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极乐世界九品莲花
 


四种净土: 一、常寂光净土。 二、实报庄严土。 三、方便有余土。 四、凡圣同居土。


往生净土三资粮: 信、愿、行


四信具足: 一、信娑婆是苦。 二、信极乐微妙清净快乐。 三、信释迦无虚言。 四、信弥陀无虚愿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各人修福修慧、修六度, 念佛深浅有直接关系, 往生极乐就有九品层次, 境界有高下, 就是所谓: 极乐世界九品莲花果位。

5
蕅益大师云: 现前一举一动, 皆可回向西方; 若不回向, 虽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开悟圣僧云: 如来教人 称念一句阿弥陀佛, 正摄受百念千念万念 归于一念, 念至一念不起, 自然证见阿弥陀佛。


明朝蕅益大师云:念佛功夫,贵在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是苦,安养是归处。


下品下生:具造五逆十恶,终现阿鼻极苦之境,幸遇知识,劝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知识警告,遂志心称佛无间断,如是十念,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见金莲华如日住前,自身乘华,一念往生,满十二大劫华开,闻二圣广说诸法实相,即发菩提之心。


五逆罪: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

10
十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恶口。 六、两舌。 七、绮语。 八、贪欲。 九、瞋恚。 十、愚痴。

11
五逆罪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12
无量寿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五逆十恶可往生,两经差异处。

13
一小劫=(84000-10)*100*2=1679万8千年
一中劫=16798000*20=3亿3596万年
一大劫=335960000*4=13亿4384万年
十二大劫华开=13亿4384万年*12劫=161亿2608万年

14
下品中生:破戒犯斋,盗僧祇物,不净说法,将命终时,地狱诸恶一时俱现,幸遇知识,说弥陀功德及戒定慧等,闻已除八十亿生死之罪,狱火化作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化菩萨,迎接此人,念顷即生宝池,莲华六劫方开,闻二圣宣大乘经,即发无上道心。

15
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受戒而犯者

16
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17
不净说法:说法不清净,说法不了义、不圆满、有企图的、有用意、自我意识的、破坏性的、皆属之。

18
将命终时,地狱诸恶一时俱现,幸遇知识,说弥陀功德,及戒定慧等,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狱火化作清凉风。

19
处理临命终者注意五点事项:一、令临命终者提起正念念佛往生净土。二、八小时佛号不断。三、请法师开示佛法。四、仇恨者暂回避。五、为亡者做诸功德。

20
人命终后,快则一刹那即往生,慢则八小时神识脱离肉体,这段时间应为之助念佛号不断。

21
临命终者最忌讳仇恨者在身边,易生恨心而恼怒,因而堕三恶道。

22
菩萨戒云: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23
地藏经云: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24
地藏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力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25
地藏经云: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者,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负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26
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念顷即生宝池,莲华六劫方开,闻二圣宣大乘经,即发无上道心。

27
幸遇知识,说弥陀功德,及戒定慧等,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28
莲华六劫方开,闻二圣宣大乘经,即发无上道心。

29
六劫:13亿4384万年*6劫,等于80亿6304万年

30
开悟圣僧云:山中方七日,世上数千年。

31
下品上生:虽不谤佛,专多造业,终遇知识,闻说大乘经名,即除千劫重罪,复教合掌念佛,又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见化佛、化圣众,放光满室,命尽乘宝华台,随佛即至宝池,经七七日莲华乃开,见二圣光,并闻所说大乘经典,即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证初地。

32
闻说大乘经名,即除千劫重罪。

33
千劫等于:13亿4384万年*1000劫等于13438亿4000万年重罪

34
蕅益大师云: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面,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35
十小劫等于:1亿6798万年,具足百法明门,证初地菩萨。

36
初地菩萨:已证得无生法忍,法身大士,百界现身。

37
百法明门:共有一百种的佛教名词,若能明白百法,则能了解万法唯识的道理,可入大乘之门,谈色法与无色法。

38
复教合掌念佛,又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见化佛,化圣众放光满室,命尽乘宝华台,随佛即至宝池,经七七日莲华乃开,见二圣光,并闻所说大乘经典,即发无上道心。

39
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菩萨为因,佛为果。

40
当下发过菩提心,就是菩萨,没有菩萨就没有佛,佛是由菩萨广修六度而圆满成佛的。

41
人人想成佛,成佛就必须当菩萨,当菩萨就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的人,当下就是菩萨。

42
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43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44
开悟祖师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45
菩萨性质有四种:一、名义菩萨。二、凡夫菩萨。三、登地菩萨。四、佛菩萨。

46
中品下生:能行孝道仁慈,终遇知识,广赞极乐,弥陀四十八大愿,闻已命终,屈伸臂顷,即生极乐国,七日已,闻观音势至说法,即得初果,一小劫后成阿罗汉。

47
能行孝道仁慈,终遇知识,广赞极乐,弥陀四十八大愿,闻已命终,屈伸臂顷,即生极乐国。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49
五逆: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50
佛经云:欲不下三途,莫谤正法轮。

51
发愿文: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身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52
生极乐国,七日已,闻观音势至说法,即得初果,一小劫后,成阿罗汉。

53
初果须陀洹,华译入流,意思就是初入圣人之流,破见惑,如树根拔起。走路离地三寸,耕田虫离四寸,七番往返。

54
一小劫后成阿罗汉:1679万8千年

55
阿罗汉具有三义:一、杀贼。二、无生。三、应供。

56
杀贼:杀尽烦恼之贼。

57
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58
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59
佛第子中供养第一:宾头卢颇罗堕,已证阿罗汉果。长者之钵,现神通,住世受应供。

60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61
中品中生:若于一日一夜,严持八戒,或沙弥戒、具足戒,回向极乐,终见佛圣金光,自坐七宝莲台,还合即往宝池,七日方开,礼赞闻法,得证初果,半劫遂得四果。

62
八关斋戒内容:以在家为主,是出家沙弥戒的分日受持。

63
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

64
沙弥十戒再加上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即十戒。第六条分二条出。

65
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法,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法-称具足戒。

66
出家功德经云:毗罗羡那沙弥,出家一日一夜功德,满二十劫不堕三恶道,于六欲天七番往返受天福报,最后生在人道生富贵家,壮年后出家,证辟支佛,永超三界。

67
出家功德经云:有人杀三千世界众生,有人救之得脱;有人挑三千世界众生眼,有人治之得瘥;其出家福,胜彼救治。

68
璎珞经云: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

69
开悟圣僧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70
径山禅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71
出家应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轮回家、出生死家才正确。

72
出家人忧道不忧贫。

73
佛藏经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若无供养,我如来白毫相无量光明,其中一道光明,供养诸比丘。

74
中品上生:守持斋戒,回向极乐,终见佛圣金光,及闻苦空无常无我等法,自上莲华,礼举头顷,即生彼国,莲华寻开,闻四谛法,即证四果,具足三明六通,具八解。

75
四圣谛:一、苦谛〈迷惑的果〉。二、集谛〈迷惑的因〉。三、灭谛〈证悟的果〉。四、道谛〈证悟的因〉。

76
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实现宇宙人生的真相。

77
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产生而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与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扇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

78
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与真理,因为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

79
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

80
三明: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

81
宿命明: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

82
天眼明: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

83
漏尽明: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

84
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85
天眼通:远近皆可见。

86
天耳通:远近皆可听到。

87
他心通:别人起心动念可知。

88
宿命通:明白自己与他人宿世之事。

89
神足通:来去自如,无所障碍。

90
漏尽通:一切烦恼断尽,自性自在。

91
八解脱:就是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也就是八种舍弃三界烦恼系缚的禅定。譬如:内心有色想,则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92
四十二章经云: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得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93
有人问:请问老和尚往生何土?和尚答:常寂光净土。再问:九品往生,是往生何品?和尚答:上品上生。

94
上品下生:亦信大乘因果,但发无上道心,回向极乐,终见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自登金莲华,即合随佛到池,一日夜华开,七日已,虽见佛身,相好不明,心不明了,三七后,方了了见,亲供诸佛,闻甚深法,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95
回向有三种: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

96
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回独善其身向兼善天下。

97
回因向果:回因地向果地。回世间向出世间。

98
回事向理:实践是事,三藏教典是理。

99
回向意义有六种:一、目标。二、力量。三、希望。四、因果。五、归宿。六、超越解脱。

100
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101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等于5039万4千年,证欢喜地。欢喜地就是初地菩萨,已证得法身,亦称法身大士。

102
上品中生:闻大乘不惊,深信因果,回向极乐,终见一千化佛,一时授手,圣众无量,自身登紫金莲台,念顷到池,一宿华开,身紫金色,蒙佛圣光,慧目开明,悟宿习善,皆第一义,下台礼佛,过七日得三藐三菩提,一小劫得无生忍。

103
观无量寿经云:‘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

104
第一义就是实教、胜义谛、本体、佛性、真如、实相、一真法界、大圆镜智、如来藏、不生不灭、无生法忍、不二法门、中道义谛,同义别名。

105
龙树菩萨于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者世俗谛,二者第一义谛。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说二谛重心在第一义。’

106
一小劫得证无生忍:等于1679万8千年。

107
无生忍: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于道理而不动。与涅槃、空相应。

108
每入静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守戒清净,写阿弥陀经十万遍,诵弥陀经五十万遍,每日佛号十万声。临终前自白:此身可厌,吾将西归,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毕,念佛往生。

109
善导大师云:‘身业专礼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110
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111
上品上生:三心圆发,发大乘愿,终见佛圣无量,自身乘金刚台,弹指生彼,即闻佛乘,顿开佛慧,证无生法忍,须臾间,即可历事十方诸佛次第授记,还国得无量总持门。

112
三心圆发: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发愿心。

113
至诚心:身心投注,别无二心。

114
深心:如树根扎深,不惧台风。

115
回向发愿心:往不往生全凭回向发愿之有无。

116
无生法忍:无生建立在有生,由有生之无住、无相、无念而达到与空相应,自性无尘,不生不灭,即是无生法忍。

117
无量总持门:总持门是梵语的译义,因为修此法,能总持一切法,持一切法义。

118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二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19
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晋朝慧远大师

120
慧远大师,隐住山上三十年,不入民俗专志净土,三睹三圣,沉默不言。

121
慧远大师云:‘从定中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慧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

122
晋朝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

123
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云:‘生死事大,轮回路险;老实念佛,莫换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