意识既不能见明,也不能见暗,明暗都不能看见,就没有色相与虚空,形相尚且没有,意识要从那里发生呢?如果意识是生自虚空,既然不是生自形相尘境,也不是生自能见的的眼根,没有能见的眼根就没有辨别的性能,自然不能了知所见的光明、黑暗、形色、虚空等尘境;没有外尘形相就灭了所缘的尘境,能见闻觉知的作用,就没有处所可安立。如果没有能见的眼根,也没有所见的形相的话,虚空就等于没有,即使有形相也不同于形相了。纵然虚空真正能生起你辨别的心识,没有有尘境要如何分别呢?如果能辨别的性能没有任何生起的原因,是突然生出来的话,为什么不能在白天里,没有月亮的时候,另外识见光明的月亮呢?
280
开悟圣僧云:‘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而得,犹如金刚不坏,顿了心源,明见佛性,即心是佛,平等无次第。’
281
经文:‘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282
白话解释:阿难你更加详细观察,能见的功能,寄托在你的眼睛,所看见的色相现象,都成为目前的境相,有形状可见的就是有质碍的色尘,没有形相的就是虚无的虚空,那么能了别的心识,是由什么因缘所产生出来的呢?意识作用是活动的,能见的眼根是澄静不动的,二种性质本来就不能和合。闻听觉知的意识是活动,五根是澄静的,也像眼识与眼根情形一样。也不应该说意识的作用,是无因而自然产生出来的吧!如果了解这个识心,本来是没有所从来,就应当了知这个了别识,以及见闻觉知自性功德,都是圆满湛然而不动,它的性能不从其他事物所生。这个识心,连同虚空、地、水、火、风,见等作用,都叫做七大种性。其体性皆真,是圆融自在,本来都是如来藏性,本是不生不灭。阿难啊!因为你的心粗浮,不能了悟你的见闻自性,不能发悟你的意识作用本来就是如来藏性!你应该观察这个六处的意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或者非同非异?非空非有?
283
开悟圣僧云:‘如来藏性不生不灭,无烦恼可断,无贪瞋痴可离,情无逆顺,境智俱亡,岂有得果之心!’
284
开悟圣僧云:‘我心俱空,无得道念;若于道有得,于法有名,是凡夫行。’
285
开悟圣僧云:‘妙哉法身,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
286
经文:‘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87
白话解释:阿难你本来不明白自性本体的如来藏里,体性里的识知就是妙明真心,觉性明心就是真空识性,妙用的觉性清净湛然,周法界,能含藏吐露遍十方虚空,岂有固定的所在?心识也是依循众生所造不同业力而发生显现,世间凡夫无知,误认为是因缘所生,不然就是误认为是自然的性能,都是识心去分别推测计度,只是戏论的言说,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288
开悟圣僧云:‘如梦行千里,一觉醒来,未离床枕,如何有来去之迹可见!’
289
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290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与法会大众,承蒙佛陀如来微妙的开示,身心都空荡泰然,得到无碍。各人一一自觉,真心是满十方世界,眼见十方虚空世界,就像看自己手里所拿的树叶一样。一切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正觉菩提灵妙光明的真心所变现的,心性精灵周圆遍满,含藏裹包十方世界。反观父母所生之身体,犹如十方虚空里面所吹起的一点微尘一样渺小,好像存在又像将灭亡,也像在澄湛无尽流的大海里,浮着一点浮沤水泡,起灭浮沉不定,了然明白自心,获得证到本具的妙明真心,才是常住不生不灭。
291
世尊大作狮子吼,弘宗演教,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七大种性都是自性本体的如来藏性所变现之理以后,也就是将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是自性本体的功能所显现之后,大众一再承受佛陀“破妄显真”的真谛,各各有所开悟,法喜充满,得未曾有。
292
经文:‘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293
白话解释:大众合起手掌礼拜佛陀,获得未曾有过的利益欢喜,就在如来面前,念偈颂赞叹佛陀说:灵妙湛然,总持一切智慧,寂静不动的释迦世尊!是自性天然妙定的证悟者,是世间最为希有的。销除我们亿劫的颠倒妄想,使我们不必经历无量劫数去修证,就能获得自性本体的法身。
294
首楞严王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是寂然不动,确然不拔,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就是诸佛所证的禅定总名。佛所证的这种禅定,是自性天然的妙定,是禅定之王。
295
僧祗为阿僧祗劫,译为无量劫,代表无量数的久长时间之意。
296
法身就是如来的清净身,是自性本体。是人人具足的佛性是也。
297
经文:‘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298
白话解释:但愿从今以后早得佛果,而成为佛宝法王。然后回转倒驾慈航,还要度尽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愿将这颗恳切的深心,奉献如微尘数的佛刹,这样才能叫做报答吾佛慈悲救度众生的大恩。
299
经文:‘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300
白话解释:伏地恳请世尊为我作证明,为救末法五浊恶世,我立誓发愿要先入,去教化众生。如果还有一位众生当未成佛,自己始终不会住在涅槃的果位。
301
五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
302
命浊: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303
众生浊: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心不光明。
304
烦恼浊: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烦恼逼迫。
305
见浊: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306
劫浊:生当末世,饥饿、疾疫、刀兵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307
泥洹即是涅槃,译为寂灭、灭度。是诸佛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之自性本体是也。
308
经文:‘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309
白话解释:大威雄、大智力、大慈大悲的佛陀!更希望您加以开示,除弃我们微细的烦恼惑,使令我早登无上大觉佛果,在十方世界里坐道场度众生。如果空性可以销亡,但是我愿度众生的坚固之心,也不会移动转变!
310
大雄:威德雄盛,犹如狮子王。
311
大力:大智慧能灭除无明的深根。
312
大慈:能与众生真正永恒不变的快乐。
313
大悲:能拔除众生生死的痛苦。
314
所谓大,就是绝大,是无上之意。
315
无上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佛已证悟无上觉道,是佛果究竟觉,也是顿悟自性清净圆满的体用。
316
道场:原本是指佛陀降魔成道的场所,成佛后而度生,所以演变讲经说法之处也称之道场。
317
舜若多性:译为空性。
318
烁迦罗心:译为坚固心,如金刚宝石一样坚固不坏的道心。又译为轮,轮则有摧碾之力,是说明悲智之心,自利利他,都能摧碾吾人的惑业苦等迷惑。
319
终日骑牛不见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里追寻觅不得,忽尔觉知我骑牛。一念清净绝千古,十界依正无纤尘;识得此念是何物,世间忽然少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