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法师 佛学讲座讲义--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

 

唐朝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大智禅师本人是怀海禅师,是唐朝人。大智禅师是他圆寂后,四众弟子对他尊敬所称呼,大智禅师终极一生之行化,度无量众生转凡入圣,是一位具有无量道德、有功业之开悟圣僧。

怀海禅师,唐朝禅宗高僧,中国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师乃福建人,俗姓黄,禅师后半生皆在洪州百丈山,今江西奉新县,故世称百丈禅师。师年二十,从广东潮安慧照禅师落发,依衡山法朝律师受具足戒,后至安徽浮槎寺阅藏,于大历初年,闻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竖立南禅法幢,师遂前往投其座下,闻法开悟。

师最大贡献,乃糅合大小乘律,制定禅门仪规,正所谓:“百丈清规”,为禅宗首创法制。师日日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师平生苦节高行,凡日常作,务必先于众,众曰:请师息作。师曰:“吾无德,焉可劳于人。”故丛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话。

百丈清规为怀海禅师所制定,禅宗形成初期,禅林尚无制度、仪式,该清规设有法堂、僧堂、方丈等制度。又规定众僧分别担任东序、寮元、堂主、化主等各种职务,为八、九世纪间中国禅宗脱离律寺,维持独自教团生活之必要规范。

怀海禅师行化四众,令明心见性者不计其数,转凡入圣者,不胜枚举,悟道者甚难估计也。座下以黄檗希运禅师、沩山灵佑禅师居首。师于元和九年入寂,世寿九十五,?谥“大智禅师”,塔号“大宝胜轮”。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六和敬:理和、事和。

理和:证择灭─大众共同修证所选择之寂灭道理。

事和: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身体和平共处。

口和无诤─言语不起争论。

意和同悦─心意共同欣悦。

戒和同修─戒律共同遵守。

见和同解─见解完全一致。

利和同均─利益一体均沾。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这句法语是由大智禅师,也就是怀海禅师亲口说出、事态严重,因为大智禅师是参禅而明心见性的,是标准禅宗的传人,也是禅宗祖师,竟然说出修行以念佛为?当,在在说明了禅师有他自己独到的见地,不然在唐朝的年代,是禅宗与净土宗互相是格格不入的,念佛人不可参禅,参禅者不可念佛,念一句佛?口三天,礼佛一拜拖地板七天,由此可见大智禅师在禅净相争之秋,能有独到破天荒的见解,令人感服与敬重。

元朝优昙大师云:‘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口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斩?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一句弥陀圣号念念现前、念念不离心、有事无事如是念、安乐病苦如是念、生时死时亦如是念,一念分明不昧,净土圣境现前,三圣?那接引矣!’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遗教经云:‘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功德住处。’

佛藏经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疾病时若加重饮食,反增病上加病,因为有病之身已经故障,新陈代谢功能差。如是加重饮食,唯有增加疾病人之病苦负担。是故适宜减食为汤药。

疾病时不但要减食,减少身体负担,适量即可,若病苦危急,应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念念求生净土为宗旨。往生前七天应断食,勿令杂食屯积胃肠,令自身无法排屎尿而涨肚,让身心痛苦万分;障碍往生也!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说是烦恼即菩提,千真万确,法药乃忍辱法。有修有证之人,恶?之毒不能伤,心如如不动。修行法门以忍辱最难成就,一旦成就,佛即成矣!

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是非善恶好坏公道真相自在人心,机缘成熟可辩,未成熟不可辩。一旦辩即有正反两面作用,应以智慧适机适时适地解说。

未成熟而辩得四过:一、多少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二、大众人心,心存怀疑, 360度看你。三、对方不断诽谤?黑,屎越搅越臭。四、自己身败名裂。

在乱世中修行,同参道友互相有误会、曲解、委曲、受冤枉、在所难免,最终目的以佛道为宗旨。适机、适时、适地方可辩白,免让团体造成毁伤名誉,坏了大局。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以大智慧处断住众之功过是非善恶,应以老成之德者显得老练稳重,以戒律、道德、因果为基石,更能衬托处断之公平性、平等性、真相性、合理性,如是老成之真情性不异佛陀之性也。

老成四德:一、深谋远虑,具足智慧。二、慈悲包容,心中无一物。三、深具果断辨别之德行。四、经历世出世法,老练?重。

住众心存四恩:一、感念常住护持供养之恩。二、感念同参道友互助互念之恩。三、感念信施之恩。四、感念常住成就法身慧命之恩。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有功无功尽看执事者身心付出之轻重深浅而定,为常住服务也是修行之一,既然领得执事应以尽心尽力而为,不该口说无行动,甚至挂于口中;随分随力之卑微发心。

执事尽心四德:一、为自己庄严福慧之机缘。二、常住实乃生命共同体。三、宝?是成就无上佛道之道场。四、成就执事就是成就佛事,自度度人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古德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我先天性属沉默寡言,个性善良,不爱强辩,因为彼此辩论大家都不愉快,我体会到修行不是用嘴巴说的,而应该以实际行动来履行佛法才是。初出家时,别人看我不起眼,认为我无作为、无能力、无志气,甚至说我无前途…等等的杂音,我心里冷暖自知,不爱强辩,却有一股向佛道精进之心由心燃起,佛陀的智慧、慈悲、愿力、方便、神通、辩才、菩提涅槃才是我真正的归宿,如是勇往直前,不徘徊不回顾,事到如今亦然不变初发心─语言以减少为直截,口头禅省掉不如用行动来表现。

未得大智慧,未得无量辩才三昧,未得圆音说法前,应以语言以减少为直截,免得祸患无穷,负面果报凌空而来。

言多四过:一、言多必失,患得患失。二、无意中伤及他人。三、坏己德行。四、人天不喜近。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佛经 云:‘谤师、毁师、嫉师、憎师,法中大魔,地狱种子。’

弟子有过失,师长教诫呵责,正是师长以慈悲心,行方便事,成就自己道心戒行,当低头受教,作感恩想,不得还逆语,看待师长当如活佛一般,输诚致敬,因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已涅槃,而师代佛宣化,生我慧命,成就戒身,故当恭敬。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伟人或圣哲之学问成就,实由勤劳学习所得。天下间?有天生、自然、天才等,皆有其奋斗努力的前因,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果报的时侯。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不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皆是因果的展现

布施喜舍为因,荣华富贵为果;偷盗为因,贫穷为果;杀生为因,短命多病为果;邪淫为因,下贱为果;妄语为因,喑?口吃为果;开快车为因,发生车祸为果;买花供佛、修忍辱行为因,相貌庄严为果;瞋恨为因,面貌丑陋为果;赞叹他人为因,受众人好感为果;诽谤为因,结冤为果;勤读书为因,榜上有名为果;懒惰为因,沉沦退堕为果;吃饭为因,肚子饱为果;打?他人为因,官司?身为果;乐善好施为因,众望所归为果;作奸犯科为因,坐牢为果。

受持五戒为因,得人身为果;奉行十善为因,得生天界为果;修证四圣谛为因,得阿罗汉为果;修十二因缘法为因,得辟支佛为果;实践六度为因,得受菩萨为果;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因,成就佛道为果;念佛得一心不乱为因,三圣接引往生净土为果;弘法讲经为因,四生六道出三界证菩提为果;顿断生死业为因,证得涅槃为果。

世间上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无不是因果的展现,成功有条件,失败有原因,世间正是一面因果,离开世间无因果,离开因果无世间,当下世间即是因果,因果即是世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任你有排山倒海的本领,神通变化莫测,也无法将无常的世间变为常,因为无常是世间的真相,上自诸佛下至凡夫众生,绝无特权与能力将无常的世间变成常的世间。

世界无常,日月星无常,地球无常,四季春夏秋冬无常,生老病死无常,人事物变化无常,天灾地变无常,风灾、火灾无常,五欲六尘皆无常,感情地位权势名誉皆无常,美满幸福、富贵无常,杀盗淫妄无常,世间人心动乱惶惶不安无常,无常是世间的真相,人类活在世间应如是正视正觉,进而学佛成就无上菩提,若能如此,人间便无枉费白走一回!

无常经云:‘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乘,尚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

涅槃经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瀑水、幻炎。’

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直饶金玉满堂,岂免残衰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做任何佛门三宝事,应以不参杂纯而专精,如法庄严符合契机契理原则,这才是有情切实之须要。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圆满庄严,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得世世具诸相好端严如佛,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发起无上正等觉心,速能成办诸佛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有四众来到佛寺,待客之道应以至诚心、平等心、恳切心、诚意心对待,这是待客供养不二门。

达因法师赐我二句:‘忙中待人不冷淡,累时对人不厌烦。’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耆旧:年高而有才德之人。又作长老、老宿、耆宿、道行深湛之老者。

山门:一般为寺院之通称。一寺住持以下所有修行者,皆可称山门。盖古代以来寺院都建筑于山林,故称山门。

佛寺之住持领导人,应该以年高而有才德之人最为适当人选,亦较为如法庄严,令大众出离生死,同证无上菩提为宗旨。

长老:德尊学博曰长,年富齿高曰老。

长老四种性质:一、法腊长老。二、学德长老。三、法性长老。四、生年长老。

法腊长老─接受正法、出家年久。腊者岁也,出家一年为一腊。

学德长老─学理深博之长老。

法性长老─证得果位之长老。

生年长老─年纪老大之长老。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凡事提前预立作万全准备,是为了成就事情更完美,在事先铺路,才不会临时措手不及,带来劳累压迫之苦。

预立四种美德:一、免受事到临头压迫之苦。二、令事情更周全。三、方寸不乱。四、圣贤之道。

处事以谦恭为有理

大众在团体生活中,自己立场应以谦卑恭敬之心与大众相处,如是共存共荣和乐之理,即如法也。

谦卑恭敬六德:一、德行日盈。二、处众无距离。三、心地柔软。四、贡高我慢净化。五、四众欢喜亲近。六、与道相应。

法华经云:‘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如果遇上险难之际,自性能生定力不动乱,修行境界方与法相应。

六祖坛经云:‘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六祖坛经云:‘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坛经云:‘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救济他人,心若怀有企图、目的、异心、图报,这动机是不纯正的济物,内心污染不净,是有条件交换之来往,有失济物之本色也。

慈悲具五德: 一、拔苦与乐。二、诸佛护念,龙天爱戴。三、令众生生起信愿行。四、为有情所依怙。五、佛道之根本。

修行者,处处以慈悲心为出发点,十方世界,任何时空任你遨游,何以故?慈悲无障碍是也。念头一动,诸佛菩萨、龙天护法,当下相随加被护持无碍。

古德云:‘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静:体也。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动:用也。慈悲喜舍,万法不离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