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经文:‘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心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法藏比丘为自己发菩提心作证明,然后请十方佛作证;如同现在世界各国的总统宣誓就职,必须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师,或者大法官,当场监誓见证,发菩提心,是要登法王位,唯有请佛,堪作证明。

经文:‘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经文:‘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经文:‘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莲池大师云:少闲话,绝闲事、不闲走、做到年无闲月,月无闲日,日无闲时,念兹在兹。

经文:‘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一大劫║13亿4384万年。
五劫║67亿1920万年。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具足代表净土法门的精神与思想;四十八愿的内容意义,是包括上求下化,而且是集诸佛净土的大成。可见四十八大愿,是以大悲为体,见众生苦,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此,作饶益众生的事业,最后圆满无上佛果。

唯有弥陀本愿,是最超胜、最圆满的净土。原因是法藏菩萨,不但听世自在王佛为他介绍了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天人善恶,刹土粗妙的情形,而且是亲眼所见,是经过五劫的至心精进,思惟摄取,将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微妙庄严,全部吸收;若是缺失不理想的方面完全避免,所以四十八愿,是最理想而且完美的佛国建设图,这个佛国,又经法藏菩萨,不可数劫的积功累德,因此修行圆满,果报成熟,就是现在的极乐世界。

经文:‘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地狱饿鬼畜生名为三恶道,又名三途,是诸苦之极。

摩诃止观云:‘发地狱心,行火途道。人之心念,全是贪瞋痴,由此起上品十恶,便得地狱苦报。发饿鬼心,行血途道。人之心念,贪求名利,又悭?不舍,内心毫无善意,由此起中品十恶,便得饿鬼报。发畜生心,行刀途道。人之心念,愚痴暗蔽,又喜成群结党,为害他人,由此起下品十恶,得畜生报。’

莲宗宝鉴云:‘一念瞋恚邪淫心,即地狱业,将得地狱报。一念悭贪不实心,即饿鬼业,将得饿鬼报,一念愚痴暗蔽心,即畜生业,将得畜生报。’

诸位菩萨!三恶道的果报,皆由心造,万法唯心,修道者必须时时回光反照,照见本性之起心动念,去恶从善,何有堕下之有?若能一心念佛向佛,厌离五浊恶世,兼有弥陀本愿摄受,便可自在带业往生。

佛子不生天,升天非佛子。

智者大师云:‘六欲天上现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月灯三昧经云:‘十方三世一切佛,皆学念佛,速证无上菩提。’

性法自在往生公案

无量寿经云:‘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世尊悲心彻骨,普令末世众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最稳当,最易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净土宗最普遍,上自朝野,下至士农工商各阶层,影响最深,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十方世界的众生,随各人造业不同,所得报体形色也就不一,好看的,人见之欢喜恭敬,丑陋的,被人嫌厌轻贱。法藏菩萨因此发愿,他的佛国,人人皆是同一紫磨真金颜色,身形也完全一样,具有三十二相。这是世间最好的形色,是最尊贵的身色,明净端严,福德所生,令人一见起敬,远离净化好丑亲疏的分别心。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宿命通:能知自身与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与所作之事。

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皆得宿命通,明白自己过去无量劫来,所作善恶因缘果报的事,下至百千亿亿劫。那由他译为亿。

二乘人最多能知八万四千劫内的事,弥陀净土众生能知百千亿亿劫之事,差别甚大。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远近无碍。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无障碍。

在极乐世界可亲闻弥陀演音,又能听闻十方诸佛说法,凡佛所说法,不论方便或者真实,都能了解受持,永不忘记。身在极乐,不动一步,即可见十方无量诸佛说法,信解受持,法义在心,始终不忘,这是诸佛国土所没有的殊胜法门。

听闻一偈一句,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义理,能演说一句一偈的道理,乃至一年,所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契机契理,绝非二乘人的天眼、天耳通所能相比。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为什么能得知他人的心念如何呢?因为人与人的心性是同体的,尽管各人起心动念不同,可是能起一切念头的觉性,却无分毫差别。觉性如海水,念头如波浪,虽然不一也不异,只要能除去一切妄想执着,恢复原来灵灵觉觉,就可明白世界一切众生所起的心念如何了。

若能知他人心念,即可知己知彼,应机说法,契机度众,令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若无他心智,菩萨四摄法就失去作用。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神足通:又称身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即是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神足飞行,到无量佛国,可以见佛闻法,侍奉如来,这是菩萨修福修慧的法门,在一念顷,?历诸佛国土,最少达到百千亿亿的国土。

心无烦恼尘垢:可以一念间,?历诸国。

极乐世界莲华化生的圣者,心能到身也能到,那种身叫做意生身,又名法性生身,是来去自在无碍的,微妙不可思议,非是父母所生之业报身。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想念贪计身者,就是所知障与烦恼障,皆名为漏,心起想则有漏,不起想则无漏,彼国众生无有诸漏,已得漏尽通。法藏菩萨大慈与乐,发愿先令众生断除诸漏,复本心源,便可得六种神通,最后给与涅槃寂静乐。

关公与智者大师公案。

五蕴皆空,四大无我。

众生若起想念贪计,便有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生死则无穷无尽。因此法藏菩萨发愿,令国中天人永断十二因缘,净化三世因果,人人了脱生死,共证无量寿。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龙树菩萨云:修易行道,往生净土,得不退转菩萨,是为正定聚,不问三乘或人天。

灭度者是涅槃的别名,是指常乐我净的佛果,是不生不灭的菩提本性,是究竟获得身心寂灭的解脱乐。

法藏菩萨发此大愿,愿国中天人,得正定入涅槃,若不如愿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云:‘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经文:‘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译为:无量光。

无量寿经云:‘弥陀光明,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河佛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观无量寿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佛的光明有二种:智光与身光。佛自己受用报身,照真法界,这是智光。他受用报身,?照圣众,这是智光兼身光。应化身?照佛国或远或近,这是身光。
身光又分二种:一种是经常所显,无放亦放,称为常光,又名圆光。一种是放光,由白毫或顶上放光,放时才有,不放则无。

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经文:‘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上来无量光无量寿两愿,都是依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众生一念心性,即是无量光无量寿,与佛无别。所以法藏菩萨发愿成佛的名号,为无量光无量寿,令众生持彼佛名,同得光寿无量,与佛正等无异。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本是佛,因众生自昧自心;佛本是心,而众生自迷自佛,故须念佛,是心作佛,方能证自心佛,成本来佛。

弥陀要解云:‘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寿光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离却阿弥陀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二乘人唯自度自利,视三界如牢狱,看生死如冤家,急于自证,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之人所去处,二乘人怎么也往生彼国?

法华经云‘:诸声闻人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智者大师观经疏解云:‘习小之人,本不得生。如果不是定性二乘,由彼临终,发大乘心,亦可得生。以惯习小,顺其先习,闻先遂证小果,而已发无上菩提心,况得近佛,不久自当证大。’

阿弥陀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极乐世界天人大众,寿命能随往生者的本愿,要长要短皆可自由自在,无有阻碍。

什么是往生者的本愿呢?就是往生者在未往生前,自己立下的愿心,各有不同,有的人发愿一弹指去一弹指来;有的人发愿见佛即来;有人发愿悟无生忍后再来;有人发愿成就无量功德、神通、智慧辩才后再入娑婆度众生;有人发愿成佛后再分身尘刹,普度众生,这名为本愿。

回入娑婆世界度众生,时间有长有短,极乐世界所有天人菩萨的寿命,也就有长有短,随其本愿,如意自在。

弟子曰:愿师住世度化无量有情。
祖师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
佛七大回向文云:‘一刹那中离五浊,屈身臂顷到莲池,莲华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在极乐世界寿命随其本愿修短自在。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不善就是恶,如果有恶名,便有恶相、恶性、恶体,乃至恶的因缘果报。法藏菩萨的愿心,是要在他的佛国中,所有的天人都是善人,连恶的名字都听不到,无有恶人恶法,更无恶的因缘果报。

阿弥陀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极乐世界无恩怨,一心向佛成佛;娑婆恩怨满天飞。’

悟道禅师云: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所发四十八愿,是发胜义菩提心,有通相别相二部份,从第一愿至十六愿,包括悲智具足,自他两利,空有无碍,这是无相菩提心的通相,通于诸佛。后面三十二愿,是别相,别于诸佛因地所发故。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如果没有诸佛称名赞叹,十方无量众生,如何能得知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当然也就不会持名念佛,发愿往生了。就以今日得闻弥陀名号,也是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演说本经,称名赞叹。弥陀经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劝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就是本经十七愿的广说,含意与作用完全相同。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五逆罪:
一.杀父。 二.杀母。 三.杀阿罗汉。
四.出佛身血。 五.破和合僧。

杀父、杀母违背养育之恩,违人伦、失人性,三、四、五是坏众生福田,灭世间明灯,得罪最重,名之为逆罪。不能往生净土,而且必堕无间地狱。

五逆罪、诽谤正法往生不得,是因果律不容许,是自己排除自己,如水无所不容,但不容火,以火自己不能容故;如风无所不入,但不能入石,以石自己不堪入故。

业力大、念力更大,心念是一切作业的根本。譬如:虚空比喻心性,空中黑云比喻众生的业。念佛的念比喻为风,黑云再厚再多,那里不为风所吹散;众生罪业再重,那里不会被佛念所消灭。

观无量寿经云‘:至心念佛一句,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大智度论云:‘有人谤大般若,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以念佛,罪便消灭。’
何以念佛有这么大的力用?因为佛者、觉也,念佛即是念念觉性,念念唤醒自性是也。

六祖惠能大师云:‘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觉即是佛。’

开悟圣僧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诸位菩萨!一念可以作佛,十念往生莲池,有何不可呢?

十念往生,必须至心信乐,愿生彼国。
十念往生七个要件:
一.随习。  二.随重。  三.随近。 四.随善。  
五.随定。  六.随愿。  七.随佛力。
随习:念佛成习,依此习性往生。
随重:念佛心重,依此恭敬,专一、恳切、勇猛心而往生。
随近:临终最近的念头,这关最重要,临终前十念,无他念必可往生。
随善:发菩提心乃善中之王,修诸功德,往生必成。
随定:观经十六观,任何一观成就,一心不乱,可往生,念佛得定,亦如是。
随愿:此十念至心回向,发愿往生,此愿心引导极乐。
随佛力:弥陀本愿力功德,得佛摄受加持,无不往生。

永明寿禅师云:‘奇哉!佛力难思,诚千古未有。’

昙鸾大师云:‘众生之往生,实弥陀本愿使然。’

窥基大师云:‘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解脱者往生自在│不来而来,来而不来;去而不去,不去而去;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省庵大师临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清朝德峻法师,出家于城中妙隐庵,闭关先后数年,精修净业,定中两度见佛,乾隆二十八年九月示疾,召请学徒,称佛名号七日,其日午后,命众诣殿焚香、沐浴易衣,端坐称佛名号而西逝,年八十五。

开悟圣僧云:‘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转轮圣王与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

大智度论卷四所载:
一. 足下安平立相: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是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佛于因地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
二. 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是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征照破愚痴无明之德。
三. 长指相;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是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乃由恭敬礼拜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四. 足跟广平相: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是足踵圆满广平。是由持戒,闻法、勤修佛法而得之相。表示化度众生尽未来际之德。
五. 手足指缦网相:又作指间王相、指网缦相。即是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此相是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六. 手足柔软相: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就是手足极柔软。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者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侍供养而感得之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
七. 足趺高满相: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是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是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示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
八. 伊泥延俫相:又作如鹿王相、鹿王相,两端鹿王相。就是股骨如鹿王之纤圆,乃是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示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九. 正立手摩膝相: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就是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乃离我慢,喜爱惠施,不贪着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十. 阴藏相: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是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此相乃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众多弟子之德。
十一.身广长等相: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此乃常劝众生行持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十二.毛上向相: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是佛一切毛发,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是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所感之妙相,蒙受由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十四.金色相: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与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是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十六.细薄皮相: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着相。就是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乃是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示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十七.七处隆满相: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乃是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与众生而感得。表示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十八.两腋下隆满相: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是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佛给与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
十九.上身如狮子相: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乃由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二十.大直身相: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就是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是以施药看病,持不杀、不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二十一.肩圆好相: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就是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乃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示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二十二.四十齿相: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乃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二十三.齿齐相: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是诸齿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又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示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二十四.牙白相: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是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是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坚固之三毒。
二十五.狮子颊相:即是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二十六.味中得上味相: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见众生如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示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二十七.大舌相: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是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此乃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授记。
二十八.梵声相: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是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是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二十九.真青眼相: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是佛眼绀青,如青莲花。是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与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三十.牛眼睫相: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
三十一.顶髻相: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即是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己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三十二.白毛相: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是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为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是故感此妙相。
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

三大阿僧衹劫修行圆满,一百大劫修相好,方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愿菩萨一生补处愿
经文:‘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第二十二愿是究竟成就福德智慧庄严愿,就是能成就一生补处,什么是一生补处呢?就是菩萨从初发心修行,经三大阿僧袛劫修福慧,然后百劫修相好,一切皆圆满具足,最后一生便补已灭度的佛而成佛,是名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弥勒、观音。

往生弥陀净土,就与佛同寿,无有限量,能在一生便可究竟圆满菩萨道,达到一生补处菩萨位,成佛后,一切种智、佛之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切三昧辩才、神通功德、当下具足圆满;想要到十方任何世界去补已灭度的佛位,可随心所欲,如意自在。

经文:‘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法华经云:‘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证菩提。’

经文:‘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因为是往生净土,乘愿再来,倒驾慈航的大士,不需要照通常三贤十地位去行菩萨道;当下有感即应,时空无尽无碍,一切修习皆是普贤之德,德周?沙界,位邻极圣,补不补佛,根本不成问题。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佛说阿弥陀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时经行。’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本愿是往生彼国的菩萨,皆具有殊胜的福德庄严,想供养十方诸佛,在一刹那顷就可以?至无量佛国,至心供养诸佛,而且可以现出自己所修得的无量福德善根,能如意自在,要什么就有什么,以此供佛培养福德。

能得供养之具如意自在是果,修十善业六度是因。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何谓一切智?梵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智,亦名一切种智,本愿文说一切智是简称。就是不偏空有,不落断常的中道实相智。

佛有三种智慧:
一.一切智。 二.道种智。 三.一切种智。

一切智:了达一切法总相,即是证诸法缘生无性的智慧,亦名如理智,观真谛。
道种智:了达一切法别相,即是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种种事相因缘果报的智慧,亦名如量智,观俗谛。
一切种智:是观因缘本空,佛性不空的中道智慧,亦名如如智,观第一义谛。

大智度论云:‘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佛具二种。’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金刚那罗延,是天上金刚力士的名,那罗延是梵语,译为人生本,此人生来,身体非常强壮坚固,有如金刚宝,能坏众物,不为物坏,此力士亦复如是,能战胜他人,不为他人所败坏。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人人都是有如金刚力士的身体,不衰不坏,这是无量福德所生,名为金刚不坏身,唯佛才有。往生极乐,不只是寿与佛同,身亦同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怎可无感恩法藏比丘的大恩大德大愿呢?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发愿,他的佛国,正报的天人,依报的万物,一切都是无量庄严、清净、光明、美丽。无论体质、形相、颜色、一一皆是殊胜特别,穷微极妙,无法用口称赞,用心去测量,就是极乐世界的众生,包括三乘圣贤,皆得到天眼通,也不能明白了解,也无法辩清极乐世界正依报的无量庄严。

为何极乐穷微极妙,无能称量;逮得天眼、无法辩其名数?

因为极乐世界,是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介绍出二百十亿诸佛净土,并对他说明一切因果,令其亲见,而且经过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摄取修行,无量劫积功累德,结集诸佛国土的一切庄严胜妙而成就,这是不同一般净土。

是故释迦世尊广说一切大乘经典,说到诸佛净土,总是举出极乐世界做为往生的归宿与典范。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生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不只是久修地上菩萨,就是发心不久,修集功德不多的菩萨,人人都可以亲知亲见法藏比丘成佛的道场树,非常高大,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光明,无量颜色,无量庄严,是一切珍宝自然所成,道场树高有四百万里,是世间所没有的。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四无碍辩:
一. 法无碍辩。 二.义无碍辩。
三.词无碍辩。    四.乐说无碍辩。

法无碍辩:通达诸法名相,分别无碍。
义无碍辩:了知一切法义,通达辩才无碍。
词无碍辩:通晓各方语言,能随意演说。

华严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乐说无碍辩:辩说法义,圆融无碍,又能为众生乐说无碍。

娑婆世界,众生业重,福薄慧浅,三业不净,恶业所累,智慧辩才实为有量!
念佛见佛,亲听法音,同证无生忍,智慧辩才无限量。

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能见三世诸佛。若得此一行三昧,诸经法门,皆悉了知,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放下万缘,一心称念弥陀,得入一相三昧,自然得智慧辩才。

大般若经云:‘能修一相庄严三昧,疾证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什,不思众生相,专心系念于一如来,审取名字,善想仪容,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即得诸佛一切智慧。’

念佛见佛得大智慧,亦能往生极乐,这是最安稳最妥当的法门。

经文:‘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在极乐世界中,任何地方,皆可照见十方无量诸佛世界,所有的诸佛众生与万物皆能一一普见,就好像拿一面光明的镜子,能清清楚楚照见自己的面像,若不如愿者,我法藏比丘誓不成佛。

能见阿弥陀佛,便能普见十方无量诸佛;能往生极乐净土,则能化往十方无量诸佛净土。
三十二愿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经文:‘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从地面到虚空,所有的宫殿、楼阁、水池、流水、花果、树木、道场树,一一皆是无量宝、无量香共同合成。所有的庄严装饰,真是希奇微妙不过,超胜一切世界,天上人间的庄严。极乐世界所有的万物都能放出清净微妙的香气,这些香气能普熏到十方世界,所有世界中的菩萨,闻到这种香气,自然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精进修持一乘佛道,直至成佛。法藏比丘大悲愿力实在令人感恩无穷。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无有一尊佛不念佛的,所以念佛名为佛行。

观佛三昧经云:‘佛言:我与诸佛,皆以念佛故,皆以观佛故,得一切种智。’

开悟圣僧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感应非前后,生佛同一体。’

开悟祖师云:‘愿王弥陀笑颜迎,笑破根尘净空中;照顾一念不离佛,动静皆在莲池行。’

古德云:劝二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劝百人念佛就是菩萨,劝万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化身。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弘愿云:凡是十方无量世界,四生六凡,以及三乘圣贤,所有在众生数类的,蒙我法藏成佛的佛光触身,必然罪垢消除,智慧开发,身心柔软,安适快乐,超过天上人间所有一切快乐之境。如饥得食之乐,如囚出狱,如病得瘥,如是世间之乐,不及蒙受佛光触身之快乐。

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令我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豁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大智度论云:‘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

菩萨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经过二大阿僧衹劫满,登八地,名为不动地菩萨,是已证得无生法忍也。

何谓诸深总持?即是真如实相,自性清净,为诸法之本,依此而缘起一切法,所谓万法唯一心,一心具万行,可是又不得一心的任何相貌,非空非有,不断不常,而具足诸佛众生的一切心,是名诸深总持。

往生极乐世界,必证无生法忍,得诸深总持门;假使得闻净土法要,闻而不信,信而不修,修而不至心精进,焉得往生!这与弥陀本愿无关,有如皓日当空,生盲不能见;恒河滔滔,饿鬼不得饮。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女人淫欲心重,更加有种种习气,应该立志将它革除,佛在大爱道比丘尼经中,举出女人有八十四态,如是习性是构成做女人的因素,不得作佛的原因,必须认真净化,因为佛法不离因果。法藏的本愿,弥陀的洪名,虽然不可思议,能不能女转男身,也要看你本身的条件因素,是不是有厌恶女身的心。所谓蒸砂终不能成饭,假使你完全无男人的心性,气质、条件,那你想要女转男身,只有可望而不可及。

女人有五种不得:
一.不得作转轮圣王。 二.不得作梵王。 三.不得作帝释天王。
四.不得作魔王。 五.不得作佛。

一切众生,不分男女,皆有佛性,皆当成佛,这是平等之法,是佛所说,为何女人不得作佛呢?因为成佛必须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那就必须女转男身,方可成佛。

法华经:龙女成佛,也应女转男身。
成佛必须女转男身,方可成佛。

经律异相第三十八卷云:佛在舍卫国有长者女,名善信。礼拜十方佛,归命西方安隐清净佛国,说颂赞叹阿弥陀佛,欢喜归依佛与大众,飞到其家,善信女礼佛,佛放光微笑,为授五戒,善信女闻
已得七住,即在佛前化为男子。

法藏比丘发愿的深深意义,是令女转男身,好修行办道,成佛作祖;不是劝女人去争取男女平等权,更加不是得男身逞威风。法藏比丘要一切女人,听闻弥陀圣号,能修净土法门,命终之后,往生极乐,必可女转男身,因为极乐世界决定无女人像。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历代祖师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阿含经云:‘梵行已立,所作皆辨,不受后有,成就阿罗汉道。’

第三十六愿是弥陀大慈悲,十方诸菩萨若闻弥陀圣号,寿终之后,生生世世常修梵行,直至成佛。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白莲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执持弥陀圣号,是在往生净土的桥梁,是了生脱死的跳板。

元朝优昙大师云:专意一念,持一向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医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

念佛求生净土,心切愿深,万缘放下,归心如箭。

优昙大师云:‘西向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及无数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于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起心念,但急称佛号,于念念中,除灭罪障,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则死,但办往生;如脱敝服,以着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位,岂不伟哉。’

一心持佛名号,现世当得十种殊胜利益:
一.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若夜叉、若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锁,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相。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
十一. 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欢喜,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如佛所赞应法妙服:佛世时的善来比丘,只要佛说一声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自然在身。

极乐世界,所穿着之应法妙服,能随各人的身体大小高低,不长不短,不宽不紧,随念妙服即披在身,不用人工裁缝,洗濯始终保持清洁。其他饮食、卧具、所处宫殿,一切用品,微妙不可言,乃自然化生,随念即到,用毕化去,毫无挂碍。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随念应现。

人生总是为衣食忙碌,费尽心机度一生│娑婆苦。

唐朝诗句云:‘烈日正当午,汗滴犁下土,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罗状元诗词: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何谓漏尽比丘呢?就是阿罗汉的别名,已断尽三界见思烦恼,超出三界,了脱分段生死,具有非世可比的涅槃寂静乐,解脱离系乐,三明六通自在乐,四大皆空,五蕴无我的绝待乐。

极乐世界天人,都是莲花化生,清净无垢,无我我所,与空相应,对国土正报依报无染着心,在这么好的环境,所以能得如漏尽比丘的清净快乐。

无量寿经云:‘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即是大涅槃境界,能现十方无量世界。

华严经云:芥子纳须弥,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照微尘国土中。

佛性能大,大之无外;佛性能小,小之无内,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经文:‘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发愿:只要你是菩萨,不分彼国此国之菩萨,只要听闻到他的名字者,一直到成佛,六根皆圆满无缺陋。六根健全是修道必须的条件,如果六根残缺,如何续佛慧命,负担如来家业呢?法藏比丘是发挥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最高抱负,普令十方诸佛所尊敬与赞叹。

经文:‘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一发意顷,就是一动念,便能不失定意而供养诸佛,这地上菩萨的境界,已证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清净法身,用无用相,动无动相,入甚深法性缘起的功用。

如果修持易行道,念佛往生,虽未得证悟,只要往生极乐,便能得此大利益,比难行道容易成就菩提,这是法藏比丘用心良苦的大悲愿力所赏赐。

经文:‘设我得成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经文:‘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大集经云:‘若人闻弥陀圣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已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经文:‘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当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普等三昧,悲华经称为遍至,分陀利经称为普至,庄严经称为普遍,也就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能普见一切诸佛,往生极乐净土,一生直至成佛。在极乐净土能见诸佛净土,到诸佛净土,时时处处可见无量诸佛。

何谓念佛三昧?心口称念佛名,更无杂念,称为无间心。念佛的心,念念相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这称为无后心,入此无间心无后心,名为正受,亦名三昧,当下心眼即开,得见弥陀真身,亦见十方无量诸佛,是名得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经云:‘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经文:‘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中的菩萨声闻,人天大众,都是不欢喜谈论世间的杂话,喜乐听闻如来正法,谈论菩提正道,所讲说的,常宣扬正法,一心志求佛法,具诸辩才。听闻甚深佛法,心不疑惑畏惧。可况弥陀为大众说法之时,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古德云:‘清净佛法舌莲香,解脱之道好宣扬;莫谈世间尘劳事,急念弥陀往西方。’

极乐世界的风声、树声、水声、鸟声、情与无情,皆宣扬妙法,若闻如是妙法,尘劳污垢习性,自然不起。又能随各人根性与志愿,可闻三宝声,或闻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声,或闻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之微妙音,自然得闻,欢喜无量。这就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所成就的功德,这也是十方诸佛世界所没有的。

第四十六愿是说明念佛法门的功德利益,以听闻佛法最为重要,有少数的佛弟子,不欢喜听经闻法,对佛的智慧、慈悲、弘愿,不知不信。纵然往生西方,也只不过生在边地疑城,不能见佛不能闻法,这岂不是令人惋惜吗?所以必须养成喜乐闻法的习性。

华严经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唯愿听闻一句未闻之佛法;世间珍宝是尘劳事、生死事;佛法是导归解脱之径,趋向无上菩提之宝筏。’

古德云: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经文:‘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不退转有四种境界:
一.位不退。 二.行不退。
三.念不退。 四.究竟不退。

位不退:依据别教菩萨,从初发菩提心,修至十住的第二住到第七住,见思惑断尽,了脱分段生死,超出三界,名位不退。与四果阿罗汉齐,但非小乘,到此位再不退为小乘凡夫,是出世三贤菩萨位了。

行不退:从第八住到十回向满,初破无明,初入实报,永远度脱三界三途,八难八苦等,不会退失菩萨行,名行不退。

念不退:从初地到第八地,念念皆流入一切智海,名念不退。
究竟不退:八地到十地经三袛满,名等觉菩萨,转阿赖耶识为本觉智,一切有漏种子永除,了脱变异生死,得常乐我净四真德,是为究竟不退。

经文:‘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第一忍名为音响忍:知一切法,如音回响,有而不有,能知诸法道理,心安住于法,是名音响忍。别教十回向位菩萨,尚未证真如法身。

第二忍名为柔顺忍:是初地至十地菩萨,舍权取实,心柔智顺,已证真如法身,所念所行,皆能顺于二谛真理,顺于无生法忍,又能恒顺众生,但未毕竟证得无有微细法可得,还是有功用,有相,是名柔顺忍。

第三忍名为无生法忍:到第八地以上,究竟圆满证无生法忍,不起不作诸业行,名为不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