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一大師臨終法要(第一集)◇
主講:如本上人 整理:編輯部
諸位菩薩,大家好!現在我們要演講「弘一大師臨終法要」。說到弘一大師,每個人都非常熟悉,因為他是民國一位了不起的高僧。若不是教內的人,聽到弘一大師名號或許會覺得生疏,不過,如果提到李叔同,大家便能了知。如果說李叔同你還不認識,我再更深入的介紹,他寫了一首歌,歌名「送別」,是家喻戶曉之名曲,說到「送別」就聯想到李叔同,「送別」是這樣唱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聽了讓人很懷念,往往在畢業典禮時,都會唱這首曲子,聽到「送別」,心裡會感到依依不捨,聯想到往日許多人事物的情境,而「送別」的詞正是李叔同所寫,他出家的法號為弘一。今將弘一大師的生平介紹一番。
弘一大師民國人,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出家名演音,別號晚晴,又稱二一老人。幼年聰慧,熟練大悲往生咒,過目成誦。二十六歲東渡日本,入上野美術專校,潛心文藝,擅詩詞書畫,研究音樂,名震一時。
所謂高僧,自有其過人及與眾不同之處。弘一大師是浙江省平湖人,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也就是頂頂有名的李叔同。他出家之後,名演音,別號晚晴,又稱為二一老人。他小時候非常聰慧,不看書便罷,書一過目便能成誦,這點很不簡單,或許是自幼生長在佛化家庭,對大悲咒及往生咒都很熟悉,能朗朗上口。在二十六歲時,東渡日本留學,於上野美術專校,鑽研美術與音樂,回國之後貢獻頗大,尤擅於詩詞、書法、中西繪畫等,可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音樂方面,也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可謂名震一時。
民國七年,三十九歲,七月十三日,出家於杭州大慈寺,投禮了悟和尚為師,九月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號弘一。以戒為道本,雲遊四處,講經弘法。當代善知識,最敬重者乃印光大師。
民國七年,當時弘一大師三十九歲,在七月十三日,於杭州大慈寺出家。投禮了悟和尚為師,在杭州靈隱寺受三壇大戒,法名演音,號弘一。演音是他的內號,外號是弘一。譬如:如本法師--如本是我的外號,內號為禪清。出家之後,有內號與外號,一般的法名就是內號,外號則是平常所稱呼的名號。弘一大師出家之後,感嘆戒律衰微,因此一生以奉持、宣揚戒律作為修道的根本。之後深入三藏教典,並四處雲遊應機弘宗演教,若有人邀請他講經說法,他便責無旁貸的前往。他最仰慕、最尊敬的當代善知識,就屬印光大師。
三十一年春赴靈瑞山講經,住晉江溫陵養老院,中秋為眾講經,二十三日示微疾,拒醫藥及探問,惟專念佛。二十七日絕食,惟飲水,二十八日寫遺囑,託妙蓮負責後事。
民國三十一年春天,弘一大師來到靈瑞山講經說法,住在晉江溫陵養老院,在那裡為大眾講經說法。民國三十一年,他的身體稍有不適,到了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的病苦,從此拒絕一切醫藥,若有人欲來探病,他都加以婉拒,目的就是要專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一心求願往生。到了二十七日便開始絕食,唯有喝些溫水;二十八日寫遺囑,託妙蓮負責他身後之事。此妙蓮非從香港來台灣,目前在中部住持佛法的妙蓮法師。諸位!如果是真病無藥醫時,就不須問神求佛,或是急於四處尋求名醫,到最後,還是無法醫治而往生,是徒勞無功的!如果是正信的佛教徒,有心了辦生死、求生西方淨土,在確認再好的名醫也無法醫治時,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尋求醫治。弘一大師清楚明白自己的病症,於是便拒絕醫藥,有人來探望,他都婉轉的拒絕,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這非常重要!
有的人在醫生宣判時日不多,如只剩三個月、半年的壽命,仍不惜花再多的錢、再大的代價,也要把病醫好。難道沒聽世間人說:真病無藥醫嗎?有藥可醫是假病,若能醫得好,就儘量去醫治;但是,如果醫生已經宣布是癌症末期,即使治療,也不會痊癒,想想:一個人的身體插了許多管子,還隨時注射藥劑,仍堅持要治療,這不一定好,那種身心煎熬、痛苦,唯有他自己最清楚。不要再急救了,應該把他送回家裡,為他助念佛號準備求生淨土才對。如果硬是堅持插管,全身像機器人一樣,讓人看了腳底都發冷,這樣是不對的!
弘一大師示現微疾,拒絕所有的醫藥,有人來探病,便婉轉的說:「請你念佛迴向給我即可,我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弘一大師在往生前數日,便不再進食,唯有喝些溫水而已。並交代妙蓮法師處理他的後事。他為何要斷食呢?這非常重要!就是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壽命大概只剩一星期、十幾天之後就會往生,自己已略知三分,那麼就不要再進食。這有很多好處,有的人說:「我的體格魁梧,三餐不吃的話,會餓得顫抖,我看還是吃一些吧!不然我耽心身體會堪受不了。」如本要說一句話:不要有這種錯誤的觀念,對於重病即將往生之人,絕食是正確的,尤其是罹患肝病、腎臟病的人,其排泄物都堆積在肚子裡無法排出,腹部脹得像水缸一樣,臨命終都很痛苦,在床上掙扎,甚至想撞牆自殺。所以,若是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壽命只剩十天、七天,那麼就不要再進食了,因為空腹時身體會比較清爽,頭腦也較為清醒,只要喝一點水就好,不要喝太多,因為已經無法排泄,若是又吃下很多飯菜,喝很多水,只會囤積在肚子裡,把肚子撐大會很難受,最後就如世間人所說的:會死得很難看!所以,此時千萬不要再進食了,應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才對。
同時,要把遺囑交代好。有的人明知已經活不到一星期,仍然執著、罣礙,還有求生的念頭,堅持不要立遺囑,這樣不對,若是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就應該放棄就醫,命該絕時反而求生稱為顛倒,世間顛倒的人十有七八。所以,若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就要先立好遺囑,腦筋清楚時立遺囑,判斷力、分析力、推演力好,會交代得比較清楚,財產如何分配,公司要交給誰管理,由誰接掌那個職務,交代得清清楚楚,白紙寫黑字,書面為憑,將來往生之後,才不會讓兒女們為了爭奪財產,搞得全家人惡臉相向,所以,預立遺囑是非常的重要。
台南市有一位居士,家財萬貫,當他快往生時還一心求生,堅持不肯立遺囑,結果,當他死後事情嚴重了,原來在他生前,兒女們虎視眈眈這些財產,辦喪事期間,個個睜大了眼睛,監視其他人,說穿了無非為了財產。還不只如此,有的說要土葬,有的說要火葬;有的說要葬在公墓,有的說要放在公塔,有的說要放在私人、財團的塔,有的說要放在佛寺的塔,如此爭執不休。有的說要請五子哭墓、出殯要請樂團來演奏,有的表示反對;有的要糊紙厝、燒庫錢,有的不要,在辦喪事期間,大家意見分歧,鬧得非常不愉快。等到喪事辦完之後,慘了!為了財產,一家人撕破臉,告上法院。所以預立遺囑絕對百利無一害。當命該絕時就不要再求生了,命該絕時若仍求生稱為顛倒,這非常重要,切記!
民國三十一年九月初一日下午,寫「悲欣交集」一紙交妙蓮,並囑注意,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罣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之情境所感也。說畢,乃默念佛號,初四日戌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而逝。年六十三,僧臘二十四,荼毗獲舍利一千八百粒,舍利塊六百。
弘一大師往生前,把遺言交代得清清楚楚,命終時走得很安詳、自在,沒有罣礙,見佛往生淨土。所以,懂得預立遺囑的人是天底下最有智慧、最聰明的人。如果沒有預立遺囑,害了自己又使家人鬧家庭革命,搞得水深火熱,形同仇人一般,所以非預立遺囑不可。弘一大師的遺囑寫得清清楚楚,走時毫無罣礙,自在瀟灑的離開世間往生淨土。時下有些在家菩薩很了不起,對往生之事非常重視,並交代家人在他命終時,禮請如本法師前來助念開示,並且在火化後將骨灰安置在法王講堂的法界寶塔,這是很有智慧的。事先都已安排好,不但口頭上交代,還白紙黑字明文立下遺囑,這樣家屬就不會有異議,不敢唱反調違背其本意。
所以,預立遺囑是保障自己,為自己往生時做好萬全的準備,使你在百歲命終時能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最後,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弘一大師在三十一年九月初一下午,寫了「悲欣交集」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出自於《楞嚴經》,是歡喜的意思。我們活在世間,多少會感情流露,如師徒之情、同參道友之情、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大師在百感交集,一方面歡喜,一方面也不捨,很複雜的心態當中,寫出「悲欣交集」四個字交給妙蓮法師,並且咐囑、交代他該如何處理後事。弘一大師說:「當大眾在我身旁助念佛號時,若看到我眼眶流出淚水,這淚水不是罣礙世間、親人,而是我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歡喜所流的眼淚。」他把話都說在前頭。總而言之,就是弘一大師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前來接引往生,內心歡喜而流淚的意思。
他話一說完,便一語不發,開始念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佛‥‥‥,一直到初四戌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徐徐而逝,安詳往生。戌時就是晚上七點至九點,於戌時往生,享年六十三歲,僧臘二十四年,火化之後,舍利一千八百多顆,而舍利塊有六百塊,不得了,足足可裝一大碗!所以,一代高僧就在大眾念佛聲中,自在往生,不簡單!
弘一大師交代的話在他往生後,一一都兌現了,甚至往生之後,眼眶流出淚水,這是見到佛的緣故,他已經事先說明。所以,弘一大師很了不起,做什麼像什麼,在他還沒出家以前,當學生就像學生;然後,他教書、教音樂時,就像一位老師;當他出家修行之後,便像一位法師!弘一大師懂得迴光返照,所以,在三十九歲時善根大展流露,進而出家修行,學校裡所有的師生都覺得很訝異,大師出家修行非常有成就,度化很多老師及學生。他很有悟性與善根,尤其迴光返照的心特強,看到人事物的變化,就如同為他說法一樣,所謂悟者法追人,迷者人追法。如同緣覺乘觀看因緣生滅,便覺悟人生無常而開悟。當他獨自坐在樹下,觀看當春天來臨花朵盛開,而秋風吹來,樹葉則片片飄落,就覺悟人生無常,幻化不可得。體悟外在的事物有生滅,而內在的四大假合之身亦有生老病死之憂患,人事物皆為他說法。看到一場車禍,車上的人有的撞斷手腳或半身不遂,甚至成了植物人,造成終身遺憾,看到外在的車禍就能覺悟。看到別人爭執、打架,他就懂得迴光返照,誠屬悟者法追人。相對地,有的人渾渾噩噩的過日,沉迷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之中,對無常變化始終無動於衷,縱然看到整棵樹的葉子掉光了,也沒什麼感觸;看到幾百次車禍,仍然無法覺悟;為人助念了二、三十次,善根還是無法流露,這就是所謂迷者人追法。
弘一大師引用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非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看到別人往生,我的心如火在燃燒一般,非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多麼有迴光返照的心,事情還沒發生就能事先防備,懂得未雨綢繆。看到外在境界的生生滅滅,就能馬上提醒自己不要歷史重演、重蹈覆轍是很有善根,懂得迴光返照。看到別人死亡,不只是為他哭泣、耽心,而是想到有一天我也跟他一樣會踏上死亡之途,不久便輪到我了。
有的人看到別人死亡卻說:「他死了喔!可能是得了肝病、腎臟病而死,或是發生車禍死亡、發生災難死亡,或是壽終正寢。」只會說這些話,不知道有一天自己也會面臨死亡。有的人看到車禍發生會說:「這次的車禍是因為車速太快,在一瞬間,雙方就撞上了,造成車毀人傷,肇事者只撞斷了一條腿…,我的朋友上次撞得雙腿全斷了呢!」缺德話說一堆,只會在是非當中分辨、分析而已,卻不知道要提醒自己:「開車要小心,不要像他那樣。」兩者心境如此懸殊,一者是能迴光返照,自我警惕,一者是心向外分別。兩者的善根竟然相差如此懸殊。所以,看到外在的生生滅滅,能夠迴光返照,反觀自性,這種人是大善根者。
智慧不足、沒有遠見遠慮、無法未雨綢繆、遇到無常內心毫無感觸者,這種人真的很可悲,俗云:不見棺材不落淚。難道真的一定要等到癌症末期才能善根流露嗎?這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要切記!古德所說: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非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若能如此迴光返照,善於觀察、反省自己的人,這才是有自覺的人。
相對地,無論一場災難死了多少人,彷彿都與他無關似的,這種人不是沒有。話說有一個人,死後向閻羅王報到,閻羅王跟他說:「你這麼年輕,三十幾歲就死了,你生前為何不多念佛、聽經聞法修行往生淨土呢?來閻羅殿、地府報到並非好事。我曾經寫了三封限時信給你,你難道不曾省悟,不知道人生無常嗎?」這個人說:「我哪知道?閻羅先生!你哪有寫信給我?我未曾收到你的三封限時信啊!」閻羅王說:「有啊!怎麼沒有?你仔細回想看看,你的父親是不是在民國某年往生,你不記得了嗎?」他說:「記得啊!怎麼不記得?」閻羅王說:「對啊!這就是第一封限時、無常信。接著在民國九十三年時,你的母親也往生了,相隔不到三年,你沒收到這封無常信嗎?」他想了一下說:「這就是信喔!」所以,他就是沒有做到-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迴光返照、反省的心不夠。閻羅王又說:「還有一封信,就是你的女兒在出生後的第三年就去世了,你還哭得肝腸寸斷,有沒有?」他說:「有啊!」閻羅王說:「這就是第三封信啊!可是,現在為時已晚,陽壽已盡,如果你在世時能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就能親近阿彌陀佛,如今也不用來找我閻羅王報到,再隨業受報了。就因為你缺乏反省能力及迴光返照的心,你也曾經發生車禍,導致半身不遂,如果說寫信,我早已寫了好幾封給你了,對不對?」他說:「沒錯!」
所以,我不知道你們到底收過幾封無常信?你一定會跟如本法師說:「依照您這樣說來,我不只收過十封、二十封無常信,可能幾百封都有。」的確如此!一切法生生滅滅,你難道沒看見嗎?一切人事物變化無常,很無奈,無奈又能如何,在無常的演變當中,你覺悟了嗎?這就是一封又一封的無常信,大大小小的信滿天飛,你都沒收到嗎?這位年輕人說:「有啊!閻羅先生,要如何挽回呢?」閻羅王說:「已經來不及了,業力的感召,想要解救你也無能為力,造什麼因,就要受什麼果,因果是分明的。」此時,這位年輕人後悔莫及。
我舉個例子,在二十一世紀初,發生南亞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南亞地區,根據統計,死了十六萬人以上,還有很多罹難者的遺體尚未尋獲。才三十八秒鐘而已,就死了十六萬人以上,那還得了!這樣難道還不能覺悟嗎?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世間只是暫時借我們居住,我們應當提起正念,好好的念阿彌陀佛,並累積福德求生淨土,否則,娑婆世間無安,經常有天災人禍,使我們內心惶惶不安。而且現在是五濁惡世,搶劫、綁票、搶銀行之事時有所聞。父母若不給與財產,兒子就拿刀砍人,甚至夥同朋友行兇,實在是大逆不道。如此你能體會世間無常了嗎?
人的善根有高低,根器有深淺,佛經以四馬警喻來比喻四等善根。何謂四馬警喻?一等顧見鞭影而馳。二等鞭著毛尾而馳。三等鞭杖小侵而馳。四等鐵椎刺傷而馳。第一等馬即是顧見鞭影而馳,看到主人拿起馬鞭要打牠的剎那,只看到馬鞭的影子就知道被打會痛,因此趕忙拉著馬車往前衝,這是一等馬,不用打牠,只要看到馬鞭,就知道要往前跑,如同古德所說: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非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牠知道:如果不拉馬車,就會被主人用馬鞭打得皮開肉綻。於是拉著馬車往前驅馳,這是一等馬。
第二等馬即是鞭著毛尾而馳,看到馬鞭要打牠的剎那,牠還在想:這是什麼東西呀?牠不知道主人已經要打牠了,還是不肯拉車,還在原地磨蹭,要走不走的,這時必須打牠一下,牠才知道:哎呀!好痛!不拉車的話會被打死。這才開始拉著馬車跑,這是第二等馬。比喻二等善根之人,看見他人受苦難,卻仍不知覺悟,必須自己嚐到一些苦楚,因此才知道修行的可貴。
第三等馬即是鞭杖小侵而馳,看到馬鞭心想:這支是要做什麼?牠還是不肯拉車,要等到主人打了牠的屁股,牠還在想:喔!有點痛呢!不過,不是打得很用力,還承受得了。因此,牠還是愛拉不拉的,這下子主人可生氣抓狂了,狠狠的打了牠四、五下,打到這隻馬痛得受不了,牠才知道:不趕快拉車會遭受一頓毒打,這下子不拉車不行了,這才願意開始拉車。這就比喻三等善根之人,看到他人受盡苦難,自己也受點小苦,但仍無法覺悟,不受相當苦痛不能覺悟人生之苦,因而發心修行。
第四等馬即是鐵椎刺傷而馳,馬兒受到主人提起馬鞭,鞭打一番,卻還當作沒一回事,非得要鐵椎刺骨傷身,打得皮開肉綻、流血了,方肯拉車驅馳。此比喻四等善根之人,看見他人受苦受難,而自己也受過風霜,吃盡苦楚,仍不能深刻覺悟,非得到苦不堪言、痛苦萬千,走投無路之時,才稍感世間無常,輪迴之可怕,善根漸漸萌芽。
如此四等馬代表四種人,上根之人如同第一等馬,當聽到世間無常、人生苦短,世間只是暫時借居而已,就知道要學佛修行念佛求生淨土,這樣來世就不用再輪迴生死了,學佛就是要成佛。聽了之後,多生累劫的善根流露就覺醒了,知道非修行念佛不可,這是一等善根之人,如同一等馬。
第二、三等善根的人,還可以,向她說:「蔡小姐,來學佛修行,修行很好喔!」她會說:「一定要修行嗎?人生多彩多姿!我還沒嚐過談戀愛的滋味,我的家境很富裕,沒吃過苦,難道一定要修行嗎?」真是強詞奪理。然後,等到她吃了苦頭,嫁人生子,開始鬧家庭革命,她才體會到人生無常、世事多變,便善根萌芽進而正視生死大事。意思是二等善根的人要吃過苦,嚐到酸甜苦辣的滋味後,才知道人家說的是真的,要親身經歷、嚐試過才會覺悟,這是二等善根之人。
四等善根的人如同四等馬,告訴他人生苦,他說:「不見得!世間也有快樂啊!你看我正沉浸在談情說愛中,高興時就喝一杯走味的咖啡或唱卡拉OK;心情不好時,就去海邊散步或看場電影。」真會強辯。等到他吃了一些苦頭,還是認為:「說到苦喔!做人本來就是要吃苦的,做人如果不吃苦,怎麼叫做人呢?」問他:「你信仰什麼宗教?」他說:「我信自己;我信不賺錢就沒飯吃;我信孫中山(新台幣),我也算是有信仰的人。」真是歪理十八條,條條皆是強詞奪理,讓你在一旁聽了真是哭笑不得。這種人就算吃了苦頭,離了婚或是死了孩子,他的善根還是無法成熟,甚至生了一場大病,命差點沒了,善根還是無法生起,必須由旁人勸導,講道理給他聽,告訴他人生的真諦,讓他了解,要等到他的遭遇很淒慘才會生起一點善根,還要經常在一旁鞭策他,不然,他就不會往前邁進。甚至有人嫁了二個丈夫了,還要再嫁,現在已經嫁第四個了,她說:過去嫁了三個丈夫,可能是我的運氣較差,我看嫁第四個應該不會那樣才對,嫁第四個還會那麼糟嗎?結果嫁了之後還是慘兮兮,嫁再多個也一樣,都會有同樣的命運,讓人堪受不了。可是,這種人不這樣她不會覺悟,要等到很落魄、淒慘,見到棺材時,才會落下幾滴眼淚。
所以,修行要記住一句話:我們要做一等善根之人,即使不能也要做二、三等善根之人,要是做第四等善根之人,就慘了。人生無常,無法改變,人生苦是果報。有人說:「師父!您說人生苦短,既苦又短,是嗎?不過,世間也有快樂啊!」有快樂,世間的快樂是剎那生剎那滅,你談情說愛兩個小時、跳舞兩個小時,很快樂;但是,生生滅滅,很快就消失了,沒錯!所以,世間的快樂是剎那生剎那滅,男女相處,快樂幾個小時,也是剎那生剎那滅,世間的快樂,皆是無常。所以,真正的快樂要達到涅槃解脫、開悟證果,也就是佛門所說的涅槃四德-常、淨、我、樂,這才是永恆不變的。
高雄有一位菩薩,六十五歲歸依,七十五歲受五戒,七十八歲受在家菩薩戒,八十二歲往生。往生時,他親口說:「師父!人生苦短。」他把我說過的話牢記在心,我說:「老菩薩你今年八十二歲了,不算短啊!」他說:「師父!您知道嗎?我一眨眼就過了八十年。」這位老菩薩很有善根!他說:「我聽師父講經後,對淨土法門深信不疑,您講經很有道理,深入淺出,很有鄉土味,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每當您講經時,我一定準時打開電視,聽您講經說法。所以,我對往生淨土充滿了信心與希望,我絕對會往生,我有信心!」然後,相隔一星期後,他坐在沙發上,手持一串一百零八顆的念珠,念阿彌陀佛聖號,雖然他已經八十二歲,聲音還是很宏亮,阿彌陀佛‥‥‥,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念得很清楚,他的家人知道,父親可能要往生了,便圍繞在他身旁念佛。念了一段時間,他突然要求家人,禮請如本法師來為他開示,高雄離這裡很近,車程不到四十分鐘,才剛上高速公路,沒多久就下高速公路了。當我到的時候,他睜著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著我:「師父!您來了呀,感恩!」說了一句感恩,然後又說:「人生苦短,師父!這是您講的對不對?」我說:「對!如何呢?」他說:「我要往生了。」在他說了一句「我要往生」之後,便一語不發,一直念佛,阿彌陀佛‥‥‥隨著大眾念佛聲中,徐徐而逝。
肯定佛法,信心不動搖,發願求生淨土,並安住於自性當中,這種人不往生,誰能往生呢?最後,這位老菩薩,便隨著大眾念佛往生淨土了。人生苦短,人生無常,他全都聽進去了。這樣諸位清楚嗎?好好用功修行,絕對沒錯!
(未完,由於篇幅的關係,上人主講「弘一大師臨終法要第二集」編輯部將陸續在雙月刊中,分別為諸位刊載,敬請期待。)
返回演講集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