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瓔珞經云:『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是何意義?

 

發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欲成佛道,當菩薩應受五戒、菩薩戒,戒為無上菩提本,戒乃三慧之一,猶如寶鼎三足,缺一不可,十方諸佛皆由戒之基礎成就定慧故。
  
梵網經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佛子理應受戒正當性如是。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是何意?即指發過菩提心之菩薩行者,縱然有受過戒,但因種種因緣故而犯戒,如此情況還勝過沒有發菩提心與沒有受戒者;何以故?因為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這豈不是令人心生矛盾!為何有犯稱為菩薩,無犯反而是外道?佛陀以這個角度說法是殊勝意義,此意義是建立在受戒功德之殊勝,受戒奠定在出三界斷六道,證法身涅槃之基本法則,佛陀欲令佛子對受戒正面認識,鼓勵受戒之重要性,縱然菩薩受戒後,有因緣而犯戒,但是受戒已種下戒法、戒體、戒相、戒行之佛性種子,已烙印在八識(梵語astau vijnanani)田中了,這戒之四科門既已種入八識田中,哪怕受果報,輪迴生死無量劫,這種子是不會消失或增減,一旦善報因緣成熟時,此受戒犯戒菩薩,學佛善根又會再度現前,起歡喜心又入佛門向佛精進佛道,故曰有犯名菩薩。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為何無犯名外道?佛子受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但一般人沒有受戒,其八識田中毫無戒之四科門佛性種子,猶若外道故,外道之所以外道就是心外求法,不明道即心,心即道,離心外求道,始終不見道,又加上沒有受佛戒,故曰外道。外道無受戒沒有犯戒,始終就是外道,重點在八識田中無戒種是也,欲成就無上菩提,毫無期日,故曰無犯名外道。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