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經典中常見四有、七有,何謂四有七有?

 


四有(梵語catvaro bhavah)者,有情眾生之輪迴轉生,一般可分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一、死有(梵語marana-bhava),人依於前世起造的惑業之力,招感現世
果之際,其於前世臨終之一剎那,稱為死有。

二、中有(梵語antara-bhava),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又作中陰
,依據俱舍論卷九所載,其體由極微細之物質構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之形狀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歲小兒,然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則圓滿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為食,故又稱乾闥婆(香陰)。

三、生有(梵語upapatti-bhara),係生緣成熟,脫離中有而托生於母胎之初剎那。

四、本有(梵語purva-kala-bhava),係生有以後漸漸長大,由出離母胎而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過程。

有情之眾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在胎外時,若有起惑造業,復從本有經死有、中有、生有而復返至本有,如此次第輾轉生死,輪迴無窮。

何謂七有?有即是凡夫眾生生死輪迴之迷界計分為三有、四有、七有、二十五有等等,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稱為有。此七有是三界有情異熟之果體:一、地獄有。二、畜生有。三、餓鬼有,又稱鬼界有。四、人有。五、天有。六、業有。七、中有。此七種稱為有。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趣,依果報存在之義而為有;業有,乃彼果報之因,故稱有;中有,則為趣彼果之方便,故稱有。

總而言之,四有七有是眾生因三毒起三業(梵語trini-karmani)而廣造善惡無量業,因而在三界內沉淪起伏不定的一連串因果,所招感受報的事實;學佛修行就是要頓破四有七有的束縛與掌控,而這束縛與掌控的主權在我們自己,如能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就能永超三界,同證無生法忍,那麼,四有七有也就當下匿跡無,風吹雲散,呈現萬里晴空,佛道之圓,亦復如是!

開悟聖僧云: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