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如下本大法师 佛学讲座讲义--净土十疑论 |
智者大师,隋朝人,字德安,号智顗。母孕时梦烟五采,萦绕怀抱,及诞,室内光明洞然,眼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少长见佛像必礼,逢僧必敬,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智者在山上修法华三昧,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华,达诸法相。 师曰:吾诸师友,今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言讫端坐,如入三昧,年六十七。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祇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白话文:诸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以救苦度众生为志业,只是应愿生在三界,在五浊恶世的三恶道中,救拔痛苦的众生,为何要求生净土,独善其身呢?如果菩萨这样做,岂不是舍离众生,当下丧失大慈悲心吗?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岂不是障碍了修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两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白话文:菩萨有两种类,一种是久远劫来一直在修菩萨行,而且早就已经证得无生忍,这就是你所指责的那种菩萨,一种是尚未证得无生忍,以及开始发菩提心的凡夫,凡夫菩萨必须时常不离佛的身边,等待无生忍的力量成就以后,才有能力堪受处在三界内,在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 大智度论云:未断惑众生,想留在娑婆度生,犹如一艘破漏之船,想运载一人度彼岸,无有是处。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白话文:所以大智度论说:被贪瞋痴绑得无法动弹的凡夫,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留在五浊恶世中救度苦难的众生,是无可能办得到的。何以故?因为五浊恶世众生烦恼心很强,自己无忍力,心就会随境界转,又被声尘色相所缠缚,自己就先堕落三恶道了,还有什么能力救度众生呢?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诘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八种邪见障碍佛道:一、坏命人在学佛。二、贫穷人在学佛。三、无聊人在学佛。四、造诸众罪人在学佛。五、惊怖死亡人在学佛。六、软弱人在学佛。七、逃避现实人在学佛。八、思想有问题人在学佛。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佛经云:虽得第一义,无有方便法,不能得解脱。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祇得依树傍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白话文:别答如下,所谓不生不灭的道理,是指生的因缘,是由诸法和合而成,它是没有一个坚守的自性。寻求生物之本体,却是也找不到,生体不可得。诸法生时不知从那里来,所以称之无生。所谓不灭者,不灭是说诸法散时,它也没有坚守一个自性,说我要散灭了。诸法当它散灭时,不知它到了何处,所以叫做不灭。所以说,并不是因缘生之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也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叫做不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随愿往生经云:‘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祖师大德云:‘千经万论不须标,共指西方路一条,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阿弥陀经、大无量经、鼓音王陀罗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地藏经云:‘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愿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向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慈云忏主回向文: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萨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六祖坛经云:‘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原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十住婆沙论云:“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阿弥陀经云:‘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祇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古德圣僧云:‘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欲免轮回苦,早及念弥陀。’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校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阿弥陀佛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极乐世界与兜率净土差别有五点: 阿弥陀佛是十法界最尊最上之果位;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尚未成佛,是一生补处法身大士,将来继承释迦佛之补处菩萨,其果位在佛之下,这是弥陀净土胜过兜率净土之处。 阿弥陀佛之净土是佛之净土,是大乘不共法之净土,是已出三界之净土,是佛修满三大阿僧祇劫圆满之净土;弥勒净土是三界内,尚在三界内之第四天兜率天内院净土。是为第二殊胜处。 弥陀净土是法藏比丘因地时,由世自在王佛用神通将十方世界之二百十亿个净土变现给法藏比丘睹见,法藏比丘用五劫时间思惟摄取二百十亿个净土最清净最庄严最殊胜之处后,而发出四十八大愿,透过无量劫修证,而成就如今之极乐世界。其庄严殊胜胜过兜率净土百千万倍,何以故?极乐净土该有的,兜率净土未必有,兜率净土该有的,极乐净土都有。是为第三殊胜。 往生极乐净土,即可随意到十方净土无所障碍,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弥勒净土不尔。往生极乐净土见阿弥陀,亦可见十方无量诸佛,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弥勒净土不尔,是为第四殊胜。 往生弥陀净土,一生补处,直至成佛,终无退堕,若证无生法忍,随其本愿任十方度生;往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亦将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再生死一次,不能一生补处,不能一生成佛。是为第五殊胜。 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宏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着,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着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着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 无着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曰:“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释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闇室,日光暂至而闇顿灭,岂以久来之闇不肯灭也?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闇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渗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而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堕陷也。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答: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 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女人,是请净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人,心念弥陀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 阿弥陀佛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无量寿经第三十五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子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三者母胎中在生脏下居熟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者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者乃至死后膨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净。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十想者:死想、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 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以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 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者为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故,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