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為何佛說「忍辱」是一切苦行所不能及?

 

菩薩修忍辱是一項不可思議之功力,確實是一切苦行所不能及之修行法門,忍辱度毀壞,達忍辱解脫,諸餘法門即駕輕就熟矣!菩薩修忍辱如何修?又為何是諸苦行所不能及?細說如下:
  
忍辱(梵語ksanti),音譯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譯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即令心安穩,堪忍外在之侮辱、惱害等,亦即凡加諸身心之苦惱、苦痛,皆堪忍之。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載,忍辱含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等三種行相。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為最,以忍辱為六波羅蜜之一,乃菩薩所必須修行之德目。
  
修行者可以修苦行(梵語duskara-carya)修得極苦出汁,百般嚴苛自我,可日中一食一粒米,可穿百衲衣、住破碎漏雨茅蓬、打赤腳、年年禁語不言等,如是加把勁勤修苦行,教內人人諸多可辦得到;但是他人加諸誹謗、抹黑、污辱、惡罵、蠻力暴行、砍殺、惡質委屈你之際,你可否穩如須彌山而如如不動?是否不被境界所轉?是否內心不懷憎恨?是否不報復還牙?是否內心纖塵不染?不暴跳如雷?相信在凡夫因地無人可堪受,更難抵擋如是委屈諸惡烈攻擊,忍辱法門如是難修難成;但如果修忍辱已波羅蜜(解脫自在),即漸破無明,漸證法身,究竟頓破一切無明,終了圓頓法身,成就佛道。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法華經卷三載,菩薩(梵語bodhi-sattva)修行忍辱波羅蜜,有六種功德:一、能忍所罵,雖被叱罵,而能忍受不加報復。二、能忍所打,雖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報復。三、能忍所惱,雖被人惱害,而能忍受不加報復。四、能忍所瞋,雖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報復。五、八法不動,不為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所動。六、煩惱不染,一切煩惱,皆不能染。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