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空大師念佛法要(第一集) 
主講:如本上人 整理:編輯部

諸位觀眾,大家好!現在我們要演講「妙空大師念佛法要」。妙空大師是清朝人,念佛精進不懈,在命終時,非常自在的往生。其一生狀況如何呢?我們稍微介紹一下。

妙空大師乃清朝人也,姓鄭,江都人,少業儒,嘗同許雲虛、楊仁山、貫如法師等,商刻大藏經,旋即出家,自號刻經僧,凡十五年,已刻三千卷餘,寂後三載,而大般若經始告完成。師自受具足戒後,持戒精嚴,過午不食,發揚淨土法門,從而受化者甚眾,光緒六年,念佛自在而寂,年五十五。

妙空大師是清朝人,俗姓鄭,江都人,從小熏習儒學。曾經和許雲虛、楊仁山、以及貫如法師等數人,商量刻大藏經,刻了一段時間後,他想:「我的因緣到了,現在應當出家修行。」出家之後,他照常跟這些好友一同刻大藏經,前後刻了十五年,大約三千多卷。但人生無常,他在刻經中途往生,事隔三年,《大般若經》才圓滿刻成。妙空大師出家受具足戒之後,因為非常精進用功,持戒相當嚴謹。平時都弘揚淨土法門,因此受他所感化,來用功修行,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可謂不計其數。清朝光緒六年,大師在自己的禪房念佛而逝,年僅五十五歲。雖然早逝,那是個人的因緣果報,但是,他畢竟已經往生淨土了。

綜觀大師往生淨土的原因,就是對正法有貢獻,他本身從事刻大藏經,乃稀有難得!因為藏經誕生、流傳於世間,能令正法永住。所以,刻經、印經、流通經典的人,以後能度化無量眾生,堪稱功德無量。同時弘揚如來正法、講經說法度化人天者,若百歲命終發願往生淨土,會如他所願。因為講經說法者能使人離苦得樂,轉凡入聖,發菩提心來學佛修行,本身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只要肯發願,想要往生西方淨土,則輕而易舉,勢在必行,絕對會如其所願。妙空大師因從事於刻經、印經、流通經典功德之大,加上他弘揚淨土法門,發願念佛,所以能身無病苦,自在往生淨土。

話說南投有一位居士,看他平時並沒有很認真用功修行,但是,他很喜歡流通經典,刷印金剛經、法華經、彌陀經、地藏經,為了什麼呢?他常說:「我要令如來正法流傳住世,令更多人能接觸如來正法。」憑這一心念,功德就不可思議了。瞧!我們今天能看到三藏十二部教典,要感謝歷代的三寶及一些聲聞、緣覺、菩薩大發慈悲,刻經、印經、流通經典,如來正法才得以流通三千多年。今天我們能夠學佛修行,所看的經典,難道不是這些高僧大德所流傳下來的嗎?沒錯!所以,我們除了要感恩以外,更要飲水思源,俗話說:「吃水果拜樹頭,喝水要拜水井。」以前都是鑿井取水,現在則是用自來水。沒錯!凡事都有其根源、來源。今天我們能看到經典,就是過去那些高僧大德,將如來的聖典代代流傳下來,流傳正法的功德非常大!二十幾年前經典並不普遍,不像現在印刷很發達。南投這位居士邀花蓮一位同參道友,倆人就一起印經、送經,並在台灣寶島到處流通如來正法。最後,南投這位居士要往生之前,他說:「西方三聖現前了。」便很自在的念佛往生淨土。花蓮這位居士仍健在,也很認真念佛,非常精進。我們相信,造什麼因,絕對會得到什麼果,他如此的善舉,可謂是福不唐捐,一點一滴的福德因緣,不會白費,果絕對是由因而來,種下這個善因,對他來說,以後在臨命終時,絕對有很好的善終。因為流傳如來正法,功德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花蓮和南投的二位居士印經流通,每天法喜之情溢於言表。所以,我常說一句話:「我們學佛學到最後,是心要能解脫,三毒能夠頓斷,無明能夠淨化,煩惱、習氣,乃至你的脾氣能漸漸軟化,低聲下氣,這樣就是於佛法中受益了。」一個人有沒有修行,看他的容貌就略知三分,所謂「心能轉相,相隨心轉。」如果是愁眉苦臉,心事重重,一張臉是糾成一團,苦苦惱惱的,五官像是打結一樣,說這個人多有修行,我也不相信。而每天滿面春風,歡天喜地,心裡絕對有歡喜的原因,最起碼比愁眉苦臉好幾百倍。若擺個臉孔,面相充滿了殺氣,城府很深,讓人看了是退避三舍。所以,我們平時要將心地淨化、超越,要轉一切境,不被境所轉。哪怕是順境、逆境現前的時候,要這樣想:「哎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本來如幻如化,順境會消失,逆境也會消失,有什麼好在乎的呢?有什麼好放在心裡耿耿於懷的呢?昨天的痛苦,隔了一夜之後就消失了;今天的歡喜,過了今夜,到明天也成為過去,念念生滅,有什麼好執著、放不下、罣礙的呢?」過去你遇到多少傷心、不如意的事,如今又何在呢?如夢幻泡影,已經消逝無縱;過去遇到多少快樂、如意的事,如今又何在呢?被無常所吞噬,幻化不可得了。所以,如果秉持這種正確的觀念,稱為:正念、正見、正思惟,這樣一定能化消內心的陰影、執著與罣礙,然後,最起碼會像如本法師一樣,每天歡天喜地,笑容滿面。為何會笑容滿面呢?因為看得破,放得下。看不破,世間是如幻如化;看得破,世間也是如幻如化,世間本來如此。所以,面帶笑容,可以與人結善緣;擺個臉孔充滿心機,不跟人打招呼,那麼就始終沒有人緣。所以笑容與否,和心有直接的關係,修行就是要心地開闊,心如虛空,不要愁眉苦臉的。妙空大師就是做了很多功德,心裡充滿了非常多的善法與歡喜心,所以,臨命終很自在的念佛往生淨土。我剛才提到的南投這位居士就是如此,二十年前,跟花蓮這位居士,總是載著一整車他們所印的經典,看哪間寺院、團體有需要,他們就去發放與人結緣,而不是到處隨便亂擺亂放。由於南投這位居士在世勤於念佛,精進用功修行,做很多功德,滿腹的歡喜心,所以,臨命終時,西方三聖現前,就這樣很自在的念佛無疾往生淨土。所以,人活著要做一些善事,先不談功德,哪裡需要幫忙,我們就伸出援手,這樣對自己、他人而言,都是好事。你幫助人,有一天落魄、遇到災難的時候,會感召貴人相助。所以,救人自救,沒錯,有因就有果。

妙空大師云: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願堅固更罕有焉。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況持名一行普攝三根,方便殊勝,莫過於斯。

不愧是大師的格調與名望,第一句就告訴你:觀慧既然不容易成就,戒律也無法持得很清淨圓滿,修福德因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成就妙悟,也不是鈍根所能得到的;談到願力堅固,世間有幾人有大願力呢?總是有限。所以,沒有老老實實來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以求出頭地、出三界、頓斷六道的話,必定長沉於生死苦海中,永受輪迴。所以,過去所有的千佛、萬佛、無量諸佛來人間,都是慈悲度化眾生。既然不肯持名念佛,哪怕是千佛、萬佛,過去、現在無量諸佛來,也難以救度。何況持名念阿彌陀佛聖號,是普攝三根,適合上、中、下根機之人,念佛不是只適合中下根之人而已,若這樣說就誤會了。過去的高僧大德們,哪一個不是社會上的賢達、名流士紳,擁有地位是大富大貴之人?乃至朝野上下,很多人來念佛,用功修行,往生淨土的人是不計其數,所以,念佛怎麼會只適合中下根之人?是普攝三根,包括上根利器之人,也一樣念佛。不然,你的智慧比得上印光大師嗎?印光大師是何等人物;智者大師是何等人物;永明壽禪師是禪宗開悟證果之人,最後導歸淨土,你比得上他們嗎?論學問、論佛法的智慧深廣,你也比不上他們;論願力、文筆,你不及他們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他們尚且要念阿彌陀佛了,你不過是讀了幾本書,看了幾本禪宗書籍、般若經典之後,怎麼就開始我慢貢高了呢?愈了解過去的高僧大德,尤其是淨土的聖賢,你會心生懺悔,我慢貢高從何而起呢?所以,淨土法門是普攝三根、橫超三界,所有方便法門中最殊勝的,無過於淨土法門。

妙空大師言:觀既未易成就,當你的觀慧尚未成就,告訴你三心不可得,三心是幻化、如夢幻泡影,你不得其門而入。叫你明心見性,見那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法身、一真法界,你也見不到;明心見性對你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事。那麼,還不念阿彌陀佛嗎?叫你持戒清淨,卻持得零零落落的,大戒不犯,小戒不斷,今天受戒,不到十年就全犯了,你憑何去見阿彌陀佛?憑何去見諸佛菩薩呢?所以,戒要持得圓滿,若沒有很大的願力,堅固的意志力、耐力,那麼,受戒沒多久,可能就犯了好幾條,或許大戒不犯,小戒卻不斷的犯。有的人說:「師父!不要說小戒不斷,大戒也全犯了!」所以,要持戒成就、清淨,也沒那麼簡單!如此難道不用念佛嗎?所有的福田、福報,也不是一、兩天就能修得全部圓滿,今天修一點福報,就認為這樣可能夠了;或是你的經濟能力、體力、智慧不夠,發心是有頭無尾,無法始終一如,那麼,你所有的福德因緣要如何成就呢?這樣難道不用念佛嗎?叫你明心見性,妙悟自性,鈍根的你又做不到,難道不用念阿彌陀佛?你的願力無法堅固,今天發大勇猛心,隔不到三年、十年、二十年,道心就退到冰點了,找得到幾個始終一如的人呢?罕能見到。所以,妙空大師說:既然觀慧、持戒、大願力、妙悟沒辦法,所有的福報也修得不齊全,這樣難道不用老老實實來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求生西方淨土嗎?這是方便法門中最為殊勝者,沒有比它更殊勝的了。以老實念阿彌陀佛來出頭地、出三界,這樣才不會使我們沉淪於三界中,在六道中輪迴不休。因為過去所有的千佛、萬佛,也是如此教導我們。

總而言之,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這點就令我們非念佛不可了。不然,妙悟不成,觀慧也沒辦法,願力浮浮沉沉,戒律又持得不好,法門學盡了,沒有一門專精,即使專精,結果與法不相應,又死在所有的法門中。就像如本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學盡了,卻又死在八萬四千法門座下。」瞧!是不是很悲哀?所以,念佛的人不修行便罷,既然發願要念阿彌陀佛,就不要令心老是反反覆覆,朝秦暮楚,一直到百歲命終蓋棺之時;但是時下之人一頭熱,常風聞那邊有密宗要灌頂,有活佛、仁波切、喇嘛要來!便一窩蜂的去湊熱鬧,灌得茫茫然的,昏頭轉向。可是,煩惱、無明、貪瞋癡照樣現前,脾氣仍然那麼大,原因何在?不知修行要從心地下功夫才是根本之道,卻心外求法,徒勞生死。學佛千萬不要忽而受密宗灌頂,忽而學戒律、參禪,結果都死在這些法門座下。所以,一旦發心用功修淨土法門,願生淨土之後,就不要再改變,我告訴你:最後的勝利者,非你莫屬!過去的高僧大德,他們百歲命終時,如此自在,是如何成就的呢?即始終一如。所以,當信心、願力足夠,再加上持名念佛,最後,臨命終時,便能自在往生。

台北有一位居士,學佛非常虔誠、精進,時有所聞「打佛七」,而打佛七在台灣很盛行,南、北、中,到處可見,有一次,他參加佛七,在靜坐念佛的時候,主七和尚走到他身邊,看到他的脖子上長了一顆腫瘤,經過了解之後,才知道這七公分大的腫瘤是惡性的,進入第三期了。一般人聽到第三期,所見人生當下都變成灰色的了。而這位居士是拼了老命來打此次的佛七,罹患惡性腫瘤後,他更精進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拼命的念,聲如雷響,聲震三千,一天念八萬句佛號,八萬句還得了!當他行住坐臥,吃飯、睡覺都在念佛,結果念到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台北這位居士到處打佛七,長了腫瘤之後,更是精進念佛,一天念八萬句佛號。最後,念到這顆惡性腫瘤消失了,令醫生覺得很不可思議,站在科學、科技、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不可能的事,卻擺在眼前,讓你無法爭辯,你要如何解釋呢?所以,很多業障病、莫名其妙的病,醫生檢查明明沒病,但是,整個人卻無精打采,渾身不舒服,這很多是業障病。這顆惡性腫瘤突然消失,令醫生納悶不已,想了七天七夜還想不出來。所以,若用科技、科學的立場,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件事是無法理解的,但事實如是,腫瘤平白消失了,你要如何反駁?醫生親自檢驗宣布是惡性腫瘤,竟然用宗教的療治,念阿彌陀佛,令七公分的腫瘤消失,這要如何解釋呢?最後,這位居士晚年時,更精進的念阿彌陀佛,又多活了六年,不簡單!癌症第三期,還有辦法活六年,那還得了!醫生宣布三個月後就要一命嗚呼哀哉了,結果,不但沒有,還讓他活了六年,念了很多阿彌陀佛。享年七十七歲的他,到最後自知時至,身無病苦的自在往生,你要如何解釋呢?所以,用宗教的療治,有時候勝過科技,是科技無法解釋的。所以,醫生頻頻搖頭,又頻頻點頭,不可思議,到底是該點頭或搖頭,他也莫名其妙了。所以,我們如果好好的念阿彌陀佛,我說過:諸佛是大醫王,能了解眾生的心病、結、煩惱所在,一針見血為你療治。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不要談玄說妙,要好好的用功修行,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我相信,諸佛絕對不會打妄語,不會辜負我們,只怕我們自己誤了自己。佛所說的話絕對會兌現,他不會隨便亂開支票,他說得到便做得到。瞧!台北這位居士,脖子上長了一顆七公分大的腫瘤,竟然有辦法因為念阿彌陀佛,一天拼八萬句,可說是用身口意三業,用性命作賭注,跟它拼了,結果使那顆腫瘤愈來愈小,最後就不見了。所以,妙空大師教我們:觀慧無法成就;戒律也持得不太齊全、圓滿;你要修福報,也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半年修得圓滿的;明心見性、妙悟,也不是鈍根之人有能力的;凡夫願力是搖搖晃晃,不穩定,浮浮沉沉,經常鬧情緒,沒有幾人願力堅固的。如果沒有好好的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求生西方淨土,什麼人能夠解救你呢?所以,大師能在末法時代說這些話,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的省思、思考一下、再調整自己的觀念。

妙空大師云:念佛人於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自清淨,當人自驗, 誠不我欺。

我們念佛修行的人,在行住坐臥,二六時中,為人處事一定要端正,身若不端正,心就不清淨,不清淨的心,就會影響肉體。沒錯!心如果端正,就不犯殺、盜、淫、妄,沒有造惡因、做壞事,任何時刻甚至晚上,都不怕鬼來敲門。沒錯!身體如果端正,心自然就清淨莊嚴。大家可以自我檢驗,心是否端正、清淨、光明?問自己,不用問佛陀、師父,或任何一個人,自己很清楚。所以,這一席話是說:平時發願往生淨土,得到佛的感應、接引,絕對要身心清淨、端正。若心清淨這樣念阿彌陀佛就會非常得力,朝念彌陀,暮念彌陀,行住坐臥念彌陀,這樣身業不端正都很難!念佛用功修行的人,怎麼會犯殺盜淫妄呢?哪裡會想一些雜七雜八或想入非非的事呢?他不會想惡法、非法的事,除非妄想紛飛,自己無法克制自己,而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是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台南有一位非常虔誠的在家菩薩,中年接觸到佛法後,從此一心向佛、學佛,受了三歸,很快地又受五戒、菩薩戒。心地非常善良,忠厚老實,為人處事很圓融。不太喜歡攀緣,攀緣對他來說,算是無緣,他不開口便罷,開口就是念阿彌陀佛,或是讚歎他人,所以,在他身邊很有安全感。瞧!有一些人,你處在他身邊,他老是說些挖苦人的話,冷嘲熱諷的,像是削苦瓜一樣,連皮帶肉都削下來。而在這位老菩薩身邊,令人很有安全感,起歡喜心,因為他很善於誇獎人。

同樣地我以前到一位菩薩家裡,他的母親就很會讚美別人:「師父!您做人很好,祝您長命百歲,賺大錢!」居然祝我賺大錢!她每次開口都說好話,令人生歡喜心。雖然不知是否能長命百歲,不過,聽到她的祝福:「長命百歲」就代表她開口都是善言善語。所以,在善良的人身邊,會有安全感,起歡喜心,不會惶惶不安。

否則,老是譏笑、糟蹋、挖苦別人,在他的身邊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爆發?這種人不是沒有。但是台南這位老菩薩不會如此,自從中年接觸到佛法之後,學佛二十幾年的他,從不喜歡攀緣,說話總是善言善語;而不說話便罷,他一開口就是念阿彌陀佛聖號,不會講閒話。所以,他的三業非常清淨,在行住坐臥當中,隨時隨地都看到他手持一串一百零八顆的念珠,心憶、口念、身禮阿彌陀佛,一天平均念三萬句佛號。她在日據時代受過高等教育,晚課必定念《阿彌陀經》,然後,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在他七十三歲那一年,身體並沒有什麼病苦,可說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一般。突然在某晚的六點多,向家人說:「人生無常,三界無安,極樂淨土是我家,我先走一步了喔!」這句「喔」說完之後,他便不再說話,拿著一串一百零八顆念珠,專心念阿彌陀佛,就這樣念著:阿彌陀佛‥‥‥,然後,他突然睜開眼睛說:「佛來了,我要先走一步,我們極樂世界再會喔!」然後在眾人助念中徐徐往生了。瞧!台南這位菩薩,年約四十九歲,中年學佛,一生當中不曾攀緣。反觀有一些在家居士或出家人,很喜歡到處攀緣,吃飽沒事就找人閒談,美其名是研究佛法,但是,講不到二、三句,就開始批評他人,談論是非,說哪位師兄、師姐怎麼樣‥‥‥,這樣要如何三業清淨呢?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攀緣,三寶門中福好修;如果沒有必要,在家裡好好的念佛,免得四處攀緣,以致心散亂而造惡業。台南這位菩薩從不攀緣,不開口便罷,開口就是稱念彌陀聖號,最後,誰勝利呢?這位老人家勝利了!現在也已經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了,福報實在大的不得了!

妙空大師云:口既念佛,則禁涉閒言。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應如是,則猛然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掃蕩之。

既然我們口念彌陀,阿彌陀佛‥‥‥,就儘量禁止涉及說一些閒話,因為閒話講多會傳是非、變成習氣、心散亂。所以,如果沒有注意,心不夠細?,涉及說一些閒話,此時,你要想:「一個念佛求生淨土的人,發願開悟證果後要倒駕慈航,來娑婆度化眾生,我實在不應該再講閒話或沒有正念的話」。這時候,要猛然的念阿彌陀佛,賣力的大聲念,阿彌陀佛‥‥‥,因為大聲念佛,可頓斷我們的妄想,就像拿機關槍掃射敵人。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掃蕩所有妄想、閒話,自我警惕:「念佛的人,不要再這樣搞了,不要再講閒話或沒有正念的話。」然後,猛然念佛數聲,掃蕩閒話、妄想,以提醒自己。現世當中三心,過去、現在、未來心,動盪不安,令人難以抵擋,令人無奈。是不是?所以,大聲念阿彌陀佛來掃蕩、頓斷它,使心正念光明。今世分別心已經一大堆了,再加上與生俱來,生生世世的妄想、無明與習氣,難斷難止,難道不用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來頓斷所有的妄想意識嗎?沒錯!令心正念、光明。所以,念阿彌陀佛是頓斷妄想最好的方法。所以,閒話講太多,會影響我們往生;閒話講太多,會影響我們念佛、道業,會變成習慣性,這樣不好,動不動說不到五句話,是非就跑出來了,這種情形我看過很多。有的居士說:我家設了一間講堂,常常邀請師兄、師姐來研究佛法。結果講不到五句、十句,甚至不到三句,就拿出家人來開刀,說哪位出家人怎麼樣‥‥‥;哪位居士怎麼樣‥‥‥;陳居士、李居士、蔡居士怎麼樣‥‥‥,又開始批評了。所以,我們不要講閒話,講閒話會損害道德、福德因緣,與人結惡緣,斷人善根,這樣都不好!

高雄有一位菩薩提到,他一生當中,最難斷、最痛苦的,也是他最感興趣的,就是喜歡多話,他說:「我一生當中,如果不講話,這比殺了我更痛苦,不講話我會悶死。」聽他這麼一說,真的會令人昏倒!話太多是業障,話多當然是非就多,是非很多的人是危險人物,要離遠一點,不要跟這種人來往;來往到最後,互相起爭執,產生利害關係的時候,就會互揭瘡疤,會被抓得遍體鱗傷,被抓到皮開肉綻!所以,要離遠是非之人。這位多話的居士,在一次偶然因緣,打開法界衛星,聽如本法師講經,正好講到口業的問題,內容提到:講沒有正念、無意義的話,說人是非,道人長短,話太多的人,造口業的人,沒有口德的人;沒有正念的話講一大堆的人;謊言、裝飾的話隨便講的人,來世會得到無舌、口吃的果報。同時,今生來世會口臭,呼吸當中會聞到臭味,還會嘴破、發炎等果報。這個人不愧是有善根之人,聽到之後,猛然覺醒,善根大展流露,不到兩年,就受三歸及五戒,接著又受在家菩薩戒,從此念佛非常精進,聽經聞法非常勇猛。有時,妄想一起,想找人閒聊,在多話的時候,他就念阿彌陀佛來頓斷他的多話,阿彌陀佛‥‥‥,我不可以再多話!阿彌陀佛‥‥‥,妄想那麼多!他都用念佛來頓斷自己的習氣。到最後,在六十八歲的時候,身體並沒有病苦,向家人說:「我的時間到了,阿彌陀佛已經來了,你我大家淨土相會。」然後他又念佛,阿彌陀佛‥‥‥,那時候,我正好趕到,為他開示五分鐘,又助念阿彌陀佛,不到十分鐘,他便徐徐而逝了。瞧!高雄這位居士,本來話很多,後來聽到佛法,猛然覺醒,最後,有很好的善終,自在往生淨土。恭喜他!

(未完,由於篇幅的關係,上人主講「妙空大師念佛法要」第二至五集,編輯部將陸續在雙月刊中,分別為諸位刊載,敬請期待。)
                                                                                                                               返回演講集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