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民間對農曆七月或七月十五日之看法與意義是南轅北轍,是完全不同之內容與歷史。
盂蘭盆(梵語Ullambana)之音譯,為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盂蘭盆經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之儀式。盂蘭盆釋為﹁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
據盂蘭盆經所載,佛弟子目犍連以天眼見其母墮在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苦悶相續,目連見已,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為火炎。目連為拯救其母脫離此苦,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佛陀遂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乃安居結束之日),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梵語tri-ratna),能蒙三寶加被故得無量功德,而後其母始得飲食,並得救七世父母。
盂蘭盆經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中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武帝曾至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又釋氏六帖卷四十五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盛眾百味飯食五施諸佛寺。其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行此事以報父母、祖先恩德。
現今佛教寺院中於七月十五日,僧院循例舉行盂蘭盆會,在諷誦經典施食鬼道眾生外,並有供僧大會,近年臺灣佛教更醞釀訂定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此日亦為民間所謂之中元節,在民間之信仰,盛傳此日地獄門大開,釋放餓鬼之說,故民間多於此日屠殺牲畜,備辦飲食,宴請諸餓鬼,亦請道士誦經超度,稱為中元普度,世人以為可消災免難,保佑平安順利。
依佛教戒殺之立場觀之,如此作法非但不能獲益,反造貪瞋殺業,是故其意義與果報實在與佛教之盂蘭盆會迥異,背道而行,欲昇反墮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梵語durgati),何忍眷屬更為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