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空大師念佛法要(第三集) 
 
主講:如本上人 整理:編輯部
 

妙空大師云:世間一切苦人,求閒不得,故不能念佛。今閒矣,又聞此念佛之法,務須綿密接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無常忽到,將何以抵對耶!

世間所有在六道輪迴的苦海夢中人,教他騰出一點時間,來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非常困難!如果說:某某人!來念佛好不好?他就說:我哪有時間。某某人!來發願往生淨土,好好的用功,存一些往生的資糧好不好?他說:我正全心打拼事業,哪有時間念佛。聽經聞法更不用說了,三言兩語就推得一乾二淨,真的有這種人嗎?有。總是有理由說沒空,以此為藉口、擋箭牌。用一句沒空,就推得一乾二淨。好!若你的身體情況漸漸在走下坡,住世不久了,加上已經退休,這時你又要憑什麼理由來推託呢?再多推託幾遍,你的生命就結束了;再繼續推託,無常就到來了,無常大鬼已經在你身邊等待多時,準備要抓人了,你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拖延呢?所以,世間人用「沒空」這兩個字,做為擋箭牌,於是到了命終時,沒有積聚往生的資糧,因此障礙往生。倘若今天你有時間,必須痛下決心來念佛,念茲在茲,好好的提起一句佛號,掛在你的心頭,佛號不離心,心不離佛號,綿密相續,振作精神,收斂妄想,這樣才不會浪費光陰、恍惚度日。不然,時間滴答滴答一直過去,青春漸漸消逝,中年已過,現在正邁入老年了,你佛號沒念,也沒有用功修行,辜負了四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寶恩、父母恩都還沒報答,待無常到來時,你憑什麼跟無常抵抗呢?你拿它沒辦法,會措手不及無法與之對抗。無常到來時,你想要脫逃、要賴,這是不可能的!

嘉義有一位受過三歸、五戒、菩薩戒,學佛非常虔誠的林得松居士,念佛非常精進,平日擁護三寶,也時常聽我講經說法,熏習見性成佛的道理,事相上也有在用功,如:參加助念團,為人助念。他提到有一次在助念時,突然看到身旁有五個身穿清朝古裝的人。諸位!以佛門來看,這都是冤親債主,正因為看到幽冥界的眾生,所以,使他對助念更有信心,一心助人求生淨土,也敲醒他內心種種的疑惑,過去他多少會懷疑:真的有淨土嗎?真的有鬼道眾生嗎?往生有希望嗎?在那次助念後馬上印證佛法所說的,有六道眾生,他親眼看到了,有凡有聖,一心能造十法界。因此藉境驗心,他自性的智慧自然流露,現在很熱心的為人助念,同時加倍用功念佛。所以說:沒有看到鬼、幽冥界眾生,人始終會鐵齒。

妙空大師這段的開示是,世間一切夢中人,想要教他撥出一點時間來念佛是不可能的。雖然現在已經中年,或是老年了,或是身體衰弱,甚至命如懸絲,快往生了,你就不能有理由說:我沒空!你再多喊兩聲「我沒空」,說不定就三振出局,往生了!人生無常,不要悠悠忽忽過日子,這樣無濟於事,只是虛度光陰,會辜負四重恩。一旦無常到來時,你憑什麼來抵擋無常呢?沒辦法啊!是否聽過:閻羅注定三更死,絕不留人過五更?這一一表示,人若要往生,神仙難救無命客,注定三更死,就活不過五更。為何如此呢?無常就是這麼無奈,讓你沒辦法商量。所以,趁身體健康時,多存一些往生西方淨土的資糧,對你來講是正確的,這才對得起自己啊!不然,臨命終時,就沒有任何條件、資糧求生淨土了!

台中有一位菩薩,是非常虔誠的三寶佛子,學佛非常精進,他受過三歸、五戒、在家菩薩戒。一生當中,打拼事業不忘念佛,念佛不忘事業,在事業方面非常投入,所以,成為台中地區一位非凡的企業家。我告訴他:菩薩!人生無常,你應當要創造機會來聽經聞法,或者是創造機會來念阿彌陀佛聖號。他回答:師父啊!我日理萬機,分身乏術,部屬有六百多位員工,肩上仍有很大的重擔,哪有時間念阿彌陀佛呢?我聽一聽也是有道理。我說:不然這樣,是否重新調整你的思想觀念?用十念法來念佛。何謂十念法?就是深吸一口氣,令肺活量充足,十句佛號一口氣念完,十口氣念百句,念完之後功德迴向,前後不用兩分鐘,早晚課誦就完成了。這是針對世界上最沒空、最忙碌的人而設的,這樣你做得到嗎?他說:師父!我依教奉行。通常一口氣不只念十句阿彌陀佛,念二十句也有辦法,但是,不用念得那麼累,念得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的,只要莊嚴、虔誠的念,阿彌陀佛‥‥‥,每一字、每一句念得清楚明白,十口氣正好念一百句阿彌陀佛,這就是十念法。這位居士不愧是智慧高超,教他十念法之後,他每天早晚點一支香,做十念法的功課,前後不用兩分鐘,就把功課做完,一天只要花四分鐘做早晚課,結果有沒有效果?有效果。所謂:「有燒香就有保佑,有吃藥就能行氣」;有因就有果。他日日月月年年,如法泡製來念阿彌陀佛。

在六十五歲時,身體逐漸老邁,不得不服老,在「英雄出少年」的狀況下,他把企業交棒給兒子。退休之後,更是認真的念阿彌陀佛聖號,一天三萬句佛號,每日課誦早上念金剛經、晚上念阿彌陀經。往生之前,他要求兒子跟媳婦請我前往,希望見我最後一面,可見此人非常尊師重道。我答應前往,他相信我一言九鼎,我也不敢食言或打妄語。當他見到我時,非常歡喜,本來是躺著的,突然坐起來說:感恩師父在我中年時教我十念法,奠定了念佛往生的資糧,在我交棒之後,更有時間誦經、念佛。他一直向我道謝、感恩,說個不停,可見此人是有情有義。最後,他回頭看一看家人,再向我點個頭之後,便說:你我大家在西方極樂世界相逢、再會。然後就閉上眼睛,一語不發,我就舉腔稱念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佛‥‥‥,開始念佛,助念大約二十分鐘,又開示五分鐘,他隨著大眾念佛,在身無病苦,意不貪戀的狀況下,徐徐而逝。所以,在世生龍活虎時,就要累積往生淨土的資糧,多念阿彌陀佛聖號,那麼,命終才能自在的往生淨土。就像台中這位居士,是一位大企業家,憑財力、智慧、奮鬥事業的意志力,我們要贏他,不簡單;要勝過他,不容易。他非常的謙卑,很尊師重道,如法泡製我教他的方式,用十念法念佛,結果,臨命終時,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所以,好好用功修行就沒錯,佛陀不會打妄語、不會辜負我們,只怕我們自欺欺人,自誤誤人而已。

妙空大師云: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靜細念佛以堅固之。當知智慧人能念佛,則影響更多世間人念佛出苦。而且可令外道修行者破邪見入佛見。以智慧人之聲名可說法救度迷妄塵境人,令得出離無安之三界,最適當契機之法門,不外於淨土法門矣!

妙空大師是精通三藏教典之人,他鐫刻大藏經十幾年,所以,三藏教典的大道理,解脫法、涅槃法、出離生死之法,都在他的心中,他是一位大智慧者。他說:如果一個人有智慧時,不要驕傲、起我慢貢高心,所謂:有慧無定成狂慧。狂慧就是很會說話,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但是沒有禪定的功夫,脾氣照樣非常大,經常鬧情緒、使性子,動輒嫉妒、毀謗別人,這叫作狂慧,沒有禪定的滋潤,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會成為狂慧,這很危險。如果沒有好好用功修行,空有智慧沒有禪定會成狂慧。相對的有禪定沒有智慧會成枯定,這種禪定是憨憨、呆呆、愚蠢的,這種禪定就像枯木一樣,所以禪定要有智慧的滋潤。修道要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有定,以定慧不二的法門去修持,不偏兩邊,要行中道。所以,妙空大師說:既然有智慧,就要有禪定的滋潤,不然會變成狂慧。
有智慧的人,是值得誇獎、嘉許的,乃好事一樁。這種人最適合靜細念佛以堅固之。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念阿彌陀佛,會影響很多人,跟他一樣一起來念佛,出離苦海。你看!世間上有很多有智慧的人也來學佛修行,譬如企業界的董事長,或是某縣市、鄉鎮的大家長,都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或者在台灣社會擁有一片天,是一位智者,那麼,若能來念佛修行,會影響部屬、職員等很多人也一同來學佛修行,出離苦海,是名自度度人的菩薩,菩薩有威德力作為影響眾,帶動周遭的人來修行,誠屬難能可貴!有智慧的人來學佛修行,能令原本思想偏失,不是偏空就是偏有,不然就是執著三界的外道行者,入如來知見。再來,智慧者的聲望高,有地位、威德力,當他講經說法時,能夠救度迷妄的人,出離塵境。所以,在學佛當中,智慧如劍能壞一切,不被一切所壞;智慧如火,能燒盡所有無明煩惱的雜草,令所有的夢中人,出離苦海、無安的三界。綜觀所有的法門,最契機的,不外於乎淨土法門。因為有大智慧就有能力,演說佛法,使所有學佛的同仁,都能導歸淨土,念佛出離三界。憑他所擁有的智慧、辯才、堅持、願力能善巧拔除眾生邪見,就像拔蘿蔔,蘿蔔紮根在土壤裡,要先把它東搖搖、西搖搖,轉個幾圈,再猛力一拔就拔起來了。拔蘿蔔時,不能直接拔,這樣拔不動,要東西南北搖一搖,搖動它時,根就已經快斷了,再猛力一拔就拔起來了。大智慧者,能破眾生的邪知邪見,使萬層、千層的邪見,一一破除、淨化,入如來知見。就像拔蘿蔔一樣,方法得當定能連根拔起。所以,佛門很強調:大智慧能登彼岸;大智慧能破無明煩惱,能破貪瞋癡三毒;大智慧者能度化無量眾生,入佛知見,使其出離苦海,成就無上菩提,這都要假藉大智慧。所以,說到這裡,我要告訴諸位:在末法時代,最契機的法門,無過於淨土法門。

鼓音王經云:若有四眾受持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接引往生。

意思是如果有四眾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很虔誠的受持阿彌陀佛聖號,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菩薩,以及清淨大海眾菩薩,共同圍繞,接引往生西方淨土。這有經典依據,我們不是隨便說說的,現今這個時代,眾生大多不能隨喜,專門挑人毛病,是?臭的時代,說話若不引經據典、有根據,人家會挑毛病、戳破你吹的牛皮,所以,我們講經要引經據典。對鼓音王經所云要有信心,十方三世諸佛,絕對不會對六道眾生打妄語,若是打妄語,就不會成佛。自古以來,有多少人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往生的人是無量無邊,不論出家、在家,往生淨土者是不勝枚舉。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雲林縣有一位菩薩,受過高等教育,大學畢業入佛門後,非常勇猛精進,論智慧可說是聰明絕頂,不過世俗的觀念很重,很愛爭論,屬於世智辯聰那一類型。世智辯聰也是一種危機,很會強詞奪理,反應雖好,也能引經據典,不過,都是引用一些外道經典,思想不了義、不圓滿,當然論不贏我們,因為佛門是了義的教法,所學到的是智慧、世法與出世法不二的法門;而他所學只是世間的聰明知識而已,稱為世智辯聰。他專修禪學,禪法說得非常好,所謂:「說在空中,行在有中」他所說的都是解脫法、果地的話;但是,行為卻還在因地,陷於有當中,染著五欲六塵,遇到種種順逆境界,就被境所轉,經常鬧情緒、發脾氣、使性子、和人吵架,於是他所修的禪法變成了「口頭禪」。有一次,透過朋友的介紹而認識,我輕聲細語的說:「這位大德!你吃素了嗎?」他說:「哪有辦法吃素?肉太好吃了,不要再說了,再說就會流口水了。」他還沒有吃素,雖然佛法講得很好,卻做不到。第二個問題,我問他:「你斷淫了嗎?男女的淫欲都淨化了嗎?」他說:「師父!怎麼可能?三界六道內的眾生,要斷淫不容易,也包括我在內。」我又問:「你能夠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都在禪定中嗎?」他說:「哪有辦法?心經常散亂,心猿意馬,妄想紛飛。」我再問:「你遇到逆境時,會鬧情緒嗎?你控制得了自己嗎?」他說:「哪有辦法?我是家裡的長輩,我比家中任何人的脾氣都大。」讓人聽了之後一直搖頭。不過問到最後,身為一位大企業的董事長,反省能力果然很強,他很慚愧,話中帶有悔意,知道過去太我慢了,開口便說禪法,雖然論得一些出家眾抵擋不了,論得一些在家居士見到他就很害怕;而我只是輕輕鬆鬆的反問他四個問題,聰明的他,馬上迴光返照,猛然覺醒,於是我就開始教他淨土法門。他由禪導歸淨土之後,很認真的念阿彌陀佛,在七十三歲時,身無病苦,不貪戀世間,把家裡的事交代清楚之後,一天念四萬句阿彌陀佛聖號,事隔二個月後,很自在的在大廳念佛往生淨土。所以,迷悟一念間,聰明是好事,有大智慧是好事,但是,若摻雜世間的邪見,不是純粹的佛法,這樣會變成世智辯聰,末了聰明反被聰明誤。幸好有善知識的啟發,才知道猛然覺醒,然後導歸淨土老實念佛,最後,他勝利了。

妙空大師云:老實念佛者,既不逞才能,又不求名利,最為難得。以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一條大路。又老實者,不於一句阿彌陀佛外,添一毫妄想也。

老實念阿彌陀佛者,雖然擁有才華,長得很美麗或英俊,是大富貴人家,很有才幹、能力、財勢的人,也不要逞英雄,有才能,學佛的人不要這樣。也不要貪求名利,能這樣來念佛,是最不容易、最不簡單了。所以,要做到「老實」二字不簡單,如本經常鼓勵自己:我能做個老實的和尚就不簡單了,我有沒有貪心?嫉妒心?會不會吃醋?起無明?使性子?能否隨喜他人?反省自己:有沒有老實?當然不老實,若是老實,早就成佛了。所以,老實程度有深淺、廣狹之分;有濁清之分,有的有雜質,有的沒有雜質,有明暗差別,老實的境界就有高低。老實是我們的理想、學習的目標,從因到果有一段距離,正要努力當中。我是如此,普天之下,任何一個學佛同仁,誰不是向「老實」二字在努力邁進呢?真正老實圓滿的人就是佛;而凡夫眾生的你我,老實還有層次,尚未圓滿。所以,妙空大師說:我們要老實念佛,不要逞才能,不要貪求名聞利養而造業,這是最為難得。「老實」二字,是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唯一的途徑、大道。老實的意思就是,不要在一句阿彌陀佛以外,另生一毫的妄想,若能如此,就是念佛三昧了,念佛沒有妄想、雜念,念佛不起貪瞋癡、貢高我慢,不貪名利、世間種種的一切,沒有染污,這樣念佛,怎麼會不往生呢?所以,老實念佛,「老實」二字,是往生淨土唯一不二的途徑。

桃園有一位居士,善根非常深厚,佛法基礎也打得很紮實,一心求生西方淨土,希望臨命終時,西方三聖接引。他學佛意志非常的堅定,有外道鼓勵他去點道,一貫道、道教都來鼓吹,天主教、基督教也勸進,他始終一句話:如果有比佛法更圓滿、了義的,我絕對放棄,不學佛了,去跟你學外道。知識份子的他,綜觀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等外道的道理,深感其不了義、不圓滿。他說:「我又不是不識路」。我就是在一貫道十幾年,又在基督教二、三年,從那裡迴轉過來的,怎麼又會回去,再去走那些冤枉路呢?外道無法影響他的道心,因為他聽到佛法之後,知道佛法很了義、圓滿。也有人要引度他去學禪宗,對方說:「修禪很好,禪是佛心,我們的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能轉一切境。」他都會回答:「感恩,感恩!你是大根大器之人,讓你去學就好,我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就好。」嗯!很老實,真的不簡單!因為他的意志非常堅定,願力不變,不但早晚持念阿彌陀經,中午又加誦一部阿彌陀經,其餘時間專念阿彌陀佛聖號,非常堅持,智慧日日增長。八十六歲時,竟然念佛念到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在往生的前三分鐘,他把家人叫來身邊,最後又說了幾句話,他說:「娑婆滾滾,三界浮沉,不休不止。唯依念佛,永斷生死,極樂淨土,湧浮眼前,願蓮池相會。」語畢,隨著大眾念佛的聲音徐徐而往生了,不簡單吶!他的家人有堪稱知識份子者,並沒有學佛,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或爺爺或曾祖父,能如此自在的往生,內心震憾非常,各個善根流露,因而歸依三寶,學佛修行,成為佛化家庭。桃園這位居士如此正念往生,是念佛人的榜樣,人人應見賢思齊,諸佛菩薩會額手稱慶。

妙空大師云: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念佛,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今生或是前世,所造的種種一切惡因,今日惡果現前,是很正常的。苦報來時,不必耽心,凡事有其前因後果,只是投胎轉世後有隔陰之迷,忘記前世或無量世以前所造的惡業,雖然看不到、聽不到,無法了解,但是,事出有因,果是由因而來。譬如你被關五年,為何會被關呢?一定是殺人、放火、強姦、倒人錢財,為非作歹,才會被法官判刑,這是有原因、有前因的。佛法所說的也是一樣,今生或是前世所造的惡因,惡果在今世現前,是很正常的。所以,佛門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若想知道前世到底造什麼惡因?不用問前世如何,今生所遭遇的一點一滴,是善是惡,是好是壞,是如意不如意,一點一滴,跟過去生中的因有息息相關不可分離。同理,今生所造的點點滴滴的因,與來世的果是劃上等號的。所以,想要來世有真善美的未來,今生就要造善因。今生若不造好的因,為未來鋪路,卻盡做一些喪盡天良的事,惡因造一大堆,來世你無處可逃,是會感招惡果連連的。今生所受的一點一滴,很明顯的正是展現過去的因,若還不能覺悟,這樣諸佛菩薩會搖頭,拿你沒辦法。所以,凡事有其前因後果。故一分苦就有一分惡,不要把這點點滴滴的因果與善惡,全部推給命運,這樣不對!命運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要「運命」,不要被「命運」,命者是善惡的總集合,命運就是永遠讓自己的善惡慣性作用,一直陷下去、造惡。要運命,「運」就是運作、操縱、控制,使自己能夠破迷啟悟,不造惡因,要造善因,要改變命,運轉命才對。二者相差甚鉅!我們要運作命向善,不要被命所操控,帶來繼續沉淪、造業、顛倒,這樣不對。要運命,不要把一切都推給宿命,要承擔起行為責任,命運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不要遇到任何事情就說:我的命不好,可能是上輩子做了缺德事;父母把我生得不好;上司不提攜我;我是運氣不好,才被部下糟蹋。全部推給命運,這樣不對,凡事都有其前因後果,是自作自受才對,要承擔起行為責任,這才是有擔當的修道人。也要生慚愧心:我修行太晚了,若是較早修行,過去世就修好幾世了,今生再稍微修一下就夠了。修行比別人遲,當然命運就比別人不好。所以,每每想到這裡,慚愧自己修行太晚,覺得汗顏,全身雞皮疙瘩豎起。想到這裡,五臟六腑就像快裂開、破碎一般。悲傷感奮,痛不欲生,生大慚愧心:諸佛已經成佛了,我們還在此載浮載沉,做個三界苦命兒、六道流浪漢!名為「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慚愧心一生起,善根就能增長,以這種心情、心態來念阿彌陀佛,字字從肝髓流露而出,念佛的真境就現前了,稱為:「如實念佛,如法念佛。」你才會真正死盡世間種種邪見之心,心安理得,以歡喜心來念阿彌陀佛,念佛的真境就現前了。

所以妙空大師才云: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念佛,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台南市有一位菩薩,他學佛非常勇猛精進,意志力非常堅定,可是體弱多病,幸好家境很好、家財萬貫,所以能遍訪名醫療治其病,不然,這下子被病魔纏身,我看沒錢繳醫藥費,早就往生了。以前的時代沒有健保補助,都是自費居多,生病要花很多錢看醫生。

學佛的好處就在每當病魔折磨他,或去看醫生或開刀時,他就發大勇猛心,發願生西,他吃了很多苦,所以,發願求生淨土;每當遇到不如意,就更加用功念佛求生淨土,他說:「病苦就是我往生淨土的增上緣」。逢人便說:「富貴修道難」,我雖然富貴,但是病苦纏身,幸好有此病痛,作為逆增上緣,使我深刻了解人命無常,更應加緊來學佛修行。如果沒有病苦,或許今生因為富貴,就心生顛倒了,而去享受人生,在繁華的都市中浮浮沉沉了。因為病苦,使我往生淨土的增上緣倍增,往生西方淨土,了生脫死,是我唯一的不二法門。

他很用功的修行,臨命終時說:世間是苦,我自己一生當中,受盡病魔的干擾、侵損,使我一生痛苦,每每思及於此,我往生西方淨土的信心就倍增,我常想:命終眼睛一閉,就是一片黑暗,我不求生淨土,要去哪裡呢?因為極樂世界清淨莊嚴殊勝微妙。阿彌陀佛已經現前,我的心願已了,大眾當於淨土相會!話一說完,念佛十分鐘,就自在往生了。所以,家人看他如此自在往生,就對佛法很有信心,之後承蒙他的家人不嫌棄,在告別式當中,特別邀請我,代替家屬致感謝詞,我便利用這次的因緣,敘述他學佛種種的經過,大家聽到他是念佛自在往生,念佛坐化,雖然身體帶有病苦,但是臨命終仍然靈靈覺覺,清清楚楚的往生淨土,此非一般人能為,於是都對往生淨土產生信心,讚不絕口!從此,也影響他的家人們來學佛可說是至深至遠,功德無量!

(未完,由於篇幅的關係,上人主講「妙空大師念佛法要」編輯部將陸續在雙月刊中,分別為諸位刊載,敬請期待。)

                                                                                                                               返回演講集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