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业力与愿力
 

1
为何业力是构成堕落之因,是生死之本?为何愿力是成就上升之因,是成就无上菩提之原动力? 将有一连串三天精采之演讲。

2
何谓业力?就是起心动念,身口意三业付出行动而造作出一切的行为,所产生出来一股无形的力量,称为业力。

3
何谓愿力?就是由心地发出愿望,由身口意三业履行愿望的目标,所产生出来一股无形的力量,称为愿力。

4
地藏经云:‘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5
地藏菩萨云: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6
普贤菩萨云:‘愿我教化一切众生,胎生、湿生、化生、卵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

7
慈航菩萨云: ‘如有一人,尚未度尽,不可自己逃之夭夭。’

8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9
文殊师利菩萨云:‘愿我临终时,尽除诸烦恼,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亲前授我记。’

10
发愿文: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身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11
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众生诵持大悲神咒,不生诸佛国者,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誓不成正觉;惟除不善及不至诚。’

12
大悲咒共八十四句,内除“娑啰娑啰”句,表五浊恶世外,其余八十三句,代表八十三位菩萨。四大菩萨的特征总集合是一尊佛,一尊具足四大菩萨精神与特色。

13
业在佛门来讲有三种:一、善业。 二、恶业。三、无记业。

14
六祖坛经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15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16
忏悔定义:忏── 忏除过去的罪愆。 悔── 悔是以后不再犯。

17
佛遗教经云: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18
涅槃经云: ‘见佛性,不名众生; 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19
孟子主张:性善。 荀子主张:性恶。

20
三种圣人:一、世间圣人  二、出世间圣人  三、圣中圣

21
开悟圣僧云:‘一念分别被云遮,圣凡本来共一家;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22
楞伽经云: ‘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23
开悟圣僧云:‘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24
开悟圣僧云:‘万法都由心想成,如心画物物成形,六凡四圣皆心画,诸佛当初也众生。’

25
开悟祖师云:‘众生本具佛性,如水与冰,没有水就没有冰,众生之外没有佛,众生不知佛在近处而远求,如在水中却叫渴。’

26
为何业力 是构成堕落之因, 是生死之本?
愿力为何是成就上升之因,是成就无上菩提 之原动力?

27
在凡夫因地而言, 业力是染污心, 不清净心、烦恼心、 痛苦心、造业的心。

28
业力若不净化, 人飞到天堂, 业力也追随 到云霄宝殿。 业力没有净化, 人到地府, 业力也追到阎罗殿。 业力若无净化, 人潜入海底, 业力也追随到海龙宫。

29
有一位天人 往生到四空天的 非想非非想处天, 寿命八大劫, 福尽禅定尽, 命终直堕驴胎的命运。

30
智者大师云:‘六欲天上现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31
佛说八大人觉经云: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32
佛教是 业感论、缘起论。外道是一神论、创造论。

33
开悟圣僧云: ‘诸佛之愿力已经成就,所以十方如来不用再发愿了, 凡夫一切皆是业力所驱使,身不能自主, 随业漂流,广造诸业,故有生死轮回,因此必须 无尽发清净愿,以愿力出三界,成就诸佛功德。’

34
愿力有四种意义:一、向心力   二、希望   三、鞭策   四、宗旨

35
成佛必须做菩萨─ 做菩萨必须发菩提心─ 发过菩提心 当下就是菩萨─ 菩萨行圆满 就是成佛之时─ 所以人人应该 要发菩提心做菩萨─ 因为佛 是由菩萨而成就的。

36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业,皆为魔业。’

37
开悟圣僧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38
华严经云: ‘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39
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