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王铭
1. 心王铭 -- 乃南朝梁代传翕所撰,又作傅大士心王铭,心王论。是阐明心性根本之大作。收集于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与五灯会元卷二中。全篇为四言八十六句三百四十四字之韵文体,说明即心即佛之玄理,以明心外无佛可求之旨。
2. 傅大士 -- 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浙江省义乌市人也,本名传翕、字玄风、号普慧。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大士。与宝志共称为梁代二大士。
3. 傅大士年十六岁娶刘氏女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年二十四岁于水取鱼,适逢胡僧嵩头陀(达摩),为之说法,遂弃鱼具,入乌伤县松山双梼树下结庵,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自称由兜率天宫来说法。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苦行七年,自谓得首楞严定,自宣为贤劫千佛之一佛。陈太建元年四月,集弟子告诫毕,趺坐入寂,世寿七十三,弟子葬之于双林山顶,号弥勒下生。
4. 心王铭云:‘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
5. 佛法以心为根本,万法唯心造,成佛作魔不离心,四圣六凡不离心,上升堕落不离心,成圣作凡由心造。
6.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7. 因言显道,道显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8. 开悟圣僧云:‘觉悟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况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9. 心王铭云:‘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 形,呼之有声。’
10. 弥陀禅寺五观堂对联:纤尘不染千金易化,灵光独耀滴水可消。
11. 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流若断命也休,徒劳无功百千梦,一觉醒来何用功。
12. 法身在日用中,行住坐卧中,六根门头,出出入,诸君见否?
13. 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显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此珠非大亦非小,昼业夜光明皆悉照,觅时无物又无踪,起相随时常了了。
14. 永嘉大师证道歌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15. 心王铭云:‘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
16. 佛成道十二年:众善奉行,诸恶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7. 开悟圣僧云:‘本来无佛可念,无禅可参,只要诸执断尽,人法俱空,赤裸裸,光烁烁,寸丝不挂,皆不可得,此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直见本体,了无余境。’
18. 开悟祖师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19. 生不拘身,禅非涉境,拘必乃疲,涉则非静,不涉不拘,真光回孤,六门齐应,万行同敷。
20. 心王铭云:‘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21. 五祖弘忍大师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22. 金刚心总持论云:‘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服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
23.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24. 息心亡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25. 见闻觉知本非因,同体虚玄绝妄真,见性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法王身。
26. 心王铭云:‘念念佛心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
27. 开悟祖师云:万法皆由心想成,如心画物物成形;四圣六凡皆心画,诸佛当初也众生。
28. 一切法门皆起源于心,心即真我,净妙圆明,体自空寂,离心外求,与道背离。水清月现,万法不离自性,自性能生万法。
29. 不受一尘,不舍一法,真常独露,海纳百川,本地风光,人人具足,真空妙有,个个不无;放之则尽虚空,遍法界,收之则入芥子。
30.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根纱;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锥地;终日坐禅,未曾坐着一发之位。法身光明解脱,纤毫一尘不染。
31. 顿破三惑,心不染着诸法,一切生死别行皆止息矣!自家宝藏灵光独耀。
32. 心王铭云:‘欲求成佛,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瞋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
33. 佛性究竟清净,言语所不能及。
34. 性本清净,何有言说,生佛同体,似中秋月。不动本体,即是本性;不动而动,妙用无方。
35. 本性心之体,真心性之用,心性非一异,一异分心性。
36. 能念之心即是自性佛,非离自性佛别有能念 心。
37. 念佛即佛念,自佛当体见,自佛参本性,本性非佛面。
38. 见性成佛,善知识指引见性,性性皆佛。
39. 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似火分灯,灯灯是火。
40. 有作之修,穷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便至佛地。
41. 心王铭云:‘慕道之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42. 佛与众生,唯此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现前当下一念便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找心,穷劫尽形,终无所得。
43. 万法由心生,心生一切万法。
44.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无即成断灭,有即成邪见。
45. 心空境空,法身自然清净。
46. 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着,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法身洞然清净。诸恶不生,人我不起,纳须弥于芥子中;不起一物贪瞋,能吸尽四大海水。
47. 顺逆诸境,逼迫考验,与空相应,心地自在解脱。
48. 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于一切境,不惑不乱,不瞋不喜,刮削并当得清净,是无事道人。逆境顺境逼迫考验,心地如如不动,与空相应,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是名法界性,是佛出世度众生。
49. 心王铭云:‘执空滞寂,于此漂沉。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误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
50. 珠佛于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皆劝令一乘道│成佛之道。
51.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52.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53. 明心见性之行者,心恒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了无痕,与究竟空相应,是名庄严佛土。
54. 菩萨之心,常住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惑不动,真空妙有,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缤纷,分别执着,颠倒取舍,不辨善恶是非圣凡等见,是名浊乱心也。
55. 一念见性,二六时中,自性光明解脱。
56. 一念见性,人法俱空。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着,即是解脱证悟之境,亦名如来智慧性。
57. 心王铭云:‘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
58. 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掌即是拳;似水成波,波即是水。
59. 法身究竟空寂,不照而照。
60. 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气,入此境界,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
61. 自性法身不住色不住空,如来出世更无差。
62. 法身荡荡,色空俱遣不着二边,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是十方如来通往涅槃圣城之道。
63. 四生六道从无量劫来,生死旷劫,不出佛性本体。
64. 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着衣吃饭,言谈对答,六根运用,尽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佛性妙用无方,何处不见也?
65. 心王铭云:‘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尘。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66. 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离寂无照,离照无寂,寂照不二,方契妙觉。
67. 法身空寂,不见一法,是名见佛。
68. 法身究竟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烦恼菩提,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
69. 自性一旦分别执着一法,便入三界。
70. 自性本自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向外驰,去家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71. 一切诸法本无情,一切诸佛本自灵,混然同太虚,无欠亦无余。
72. 万法尽在自心,若能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即是亲证见此一心。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知自性究竟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佛佛出世更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