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師釋迦牟尼佛,觀眾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佛性,奈何一念無明所覆,妄想所蔽。如寶藏埋於暗宅中,明珠繫於衣,不曾遺失,復觀眾生機緣成熟,無人請法而自宣說無上念佛法門,欲令眾生發心念佛悟入本具之佛慧。

我的偶像如本大法師,悲憫末法眾生,雖傳承曹洞卻大開獅子吼,因了知禪宗法嗣非上根器者,難以明心見性深入實相;再度開大法船弘演三根普攝,利鈍全收之淨土法門「念佛寶鑑」精華集粹,普潤群生全歸極樂,永脫三界六道輪迴之苦趣。

念佛法門,乃是釋迦如來悲心殷切,觀機施教,於此末法時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即告舍利弗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源,乃金口所宣之妙法,三根普被,六趣咸超。

信、願、行三者,為往生淨土資糧,資糧既備,往生何難?既生淨土,便超三界,便離生死,然此念佛法門雖易行而難信,所謂「若非累刼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蓋因此法能令眾生橫超三界一生成佛,釋迦如來無問自說,普利法界善根成熟之眾生。

佛觀眾生,妄念紛飛,無由止息。故教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是為以念止念之法,猶如醫師以毒攻毒。又眾生之心本來清淨如水,而起種種妄念,如以塵土投於水中,清水必變成濁水,今欲澄濁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號如清水珠。雲棲大師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佛教眾生成佛之法。

眾生每日二六時中,念念攀緣六塵境,隨塵取著,妄想貪求;造種種業,依業受報輪轉生死,長刼不休。釋迦如來觀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權巧廣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譬如千徑九逵皆達王城。楞嚴經云:「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然於諸門之中,求其易修,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於西方極樂國中蓮華化生,夀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念佛不但不可願求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亦不可願生天受樂,天福亦終有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省庵大師云:「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為。是以,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故勸念佛人莫求天上人間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暖,豈不可惜,應當發願往生淨土。

念佛法門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平日信願深切,淨行成就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碍,則其往生如入禪定,一彈指頃託質寶蓮,業卸塵勞,圓證三不退。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刼生死重罪。」發心念佛,大智現前,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滅罪亦復如是,福慧雙修以增長往生資糧。又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又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是以「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少年白了頭。」

古德云:「一句彌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討青天,而今好個真消息,夜半鐘聲到客船。」真道盡持名念佛之功不唐捐。念佛一法,可謂「門餘大道」徑中之捷,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是大陀羅尼門,能總持一切法,含攝無量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其心歸一心念佛,佛不離心,六根對六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欉裡過,片葉不沾身。」如古德云:「鐵牛那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念佛最終契入實相念佛,依實相理念佛法身,法身清淨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實無有相可得,本無能念之心相,亦無所念之佛相,能所雙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實相佛,則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一心不亂,湛然常住,真心現前。古德云:「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心佛本來一體,親見彌陀自性一心湛寂

今如本大法師,於環境幽美之阿里山彌陀禪寺,已成就無事道人一尊,今再發無量悲願,入紅塵廣度有情,金口宣說「念佛寶鑑﹂,令末法眾生於忙碌生活當中,得所依持易修易成之法,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長久熏習日久功深,成就念佛三昧,實乃眾生之大福報。至願行者深自體悟,勿以念佛至簡至易,而誤以為愚夫愚婦之所行也。普願在如本師父明燈引領之下,同生西方極樂,菩提增長。阿彌陀佛!

                                                

                  末學邱銘光敬序於桃園縣政府警察局

                  中華民國一○○年元月一日

附註:法王講堂眾師歡迎十方大德護法來索取「念佛寶鑑」新書,並歡迎大眾助印本書流通,共襄盛舉,普利人天。同證菩提。

仁者欲索取「念佛寶鑑」共二輯者,本寶鑑工本費全免贈送結緣也。僅附郵資55元,即可獲得本寶鑑。

   回法王講堂首頁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