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璎珞经云:‘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是何意义?

 

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欲成佛道,当菩萨应受五戒、菩萨戒,戒为无上菩提本,戒乃三慧之一,犹如宝鼎三足,缺一不可,十方诸佛皆由戒之基础成就定慧故。
  
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佛子理应受戒正当性如是。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是何意?即指发过菩提心之菩萨行者,纵然有受过戒,但因种种因缘故而犯戒,如此情况还胜过没有发菩提心与没有受戒者;何以故?因为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这岂不是令人心生矛盾!为何有犯称为菩萨,无犯反而是外道?佛陀以这个角度说法是殊胜意义,此意义是建立在受戒功德之殊胜,受戒奠定在出三界断六道,证法身涅槃之基本法则,佛陀欲令佛子对受戒正面认识,鼓励受戒之重要性,纵然菩萨受戒后,有因缘而犯戒,但是受戒已种下戒法、戒体、戒相、戒行之佛性种子,已烙印在八识(梵语astau vijnanani)田中了,这戒之四科门既已种入八识田中,哪怕受果报,轮回生死无量劫,这种子是不会消失或增减,一旦善报因缘成熟时,此受戒犯戒菩萨,学佛善根又会再度现前,起欢喜心又入佛门向佛精进佛道,故曰有犯名菩萨。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为何无犯名外道?佛子受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但一般人没有受戒,其八识田中毫无戒之四科门佛性种子,犹若外道故,外道之所以外道就是心外求法,不明道即心,心即道,离心外求道,始终不见道,又加上没有受佛戒,故曰外道。外道无受戒没有犯戒,始终就是外道,重点在八识田中无戒种是也,欲成就无上菩提,毫无期日,故曰无犯名外道。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