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楞严经第四卷


开悟圣僧云:‘青山几度变黄山,浮世纷纷非总千;眼里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楞严经第四卷大意:富楼那尊者,他虽然在楞严会中获得法益匪浅,可是他的疑问愈来愈深,所以他就请教佛陀有关于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圆融之由。也就是所谓六根六尘六识五阴等,既然都是如来藏性,为什么会忽然有山河大地等诸有为相?五大的性能明明是相克相生,为什么五大本性是圆融,是周偏法界,互不凌灭?世尊因此对富楼那尊者开示如来藏本妙圆心。并回答阿难尊者有关菩提、涅槃、真如、庵摩罗识、佛性、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所谓果位七种常住的问题,里面包括阐明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种相续的问题,也谈论到有为习漏,五种浑浊,六根功德的优劣,六根细辨相伏等,以及当场击钟验常等事。

经文:‘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当中,就从他的座位起立,偏露出他的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向佛陀禀白说:大威德的世尊!你是善于为诸众生开示如来第一义谛的大觉者!

富楼那译为满,是他父亲的名,弥多罗尼译为慈,是他的母亲的名,父母的名合起来为满慈,他就是合父母之名的满慈之子。

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听佛陀巧妙的演说,有关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种性,都是吾人自性本体的妙真如性,使阿难尊者明白真心而生信心,刹那间获证法身,要求佛陀除弃他的微细惑。此时富楼那尊者内心也有未详尽的疑惑,现在以恭敬心合掌请佛陀继续开示究竟第一义谛。

经文:‘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白话解释:世尊您时常推举在说法大众中,我是第一人,但是我现在听到如来您上面的微妙讲解后,犹如一位耳聋的人,在百步之外,去听蚊虫的声音一样,根本就看不到,何况能听到呢?佛陀虽然演说非常的明了,使我们除弃疑惑,可是我现在尚不能领悟详细的道理,不能达到没有疑惑的境界。

经文:‘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10
白话解释:世尊啊!像阿难这一辈的人,虽然可说是已经了悟的人,但是无明的习气,与俱生我执之漏,尚未弃除。我们在会中已经登上无漏的境界,虽然已经除尽诸烦恼,可是现在听到佛陀您所说的道理,还是有很多纠缠不清的疑惑。世尊啊!如果世间一切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自性本体的如来藏,都是本来就清净,但是为什么忽然会生出山河大地等诸有变化的现象呢?因此有次第的迁流不息,终而复始呢?
11
世间的物理、生理、心理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吾人自性本体清净本然的功能,富楼那尊者尚未清楚,不知外相不离本性,迷惑时,全性则成为相;了悟时,全相则成为性,既然清净本然,为何有世界、众生、业果、物理、生理、心理等,以及时间、空间会次第迁移流转,终而复始呢?
12
开悟圣僧:‘清清净净一灵光,刹刹尘尘不覆藏;万万千千都是觉,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13
开悟圣僧:‘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唯传第一义,其乐自悠悠。’
14
开悟圣僧;‘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15
开悟圣僧:‘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如是受无量念即受无量身;当下无念,即见法身本体,不生不灭。’
16
经文:‘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云何容水?水性周*,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17
白话解释:又如佛陀您所说的: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性,其本性也是圆融无碍,周*法界,是湛然不动,常住不变。世尊!如果地的性能是*满的话,为什么能容纳水呢?水的性能如果是周*的话,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来。又为什么要说明水火二种性能都是偏满于虚空,不会互相冲突陵灭呢?世尊!地的性能是障碍的,空的性能是通达的,两者是相反,为什么说两者都充满周偏法界呢?我实在不知这种原理的关键在那里?但愿佛陀您,宣流正法,施大慈悲心,解开我的疑云,以及大众的迷惑!富楼那尊者将话说完后,五体投地,钦敬渴仰佛陀,能赐与无上的慈训!
18
经文:‘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19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释迦世尊,对富楼那以及会中的漏尽无学诸阿罗汉说:我今日要为在座的大众,宣明殊胜了义的真胜义性能,使令楞严会上已定性的小乘声闻,以及一般未曾得到我法二空,但是已经回心向上乘的阿罗汉们,暨其他的人都能获得一佛乘不生不灭寂灭心地,真正寂静正修行的境界,你们应该要详细的听!现在将为你们讲说。 
20
三种阿罗汉:一、定性阿罗汉 二、不定性阿罗汉 三、回小向大阿罗汉。
21
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二空就是我空与法空。阿罗汉只证我空,尚未兼证法空,虽然如此,这般的阿罗汉非是定性阿罗汉可比的,因为他们已经是回小乘向大乘佛道迈进,不愿停滞小乘圈内,愿学佛陀大慈大悲大智大行大愿之行者。
22
二空:一、我空。二、法空。
23
我空:证悟四大五蕴无我的真理。
24
法空:证悟诸法缘起性空,不执诸法之理。
25
胜义谛有四种:一、世间胜义。二、道理胜义。三、证得胜义。四、胜义中胜义。
26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一乘就是上乘,也是最上的一佛乘。寂灭场地就是不生不灭的因地心,也是如来密因,当然是大寂灭海,指如来藏性而言。阿练若是梵语,译为无喧杂,本为寂静,没有喧哗杂闹的修行好场所。这里是指不生不灭不动摇的真心,当然是首楞严的定体,是十方诸佛一路涅槃门,故名正修行处。
27
阿罗汉有三义:一、杀贼 二、无生 三、应供
28
杀贼:杀尽烦恼之贼。
29
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30
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之供养。
31
经文:‘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32
白话解释:佛陀问富楼那说:如你所问,自性本体既然是清净本然,为什么会突然生出山河大地等物象来?你平常不是有听我如来讲过:性自觉故,性自妙明;本来觉故,本来明妙的道理吗?富楼那尊者说:是的,世尊!我时常听到佛陀您,宣说过这种的道理。
33
开悟圣僧云:‘法性湛然本空寂,无明俄兴圣凡别;因戒生定启智慧,断除烦恼成正觉。’
34
开悟圣僧:‘二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有断有入,尚未见性,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不住性空不沾烦恼,等于两者不二门,故常于动静中处在涅槃。’
35
经文:‘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36
白话解释:佛陀说:你所说的觉悟自性的灵明,到底是自性本来就具足灵明,不须加灵明,所以叫做觉性呢?还是本觉自性,元来没有灵明,必须加灵明,才叫做灵明的正觉呢?富楼那回答说:如果这个觉性,不加灵明,而叫做觉心的话,那也就没有什么灵明了。佛陀说:如果没有加明于觉心的话,就是没有灵明的觉,但是你却不明白有所加明就不是觉,如果无所加明时,那么此觉又不是灵明,那个无明昏浊的又不是本觉自性之澄澄湛湛的灵明自性。须知自性本觉原来自己灵明,因为认为觉性必定要加一个明照,才叫做明觉,正是多余,也是妄为。
37
自性本体如果不明的话,就会堕入昏昏默默的境界,而不是澄澄湛湛的本觉灵明自性。假使有明的话,就会陷入昭昭灵灵之障,也就是本明中再添加明的念头,正是多余妄为,因此将妙明一转而成无明,真觉一变成为妄觉。将性觉妙明清净本然之体,迷昧成为无明的业识了。
38
经文:‘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非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39
白话解释:直觉本来就有明照不是任何所能使明照,因为妄起心念要使明照而成立所明的对象,所明既然虚妄的成立产生,自然也就相对的生起你虚妄能明的无明妄心,因此在没有相同或者相异的平等体性里,炽盛的生成能明与所明相对的不同,再分别各异那相对的不同,因为有相异差别的产生也就成立了相对的同一;既然有同一与相异的发现标明,因此又再产生成立相对的没有同一与没有相异。
40
众生的形貌,是依人而异,但是每个人的知觉却是同一源流,虽然如此,所立的无同无异,已经也是有异了。因为已形成为众生,就脱离不了异这字,虽然本来都是同一真心,一旦落于凡夫,就表示已经是污染的一面,所以不能谈到绝对的同!
41
开悟圣僧:‘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只因一念差,现出万般形。’
42
经文:‘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43
白话解释:像这样互相扰乱,互相对待,而生疲劳变态的物理现象,疲劳变态一久,就会发生物质本能尘劳的运动,会自然互相成混浊的状态,因此而引起心理知觉上的尘劳烦恼,而形成了世界。静态就形成虚空,虚空的体性是相同的,世界万有就各有不同,那个不是同也不是异的众生,是真正妄动有所作为的业报法。
44
经文:‘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45
白话解释:真觉既然起妄想无明,就会使真空迷昧,能所相对待而成动摇的状态,故会产生风轮性的大气层的本能,来执持世界。因为虚空形成动摇的状态,本体坚执妄明,而凝结成立固体的物质,故有金属性能的物质宝藏,既成的妄明觉体,既立坚碍,所以就有金轮性的固体在保持国土。坚凝的觉性,既成为大地物质宝藏,又在虚空妄明中摇动不止,而生出风性的空气。风性与固体的金性(地质)相摩擦,故有火性的光热发生为一切变化的性能。宝藏之体明净,而生润湿的本能,因此,火性的光热上蒸,致有水轮包围于十方的世界。
46
风大│真觉起妄明,就成为顽空晦昧,也就是妄觉与顽空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形成动摇的现状,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47
地大│空昧觉明与昏昧互相倾夺,生摇动之风。自性本体变态的光明,坚固凝结,而成立固体的物质,属于地大,是坚固心所形成的。
48
火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动性的风与坚性的地质互相摩擦,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49
水大│大地中心的物质宝藏,与光热相成产生润湿的本能,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50
一切世界的万象万物,都由地水火风而成,地水火风都依无明妄心,无明妄心的来源就是妙明觉性。故说世界之所以形成,不外乎真如妙性,也就是吾人自性本体的真心。
51
佛教是业感论。
52
外道是创造论︵一神论︶。
53
开悟圣僧云;‘有福无慧成颠倒,实相不明广造业;有慧无福成烦恼,福缺诸事不称心;福慧双修两足尊,凡人亦可当圣人。’
54
经文:‘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六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55
白话解释:火性上腾,水性下降,交互发生作用,成立坚固的物质世界,湿的成为大海,干的变为洲陆,因为是这种道理
的缘故,在大海里面,火光常常爆发。洲陆土地当中,又有江河流注,水势如果劣弱于火性时,地壳就凸起而结为高山,因此,当山石尽力打击时,就会发出火焰,岩石如果融化,就会成为水,土势如果劣弱于水性时,就抽拔而生长草木。因此之故,树林草木遇火烧掉就变成土质,尽力绞扭就成为水浆,这些物质交互妄动而发生作用,能量递相变易互为种因。
因为是这样的缘故,世界乃相续不断的存在。
56
经文:‘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爱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异,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57
白话解释:再者!富楼那!吾人的身心照明妄动,不外有他,因为对觉心体性妄加使明是主要的罪咎,妄明妄所虽然已经成立,可以仍然不超越过灵明的自体,因为是这样的缘故,听到的不超出声音,见到的不外乎色质等现象。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形成,因此,将精明之体,分开为见闻觉知等六种功能作用。相同的业力就互相缠缚,业力不同的就相合或脱离而形成种种的变化,看到光明色相就会发起作用,明见了色相而生成情欲的妄想趋前投胎,男见父或女见母因为相排斥不同而生成憎厌,男见母或女见父异性相吸,因为欲想同心而生成情爱,流注这情爱入父精母血中而成为结胎的种子,结纳这情爱的妄想而成胎儿。当父母性交遘合的时候,就会吸引有共业缘的入胎,因为自已有淫欲想念的主因与父母性交的助缘而投胎,才产生第一个七天的羯罗蓝胎形与第二个七天的遏蒲昙胎形等一直到出胎,不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随各人所造业而感召应得的果报。卵生是以乱想而生,胎生因情爱而有,湿生是以贪味趋合而感果,化生是以离旧换新而得报应,无论是爱情或者想念的生命,或者是附合分离的生命,都能互相变易,互相发生关系,所有的生命都是业力的驱使,各自追逐,飞潜浮沉在世间。因为是这样,众生世界就相续不断。
58
圆觉经:‘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59
经文:‘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续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
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60
白话解释:富楼那!因为想念恩爱而同心结合,情爱执着而不能舍离,所以世间上的父母子孙相传生育不断绝,这些就是以淫欲贪求为根,贪爱的力量互相共同滋长,贪心永远不能休止。因此之故,世间的卵生、化生、湿生、胎生等生物,随着自己力量的强弱,互相吞吃,这些就是以杀害贪求为根本。像人类吃杀羊肉,羊死后转生为人类,人死后转生做羊被杀还命债,就像这样乃至所生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十种类众生,死死生生,互相啖食,这都是生命与生俱来的恶业所生,穷尽未来际都没有完了的日期,这都是以盗取他人生命的贪求为根本。
61
贪欲、贪杀、贪盗是业果的根本。原来业果相续,是不离一念妄贪,所谓真如不守自性,妄为明觉,正是最初一念贪明,是为众贪之本,而一切瞋痴慢等,皆由贪而生,在此以三贪为代表业果的相续。
62
法华经云:‘众苦所因,贪欲为本。’
63
经文:‘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64
白话解释:你欠我的命你就要还我的命,我欠你的债我就要还你的债,因为是这种的缘故,经过百千劫那么久,永远常在生死中旋转,你爱我的心,我怜惜你的美色,因为这种的缘故,经过百千劫那么久,永远常在情爱缠缚中不能解脱,这杀害、盗取、淫欲三种罪业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因此之故,世间上就有了罪业果报的相续不断。
65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66
阿含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
67
开悟祖师云:‘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68
经文:‘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69
白话解释:富楼那啊!这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迷执的相续不断,都是因为对觉心妄加使明,而有明了的知识性能,因为有能明了的心识,也就发生所明了的境相,从虚妄的迷执的见解而产生山林、河流、大地一切万有的现象,皆次第循环变迁流动,由于妄动的作用,所以终而复始连环不断。富楼那尊者说:如果这个灵妙本觉的自性,本来就是正觉妙明,与如来的清净佛心一样,是不增不灭的灵明本体。那么!现在无缘无故,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一切万有的现象。如来现在已证得灵妙性空光明正觉,那么!山河大地等万有的有为习惯烦恼,到底是不是也应该会再生起呢?
70
经文:‘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生悟?’
71
白话解释:佛陀回答富楼那尊者说:譬如有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在一个村庄部落里,误认南方为北方。这种迷惑,是因为迷惑才有的呢?还是觉悟后才生的呢?富楼那尊者说:这个人的迷惑,并不是因迷惑而有,也不是因觉悟而生。因为迷惑本来没有根源,怎能说为是因迷惑才有的呢?至于觉悟就不会生迷惑,怎能说为是因觉悟而生的呢?
72
南方就是南方,南方不能转为北方,真体就是真体,真体不变,真心不会成为妄心。既然误认南方为北方,虽然内心生起迷惑,但是真体还是不变不动。
73
经文:‘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74
白话解释:佛陀问富楼那尊者说:那位迷惑的人,正在迷惑时,忽然有一位觉悟的人,指示他以正确的方向,使他能了悟。富楼那!你的意见如何?这个人即使迷惑这个村落,可是经过别人指示而明白后,还会生迷惑吗?富楼那尊者说:当然不会再迷惑了,世尊!佛陀说:富楼那!十方世界已证悟的佛陀,亦复如是!这种迷惑原来并没有根本,其性毕竟是空的,以前并没有迷惑,忽然好像有迷惑的感觉。但是觉悟迷惑时,迷惑就会消灭,觉悟后,就不会再生迷惑了。
75
经文:‘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76
白话解释:犹如眼睛发炎的人,看见空中有花朵一样,但是翳病除去后,在空中的花朵就会消灭,忽然有一位愚人,在空中花朵所灭的地方,仍然等待空中的花朵再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痴呢?还是有智慧呢?富楼那尊者说:空中元来没有花朵,有了病眼的妄见,才会看到空花的生灭,看见花朵在空中消灭,便已经是迷惑颠倒,欲令空花的再出现,此人实在是狂痴的人,为什么须要再加名这种狂人,是愚痴还是智慧的人呢?
77
经文:‘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炭,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78
白话解释:佛陀听完说:照你的见解是没错的。但是为什么又问一切佛陀如来,已经证悟灵妙正觉光明的空性里,什么时候会再生出山河大地来?又如金矿里,夹杂着泥沙与精金,将杂金取出锻炼成为纯金后,就不会有杂沙,又如木已成炭,不会再变成原木。诸佛如来已证菩提涅槃,不再变为生死轮回,也与这种道理相同。
79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80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扰之,众人共临,无有*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81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一念不尽,即是生死之根,业风所牵;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82
经文:‘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83
白话解释:富楼那啊!又你所问之言:地水火风的性能都是圆融无碍,周*法界,因此疑惑水火本是相反的性能,为什么不会互相凌灭,又你征询疑问,认为虚空与大地的性能都是*满法界,不应该会互相容纳。富楼那啊!你要明白!譬如虚空,它的自体不属于任何一种现象,但是也不拒绝一切万象在虚空中的发挥,为什么缘故呢?富楼那啊!譬如太虚空日照就有光明,云雾遮住就会昏暗,风一吹摇就会有活动,雨过天晴飞尘澄净就清新,地气凝结就混浊,尘土飞扬积聚就成阴霾,水面澄清,就会反映出晴明来。
84
经文:‘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85
白话解释:你的意见如何?像这光明,阴暗等各不同而有为迁变诸相,是由太阳、云雾所产生呢?或者是虚空而产生而有呢?富楼那啊!如果是以日光照耀来说,既然是日光的光明,那么十方世界的虚空,应该都是同于太阳的颜色才对,但是为什么虚空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个圆形的日轮呢?如果虚空自有光明的话,那么虚空自己应该能照耀才对,但是为什么在半夜,或者在云雾遮蔽之时,不能生出光耀来呢?应该要明白,这种光明,既然不是太阳所生,也不是虚空自生,但是也离开不了太阳与虚空。大家所观看到的现象,元来都是虚妄的,没有可以指陈的根本。好像要求虚空的幻华结为空果一样。为什么还要诘问物理现象互相陵灭的道理呢?反观诸大的性能,本来是唯一真心的妙用是妙觉灵明。这个妙觉灵明的真心,本来并不是地水火风等诸大,为什么又问它在宇宙能相容不相容呢?
86
开悟圣僧云:‘见色不为色尘染,闻声当知谁闻声;如能认出是何物,成圣成凡尽无言。’
87
经文:‘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者,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88
白话解释:自性真心的妙觉灵明,也与这个道理一样,你有虚空的业力明显发起,就会有虚空的业果显现出来,有地水火风等各别的业力明显发起,就会有各种业果显现出来,如果各种业力都一一明显发起,就会有各种业果一一显现出来,为什么同时都会现出作用呢?富楼那啊!譬如一个潭的清净水里面,现有太阳的影子,两人同时都看潭中的日影,然后一人向东一人向西各自向前走,这样,就会各有个太阳,跟随着二人的方向移动,一人向东,一人向西,太阳是没有准定向谁的目的!当然不应该强辩说:这太阳是一个,为什么会随着两人移动呢?如果太阳已经分成二个,但是为什么水中所现的只有一个?这些展转显现的虚妄幻相,实在没有真凭实据可追究。
89
经文:‘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90
白话解释:富楼那啊!你们是因为无明妄念才有物质色相与虚空显现而互相倾夺自性本体的如来藏,而如来藏心也随着各人惑业显现色相与虚空,充满周*宇宙世界。因此,在真心空性当中,有风的吹动,虚空澄清,太阳的光明,云雾的昏暗
等诸现象。众生自己迷闷,违背了正觉的自性,而趋合凡尘的妄心,所以发生染尘劳累,因此有凡夫世间的虚幻万相。
91
开悟圣僧:‘但见一切人事物时,不见人之是非过患,不憎不爱,不喜不忧,即是自性不动,虽动亦静,诸佛同证菩提,亦复如是!’
92
开悟圣僧云:‘动而永寂,众生即佛;寂而反动,佛即众生。’
93
开悟圣僧云:‘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无心是离相离尘离境之心,心无一物,法性显现,是名得道人。’
94
经文:‘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95
白话解释:我因为证悟妙明不生不灭的自性,合于自性本体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妙觉圆明,是圆满普照于宇宙法界,因此之故,在如来藏里面,同一体性就有无量作用,无量作用就是同一体性。小中可以现大,大中可以现小。是不动的寂灭道场,*满十方世界。法性真身含*十方没有穷尽的虚空,在于一根毫毛的尖端,就能现出佛宝法王广大的刹土世界,坐在一微尘里能大转法轮度化众生。因为是灭除尘劳的束缚,合于正觉的缘故,所以能启发证入真如妙觉明净的真空实性。
96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心有时,则大千世界的万事万法全现;心无时,则大千世界全空。是一多无碍的境界,也是理事无碍的大用。
97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就是小相,大就是大相。小中可以现大,大中可以现小。如一面镜,可映现数千倍之境象,此时镜面不必放大,广大的境界也不须缩小。以镜望境时,小中能现大相;以境望镜时,大中现小相,是大小互融,事事无碍!
98
不动道场,*十方界:不动道场就是一乘的寂灭场地,也就是自性本体,如如不动之意。就是一为无量,是属于理不碍事,一不碍多。
99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法身是理,无尽虚空是事,是一真之理,能包一切事法之意。如果十方虚空望一身,是事不碍理,是多不碍一。
100
经文:‘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101
白话解释:但是自性本体的如来藏,是本妙圆满的真心,并不是心理作用,不是虚空,以及地水火风等物理作用,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作用,也不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作用,也不是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的作用。
102
六祖坛经云:‘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103
经文:‘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104
白话解释:自性本体的真心,不是执明的无明迷惑,也不是执明的无明迷惑灭尽,像这样乃至不是衰老不是死亡,也不是衰老死亡灭尽等十二因缘的缘觉乘法门。自性本体的真心,也不是苦谛也不是集谛,也不是灭谛,也不是道谛,也不是所证的我空之智,也不是所证得的我空之理等声闻之法。
105
证十二因缘法可成缘觉乘│四生至一百小劫。
106
证四圣谛法可成声闻乘│三生至六十小劫。
107
经文:‘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若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108
白话解释:自性本体的真心,也不是布施的檀那,也不是持戒的尸罗,也不是精进的毗梨耶,也不是是忍辱的羼提,也不是禅定的禅那,也不是智慧的般若,也不是到彼岸的波罗密多等大乘菩萨法门。乃至也不是所证的如来怛闼阿竭,不是应供的阿罗诃,不是正*知的三耶三菩,不是最大涅槃佛果圣域。以及不是真常,不是真乐,不是真我,不是真净等如来所具足的四德。
109
吃素食意义有五种: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二、众生皆为过去生中之父母、眷属。三、杀生害命,违背大慈悲心。四、杀生罪业深重,不能入解脱正道。五、因果循环。
110
梵网经云:‘当知汝是未来佛,我是已成之佛。’
111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112
梵网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113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114
娑婆多论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杀业,于当来世中,决不遇刀兵劫。’
115
杀生果报四种:一、体弱多病 二、寿命夭折 三、因果循环 四、命终堕落。
116
经文:‘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恒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117
白话解释:因此世间的六道凡夫与四种圣果都不是真心体性。这清净心如来藏性,原本就明净,其心是灵妙的,本来的真心,可说就是心,就是空、就是地、就是水、就是风、就是火、就是眼、就是耳、鼻舌身意。就是色相,就是声音;就是是香气,就是滋味,就是感触,就是法则。就是眼识界,乃至就是意识界,就是明、就是无明、就是明无明灭尽,乃至就是老,就是死,就是老死灭尽。就是苦谛、就是集谛、就是灭谛、就是道谛。就是智、就是得、就是布施、就是持戒、就是精进、就是忍辱、就是禅定、就是智慧、就是到彼岸。乃至就是如来、就是应供、就是正*知、就是大寂灭、就是真常、就是真乐、就是真我、就是真净。
118
经文:‘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119
白话解释:因为世间的六道凡夫与超出世间的四种圣果都是真心实性的现相妙用。这清净心如来藏,妙用明净的元本真心。因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缘故,离开即是有、即是空,也离开非即有,非即空,同时也即是十界,也不即是十界。
120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是双遮双照,以显空,不空如来藏,也是中道第一义谛。
121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是中道第一义,是胜义中的真胜义,不可说即色、不即色、也不可言即空、不即空。所有一切是非、有无、名相、言语都不可得。是超伦绝待,离过绝非,是不可思议之境。
122
经文:‘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等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123
白话解释:这个道理只有佛陀方能了知,为什么充满烦恼的三界众生,与超出世间声闻缘觉们,用有限能了知的心,来测度佛陀无上正觉的大道呢?用一般世俗的语言,想要证入佛的知见呢?譬喻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虽然有发出美妙声音的性能,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弹它,始终还是不能发出声音,你与一般的众生,也与这种譬喻一样。这个自性宝藏的本觉真心,是人人本来就具足圆满的,譬如我一按指的时,佛智如大海印万象的三昧就会发出光明,但是你们短暂一起心念,就会随之而有尘劳烦恼的生起。这都是因为不求无上正觉的大道,贪爱小乘的果报,得到微小部份的佛法就感觉满足。
124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
125
法华经:‘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126
经文:‘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127
白话解释:富楼那尊者听后请问佛陀说:我与佛陀您,都具有宝贵的觉性,都是圆明妙用的清净真心,是圆满无缺没有二样。只因我自往昔以来,就被无始以来的妄想所牵缠,长久在世间轮回不止。现在虽然得到圣道,但是仍然尚未达到究竟的果位。世尊您已经除弃一切妄想,一切障碍已经圆满消灭。独得灵妙真常不变的真心,请问佛陀您:一切众生为什么有妄想心,自己遮蔽灵妙光明的真心,而遭受这种轮回不息的沉沦之苦呢?
128
法华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129
大涅槃经云:‘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
130
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31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32
经文:‘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133
白话解释:佛陀启示富楼那尊者说:你虽然除弃了部份的疑惑,但是尚有很多疑惑没去掉,我就用世间现实的事情,现在再来问你:你是否听过舍卫城内,有一个发狂的人,名叫做演若达多,有一天此人早上起床,拿镜来照自己的面,而喜爱镜内那个人头,因为那个头的眉目清秀可见,反恨责怪自己的头,为什么看不到面目,以为是魑魅鬼怪,以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头,因此无缘无故疯狂乱跑,在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人为什么无缘无故发狂乱跑呢?富楼那尊者说:这个人是心里自己发狂,并没有其他的原因。
134
经文:‘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135
白话解释:佛陀说:妙觉灵明圆满的真心,本来是圆明灵妙的,现在既然称为妄心,怎能会有原因呢?如果有个原因,怎会名为妄心呢?自己有这些妄想,互相展转,互为因果,从迷惑累积迷惑,所以历尽微尘数的时劫,虽然经过佛驮的阐明,仍然还不能迷途知返!这个迷惑的原因,就是迷惑自己本圆妙心而有的,认识迷惑本来没有什么起因的话,妄心就没有什么可依据的,妄心既然尚无生处可得,想要从什么地方去灭除呢?证得菩提正觉的人,就像醒寤的人,讲说梦中的事情,心智纵然精明,要用什么因缘方法,取出梦里的人事物给人看呢?
136
永嘉禅师云:‘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137
经文:‘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够劳,肯綮修证?’
138
白话解释:何况妄心原来就没有原因,根本就不是实有的,犹如城里的演若达多,那里有什么因缘,使他自己恐怖头已失掉而狂走呢?当他忽然狂心休歇时,他的头也不是由外面得来,假使他的狂心并未休歇,但是他的头也不是真正有失掉过!,楼那啊!妄心的性质本来就是这样,那有固定的所在呢?你只要不随妄想分别去执着世间相,业力果报,不追逐众生相,不随顺这三种现行的相续心,这三种因缘自然会断除。三种主因种子不生起,你心里的演若达多的狂性自然会休歇。狂心一歇止,当下便是菩提觉道,殊胜清净光明的真心,本来就周*法界,并不是从别人之处得到,何必藉着辛苦,勤劳去修持才能证得呢?
139
经文:‘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140
白话解释:譬如有一个人,在自己的衣服里,本来就系带着如意宝珠,但是自己并不知觉,反而到处露面做乞丐,乞食奔走。虽然当时实在是贫穷,但是衣里的宝珠并没有遗失过。忽然有一位有智慧的人,指出他身上的宝珠,因此达成他致富的心愿,立刻就成为财宝丰饶的大富翁,因此才悟知神妙宝珠,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
141
学佛:消极不造业,积极造善修行。
一般人:积极造业,消极造善不修心。
142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月;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43
梵网经云:‘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中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瘥。’
144
八种福田:一、佛 二、圣人 三、僧 四、阿阇梨 五、和尚 六、父 七、母 八、病人
145
如果有人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可以得到无量福报,故称福田。
146
开悟圣僧云:‘生与死,只是无量世当中之一世而已,是某一活动之现起与消散,若无见性入圣,生死始终相续不休不止!’
147
经文:‘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148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在大众当中,礼拜佛陀,行礼仪后,起立请问佛陀说:世尊!现在佛陀您说杀盗淫业,三种外缘断除的缘故,能生起的世界、业果、众生三种主因就不能生起。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然会歇休,狂性休歇就是菩提正觉,菩提正觉并不是从别人之处得到的。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因缘的道理,是很显然明白的。但是为什么佛陀您,在前面又忽然排弃因缘和合的道理呢?
149
经文:‘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150
白话解释:我就是因为由因缘的道理,心里才得到开悟的,世尊啊!这种道理并不是我辈年轻的有学果位声闻们是这样而已。就是现在会中的前辈,如大目犍连,以及舍利弗、须菩提等,最初都是由老梵志修学,而后归依佛出家,他们听到佛陀所谈的因缘法,然后发心学佛而开悟领解,而得成无漏的果报!现在您又说菩提自性不从因缘所生。那么,住在王舍城一带的拘舍梨黄发外道所说的一切都是自然所生的道理,应该就会成为第一至上的真理了,但愿佛陀垂大慈悲心,开导启发我们心内的迷闷。
151
经文:‘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152
白话解释:佛陀回答阿难尊者说:就像城里的演若达多的狂性因缘,如果获得消灭的话,那不狂的本性就自然而出,你所说的因缘和合与自然而有的道理,穷究起来就是这样。阿难啊!演若达多那个人,他的头如果原本是自然的,应该从本来就一直自然那样,没有一个时候不是自然才对。但是什么缘故,使他惊怖自己没有头而疯狂乱跑呢?如果是自然本有的头,因为照镜的因缘之故才发狂,那么,为什么不以自然之头,由照镜的因缘之故,而真正的遗失呢?其实他的头并没有遗失,只是发狂怖畏方生出妄想,头未曾变易过,又何必须要借因缘而有呢?如果说本来狂性是自然的,那么,他本来就常有狂怖的心,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是潜伏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说不发狂是出乎自然,那么,头就本来无恙,为什么会因照镜而恐怖头遗失而狂走呢?
153
开悟圣僧云:‘所以众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归真,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154
经文:‘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155
白话解释:如果了悟头虽狂而不失,就会明白是无故发狂乱跑的。这样一来,因缘与自然都成了儿戏的理论!因此之故,我说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妄缘断除了,当下就是菩提正觉之心,菩提正觉心生,生灭的妄心就灭,但是这还是生灭法而已。即使能灭能生都净尽,而至无功用道的境界,也不可作自然之想,因为若有自然想的话,那么明明还是会产生自然的心,生灭的妄心虽然灭掉,但是这自然心还是生灭法!执着无生灭的话,还是名为自然。犹如世间的事物,是由各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成一个整体,名叫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就叫做本来自然,但是仍然是生灭法。一直到了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和合本然二者都远离,远离与不离俱非,这样才是名为无戏论法。
156
地藏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
,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157
地藏经云:‘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158
鼓音王经云:‘若有四圣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接引往生。’
159
古德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160
经文:‘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161
白话解释:但是距离菩提正觉寂灭圆明的自性,还是很遥远的,并不是你历劫辛勤劳苦所能修证的,你虽然能记忆诵持十方佛陀的十二部经,了解清净的妙理,如恒河中的砂粒那么多,只是有益于你的戏论而已!因此!你虽然谈说因缘与自然理论,决定明白这种理论,没有丝毫的错误,大家都说你是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但是以你这样累积历劫多闻所得的知识,也不能免除摩登伽女的魔难!不然的话,为什么须要等待我的佛顶神咒的力量,才使摩登伽女的心中淫念顿息,而得到阿那含果。在我的佛法中,成为最专精进步的一群人,爱河已澈底枯干的人,也令你得到解脱呢?
162
何谓十二部经?即是契经、孤起颂、重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自说、方广、授记。里面的契经、孤起颂、重颂是经文的体裁,其余九部是从经文所记载的别事而立名的,是将佛陀所说的经典加以微细的分门别类归为十二部类,并不是佛经有十二种,是说明佛经里面的内容有十二种类的教法。
163
一、契经者梵语为修多罗。就是长文,是将佛教的教理,以散文体裁写出来。
二、孤起颂者梵语为伽陀。在长行里面未曾说过之事,欲以偈颂方式表达出佛陀的教理时,就用孤起颂。
三、重颂者梵语为祗夜。祗夜简写为偈,三字、四字、五字、七字等为一句,一定要四句以上方能成偈。偈是以诗颂的方式称赞佛德,成阐述法理。重颂就是将长文里面,所说过的教理,重新颂说一遍之意。
四、因缘者梵语为尼陀那。是过去世曾经有过的的实事,因实事都因缘所成的缘故。佛陀说法时,如果全部说道理的话,不一定会令人理解,所以有时说明过去世时,有这种人,做过这种事,事理不二。
五、本事者梵语伊帝目多。是佛陀弟子与其他的人过去世之事,佛陀对听众会一一说明他们虽然过着现在这种生活,可是宿世是怎样的生活,一一说得非常清楚,是说明各人累世以来所经过之事。
六、本生者梵语为阅多伽。是佛陀本身的前生事迹。佛陀说明今世能成就佛道,并不是偶然的,是无量世以来曾经做过什么善根,积过什么功德,因圆果满而成佛,并不是忽然无因无故而成佛作祖的。
七、未曾有者梵语为阿浮达磨。是从来未曾看见过的不可思议事。如佛陀眉间放光,空中降华等,神通变化莫测其事,未曾有事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改变别人的心地而所现。
八、譬喻者梵语为阿波陀那。以吾人听得明白,看得清楚,会了解的事作为譬喻,以便显出未能
了知之法义。
九、论议者梵语为优婆提舍。佛陀本身为了辩白真理,而将法相分别,论议,问题等。因为讲解真理不能使人知晓的话,意义便失,所以论议可说是一种的说明。
十、自说者梵语为优陀那。佛子不明佛法,智慧有限,无从问起,故佛陀自己悲愿无问自说。到了大众堪受大法,但不知大法之所以然,慈悲的佛陀就不待佛子请问,便将奥妙的道理说出,这名之无问自说。
十一、方广者梵语为毗佛略。方为正,广为广大、无论何人都能觉悟之谓。佛以实教化人,就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不管有信心或者没有信心,是善人与恶人,只要有心,有灵性,含灵蠢动,皆可被度成佛。
十二、授记者梵语为和伽罗那。授记就是记别,预言。佛对弟子说:某某你将来在某地方,某时候会成就佛道,佛之名号为某佛等等。当被授记后,会更加精进修行,积聚功德,度人利他为己务。既受佛之授记,决定会实现如佛的预言,始终不会错误变异的。
164
经文:‘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165
白话解释:因为是这样的缘故,阿难啊!你虽然历劫记忆诵持佛陀的秘密妙典,不如一天的功夫勤修无漏的法门,可以远离世间的憎与爱二种苦恼。如摩登伽女原是淫女,因神咒的神力,才能消灭她的爱欲,现在我的佛法中,号为性比丘尼。与罗*罗之母耶输陀罗,都是同样领悟到过去的因缘,明白历世生死的原因,了解贪爱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他们能在一念之间,重修无漏善业的缘故,有的超出生死的缠缚。有的已经蒙佛的授记,你现在为什么还是自欺,还停留在理论上观望呢?
166
开悟圣者云:‘学佛重实践,学而不行,只是多添了一些空知识罢了!解如目、行如足,有解无行不得彼岸,有行无解十行十偏差,解行并重,步步趋向菩提,诸佛皆如是成故。’
167
佛经云:‘礼拜销我慢,赞叹销诽谤,随喜销嫉妒。’
168
开悟圣僧云:‘心地法门之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后起其用。体云何立?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自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用云何起?无住真心起慈悲喜舍,利乐有情,普令出尘证无生法忍,便是用起。
若如是用功,必与诸佛同相左右,同一鼻孔出气。’
169
经文:‘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
170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以及大众,听了佛陀的开示训诲后,心中的疑惑都一一消除,了悟自性本体的实相,身心都感觉得轻安,得到未曾有的事。因此,又伤心又流泪,重新礼拜佛足后,长跪合掌,继续请教佛陀说:无上大悲清净的佛宝法王,善能开导我们的心智,能用各种方便因缘提携奖励,引导那些沉沦冥暗的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171
经文:‘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拾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172
白话解释:世尊啊!我现在虽然承受佛陀您这些开示,已了知如来藏灵妙正觉光明的真心,是*满十方世界,包含孕育十方如来的国土,清净庄严宝贵的妙觉法王的刹土,但是佛陀又责备我是博学多闻而无益,还是不如实行修习亲证。我现在像旅居飘泊流浪的人,突然承蒙大王赐我富丽堂皇的房屋,但是必须要明白入房屋的门径!但愿佛陀您不放弃大悲心,指示我们在座的诸位,被无明蒙蔽黑暗的人,能捐舍小乘法门,毕竟获得佛陀的无余大涅槃,启发本真心的门路。使得有学的人,明白怎样收摄降伏自古以来的攀缘心,而得到总持诸法,证入佛陀的正知见,阿难尊者将话说完后,五体投地,与楞严会上的大众同一专心,正期待佛陀慈悲的法旨。
173
经文:‘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174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佛陀哀愍会中的缘觉声闻二乘弟子,对发菩提心尚未得到自在的人,以及当来佛陀灭度后的末法众生发菩提心的人,开示一条上乘微妙修行的道路。佛陀对阿难尊者以及大众开示说:你们决定菩提心,修于诸佛所修的微妙三摩提禅定,心内不生起疲劳厌倦,应当先明白,要启发觉性的初心,二种决定性的意义。
175
经文:‘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176
白话解释:什么叫做基本初心两点决定性的义理呢?阿难啊!第一点就是:你们如果想要舍弃小乘的声闻果,愿修大乘菩萨行,而想进入佛陀的正知正见的境界,应该要详细的观察因地发心的动机,与证果的正觉真心,是相同或者不相同!阿难啊!如果最初发心的因地心,是用生灭的心作为基本修行的因素,而想求得一佛乘所证不生不灭的果位,是没有这种的可能。因为是这样的缘故,你应该要彻底观察一切器世界,凡是可造作的事物,都会变化消灭的。阿难啊!你观察世间可以造作的事物,那一种是不会坏灭的呢?可是始终听不到虚空会烂坏的话,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造作变坏的,所以在诸现象中,虚空始终没有变坏与消灭的缘故。
177
经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178
白话解释:你的身体里面坚固的是地大,润湿的是水大,暖触的是火大,动摇的风大,因为有这四大种性的四缠作用,分化了你澄湛圆妙正觉灵明的真心功能,发展为能看、能听、能感觉、能思惟观察,从始至终,成为五重浑然不清的混浊,什么叫做混浊呢?阿难啊!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的,尘土灰沙等类,其本体是有留碍的,清净与留碍二种体性,本来是不相同的譬如世间人拿尘土投入清洁的水里,这样一来,尘土就会失去固定留碍的作用,净水也会失去清洁的本相,而形成混浊的状态,所以名之混浊。你的混浊有五重,也是与这个道理一样。
179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如人锻铁,去渣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180
开悟圣僧云:‘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181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182
经文:‘阿难!汝见虚空*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183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看见虚空遍满十方世界,虚空与能见不能分出界限,如果只有虚空,就不能明辨空体。如果只有能见,能见就不能有所感觉。因为虚空与能见互相交织,而妄成世间的一切,是为第一重,叫做劫浊。你的身体现在搏取四大而成为自体,见闻觉知等,受到生理的限制,被身体上有限度的本能所留碍。而水火风土的变化性能,又使你有知觉,这种知觉与生理互相变化交织,妄成精神的作用,这是第二重,名叫做见浊。又你心里有记忆、知识、诵持、习惯等作用,发生能知能见等性能,包容显现外界六尘等事物影像,六识如果离开外六尘的话,就没有意识之相,六尘如果离开六识妄觉的话,就没有尘性可得。知觉与外尘互相交织,妄成妄心的现状,就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又你早晚心思生灭不停,依执我的知见,希望永远存留在世间,可是所做的业力自然的运行,时常迁变于国土世界,一迁一留互相交织,妄成人间世事的痛苦,是为第四重,叫做众生浊。你们的见闻觉知等六根,原本是同一心性没有两样。因为外界众尘现象隔碍而不能超越,因此无缘无故生起六种不同的根识。在体性中知觉是一体相通的,但是在六根各别的作用是互相违背而不同的,这种体用上的同与异,失去了准则,一同一异两相交织,妄生妄死的寿命也就生成,这就是第五重名叫做寿命的混浊。
184
经文:‘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185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现在想要使见闻觉知,契合佛陀所证的常乐我净之四德的话,应当首先择出舍离生死的根本所在,应该要依不生不灭圆满澄湛的自性而成,用澄湛的真心旋转虚妄生灭的五种混浊,降伏妄心而恢复原本的觉性,得到原来灵明正觉没有生灭的自性,作为最初所发的因地心,然后才能圆满成就佛果境界的真修实证。
186
六祖惠能大师云:‘何谓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187
经文:‘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188
白话解释:譬如想要澄清浊水,应该将浊水贮放在静止的容器里面止静深沉不动摇,泥沙尘土自然沉底清水自然会现前。这样叫做初伏客尘烦恼,等到去掉泥沙剩下纯净的水,这叫做永断根本无明,此时明净的相状精纯没有杂染,所有一切变化显现都不再被烦恼染污,都能契合涅槃圣境,清净微妙的美德。
189
六祖坛经云:‘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则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190
开悟圣僧云:‘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191
六祖坛经云:‘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开心地,即与智人无别。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192
开悟圣僧云:‘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193
经文:‘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194
白话解释:第二种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是:你们如果想要发起求证菩提佛果的心志,对于大乘的菩萨道,生大勇猛心求证,而决定要舍离损弃有生灭作为的虚妄执相的话,就应该审察详细烦恼的根本。这个使你自无始以来,发生造业滋润生死绵延不断,到底是谁作谁受呢?阿难啊!你要修证菩提佛果,如果不审查观察烦恼的根本,就不能明白虚妄的六根六尘,是从那里生起颠倒作用!连颠倒在那里尚且不明白,怎能降伏烦恼,而取证如来果位呢?
195
经文:‘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元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196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观看世间上解开绳结的人,如果他看不到绳结的所在的话,怎么明白如何去解开呢?但是并没有人听到虚空可以被人解开的,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虚空并没有形相,根本没有结可以解开啊!你要明白!你现在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以及身体心意,这六个就是你的贼媒,是自己劫夺自己的家宝。因此,无始劫以来,众生世界,就生出互相缠缚的纠结,所以在物质世间里,就不能超脱。
197
经文:‘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祗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198
白话解释:阿难啊!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世就是时间的迁流,界就是空间的方位。你应该要明白!东西南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就是空间的界位。过去、未来、现在,就是时间的世相。空间的方位有十位,时间迁流的数目有三个。一切众生取念时间空间交织而构成,时空世界乃至身中妄见,贸易迁流不停,时间与空间在世界互相涉入。这个空间方位,虽然设有十个方向,而有确定位置可指明的,世间人只立东西南北的四方,因为上下没有固的方位,中间也没有固定的地方,空间只要取四位位数就可以明白应用了,空间四位与时间三位相配合,三四、四三,宛转相乘为十二数字,三四数再重叠相乘,就会成为十、百、千的数目,因此,总括始终,六根里面,各各的功德,都有一千二百的功能德用。
199
经文:‘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200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再于六根里面审定这些功能优劣,譬如眼睛观看的功能,后面看不到,只是可以看到前面,前面完全明白,后面完全冥暗看不到,任你左右转头观看两傍,也只能看到全体的三分之二,综合眼睛所作的功德,并不完全,以三分功德来论,后面的一分是没有德用,所以要明白,眼睛只有八百的功德,又譬如耳朵听声的本能,就能周*听到十方所发出的声音,一点也没有遗失,一旦有声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得到,静止无声的时候,就更加了无边际了!所以应该了解,耳根的本能,可说是圆满了一千二百的功能德用。
201
开悟圣僧云:‘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202
维摩诘经云:‘菩萨为摄受调伏众生,应行四摄法,何等为四?一、布施。二、爱语。三、同事。四、利行。’
203
佛经云:‘菩萨为度化众生,应具足四种辨才,何等为四?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词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
204
智者大师云:‘四小不可轻:一者王子虽小不可轻,登王位可杀人。二者沙弥虽小不可轻,智圆可度人天。三者龙子虽小不可轻,长大可兴云雨。四者星星之火不可轻,星星之火虽小可燎原。’
205
经文:‘如鼻*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206
白话解释:譬如鼻子嗅闻的本能,可以流通出入的气息,虽然有出有入,但是在呼出与吸入交接的中间有一段短时间就缺少嗅闻的作用。因此,验证鼻根的功用,三分缺一分,所以当知!鼻子只有八百的功能德用。又譬如舌头的本能,可以宣扬表达所有世间出世间的智慧与理论,言语虽有区域,分量的不同,可是所说的道理却没有穷尽。所以当知!舌根的功能,是圆满了一千二百功德。又譬如身体感觉知触的本能,能了知不舒适与舒适,可是只有在与外物接触时才有感觉,如果离开外物的中间便没有知觉,根境相离占一分,根境接合占双分。因此,验证身体的本能,也是三分缺一分,所以当知!身根的功能只有八百的功能德用。又譬如意识的本能,能静默包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法则,不论是圣人或者凡夫,没有不被包容,而且能尽其边际,所以当知!意根的功能,乃是圆满了一千二百的功德。
207
经文:‘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208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现在想要逆转生死五欲的洪流,返回穷尽洪流的根源,达到没有生死的境地。应该体验这六根受用的机能,那一根是与尘境接合才能了知呢?那一根是与尘境相离而能了知呢?那一根是深奥难明呢?那一根是浅显易知呢?那一根是具足圆通呢?那一根是有缺而不圆满呢?如果能在这六根中领悟到圆通的一根,用它来逆转这无始以来互相交织的妄业巨流,得顺圆通之根去修,与不顺圆通之根去修,就像一日与一个长劫时间的相差倍数之出入啊!
209
经文:‘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210
白话解释:我现在已经完全显说六根澄湛圆明的功能,本来所具有的功德数量,随你自己去详细选择一根可以入门的,我将为你阐明,使你能增进。若论十方世界已成佛的如来,对这十八界一一都能修行,都能依之而得到圆满无上的正觉。对十八界中间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你的根性下劣,不能在十八界中证得圆融自在的智慧,所以我才为你宣扬六根的优劣,使你选择一门而深入修证,证入到同一真性而没有虚妄的境界,那么其他的六根知觉的性能,也就会同一时间清净。
211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惑断,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212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又向佛陀说:如何去逆转生死之洪流,只要深入一门就能使六根同时得到清净呢?佛陀对阿难尊者说:你现在已经得到须陀洹果︵初果︶,已经灭除三界里众生世间的见解上所断之疑惑,可是你还是不明白六根当中累生以来的无始虚妄习气,这些习气还要依修证才能断除,更何况六根六尘相对作用的中间,还有生住异灭的过程,分限的头绪多得无法计算。
213
须陀洹为梵语译为入流,是从凡入圣,证初果而入圣人之流之意。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的见惑,方能证得,亦须七番往返,是声闻乘中之初果境界。
214
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就是阿难尊者已经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内众生世间的见解上所断的疑惑。既然不入六尘,即名逆流,不名凡流,而名圣流。是得到须陀洹果应有的境界。见所断惑就是断除八十八使︱见惑。八十八使就是界内的分别我执,亦名见流。是意根对于法尘生起分别的见解而起惑之谓。因为此惑才会永恒流转三界,不能出离之因。
215
开悟圣僧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寸地。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诸事无住心,不被诸惑所动,方名入道自在人。’
216
开悟圣僧云:‘我原本无我,人亦且无人;会得老僧意,大地现全身。’
217
开悟圣僧云:‘诸佛众生,本无异相,只缘迷悟,见有差殊;迷时本体不曾失,悟时本体不曾得,迷悟都不干本体之得失也。’
218
经文:‘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219
白话解释:现在你且观察现前的六根功能,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呢?阿难啊!如果说是一个的话,耳朵为什么不能见?眼睛为什么不能听?头为什么不会走?脚为何不会说话?但是如果这个六根的功能决定是六个的话,那么譬如我现在为你们阐扬微妙法门之时,你的六根功能,是那一根来接受教理呢?阿难尊者说:我是用我的耳朵来听的。佛陀说:你的耳朵自己会听闻,与你的身体以及嘴有什么系?为什么现在又用口来问道理?同时身体又起立表示恭敬呢?因此之故,应当要明白!它如果不是一个,那么终归是六个。如果不是六个,终归是一个。总不能随便说你的六根元来是一个,或者原本是六个。
220
经文:‘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221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应该要明白:六根的功能既然不是一个,也不是六个,因为无始以来一念颠倒交互变化,所以在圆明澄清的自性里面,才有一个或者六个的作用发生,你得到须陀洹果,虽然六根外驰的习气已销除,但是仍然尚未亡失迷执的心。譬如一个太虚空,包含种种物质,因为物质器具的形状各有不同,就名为不同的空间,如果除去器物去看虚空,就会说虚空为一个。其实太虚空怎能被你便说成是同,或者是不同呢?更何况将虚空名为一个,或者不是一个呢?所以你能了知的六根根本的功能,也就像这样。
222
经文:‘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223
白话解释:由于光明与黑暗等二种形相,在圆妙的自性中,黏动澄湛的真心而发起能见的精灵,这能见的精灵映对色尘,结合明暗色尘成为微细的胜义眼根,这胜义眼根原体称为清净的四大地水火风所成,由胜义眼根而成浮尘眼根就名叫做眼睛之体,形状像葡萄粒,浮尘眼根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从此能见的精灵透过眼根而流落纵逸奔驰于色尘而不知回头。
224
经文:‘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225
白话解释:又因为声音响动与静止,二种现象互相激发,在妙圆的自性中,黏动澄湛的真心而发起能听的精灵,这能听的精灵映对声音尘境,收摄声音成为微细的胜义耳根,这胜义耳根是浮尘根的根元,名为清净的四大,此根依胜义根之名而成为浮尘耳根之体,耳朵的形状像卷曲的树叶,这浮尘耳根外依四尘色香味触所成,从此能听的精灵透过浮尘耳根而流落纵逸奔驰声尘而不知回头。
226
经文:‘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227
白话解释:又因为通畅与闭塞等二种现象互相泪发,在妙圆的自性中,黏动澄湛的真心而发起能嗅的精灵,能嗅的精灵映对香臭尘境,收纳香臭成微细的胜义鼻根,这个胜义鼻根是浮尘鼻根的根元,名为清净的四大,此根依胜义之名,而成为浮尘鼻子的形体,形状像一双下垂的爪子,这个浮尘鼻根外是依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从虍能嗅的精灵透过鼻根而流落纵逸奔驰于香臭的尘境而不知回头。
228
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29
开悟圣僧云:‘若欲无境,当空其心;心空境寂,自性现前。’
230
开悟圣僧云:‘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231
华严经云:‘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著。’
232
经文:‘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233
白话解释:又由淡味与各种变味两种现象互相参合,在妙圆的自性中,黏动澄湛的真心而发起能尝的精灵,这能尝的精灵映对滋味尘境,旋取味尘成为微细的胜义舌根,这个胜义舌根是浮尘舌根的根元,名为清净的四大,就名叫做舌头的形体,形状像每月初的弯月,这浮现在外表的浮尘舌根也是由四大与四尘所合成,从此能尝的精灵透过舌根而流落纵逸奔驰于滋味的尘境而不知回头。
234
经文:‘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235
白话解释:又因为分离与接触二种现象互相摩擦,在妙圆的自性中,黏动澄湛的真心而发起能觉知摸触的精灵,这能觉知摸触的精灵映对所摸触的尘境,抟取所摸触的尘境成为微细的胜义身根,这胜义身根原体称为清净的四大所合成,由胜义身根而成浮尘身根就名叫做身体,形状像细腰的鼓,这浮尘根是由四大与四尘所合成,从此能觉知摸触的精灵透过身根而流落纵逸奔驰于所摸触的尘境而不知回头。
236
经文:‘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名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237
白话解释:又因为生起与变灭二种现象互相连续不断,在妙圆的自性中,黏动澄湛的真心而发起能了知的精灵,这能了知的精灵映对万法影相,揽取万法影相的尘境成为微细的胜义意根,这胜义意根原体称为是清净四大所合成,由胜义意根而成浮尘意根,就名叫做心意思想,意识思想就像阴暗室内看影像一般,这浮尘意根是由四大与四尘所合成。从此能了知的精灵,透过意根而流落纵逸奔驰于万法影相而不知回头。
238
经文:‘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239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些六根的作用,都是由正觉灵明一念随缘而有能明的觉,所以失掉那精灵了然的自性功能,黏着妄尘而发起六根的灵光。因此,你现在如果能离开黑暗与光明的话,就没有能见的自体。如果离开有声无声的动静时,就没有能听的实质。如果没有畅通与闭塞的话,嗅性之体就不能发生。如果离开淡味与各种甜苦诸味尘,能尝的舌识就不会产生出来,身体没有摸触离合的话,能觉的身识就不
能产生,心里没有生灭变化的万法影相,能了知的意识要寄留在何处呢?
240
经文:‘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241
白话解释:你的心只要不依循动静、合离、淡变、通塞、生灭
、明暗等,这些十二种有造作的现象所流转,只要选拔一根,使心脱离所黏的尘境,而向内收伏,收伏于内归返原本真性。就会发出本有的妙明光耀之性,照耀的觉性一旦发出光明,其余五根的黏着,就会应时齐拔而圆满解脱。
242
开悟圣僧云:‘汝之微笑是佛性作用,行住坐卧不离汝性,忧悲苦恼不离汝性,乃至慈悲喜舍亦不离汝性,诸君见否?’
243
开悟圣僧云:‘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再头上安头,嘴上加嘴,性上加佛,莫生异见,总不出汝心。’
244
开悟圣僧云:‘云何识自心?如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无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
245
开悟圣僧云:‘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
246
经文:‘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247
白话解释:这样就可以不由现前外尘影响所生起的知见,会自然有智慧的光明,不必依循六根就能生起,而且也可以寄托于六根而发出灵明的作用,因此,六根就可以互用了。阿难啊!你难道不明白在楞严会上的阿那律陀,虽然眼睛瞎了但是也能看见一切吗?跋难陀龙虽然没有耳朵而能听声音,殑伽河女神不用鼻子而能嗅闻香气,骄梵钵提不用舌头而能明白滋味,舜若多虚空神没有身体而能觉知摸触,这是佛陀放出拔苦的佛光,映照他使令暂时现出有摸触的感觉,就像风的体质,这是没有实体的。还有一切得到灭尽定功力,达到寂灭境界的声闻,譬如在会的摩诃迦叶,很久以前就已经灭除意识作用,他能圆满灵明的了知一切事物,却不必藉用思想心念就能了知。
248
经文:‘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249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现在的六根,如果圆满的拔除黏着的尘境的话,内心就会莹洁发出智慧的光明,这些虚浮不实的尘境,以及物理的器世间,各种变化不停的幻相,就会像滚汤销溶冰块,随应心念化解一切妄念成为无上的正觉,阿难啊!譬如世间人,将视力集中在眼睛上,如果快速闭上眼睛,黑暗的相状立刻显现在眼前,六根也都暗然看不到,头与脚也同样看不到,这个人如果用手循着身体环绕摸一遍的话,虽然眼睛闭上看不见六根形相,但是从头至脚一摸便能辨认清楚,如此知觉作用与眼睛所看到是同样的。世间人眼睛攀缘色境而能看见,认为是因为有光明,黑暗了就变成什么都看不见,如果不必靠光明就能自己发起心智的了知,这样一来,一切黑暗的现象,也就永远不能昏暗心智的了知,六根与六尘既然脱黏销除缠缚,为何正觉灵明的自性不能成就圆通妙用呢?
250
开悟圣僧云:‘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了攀缘病,由斯障闭不心开。’
251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252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向佛陀请示说:世尊啊!如佛陀您所说:最初求证正觉的因地心,如果想要求得常住不变的话,须要与证得果位的名目真义相应。世尊啊!像果位当中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名称,名称虽然不同,可是它的含意都是清净圆满的,体性坚固凝定不动摇,犹如金刚宝王常住不变不坏的。如果这个能看、能听等六根精灵,离开所攀缘的光明黑暗,动声与静声,通畅与闭塞等六种尘境的话,就毕竟没有一个自体,犹如意念心识离开现前所缘的尘境万法,就没有任何心意存在,如何叫我们将这个毕竟断灭的心意,做为修证的因地心,而想要获得如来所证悟的七种常住不变的果位呢?
253
何谓如来七常住果?就是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七种。
254
一、 何谓菩提?梵语音译为正觉。是离开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取得万德庄严,属于智德。
二、 何谓涅槃?梵语音译为寂灭。已经超脱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属于断德。
三、 何谓真如?不妄名真,不异为如,诸佛证后称如来体,起自在用,是不生不灭的性德。
四、 何谓佛性?是本觉真心,众生在迷时,佛性埋没不显,但也不坏不变。诸佛修证,本觉出缠,是人人本有的灵觉之性。
五、 何谓庵摩罗识?梵语译为无垢识。在众生时为阿赖耶识︵藏识、第八识︶。在诸佛果位中为庵摩罗。因为清净无染而能了知,所以名为白净离垢识。当然也是本觉真心的异名。
六、 何谓空如来藏?是空诸所有无明烦恼惑。诸佛因返妄归真,回复到本来的心源,究竟清净,唯一真心,更无他物之意。
七、 何谓大圆镜智?诸佛大智慧之体用,犹如圆镜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别,以此立名。是转第八识而成的佛智。
255
经文:‘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
256
白话解释:世尊啊!如果能看的见性离开光明与黑暗的现象,这个见性毕竟也就成为空无了。如果没有眼前的外景时,意念的自性也就自然消灭。这样进退循环的去研究,微细的去推寻,本来就没有我真心的自体,也没有心意的处所。那么,将用什么做为修证的因地心,去求无上的正觉呢?佛陀曾经在前面说过的见性心体,是澄湛精纯,圆满常住的,佛陀现在所说却违背越出自己诚实的言说,终于成为戏论吗?如何说佛陀您是讲真实话的圣者呢?但愿垂怜发大慈悲心,开导我们心内的愚痴暗昧!
257
经文:‘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
258
白话解释:佛陀对阿难尊者说:你虽然博学多闻,但是尚未断尽一切的习漏。因此,心内只明白颠倒的原因,可是真正颠倒摆在眼前时,却未能认识。我恐怕你虽然有诚心,但是未能彻底的深信,所以我现在暂且拿出尘俗的实事,来除去你内心的疑惑!
259
法句经:‘诵习千章,不如一行。’
260
开悟圣僧:‘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261
经文:‘即时如来敕罗*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262
白话解释:这时候,佛陀叫罗*罗打钟一声,然后问阿难说:你现在有听到吗?阿难尊者与大众都回答说:我们听到了,到了钟声停止时,佛陀又问说:你们现在有听到吗?阿难以及大众都回答说:现在听不到了。这时候罗*罗又将钟打一声。佛陀又问说:你现在听到否?阿难尊者以及大众又都回答说:都听到了。佛陀又问阿难尊者说:你是怎样能听到?怎样听不到?阿难尊者与大众都回答说:如果打钟发声,我们就听到。打过了很久,声音消灭时声音与响动都没有,就叫做听不到。
263
经文:‘如来又敕罗*罗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264
白话解释:佛陀又命令罗*罗打一下钟,然后问阿难尊者说:你现在认为有声音吗?阿难尊者以及大众都回答说:有声。过了一会,声音消灭了。佛陀又问说:你现在认为有声音吗?阿难尊者以及大众回答说:没有声音。经过一会,罗*罗又来打钟。佛陀又问说:你现在认为有声音吗?阿难尊者以及大众都回答说:有声。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是怎样才叫它昃有声?是怎样才叫做是无声?阿难尊者以及大众都向佛陀说,如果打响大钟发声,就名叫做有声音,钟打过了很久,声音已消灭,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名叫做没有声音。
265
经文:‘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266
白话解释:佛陀对阿难尊者以及大众说:你们现在为何自说矛盾的话呢?大众以及阿难尊者同时请问佛陀说:我们现在回答的话为什么叫做混乱不清呢?佛陀说:钟声我问你们听到否?你们就说听到了。又问你们有声音否?你们就说有声音,一会儿答是听到,一会儿答是有声音,这样没有定律的回答,我为何不是混乱不清呢?
267
六祖坛经云:‘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是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268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269
开悟圣僧云:‘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饼从来即是面,造作随人百态,烦恼即是菩提。’
270
经文:‘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有或无,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向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271
白话解释:阿难啊!声音消灭没有响动时,你就说听不到,能听闻的自性就已经消灭,等于枯木无知觉。钟声再打的时候,你如何会明白有声音呢?了知有声,了知无声,自然是声响有时无有时有的问题,难道这个能听闻的自性,是因为你的声音的生灭而成为有或无吗?闻性如果实在是无,那么,到底是谁来了知是无的呢?因此之故,阿难啊呀声音在听闻的自性中,自己生自己灭,并不是你的闻性,是因为声生声灭,能令你的闻性或有或无的,你尚在颠倒,迷惑声音为能闻的自性。难怪你昏迷不悟,认为真常为断灭。你更不应该说:离开动与静,闭塞与开通,就说没有能听闻的自性吧!
272
经文:‘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寤,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
273
白话解释:譬如一位熟睡的人,在他睡眠在床枕的时候,他家里有一个人,就在他睡熟旳时候,槌布或者舂米,这位熟睡的人,在梦中听到舂米槌布的声音,以为是其他东西的响声,或者以为在打鼓,或者以为是在打钟,就在他做梦的当时,自己感觉奇怪这个钟的声音,很像木石的响声,这时候忽然梦醒,才明白是槌杵的舂捣声音,自己向家人说:我刚才正在作梦时,迷惑这个舂臼的声当作是打鼓的响声。阿难啊!这个人在作梦当中,难道还记得静与动,开闭与通塞吗?可见他的身体虽然熟睡,但是他能听闻的自性并没有昏迷!即使你的身体完全消灭,生命光辉的本能变迁,但是这个能听闻的自性,怎能因为你的身体的消灭,也随之而消灭呢?
274
经文:‘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275
白话解释:因为一切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都追逐一切声色,跟着意识心念而流转不停。从来未曾开悟自性是清净、灵妙、常住不变的道理。不依循常住自性,只追逐一切有生灭的作用,所以生生世世沦落于六道轮回的混杂染污流转中,如果能舍弃生灭不停的虚妄心识,而守住真常的自性的话,那么原本的真常智慧光明便会现前。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的现象作用,就会顿时消失脱落,无明妄想所攀之尘境,是最难除之渣尘。意识情念的作用,是最难净化的污垢。如果这两种都能远离的话,你自性的心眼就会顿时了然清净光明,怎能不会证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呢?
276
开悟圣僧云:‘若能于自心,刹那顿见真如者,即知本自不生不灭,而圆满具足,万法尽在自心。若顿见真如本性,即是亲证自性如来,十方三世诸佛,亦复如是!’
277
开悟圣僧云:‘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明心为本。’
278
开悟圣僧云:‘无着无所依,无累心寂灭;本性如虚空,是名无上道。’
279
开悟圣僧云:‘有言有说皆是妄,无形无相始为真;诸仁识得此中意,打破虚空笑破唇。’
280
青山几度变黄山,浮世纷纷非总千,眼里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人人有个真面目,须离知解与见闻,扫却情执入真际,当于言下悟己灵,从此不落凡尘位,振臂一吼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