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講堂 受五戒心得  
男東五班一號 林仕正

諸位學佛先進,及在學的大德菩薩,末學今有幸因緣具足受持五戒,內心有無比感動,藉由雙月刊的一角落略表內心感受,同時也要鼓勵尚未受持五戒的大德們趕快來受戒,因為來到法王講堂就能印證自己學佛的功夫到哪裡,內心是否真誠清淨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同時又能當面向如本上人請益佛法,讓佛光普照一下。實在是有說不盡利益自身的好處,說得那麼多不如諸位大德親自來體驗印證一下。是因緣的具足,願力的期盼終於成熟了。從十四、十五歲接觸佛法至今二十幾年來,在依循佛菩薩及善知識的教誨之下,ㄧ步步從八十八年歸依終於走到了九十七年受持五戒,這中間的種種因素讓我等待了九年多,直到今天能圓滿受持五戒,對於這得來不易的因緣果報我會特別珍惜,希望受完五戒後能更加精進。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歸依、受五戒、行十善是學佛者的基礎功,歸依的概說就是「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的。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五戒是佛門的根本大戒,三歸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須受持的。發心受戒,必須聆聽法師詳細講解,然後才能知道如何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戒律條文,就能持戒。

要把戒持好,就要如實了知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為何?這一條戒對修行者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開緣」而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緣的。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綁得死死的。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沒有從戒相、戒體、行十善的根基做起,如何能與身、口、意三業清淨相應?如何能自顯性德見性成佛?地藏經云:「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是大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閻浮提眾生結惡習重,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諸位學佛先進,及在學的大德趕快受持五戒,經由五戒攝受,乃至常行十善與身、口、意三業清淨相應,而證得自性解脫清淨圓滿。

記得有一個佛典故事說:「從前有二位出家人,相約前往面見佛陀,途中跋山涉水經過一處沙漠,這時二人已經快要渴死,忽然發現有水可喝,但甲出家人卻發現水裡有許多小生命,不願喝水而渴死了,乙出家人心想不能像甲出家人ㄧ樣渴死,一定要親自面見佛陀才能證道,所以就喝了水。終於乙出家人親自面見佛陀了,並把經過情形向佛陀報告,但佛陀卻向乙出家人說:「甲出家人比你更早就已經見到我了」,乙出家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問佛陀為何?佛陀就告訴乙出家人說:「甲出家人堅持不殺生,沒喝水而渴死,但卻因誓死持戒而先見到了我。」佛陀更進一步訓誡:「如果有佛子離我數千里遠,能時時憶念戒法,必定得道果;如果有弟子常能見到我的色身,卻不守戒法,是不能修得道果的。」乙出家人才恍然大悟自己被無明遮障而破戒。從這個故事可以見到受持戒律是何等重要及殊勝,而五戒為一切戒之根本,更何況在家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亦是從五戒衍生細分之戒體、戒法。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之成就,無不是從嚴持戒律而來。

受持五戒、常行十善實在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末學慶幸「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具足了這麼殊勝的因、緣、果報─人身,更應要有解脫三界,普度一切有情眾生同證菩提之宏願,而持五戒更是得人身的必備要件。所以末學鼓勵尚未受持五戒的先進大德菩薩趕快,最後期望諸位大德菩薩,能不吝指正末學,讓末學得以同霑法益,在學佛的路上更加精進。

                                                                                                                                  返回文章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