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梵语panca-skandha)又作五阴、五众、五聚。三科之一,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
一、色蕴者,即一切色法之类聚,如地水火风之类。二、受蕴者,即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者,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者,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者,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然而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何以故?诸法所成皆由缘起,缘起诸法皆空无自性,四大五蕴亦由缘起,其性本空。譬如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缘起,缘起之四大身躯当下空性、无我、无常、可坏性、非永恒性、非独立性,当体即空,非离身体另有空性可得,空性建立在身体之无我而说空性,是故身体即空,空即身体;身体与空非一非异。如是正觉(梵语samyak-sambodhi)便入色空不二之实相中道。四大身体色空不二之道与五蕴无我之不二门亦如是。
色蕴体性本空如是,受蕴之苦乐舍眼触等所生诸受亦皆缘起、空性、无我。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空不二。想蕴之眼触等所生之诸想,亦由缘起而生,当体诸想亦空性、无我。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空不二。行蕴之所造作之一切有为法,一一皆为缘起、空性、无我。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空不二。识蕴之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诸识皆由缘起、空性、无我。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空不二。
大智慧者正觉四大五蕴体性之无我、空性,即名照见四大五蕴皆空。虽正见空性无我,但不能正见佛性,会自法身,广学一切佛法无益。
开悟祖师云:‘五蕴山中藏真人,六根门头放光明;日夜相处不相识,迷失主人甚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