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菩萨与六度关系。菩萨以六度而成佛,六度与菩萨划上等号,菩萨即是六度,六度即是菩萨,无二无别。
2
何谓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简称,梵语为(bodhi-sattva)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即是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译为觉、智、道之意;萨埵译为众生,有情之意。菩萨即是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是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3
菩萨道之修行,以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是故菩萨道是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4
华严经云:‘菩提心为善中之王。’
5
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6
开悟圣僧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7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8
菩萨解脱五义:一、生死不能缚。二、境相不能缚。三、现惑不能缚。四、有不能缚。五、惑不能缚。
9
何谓生死不能缚?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
10
何谓境相不能缚?境相即是一切境界之相,菩萨虽见一切境界,然不生执着。
11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2
大般若经云:‘如来觉一切法毕竟空寂,证大菩提,随顺世间假立名字,故称为佛,非为实有,若有若无,不可得故。’
13
何谓现惑不能缚?现惑即是现前分别之见,菩萨于所见之境不执着,了知能见之心亦空而无有。
14
六祖坛经云:‘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15
何谓有不能缚?有是指一切有为之法,菩萨于一切有为之法,所见皆空,而无所执着。
16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
大般若经云:‘诸法皆空,五蕴不坚固,无我无我所。色是谁色,受是谁受,想是谁想,行是谁行,识是谁识,诸法皆空,离我我所,而证涅槃性。’
18
何谓惑不能缚?菩萨了达迷妄即真如,烦恼即菩提,故无着无不着。
19
开悟圣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性无二别,随用立名。’
20
开悟圣僧云:‘在家人我是谁?出家人我是谁?无名无姓我是谁?证悟自性又是谁?’
21
古德圣僧云:‘解如目,行如足,解行并重亦如是!般若如目,五度如足,如是并进,相得益彰,乃菩萨道法门也,佛道之因,趋向涅槃圣域故。’
22
大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23
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24
何谓财施?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田宅、珍宝、地位、权势、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普施一切需求之人,是名为财施。
25
菩萨行布施之际,能正见布施之自我当下是空性,所布施之物是空性,被布施之对象亦空性,三轮体空。三者虽为空性,但不坏假有,深入布施中道观,对布施之道,心不生惋惜,不生后悔,顿断悭贪,与空性相应,心地如如不动,当下解脱,自性清净心显露,是名财施波罗蜜。
26
波罗蜜是梵语,译为台湾话是到彼岸之意,度脱生死轮回之意,事情办圆满之意。
27
何谓法施?从诸佛圣僧及善知识,所闻所学所证之世间出世间一切正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普令他人顿断三界出六道,圆证菩提,是名法施。
28
维摩诘经云:‘一切诸供养,法供养为最。’
29
说法功德力能使人由黑暗此岸到光明彼岸,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烦恼此岸到菩提彼岸,轮回此岸到解脱彼岸,痛苦此岸到清凉彼岸,人心千千结此岸到结结打开彼岸。
30
何谓无畏施?不顾自己之安危,去解除别人之怖畏与痛苦,是名无畏施。
31
法华经云:‘无尽意菩萨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32
菩萨行布施是要度尽自己心中之悭贪心、吝啬心、一毛不拔之心、心胸狭小之心、无喜舍心、无慈悲心、不知足之心、多求不厌之心,将这些不清净心全部布施出去,令心地光明圆满!如云遮日,大地一片黑暗,若风吹云散,太阳自显,大地呈现光明,菩萨广行布施,为度悭贪之心,令自性显露光明,亦复如是!
33
布施十种功德:一、降伏悭吝。二、舍心相续。三、同其资产。四、生豪富家。五、生处施心现前。六、四众爱乐。七、入众不怯。八、胜名流布。九、手足柔软。十、不离知识。
34
何谓布施能降伏悭吝?就是菩萨道之行者,若能布施喜舍,则鄙悭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是名降伏悭吝。
35
何谓布施能得舍心相续?就是菩萨道之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名为舍心相续。
36
何谓布施得同其资产?就是菩萨道之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之别,是名同其资产。
37
何谓布施能得生豪富家?就是菩萨道行者,于一切财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是名生豪富家。
38
阿那律尊者:七王子之一,又名阿(少兔)楼驮,译为无贫。往昔饥世时,以自己所食稗饭布施辟支佛,因此感召得七生天上为天王,七生人间为人王,后来生生世世所求如意,资用充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今生遇佛闻法,得证阿罗汉果位。
39
何谓布施者生处施心现前?就是行菩萨道之人,此生既能行布施,则能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名为生处施心现前。
40
布施五德:一、广结善缘。二、化消恩怨。三、友谊永固。四、佛道福德。五、日夜法喜。
41
何谓布施得四众爱乐?就是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是名四众爱乐。
42
何谓布施得入众不怯?菩萨道之行者,因一切时一切处常布施,是故入大众之中,四众皆共爱乐,自无畏惧之心,是名入众不怯。
43
何谓布施得胜名流布?就是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三轮体空,无住相布施,则人人称赞,名闻胜妙,流布遐迩,是名胜名流布。
44
何谓布施得手足柔软?就是菩萨道行者,喜悦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是名手足柔软。
45
何谓布施得不离知识?就是行菩萨道之人,自初发心行布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三宝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曾远离,是名不离知识。
46
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47
杂阿含经云:‘若人生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
48
亲近善知识得五德:一、如黑暗明灯照明一切。二、如灯塔导引方向。三、能断三毒出三界。四、具足信愿、慈悲、智慧。五、二利共登佛道。
49
何谓持戒?就是让自己身口意三业摄伏,不令做出毁犯之事,以达到三业清净圆满为宗旨,是名持戒之意。
50
开悟圣僧云:‘三业清净佛出世,三业不净佛灭度。’
51
开悟圣僧云:‘学佛在心不在外,心地慈悲德具足;贪瞋痴爱疑妄尽,不动无明是活佛。’
52
戒律虽然繁多,但一切戒无非调伏身口意三业;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属身戒也。以善言和语至诚对答,乃至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皆属口戒也。修习道品,深入无为解脱之理,而不贪不瞋不痴等,皆属意戒也。此三业之戒,自己既能坚持不犯,又能辗转化他,广弘戒法,利益人天,此乃不愧菩萨摩诃萨。
53
持戒能度脱毁犯之心,持戒是菩提之本,入道之要门也。
54
四分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55
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56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57
持戒十种功德:一、满足智愿。二、如佛所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正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58
何谓持戒得满足智愿?就是菩萨道之行者,能持禁戒,得到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是名满足智愿。
59
开悟圣僧云:‘僧宝之名岂易称,开遮持犯须究明;严净毗尼宏三界,方为人间福田僧。’
60
开悟圣僧云:‘戒定慧熏修,即是无上道;不染世俗习,身心自解脱。’
61
何谓持戒即是如佛所学?就是佛初修道之时,以戒为师,而证成佛道;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亦必当如佛所证,是名如佛所学。
62
楞严经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禅定智慧现前,亦落邪魔外道。修行如不断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63
何谓持戒得智者不毁?菩萨道之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意无过,凡是有智慧之人,喜乐赞叹,而不诽谤净戒之者,是名智者不毁。
64
随喜赞叹五德:一、净化嫉妒心。二、建立友善。三、对立化消。四、诸佛菩萨护持。五、心地光明圆满。
65
何谓持戒得不退誓愿?菩萨道之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是名不退誓愿。
66
观世音偈颂:‘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柳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
67
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68
何谓持戒得安住正行?就是修行菩萨之人,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三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是名安住正行。
69
开悟圣僧云:‘回光返照自观自,历历分别原来是;识得自家大宝藏,从斯受用无穷尽。’
70
开悟圣僧云:‘饥来吃饭困来眠,行住坐卧了无痕;心空境寂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71
何谓持戒能弃舍生死?就是菩萨行道之人,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则无业力果报牵缠,因此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是名弃舍生死。
72
中观论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73
何谓持戒得慕乐涅槃?就是菩萨道之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是名慕乐涅槃。
74
涅槃经云:‘涅为不生,槃为不灭,不生不灭名涅槃。涅槃者,名为解脱,即是诸佛之法性是也。’
75
涅槃经云:‘如来之性实无生灭,为化众生示现生灭。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
76
涅槃经云:‘菩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
77
涅槃经云:‘烦恼暗故,众生不见涅槃,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
78
何谓持戒能得无缠心?就是菩萨道之行者,坚持戒律,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是名得无缠心。
79
何谓持戒能得胜三昧?就是修菩萨行之人,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得三昧成就,而超诸有漏,是名得胜三昧。
80
六祖坛经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81
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82
何谓持戒能得不乏信财?就是菩萨之行者,持守戒律,于佛法深具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是名不乏信财。
83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84
凡夫四不信:一、难信因果。二、难信轮回。三、难信净土。四、难信成佛。
85
何谓忍辱?即是忍受各种侮辱而不生瞋恚恼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动之自性中,自在解脱,名为忍辱是也。
86
忍辱有三种:一、生忍。二、法忍。三、无生法忍。
87
何谓生忍?受他人恭敬供养中,内心不生骄慢放逸,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动;乃至受别人痛骂瞋恨,挨打破害之时,心地保持如如不动,不生怨恨,名之生忍。
88
何谓法忍?就是受一切寒热风雨,饥渴煎熬,如是等法之恼害,心地能安能忍,不生瞋恚忧愁之心,名为法忍。
89
何谓无生法忍?生忍与法忍已解脱,心安住在不生不灭之自性中,不动而自在光明,名为无生法忍。
90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91
佛遗教经云:‘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92
忍辱得十种功德:一、坚强道力。二、不离喜乐。三、怨仇顿消。四、破除瞋心。五、为非人护。六、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乐梵天。九、昼夜常安。十、速证菩提。
93
何谓忍辱得坚强道力?就是菩萨持忍辱之时,能体证忍辱三轮体空,不与诸境对立,自性自在,道力便坚强向佛永不退转,是名坚强道力。
94
思岸大师云:‘我已亲到西方,亲见阿弥陀佛,及二大士,仰荷佛慈,赐我净衣,观音大士,水洒我顶,又见莲池大师,为众说法。又睹七宝池中,众宝莲中,有我生处,承佛慈悲,命我回来告知众人,我已得生净土。奉劝诸位,专精念佛,他日净土相见可也。复索净水三饮,吉祥而卧,念佛数十声,寂然往生。’
95
何谓忍辱得不离喜乐?就是修菩萨道之人,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得安稳,而自己身心亦不离欢喜快乐,名为不离喜乐。
96
何谓忍辱得怨仇顿消?就是菩萨道之行者,修忍辱之际,本有恩怨,由忍辱对方之辱骂鞭打故,如是消除旧业,怨仇化为乌有,名之怨仇顿消。
97
何谓忍辱能破除瞋心?就是菩萨道之行者,修忍辱之时,以智慧深入正法,能正信因果法,一切对立法皆由因果产生,自性当下消除瞋心,是名破除瞋心。
98
古德云:‘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99
何谓忍辱能为非人护?非人即是鬼神之类,菩萨道之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是名为非人护。
100
何谓忍辱得身相庄严?就是菩萨道之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念念众生苦,是故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是名身相庄严。
101
何谓忍辱能闭诸恶道?就是修菩萨道之人,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悲忍辱之心,成就善法,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是名闭诸恶道。
102
何谓忍辱得随乐梵天?梵天即是色界初禅天是也,菩萨道之行者,慈行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是名随乐梵天。
103
六欲天上现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104
何谓忍辱得昼夜常安?就是菩萨道之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广结善缘,心安理得,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是名昼夜常安。
105
何谓忍辱能速证菩提?十方三世诸佛皆行持忍辱波罗蜜,顿断瞋恨心,证无生法忍而圆满无上菩提,菩萨欲成就佛道,奉行忍辱登彼岸亦如是,故名速证菩提。
106
何谓精进波罗蜜?精者不杂,进者不退,精进就是纯粹一心,心地不杂乱,修六度万行,勇往进道,始终一心,绝无变异,是名精进。
107
菩萨道之行者,能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昼夜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导教化愚痴顽固者,不辞劳倦,若能如此发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精进。
108
无常经云:‘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乘,尚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
109
精进有三种:一、断精进。二、修精进。三、求化精进。
110
何谓断精进?就是众恶莫作之义,菩萨道之行者,不犯五逆十恶,摄伏身口意三业,不犯一切亏损别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尘欲,自性光明彰显,是名断精进。
111
何谓修精进?就是众善奉行之意,菩萨道之行者,积极奉行五戒十善,无尽利益众生,说法利人天,普令出三界断六道,如是自利利他,是名修精进。
112
何谓求化精进?就是菩萨道之行者,一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动机始终不变,直至成佛,福慧圆满,三觉成就,是名求化精进。
113
开悟圣僧云:‘忙中待人不冷淡,累时对人不厌烦。’
114
精进十种功德: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摄。三、为非人护。四、闻法不忘。五、未闻能闻。六、增长辩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恼。九、得食能消。十、优钵罗华。
115
何谓精进能得他不折伏?菩萨慧解精进,行业成就,不为外道一切邪论妄计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116
何谓精进能得佛所摄?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诸佛则摄受而不舍,是名得佛所摄。
117
佛藏经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若无供养,吾如来白毫相中无量光明,其中一道光明,供养吾弟子。’
118
何谓精进得非人护?非人即是鬼神之类。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向佛道,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是名为非人护。
119
开悟圣僧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120
何谓精进得闻法不忘?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所闻之正法,能忆持而不忘失,是名闻法不忘。
121
何谓精进得未闻能闻?就是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昔所未闻,今皆得闻,是名未闻能闻。
122
何谓精进得增长辩才?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是名增长辩才。
123
何谓精进能得三昧性?三昧是梵语(samadhi),翻译为正定之意。菩萨于一切梵行,精进无懈怠,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间之相所变迁,是名得三昧性。
124
何谓精进得少病少恼?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常得轻安,少病少恼,自在无碍是也。
125
古德云:‘身安而后道隆。’
126
何谓精进得食能消?就是菩萨于一切梵行,精进无懈怠,于饮食能节不恣,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是名得食能消。
127
守念大师者,二十五岁出家,精进修持,夜梦观音菩萨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自此日诵大悲咒八十遍,念佛五万为定课。命终前云:吾偶入定,见大士放船来接,故知往生时至。问何时?生何品?答:初六辰时,下品上生。师曰:诸佛出世,犹示涅槃,来必有去,理固然也。面西而卧,念佛不断,时间一到,自起沐浴,搭衣展具,向西顶礼三拜,跏趺端坐,朗诵大悲咒七遍而逝。
128
何谓精进得优钵罗华?优钵罗华是梵语(utpala),译为青莲华,其出于污泥而不染,世人见之,即生稀有之想。菩萨修一切梵行,精进无懈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所染着,犹如此华,见者亦生稀有之心,是名优钵罗华。
129
何谓禅定波罗蜜?以心安住于一境,而离尽一切散乱,自性如如不动,自见佛性,是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名禅定。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名禅定。
130
禅定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131
何谓世间禅?所谓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是凡夫外道所修之禅定,这种禅定未出世解脱,是三界四禅八定之定境,定境若失,又随业受报轮回,故称世间禅,又称凡夫禅。
132
何谓出世间禅?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所证之禅定,已出三界,证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法印,是名出世间禅。
133
禅定十种功德:一、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三、心无烦恼。四、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八、解脱魔?。九、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
134
何谓禅定能安住仪式?菩萨修一切禅定,必须整肃威仪,并遵守修禅定之法,行之既久,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名安住仪式。
135
六祖惠能大师赞叹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
136
何谓禅定能行慈境界?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常存慈悲之心,无伤杀之念,令诸众生悉皆安稳,是名行慈境界。
137
阿难尊者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138
何谓禅定得心无烦恼?菩萨修习禅定,诸根寂静,贪瞋痴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名心无烦恼。
139
中阿含经云:‘贪瞋痴漏尽,是名阿罗汉。’
140
何谓禅定能守护诸根?菩萨修习一切禅定,恒常防卫六根,不被六尘之境所惑动,是为守护诸根。
141
何谓禅定能得无食喜乐?菩萨修习一切禅定,既然得到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142
何谓禅定能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静一心,不令散乱,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是名远离爱欲。
143
何谓禅定能修禅不空?菩萨修习禅定,获得一切禅定功德,虽证真空之理,而不堕于断灭之空,是名修禅不空。
144
何谓禅定能解脱魔??菩萨修习一切禅定,能远离生死,五欲六尘不能束缚,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绕,是名解脱魔?。
145
何谓禅定能得安住佛境?菩萨修习一切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佛之知见,菩萨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名为安住佛境。
146
何谓禅定能得解脱成熟?菩萨修习一切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扰乱,行之既久,得无碍解脱,自然圆满成就,是名解脱成熟。
147
开悟圣僧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佛性三昧,常在佛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祇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佛性。迷人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
148
般若是梵语(prajna),译为大智慧之意。菩萨道之行者,发过菩提心后,为证成佛道,度化无量有情,就相续不断博学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无上大智慧,名为般若。
149
开悟圣僧云:‘大智慧是度生死登涅槃之宝筏,大智慧是转烦恼成菩提之宝剑,大智慧是化黑暗为光明之灯塔,大智慧是解脱轮回免受轮回之桥梁,大智慧是化痛苦成就清凉之一支钥匙,大智慧是破迷启悟之火炬,大智慧是转凡入圣之导航。’
150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应学般若波罗蜜。’
151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圆满庄严,应学般若波罗蜜。’
152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具诸相好端严如佛,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发起无上觉心,速能成办诸佛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
153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应学般若波罗蜜。’
154
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如来应正等觉,真生养母,是诸菩萨摩诃萨众真轨范师,一切如来菩萨,咸共尊重恭敬赞叹。’
155
般若十种功德:一、一切舍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五、修禅而无所住。六、魔不能扰。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八、达生死海底。九、起增上悲。十、不乐二乘道。
156
何谓般若能得一切舍不取施想?菩萨行持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如是三轮体空,无住相布施,是名一切舍不取施想。
157
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议。’
158
何谓般若得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菩萨行持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了,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能持能犯之相当体空性,称性无碍,是名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159
何谓般若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菩萨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始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名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160
文殊菩萨问世尊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性,自性自度,名为真度。’
161
何谓般若行于精进而离身心?菩萨行持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名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162
开悟圣僧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尝踏着一寸地。离一切相,自在解脱。’
163
何谓般若得修禅而无所住?菩萨行持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名修禅而无所住。
164
何谓般若得魔不能扰?菩萨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佛魔之体性原是不异,虽知是魔,即无所怖,是名魔不能扰。
165
开悟圣僧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166
何谓般若能于他言论其心不动?菩萨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辨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名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167
何谓般若能达生死海底?菩萨行般若,照了诸法无我,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回所溺,是名达生死海底。
168
大般若经云:‘佛说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谁染谁净?谁缚谁解?’
169
何谓般若能起增上悲?菩萨行般若,虽观诸法性空无我,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名起增上悲。
170
开悟圣僧云:‘从假入空则成大智,从空出假则成大悲。’
171
观音菩萨赞偈:‘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应池,尘刹国中咸事济,娑婆界内更垂慈,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萌普护持。’
172
何谓般若不乐二乘道?菩萨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故,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证解脱,是名不乐二乘道。
173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174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175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取着,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着,不能从此岸到彼岸。’
176
六祖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7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178
如来十恩:一、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
179
何谓如来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无量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是为发心普被恩。
180
何谓如来难行苦行恩?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脑髓,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苦行恩。
181
何谓剜身千灯?菩萨本行经云:‘佛昔以刀剜身肉千处,注以酥油,燃作千灯,为求闻一偈,时婆罗门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皆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当下悟道,名为剜身千灯。’
182
何谓投形饲虎?谓佛昔为萨埵太子,游山见虎饥饿,投身虎前,以济之是也。
183
何谓雪岭亡躯?谓佛昔为婆罗门,于雪山修行,有罗刹唱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婆罗门闻已,欲求全偈,罗刹饥渴,必得肉血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遍书树石,乃以身施之是也。
184
何谓如来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曾一念自为于己,是名一向为他恩。
185
佛藏经云:‘菩萨大悲心驱使,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
186
何谓如来垂形六道恩?如来垂化身形于六道中,无尽救济众生之苦,令得安乐,得证菩提,是为垂形六道恩。
187
何谓如来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长劫不舍,故运平等大慈,随逐救济,令其离苦大乐,是为随逐众生恩。
188
何谓如来大悲深重恩?如来见众生造恶,如割肢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众生堕三恶道,
受种种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而救护之;若见作善生大欢喜,是为大悲深重恩。
189
何谓如来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小乘之机,而起胜应劣应之用。如华严经所云:佛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胜德;若说三乘之教,则隐胜妙之相,但彰三十二相,劣应之身,二乘及小乘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
190
佛之三身: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
191
法身:自性身、法性身、常住不灭,人人本具之真性。
192
报身:佛之智慧功德所成,有自受用报身与他受用报身(度十地)。
193
应身:佛之应化身、变化身,应二乘与众生之机所变现之身。
194
何谓如来隐实施权恩?如来观众生根器狭劣,因而隐蔽大乘实教,乃以人天三乘权法,诱引众生而令成熟,然后以大乘而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
195
何谓如来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令诸众生知佛出世,难可值遇,心怀恋慕,便种善根,是为示灭令慕恩。
196
开悟圣僧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197
何谓如来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余福教以救济之,如示同人寿,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余福以荫末法弟子;复留三藏教法,广令众生依之修行,皆成圣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是为悲念无尽恩。
198
原来十方诸佛如来毕生穷劫广度众生,我们都跟十方诸佛有结过甚深之法缘,乃至受十方佛救度过,财法二施之恩,我们应该深深向十方佛感恩致敬,不可因隔阴之迷而不知,就假装无一回事,故名欠佛债之人。
199
菩萨报佛恩之法,应以最恳切报恩之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是勇猛精进万德庄严之佛道,方不愧是菩萨道之行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