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禅宗教人“看话头”,请问话头如何看?

 

“看话头”与“看话禅”意义无异。与“默照禅”相对称。为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看,指见之意;话,即公案之意,即专就一则古人之话头,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此种禅风称为看话禅。此禅风先慧后定,与“默照禅”之先定后慧大异其趣。
  
看话禅之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赵州从谂之“狗子无佛性”为始,而于唐末五代,拈提古则公案以摧破知觉情识之风极为兴盛。至宋代大慧宗杲则极力主张专门参看一则话头,后之临济宗皆奉为圭臬。尔后其风益盛,如明代中明本特为揭橥麻三斤、柏子树、须弥山、平常心是道、云门顾、赵州无等古公案,颇影响一代之禅风。
  
明、清以至于今,此禅风犹未绝。此外,宋代以后,禅净合习之思潮甚盛,以“阿弥陀佛”(梵名 Amita-buddha)四字为公案之风极盛一时,此亦为看话禅之一种。
  
古德圣僧又以“看话念佛”,即以一句“阿弥陀佛”,或“念佛者是谁”为公案,拈提参究,以求开悟;此亦为看话禅之一种。又称参究念佛、念佛公案。如将阿弥陀经“一心不乱”之语,分为事理二义,忆佛念佛,称为事一心;超越有无之念心,且断除前后际,仅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以此拈提,即可速达见性成佛,此为理一心。
  
在宋代,大慧宗杲主张看话禅,以心性开发之法门。当时永明寿祖师主张禅净共修之风亦盛。诸祖主张以“阿弥陀佛”四字作为话头,即可顿悟见性与往生,称为看话念佛。
  
“看话头”即是看守话未发之前之心,谓之看话头;若话已出,即成话尾,“参话头”即参究未发之本体性,其性空性无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远离相对待,性无有比,法身常住,光明自在,解脱涅槃(梵语nirvana)故。参究薰陶,克期取证,法身不显自显,不见自见,不会自会,乃至不证自证,终究之“参话头”—实乃“见性成佛”,“圆满三觉”为宗为依。
  
赐偈云:‘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嘴卢都。’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