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何谓‘灰身灭智’?

 


灰身灭智又作无余灰断,焚身灰智。略称灰灭、灰断。即将肉身焚烧成灰,将心智灭除之意。亦即将身心悉归于空寂无为之涅槃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终目的之无余涅槃。依据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所载,若断尽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之烦恼,即可证有余涅槃,而焚身灰智则证入无余涅槃。

盖小乘虽以无余涅槃为真涅槃,然大乘则视之为一种方便施设,须要
经八千六百四十二万十千劫,而后于他方净土蒙佛度化。(金刚仙论卷九、肇论、维摩经玄疏卷五、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天台四教仪)二乘人于断除三界烦恼而悟道后,以火光三昧烧化色身,灭绝心智,而入于空寂之涅槃界,称为灰身灭智,其中火化五蕴,即称为灰沙,即火化五蕴成灰烬之意。


毕竟,二乘阿罗汉(梵语arhat)断见思二惑证成果位后,因久修小乘思想,停留自度自利的阶段,一旦证成圣位,便视三界如牢狱,观生死如冤家,往昔其多生累劫生死沉沦自觉够累了,一想到五欲六尘之炽盛如火逼,心有余悸,一心就想急入无余涅槃,免受莫须有的牵缠与麻烦;难得证入无生,怎可不好好休息一番,甚至一想到度众生心就
寒凉一大片,再怎么说,这二乘人多生积劫在三界内所受的苦难、逼迫、痛苦、无奈、哀嚎、寒心、人际打压、争斗、被害、官司、欺诈、骗术、杀生掳掠、奸淫,种种沉沦苦难都已深深尝试过,何有不彻底觉悟之有!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当下不思考便逃之夭夭,连
转头回顾亦觉得恐惧堪虑。因此,也怪不得二乘人心态有此惊畏!我们就让阿罗汉灰身灭智的圣者暂时休息一下吧!毕竟,将心比心,心同此理,又何况二乘圣者也已经断见思二惑,永超三界,证入涅槃了,不用操心挂碍他们,所挂碍操心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才对,因为我辈薄地凡夫还在六道沉沦不休不息中,却站在生死此岸的我们,来嘲笑可爱的阿罗汉(偏真涅槃),正当愚者不知愚,反讥他人愚之时,这辈阿罗汉也会感叹说出:这群不知死活的黄毛鸭头,满身秽(见思二惑未断),沉沦三界六道中,竟然嘲笑我等,真是自不量力,泥菩萨渡江,自身难保,还有气力批判此岸(圣域),省了吧!可怜的众生!你们很勇敢,很有魄力,精力旺盛,既然沉沦苦海不厌倦,很有兴趣,就留着自己受用(苦不堪言)吧!

二乘阿罗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借镜,自度自利并非坏事,而是本分事,自了汉的行为,并没有过失,度不度众生是他各人自由的选择,别人无权介入干预,就随他因缘变化吧!总有一天二乘人阿罗汉(灰身灭智)想通了,休息够了,不好意思了,机缘成熟了,他自然会发起大乘度生的弘愿,以感念佛恩、众生恩、三宝恩、历代父母恩、国家恩、师长恩,有恩必报的大乘精神,这就是所谓不定性阿罗汉的特色,终其究竟,二乘人也会遇佛度化,回心转意向大乘菩萨而迈进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回小向大,也就是回转小乘向大乘佛道的终极目标,转了一大圈,周旋了无尽的时空,到了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成佛。

开悟圣僧云:三界无安是火宅(梵语adiptagara),更于何处可安居;
诸法性空是诸法,证到无生始悟生。

开悟圣僧云:六根(梵语sad indriyani)门头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随
君;可惜诸君不相识,害得永劫受苦轮。

开悟圣僧云:见色不为色尘染,闻声当知谁闻声;如能认出是何物,成圣成凡尽无言。