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几乎都有宗教信仰,所信仰之宗教也未必是相同,但就以信仰宗教之内涵与动机,人人皆千差万别,为何呢?因为每个人之思想、理念、动机、目的、背景、利害也几乎不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所信仰之角度就随着差别悬殊了。
就以佛教(梵名 Buddha-sasana)立场来论及这主题,信仰宗教绝非只是为了求得心灵上之寄托,因为有寄托就有生灭,需寄托之人本身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问题还是存在,所存在之问题亦可令人心生不安与未摆平,这是约信仰者之内心迷惑而言,若约所信仰之佛菩萨神明而言,祂们也无能耐为你解决特殊难题,何以故?因果、业力平等,造如是因,得如是果啊!所造作之因果与业力谁都没有特权与享有赦免故。
换句话说,以这种心境来信仰宗教,只是求得心灵上之寄托是行不通,因为如是信仰之角度与意义,不能随我人之意愿而成,只是暂时安慰、寄托、抚平而已,所寄托之心愿依旧不能满意达成。人类往往在脆弱、痛苦、烦恼、不如意、失望、绝望、瓶颈之际,会作出这种信仰宗教为求得心灵上之寄托而信仰,如是一一缺乏智慧之抉择,令自己又屡次遭受信仰上之挫折,因信仰而跌跌撞撞,又失去信心与意义之行径。
有智慧之人,在信仰宗教之际,要透过理智抉择,别人之忠告只能当作是一点建议罢了,最后决定者还是自己,又何况生死大事是自己本分事,凡是不经审慎思考与明确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之人就是迷信。
约佛法而言,信仰佛教是为了超脱生死,顿断六道轮回,证无生法忍,明心见性,证法身涅槃,成圣作佛便发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而广度无量有情,共出三界六道,亦同证无上菩提为宗旨。所以如是信仰宗教才是理性、公平、圆满、了义、究竟、无厚此薄彼、无以偏概全等,更是立足自他两利,同登佛道为终极目的。
信仰宗教若建立在相对待情况下,往往无法达成彻底心灵上之目的,何以故?因为人类往往需要借着物质现象来满足自己内心之缺陷与空虚,当这东西失去或散失不如愿时,又回归到原来缺陷与空虚。
若欲得到解脱(梵语vimoksa)、自在、光明、圆满,绝对不能用一种相对待之东西来代替我才会快乐,因为这东西是无常会失去,时间与空间构成这物质现象,若以心灵系念在这物质现象上,产生暂时解脱与依靠或快乐,当这时间与空间消逝过后,你将会失去你所要的依靠与东西,此时,你内心当下又回归到原来的痛苦、缺陷、寂寞,所以我们要了解,时间与空间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无常、无我、空性、变化、非永恒性的,知道吗?
法华经云:‘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