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楞严经第七卷
 

楞严经是一部破妄显真,破相显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满了义经典。

见性成佛是修道的人根本宗旨。

开悟圣僧云:‘佛向性中作,莫向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六祖惠能大师云:‘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则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
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一般人只知度外面的众生,不知度自性中的众生,何谓自性中的众生呢?

开悟圣僧云:‘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心、恶毒心、如是等心,
       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六祖惠能大师云:‘人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唐朝慧海禅师云:‘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那么过去诸佛无量无边如
恒河沙,众生亦无量无边,一尊佛度一位众生早应度尽,何以如今尚
未度尽?要明白啊!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楞严经第七卷大意:世尊教人一心奉持读诵楞严神咒,以便除弃一切魔障,建立楞严坛的
轨则,也应阿难尊者的要求,说出大佛顶首楞严神咒,随后就赞叹楞
严神咒的功德。大意即是:所有佛陀之成道、降魔、度众等,都是由
此神咒功能。驱除邪怪,消灭灾毒等,都由此咒。不生下贱,常住佛
处,都依此咒。破戒清净,精进智慧,都依此咒。尤其是造五逆无间
重罪的人,也能依此咒得救!可见楞严神咒是如何妙胜!也有阿难尊
         者请问四十四心的问题。最后并谈论到为什么依真如,而沦为十二类
         众生的始末,所谓尘染缘起,成轮回是也。

经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
    仪,皎如水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种,若
    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白话解释:佛陀说:阿难尊者!你问我,有关于摄伏妄想心的事?我现在先说明进入三昧
     修学的微妙法门。如果有人想要求菩萨道的话,首先应该要行持如上所说的四
     种律仪。四重戒如果守持得皎洁如冰霜,自然就不会另生一切过犯的枝节,譬
     如心三口四等枝末过犯,就不会发生的因由了。阿难啊!这四种重戒如果能不
     遗失忘记的话,心里根本就不会攀缘色香味触等外境,一切魔事,那里再会发
     生呢?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佛法以心为宗,离心一切法不可得。

一切以″正″为出发点,以″正″做为基础,是出世的因,是证成菩提的根本。

佛教导咱修持八正道,八正道是通往涅槃的必经。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就是八条圣者所修的道法。

八正道: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正见:正确的知见。
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正语:正当的言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正念:正确的观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

六祖惠能大师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修此八正道,小乘可证得阿罗汉,大乘可证得佛的果位。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人人听佛祖的话,以戒为师,修道决定不会走火入魔,阴阳怪气、邪
知邪见,贪着五欲六尘,直超无上菩提。

欲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一切大罪小罪,皆由四重戒演化而成;一切大戒中戒小戒也由四重戒演化而生。

四重戒守持清净,皎如冰霜,自然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不无因。

如是四种律仪,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守戒是正见,不守戒是邪见。
思想失当下邪见,着魔。

经文:‘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
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且汝宿
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
,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
,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白话解释:如果有过去宿世所留的恶业习气的话,不能消灭断除,阿难你可以教导他们,
专心一意诵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此咒乃是如来无
见顶相,是无为心佛,是从佛顶发出的光辉,是坐在宝莲华的化佛所说的心咒
,而且你自久远过去世以来,与摩登伽女,历尽劫数的恩爱恋情一切习气,不
只是一生,或者是一劫的问题。不过因为我如来一旦宣扬,叫文殊菩萨带咒往
护,摩登伽女则得三果罗汉,然后又爱心永远脱离,成就四果罗汉。摩登伽女
是一位卖淫的女人,无心意想要修行,因为经过神咒法力冥中资助,尚能速证
无学的果位,为什么你们在会的声闻,有心求最上乘,又闻持心咒,难道不能
决定成佛吗?譬如将灰尘扬弃于顺风,就立刻吹尽,有什么艰难危险阻碍呢?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斯
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修道人理通,但是有时宿世习气深重,难消难灭,应用功加行,精进勇猛切断净化习气,
与清净心相尘,同证无生法忍是当今之务。

开悟圣僧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理现念犹侵,风停波尚涌。’

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是佛陀所说的心咒。摩诃译为大,萨怛哆译为白,般怛啰译为伞盖
          。大是表示如来藏心之体,此体乃绝诸对待。白是表示如来藏心之
          相,是离诸妄染之意。伞盖表示如来藏心之用,能普覆一切无碍。

摩诃萨怛哆、般怛啰译为台湾话就是:
如来藏之体,绝诸对待,故称为大;如来藏心之相,离诸妄染,故称为白;如来藏心之用
,能普覆一切无碍,故称伞盖。

无上神咒:是说明这种佛顶光明的神咒,神妙莫测,是佛陀的如来藏心,是最高无上的神
     咒。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无见顶相是佛陀三十二相的第一相,通常叫做肉髻顶相
               。无见顶相就是不见顶上,不只是凡夫看不到,就是连
               大菩萨也不能穷尽边际!无为心佛就是佛陀已入禅定,
既入禅定,表示无为无作的光明当中所化的佛陀。

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这种神咒乃是由佛陀的肉髻顶相,涌出百宝光明的佛陀
               所说的心咒,故称从佛顶发出光辉。坐宝莲华就是这位
               化佛,坐在由光中涌出千叶宝莲的上面。所说神咒正是
               总结这种神咒就是如此这般的殊胜是化佛所说的心咒,
               可说是诸佛的心印。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

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缠缚。’

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世尊命令文殊菩萨将无为咒心带到摩登伽女的淫室时,梵天的恶咒顿时消灭,摩登伽女一
闻神咒,宿世习气宣告消灭,等到见佛闻法后,爱河就干枯,而证三果阿罗汉。现在楞严
会上,听到文殊菩萨选择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后,顿时得成四果阿罗汉,已经永脱生死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
摩登伽女宿世习气比任何人都深重,尚属于淫女,很难调伏淫荡之念。虽然如此,但是还
能因为神咒不可思议之力,暗中资助,使她速证无学的果位,可见这种不可测量的楞严咒
是如何灵验!

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
这是说明宿世习气特别重的淫女摩登伽,都能以神咒资助熏习而得证道果,难道你们在楞
严会上的诸位声闻大众,已经愿求最上乘的一佛乘,已经决定自信成佛道的人,怎能不如
摩登伽女?怎能不会被神咒冥助而证果的道理?

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尘是譬喻神咒之力,尘粉如果遇上顺风飘扬,就会被吹
尽。

世尊的意思是:宿世的习气虽然是深重难以除灭,可是一旦遇到神咒之力,就会如同尘粉
遇到顺风被吹动飘尽,绝对无有半点的艰难危险与阻碍。

经文:‘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
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
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
国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白话解释:假使在末法之世,想要安居道场,就须要先守持比丘的清净根本禁戒,最要紧
应当选择戒行清净的第一等沙门僧,作他的师父,如果不能遇到戒行真正清净
的比丘僧,你所受得的戒律威仪,必定不能成就。受戒成就以后,就穿上洗净
的新衣服,然后燃点香木,住在闲静的室内,持诵这个无为心佛所说的神咒,
     一百零八遍。然后结坛,建立修道之场,祈求十方世界里,现在住于佛国净土
     至高无上所有如来,放出大慈悲心的佛光,来灌注吾人的头顶。

楞严经云:‘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名僧与高僧差别

经文:‘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
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
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白话解释:阿难啊!像这样在末世时期的清净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白衣喜舍布施的
     居士,内心灭除贪爱淫欲,守持佛陀所制定的清净戒律,在道场中,发菩萨大
     愿,凡是出入道场时,必定要洗浴洁身,昼夜六时必须至诚专心办道,静坐返
     闻自性而日夜不睡寐,经过三个七日二十一天,我自然会显现佛身,到了那个
     人的面前,抚摩他的头顶而安慰他,使令他的心智开悟。

白衣檀越:是指在家二众。檀是檀那的简称,译为布施,越就是指布施的人因布施而超越
     贫穷的苦海,是故檀越是中印合称的在家佛教徒之意。

开悟圣僧云:‘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
       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六祖坛经云:‘何谓自性自度?即是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
       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
       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
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白话解释:阿难请问佛陀说:世尊!我承蒙如来您的无上慈悲教诲之后,心内已经开悟,
     自己已经明白如何修证,而进入无学的道果。但是末法时世修行的人,要建立
     修道的场所,要如何围结界址,才符合佛陀您所制定的清净轨则呢?

阿难尊者承蒙佛陀慈悲的指导,教他守持四种清净的戒律,令他远离魔事,又教他持诵无
为心佛的神咒,以便除去宿世习气。并且指示阿难结坛行道等等,佛陀悲切的教诲,阿难
内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之道果,阿难尊者毕竟外现声闻,内行菩萨行,苦口婆心,为
末法时世的修行者着想,请问世尊如何建立道场,如何结界,方能符合佛陀清净的轨则?

在末法时代,欲修禅定三昧,达成出世解脱,实在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谨慎不可。

如法:充满智慧、慈悲、庄严、高雅、出世、解脱、欢喜。

不如法:令人心生忧郁、烦恼、庸俗、不生欢喜、厌弃、失庄严、失悲智。

物属人形,相由心生。

经文:‘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
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
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沈水
、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
,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白话解释:佛陀回答阿难说:如果末法时世的人,愿意建立道场的话,应该先采取雪山地
     方的大力白牛的粪,因为这种牛唯有吃雪山里面丰富又肥油腻的香草,当时这
     种牛唯有饮食雪山的清水,牛的粪非常的微细,可以采取牛粪配合栴檀香木,
     以便铺设地面。如果不是雪山的牛,此牛的粪便乃是臭秽之物,不堪当做涂地
     之用。就应该另外找出平地,除去地皮表面,深到五尺以下,采取干净的黄土
     ,和合上等栴檀香,沉水香木,诸香煎汁的苏合,能止痛的薰陆,百草之花的
     郁金,能除恶气的白胶,能寤魇寐的青木,能止精明眼的零陵,能和合众香的
     甘松,以及能令人身口皆香的舌香木,用此十种香木细罗为粉末,调合黄土
     成为泥土,用来铺设道场的地面。

末法时期,众生的业障深重,如果不依如来清净轨则去建立道场的话,则难以修习禅定三
昧,所以有人愿意建道场,以便用功修道,应该首先如法清净道场。

开悟圣僧云:‘修道人不心外求道,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若言将心求道得道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
?悟即是佛法。’

楞严经云:‘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十方诸如来,一路涅槃门。’

开悟祖师云:‘三界业报,唯心所生;心灭三界灭,心生三界生。’

经文:‘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中先盛,八月
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镜外建立十六莲
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白话解释:方圆一丈六尺,成为八角的佛坛,佛坛中心放置一朵或金或银或铜或木所制造
     的莲华,莲华中心安置一个,内先盛满八月所收集的露水,水内随意安放
     各种花叶,取八个圆形的镜子,各别安置八方,围绕着莲花与,镜的外围建
     立十六朵莲花,与十六个香炉,莲花与莲花的中间都放置香炉,要铺设得庄严
     ,香炉里纯粹燃烧沉水香,不可以看到火炎。

经文:‘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苏、
    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
    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
    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白话解释:要采取白牛的乳,放置在十六个容器内,又用牛乳煎成为饼,并用各种砂糖、
     油饼、牛乳煮米的糜粥,各种香料合成的苏合膏,用蜜浸的姜,纯粹的干酥,
     纯净的蜂蜜等供养品,在于莲花的外面,各种都供奉十六份,围绕在莲花外,
     以供养十方诸佛。

以及诸大菩萨,每天中午诸佛菩萨吃饭的时候都这样供奉,如果是在半夜,就取蜂蜜半升
,用酥三合,佛坛前另外安置一个小火炉,用兜楼婆白茅香草,煎后取香水,将薪炭洗净
,放在小火炉内点燃,使炭猛焰后,将酥与蜜抛入炎炉内燃烧,烧至火烟灭尽,以便供养
诸佛菩萨。

经文:‘令其四外,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
,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井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
等、频那、夜伽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
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白话解释:在八角坛的外面四围,都要悬挂幢幡与花蕊,在坛室内的四面壁,要敷设十方
     如来,以及诸大菩萨的各种形像,应该于向阳正位张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
     弥勒尊佛、阿佛、阿弥陀佛诸大变化的观世音菩萨像,以及金刚藏菩萨像,
     安置在诸佛的左右两边,帝释天王、大梵天王、乌刍瑟摩火头金刚神,并有蓝
     地迦青面金刚神,诸位军茶利解怨结金刚神,与毗俱胝神、四大天王等,又将
     猪头天使频那,与象鼻天使夜迦的像,张挂于门侧,分左右两边安置,又取八
     个镜子,倒覆悬挂在空中,与坛场中所安置的镜方向都相对,使坛内的形像影
     子,能重重无尽,相映互涉。

经文:‘于初七日,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
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
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日,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
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
,身心明净,犹如璃。’

白话解释:在最初的七天当中,要诚恳的礼拜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以及诸阿罗汉,要恒
     心持常在昼夜六时,持诵心咒围绕坛场,要专心一意行道,每个时候常经行诵
     咒一百零八遍。第二个七天里,要一向专心至诚的发菩萨大愿,心里念念无间
     断,我如来在毗奈耶戒律当中,先有说明过十大愿的教诲。第三个七天里,每
     天的十二时,一向诵持无为心佛的般怛啰神咒,到第七天,十方如来会同时出
     现,在镜与镜交相映光的处所,承蒙佛手抚摩头顶,就在这种道场内,返闻自
性修三摩地禅定,能使依这种行去修的末世时代的行者,身心能明朗清净,犹
如映彻的璃一样。
梵网经云:‘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
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萨行,三世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开悟祖师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经文:‘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
场,多不成就,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
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这些比丘僧受戒时原本的传戒师父,以及在同修会中的十位比丘
     僧,其中有一位戒行不清净的话,这个修道的场所,就不能圆满修得成就。从
     三七二十一日后,要端坐安居,经过一百日的期间,有利根的人,入定不起座
     位,就会证得初果入圣流的须陀洹。纵然他的身心还没有完全清净,也还未修
     成圣果,但已经自知决定会成佛而不会错谬,阿难你问修道坛场如何建立,就
     应该像这样建立。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众称比丘,女众称为比丘尼。
比丘含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
乞士:就是一方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维持色身;一方面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
资长养法身。
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息灭贪瞋痴等烦恼,以
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
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
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宗旨,大家都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因此魔
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是故称为怖魔。

开悟圣僧云:‘出家沙门一心向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佛藏经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但能一心行道,终亦不念衣食所
须,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光明其中一分,供吾诸弟子。’

华严经云:‘菩萨忍受一切恶果,对众生心平等而不动摇如大地。’

佛言:‘无论有人非议或者褒奖,能不受他人毁誉褒贬的影响,而默默的完成自己该做之
事,这才是我们所企求的理想境界。’

古德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古德云:‘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十轮经云:‘出家僧相乃秽恶世界之清净幢相。’

善导大师云:‘身业专礼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若能念念相
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接引往生。’

般若三昧经云:‘若能誓愿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发
愿即得往生净土。’

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
         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万法唯心造,佛是心造,离心无佛,离佛无心。

业报差别经云:大声念佛可得十种功德:
一、能排除睡眠。   二、天魔惊怖。   三、声十方。   四、三途息苦。 
五、外声不入。    六、勇猛精进。   七、诸佛欢喜。   八、念心不散。
九、三昧现前。    十、往生净土。
禅宗百丈禅师云:‘修行以念佛为第一稳当。’

月灯三昧经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学念佛速证菩提。’

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大集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

古德圣贤云:‘千经万论不须标,共指西方路一条。’

诸位菩萨!散乱心之时,未知自心动与非动,念佛坐禅时,才发觉杂念纷飞,心猿意马,
妄想丛生,欲静反动,此乃无始劫以来习气种子,潜伏在八识田中,动态时不觉,静态则
见之。

净土与天堂差别:一、平等而非阶级。二、进修而非完成。三、上升而非退堕。

礼佛得十种功德:
一、得妙色身。   二、出言人信。   三、处众无畏。   四、佛所护念。
五、具大威仪。   六、众人亲附。   七、诸天爱敬。   八、具大福德。
九、命终往生。   十、速证涅槃。

明朝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亦得
往生。’

经文:‘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
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
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
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
来,秘密章句。’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又顶礼佛陀,向佛请教说:自从我出家以来,都是依靠着佛
     陀的疼爱,唯求多闻佛法的缘故,未能证悟无为的果位,致使遭遇到梵天的邪
     术所禁制,所以那时候心内虽然明白,但是我的道力微弱不得自由,幸运遇到
     文殊师利菩萨,依赖菩萨持佛顶神咒,才使令我获得解脱魔难。虽然承蒙如来
     的佛顶神咒,冥冥之中获得神力的帮助,可是尚未亲自听闻到秘密佛顶神咒。
     但愿大慈悲的佛陀,重新为我们宣说一遍,悲愍解救楞严会上诸位修行的人,
     以及将来末法时期在生死轮回的众生,因为承受佛陀密咒的法音,身心都能脱
     离魔障苦难。这时候楞严会上的一切大众,全部都来向佛陀顶礼,等候佛陀宣
     说秘密咒语的章句。

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

自我从阿难舍俗出家以来,以为佛陀是自己的堂兄,一定会得到特别的照顾与赐大利益,
那里怕不会成道的理由,所以一心一意都依赖佛陀的憍怜宠爱,不知修持,只求多闻佛法
的缘故,致使尚未证成无为道果的四果阿罗汉。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

当时摩登伽为满足她爱女的心愿,所以用梵天邪术咒语来迷惑阿难,阿难这时候道行微弱
,心内虽然明明白白,但是道力不能自由自在,不听使唤,明白对方使用梵天邪术,所以
极力想要排除这种魔难,只是因为缺乏禅定的力量,一心一意想要排脱,也排脱不了。幸
好,有了文殊菩萨受佛之命,带楞严神咒到现场来破解受了庇护,因此解脱摩登伽女的淫
难。

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阿难尊者正在淫室,楞严神咒到达时,阿难只是一心叫苦,未能从头至尾亲闻咒语的内容
,虽然多闻强记第一的尊者,也免不了在横祸临头的危急之际,无法诵持神咒,当时困境
缠身,焉能亲听世尊所宣说楞严神咒?

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本来大家都有意思想要请佛陀再宣说楞严神咒,不过无人先开口,所以不敢冒然请益,大
众皆在欲言不言中,等待阿难尊者开口为大众恳请,当下大会大众非常欣慰,欢喜异常,
因此,大家都同时向佛陀礼拜,等待听闻如来的秘密神咒,如来微妙章句。

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华严经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唯愿听闻一句未闻之佛法。’

佛是觉者,佛法是觉悟之法,能令人破迷启悟,转凡入圣,是世间的明灯,是出世的

经文:‘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
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亦擎山持杵,
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
说神咒....。’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的世尊,从肉髻相中,放出百宝的光明,在光明当中涌现出千叶的宝
     莲华,有化身的如来坐宝贵的莲花中,化身佛的头顶又放射出十道的百宝光明
     ,每一道的光明,都普遍现出十条恒河沙那么多的金刚神,他们的内心密藏菩
     萨行,外面现出金刚神的形亦,一手擎起大山,一手持着金刚宝杵,遍满所有
     的虚空世界。与会大众仰头观看,一心畏其威,一心爱其德,恳求佛陀哀愍保
     佑,也专心一意正在静听佛陀无见顶相所放出来的化佛,所宣说的神咒。

所谓咒语,本来是一种幻术,世尊所以会说神咒,就是随顺世间,应机而施的一种教法而
已!他说出咒语的用意在于驱邪,虽然是修持禅定三昧的一种方法,但是只要是在驱除邪
恶,以便完成定慧,也是以幻除幻,是由如来藏性中,以无作妙力,光现咒中的种种变化
之相,以便警策群机。同时欲使众生预知神咒的神力广大,以便提起大众的信仰。

阿含经云:‘幻术皆是诳法,令人堕地狱。’

楞严咒分为五会,总计四百二十七句,自第一句起至一百三十七句,为第一会,是毗卢真
法会。至一百七十八句,为第二会,是世尊应化会。至二百七十二句,为第三会,是观音
合同会。至三百三十二句,为第四会,是刚藏折摄会。至四百二十七句,为第五会,是文
殊弘传会。神咒全体都是如来藏心而成的神咒,是故全咒皆为心咒。

佛教经典所说的神咒,都不翻译,是五种不翻当中的秘密不翻。

如果对秘密神咒,也想了解其义,那么会只顾其义,而未能达到密持加庇之效力。因为秘
密神咒,只有宣说咒语者能知其义,如强索其解,会丧失其原义,致使心生疑虑,百般莫
解。是故持此神咒时,只有深信不疑,将心安住诵持,那么身口意三业都能因此而得密应
,如此才是真正学密之人。

五种不翻:
一、秘密不翻。
二、含多义不翻。
三、此方无不翻。
四、顺古例不翻。
五、为生善故不翻。

所谓显教,就是显然易知,说出诸法实相,无令有余,一看就令人容易全方位的了解。所
谓密教,就是秘密不显,只教导人诵持,不叫人了解。显教如同治病时,医生授与病人药
方的说明书,也就是显说病源、药性,以及如何泡制之法。密教就如同治病时,只管给药
,不加说明,只使病人服用,病人也不须要明白病症药性内容,只是一心深信大夫之药即
可。

诵持咒语得五种利益:

一、上根上智之人,持诵后,会得入理之益。
二、除恶习,破诸恶念。
三、远离杂思妄想,而生诸善之念。
四、能摧邪辅正,感得法悦。
五、证入一心三昧。

楞严咒: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

经文:‘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知觉。’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是佛头顶上的大光聚,化佛所说的悉怛多般怛啰白伞盖,是无上秘
     密伽陀偈颂,是微妙的文章字句,能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如来以此咒
     心为正觉修因,而得成无上正`知觉。

楞严神咒是从佛陀头顶肉髻相所放的光明当中化佛所说的缘故,才称为佛顶光聚,聚就是
凝聚,佛顶的光明,有如焰网交罗,好像大火聚,故曰光聚。

摩诃悉怛多般怛啰:摩诃译为大,悉怛多译为白,般怛啰译为伞盖,合称为大白伞盖,是
         这个神咒的咒名,楞严咒是如来藏心所成的咒,故称心咒,神咒全体
         就是如来藏心,故称咒心,如来藏心之体,是无对待的,故称为大,
         其相是离开杂染垢秽,故称为白,其用盖覆一切,故称伞盖。

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秘密是隐秘深密,伽陀译为颂。微妙是精微奥妙,章即是大段,句就是细分。楞严咒是最
为秘密的偈颂,是绝对微妙的章句,是如实三昧的缘故,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一切诸佛
皆由此神咒而出生,可见楞严神咒的功用是何等的绝大。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知觉:
无上正知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翻译。是佛陀的智慧,佛智是已经彻知宇宙人生
一切奥妙真理者,是无上之智,是一切智慧当中最正无有失的智慧,对一切事理无所不
知,内心光达圆满,所谓妙智成就,圆融无碍是也。因为十方如来,皆用楞严神咒,以作
为密因,修证了义,最后十方诸佛一路涅槃门。

经文:‘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
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十方如来,持此咒心,
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白话解释:十方诸佛,因执持这密咒心要,所以能降伏诸邪魔,能制服诸外道。十方诸佛
     ,因为乘此密咒心要,所以能坐在宝莲花上,应各类众生的须要,现身于微细
     尘埃那么多的国土世界。十方诸佛,因为含藏这个密咒心要,所以能在算不尽
     的世界,去转大法轮,度化众生。十方诸佛因为执持这个密咒心要,能在十方
     世界,去抚摩菩萨的头顶,授记他们成佛。如果自己的佛果位尚未修成,也能
     在十方世界,蒙受佛陀亲自授正觉之记。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十方诸佛因为执持这个如来藏心的秘密神咒,所以能降伏诸魔制服外道,欲成就佛道过程
当中,多少会受邪魔外道干扰,若执持这个秘密神咒,以金刚王宝剑,去降伏一切五阴等
魔,制服一切外道邪见。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经文:‘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
喑、冤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
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白话解释:十方诸佛,依这个楞严神咒,能在十方世界,去拔除救济众生的种种灾难苦恼
     。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苦难。眼盲、耳聋、喑等苦难、冤憎相会
     的苦,与恩爱别离的苦,求而不得的苦,五阴身、心旺盛的苦,大小横祸等等
     灾厄,都能同时得到解脱。不论盗贼的灾难,刀兵的灾难,王法的灾难,牢狱
     的灾难,风灾、火灾、水灾之难,饥饿、口渴、贫穷等等苦难,都能在一刹那
     的心念而消散。

八苦:
一、生苦 
二、老苦 
三、死苦 
五、冤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苦是修行的增上缘。

十方诸佛皆以苦为良师。

三涂八难共入毗卢性海。

八难:一、地狱难 
二、饿鬼难 
三、畜生难 
四、北俱卢洲难
五、无想天难
六、盲聋喑难
七、世智辩聪难
八、佛前佛后难

开悟圣僧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华严经云:‘发愿生生世世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如一座明灯,照破千年暗室,善知识能
点破无明生死,而出离三界亦复如是。’

大小诸横:大大小小的横祸灾难。

横死十五种:
 一、本不该死,而死亡于横死。
 二、被王法所诛。
 三、被非人夺精气,鬼怪所害。
 四、被横火焚死。
 五、被水灾所溺死。
 六、被恶兽所啖。
 七、横堕山崖。
 八、被毒药所害。
 九、被饥渴致死。
 十、风灾致死。
十一、地震灾难致死。
十二、车祸人亡。
十三、战争阵亡。
十四、瘟疫致死。
十五、被闪电电击而死。

九难:一、贼难 二、兵难 三、狱难 四、风难 五、火难 六、水难 七、饥难八、渴难 
九、贫穷
贼难:就是遇到劫财夺命的灾难。
兵难:遭遇战争、冲锋陷阵、死尸遍野的刀兵劫灾难。
狱难:是狱犯枷锁禁系的灾难。
风难:是凛寒飞砂走石的灾难。
火难:焚烧人财,命送黄泉的灾难。
水难:水灾泛滥,淹死人畜的灾难。
饥难:饥饿绝粮的灾难。
渴难:久而干旱无水成灾之难。
贫穷:经济困苦艰难,难以维生的灾难。

一切灾难,一切业力报应,一切死亡百千态,皆是众生广造无边的恶业,自然所感召,自
作自受,他人代替不得。

一个人的命运,好与坏、是非、善恶、富贵、贫穷、诽谤、赞叹、吉祥、衰落,都与自己
所造的业因有直接的关系,恨命莫怨天,半点不尤人,一切皆是自作自受,因果平等平等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古德圣贤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经文:‘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
会中推为大法王子。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
秘密藏,不生惊怖。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
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白话解释:十方诸佛随顺这个密咒心要,而能在十方世界,去奉事诸位善知识。在行住坐
卧四威仪当中,能四事供养如意。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陀,会在法会之中,推
     举为大法王的大弟子。十方诸佛常恒这个密咒心要,能在十方世界,摄受历劫
     与如来神咒有因缘的人,使令小乘之人,听到秘密藏心,而不生惊怖。十方诸
     佛,诵持密咒心法,而成就无上正觉,自坐菩提树开悟,终至入大涅槃,皆诵
     此密咒心法。十方诸佛互相传此密咒心法,能在将近灭度时,付嘱佛法等事,
     使代代之人究竟住持正法,乃至庄严清净的威律,皆能得到清净。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

如来智慧、慈悲、愿力、福德、神通皆已经圆满成就,故能于十方世界,事奉善知识,行
住坐卧四威仪无缺,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如意自在。
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如恒河沙那么多的如来,都会在法会中,推荐这位垂亦应化的佛陀,为大法王真信法王子
,也会帮助佛陀大转法轮,弘扬佛法,能续佛慧命,绍隆正法的大菩萨。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十方诸佛,行持楞严咒,能在十方世界,摄受、受持楞严咒的人,使他永远保持这种宿世
善根,一直到成佛为止,同时令一切小乘行者,听闻到秘密如来咒语心法时,当下能回小
向大,堪受大法,内心不生惊疑怖畏。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楞严咒是成佛之本,是转愚成智之源,所以诵此秘密神咒,则能成无上正觉,十方如来,
诵持楞严咒,自始至终,证菩提,入涅槃,都是由楞严咒心,不曾离开秘密咒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十方诸佛,心心相印,灯灯相续,以楞严咒相承相传,佛灭度后,付嘱佛法,令佛法究竟
住持不绝,佛亲切叮咛四众,以戒为师,戒律能清净庄严身心,则能证得大觉海。

经文:‘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
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白话解释:假使我如来讲说这个佛顶大白伞盖,秘密神咒,从早上讲到夜晚,声音相联不
     断绝,每字每句中间,也不重覆,像这样经过恒河沙劫那么久,始终还是不能
     说尽咒语的功用,这个神圣的密咒,名叫做如来佛顶。

如来藏心秘密神咒,不但是名叫咒心而已,也可以将神咒之名叫做如来顶!咒心是以如来
藏心而成咒名,是说明这个秘密神咒就是如来藏心。如来顶是表示这个神咒乃是至尊最妙
,能堪为一切众生所依赖。咒心也好,大佛顶也好,名称虽然有差别,但是其真体是一样
的,并无有什么不同之处。

经文:‘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
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白话解释:你们是有学的人,尚未脱尽生死轮回,如果发至诚心,欲取证阿罗汉的果位,
     假使无受持楞严咒,而修行坐道场,想要使令身心远离邪魔,是无有这回事的
     。

开悟圣僧云:‘凡夫众生心智未开,见思惑未破,习气深重,三毒炽盛,迷恋娑婆,是故
       沉沦三界苦海,善知识具足正见,依戒为师,贪瞋痴净尽,自性解脱,能
       引导六道群迷出离生死,永断轮回,同证涅槃,是故应发亲近善知识之行
       愿,以达成同登彼岸为宗。’

开悟圣僧云:‘凡夫道心飘渺不定,随境所动,犹如空中羽毛,随风飘动,不能自主,又
       如湖上水萍无有根,随波逐浪,无有定处;凡夫心未见道,禅定不足,随
       境动摇,亦复如是。’

善知识六种德行:
一、以戒为师。
二、说法正见。
三、明心见性。
四、言教身教清净庄严。
五、度生无厌。
六、行持大乘,教化以大乘。

佛经云:‘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
     更坠落,以如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开悟圣僧云:‘学佛就是要成佛,成佛要亲近善知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同时应发大乘
       菩提心,而度化众生,同出三界,究竟三觉圆满,自成佛道。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
       故?因缘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
      众生,说佛智慧故。’

菩萨观一切法性空,与二乘人观空有所不同,二乘观空即证于空,而菩萨不以空为证,因
为菩萨了知此是学时,不是证时,悲愿力强大的菩萨,虽观于空性,而能起无量妙用,不
落于无为空。

维摩诘经云:‘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大乘菩萨的即空而有,即俗而真,处处与法性空相应的方便善巧,是小乘行人所做不到的

菩萨证悟了平等空性以后,能依空起用,做到即空即假,所以菩萨庄严净土,绝对不能离
开众生,离开所化的众生,不但不能实现净土,也不须要净土的实现。

小乘以智慧证悟诸法平等空性,因为沉浸在空寂性中,不能跳出而度化众生,是故二乘人
没有净土,如人依虚空欲建成房屋,无有是处。
经文:‘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书写
    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
    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一切世界,随着所有任何国土,所有任何众生,将随着其本国所
     出产的桦树皮,贝多罗树叶,素色纸,白织成的巾,来书写这个神圣的咒语
     ,贮藏在有香气的囊袋内,这个人因为内心昏钝,不能忆诵密咒,或者将密咒
     带在身上,或者书写在家内。阿难你应该明白,这个人,一生当中,一切各毒
害,都不能伤害他。
桦皮是桦树之皮,桦树高有三、四丈,树叶如卵形而尖,花为穗状花序,皮白厚而轻软,
有柴黑斑纹,木材致密,可制器具,其皮可以卷蜡为烛。印度人古代时曾经用桦树之皮加
工,使之薄软,以便书写之用。

贝叶是贝多罗树的树叶,此方无,其叶长,其质稠密,通常的幅度二、三寸以上,长尺半
至二尺前后,是古代印度人用来书写佛经所用的树叶。

纸素的纸张,如吾国抹竹为浆,而制成的纸。

白之是用粗毛与胶所压成的片,白是以白华所织成贵重的纸张,本国无。
不被一切诸毒所害,分为内外二种:
一、内为贪瞋痴三毒。因为书写咒心,当下容易受持读诵,持诵咒心能将吾人宿世习气除
  灭,会被神咒所熏习净化。
二、外为蚖蛇蝮蝎等有毒之动物,因为有神咒的威灵,这些有毒的动物闻之而远避,是故
  不能被毒害。

经文:‘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白话解释:阿难啊!我现在为你,再讲说这个密咒心要,能救护世间苦难的众生,使众生
     得到平安没有怖畏,也能使众生断除烦恼,成就出世间的圣智。 

成就如来藏心,就能成就楞严神咒,受持楞严神咒就能救护世间,成就众生,得大无畏,
一切怖畏苦难之事,自然消灭,并且究竟使令众生断惑证真,超出世间,圆成如来妙智慧
。如来藏心也好,楞严神咒也好,是一体两面说,正是圆融清净的宝觉自性是也。

佛有四无畏: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无所畏惧。
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一切智无所畏:佛已证得一切种智,所以对众生说法,心无惧怕。
  漏尽无所畏:佛已经断尽一切烦恼,对众生说法,无有惧怕的心。
 说障道无所畏:佛向大众说明种种障碍佛道的圣法,自己已经通达无碍,所以无惧怕之
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已经净化身心,灭尽三毒,自性圆满解脱,向大众说明种种可以灭除
        苦难的道理,没有惧怕的心。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无诸贪,顿然解脱,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无常经云:‘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乘,尚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

经文:‘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
    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
    不能着,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
    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
    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白话解释:假使我释迦如来灭度以后,末世时期的众生,有的能自己持诵,或者教他人持
     诵楞严神咒,应当明白这些持诵神咒的众生,火不能烧伤他,水不能沉溺他,
     大毒或者小毒,都不能伤害他。就这样乃至天龙鬼神,精灵、地祗、邪魔、魑
     魅鬼等,所有的邪恶咒术,都不能附着在持诵神咒的人,诵持咒语专心一意,
     得到禅定正受,诸邪不能侵入。所有一切恶咒、蛊毒、毒药、金毒、银毒、草
     木毒、虫毒、蛇毒等,所有万物毒气,一旦进入持神咒的人之口内,就变成甘
     露的滋味,一切邪恶煞星,以及诸鬼神,暗藏毒心的人,对于持神咒之人,都
     不能起恶心加害。频那、夜迦等凶恶的鬼王,与他们家眷部属,都因为领受佛
     法感化的深恩,而时常守护诵持神咒的人。

世尊入涅槃后,到了末法时期,正是邪魔逞强,正法微弱之际,这个时候的众生,有能自
己诵持神咒,教化他人诵持神咒,则能除去种种魔障,如此一来,达到自行化他,自利利
他的功行,都能获大法益,因为这个秘密神咒就是如来藏心,所以持诵秘密神咒的人,就
等于踏上觉悟光明之路,渐渐接近佛陀,闻佛说法,亲听法音,共证无生法忍,究竟成佛

经文:‘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
    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
    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
    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了知,得无疑
    惑。’

白话解释:阿难啊!你应该要明白,这个神咒,时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万亿︶恒河沙俱
     胝︵百亿︶,那么多的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在保护,每位金刚藏王菩萨都有很多
     的金刚神将成为他们的部属。他们不管是白天,或者是黑夜,都随侍在持诵神
     咒的人之身边。假使有人,因为散乱心,无三昧禅定的心地,不过只要心里忆
     念神咒,口内持诵神咒,所有这些金刚王就会时常随从这些善男子而保护。何
     况已经决定菩提心修禅定的人呢?这些金刚藏王菩萨,必定会专精心神暗中快
     速的启发诵持神咒的人,使令心神意识开悟,这位持咒的人,刹那间,心能记
     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以前之事,会普遍了知一切人事物,而得到无疑惑的果地


那由他是梵语,译为万亿;俱胝是梵语,译为百亿。

金刚藏王菩萨是内秘深位的菩萨果德,外现力士奋威的相貌,有降魔护教之力。

种族就是同类同辈的菩萨集聚一处,也就是有算不尽的金刚藏王菩萨相聚,而形成为一族
之意。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

六祖惠能大师云:‘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

六祖坛经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六祖坛经云:‘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开悟圣僧云:‘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菩提自性若有少法可得,亦
       是着相,穷劫不得见性。’

不见一法,名观自在;自性不动,名释迦尊。
经文:‘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
    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白话解释:从开始诵持楞严神咒的第一劫起,一直到证得圣果的最后一身,在这个期间生
     生世世,都不会生为捷疾的药叉鬼,食人的罗刹鬼,又臭又恶的富单那鬼,奇
     臭恶的迦吒富单那鬼,如瓮形的鸠槃茶鬼,吸精气的毗舍遮鬼等,以及一切饿
     鬼,有形相的,没有形相的,有心想的,没有心想的,等种种的恶处。

药叉又称夜叉,译为捷疾,是天行的恶鬼。
罗刹译为可畏,是食人的鬼。
富单那译为臭恶,是主热病的鬼。
迦吒富单那译为奇臭恶,是主热病之甚者。
鸠槃茶译为瓮形,是魇魅之鬼。
毗舍遮译为啖精气,是啖人的精气,以及啖五谷的精气之鬼。
并诸饿鬼:饿鬼的种类很多,如大腹、臭毛、针咽、焰口等等。
  有形:就是休咎精明,是吉凶的鬼道众生。
  无形:就是空散消沉的鬼道。
  有想:是传送鬼灵,灵通怪变,如鬼神精灵。
  无想:是凝滞坚顽,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

经文:‘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
    不可乐处。’

白话解释:持诵楞严咒的善男子,不论对咒阅读、背诵、书写、佩带、收藏,或者用各种
     各色的供品供养,那么这种人,不管是经过长劫的时间,也不会再生贫穷下贱
     等等不快乐的地方了。

经文:‘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
    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
    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
    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
    戒。’

白话解释:受持楞严神咒的众生,纵然他本身不做一切福德之业,但是因为持诵神咒的缘
     故,十方诸佛会将所有功德福业,也会分给持咒语的人,因此就能得到像恒河
     沙那么多的无量劫,不可说、数不尽的劫数中,都能与诸佛共同出生同一处。
     犹如恶叉聚那种果实连生一处,在同一处所熏习修证,永远不会分散。因此能
     使令破戒的人,得到戒体根本恢复清净,能使未得戒的人,能得到佛戒;使不
     精进的人,得到精进;没有智慧的人,能使他得到智慧;不清净的人,能使他
     速得清净;不能受持斋戒的人,自然使他成就斋戒。

恶叉聚译为纵贯珠︵金刚子︶,形状有如栗子,落地时都会聚在一处而不分开。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
    轻重,一时消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
    鬼神,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
    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若造五逆,无间
    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
    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白话解释:阿难啊!这位善男子,持诵楞严神咒时,假使犯了禁戒,在未受持神咒之前,
     那么,持诵此咒以后,所有破戒之罪,不管是轻、是重,都会即时消灭。纵然
     是曾经饮酒,食用五辛葱、蒜、菜、薤、兴渠等,种种荤食不净之物,但是
     一切诸佛菩萨,金刚神、天仙、鬼神等,也不会将你当作是有罪过。假使穿着
     不净破旧的衣服,凡是一时行道,一时安住,都是同样能得到清净。纵然不建
     立佛坛,不进入修道场所,也不随众行道,但是能诵持神咒的话,则会获得如
     同进入佛坛修行办道的功德一样,没有差别。如果造了五逆,应堕无间地狱的
     重罪,以及比丘、比丘尼犯过四种遗弃罪,八种遗弃罪,也因为诵持神咒以后
     ,这些深重的罪业,会犹如猛风,吹散沙堆一样,都会消灭除去,更没有毫发
遗留。
五辛:是葱、蒜、菜、薤、兴渠等物,因为这些菜类,虽然无灵性,可是将它生食时,
   会使人增加瞋恚;如果煮熟而食,会生起淫念,增添性欲,所专心一意修持的人,
   都应该禁止食用五辛。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极重的
          罪业,会堕入痛苦没有间断的阿鼻地狱,是故称为无间地狱的重罪

何谓比丘四弃?就是比丘犯了杀生、偷盗、淫欲、妄语,是属于波罗夷罪,如果犯了这四
       种重罪时,就会被佛教的教团所遗弃,失去了比丘的身份。

何谓比丘尼八弃?就是比丘尼除了犯了上面的杀、盗、淫、妄四重罪以外,再加上第五的
        触与染心男子、身体相触;第六的入,与染心男子牵手,捉衣、屏处、
        共坐、共语、共行、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的覆,覆藏他人的罪;第
        八的随,随顺大僧供给衣食,就会被僧所检举,因为若非共住法,不得
        同大僧共同衣食。

比丘、比丘尼如果犯着四弃八弃的重罪时,一生当中,已经不能回复比丘、比丘尼的身份
,是佛教僧团内,最重的罪,如同一般所说的死罪、断头罪、无药可医之罪。
开悟圣僧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经文:‘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
    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白话解释:阿难啊!假使有人,自从无量无数久远劫以来,所有一切轻重的罪障,从前世
     以来,因为宿世业障深重,尚未达到忏悔清净。但是假使能读诵,书写这个神
     咒,不管是带在身上,或者是安在所住之处,或者安在庄宅,园馆的话,这些
     宿世业障,这会像被滚汤销溶的雪而化尽。此人不久的将来,决定会得证了悟
     无生法忍。

忏悔定义:忏悔二字是梵语与台语合并之语。忏者忏其前世今生所作之罪愆,悔者以后不
     再犯,使令身心清净为宗。

事忏: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理忏:罪由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依大圣佛陀的智慧看来,人的生死不只是今生,也不只是宿世,或者是几世而已,人类轮
回在六道三界的次数,实在难以用数目来计算,是无量世无量劫了,非心思口议能测知,
在这个漫长的岁月内,不知造出多少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善恶之业,堆积起来比山高
,比海底深,实在无法形容。

古德云:‘死后骨头堆积比山高,哭泣眼泪比四大海多。’

人生没有什么可计较,一切皆是无常空幻,人生也只是数十寒暑,有生之年,应创造机缘
学佛修行,人生一大事,无过于生死也。

古德云:‘朝看花开满树红,暮观花落树已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世间无常不可靠,唯有明心见性,唤醒自性主人翁才是有智慧的行者。

开悟圣僧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世间无常,有为生灭,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佛遗教经云:‘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忽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
       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
       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宋朝苏东坡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诸位菩萨!佛法不但说生命无我,亦复说诸法无我;生命无我,显示我空;诸法无我,显
示法空。

缘起性空,即是总显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一切法无自性空。

观诸法缘起,离却一切戏论颠倒,悟入诸法缘起寂灭性,就是中道妙观,就是道谛中心。

开悟圣僧云:‘凡夫执有,二乘执空,菩萨行中道,佛破二不着一。’

开悟圣僧云:‘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只因一念差,现出万般形。

开悟圣僧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灭尽一切烦恼,度脱生死苦海,倒驾慈航度迷
       津,是则名为佛、如来、世尊。’

开悟圣僧云:‘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方得度脱;若已登岸,法尚应舍。’

古德云:如病须药,病愈舍药,药若不舍,因药成病,佛法亦尔。’

黄檗禅师云:‘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
       不识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
       是佛。’
黄檗禅师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三世诸佛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
       性,性即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开悟圣僧云:‘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
       言名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
       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开悟圣僧云:‘清净觉性,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
       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见本性为
       禅,不见本性非禅也,过去三世诸佛皆见性而成佛故。’
开悟圣僧云:‘本性空寂,莫取诸相,即合圣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开悟圣僧云:‘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
       ’
经文:‘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
    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
    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
    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白话解释:再者,阿难啊!假使有女人已结婚,未曾生育男孩女儿,想要求得怀孕者,如
     果能至诚专心忆念这个神咒,或者能身上佩带这个悉怛多般怛啰咒的人,便能
     生得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孩女儿;求长寿延命的人,就会得到长寿延命;想要求
     得果报快速圆满的人,就能快速圆满;身体、寿命、颜色、体力等,只要能持
     诵楞严神咒,也能像这样有求必应。而且命终以后,也能随着自已的心愿往生
     到十方世界的国土,必定不会出生无佛法的边地与贫穷下贱的家庭,何况是地
     狱、畜牲、饿鬼等杂类的异形恶道呢?

人的精神生命并不是单纯的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大圣佛陀时常教导我们,自从了知佛性
是无始无终的原理以后,应该要更加珍惜这世做人的可贵,今世所作的一点一滴的业恶之
业,是决定来世的果报状况,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世多修多造善事,更进一步参禅悟道,以
达到明心见性,出三界得解脱的愿望,如此一来,方不辜负人生来人间一回!
经文:‘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
    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
    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
    切灾厄,悉皆销灭。’

白话解释:阿难啊!如果一切国土内的州、县、乡村等地,有饥饿、瘟疫等灾难。或者有
     刀兵的灾难,如劫贼,斗诤等,以及其他一切灾厄苦难发生的地方,如果能写
     此神咒,安在四方的城门,以及寺院内,或者安在幢幡上。使全国所有的老百
     姓,都能奉迎这个神咒,都能礼拜、恭敬,一心供养此咒。使全国的百姓,每
     人都佩带在身上,或者是各人都安在自己所住的地方,如此这样,则一切灾厄
     ,都会消灭迨尽。

经文:‘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榖丰殷,兆庶
    安乐。’

白话解释:‘阿难啊!在任何处所,所有国家土地与人民众生,随时随地只要有人专心持
      诵神咒,天神龙王等八部鬼神都会心生欢喜而护卫,而且风调雨顺应着所须
      的时候而降雨,所以五榖农产丰收殷裕,兆亿庶民都安居乐业。

古时代的兆为十亿,现在为一万亿,庶就是众,也就是老百姓,兆庶就是所有的民众。

经文:‘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
    昼夜安眠,常无恶梦。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为
    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
    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白话解释:楞严神咒又能镇压一切恶星随便在各地方变异作怪,使灾祸障难不生起,人民
     百姓没有横祸夭亡,手铐、脚镣、颈枷、身锁等刑具,不会缚着他们的身体,
     昼夜都能安乐睡眠,不会常作恶梦。阿难啊!这个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个会
     产生灾变的恶星,其中有二十八个大恶星成为上等首领,还有八个大恶星,做
     为它们的主脑,都能作种种的形态,出现在世间时,能带给众生种种灾祸变异
     ,但是有这个神咒的地方,各种的灾祸都会消灭。十二由旬内结界,各种恶事
     灾难不祥的预兆,都永远不能进入这个地界。

经文:‘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
    得大安稳。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
    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
    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
    如来,便为妄语。’

白话解释:由于这个原因,如来才宣示这个神咒,流传在未来后世,保护初发心学佛的修
     行者,能证入三摩提禅定,身心都泰然自在,得大安稳。再没有一切诸邪魔鬼
     神,以及无始以来的冤仇,横祸等宿世的灾殃,乃至旧有的罪业与陈积的孽债
     ,来相困恼迫害。阿难你与会中的诸有学人,以及未来世的诸修行人,应该依
     照我所立的坛场轨则,如法受持净戒,所受的戒师,逢遇到戒行清净的高僧,
     对这个神咒,不生疑惑懊悔,能如法奉行的这位善男子,在他父母所生的色身
     当中,如果不能得到心地通达开悟的话,那么,十方诸佛便是说妄语骗人了。

经文:‘说是语时,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
    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
    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
    作如愿。’

白话解释:佛陀说明这些话以后,在楞严会上有无量算不尽的百千位金刚护法神,都同一
     时间,到了佛前,合掌向佛陀顶礼,然后向佛禀白说:正像佛陀所说,我们当
     会至诚专心,保护这些要修证菩提佛果的人。那时候大梵天王、与帝释天王、
     四大天王,也都站在佛前,同时顶礼,而向佛陀禀白说:如果真正有这种修行
     学佛的善心人士,我们当会尽心至诚的去保护他们,使令他们在一生中所修所
     作都能照自己的心愿去成就。

经文:‘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
    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
    速得圆满。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
    ,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
    得无所畏,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衹,并风神
    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
    提,永无魔事。’

白话解释:又有算不尽的药叉大将︵疾捷鬼︶,与一切罗刹食人鬼王,富单那︵主热病鬼
     王︶、鸠槃茶︵瓮形厌魅鬼王︶、毗舍遮︵啖精气鬼王︶,频那︵猪头使者︶
     ,夜迦︵象鼻使者︶等诸大鬼王,以及诸鬼的统帅者,也到了佛前,合掌向佛
     陀顶礼而说:我们也发誓愿意保护诵持神咒修行的人,使令他们菩提道心,都
     能快速获得圆满成就。又有无量的日月天子,主风的师、主雨的师、主云的师
     、主雷的师、以及主电的师、管年岁的巡官,与诸星宿的眷属,也在楞严会上
     ,顶礼佛足,向佛禀白:我们也愿意保护这些修行人,安置设立修行道场,能
     得到安心修行而无任何畏惧。又有算不尽的山神、海神、一切土地之神、水上
     、陆上、空行的万物精灵,以及风神的统帅,无色界天的天神,也在佛陀之前
     ,同时礼拜,然后发愿说:我也会保护这种修行的人,使他们修成菩提正觉,
     永远没有魔障之事发生。

经文:‘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
    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
    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白话解释:这时候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数恒河所有沙俱胝︵百亿︶那么多的金刚藏王藏菩萨
     ,在楞严会上,就从他们的座位站起,礼拜佛陀以后,向佛禀白:世尊!像我
     们这辈的菩萨,所修的功行道业,长久以来早就应该证成菩提,但是我们却是
     不取涅槃,愿意时常跟随这个神咒,救度末世的众生,正在修习三昧正定的正
     修行者。

菩萨证空不住空,证涅槃不住涅槃。

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开悟圣僧云:‘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

菩萨性质有三种:一、悲增菩萨。二、智增菩萨。三、悲智双运菩萨。

楞严经云:‘菩萨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

大智度论云:‘悲心不足空智生,必堕声闻乘。’

佛经云:‘悲中有智,智中有悲,悲即是智,智即是悲,悲智不二,是名菩萨悲智双运。
     ’
四种菩萨分类:一、名义菩萨。二、凡夫菩萨。三、登地菩萨。四、佛菩萨。

大般若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具诸相好端严如佛,切一有情见者欢喜,发起无
       上正等觉心,速能成办诸佛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常见诸佛,恒闻正法,得佛觉心,蒙佛忆念,教诫
       、教授,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常忆宿住,终不忘失大菩提心,远离恶友,亲近善
      友,恒修菩萨摩诃萨行,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
       若波罗蜜多。’

涅槃经云:‘涅为不生,槃为不灭,不生不灭名之为涅槃。’

涅槃经云:‘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阿含经云:‘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是名阿罗汉。’

涅槃经云:‘菩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见涅槃。常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
      今有,是故为常。’

涅槃经云:‘有佛无佛在人间,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

涅槃经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
      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涅槃经云:‘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
      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
      故,不能证得涅槃。’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佛
      性,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涅槃经云:‘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
    徒众,常当随从,待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
    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
    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白话解释:世尊!像这种修心而求正定的人,如果是住在道场修行,或者在其他地方经行
     用功,甚至散乱心游戏在乡村聚落,我以及众徒众,当会时跟随追从,侍奉保
     卫这个修行的人,纵然大自在天的魔王,想要求出方便陷害障碍这个修行人,
     到了终尾还是不能得成。那些小鬼邪神会离开这个修善之人,有十由旬之外,
     除非他们发心学佛,乐意修习禅定才允准接近。世尊!如果这些恶毒的邪魔,
     或者是邪魔的眷属,想要来侵害扰乱这个修行的善人,我们就会用宝杵,灭碎
     他们的头,使他们碎成如微尘,恒常使令这个修行人不受扰乱,所修所作都能
     照自己心愿去成就。

道场性质有三种:一、自性道场。二、佛刹道场。三、生活道场。
自性道场:修道用功在心地。心正即是佛,心邪即是魔;心善是天人,心恶是夜叉;欲转
     凡入圣,离苦得乐,证悟涅槃,从自性下功夫,心即是道场,道场即是心,是
     名自性道场。
佛刹道场:修道所依止的环境,如佛寺、精舍、伽蓝、阿兰若,讲堂等,在凡夫因地修行
     必须依止修道的环境,藉假炼真,是名佛刹道场。
生活道场:二六时中始末,不分士农工商,朝野上下,各阶层地位、名位、权位、财位,
     富贵贫贱,可化生活为佛法,佛法落实在生活中,无非是三业妙行,是名生活
     道场。

经文:‘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
    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
    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
    瞻仰。’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就从座位起立,顶礼佛足,向佛陀请示说:我们的根性愚钝,爱好多
     闻,对于有漏之心,未能求得出离,承蒙佛陀慈悲教诲,才能得到正助,而熏
     修楞严大定,身心因此而快然安乐,获得广大丰饶的利益。世尊!这种修证佛
     所修证的三摩楞严大定,在尚未达到大涅槃以前,如何才可以叫做干慧的果地
     呢?在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与四加行的四十四心以后,到什么地步,才
     渐次证得修行的圣智眼目呢?达到什么境界方所,才名为证入十地的圣位呢?
     什么功夫才能名为等觉的菩萨呢?阿难问完问题以后,五体投地,大众一条心
     正在等候佛陀的慈音,瞪眼凝视瞻仰着佛陀。

云何名为干慧地?干慧地是三乘各有十地的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称干慧。

何谓四十四心?四十四心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

至何渐次,得修行目?如果自始至终而论,发觉初心,怎样的渐次,而后才能得到干慧地
          ,以及四十四心的修行名目呢?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既然经历四十四心,又要有什么种功夫,才能名为深入十地之中?
          因为十地的每地断障,各地证真,各有方所分剂,不相逾越。

云何名为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是因圆之果,是十地以上的果位,是相当等于佛地的正觉,
尚有一分无明未破,故称之。

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楞严会上闻法大众共同一条心,等候佛陀慈悲的法音,
               双眼直视佛陀,冥心祈求,凝神瞻仰,等待受教。
布施供养得七种功德:
一、破除我执。
二、广结善缘。
三、化消宿怨。
四、法喜充满。
五、众生欢喜。
六、出三界门。
七、究竟佛道。

经文:‘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
    ,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持。’

白话解释:这个时候,世尊赞叹阿难尊者说:很好!很好!你能够普遍为大众,以及末世
     的一切众生,想要修证三摩提禅定,愿求大乘佛法的人,从凡夫开始修,一直
     到最终证得佛果大涅槃,要我如来为你们开示无上真正的修行门路,你们现在
     应该注意听,我会为你们解说!阿难尊者以及在会的大众,都合掌诚心诚意,
     默然寂静的承受佛陀的教训。

修行以证得大涅槃为解脱宗旨。

四种涅槃: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
         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能亲证,其性原是寂静。

有余依涅槃:即是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是尚有有漏依身之苦果。
无余依涅槃: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
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智障是智之障,二乘人因为有所知障,不明白生
      死涅槃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槃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
      提之真智时,对生死涅槃无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情起大
      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称之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
      起,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是名为涅槃。

开悟圣僧云:‘发菩提心,即发始觉智心。在凡夫地,初发菩提心,名为始觉。声闻、缘
       觉,名为相似觉。菩萨名为随分觉。诸佛名为究竟觉、圆满觉、无上觉。
       ’

历代祖师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
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
    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白话解释:佛陀说:阿难尊者!你们应当要明白,自性本来是灵妙圆明的,是离开各种名
     字形相,体性真空本来就没有这个世界与众生界的存在,因为妄动,才会有一
     切的生起,既然有生起也就有消灭,忽生忽灭幻变不停,所以叫做虚妄幻相。
     灭尽烦恼生灭的虚妄幻相就叫做归入真性,这就称为如来所证至高无上的菩提
     大觉,与证入大涅槃。是转烦恼为菩提与转生死为涅槃的二种转依名号。

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开悟圣僧云:‘若悟自性,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

开悟圣僧云:‘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来去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
       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开悟圣僧云:‘一念着迷外境,处处生着是有情;一念心通实相,法法皆空即如来。’

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开悟圣僧云:‘无念无住无相中,万境俱寂灵光独耀,祖佛尚不可得,何来世间贪爱之心
       !’

开悟祖师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
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佛经云:‘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开悟圣僧云:‘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如湛然。’

开悟圣僧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若证心性空寂,大空大有,不
       空不有。’

开悟祖师云:‘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大般若经云:‘菩萨观一切法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楞严经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开悟祖师云:‘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大智度论云:‘众生及诸法,非以入无余涅槃时乃空,从本以来常空。’

大般若经云:‘五蕴如梦无自性,响影焰幻化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无相,若法无
       相是法一相,所谓无相。’

大般若经云:‘一切诸法中,定性不可得,但从因缘和合起法故,有名字诸法。菩萨不着
       一切法,而学一切法。’
大智度论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大般若经云:‘众生实不知诸法,自性空故,不得脱六道生死。’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
       故?因缘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涅槃经云:‘虽得戒定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脱。’

涅槃经云:‘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成就,观三界所有众生无有堪任为我师者,为欲随顺
      世间法故,示入学堂,故名如来、应供、正知。’

涅槃经云:‘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释迦佛于往昔护法因缘,今得成就是
      金刚身。护持正法者,功德无量无边,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

涅槃经云:‘如来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见。
      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夫妻应守五法之道:
一、感恩的心。
二、惜缘的心。
三、包容的心。
四、以平等心对待对方父母的心。
五、善解人意的心。

密:秘密。藏:覆藏。

涅槃经云:‘若有瞋心、嫉、悭,乃名为藏。如来无有瞋心、嫉、悭,云何名藏
      ?’

涅槃经云:‘夫涅槃者,名为解脱;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如来身者,即是金刚
      不可坏身。’

涅槃经云:‘佛性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
      覆故,不见涅槃。’

涅槃经云:‘缘觉之人修寂灭法,志乐独处,若化众生,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所宣说,
      是故无四无碍智,缘觉不能说法度人。’

生活即是因果,因果即是生活,离开生活无因果,离开因果无生活,生活即因果,因果即
是生活,生活与因果不一不异。

六祖惠能大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
         悔。’

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来方学道,孤魂多是少年人。

六祖惠能大师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开悟圣僧云:‘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
       无心,便是本法。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传心法要云:‘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
       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妄虑,佛自现前。’

开悟祖师云:‘凡人临命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
       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
       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经文:‘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啊!你现在想要修证真正的三摩地禅定,而直达如来所证大涅槃境界
     的话,首先应当认识众生与世界两种颠倒的原因,假使颠倒不再生起的话,就
     是表示已经到达如来真正三摩地的禅定。

凡夫四种颠倒:
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
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
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
四、我颠倒,以无我认为我。

经文:‘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圆明发性,性妄见生,
    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
    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白话解释:阿难啊!什么叫做众生颠倒呢?阿难!由自性明净的真心,体性本来就是明照
     圆遍。但是因为在本明的真心上而发生业识的妄性,识性妄动即能见的分别妄
     心产生,从体性毕竟空无的真心实性,而形成究竟有妄动有妄相。这些能生有
     的无明妄性与所生有的各种妄相,不是由真实的因而生,也不是能因所因,能
     住与所住都是幻相,终了都无实在的根本,就是本着这个无住的空性,而建立
     世界,以及一切众生。

性明心,性明圆故:性明心就是本觉之体,性明圆之圆则通于真,也通于妄,也就是自性
         本体的真心,本来虽然是灵明圆满,可是这个圆满普照,乃是普照到
         宇宙法界,是圆足十法界的缘故,通于真与妄,才会有真如不变,随
         缘妄用。

真如不可说先有,妄心不可说先有,是同时有在,有染用有净用,修行即是将妄心净化为
净用而已!如金矿冶炼成金无异。
圆明发性:明是能明的无明,性是所生的业相,因为随缘妄用的缘故,在觉体上面,因此
     而发无明业识的妄性。

性妄见生:就是识性既然妄立,就有了妄见的发生,也就是业识之性,由无明之力,转本
     有的智光为能见的妄见。

从毕竟无,成究竟有:从自性本体毕竟虚无空寂的本位中,成为究竟有相的境界。可见得
          能见的见分,以及妄现的境界︵相分︶,都是由一念妄动无明虚妄
          而有。

本段经文大意:由本觉自性之体,一念妄动而有无明,因无明而转成业识,由业识而有能
       见的见分,因见分而有根身︵身心︶,器界︵物理世界︶等境界的相分。

此有所有:此有就是能有的无明,所有就是三细等诸相,第一无明业相,业就是动作,是
     不达于一真法界之理,是真心的初动作。第二能见相,既然有动作,就有能见
     之相。第三境界相,有能见之相,就必有所见之相。第一的动作是体,第二之
     能见与第三的所见的是用,体与用不相离,一时具有三相。这种相用是至为微
     细,故曰三细。

非因所因:无明并不是真正所依之因,而三细诸相也不是真正的所依之因,因为无明是无
     有自体的缘故。既然无明无有自体性,所因之三细诸相也是空无自体了。

住所住相,了无根本:众生为能住,无明为所住,但是既然所住的无明本来就是空性的,
          能住的众生也不是实有,好像空中的乱华,犹如睡眠中的梦境,是
          了了没有固定的根本。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无住的真心,不但是众生的根本,就是山河大地等物理
               世界,以及一切众生,都是依无住真心而得建立的。

本经云:﹁因心成体。﹂

华严经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
经文:‘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白话解释:众生迷失了自己本性圆明的真体,因此产生虚妄幻相,虚妄之性,并无实在的
     本体,也不是有实在所依据的根本,如果想要恢复真心实性,可是这个想要求
     真之念,已经不是真正的真如自性了,用这个不是真心来求真常之道,显然又
     成为虚妄之相。这个幻相不是真实的生相,幻相不是真实的住相,幻相不是真
     实的心识,幻相不是真实的万法,都是虚妄的。若执着有生、住、心、法,因
     此就展转发生因果相续,妄想所生之力越明显,因此互相熏习而形成为业力的
     作用,业力相同的就互相感应,因为有感应果报的业力,就会互相影响的消灭
     与互相影响的产生,所以才会有了众生颠倒的现象。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本圆明就是不变的性体。众生会颠倒的原因,是迷失了自性本体的
          圆满光明之性,由一念妄动无明发生,遂转这个圆明之体,而成为
          觉明虚妄之体。

妄性无体,非有所依:这个虚妄之体,原来是由最初的相生无明而生起的,并无固定的实
          体。众生因为迷失了自性本来的圆满光明,因此发生虚妄的知见,
          以为那些有为的现象为真实存在,不了解这个虚妄的作用与现象,
          并无有一个固定的自体,更加没有实在存在的东西可以为依据!总
          而言之,真实的就本来不变,虚妄本来也空性!真实的既然不变,
          就不须要求得恢复,虚妄既然本空,那里有离开的必要呢?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众生因为讨厌轮回之苦,一心想要离开虚妄,想要复归到
              真如本性,众生也就是有这个想要求得真如的心,当下已
              经是属于妄想了,并不是真正真如之心,因为众生在因地
              举心动念,皆是有生灭之心,已经与真如自性相乖异。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真就是有生灭的妄想心,非相就是虚妄,如用这个不是真心的自
          体,想要求得返本还元之道,那么圆明的本体愈想求复,会愈远离
          ,因为以妄心起妄见,最后宛然成为虚妄的非相,这是一种很明显
          错误之见。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无明属生相,业识属住相,见分属心相,相分属法相,生、住、心
          、法,皆非真,属于虚妄。

展转发生,生力无明:执着虚妄生住心法,展转起妄,非生而妄说有生,非住而妄说有住
          ,非心而妄认为心,非法而妄认是法,这样的心理连续不休的作用
          ,因此有因果相续不断,展转发生无明之力就会渐渐明显。

熏以成业:诸惑熏习,就会形成诸业力的作用。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彼此相同的业,就会得到互相感应润生之惑,与父母有缘的地方,
          会看见是明相的发现。所谓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恨,同想
          成爱。

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就是因为业力相同而互相感应,产生交感的作用,而迁
               流不息,彼此互生互灭,轮回不止,生灭无穷,所以才
               有众生种种颠倒的存在。

古德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凡夫业不净化,纵然走到天边海角,业力也跟到天边海角;业不净化,人飞到天堂,业力
也跟到云霄宝殿;业不净化,人潜到海底;业力也跟到海龙宫。

开悟圣僧云:‘罪福之业由心造,了达心性本来空,罪福缘起无自性,刹那见性入圣位,
       诸佛出世解脱,正见色心二法,亦复如是。’

经文:‘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
    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如何叫做有情世界的颠倒呢?因为无明一念妄动,这个能有与所有
     的虚妄,就会分段差别的产生,因此有界限的成立。不是实体的起因而成为虚
     妄的所因,没有实在的住相而成为暂时的所住,一切在时间内都迁流变化不曾
     停住,因此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个时世的成立,时间的三个时世配合空间
     的四个方向,时间与空间和合互相交涉,而变化出众生,成为十二种类。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世界是属有灵性的世界,不是指物理世界。世界本来是清净,为何有
颠倒可言呢?就是众生无明妄动而生颠倒,织妄相成,才会形成十二种类的众生世界。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是有是指能有的妄想心,所有是指有情的根身。由于无明妄想之力,而形成内在的能有的
妄心,也形成外体的虚妄之身。因为无明妄想心都是依真心而立,本来并无所谓分段可言
,但是妄想心吸引四大假色而形成根身,也就是既然已形成有为的根身以后,自然便有分
段的妄有妄生,众生在六道轮回的身体,是随着各人的业因,而有寿命的分限,有形体的
段别,故名分段。众生这个虚妄的假体,有了前后左右一定的界限成立,也就有了空间的
界限与方位了。

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
无明妄想本空,妄心并没有固定的自体,既然是虚妄,就不是真正之因,而为世界所因。
有情世界本来也是空幻的,并无住处为彼所住,凡夫在无可住当中,执为有住,妄执四大
假合为身,妄想之心自始至终,都是念念生灭迁流不住。
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世就是时间,方就是空间。因为念念迁流,三世相续不断的缘故,而成为世之名。由时间
三世,与空间四个方位,互相和合干涉,互相分化,又互相统一,如同一个绝大的大自然
物理化学的洪炉一样变化,而生出十二种类的众生来。三世涉入四方时,则四方各有三世
,宛转成为十二数。若四方涉入三世,则三世各有四方,也是宛转成为十二的数目。本来
这个三四、四三,互相和合干涉而成的十二区分,正是十二类众生的依报世间。

佛性是无始无终的。

经文:‘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
    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
    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白话解释:因此这个世界因为有妄动而有声音,因为有声音而有形色,因为有形色而有香
     气,因为有香气而有触摸,因为有触摸而有滋味,因为有滋味而知万法影相,
     由这六种杂乱的妄想,形成业力感果的性能,因此产生十二种根尘变化的区分
     ,在生死轮回流转中不息。由于这个缘故,世间的形色,声音、香臭、滋味、
     摸触、万法影相等六种尘境,穷尽十二种生灵的变化,成为一次旋转又复原,
     如是反复不止中,依据这种轮转的颠倒变化妄相,而构成十二种类的众生世界
     ,所以有孵卵所生的、母胎所生的,潮湿所生的,变化所生的,有形色的、无
     形色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同时也有不是有形色、不是无形色,不是有思
     想的,不是无思想的,等十二种类的众生。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为无明的风动而有声音,无明内熏意识习气猛然发起鼓动心体,因
         动而有声音。这种声音是无明妄想的风声,不是外境的声音。

因声有色:因为有这种无明动念习气的熏变,而有了习气境界的妄想现前,也就有了物理
     色相的构成。如狂华在精明体中,无明一动无而忽有。

永嘉大师云:‘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因色有香:因为这种妄境,这种物理色相,反而熏习自心,才有了香臭之气。
因香有触:因为香臭是妄境,反触其心,令心触境,才有了感触的作用。
因触有味:触就是相对,心与境相对相触,就会演化其味爱着不吐,才有了味性的产生。
因味知法:因为有了味性,才会分别是何物,味性本身就是爱着之义,揽取而为思惟法则
     。

以上六种尘境的作用,如连环铁链一般互为因果,互为起灭,都是由一念无明妄想,由习
气内发而成为六种尘象,并不是外面的尘境。

由此轮转:六尘之境杂乱,妄想生灭不休,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因为依因感果的缘故,众有无明心念一动,则有声香味触等,依次第而成为六种的相分,
有了相分则见分并立,如是心随境转,境随心变,循穷往还,织妄相成,和合相涉,而形
成十二变,为一旋转复还。也就是乱想纷飞的缘故,眼取色、耳取声、鼻取香、舌取味、
身取触、意取法,六根与六尘互相交织,而成为轮回流转。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依据这种轮转的颠倒变化作用,构成众生世界的现象。

能造的根与尘,既然具有十二,则所造的众生,也依据这个原理,也具有了十二种类。十
二类的颠倒,总是迷惑见分与相分而生起的。众生颠倒则为众生的别业妄见所独具而有,
世界颠倒是众生的共业妄见共同所现,这是阐明因染而缘起,而成轮回的道理,假使众
生能返迷归悟,则可以成为因净而缘起,而登上解脱之路。如果能破除我相,断除分段生
死,即可证入有余涅槃,那么众生界的颠倒,自然停息。如果能破灭法执,断除变易生死
,证入无余涅槃,那么世界根身等等的颠倒,自然空尽。所谓现前一念不生,六妄自息,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何谓十二类的众生?就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
         、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卵生:是从壳而出的有情,因偏重想念而有,想性属于轻举,所以能飞行的为多,如飞禽
   鸟类、鸭、等。

卵生具有四缘方生:一、父缘。二、母缘。三、自己业缘。四、暖缘。

胎生:是从母胎而出的有情,是惼重情感而有的,情性属于沉重,所以不离地面的为多。
   如人类、牛马、狗猫走兽等。

胎生具有三缘方生:一、父缘。二、母缘。三、自己业缘。

湿生:是从湿气而生的有情,是偏重和合而有的,是以业力,合湿而形成的,以自己业缘
   合湿,与阳光暖相之缘就会出生。

化生:是从离故趣新而生的有情,是偏重离异而有的,是以业力,离异脱蜕而成的为多,
如天人、地狱、鬼道。

有色:是有色相与情想的有情。如人道。

无色:是无色相与情想的有情。如无色界之天人。

有想:是有精神存在而无形相可见的有情。如鬼神精灵等。
无想:没有精神作用而有形相可见的有情。如色界四禅天之无想天。如精神化做土木金石
   矿物。

非有色:自己的体质非实,托彼而成,虽有若无的有情。

非无色:自己的体质本来无,是托彼咒诅,而成自己的色质的有情。是偶然暂有色情的作
    用,而无长存的形象可得的有情。

非有想:没有粗想。

非无想:虽无粗想,但有细想,叫做非无想,如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有想非无想是指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无粗想,但是仍有细想之念,仍贪着三
界,尚未证得涅槃。

经文:‘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
    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阿难尊者!由于世界的众生,虚妄心一起而轮回流转,因为妄动颠倒迷执,和
     合迷惑之业与秽气而成八万四千种上飞下沉的妄乱心想,由于这种的缘故,而
     有卵生羯逻蓝凝滑的胚胎形成,而展转流传于各世界国土,如鱼虾、禽鸟、龟
     鳖、虫蛇等各种的卵生有情,也就充满了世间。

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
卵生的因果,是偏重想念而有的,由虚妄之想,展转不息,是故有轮回不断,这个轻举的
想性,是与不动的真心相背而驰,将不动的真体迷失,因此妄动颠倒,不识本性,认贼为
主,是名动颠倒。

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
卵生是以气交而成,故名和合,气属于业,八万四千是按尘劳烦恼的数目而来。飞沉乱想
,是说明气有刚与柔之意,刚硬就成为飞扬的乱想,柔软的气就成为沉滞的乱想。总而言
之:因为有动颠倒之迷惑,而以和合气交之业,构成很多妄想烦恼,这些妄想忽起忽灭,
忽上忽下,没有一定,可说是乍飞乍沉的乱想。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由上面卵生的前因后果说明后,才有卵生的羯逻蓝胚胎
               的形成,而流转各世界国土。

羯逻蓝是梵文译为凝滑,是未出生前,在胎中时的第一位,是胎卵未分之相,也就是所感
的果。

鱼、鸟、龟、蛇、其类充塞:气柔沉滞是鱼等众生的果报,气刚飞扬的是鸟类果报,所以
             鱼鸟等众生,是以飞沉之性,而感应显化,所以有的鱼化为
             鸟,蛇化为龟。

偏重想念,虚妄之心为因,感召卵生为果。

气柔沉滞之性│感召鱼虾之果。
气刚飞扬之性│感召鸟类飞禽之果。

本性无好无坏,是人运用的动机而有差别,因人而异果报就千差万别。

开悟圣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
       。’

开悟圣僧云:‘凡夫见四大五蕴为我,不能见性,故有生死;性者无相、无色、无形、无
       相无不相,无色无不色、无形无不形,是故永出三界,证得无上涅槃。’

宰相问圣僧云:‘如何见性?性是何物?’

开悟圣僧云:‘在家人我是谁?出家人我是谁?无名无姓我是谁?证悟自性又是谁?’

开悟祖师云:‘心性悟者,自性戒定慧;心性迷者,自性贪瞋痴。’

开悟圣僧云:‘菩提佛性,无凡无圣,无净无垢、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一心中,方
       便勤庄严。’

开悟祖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

经文:‘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
    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混杂爱染心而轮回流转,因为情欲颠倒迷执,精血和合情爱
     滋润,而成八万四千种横竖立的妄想乱心,由于这个缘故而有胎生遏蒲昙疱
     状的胚胎形成,而展转流传在世界国土,如人类、畜牲、龙类、仙人等,皆是
     母胎所生的各类,也就充满了世界。

胎生的因果,偏重情感而有。情感为因,胎生为果。

感情广义:如男女、父母、兄弟、姊妹、名利、地位、财产等。

感情狭义:指男女之欲。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佛经云:‘菩萨诃色欲法,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
     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不至,行
     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

大宝积经云:‘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怨对本,是生
       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
          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大宝积经云:‘我观大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等所缠缚故,于诸
       善法,多生障碍。’

开悟祖师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将何在!只为投胎时,见欲生贪爱,淫心才一起,忽
       被精血盖,从此十月中,次第还宿债;母啖热食时,如受镬汤溉;母饮冷
       水时,若卧寒冰块,腹中当饱满,如顶上悬铁袋;五内若饥虚,空洞无依
       赖;当其临产育,母危父惊骇,眷属绕床前,叩首呼天拜;身在两山中,
       遥遥难出外,产母牵其头,握之如引带,细皮触着手,刀剑无能赛,放声
       忽大哭,痛苦不可耐,旁人不识此,鼓掌皆称快。岂知称快人,当年亦此
       态,清夜一思量,咄咄真堪怪,此言非臆说。’

五王经云:‘凡夫贪爱欲,生生常困惫,无量无边劫,曾见何人代!欲破烦恼军,智者摛
      其帅,主帅是淫魔,魔死余兵败,更将胎形惨,屈指陈其,珍重世间人,
      可一不可再。’

法苑珠林云:佛言邪淫有十罪:
一、常虑彼夫所杀。
二、夫妇不睦。
三、恶增善减。
四、妻子孤寡。
五、财产日耗。
六、恶事常被人疑。
七、亲友诽谤。
八、广结怨家。
九、死入地狱。
十、报尽为男、妻不贞洁;报尽为女,多人共一夫。

八师经云:‘邪淫犯人妇女,或为夫主所获,临时得殃,祸得门族,或为王法收捕,酷毒
      掠治;地狱畜牲,次第而受。纵得为人,闺门淫乱,吾见是故,不敢复淫。
      ’

萨遮尼干子经云:‘自妻不知足,好淫他人妇,是人无惭愧,受苦常无乐。’

佛般泥洹经云:‘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称誉。二、不畏县官。三、身得安隐。
        四、死生天上。五、从立清净,得泥洹道。’

戒德香经云:‘不淫佚者,不犯他妻,所在化生莲华之中。’

古德圣贤云:‘见妻妾产育,受诸苦恼,当作累他想,默念佛号,愿其世世不受女身,往
       生佛国;见子女疾苦,及诸产育,亦当作累他想,度脱想。’

偏重感情,混杂爱染心,精血和合情爱滋润,感召胎生。

胎生者:如人类、畜牲、龙类、仙人等母胎所生也。

经文:‘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
    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蝡动,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起了执着心而轮回流转,因为趣求妄境颠倒迷执,和合了阳
     光暖气而成八万四千种翻覆的妄想乱心,由这样的缘故,而有湿生蔽尸软肉的
     形成,流传展转,诸世界国土,含蠢蠕动潮湿所生的各类,也就充塞了世界
     。

湿相蔽尸的蔽尸译为软肉,是胎中第三七之名,也是湿生的初相,因为湿生不入胎内,就
无有初七、二七之相可言。

含蠢蝡动:含是含灵,是含糊的生命之意。蠢为愚笨,蠢动是虫类行动之模样,蝡动是虫
     类微动的状态,譬如软形的动物之体,是软而无骨,常以皮的筋骨,伸缩运行
     。

平生不配道义,事事没有丈夫的志气,自然业力感召这种无知的湿生之类。

经文:‘由因世界,变异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
    化想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变易不停而轮回流转,幻化假相颠倒迷执,合和所触而成八
     万四千种喜新厌旧的妄想乱心,由这种的缘故,而有化生妄想羯南硬肉的形成
     ,而展转流传于各世界国土,转变蜕化而飞行的化生各类,也就充塞了世界。

这类化生的众生,生平并无丝毫的操守,一遇接触,就会改变主意,喜新厌旧,见异思迁
,心性起伏不定之辈,自然感召化生果报。
经文:‘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
    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留有质碍而轮回流转,障碍不通,颠倒迷执,和合所著而成
     八四千种精气明耀的妄想乱心,由这种的缘故,才有了有色的众生羯南硬肉的
     形成,而展转流传于各世界国土,福吉的休与祸凶的咎等形色精明各类,也就
     充塞了世界。

经文:‘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
    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消沉,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形色消散而轮回流转,因为心仍然迷惑颠倒,和合愚暗冥思
     而成八万四千种阴隐深细的妄想乱心,由这种缘故,而有了无色界众生羯南的
     形成,而展转于各世界国土,妄识空散销沉而无有形色的各类,也就充塞了世
     界。

无色质的众生,其性为厌有着空,灭身归无,灭色归空,以这种绝志以沦入顽虚,因为迷
惑无色界的漏天为无为之境,专志于消除障碍而入空,所以与色性真空的道理相背而驰,
所以迷惑颠倒。

阴隐乱想,正是只思灭色,暗昧昏晦,不知错入若存若亡,似尽非尽的境界,是外道的乱
想。

空散消沉:不只是指无色界天的天神之类,就是山谷幽隐黑暗诸处,所以虚空等类的诸神
     ,都统统被包括在内,因为这些天神,都将此身心消磨沉没,都散没于沉空,
     是故都是同类型的。

修行如何修?心为根本。

开悟圣僧云:‘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
       一心。’

佛藏经云:‘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
      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
      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开悟祖师云:‘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开悟圣僧云:‘离心是离执着之心,离心焉可有佛可成乎!心即佛也。烦恼若尽,佛从心
       出,离心无佛,佛即是心也。’

开悟圣僧云:‘圣人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心即是
       法,法即是心,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性体常照耀。’

开悟祖师云:‘修道人不心外求道,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若言将心求道得道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
       ,悟即是佛法。’

经文:‘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
    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心忆无实的形象而轮回流转,因为迷于心里所留的万法影相
     而颠倒错执,和合所忆而成八万四千种潜覆缠结的妄想乱心,由这种缘故而心
     想妄相羯南形成而展转流传于各世界国土,神鬼精灵等有心想的各类,也就充
     塞了世界。

鬼类多种:多财鬼、少财鬼、无权鬼、有权鬼、恶鬼、饿鬼、啖气鬼、啖血鬼、水鬼、陆
     上鬼、夜行鬼、厉鬼、罗刹鬼。

鬼与中阴身之差别。

地藏经云:‘命终人在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
      ,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
      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地藏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
      ,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
      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地藏经云:‘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
      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
      亦令是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
      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
      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经文:‘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
    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愚钝不灵而轮回流转,因为痴迷颠倒错执,和合了固守顽碍
     ,而成八万四千种枯槁死寂的妄想乱心,由这种的缘故,而有了无思想的羯南
     凝结形成,而展转流传于各世界国土,精神枯干死寂化为土木金石等无心想的
     各类,也就充塞了世界。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
无想之类的众生,也是因为世界颠倒,虚妄而有的,愚钝就是愚昧暗钝,也是不了解真理
,法障与烦恼障并重的众生,这类的行者,是因为毁弃智慧,屏除知识,而成为轮回不止
的性能。痴颠倒是说明这种人不了解自性本来圆明寂照的道理,而痴迷无智,妄计无情为
有生命,如土木金石的坚固,与自性本体的真心自相违背,故说愚痴颠倒。

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顽就是暗冥顽固,这种的众生是毁坏肢体,弃绝聪明,暗冥顽固无知,以无精神作用的无
想为真修,将愚痴顽固作为至道,在无知觉处妄生和合,故说和合冥顽,而成为八万四千
枯槁乱想,枯槁就是如枯木、死灰,也就是心理已经与死灰、枯木同样一般。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由于这类的众生,弃绝聪明,以无精神作用的无想为真修,将愚痴顽固作为至道,以这种
错误之因,致使才有无想的众生羯南凝结形成,因此展转流传各世界国土。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土木金石皆是没有精神的,只是物质的东西,修行人怎能将精神化为物质?可见这种修行
人就是打压精神的修法,犹如石头压草,塞冰夹鱼,所谓魂不散的死人,抱精神的走肉,
是痴心凝结,但以顽念,化作顽物,如树木虽然枯干,但是根性尚活,顽念之力一旦销灭
,依然会流转。这种情形好像枯木逢春,仍旧发芽茁壮一样,并不是真正在禅定中,没有
精神作用的人。所以有情化为无情,似禅非禅并不是真正的禅定,这种无想之类的众生,
到处皆是,充塞了世界中。

经文:‘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
    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互相依待而轮回流转,因为假托虚伪妄心颠倒错执,和合染
     着而成八万四千种因,依托于妄想乱心,由于这个缘故,才有非有色相的众生
     ,成为有色相的羯南凝结形成,流传展转诸国土,譬如水母等类的众生,依
     托虾做为眼目等各类,也就充塞了世界。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
非有色之类的众生,也是因为世界颠倒,虚妄而有的。相待就是互相假待,也就是心里抱
着依靠,藉物以成色相,如影待形,魍魉待影等,这种怀念不止息,就成为轮回不息之性
。伪颠倒就是说明这种众生,是以虚伪不实为心,不知自心并不与外尘为偶,反而依靠别
人为己力,假托形势,与真如实际的真心相违背,所以认为虚伪为真,故生颠倒。

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这种的众生,因为迷失天真自性,假藉名声势力,任运耽染,依附成形,而成为八万四千
的依权藉势,屈己从他,彼此异质,互相为因的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
众生有了惑业的妄因,就有了果报。此类众生,本来非有色相,是没有坚固的色质相状,
必须待物才有色相形象的存在。但是既然假藉外物,而成为自己的形象,那么这种色相可
说是他的自体一般。

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水母是以水沬成身,其体有如豆粉,是腔肠的动物,出产于海边。这种动物,以虾为目,
须要依待别物才有作用,自己不能自全,本来并非有色相,待物方能成就光,色形相之相
。这类非有色的众生到处都充塞于世界。

水母须因虾而得行,虾则因水母而有托,互相为因依,如一切依草附木诸鬼神等,以及吾
人身内的尸虫等,都是此类之属。

开悟圣僧云:‘若有少法可得,亦是着相,穷劫不得见悟。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
       性,无所分别,一味平等。’

开悟圣僧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开悟圣僧云:‘见佛先见心,得见佛而忘心,不忘心为心所惑,终不得佛,心佛本一体,
       只言迷悟有别,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二。’

经文:‘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
    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相召吸引而轮回流转,因为心性颠倒错执,和合符咒而成八
     万四千种,被符咒呼召调遣的乱心妄想,由于这个缘故,而有非无色相的妄想
     显现,无形色的妖怪羯南︵硬肉︶就形成,展转流传在各世界国土,受咒诅厌
     祷驱使的各类生灵,也就充塞了世界。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
非无色的有情,也是因为世界颠倒,虚妄而有。相引就是以邪语邪业牵引,而引发神识造
业分别而不止息,就会成为轮回性。性颠倒就是说这种的众生,不知自性真心具有恒沙功
德,自己不能将它引发出来,反之而以邪语邪业迷惑人性。如同随符咒的调遣,而违背了

真如妙性,因此迷覆自性而颠倒。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咒是符咒,是以咒诅之力,转换于人。也就是将自己的神识,趁乘邪咒,彼此和合而成功
业,可说是寄声而成事,因此就成为八万四千的呼召乱想。呼召就是划符念咒,呼神召鬼
之意。这种乱想是不明正理,互相引诱,所以会随着召呼而听从命令的乱想。

如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
有了上面如是惑业妄因,所以有这里所说的果报。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是非无色相的有
情初生就有的现象,这种众生,有时暂有色情作用,可是并无长存的形象可得,是假藉他
人之相,是藉声而诞生的众生,但是这还是他们的形象,所以还是非无色相的众生之无色
相的羯南︵硬肉︶。流转国土,是指妄惑妄业为因,终于产生出非无色的众生,流传展转
,普遍报应在各地,永无休息。

咒诅厌生,其类充塞:咒诅是请神明鬼怪加祸于人,为人消灾解厄就是神仙,厌祷作怪害
人的就是妖怪恶鬼,神仙鬼怪都会听人使唤,报吉谈凶,这种非色
之类的众生,也就充塞了世界各处。

金刚心论云:‘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造,祸由心为,心能
       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
       ,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
       ,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
       成佛。’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六祖惠能大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本无动摇!何期自能生万法!’

唐朝布袋和尚偈颂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
           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
           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百千亿。’

神秀大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大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神秀的因地法门,不能突显惠能果地的至尊无上;无神秀的渐教法门,也难以衬托惠能
顿教圆满的胜义谛。

神秀大师所说偈言,句句有相,身是菩提树,身乃无性,言菩提树,无相言相,便有所著
,心非形色,所言明台,着相也;时时勤拂拭,是看心,看心则心有所住;勿使惹尘是看
净,看净则心住净相,故看亦是妄。妄在那能得见性!这是很明显站在渐次进修的方便上
而说,由勤息烦恼而期妄尽入觉的法门,这可以说是渐修禅,实在尚未悟得祖师顿悟法门
大意。

这四句偈言,乃是神秀一生的修持功夫,也是修真除妄的不二法门。但是五祖弘忍大师仍
然说他未见真性,不能求得无上菩提,这正是南顿北渐之分,在神秀与惠能两人的偈上,
见出高下。

菩提本无树:无上菩提,无影无形,不可捉摸。说它是树,便落入第二义,而非第一义,
      无着相故,所以说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心镜既是无形无相,当然无方圆明暗之相。说它有台,即是着相,故说明镜
      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缘生如幻,自性体空,纤尘不染,从本以来
      未曾有所碍,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遣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过而
      不留,故说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所谓菩提自性一尘不染,体自本空,自在解脱,人能若此,即当是佛,更何
      有别!

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世尊。’

五祖弘忍大师云:‘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
         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
         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黄檗禅师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
       如。’

六祖惠能大师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照见身心法
         相空也;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
         即无所住。’

开悟圣僧云:‘清净觉性,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
       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见本性为
       禅,不见本性非禅也。’

开悟圣僧云:‘终日去来而未曾去来,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
       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
       住。’

开悟圣僧云:‘三毒贪瞋痴是,返贪瞋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瞋痴亦无实相,但
       据众生而言,若能返照了了见贪瞋痴性即是佛性,贪瞋痴外,更无别有佛
       性,若如是正知诸佛授记。’

佛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就世尊。’

开悟圣僧云:‘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涅槃
       。迷时有此岸,悟时到彼岸,彼岸是正觉处,诸佛处。’

佛经云:‘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开悟圣僧云:‘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不生不灭,自性圆满,无有分别,乃胜念十方诸佛
       ,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自心为本师是也。’

经文:‘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
    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趣合虚妄而轮回流转,因为迷罔颠倒错执,和合异类而成八
     万四千种回归互成的妄心乱想,由于这个缘故,才有非有想的现象而成有思想
     的羯南凝结形成,而展转流传,诸世界国土,那些蒲卢细腰蜂捉异类的青桑
     虫封入泥入以做自己的子嗣,用不同的性质来互相助成的各类,也就充塞了世
     界。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
非有想的的有情,也是因为世界颠倒,虚妄而有的,合妄就是彼此二妄相合之谓,也就是
彼此不同之类的众生,互引同类之意。实在是相离,可是强为妄合不息,就会成为轮回性
。罔颠倒就是说明这类众生,因为非自己亲人而强为己亲,非己子而强为己子,性情罔昧
,违背圆明的妙性,是虚假欺罔的颠倒者。
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异就是不是同类,原来并不是与他同类,而引为同类,也就是将别人作为自己,取不同类
为同类,这种的众生就是和合异类而成为同类,因此,成为八万四千的回互乱想,回互就
是回他人之所有,而互为己有之意,譬如本无有子,而称己子,本非是父,竟认为父。这
是同类与异类难得分解,彼此互为回互。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有了如是惑业妄因,所以有这种果报。这类
的众生,好像有知觉,其实并无情想的作用。因为彼此体质有差别,本来没有情想,而欲
成其相,但以彼此二妄相合,竟成为他的情想。也就是他人之物,本来无心与我,所以说
非有情想,但是我却强而有之,故曰成为情想。因为这种的妄惑妄业为因,因此这类不同
性质互相互成的众生,也就报应在各地,永无止息。

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蒲卢就是细腰蜂,细腰蜂捉异类青桑虫封入泥内,以做自己的子嗣,用这种不同性质来相
互助成的各类,也就充塞了世界。

佛经云:‘四念处可入解脱之道,以智慧为体,何等为四: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佛经云:‘三世诸佛如来胜迹,皆行真实,空、不颠倒、漏尽、得无为、心解脱者。’

经文:‘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
    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
    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白话解释:由于世界的众生,怨恨杀害而轮回流转,因为杀害心颠倒错执,和合怪异而成
     八万四千种杀害吃自己父母的妄想,由于这种的缘故,才有非无想的现象,而
     成无想的羯南形成,而展转流传世界国土,像土枭等附土块做为自己的儿女;
     以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着做为它的子女,这两种鸟兽等子女长大,父母都
     反被子女遭受杀食,这种类的众生,也充塞了世界,以上这些就叫做众生业报
     十二种类。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
非无想的有情,也是因为世界颠倒,虚妄而有。怨害就是抱着怨恨,怀着杀害之意,因为
这类的众生,本来是合为一体的亲人,怨恨杀害心现前,故成为亲人对立互相食啖,因此
构成因果轮回性。杀颠倒,这类的众生不知众生本同一体,本来都是生生世世父母,亲人
眷属,因为杀念不止,互相食啖,作诸怨对,与慈悲的真心相背而驰,是一种杀害至怨的
颠倒者。

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怪是怪诞,可说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如天下的父母乃是至亲,但是却互相食啖,这种众
生是和合怪诞而成,是世间罕见罕闻的怪事,因此成为八万四千的食父母想。也就因为逆
天背理,照道理说,父母爱子女是天性,子女敬奉父母是孝道,但是却妄弃父母的亲恩,
互相吞食,这种灭伦乱常的想念,正是唯食是务的怪诞之想。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有了惑业妄因,就有了果报,这种的众生,好像有情想,因为初抱其子之时,并不是没有
恩爱之想,但是后来父母遭受其子所食,恩爱因此一刀两断,故称无想。非无想的众生,
以妄惑妄业为因,因此流转世界国土,永无止息。

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土枭、破镜鸟,都是恶毒的禽兽之类,土枭鸟是食母之鸟,破镜鸟是食父之鸟。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真如本体,本来离诸名相,本无世界众生;如果以染污缘起而论,众生内心无明妄想,造
业感召业果,是故有了各式各样各类的众生,本经文举出十二种类的业报众生。

阿难尊者请问佛陀:证道的名位,但是世尊阐明十二颠倒来回答,好像答不对题!其实佛
         陀用意在于:因为颠倒正是正觉的障碍,佛陀虽然正面是想要让人明
         白证道的名次,但是不得不先除掉障碍之垢,如果障垢一除,当下颠
         倒自灭,正觉自然显现,所先陈述十二颠倒的真相,也就是十二种众
         生的生命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为深入详细的介绍,令末法众生能
         正见众生生死轮回之本源,佛陀真是悲心彻骨,不愧是人天导师,四
         生慈父。

开悟圣僧云:‘明心见性出三界,福慧圆满,光明无等伦;昧于自性沉沦诸趣,改头换面
       ,披毛戴角,因果平等。’

开悟圣僧云:‘行住坐卧,皆是汝性用,处处与道相应,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
       。’

佛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开悟圣僧云:‘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

开悟圣僧云:‘念念向本家,本家即心也,念念行吾道,吾道即性也,吾心性不二,佛祖
       更无差。’

开悟祖师云:‘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当知有生有灭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
       无,都是如来方便对治之说,究竟在彰显真如实性,不落有无,若如是见
       ,是名正见,亦名佛见。’

开悟圣僧云:‘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
       用。作用之时,体在用中;不作用之时,作用在体中,故名体用不二。’

开悟圣僧云:‘一切无住,当下便是降伏其心,毕竟诸法本空,住亦住不得,若另求降伏
       ,便是头上安头。’

黄檗禅师云:‘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从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
       知息念忘虑,但契本心,佛自现前。’

传心法要云:‘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见自本性,更莫别
       求。十方诸佛出世,祇共说一心法,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
       佛理,若见自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何处觅佛?二六时中,施为动作,行住坐卧,总不出汝心,若如是见,
       与诸佛证得无上菩提正等无异,与三世如来同一鼻孔出气。’

开悟圣僧云:‘终日骑牛不见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里追寻觅不得,忽尔觉知我骑牛。
       ’


法语云:
一念分别被云遮  圣凡本来共一家 
随顺众缘不挂碍  涅槃生死等空花
饥来吃饭困来眠  行住坐卧了无痕 
心空境寂开正眼  相逢原是本来人
搬柴运水非别物 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  法王出世更无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