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如下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佛说八大人觉经 |
【华严经云】 譬如暗中宝 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 虽慧莫能了 古德云: 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佛说八大人觉经 经含有上契佛理, 下契众生。 经具四义: 一.贯串义。 二.摄化义。 三.恒常义。四.实相义。 律:唯佛独制。 经五种人说: (一).佛。 (二).佛弟子。 (三).仙人。 (四).天人。 (五).化人。 佛有三义: 一.自觉。 二.觉他。 三.觉行圆满。 翻译者三藏法师:后汉沙门安世高。 四众: (一).比丘。 (二).比丘尼。 (三).优婆塞。 (四).优婆夷。
第一觉悟: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大般若经云: ‘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 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 乃入圣道得圣道果, 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成佛之道云: ‘归依处处求, 求之遍十方, 究竟归依处, 三宝最吉祥。’ 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 虚伪无主。 四大: 一、地大。 二、水大。 三、火大。 四、风大。 法华经云: ‘于此三界火宅, 东西驰走,虽遭大苦, 不以为患。’ 佛遗教经云: ‘佛说苦谛,真实苦, 不可令乐,日可冷, 月可热,佛说苦谛, 不可令乐。’ 经文: 病由业生,业由心造, 心若清净,则业消除, 业若消除,病则痊愈。 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 阴: 积集义。遮盖义。
色阴:
四大所遮障,变碍义。 想阴:想而取像义。 行阴: 行为或造作义。 识阴:了别义。 五阴诸法,如幻如化, 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阴, 皆空(无我)。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心是恶源,亦是善源, 一念善心生, 天上之宫殿已成。 一念恶心生, 地狱之火已具备。 【华严经】 心如工画师,昼夜画幻影, 自画自恐怖。 佛经云: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遗教经云】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 当观知足,知足之法, 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 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 亦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所怜愍, 是名知足。 【圆觉经云:】 三界轮回淫为本, 六道往返爱为基。 古德云: 业不重不生娑婆, 爱不断不生净土。 【圆觉经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 皆由种种恩爱贪欲, 故有轮回。
佛言:
欲望是人类最难游过的爱河。 法华经云: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
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
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菩萨不尔,
常念知足,
安贫守道,
惟慧是业。 经文: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懈怠堕落,常行精进,
破烦恼恶。 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陀。 不杂曰精,不退曰进。 佛遗教经云: ‘细水常滴,则能穿石。’ 维摩诘经云: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摧伏四魔, 出阴界狱。 摧是摧灭,伏是降伏。 魔是梵语魔罗, 谓杀,能杀害行人慧命。 魔有三义: 一、 障碍义。 二、 染污义。 三、破坏义。 【大智度论云】 夺慧命, 破坏道法功德善本, 是故名为魔。 四种魔: 一、烦恼魔。 二、五阴魔。 三、死魔。 四、天魔。 出阴界狱者, 阴是五阴身,有情世界; 界是三界,为器世界。 【法华经云】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阿罗汉: 观三界如牢狱, 视生死如冤家。 经文: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 增长智慧,成就辩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涅槃经云】 生死本际, 凡有二种: 一者无明。 二者有爱。 菩萨有四种: 一、名义菩萨。 二、凡夫菩萨。 三、登地菩萨。 四、佛 菩 萨。 三种菩萨: 一、 悲增菩萨。 二、智增菩萨。 三、悲智双运菩萨。 【佛经云】 菩萨未能自度先度人, 菩萨于此初发心。 【大智度论云】 悲愿不足空智生, 必堕声闻乘。 【华严经云】 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法, 皆为魔业。 【祖师云】 修行不发菩提心, 犹如耕田不播种。 【华严经云】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 【大般若经云】 尊重初发心之菩萨, 如一切智人。
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成就辩才,教化一切,
悉以大乐。 华严经云:
但愿众生得离苦,
不为自己求安乐。 法无碍辩:
善知世间,
出世间诸法,
差别名相,
巧说无碍。 乐说无碍辩: 随顺众生根机,乐闻何法,即说何法, 巧说无碍也。 经文: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 横结恶缘。菩萨布施, 等念怨亲,不念旧恶, 不憎恶人。’ 世间四怨: 一.上怨天神。 二.下怨人间。 三.内怨眷属。 四.外怨师友。
俗语:
无米夫妻百事哀。 出家三衣: 一、 安陀会(五衣)。 二、郁多罗僧(七衣)。 三、僧伽梨(九衣)。 修福不修慧, 大象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志愿出家, 守道清白, 梵行高远, 慈悲一切。 径山禅师云: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佛经云: 一子出家,魔宫震动。 【璎珞经云】 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 教化一人出家, 受菩萨戒者, 是法师其福, 胜造八万四千塔。 【璎珞经云】 其受戒者,入诸佛界, 菩萨数中,超过三劫之苦。 【出家功德经云】 有人杀三千世界众生, 有人救之得脱; 有人挑三千世界众生眼, 有人治之得瘥, 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出家功德经云: ‘毗罗羡那沙弥, 以一日一夜出家故, 满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以此善根,于六欲天, 七番往返受天福乐, 最后于人道,生富贵家, 壮年已过,善根成熟, 畏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 成辟支(缘觉)佛, 永超三界。’ 天台宗云: 六欲天上现五衰, 三禅天上有风灾, 要君修到非非想, 不如西方归去来。 【萨婆多论云】 年六十不得受大戒, 设师僧强授,亦不得戒, 惟听为沙弥。 七岁以下亦不听度, 若度受戒,二具恶作。
【萨婆多论云】
若过七十能为所作,
若减七十不堪造事,
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
若年满七十康健,
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 菩萨发菩提心有二种情况: 一. 观看圣教衰。 二. 观看众生受沉沦之苦。 菩萨修行四法: 一、 不舍菩提心。 二、 不舍善知识。 三、 不舍阿兰若。 四、 不舍堪忍爱乐。 志公禅师云: 不逢出世名师,枉服大乘法药。 生死有二种: 一.分段生死。 二.变异生死。 分段生死: 三界内之生死,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内, 由善恶业所感之寿命皆有分限, 身形皆有段别, 名分段生死。
变异生死:
三界外之生死,
三乘圣者,断见思惑,
了分段生死,
但因修证结果,
由浅入深,迷悟迁移,
每一期皆不同,
其变化神妙莫测,
名变异生死,
或不思议变异生死。 四种涅槃: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虽有种种烦恼, 但其自性清净,如虚空, 离诸一切分别之相,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唯圣者所亲证, 其性原是寂静。
有余依涅槃:
生死之因与无明之业虽尽,
然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 大般若经二种阿罗汉: 一、 定性阿罗汉。 二、不定性阿罗汉。 无住处涅槃:
是断了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是智之障,
二乘人因有所知障,
不明白生死与涅槃无差别的道理,
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
涅槃为可欣,
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
对生死与涅槃无欣厌之情,
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
为有情起大悲,故不住于涅槃,
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
故谓:无住处,
利乐之用虽常起,
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 开悟圣僧云: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实堪悲,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直饶金玉满堂, 岂免残衰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金刚心论云: ‘佛由心成,道由心学, 德由心积,功由心修, 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 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 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 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若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
梵网经菩萨戒本:如狮子身中虫,
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
非外道天魔能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